創新音樂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7:1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音樂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今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所謂的創新教育就是指將培養人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將培養一種創造型的人才作為根本目標的教育。創新教育的提出不僅僅是弘揚人的創新本性的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需求。實施素質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礎,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這一前提和基礎之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精神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相比,創新教育具有自身十分鮮明的特征。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小學生自身的弱點。如果教師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十分巧妙地利用創新教育的優勢,就能夠有效地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并對小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進行適當的調節,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記憶力、思考力以及觀察力,并且有利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些小學音樂教師以及家長認為小學生學習時間本就十分有限,學習音樂就是在浪費時間,這種想法是十分不科學的。
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小學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審美教育,美化音樂教室其實就是一種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情境的措施,能夠使學生剛剛步入教室就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再加上對優美音樂的欣賞,學生會更快地投入到音樂世界中,從而大大優化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所以,音樂教師必須要勤于動手和動腦,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來布置小學音樂教室。比如,教師可以改進原來橫平豎直的座椅排法,設計出更加具有藝術性的半圓形、方形以及圓形的排法,這些排法具有更強的美感。音樂教室的墻壁上也可以張貼一些山水畫或者著名音樂家的畫像等,從而使小學生在這樣優美的教學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今的音樂教育領域,備受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究竟誰才是教學的中心。有些小學音樂教師認為,教師才是課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必須要保障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權威人士,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有的時候教師偶爾唱錯了音,小學生也不敢指出來,這樣做容易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抵觸心理,也就更談不上實施創新教育了。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必須要認識到,音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必須要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追求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雙向交流、和諧、自由的音樂教育教學氛圍,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從而使小學音樂課堂沒有強迫性以及權威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平等,進而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融洽、寬松的學習環境。
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質
篇2
論文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創新;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還存在著某些滯后的觀念,這與高速發展的社會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極不諧調的。這種滯后與不諧調,使我們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轉變和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觀念之一:重音樂技巧輕文化知識。
這種觀念,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我們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招生的文化錄取分數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這種觀念是其錄取標準的“派生品”。盡管近些年我們已經意識到降低高校音樂藝術專業的文化錄取分數的危害性,但由于歷史的因素,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高校藝術專業錄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藝術院校。報考藝術專業是部分考生開啟大學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是通向大學之門的一條“捷徑”。抱有上述觀念的學生在每年的師范藝術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專業的考生把眼光轉向音樂專業,從而日夜加班突擊音樂技巧,以盡快實現大學夢。那么,其他40%的藝術考生呢,對音樂的熱愛是真實的,同時文化知識也開始“滑坡”,但是他們并不擔心考不上大學,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這些學生進入高校之后重音樂技術,輕綜合文化知識,是必然的結果。
上述學生帶著業已形成的觀念進入高校后,盡管教師每天強調綜合文化知識的重要意義,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先期形成的觀念。從我們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學生寧愿每天在音樂技巧上花更多的時間,寧愿在音樂技巧上投更大的“資“,寧愿在音樂技巧上吃更大的苦,也不愿在綜合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上下功夫。因此,原本進校之前文化知識水平就較低,進校之后,對英語、大學語文、大學心理學、哲學、藝術概論等課程,又如何能學進去、學得好?某高校音樂系在每年文化考試中,盡管考前均采取強硬的杜絕考試作弊的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學生抄襲、作弊,領導、教師對此感到非常棘手。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音樂專業的學生,錄取時文化課的分數均在不及格甚至更低線上,進校后學校又不單獨為這些學生補課,這樣的文化基礎要想考及格,只有一條路——作弊。
觀念之二:重音樂技術輕音樂理論。
學生的具體表現:對音樂技術學習有直接作用的課程感興趣,對基礎理論課,如史論、音樂美學、和聲、配器等課程均不感興趣。有些課程即使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學生被動學習,也不能真正深入進去。學生們認為,這些課程與所學技巧并無太大的關系,這些課程不能幫他們在畢業后“謀生”。加之教師強調某些專業技巧課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技巧練習方面。
即便是有些學生對某門音樂理論課感興趣,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僅有純音樂技術的提高,而沒有音樂理論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進音樂全面素質的提高的。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辯證關系。因此,往往造成音樂技術與音樂理論學習的失衡。實質上這種失衡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會產生潛在的影響。
觀念之三:重視本專業輕視相鄰專業。
搞聲樂專業的學生買歌曲集,搞鋼琴專業的學生買練習曲,搞小提琴專業的買小提琴練習曲。
總之,從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購書、借書、存書這一側面,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即有多少學生在學習自己專業的同時又注意學習相鄰專業知識?“學好本專業知識,考出一個好成績,就算是一個好學生。”這是我們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人才的現實標準,這是一個無奈的標準,因為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又學好相鄰學科的知識是一個高級的目標,是一個對大多數學生顯得過高的目標。學好本專業是一條通向事業成功道路的獨木橋,一些學生的思維往往被限制在狹窄而封閉的空間,他們意識不到借鑒并學好相鄰學科的知識,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走向更高境界,向更深層次發展、研究、探索的陽光大道。
觀念之四:重文本知識,輕實踐能力。
首先,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開始由以前的學歷型、知識型轉變為綜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音樂技術課,音樂理論與文化知識的選修課,幾乎占據了90%以上的課時,而對學生的教育實習,被迫將以前的統一安排、統一指導的集中實習,變為個體自主、宏觀指導的分散教育實習,使學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機會。其次,對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動口能力、教學能力的藝術實踐活動,有些院校并沒有真正在教學活動中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據調查了解,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相當數量的畢業生走上教學崗位后,因綜合知識貧乏和藝術修養的膚淺,十分渴望重返校園。
前面所談的幾種觀念,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中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其中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根本的問題還在于我們對陳舊教育觀念的承襲。只有觀念的轉變,才能有教育創新。要改變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其一,由單一型、封閉性向開放型、綜合型人才觀念轉變。即由只注重音樂技巧,僅從音樂本學科接受知識,轉變為以音樂為主、多學科吸納營養。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任何藝術,雖然都有技術、技藝的成分,但純技術永遠不可能成為藝術,因為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培養音樂人才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化的人生觀,才能真正洞徹藝術的奧秘,只有深入理解人生,深刻體驗生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藝術。生命、價值和意義是藝術的核心所在,文學、哲學(特別是生命哲學)、歷史是熔鑄智慧、通向藝術殿堂的秘密所在。
其二,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論型人才觀念轉變。即擺脫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從機械的技能練習,轉變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論把握和理論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理論水平。
長期以來,高校音樂教育以傳統教育學理論為指導,其結果造成技巧課機械模仿和理論課被動重復、記憶的局面。“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技巧練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腦,即:練習對動作的控制。在練習中產生的表演動作的困難,究其原因還是大腦對動作的調節控制產生的困難,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在進行技能練習時,應展開積極的思維并分析造成演唱、演奏動作困難的原因,以聰明的大腦指揮來排除練習中的困難。”’。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自動地去開發文化寶庫和宇宙的寶藏。”事實上,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學習,應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現代學生的心理趨向和個性特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使音樂專業的學生擺正文化知識與音樂知識、音樂技巧、音樂理論學習之間的關系,使其相互統一、相互促進。
當今時代,知識積累和知識更新日益加快,要想讓學生在校期間學到將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們在工作崗位上所需的知識,絕大多數是在工作實踐中重新學習的,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只是奠定一個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納伊曼說:“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應該放在科學方法論、教學方法、推理方法、收集資料的方法、從事實中做出結論以及分析事實和綜合事實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實更重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和運用獲得知識去解決面臨的新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選擇、獲取、吸收新知識和總結新經驗的思想方法,這是高校音樂教育轉變傳統觀念,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的最佳途徑。
其三,由培養知識型、技巧型向培養能力型人才觀念轉變。即將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把握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在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準備,是高校音樂教育的又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因此,藝術實踐應規范化、系統化、多樣化,新觀念、新方法和新興課程應納入常規教學,而不應僅是某一學生或教師的個人行為。
篇3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
目前,學術界對創新型人才的定義還未有統一的共識。筆者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認為創新性人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知識的探索能力,既擁有廣博的學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又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通過專業知識的積累,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事業中不僅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把握機遇的能力,而且具備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換一句話來說,創新型人才就是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人才培養模式是是高校針對教育目標而設計的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以及考核機制等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的基本框架和整體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將教育思想、觀念和理論作為出發點,以德育、智育、美育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具體表達為培養目標、規格、方式、方法、過程和途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征。通過對基本特征的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既要求學生具有適應新時展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又要求學生擁有全面發展的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師音樂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
從2009年起,高考學生人數呈下降趨勢,高師音樂教育自身的特色與藝術教育發展規律之間的矛盾將不斷涌現。從今天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很多高師院校增設音樂教育專業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級師范大學(學院)開設的音樂學院(系)在獲得社會認可情況下,怎樣達成互補而不是相互碰撞,從而和諧均衡發展?這些層次、條件各不相同的高師音樂學院(系)在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中,如何處理好不同類型學生個體的差異,體現多層次的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正確處理高師音樂教育辦學質量與就業的矛盾是我們高師院校尚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1、高師音樂教育的特點
師范音樂教育是專門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科研人才目標而設置的。通過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實施情況等其他要素的分析與梳理,筆者發現高師音樂教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和教育科研人才。學生在學習音樂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須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高師音樂教育對未來教育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以頂尖的音樂藝術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這也是高師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培養目標上的區別。因此在教師培養上,各級高師音樂教育應以學生學習掌握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各項技能服務。既能體現音樂藝術的專業性,也能融合師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體系中具備的特點。首先,高師教育是屬于分層教育、分類培養。此類模式包括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師范教育知識,既滿足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的需要,又能適應精湛音樂技能知識和先進教學理念知識的精英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培養體系中,哪些知識是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應該勝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學教師應具備的,這些內容一直都是高師音樂教育分層培養的研究內容。其次,高師音樂教育教師梯隊和教學形式較為“復雜”。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學生的主專業課程由專業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教學。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專業都會配備教學與專業技能嫻熟的教師梯隊,以保證音樂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師教育屬于分層教育,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所需的知識面較寬,因此,在課程設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課和理論課,這些課程需要教師采用上大課的班級教學制。再次,教學內容與方法應符合藝術教育的發展規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和專業拓寬方面,不僅要協調處理基礎理論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與音樂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而且應將德育和美育融合到專業教學中,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審美能力及文化素養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要圍繞音樂教師職責,及時發現學生欠缺也能彌補欠缺解決問題。最后,教學目標以構建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在高師音樂人才培養模式中,課堂教學是基礎環節,思想道德教育與教師素養教育應圍繞課堂教學展開。因此,課堂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環節中,構建出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為基礎,教師教育、實踐教育為核心的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同時積極建立藝術實習基地,鼓勵學生以教師的身份頂崗實習,開展義務支教活動等。
2、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高師音樂教育的關系
高師音樂教育不僅要注重分層教育、分類培養,而且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才是高師音樂教育本身的教育優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高師音樂教育的關系可以體現為:其一,須立足于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體現高師音樂教育的特點。筆者認為,古今中外音樂藝術教育的每一個階段中,高等藝術教育既是對受教育者內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對其社會責任感、審美理想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但能夠滿足當代社會對高等藝術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體現音樂藝術教育在人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體現音樂藝術教育本身的特點與價值。其二,高師音樂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性,決定了高師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高師音樂教育在分類培養、分層教育中,既滿足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的需要,又能適應精湛音樂技能知識和先進教學理念知識的精英人才培養的要求。高師音樂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性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采用標準,不同層次和規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模式如何區分,如何構建;若構建新的模式,還應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在教師隊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是否滿足學習者需求和時代社會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是為改變當代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門和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應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變革教育教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師音樂教師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個性,能夠自我思考、不斷演繹,努力完成音樂的二度創作。
1、轉變教育觀念,強調創新意識
理念是轉變的先導。學生在傳統教育中能夠獲得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知識,能夠運用所學到的專業技能解決某些問題,但同時其思想會受到局限,創新思維會受到禁錮。創新教育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理念,通過系統化的訓練與學習,不斷加強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必須以發展受教育者的潛能為基礎,通過系統化的訓練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要有前瞻性,應制定出適合時展需要的辦學理念。
2、改革教學方式,改善教學內容
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樂教育的“人”。他們和時展密切相關,這種“需”與“求”的關系不應出現沖突。此外,“一專多能”是目前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并未完全體現“一專多能”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灌輸式”教學,實現向啟發式、研討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程設置要重視基礎教育和專業知識的結合,擴大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范圍,合理地設置與調整音樂學科的新發展、新成果,鼓勵受教育者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轉換教師職能,提高教師素質
高師教學內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在對受教育的培養上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順應時展的音樂教育需要創新型的音樂教師,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提升自身修養和素質,不斷強化自身的藝術創新能力。音樂教師不僅要求具備出色的專業技術水準,而且要求利用綜合學科知識提高自身藝術修養,能夠更新專業知識,引領音樂發展潮流。如何使高師音樂教師達到教師角色的專業化的標準?筆者認為,第一,教師自身專業知識應隨著培養目標的提升不斷提高;第二,在了解音樂教育需求的基礎上,應結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第三,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專業知識結構。教師一專多能、貼近學生,除了教師角色外,而且充當演員和藝術管理者的角色。
4、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動手能力強、舞臺實踐能力強是創新型音樂人才的重要特點。因此,在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計體系中應增強實踐教育環節,擴大實踐教學占據的比例,積極引導學生組織和參與校內外舞臺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申報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促進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目前的實施情況中看,實踐性教學環節能突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憑借探索性與實驗性的特點,采用戶外教學、舞臺教學和多媒體情境體驗教學等多種形式,既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取得創新成果。
5.改革考試制度,完善評價體系
篇4
論文摘要:本文在闡述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寫作音樂論文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以及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和幫助問題,以期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長期以來,在社會大環境和培養機制的雙重影響下,多數音樂專業院校中存在著注重音樂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輕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的現象和問題,加之在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訓練,從而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和音樂表演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的音樂表演難以具有深刻的內涵,而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有什么樣的意義、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樂表演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與寫作等,都是筆者認為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一、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
音樂研究與音樂表演均表現為一種以音樂為對象的創造性勞動;區別主要體現在創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音樂表演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演奏或演唱;音樂研究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語言和文字。兩者之間相互推動和補充。因此,音樂研究能夠促進音樂表演,對表演專業具體化的細節研究能夠直接指導表演實踐。
音樂研究從學科意義上講,即音樂學,它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是透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來闡明它們的本質及其規律。其研究對象正是音樂及有關音樂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樂表演則既是一種再現的藝術,即它忠實地傳達和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使命的藝術,即它要參與音樂意義的生成,填充和豐富音樂的內涵,并由此富于音樂新的生命。因此,音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音樂表演的技能,完滿地表演與再現音樂作品,而且還要具備對音樂作品進行創造性解釋和表現的能力;不僅要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而且還要站在當今時代的立場上,運用當代的審美眼光,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填充和豐富它的內涵【sup】[2]【/sup】。
鋼琴演奏家、理論家尤金烏德在《思考與演奏-對表演藝術的理論研究》一書中談到:“對于音樂學理論,今天的表演藝術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見,當今的表演藝術家對于音樂學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紀演奏觀念的改變。20世紀的演奏觀念受到同一時期音樂學研究大發展的影響,崇尚二度創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礎是種種歷史的、結構的和風格的音樂學研究成果。這些對于種種音樂學研究成果的認知、理解以及在表演過程中的運用,被稱為樂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新名詞,與樂感(music feeling)和樂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稱表演藝術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紀教學觀念的改變。20世紀講究表演詮釋必須基于對音樂文本的分析,而音樂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樂智。這是使得教學由口傳心授向樂智的培養轉變。教學逐漸從模仿過程變為揭秘的過程,即從謎面(譜面)通過樂智(音樂理論)走向謎底(音樂復原)的過程。
二、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
音樂論文是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表述音樂科研成果的論文,也可把表達音樂研究成果的論文稱為音樂科研論文、音樂研究論文等等【sup】[3]【/sup】。作為音樂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既是對音樂研究成果的描述與記錄,又是人們進行音樂學術交流的工具。
音樂表演專業寫作類別,主要為音樂表演研究論文和音樂教研論文。音樂表演論文是指表達聲樂或器樂表演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一般來說更重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它既是研究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總結,又是對表演科學的理性認識與深層把握。音樂教研論文是教師對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和研究,表達音樂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從生動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筆者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已有九年,結合自己寫作專業論文的經歷,我深刻感受到論文寫作對自己演奏與教學的幫助與作用。
首先,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可以調動自己所學到的各種知識來探討某些音樂現象和問題。同時,我們還會查閱大量的書籍和文獻,了解所寫題目的研究現狀,掌握最新研究動向,從而對論題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認識,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體系化、系統化。這樣就能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認識力、思考力、分析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寫作學術論文能培養和增強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術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我們的教學予演奏示范與科學表述為一體,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重視理論修養和學術修養。 轉貼于
再次,音樂論文是進行音樂學術交流和傳播的工具。音樂學術交流、傳播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音樂會、研討會、錄音、錄像等,然而音樂學術論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為它是傳遞、儲存信息的良好載體,是國內、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有力工具。這種交流與傳播不僅能提高音樂研究的水平,而且還可以廣泛的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
最后,音樂論文寫作的過程,能使我們主動建立學術意識,培養科學鉆研的態度,并且逐漸形成創新性的思維。
三、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
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應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運用已有的音樂學研究成果,對作曲家開展縱向、橫向、原點比較。縱向比較即對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作曲家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尋找出他們間的影響、聯系與傳承;橫向比較即對同時代、同國籍、同流派作曲家進行比較,尋找差異;原點比較即對一個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作品的比較,既尋找聯系,也尋究差異,從而使我們在把握作品音樂風格方面有所建樹。
其次,對音樂文本進行研究分析,從曲式結構、和聲、調式調性、速度力度等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以手稿為基礎,對作品進行不同版本的研究與分析,并將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在演奏方法與風格詮釋上闡明自己的觀點。
再次,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將教學與科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學創新支持,教學反饋科研以靈感驅動,二者互相推動,相輔相成。因此,對已有的專業論著及同行發表的論文進行搜集、閱讀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主觀的思考與探索,不斷將教學方法的積累升華為教學理論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
綜上,音樂論文是儲存、傳遞信息的良好載體,它不僅能廣泛傳播和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們從中汲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中,進行音樂論文寫作訓練是極為必要的。
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我們只有在音樂研究中不斷前進,才能使我們超越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音樂表演與學術境界,從而讓自己的音樂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釋
[1] 廖乃雄、羅傳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學”詞條.
[2] 張 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
[3] 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1.
參考文獻
篇5
目前,音樂撰寫的畢業論文,問題很多,離“學術規范”很遠。其中,抄襲、剽竊現象是最為突出問題。主要表現是:或抄襲音樂老師的文章;或抄襲音樂名家權威的文章;或抄襲外國音樂家的文章;或抄襲一般音樂作者的文章。其抄襲的方式多樣,有的是東拼西湊,有的干脆從網上下載,改名換姓。
音樂本科畢業論文抄襲、剽竊現象為何如此嚴重?許多專家教授都曾論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礎不牢”。音樂專業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不高,他們被錄取時,文化分數低于其它專業很多。而“論文寫作是一種綜合的腦力勞動”,撰寫論文“實際上是作者思想、觀念、知識、修養和語言文字能力的全面體現”。
[1]“他們最應該補習的東西是文化。” 〔2〕
音樂專業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們從小用大量的時間接受音樂技能訓練,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自然要受到一定影響。[1]因此,撰寫畢業論文困難較大。“論文是人類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種載體。”〔3〕“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首先應該能清晰明白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現在還不習慣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學術思想從哪里來。” 〔2〕
(二)“后期訓練不夠”。開設相關的課程很少,音樂專業開設此課程更少。他們在撰寫畢業生論文之前沒有受此教育,沒有進行寫作音樂論文規范化的系統訓練。鄭州大學教授郭英劍說:“不客氣地講,我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沒有能夠受到良好的學術規范教育”。[3]因而,直接導致音樂專業寫作訓練的不足、學術規范意識的缺乏。中央音樂學院鐘子林教授認為:“對音樂系來說,應該把論文寫作規范作為一項教學的重要內容”[3] 例如,音樂專業學生不通曉論文寫作的技術規范。有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源遠流長的古箏史》,其內容摘要:“憑著自己對古箏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大學四年所學到相關音樂知識,使我對古箏的學習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寫成此文。”顯然,這位音樂專業學生不會寫“內容摘要”。
音樂專業本科畢業生,是未來音樂學科研究隊伍的后備力量。然而,我們目前卻沒有加強對他們的科學道德教育、沒有制定防止學術失范的根本措施;沒有教育音樂大學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從事學術研究者所應具有的最起碼的道德;也沒有組織他們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樹立法制觀念。
(三)“部分專業教師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其一言一行、思維方式、指導思想都會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而專業教師中重技術、輕學術的思想也會對使學生不重視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樂專業的特殊性質要求對其所學專業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而對其教學及工作的評價也由其技術水平的高低來決定 ,至使教師產生技術至上的思想。“作為大學教師,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如果一個教師在學術道德上不能為人師表,那他怎么可能傳道授業解惑呢?所以,教師決不能在學術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為普通人”。[3]
一句話,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最終導致音樂專業學生不知該怎樣入手撰寫畢業論文,不知做學問的方法。
二、
“音樂學是一門專業技能,要從事這門職業,必須掌握學科術語以及寫作技
巧,對音樂學提出看法。這種看法必須就學科規定的內容用學科接受的寫作方式表達出來。”〔2〕
音樂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要在畢業之前受到科學研究工作各環節的初步訓
練。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理論,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研實踐訓練。怎樣達到這一目的?
筆者認為:綜述訓練方法是有效訓練音樂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方法,能夠
達到這一目的。
其實,西方國家的大學音樂教育,早已注意這一問題。“在西方國家學習音
樂,首先要學習的課程是文獻書目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教師會告訴學生各種有關書籍文獻、圖書館分類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資料收集手段。”“在學期末課程結束時,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研究狀況綜述,就某一個題目總結有關數據,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謂“綜述訓練方法”?是指根據論文寫作規律,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通過
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每年圍繞音樂某一選題,一開始就學習將大量分散的有關本選題的音樂文獻,通過各種檢索方法收集整理;一開始就學習廣泛綜合、歸納前人音樂文獻數據中有實用價值、有見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開始就學習具體分析有關本選題音樂文獻的異同點,并學會述評、闡明自己的觀點。“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和藝術實踐經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每篇以綜述文體撰寫的學年論文,字數要求在3000字以上。經過2至3篇的“綜述訓練”,再撰寫畢業論文。當然,優秀的綜述文章也可以作為畢業論文。這種訓練要求具備以下特征:
(一)連續性。從大學一年級開始綜述訓練,連續不斷,直到大學四年級完
成撰寫畢業論文。這樣,將音樂本科畢業論文由一次性寫作變為“四年性”論文寫作過程。從“綜述訓練”到論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練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論文寫作的所有環節,最后撰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通過答辯。
(二)同步性。音樂專業學生撰寫綜述與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公共課的學習
同步進行,有機結合,其知識結構同步擴大,學問同步積累,到撰寫畢業論文時必能很快進入研究狀態。因為在這期間,他們學習《哲學》《法律》《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理論等課程,通過綜述訓練的不斷思索,已經積累相關知識,感悟必出。
“綜述訓練”為本科畢業學位論文的寫作選題打下基礎。學生選擇畢業論
文課題,總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與專業理論課結合,二是與已撰寫過的綜述訓練內容結合。河南大學音樂教育2000級于捷在大三時曾撰寫學年論文《音樂治療學綜述》,她的畢業論文《現代音樂治療學管窺》就是在綜述基礎上完成的。此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收入《河南大學學術論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實踐性。堅持多寫綜述,實踐再實踐,是掌握撰寫論文和做學問的基
本途徑。在實踐中學習撰寫綜述,在實踐中提高撰寫綜述的水平。
(四)全員性。要求所有音樂專業本科學生參加“綜述訓練”、所有專業教
師參加指導,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宏觀管理。
“綜述訓練”離不開專業教師指導。有誰來組織實施“綜述訓練”?筆者
認為:由的二級學院組織,以音樂專業理論教師為主、音樂專業技能課教師為輔,并有教學管理人員參加的隊伍,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綜述訓練。在教學計劃“畢業
論文寫作”中,應有所體現這一方案。其指導形式,或專業理論任課教師通過課堂組織;或專業技能課教師單獨指導。
三、
綜述訓練方法的步驟:
(一)選題:一是專業教師結合本課程的教學規定題目。例如,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班一講師在講授《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為學生學年論文規定的選題范圍限定在《中國傳統音樂綜述》。這樣,學生可選其中一章題目綜述,也可選所有章綜述。學生結合所學課程的內容撰寫綜述,有可能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綜;既不是純碎的音樂文獻堆砌,也不是專業教材的簡單重復,而是專業知識的升化與掌握。二是學生結合自己主修課程選題。一般要選較小的題目,文獻資料的來源有保證。如果選題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學生選題是《小提琴的發展史研究綜述》、《世界舞蹈藝術的發展歷程研究綜述》,這類選題偏大,難以承載,不能完成。如果沒有圍繞已掌握的專業知識選題,學生則對要綜述的內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論斷。“綜述的題目越具體、明確,搜集音樂文獻越容易,寫作范圍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綜述的“焦點”寫深寫透。”〔4〕提倡“小題大作”,而不提倡“大題小作”。
(二)收集音樂文獻。
“綜述訓練方法”的基礎是檢索音樂文獻。歐美許多國家,“大學里導師們
對學生的論文寫作指導,一開始便是如何使用圖書館數據。”〔5〕音樂專業學生沒有掌握音樂文獻及其檢索知識,也就沒有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在撰寫論文之前,對有關課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襲、剽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他們具備了檢索音樂文獻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確立重點需要閱讀與研究的論文論著;有利于確立資料收集的范圍與相關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課題重復;而且也能從根源上杜絕抄襲、剽竊現象的發生。
首先,音樂專業學生要認識音樂文獻的特性。音樂文獻既有理論論著、樂譜,更有載體形式不同的有聲音樂作品(單聲道唱片、立體聲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視盤、錄音慈帶、錄像磁帶等等);音樂文獻具有語言文字和非語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樂專業學生要熟悉音樂工具書,掌握傳統的檢索方法,到學校圖書
館、院(系)資料室查找音樂文獻。在西方進行音樂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辭典和百科全書。“在這些工具書里,我們可以找到基本事實,某一個術語的準確解釋,以及該詞條所涉及內容的簡要概括。”〔2〕音樂工具書是在已有的大量音樂圖書數據基礎上,廣泛搜集音樂范圍的知識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編排,為人們提供音樂基本知識和數據線索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常見的主要有音樂文獻目錄、百科全書、音樂年鑒、圖錄等。還可利用音樂期刊查找,效果不錯。它分理論和樂譜兩類。理論有《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以評論音樂為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星海音樂學院學報》《黃鍾》《樂府新聲》《交響》《音樂探索》等,以音樂理論研究為主,以其學術性見長。曲譜有《音樂創作》、《音樂生活》、《音樂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連歌聲》、《廣播歌選》等,以刊載不同體裁的音樂新作為主。〔7〕音樂專業學生可查館藏音樂期刊目錄或館藏音樂期刊篇目索引,就可獲得有關資料。
再次,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音樂專業學生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檢索
方法,熟悉主要網站及網址,上網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題分為14類,音樂專業學生點擊“娛樂”類目下的“音樂”,即能獲得各類
音樂相關信息;若點擊“參考數據”類目下的“圖書館”,又可以查到聯網的音樂圖書館的文獻信息。(2)中國期刊網(.cn)等.。
(三)做讀書筆記和卡片。這是很關鍵的一步,目的是獲得本選題有用的音
樂文獻。首先“確定摘錄項目:包括參考文獻著錄項的作者、論文題目或書名、刊物名稱或出版社名稱、年、卷、期”〔4〕等。其次確定摘錄內容:重點在于寫好摘要,適當摘錄正文內容等。再次將卡片“分類、歸入提綱、標號:根據摘錄卡片的內容進行初步分類”,〔4〕將相關的、類似的觀點內容分別歸類;對結論不一致的音樂文獻,要學會對比分析,按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做出是非的判斷。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應將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記錄在卡片上 備用。
(四)草擬提綱:在積累大量讀書筆記和卡片的基礎上,寫出本課題綜述提
綱。通過提綱,將已掌握的音樂文獻組織起來,并串連到本課題研究的問題上。一般可采用“分類綜述”,例如余琛《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2期)就是分類綜述:“一、打擊樂;二、吹奏樂器;三、弦樂器。”
(五)評判:在概述音樂文獻的基礎上,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就浮出水面。這
時,就要評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價值、取得哪些成績,尤其要注意分析兩個以上音樂學者不同的學術思想、觀點的異同。在此基礎上,適當闡述自己的意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文獻綜述”不是純粹從文獻到文獻的碓砌。
(六)回顧研究與建議:這是最后的步驟。在評判的基礎上,要提出進一步
研究的設想和內容,力爭發前人未發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為便于說明問題,再詳細分析上例:
1、綜述題目:近年來唐代樂器研究綜述(作者:余琛,載《交響——西安
音樂學院學報)
2、前言部分:本文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唐代樂器的研究作分類綜述。
3、正文部分(分級分類標題):
(1)打擊樂(再細分各種樂器);(2)吹奏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3)弦樂器(再細分各種樂器).
4、初步印象:總結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這篇論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張之上,因為本文引用論文85篇。
音樂專業學生可選其中一類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弦樂器綜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種樂器進行綜述研究,例如“古箏研究綜述”。另外,根據讀書筆記和卡片,可把年限定為“近年來弦樂器綜述研究”、“近年來古箏研究綜述”。
四、
“所謂學術,它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做學問的方法,二是指應用一
定的方法去認識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學者王力先生特別強調學會撰寫論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說:“研究生的任務不單純是接受知識,而且要進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寫論文。”“我們現在要求研究生寫論文,就是要他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寫論文的方法。”〔9〕顯而易見,綜述訓練方案,對培養學生做學問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術習慣、走向“學術規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述訓練”為音樂專業畢業學位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命題。“在西方,指導
教授和學界人士一看論文的導言就可以判斷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因為導言部分通常會對前人在某一個問題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顧和評價,然后以此 作為基礎,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即命題。”〔3〕而我們目前,音樂專業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沒有這一部分。
(一)“綜述訓練”使學生對前人的學術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課題的研究
現狀、進展和困境,避免“重復研究”和“常識研究”。“按照德國學術規范,在大學學習期間,學生們就受到文獻分析訓練:要研究某個問題,先必閱讀歸納有關這個問題的全部文獻,然后再考慮自己能做什么。”〔2〕
(二)“綜述訓練”使學生正確使用引文、注釋等。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楊昌
勇認為:“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范化是學術規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7]“西方的學術論文注釋很長,實際上就是一種學術積累和保證學術發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視這種積累,就為剽竊抄襲制造條件。”〔3〕
(三)“綜述訓練”能夠訓練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鍛練學生覆蓋專業
知識的能力。分析與綜合是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而撰寫綜述文章離不開分析與綜合。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科學規范的寫作思路。
(四)“綜述訓練”能夠鍛練學生查找和積累文獻資料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各種檢索音樂文獻手段和方法;學生做筆記、做分類卡片,為畢業論文積累學問。厚積累,多看書、多搜集、多動手,根深方顯凝重,厚積方能薄發。“抄一本書是剽竊,抄十本書是研究,抄一百本書是學問,抄一千本書是大家。” 〔2〕
五、
在音樂專業畢業論文工作中進行“綜述訓練”,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養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和掌握做學問的方法。但要全面解決培養學生走向學術規范的問題,還應開設相應的課程,“學術規范”教育應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內容包括:音樂文獻、音樂文獻檢索、著作權法、學術論文寫作等。這門課程可稱為《音樂信息文獻綜合檢索與論文寫作》。
在音樂專業開設這門課程,有必要與信息素養教育結合起來。當今,在“美
國,信息素養教育成了討論熱點。”﹝10﹞我國在圖書館界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圖書館員要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發揮作用,責無旁貸。
從這門課程內容看,涉及音樂學、法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寫作學及計算機應用。要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提倡圖書館員、音樂教師、法學教師、寫作教師、計算機教師等多方合作開課,音樂教師講授音樂文獻部分、法學教師講授著作權法部分、寫作教師講授論文寫作部分、圖書館員講授計算機檢索和手工檢索部分;輔導實習以圖書館員為主,專業教師亦積極參與,與圖書館員密切合作,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國,專業教師與圖書館員的合作,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它意味著圖書館員積極走進學科教學的課堂,全面地深層地參與課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師把信息素質內容納入自己的課程要求,接納并主動尋求圖書館員的幫助與合作,雙方協同進行課程作業活動等的設計師實施乃至評價。這是信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過它,信息素質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體教育對象。”﹝10﹞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蔡際洲.音樂論文的寫作基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1).
〔2〕陳銘道.音樂學——歷史、文獻與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程千帆,鞏本棟.貴在創新〔C〕.學術規范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24.〔〕郭英劍.〔〕楊玉圣.學術腐敗、學術規范與學術倫理——關于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C〕.697.〔〕張國春.近期學術界關于學風問題討論綜述〔C〕.*128.〔〕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命題和注釋——簡評我國法學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學術規范與學術批評——談中國問題與西方經驗〔C〕.194頁.
〔4〕黃栩兵.文獻綜述的寫作〔J〕.人民軍醫,2004(4).
〔5〕楊沐.我國音樂學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幾個問題〔J〕.音樂研究,1988(4).
〔6〕郭旗.音樂文獻的特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3).
〔7〕童小燕.談音樂期刊文獻的開發利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5(3)(4).
〔8〕王振鐸主編.編輯學通論〔Z〕.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94頁.
〔9〕葛發智,陳崇銓.學位論文的要求、準備與撰寫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6(3).
﹝10﹞王樸.為信息素質而合作——來自美國的啟示.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
篇6
關鍵詞:音樂學碩士;創新能力;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培養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五條明確規定授予碩士學位的兩個條件之一是“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這使研究生創新能力成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尺度。音樂與舞蹈學作為藝術學的一級學科,研究生普遍缺乏對學科研究方法的學習,缺乏對創新能力的理解,缺乏創新思維的訓練,這使體現學科特色的創新能力培養成為影響各藝術院校學術水準和學科建設的一個亟待探討的新課題。
一、音樂學創新能力的特征
就音樂學碩士而言,創新能力是在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學術視野、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產生有社會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的能力,開拓新領域或交叉學科研究的能力,創造音樂表現新技法的能力,藝術創作和再創作過程中的創新性表現能力,以及創新成果的綜合表達能力。
音樂創新能力的界定一直存在誤區。人們往往重視可以用文字表述或傳遞的顯性成果形式,忽略非文字化的隱性成果形式;重視理論創新能力,忽視隱藏在表演藝術中的實踐創新能力;重視科研項目中的創新能力,忽略知識傳承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因此,探討音樂學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必須以厘清音樂創新能力的界定和屬性為基礎,這樣才能避免大文科的雷同化。
音樂創新能力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分別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音樂研究能力和隱性音樂研究能力所制約,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隱性知識的特征是存于個體頭腦中,難以文本化表述和傳承,但在音樂藝術活動中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獨特的音樂表演風格、對音樂獨到的理解和技巧的運用,到演奏中的動作形態、力度把握、用力方式、手感變化等等,無一不打上個性化的烙印。它們大多以示范的形式傳承,而無法用準確、系統的描述來表達和交流。即便是音樂創作,也難以用統一、規范的理論概括全部成功之作,經典的作品無處不展示著個人風格的魅力和融于創作過程中的靈感。對隱性知識的研究能力,比顯性知識的研究更為復雜,更能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更需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各個方面進行培養。
二、考試模式的選拔意義
創新能力是在長期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出來的,僅僅靠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顯然不夠。對研究生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檢驗的第一步是入口質量關,這個環節決定了選拔的研究生是否具備創新性研究的基礎能力。培養目標決定考試模式,作為選拔人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以看做是為創新能力搭建的平臺,其測試重點主要集中于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以理論類試題為例,面對同樣的復習內容和參考書目,基礎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不同,知識結構和視野不同,思想表達能力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結論必然千差萬別。史論類試題,本科生往往注重知識的全面,常采用標準化試題的考試模式,答案具有唯一性,需要死記硬背。這種模式的試題若用于研究生入學測試,則可能無法區別考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反之,非標準化試題則給考生展示理解力、分析力以更大的空間。技術理論類試題,若簡單的以對錯為判斷標準,簡單化的寫作與分析顯然沒有差異化辨析利于選才。譬如,四部和聲寫作題僅用簡單的三和弦可以不出錯誤,但與不同形態七和弦的運用和流暢的聲部連接相比較,兩者知識結構的要求相去甚遠。
這些差別,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試題內容、題型設計、評分標準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得當,自然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起較高的平臺。
三、課程設置的重疊與拓展
只有合理的課程設置,才能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所有音樂學研究生培養單位而言,課程設置的焦點主要是如何與前置課程銜接的系統化與拓展性問題,也是繼承與創新的問題。近十年來,研究生招生人數擴大一倍,從2003年的26萬多人擴大到2012年的58萬多人,已經從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型教育轉變。入學新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研究型學習所必須的創新能力——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闊的學術視野缺位。如果直接引入新的內容,進入新的知識層次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研究方法,很多學生則不具備深入學習的基礎知識;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水平,則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對必要的相關課程進行完善,由此導致研究生課程與本科階段課程本質上的重疊,在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上造成不應有的浪費。
以專業基礎必修課“音樂作品分析”為例,除全國幾所重點音樂院校之外,在課程名稱上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本科階段的學習加以區別,如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曲式學”或“曲式與作品分析”,在研究生階段稱為“音樂作品分析”。但研究生教學內容與本科階段基本相同,甚至考核方式、考核內容都與本科階段非常相似。事實上,兩者在教學模式上的區別應該是涇渭分明的。
本科階段的學習,應能根據“曲式學”分析規則,側重于典型的音樂作品分析,側重于曲式結構分析,側重于西方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分析,側重于規范化的標記和闡述。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則應靈活運用“曲式學”的基本規則和學理,分析異彩紛呈的音樂作品;分析的范圍從曲式結構擴大到各音樂結構元素的靈活運用,包括主題分析、動機分析、復調分析、配器法分析等等,以從個性化塑造和多元化結構樣式等角度窺視音樂作品從構成規律到無窮變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音樂作品,介紹、了解近現代音樂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結果的描述常采用小論文的形式,更接近研究性成果的表達模式,為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做文本分析方法的鋪墊。
同樣,在音樂史論、音樂美學等課程中,仍然存在著差異化設置、差異化教學的問題。對于研究生階段課程設置,既要鞏固相對統一的基礎知識平臺,又要突出音樂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必須在學科交叉、領域融合上進行針對性地改革。
四、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本科生課程模式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基礎課程設置量大,學生疲于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缺乏獨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主要源自于本科側重基礎教育的教學目的。研究生階段規定的必修課程總量減少,選修課程、學術講座等比例增加,多學科交叉滲透、知識相融貫通,由此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基于問題推廣提問式、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引入學術辯論,將章節性學習變為專題性討論,通過質疑、討論、觀摩等教學活動,培養理論層面反思與探討的習慣,在思辨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材選擇上,將以教材為主的學習變為圍繞專題、廣泛查閱資料、融匯各家學說,將學習的主線與不同觀點的輔線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作業方式上,將布置-完成-檢查的被動程序變為課堂小論文寫作,或由導師在每次課后布置一些寫作題目,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獨辟蹊徑思考問題,再以論文的形式提交,并在下次課堂上介紹或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導師和同學各抒己見地講評,在實際學習和感悟中提高音樂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能力。
在教師職能上,應實現課堂主宰者到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轉變,在師生的交流與互動中啟發學生思路,調動學生參與學術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導師可以為學生開列參考書目,提高學生學習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讓學生參與自己的研究課題和藝術活動,增加學術接觸。
如音樂史論的專題研究,教師可以設定每節課討論的主要議題和范圍,由理論、演奏、演唱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從不同的思維和視角討論共同的問題,在討論中發揮各自專業優勢,互相取長補短,既有利于專業知識的融合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表達能力。
五、技能與藝術的創新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涉及到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復雜的綜合知識,對表演者思維能力和藝術創造力有很高的要求。盡管技能的提升常常會越過邏輯推理的思維定勢,通過突然閃現的聯想、靈感實現質的飛躍和境界的升華,但成功的藝術表現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和厚積薄發的創新意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二次創作;而情景的再現和傳承,又離不開技能傳授中的科學方法。
蘊含在表演藝術中技能提升和傳承的能力,取決于藝術表現中的創新能力,是技能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其培養模式主要有4個特點:
1.專業知識和跨學科知識并舉,打破單一學科知識視野的局限性,從多學科、綜合視角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音樂感覺,培養學生多思考、多讀書的習慣。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避免兩者脫節,避免單純模仿性教學。在技能示范和學習方法教學中,一定的理論支撐是準確、科學解讀的基礎,對培養分析、聯想、總結、概括問題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小課教學與交流合作并舉,從不同角度突破常規的思路,以提升創新欲望,活躍創作思想。
4.實踐與考核并舉,表演實踐是提升藝術表現力的根本途徑。如果表演類研究生把考查或考試的音樂會作為學習的唯一動力,則會因實踐量不足而無法掌握藝術表現和技能傳授的真諦。解決的方法是從備考曲目難度、備考曲目類型和備考曲目數量等方面進行設置,以隨機的方式抽取考試曲目,增加音樂文獻積累、藝術實踐積累。
六、創新研究與表達能力
創新研究能力是將實踐成果轉變為理論成果的重要途徑。很多音樂院系將音樂論文寫作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開設,卻忽略了論文寫作僅僅是研究結果的文本物化形式。如社會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測方法、文獻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系統方法、邏輯方法、思辨方法、比較研究法、田野方法、調查方法、統計方法、歷史研究法等等,它們是創新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是人們在長期科研活動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只有掌握并能夠合理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對新穎的靈感、觀點、聯想等進行科學的研究。譬如學位論文寫作,首先就應掌握文獻研究法,具備信息處理能力。包括:運用現代科學工具(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檢索信息的能力,快速、準確、全面地處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更新和拓展知識,避免重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能力;總結、歸納前人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起點的能力等等。
音樂研究需要邏輯方法,也需要非邏輯方法。如在藝術表演活動中,從已知到未知之間、形象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之間,往往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很可能通過直覺、感悟或想象來構建實踐創新。這些創新屬于隱性研究能力范疇,可能難于用語言表達,不具備復制性,但同樣可以成為音樂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熟悉科學研究方法,寫出的論文則會淪為“經驗體會”、“學習記錄”,與學位論文的創新性要求相去甚遠。
對于學位論文寫作而言,從文獻收集、梳理、歸納研究,確定一定視角下的研究選題,到論證自己的觀點或假設,都是對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的考驗。這個過程,既檢驗創新的研究能力,又檢驗規范的表達能力;既要有正面闡述的能力,又要有反問的能力;既要借鑒前人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又要對引用或吸收的內容標明來源。
音樂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而培養機制的建設和健全,則是其中最關鍵的步驟。任何機制在建立過程中都會因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差異化、培養性質的差異化、培養對象的差異化而有所側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究、不斷完善,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研究能力、表現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高素質藝術人才。
篇7
論文摘要:李贊反對宋明理學對音樂的束縛,提出“童心”說。在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明中葉以來音樂主情性思潮。這一主情思潮本著以心為本、以人為本的音樂主體性原則,主張音樂的本質在于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強調音樂表現要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確立人的主體地位。
李贄(公元1527—1602年),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明代進步思想家、文學家。以“異端”自居,為人“直氣勁節”,“好剛使氣”,“意所不可,動筆之書”(袁中道《李溫陵傳》),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論物理”,“天下萬物皆生于兩,不生于一”,以抨擊傳統教條與假道學,終被當權者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迫害致死。所著《焚書》,有書答、雜述、讀史、詩等六卷。其自序講“《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盲,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書出后,果如其官,歷遭封建統治者查禁焚毀。
李贄是在明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良知”、“本心”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嶄新的“童心”說:“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焚書》卷三“童心”說)。其“童心”說不僅表現出天賦道德觀,又高揚了自然人性論。表現于美學思想方面,卻繼承了《老子》“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的思想。這種美學思想反映在音樂方面,便形成了“以自然為美”的思想,也就是在形式上主張完全服從于抒性的需要。在李贄“童心”說思想的影響下,有當時的黃周星、袁宏道、張琦、馮夢龍等與李贄前后呼應,形成了自覺向傳統禮樂思想、向“淡和”審美觀挑戰的音樂思潮。不妨將這一音樂思潮稱為以李贄為代表的音樂主情思潮。
一、對儒、道音樂思想的改造與發展
音樂的表情特征本來是儒家音樂思想歷來所肯定的,《樂記·樂本篇》就提出了“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的命題,也有“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蟬以緩”的認識,但儒家的禮樂思想卻歷來反對音樂感情的自由抒發。儒家以孔子的“禮”、“仁”及“中庸”的思想精髓,創造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借助天、神不可抗拒的威力,宣揚社會倫理道德,這樣正合乎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需要。于是禮樂也就成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中國音樂也就隨著中國的封建制度,承受著天、神以及禮樂的束縛與禁錮。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強調音樂在“禮義”制約之下的感情抒發,規定音樂的感情抒發必須“樂而不,哀而不傷”。《樂記·樂象篇》就有“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有關音樂形式服從內容的需要、合乎禮的規范的主張。從整體來看,儒家既肯定音樂的表情特征,其實質又不是主情而是抑情。
道家自然樂論歷來重視自然、重視真,其思想中不但有《老子》“復歸于嬰兒”、“比于赤子”求真與自然之說,更有《莊子》“法天貴真”的明確主張。但道家往往以自然否定社會,以自然的人否定社會的人,又要求人們“無情”,主張以“恬淡”、“平和”為美的審美準則,并以無聲之道否定有聲之樂,使兩者相互對立。這顯然不合乎人的本性,就現實的人而言,是違背其自然之性情的,也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相矛盾。
對于儒家的音樂思想,李贄等一方面反對其禮樂思想中對音樂感情抒發的抑制和禁錮作用,與嵇康一樣反對將音樂作為名教的工具;一方面又繼承和發展儒家肯定音樂表情特征的思想,認為人是“情種”,人而無情便不成其為人,樂應表情,樂而無情便不成其為樂。對于道家的音樂思想,李贄一方面明確否定其“無情”說,反對以“恬淡”、“平和”為美。反對以無聲之道否定有聲之樂。一方面又繼承和發揚《老子》以赤子為美的思想,《莊子》“法天貴真”的思想,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以及韓愈“不平則鳴”的思想。
《焚書·讀律膚說》以“發乎情性,由乎自然”,反對“發乎情,止乎禮義”;以“自然之為美”,反對“牽合矯強”,主張“任性而發”,反對“以理相格”。于是,在音樂表現方面,便提出“性格清澈者音調自然宣暢,性格舒徐者音調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有是格,便有是調,皆情性自然之謂也。”從而使儒家肯定音樂表情特征的思想得以發展,使道家重自然、重真的思想更為徹底,更為合理。出現了音樂表現中“喜則欲歌欲舞,悲則欲泣欲訴,怒則欲殺欲割”真情、癡情的表現。
李贄為代表的主情思潮的興起,不僅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第一次沖破儒家禮樂的束縛,而且還擺脫了道家“無情”說的限制,蘊含著以人為本。以心為本的音樂主體性原則,形成了以李贄為代表的音樂主情性思潮。這一主情性思潮真正實現了音樂表現人無限豐富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確立了人的主體價值和地位。李贄為代表的音樂主情性思潮,雖然是對儒、道音樂思想的融合、改造和發展,但從其本質上講是對道家音樂思想,特別是《莊子》、《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對宋明理學思想的沖擊
李贄為代表的音樂主情思潮,是在宋明理學思想的控制和禁錮的背景下產生的。宋元以后,隨著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地位,便創立了理學,加強了文藝思想的控制和禁錮。
宋學創史于周敦頤、邵雍,由二程(程顥、程頤)廣其學說,至朱熹而集大成。理學對文藝的態度,從肯定與否定方面講雖有些不同,但從其言論的總體來看,很明確地反對感情對文藝創作的主導作用,既反對文藝作品的所謂佚之“情”,又反對司馬遷“發憤著書”、韓愈“不平之嗚”、歐陽修“窮而后工”一類的情感。提出“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身觀身,以物觀物”,作詩是“因閑觀時,因靜照物,因時起志,因物寓言,因志發詠,因言成詩,因詠成聲,因詩成音。是故哀而未嘗傷,樂而未嘗,雖日吟詠情性,曾何累于性情哉!”(《伊川擊壤集序》),體現了理學對文藝作品中感情的束縛與控制。是將天理(即封建倫理綱常)提到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用以束縛人性,控制“人欲”。既發展了儒家的思想,又改造了道家的思想,其目的與道家思想有本質的不同。使儒家思想變得更加保守,更適應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需要。
“童心”說不僅是天賦道德觀,更主要的是高揚人性論,并且含有個人的自覺。公開宣稱“自私”出于天性,不諱言“功”、“利”。“童心”說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形成了“以自然為美”的思想。
在形式上,主張完全服從于抒性的需要,講“有是格便有是調”,而不“拘于律”;在內容上,反對“以一律求之”,主張“自然發于情性”,對人的自然情性只能順應,不能抑制。在文藝作品的感情表現方面,強調“浩蕩”、“壯烈”、“悲酸”、“奇絕”等情性的自由抒發。在“童心”說的影響下,便形成了音樂表現的主情性思潮,涌現出一批進步思想家。首先是黃周星主張無拘無柬地寫情,“喜則欲歌欲舞,悲則欲泣欲訴,怒則欲殺欲割,生氣勃勃,生氣凜凜”(《制曲枝語》);袁宏道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主張“任性而發”,贊賞“真人所作,故多真聲”的山歌俚曲(《敘小修詩》);張琦主張放手寫情,寫離合悲歡,嬉笑怒罵,寫“役耳目,易神理,忘晦明,廢肌寒,窮九州,越八荒,穿金石,動天地,率百物,生可以生,死可以死,死可以生,生可以死,死又可以不死,生又可以忘生”的癡情,在音樂方面,肯定寫民間真情的鄭衛之音,認為音樂只有寫真情、癡情才是至善之音(《衡曲鹿譚》);馮夢龍則認為“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同樣肯定“民間性情之響”的山歌,認為桑間濮上之音(即鄭衛之音)“情真而不可廢”,提出“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的口號(《山歌·序》);侯玄泓則認為“情抗者其聲厲,情危者其聲烈,……雖詭于和,而情之所激,皆足以鏗鏘律呂,感動鬼神”(《與友人書》);在其他文藝作品中,出現了以湯顯祖《牡丹亭》為代表的講情而不講性的震撼人心的作品,這些進步思想家,與李贄前后呼應,催生出一股表現資本主義思想萌芽的文藝潮流,形成了音樂方面向傳統禮樂思想挑戰、向“淡和”審美觀挑戰的思想浪潮。象《牡丹亭》“情至則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這種抒情寫意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這股力量激起了音樂上的浪漫主義主情思潮,拋棄了道家“恬淡”、“平和”的主張,發揚了《莊子》“法天貴真”、崇尚自然的思想,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突出了音樂對人情感表現的主體性,推進了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又一次發展。至此,理學在王守仁將心理倫理化本意的驅使下,其結果則恰恰相反,正如鄧喬彬先生所講:“結果卻是種瓜得豆,其學說流播而變,竟然與初衷截然不同”。李贄的“童心”說,既對當時的理學思想以有力的沖擊,完成了理學的歷史進程,推進了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的主情性思潮,成為中國古代最為合理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對當時封建社會沒落、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市民意識的覺醒,起著重要作用。
三、“童心”說與音樂主體性原則
如果說儒家樂論是以禮為本,那么,道家樂論便是以自然為本,而李贄為代表的音樂主情思潮就應該說是以心為本,以人為本。“童心”說思想所蘊含的就是以人為本的音樂主體性原則。強調的便是音樂的表情特征。
關于音樂的表情特征,儒家早在《樂記》中就已提出“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的“表情”說,并描述了音樂是以怎樣不同的聲音表達出“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等六種不同的心情。我國當代音樂美學研究中,也同樣認為音樂是一種表現感情的藝術。于潤洋先生在他的《對一種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一文中指出:“我們不僅認為音樂能夠表達感情,而且認為音樂內容主要是感情內容。”趙宋光先生在他的《論音樂的形象性》一文中也講:“音樂則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過表達感情來使人聯想起那些曾引起類似情感反映的許多對象和情景,而以摹擬因素為輔助。”王次熠先生在他的《音樂美學》一書中講:“我們認為提出‘音樂是表現感情的藝術’或‘音樂主要是表現感情的藝術’,應該說是抓住了音樂表現內容的最主要、最核心的東西。”而李贄“童心”說的“主情”性思潮,卻在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歷史背景下更有其特定的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第一次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寫真情、癡情,確認了音樂的本質特征在于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客體與人這~主體相互的關系,與其他藝術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音樂是一種在一定時間內運動的音響效果,無法準確塑造和描繪空間形象,存在表現對象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適于表現人主體之心,并不善于表現客觀之物。物動有形,有軌跡可尋;心動而無形,與音樂有更多的共同之處,所以,音樂所同構或對應的主要是心,所表現的也主要是心而不是物。音樂表現主體之心,主要是表現人的感情,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也就是感情的動態和過程。對于客觀之物不可能再現,而是表現,這種表現也是表現人主觀感受與感情的體驗。人的主體感受通過音樂這一客體的客觀因素,表現內心世界、感情生活,才體現出音樂的本質特征與音樂的主體性原則。音樂的主體性原則就是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確立人的主體地位,表現人所具有的主體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樂記·樂本篇》講:“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里充分說明了人的感情是對外界事物的感應,人心有感于物而形成人的主體意識與精神,人的主體意識與精神用聲音表達出來便形成音樂。所以,無論從反映論或認識論角度,都可體現出音樂的本質特征在于表現人這一主體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或其他意識形態相比,更加取決于人的主體意識,而體現音樂的主體性。
篇8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音樂教育的發展是音樂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還主要處于一種基礎教育階段,較多的重視對音樂技能與技巧的培養,關于音樂的文化教育相對要少,因此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較少,阻礙了音樂的發展。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關系研究,主要介紹了文化和音樂文化、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從文化的角度說明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以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化開展,目前很多國家的音樂教育已經開始與文化相融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音樂教育。由于每一種音樂背后都有一種文化對其進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說音樂是一種文化的表達,音樂與文化共存亡,沒有文化就沒有音樂,而沒有音樂也就沒有對文化的有效解讀。音樂教育是一種對音樂與文化的有效傳承手段,為音樂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還沒有將文化有效的融合進來,因此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藝術的發展,要有效的繁榮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音樂進行文化滲透是必要的選擇。
一、文化與音樂文化
文化是一種歷史表現與歷史傳承,狹義的文化主要是對人的一種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的描述,廣義的文化是一種精神財富的綜合。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體現,也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因此可以說,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音樂的表達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圍的支撐的,因此可以說音樂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音樂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發展模式來研究音樂的發展,實際上,音樂與文化二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感念,音樂文化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文化傳統的結合,我國音樂歷史源遠流長,在音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無不體現了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這種文化包括各種音樂樂器的發明與使用,以及各種經典音樂作品的出現,比如高山流水的創作,體現了朋友之間的情誼。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關于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光輝和音樂思維及審美情趣,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一起構成了我國音樂的巨大藝術魅力展示。
二、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
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二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是音樂文化對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元素決定著音樂教育的文化特性,決定了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如果沒有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則只剩下對音樂技巧和技術的應用與描述,而失去了其審美情趣以及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音樂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會促進音樂文化內涵的逐漸豐富。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為音樂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有機的促進作用,如果沒有音樂教育,那么音樂文化也會停滯不前。
音樂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音樂文化背景,就會有什么樣的音樂教育模式,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內外交流溝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樂教育模式及音樂文化底蘊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另外音樂教育的轉換也會促進音樂文化的不斷繁榮和豐富,比如音樂教育過程中對其他音樂文化的吸收與借鑒,會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產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對促進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轉貼于
三、重視文化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某種程度上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一種持續與穩定的作用,經典音樂是表現藝術價值的途徑,是一種在感覺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實現其價值的形式。因此可以發現音樂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對音樂文化的一種延續,通過音樂教育的形式使得音樂文化不斷的進行創新和發展。同時有計劃、有目的的音樂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對音樂文件進行傳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夠最大限度的領略音樂教育的要領,獲取音樂知識。音樂教育對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實際上是一種去粗取精的過程,通過不斷的篩選與整理實現的,這種篩選的過程主要依據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來決定的。比如我國音樂文化歷史上,曾經采用簡譜、五線譜等音樂符號來記錄音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音樂教育的進步,五線譜和簡譜逐漸成為社會音樂活動發展的需要,成為音樂教育活動中記譜法的主要教學內容。另外音樂教育還將音樂文化的內容進行了重構,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樂形式,從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不斷的掌握音樂文化的主體標準,確保音樂文化系統的統一性和完整性發展。音樂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是一種不斷進行傳承的過程,將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結合起來,以促進文化和音樂文化的發展。
受中國教育模式的影響,教育的發展更多是重視對基礎的訓練,反應在音樂教育領域,更多是對音樂教育的技術和技巧進行培訓,而對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訓相對較少,學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樂的藝術價值,制約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就音樂教育來看,目前許多國家都將音樂教育規定為美育教育,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我國,音樂教育雖然處于一種基礎教育階段,但音樂的文化內涵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文化的有效結合取得了初步性進展和成功,音樂的文化教育發展特點越來越明確。
四、結論
在音樂的文化教育與傳承過程中,音樂與文化二者是緊密相關的,任何形式的音樂教育都必須經過文化的襯托才能體現出其藝術價值,文化對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是目前音樂教育領域的重要理念。一種音樂只有與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相聯系,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充分體現出其藝術的價值。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的發現音樂作品背后的創造背景以及文化內涵,以感悟到音樂作品中的文化積淀。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音樂教育對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積極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體現出音樂教育的價值,促進我國優秀音樂的發展,保證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性價值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張計.我國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協調發展探析[J].學術交流,2010年2期
篇9
關鍵詞: 高中教育 音樂教育 意義 教育方法
高中階段是備受人們關注的階段,被稱為是人生的轉折點,高中教育更是被國家重視。音樂教育是高雅音樂對人本性的呼喚,音樂教育不可或缺。高中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1.高中音樂德育教育的功能
1.1音樂德育教育能激起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
先看一個教學案例:在一所有名的音樂附中,有一名高中生在音樂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扎實基礎,在學校中卻是所有老師、同學眼中的另類人:“迷茫的音樂天才。”他自身從小練小提琴而打下扎實的基礎,獲得強于常人的音樂感悟力,卻一直未在音樂方面有著超越他人的造詣,每天的小提琴彈奏只是機械般地反復練習,毫無情感的投入,導致自身的潛力未開發。歸其原因:是從小家長強迫練習,使他曾經對小提琴的興趣一點點地隨著時間消磨殆盡,僅僅認為音樂是自己的任務,不曾將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使音樂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是教師應與學生溝通,安慰好學生心靈的創傷,采取鼓勵的方式讓學生重新明白音樂的意義;適當地減少學生的音樂演奏次數,讓減少的音樂演奏次數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以全新的方式面對音樂演奏,投入情感,充分開發自己的潛力,真正地喜歡上音樂。
1.2高中德育教育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當今教育中,學校教育仍注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輸入,更需要學生在音樂方面培養愛國意識。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傳授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歷史歌曲或現在的著名歌手寫的愛國歌曲,這些歌曲能激起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興趣;此外,一些民族歌曲不能忽略,一些或許被學生遺忘的歌曲應讓學生欣賞,如現代版的《沙家浜》既有古代京劇的韻味又不會讓學生太過于陌生,在音樂的感染下重拾對民族文化的向往,增強民族凝聚力。
音樂的強大感染力賦予音樂德育教育顯著的成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完成文化的傳承,薪火不絕。
1.3高中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三觀”。
歷史的變遷、社會的改變和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導致現今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是現今社會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所以音樂德育教育在現今被高度重視。文明的社會需要道德高尚的人支撐。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音樂德育教育應從改變學生的思想出發,雖然曾經的歌曲已是歷史,但是它表達的感情和創作意義不會隨著時間改變;應從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出發,雖然學習音樂是一個艱辛、枯燥的路程,但是音樂感染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在不斷的音樂體驗中所培養的音樂審美能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不斷進取。在音樂的氛圍中,凈化靈魂、實現人格的發展。
2.高中音樂德育教育功能實現的路徑
2.1發揮榜樣的力量。
教師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學生的一舉一動。教師在校園中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當年韓紅的一首《感動中國》,打動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性。在地震和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面前,歌曲給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一首首動人的歌曲讓我們體會到災難無情人有情,對待災難,我們只有奮勇向前。很多優秀的作品中,告訴了我們做人的真理,傳達著優秀的思想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都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我們要發揮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2完善課堂,進行分層、分組教學。
以前學生雖然很喜歡音樂,但是對音樂興趣不大,這主要是由于音樂教學模式較單一,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體性。因此,通過完善課堂,開展分層、分組教學,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通過分層、分組,開發學生的音樂潛力,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音樂項目的選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揚長避短,在音樂中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音樂創新。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應當有正確的認識,在課堂上不能過于隨便,加深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培養自身的音樂特長,從而保證音樂素養的提高。
2.3提升音樂教師隊伍的素質。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都必須創新,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高中音樂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應當為教師創造機會觀看各種音樂比賽,并且組織音樂教師對音樂論文進行評論,各抒己見,從而提升教師的素質。音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多鼓勵學生、肯定學生。音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
2.4豐富授課方法。
教師在音樂授課的過程中應當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豐富授課方法,因材施教。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才能真正融入音樂課堂,感受音樂的魅力,領悟音樂的真諦。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欣賞教學、歌曲教學、樂器教學、演出活動趣味教學等教學方法。高中生心理還不夠成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凈化學生的心靈。通過合唱,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音樂傳播了美,給了我們生活的希望,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德育教育的意義。
3.結語
高中階段應做到與時代接軌,更好地完成屬于自己的蛻變,音樂是人對美和高尚追求的結晶。在現今的社會的復雜環境中完成靈魂的凈化,在高中階段尤為重要。高中生面臨即將獨立的生活,他們在變遷的社會中還未能完全做到穩住自我,還會隨波逐流,所以才需要高中時期的德育教育,才需要音樂德育教育的引導。
參考文獻:
[1]李寧.音樂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科技創業家,2014(1):163.
篇10
分析小學音樂有效教學 精 品 源自歷 史科
摘要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及新課改的實施,如何使小學音樂的教學更高效是達到新課改教育目標的熱門課題。作為一名當代的音樂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實踐中也在不斷的探索與研究,為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筆者總結了幾點體會。
關鍵字 新課標 小學音樂 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結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小學音樂有效教學逐漸成為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重要目標。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讓充分的課前準備成為有效教學的基礎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提倡開發利用教學資源,而教材是教學資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樂課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學目標,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確定教學的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考慮哪個環節對學生的學習會構成挑戰, 并針對性地設計策略以便幫助學生解決可能遇到的困難;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充分的課前準備要將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相結合,突出鮮明、具體的特點,遵循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差異,分層次、分類型、分程度進行備課。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樂作品中哪些要素學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將教材內容完整地詮釋給學生,讓學生對于課堂的學習內容有個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是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
二、讓發揮學生主體性成為有效教學的前提現代音樂教育要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壇式”教學格局,音樂教學不再局限與教師的單向活動方式,新課改下的有效教學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變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摘 要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及新課改的實施,如何使小學音樂的教學更高效是達到新課改教育目標的熱門課題。作為一名當代的音樂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實踐中也在不斷的探索與研究,為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筆者總結了幾點體會。
關鍵字 新課標 小學音樂 有效教學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學生主動的“學”的目標,讓發揮學生主體性成為有效教學的前提。
三、讓恰當的教學方法成為有效教學的關鍵(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教師愿意教、善于教,學生喜歡學、勤于學。當教師在課堂上擁有飽滿的熱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學激情時,學生也會被深深感染,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應十分注重情境創設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種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戲劇化。如利用VCD 片、講故事、游戲等多種手段進行情境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又如在五線譜識譜教學中,為了使抽象的音樂知識形象化,在地板上畫上五條線代表五線譜,讓學生像跳格子一樣,在上面邊唱邊跳,這樣識譜既好玩又有趣,學生易于接受,識譜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方法中的重點,好的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運用靈活的課堂語言
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運用教學語言的時候應該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羞于表現卻又渴望個性的特點,語言中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挑戰。這樣在整堂課中,教師與學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課堂評價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進行評價。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準確的學到知識,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怪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通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的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四、讓豐富的實踐能力成為有效教學的保障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通過學習音樂,并把音樂融入生活實踐,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音樂教學目標的延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