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14 14:2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華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華禮儀

篇1

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表現,它是一個人道德文化高低的反應。禮儀,普普通通的兩個字,卻能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常見的見到熟人要問好,見到長輩要謙讓,做了錯事要道歉。但中華禮儀,它博大精深,它所體現的并非前者所能比論的。

這個星期天,家里沒什么吃的,我和媽媽也只好出去吃飯。走進家附近的一家小面館,只見四周都坐滿了人,只有一張四人桌,我輛也就坐了上去,看看四周的客人談笑風聲,吃著香噴噴的面,心想:這小小的面店也能有這么好的生意。正要點面時,突然走進來四個人,看看周圍沒有多余的位子便露出失望的表情,轉身剛要離開,卻見媽媽叫住了他們,然他們先坐,“謝謝。”只見有個人連聲說,媽媽邊笑邊揮著手回答:“媽媽真是一個有禮儀的人,我一定要以她為榜樣。”

“我要一碗半筋半肉面。”我聽見旁邊剛剛來的客人正說著我要的面,便留了個心,“對不起,做這面的材料不夠了,您換一碗吧。”客人的臉上又露出了尷尬的神情,我的心在這里一跳,我何不把我這碗給他,自己再換一碗呢?想到這我便悄悄地對媽媽說了想法,媽媽微笑的點點頭,和客人商量后,我坐在位子上聽見了這句話“真的謝謝你”,感覺有說不出的愉悅和激動。

中華的禮儀,它有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一個幫助和謙讓,它有的是賦予傳染的力量,有的更多是博大精深。

初三:李天皓

篇2

一、以“五色”為中心的色彩體系

“五色”發源于五行?!拔逍小笔侵袊爬险軐W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涵蓋了時辰、氣候、方位、神靈、人文社會等物質與精神的各個方面?!拔逍姓f”將天地宇宙、萬物萬象按照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對應起來,進而解釋萬物萬象相輔相成、相互對應的關系。五色則對應五方,帶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即所謂東方者太昊,其色屬青,故稱青帝,以掌春時;南方者炎帝,屬火,赤色,故稱赤帝,以司夏日;居天下之中者黃帝,其色屬黃,支配四方;西方者少昊,其色屬白,故稱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顓頊,其色屬黑,故稱黑帝,以治冬日。從而給五色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

《中國服飾文化》一書中寫到:“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有著從一到二再到四,再到五的歷史性色彩圖騰崇拜式的演進。簡單的說,一是紅色;二是黑白二色;四是青紅黑白;五是青紅白黑黃?!奔啊昂榛钠谏屑t;夏商期二元對立,尚黑尚白;西周期四方模式,青赤黑白;春秋始五行橫式,四色并坐,黃在居中”。從一色到二色直至五色,揭示了中華民族對色彩從發現到感悟的審美歷程。

中國傳統色彩體系以“五色”為主體,創造了以不同主色調為中心的配色形式。而五彩并用在我國禮儀、婚嫁的裝飾、服裝刺繡裝飾、戲劇臉譜裝飾及宗教繪畫中運用最多,體現了一種對昌盛、輝煌世界的向往。楚漢時期漆器裝飾上所創造的“雜五色”是在正五色的基礎上配以其他間色,其裝飾效果更加絢麗多彩。

二、“二色”與色彩陰陽觀

著名學者靳之林先生在其專著中提出了在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體系中,稱之為“陰陽觀”的色彩觀。色彩陰陽觀發源于太極陰陽,即“二氣相交,產生萬物”。中國民間習俗,男女婚嫁和生命繁衍時多用紅色,而喪葬禮儀時則多掛白色,二者并稱為紅白喜事。在舊式婚俗中,男披紅,女掛綠,民間叫做“紅官,綠娘子”,是太陽的紅色與大地草木的綠色的結合。按這種陰陽合一的色彩觀,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色彩組合選擇,如虎圖騰崇拜的民族“以黑虎為天、為父,以白虎為地、為母,以黑白象征天地、陰陽、雌雄”。

在中華色彩應用系統中以二色為基調的色彩配置,也是一個重要的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有青花瓷中的藍與白、蠟染中的靛青與白、漢代瓷器中的紅與黑及中國畫的黑與白。二色配色表達意境明確,給人鮮明的感染力。二色看似簡單,卻可以創造出變化萬千的裝飾效果。

三、色彩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中國傳統色彩的重要特征。傳統色彩往往超脫了色彩本身的物理性質,被各種觀念和審美意識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

《周禮?冬宮?考工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

從上面的文字看,五色對應于五方。封建帝王則利用五行的方位觀念,確立君、臣、將、相等的至高地位與權力,五色便成為代表地位與權力的象征色彩。這些都具體地體現在建筑、服飾的等級劃分上,用于皇室貴族的建筑裝飾、服飾、器物等的色彩,普通百姓是不得使用的。下面以赤、青兩色為例闡述如下:

(一)赤――太陽生命的象征。太陽與火都是萬物生存之源。原始人類崇拜太陽,崇尚紅色,完全出于生存的本能。血也是紅色的,代表著生命的活力。據專家考證,原始人類在人的尸骨上涂上紅色,代表了對人死后復生的期盼。

秦漢時期,楚人的遠祖信奉于拜日、崇火、尊風等原始宗教。楚漢漆器及棺木上大量紅、黑兩種漆料繪制的裝飾紋樣(也有以紅、黑為主,雜以其他色的)。除了起源于地方原材料方面的原因外,原始意識崇拜的遺存是很重要的因素。

千百年以來,紅色在中國被賦予了各種象征因素,既有祭天、婚慶,也有戰爭。紅色代表著熱烈、繁盛、鼓舞等各種寓意,并與民族符號同構起來,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性色彩。

(二)青――生命與生機勃勃的象征。青,介于綠藍之間。《荀子?勸學》中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是植物、樹木的顏色,初春季節,萬物返青吐綠,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在古代,樹木被看成生命的象征而受到尊崇。因此,在漢語詞典中就產生了“青年”、“青春”、“青絲”這些表示年輕一代的詞匯,而這正是普通百姓所期盼的吉祥、興旺的景象。

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征性這一特點,被直接運用于戲劇服飾、臉譜繪制和布景設計中。在京劇臉譜中,紅為忠、白為奸、黑剛強、青忠勇、黃猛烈、草莽藍、綠俠野、粉老年,金銀兩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色彩成為“辯善惡、別忠奸”的符號。

事實上,傳統色彩象征性和符號性與現代設計色彩學的理論有許多共同之處,所不同的是中國傳統色彩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和人文藝術觀念。

四、色彩的抽象性

傳統觀念對色彩的同一個詞性不同使用場所其定義不同,如“青”字,分別可以表示綠色、藍色、黑色(“青絲”即黑發),表現出色彩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中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日本學者清水曾認為中國古人的“青”字常與黑(蒼)、綠、藍混用,可以表示綠色、藍色、黑色。

色彩的這種抽象模糊性,恰恰說明中國人觀察事物所具有的意象性的特征。與形態相比,色彩本質上是抽象的,色彩附著于物體,沒有物體也就沒有色彩。但是,色彩是形態的表現基因,沒有色彩也就沒有光彩,缺乏精神品質,形與色互為作用、相輔相成。

色彩的抽象性特征更加能夠體現思想情感。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色彩即思想,色彩的總體性表明一種意義,沒有這種意義,便一無美處?!?/p>

篇3

一、以環境創設渲染禮儀

1.美化“禮儀”硬環境

(1)讓花草會“說話”。我們在幼兒園里的花壇、草坪、自然角等處樹起“愛護花草”“花兒好看我不摘”“輕點,別驚醒小草”等牌子。讓幼兒樹起植物的生命意識,形成善待植物的文明習慣。

(2)讓通道會“說話”。我們在樓梯上懸掛禮貌用語“你好”“再見”“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在走廊上設置溫馨的提示話語“不隨地吐痰”“不推不擠,相互謙讓”等;在通道的寬敞處張貼禮儀三字經“早入園,不遲到,見老師,要問好”等、名人禮儀故事“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等、文明禮儀格言“世界因禮更精彩等。旨在讓幼兒園外環境無聲地、靜態的傳達著文明禮儀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

(3)讓墻壁會“說話”。各班布置“禮儀墻”等,分設“學說甜甜話”“禮儀快車”“每周一句”等板塊。讓幼兒園環境的每個細節都滲透著文明禮儀教育,也讓禮儀教育更具有動感。

2.優化“禮儀”軟環境

(1)醞釀禮儀“試聽”環境。為了讓幼兒用多種感官感受禮儀,讓幼兒傾聽禮儀故事和相關歌曲。達到讓幼兒在“禮儀中耳濡目染的效果。

(2)醞釀禮儀“動感”環境。為了強化幼兒的禮儀行為,適時的將姿態禮儀、儀容禮儀、健康禮儀、社交禮儀等日常禮儀結合到幼兒的一日活動當中。

(3)醞釀禮儀“榜樣”環境。為了養成幼兒的禮儀習慣,我們建立“禮儀標兵”迎接制度。每天由6名禮儀小標兵跟家長孩子們問好,讓禮儀在這種榜樣的示范中變成一種習慣。

二、以“國學經典”陶冶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規范社會人的重要依據,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國學典籍的豐厚遺產,其中包含相對數量的禮儀典籍。國學禮儀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禮儀,如站、立、行、走、臥、對待長輩、進餐、外出、回家等。這些禮儀比之現代禮儀教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而且它還便于吟唱或誦讀,幼兒在記憶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記住古代語言精華,有利于促進古代典籍語感的形成。因此,我園自主定位國學經典為禮儀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

1.“經典誦讀”懂得禮儀

在每周開展1至2次“禮儀經典活動,開設的內容有《三字經》《弟子規》《幼學瓊林》等。讓幼兒在朗朗上口的經典吟誦中懂得古人的禮儀,從而自覺的建立起自身的禮儀規范。

2.“故事啟迪”辨析禮儀

為了不讓幼兒的禮儀之停留在口頭的吟誦上,我們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開展一個“禮儀故事”活動,讓幼兒在故事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自覺的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內容。同時組織幼兒辨析故事中的禮儀情節,讓幼兒在對事件的評議中分辨美丑、善惡,知道好與不好,從而辯證地對待經典禮儀。

3.“情景表演”內化禮儀

為內化幼兒的禮儀情感,我們階段性開設禮儀故事表演活動,創設主題情景,讓幼兒通過分角色的情景演練,獲得并強化第一情感體驗,這是對禮儀教育內容的復習、運用和鞏固,是對幼兒的綜合考察。對促進禮儀的內化,最終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有重要意義。

三、以“一日活動”養成禮儀

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禮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生活中的正反事例,可以教育幼兒從新養成禮儀行為的良好品質。我們把禮儀教育融入小朋友交往、尊敬師長、幼兒用餐、行為舉止等“一日活動”之中,主要抓好“四結合”。

1.禮儀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每天一節禮儀教育活動,由班級教師給幼兒解釋其中含義,并強調小朋友切實的身體力行。

2.禮儀教育與幼兒園日常交往精密結合

幼兒每天來園見到教師同伴問早問好已經成為習慣,園長教師等都能站好鞠躬問好。

3.禮儀教育與戶外活動緊密結合

幼兒在列隊、練操、游戲、等戶外活動實踐禮儀知識、寓教于樂。

4.禮儀教育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利用餐前手指運動,放學前的生活整理等環節,播放和誦讀《弟子規》等“禮儀經典”。

5.開展“我與文明手拉手”實踐活動

開展“禮儀小標兵”、“今天我做到了嗎?”禮儀細節,養成實踐情況記錄、“我真行”、“我真棒”、“我的發現”、“我要學習他(她)”自評、互評等活動評選,使抽象化的禮儀道德概念在幼兒頭腦中形象化、具體化、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中形成良好的禮儀道德觀念,繼而養成良好的禮儀道德行為。

五、以“評價機制”激勵禮儀

教育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實現自主教育,培養和確立學習的主體性。單靠老師的外部教育不足以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因此,我們可以建立班級月評價制度、學期評價制度、學年評價制度。

六、以“家長資源”助動禮儀

篇4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共同閱讀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中學,請您閱讀!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1中華古國,央央尚禮。

禮,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儒家的核心思想。論語上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禮其實是一種仁,然而近些年來國人在外旅行卻隨意涂鴉的現象頻頻發生,這是否是失禮,又是否是一種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認為禮于我們來說更多是一種規范自己的準則,禮不是空空洞洞,禮在我們的心中是有一個樣子的,只有知禮守禮,方能延存一個國家的文名,一種文化的精神,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從未將它遺忘可見它對于中國和炎黃子孫的重要性。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快捷,人們有時候只是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東西而漸漸忘記的有些東西。古人留下的禮儀,可能是現在忙碌的人們缺乏的東西。??兹谒臍q能讓梨,程頤雪中求學,緬伯高千里送鵝毛,禮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正如《禮記禮運》中所說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禮而變得高大,一個不懂禮、不講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天下無法不正,無禮不長,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禮者,天

下順之。君曾記,那知不可而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喪家之犬者,卻照亮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孔丘啊,他駕著那時代的馬車,不就是為了一個禮嗎?為他心中那片充滿禮的圣地,去掙扎,去流浪,禮之于他也,猶酒之有糱也。昔日夾谷之會,不就是用禮挽回了一個國家的尊嚴?成就了一個人的驕傲嗎?禮者,萬物之序也。中國大陸的歲月長河波瀾起伏,在這里,早已沉淀了無數輝煌榮耀與荒涼衰敗。而禮儀的沉淀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兒紅,有的越來越令人沉醉,有的卻因歲月流轉而消失殆盡。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卻終究是沒能抵御歲月長河侵蝕的土地,尚存的面積已難以讓人們棲息繁衍。在埃及神廟等公共場所所刻畫涂鴉的到此一游,不正是禮儀與人們漸漸相斷聯系的標簽嗎?常在許多旅游景點看到“__到此一游”的字樣,充分利用每一個能刻字的地方。中國素來是個禮儀之邦,傳統美德更是代代相傳,為何卻有人如此不知禮?這值得我們深思。當今的教育更傾向于書面知識,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而學習,卻忽略了傳統美德的教育,造成許多學生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傳統美德不甚了解。正所謂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也需不斷學習禮儀,提升自身修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使中國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中國素來講究禮儀,等級的差異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見天子,必須行跪拜禮,女子必須從三從四德,必須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都是禮儀的一種。雖說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撐中國走了幾千年。禮儀還是很重要的,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一個人如果失了禮儀,便如酒失了酒曲,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韻。禮儀,在乎你我也。

西方哲學家說道: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無聲。禮儀不正是如此嗎?越在細微之處,越不可覺察,真所謂繁花開時默不作聲,風云流轉不宜察覺。曾幾何時,外國著名景點用中文寫著請勿亂垃圾,國內高鐵驚現因丈夫未到而阻攔發車的女子,類如此現象真讓人應接不暇?!抖Y記?禮運》有云: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君子用德待人,小人依薄情對人,終到頭來,方見結局。自古以來,華夏乃是禮儀之邦。古中國以其舉止端莊,言談大方展示出其獨特的大國風范。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與時代的日新月異,禮節在現在卻似乎已經無足輕重。講求效率與效益的年輕人們只想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人生的快樂,早已拋棄其所謂的禮儀之道,甚至將它視為“老封建”。華夏的禮儀之邦的稱號,就要被年輕一代們所湮滅嗎?當禮儀的香火傳到了我們的手中,堅持并發展它成了適時之需。年輕人擁有良好的禮儀會給人以溫婉儒雅的印象,是成功之路上的通行證。

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的有無,間接的就已決定了我們未來道路的寬廣與否。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2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應被有批判的繼承,而非一票否決。

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禮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左傳中有言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見禮儀在文明社會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優秀的文化價值禮儀不應被摒棄,而應被完善、繼承和發揚。

駐德全權大使吳紅波曾被德國記者問道“德國人能從中國學到什么?”,吳紅波答道:“謙虛。譬如:中國人完成一個項目,他不會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講得是他的團隊,他的導師,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國禮制精神原則所在。所謂“自卑”不是要故裝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態,謙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這種誠敬謙讓,合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社會仍值得提倡。

傳統禮儀還傳播了許多優秀的基本價值觀,如敬、恕、誠、信、仁、愛。在現代功利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早已忘了傳什么“道”,中國應該傳什么“道”。而禮儀文化卻給我們提供一個精神平臺來領會這些優秀的精神內核。著名文學史者劉夢溪指出:“敬、恕、誠信、仁、愛等,應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然而,傳統禮儀也有其閉塞成舊的一面。如古時女子以纖小玉足為美,從小裹腳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彎折,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兒女應聽父母媒約,指腹為婚是謹守孝道的錯誤觀念也使許多有情人分隔天涯。傳統禮儀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礙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禮儀文化雖有落后、陳舊弊端,但究其本質是對現代社會極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精神遺產,永不過時。擇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讓其成為國人深層價值的“根”。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3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4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這春意濃濃、生機勃勃的陽春三月,意味著我們該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平時,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么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于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并且為之辯護說: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很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因此,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

那么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呢?其實很簡當,就是別人幫了你,道一聲“謝謝”;見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個“好”。平時注意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做文明好學生的基本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里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范我們的行為。

同學們,在這個文明禮貌月,彌漫著文明禮貌的芳香。而這些芳香正來自于各種花朵,你,便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于未來,無負于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吧。

從禮儀看傳統文化演講稿5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文化。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系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薄ⅰ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薄@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們要孝老敬親,從小就要對父母、親人百般孝順和愛護,我們幾乎就是背著這些名言名句長大的。幼時,我們一定想:長大后一定要對父母和親人好,可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為動作令人發指。我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又令人發指的新聞:一位母親親手把兒子撫養大,她的兒子長大了,竟然覺得母親很礙事,便將母親掃地出門。無論刮風下雨,老母親只能一人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赐旰螅覒嵟耍涸趺纯梢赃@樣?有這樣的兒子還不如沒有,簡直沖破了做人的底線。這名男子的做法簡直有辱我們這個一直以來以孝聞名于世界的中華民族!

當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赐晗旅孢@個故事,也許你會欣慰多了。

孫朋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只因為她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千千萬萬個山東人。她剛嫁給丈夫時,丈夫就經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漸年邁,從此,家庭中一切重擔就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她每當干完農活就趕緊回家,她知道,年邁的婆婆肯定會很擔心。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無怨無悔地照料著年邁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風雨無阻地撐起一個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的臉上充滿了美麗的笑容。這笑容,這孝心,有誰能不感動呢?

篇5

八禮四儀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全省未成年人,通過“八禮四儀”的學習和體驗,做一個文明有德之人。。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初中八禮四儀國旗下講話稿,僅供參考。

初中八禮四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一):八禮四儀 從小做起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后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

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江蘇在全省未成年人中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將在“八禮四儀”的學習和體驗中,從小做一個文明人。

“八禮四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八禮:

儀表之禮: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

餐飲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

言談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

待人之禮: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

行走之禮: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

觀賞之禮:在觀看文藝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場合,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

游覽之禮: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儀式之禮:講究文明禮儀,做到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四儀:

7歲:入學儀式;10歲:成長儀式;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傲佳匀攵瑦赫Z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

同學們,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們的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愿我們自己一步步地邁向文明!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

初中八禮四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二):學習八禮四儀傳遞文明力量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古國,禮儀大邦”,我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講文明,懂禮儀”的民族精華。今年省文明辦《關于在全省開展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意見》和《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提出的學習“八禮四儀”的號召。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八禮四儀”相關知識。

八禮四儀中的“八禮”包括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

“四儀是7歲入學儀式、10歲成長儀式、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

儀表之禮目標: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

餐飲之禮目標: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

言談之禮目標: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

待人之禮目標: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

行走之禮目標: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

觀賞之禮目標:在觀看文藝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場合,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

游覽之禮目標: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儀式之禮目標:講究文明禮儀,做到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同學們,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一直以來,我們學校都非常重視。其目的就是通過養成教育,融入“愛、善、誠、勤、儉、美”六種理念和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我們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同學們,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同學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的校園到處彌漫著文明禮貌的芳香。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行。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于未來,無負于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我的演講結束

謝謝大家

初中八禮四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三):踐行八禮四儀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新的一周又來臨了。今天的國旗特別鮮艷,同學們的歌聲特別響亮,我們學校非常榮幸地迎來了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首屆蒲公英導師團的老師們來校做客,掌聲歡迎客人老師們的到來!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八禮四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標準、完整的禮儀規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有“文明古國”和“禮儀之幫”的美譽。在我們中華兒女的血液里,浸染著、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講文明,懂禮儀”的民族文化。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在踐行社會主人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更應該傳承這千年的文明傳統。

自2014年起,我們江蘇就在全省開展了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主題活動,要求我們全省的所有同學,通過“八禮四儀”的學習和體驗,爭做有道德的人。我們城廂一小認真落實了省《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意見》,組織我們全校同學認真學習并踐行了《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八禮四儀”的內容和要求,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伴我行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

今天,胡老師還要和我們同學一起來回顧“八禮四儀”的總體規范和要求:

儀表之禮,要求我們做到: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餐飲之禮,要求我們做到: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言談之禮,要求我們做到: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待人之禮,要求我們做到: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行走之禮,要求我們做到: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觀賞之禮,要求我們在觀看文藝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場合,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游覽之禮,要求我們做到: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儀式之禮,要求我們做到:講究文明禮儀,做到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這些,都是八禮的總體規范,我們學校還制定了城廂一小八禮的細則,其中餐飲之禮要求我們進入食堂用餐的同學:

1.在午餐值班老師的帶領下,有序洗手,一路縱隊安靜進入食堂,有序領餐、安靜用餐。

午餐值班老師如果沒有到位,我們同學應在食堂外排隊安靜等待。

2.用餐時細嚼慢咽,不說話。

用餐先結束的同學坐在原位,安靜等待。

3.參加光盤行動,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棗子、小橘子、小番茄、桂圓等水果不能帶出食堂,水果不能在校園里邊走邊吃。

4.用餐結束后安靜收拾餐具,湯盆、餐盤、小碗、筷子、抹布靠過道呈一字型擺放,并用餐布擦干凈餐桌。

5.全班一路縱隊安靜有序出食堂,在食堂外整理好隊伍安靜有序進入班級,隊伍在沒有到達班級前不解散。

6.餐后文明休息,服從值班導護老師的管理,嚴禁做劇烈運動和危險游戲。

我們學校繼續開展“文明餐桌”評比,每班每天評出文明餐桌,午餐總值日的老師進行評比。學校每月開展“午餐之星”評比,每班每月得“文明餐桌”獎勵最多的一組所有成員均獲“午餐之星”稱號。

篇6

【關鍵詞】中國傳統禮儀文化;高職教育;價值

一、當前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近20年來高職院校都有了一個大的發展。據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高校名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共計1423所,其中公辦高職高專院校1098所,民辦高職高專院校322所,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高專院校3所。高職院校數量的增加,標示著高職學生數量的增加,隨之,高職教育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首先,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培養目標都定位在技能化,但在技能化培養的過程中,忽略了學?!坝恕钡脑踟熑危斐闪藢W生單方面的“畸形”發展。其次,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文化的融入上更傾向于“活動”的外延影響力,譬如獲獎等,往往忽視了文化的內核。最后,顯性文化的影響所帶來的“經濟唱戲”的價值被無限夸大,譬如儒家文化在高職院校中的課程化、課堂化、社團化、實體化,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在當代高職教育中,傳統禮儀文化的缺失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化,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從高職教育的相關管理部門到高職院校再到高職院校的師生,都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真正價值。

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一)是當前高職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素質的高低,首先看的是學生是否具有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繁衍發展過程中源于生活的、自覺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是對人們正確選擇的引導,也體現著主流的價值取向,而這些恰恰是當代高職教育所缺乏的。

(二)是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手機、電腦等成為當代高職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很多高職學生沉溺于網絡的世界中,逐漸喪失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受網絡虛幻世界的影響,很多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的問題,特別是在畢業之后面臨現實的高壓職場環境時,不適應、想放棄等負面情緒充斥內心。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教育不僅僅是對禮儀規范的講解和傳承,更是智慧處事的潛移默化注入,這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7

關鍵詞:中日兩國文化;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逐漸凝結而出的精華,文化的沉淀的而促使為地方形成一定的文化精神。中國與日本之間一衣帶水,近距離地域也使得兩國之間相交甚為頻繁,這也是兩國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追溯兩國文化交往歷史,從中不難發現中國與日本交往已有兩千的歷史,中國文化對于日本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以日本的茶道精神與文字等為例,從中皆可看到中國文化的身影。但畢竟中國與日本之間為兩個國家,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發展方向以及歷史不同,因此也導致兩者之間的文化具有異性的差異。實際上,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縮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創新、艱苦探索之手所創造出的,因此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發展歷史下,中國更應堅持傳統文化的指導下,堅定奮斗信念,自強不息,并將中華文化不斷地推向世界,在繼承中華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弘揚優秀文化。

一、歷史文化視域下兩國文化

(一)歷史文化視域下的中國文化

歷史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見證,談及歷史發展人們將會想到日期以及相關發生的事件,事件的發生對于當時社會以及當今都將造成重大的影響,1972年中日建交公報的簽訂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受到眾多關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兩國之間的交往中滲透出了一種文化的特性,另外,兩國交往通過文化相互滲透來將這種精神傳遞給后代,這也是歷史視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人類歷史發展不能忘卻歷史,在歷史長河發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為代表的藝術形式[1]。實際上在社會變遷中,文化也將會隨之所變遷,并吸收各自獨特性格的精神內涵,這一變化過程也是導致地域文明出現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識形態記錄著社會歷史的變遷,更展示出民族發展的特殊性。中華歷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國人自求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文化下形成的、實踐下形成的發展觀念。中國的獨特的發展觀念則來源于中國地理環境的重大影響,東鄰海洋,四處環山,西北邊陲臨近沙漠,這種環境也是養成了中華民族發展下的堅韌性格[2-3]。追溯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不論良好的影響方面還是壞的影響方面,這些促使中國文化更加絢麗多彩。

(二)歷史文化視域下的日本文化

獨特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從地理上進行劃分為島國,因此歷史文化也具有強大的鼓勵性。古代中國歷代朝代變遷,日本也曾見證了的中國各朝代的繁華,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時間內以中國為中心。日本深受地質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現出不安等現狀,時刻擔心自身與他國之間的差異[4-6]。在日本發展上,“明治維新”事件影響深遠,削番置縣集中重要的權利,并以引進西方發展技術,這一歷史事件則直接推動了日本進入近代工業文明社會之中,也正是這一變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發展之中。探究日本的歷史文化,不難發現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并頗具東方韻味,最早曾被稱之為“茶湯”是一種以茶為飲品的待客方式。茶道多有講究,如主人的穿著,動作,茶具等這些都有著一定的講究,而這種文化藝術形式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方式流傳至今。

二、歷史差異化發展下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

(一)社會交際中的中日文化差異分析

當前社會發展中任何個體不可能脫離整體社會環境而獨活,因此日常的社會交際不可避免,個體如此那么國家也亦是如此。社會交際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方式。日本的社會交際中多重視禮儀,因此也導致其語言中出現了眾多的問候語,部分地區人們也將這種問候語語法形式稱之為公式化的問候。例如,雙方在交流中,必須進行正式的應答,如回到家中需講到“我回來了”,而對讓也需說“你回來了”,在吃飯之前需說“承蒙招待,我開動了”等,各種問候語也是日本人際交往中所不能或缺的方式[7]。

相比于日本的人際交往問候方式,中國就顯得較為隨和。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客套話語通常運用與陌生人打交道之中,而關系較近人之間則不需要過多的客套,但這并不意味著親近之人之間不需要禮貌,而是講關系親近的人之間不必過多的客氣。此種方式尤其體現在家人之間,家人之間若過于客氣,則將會容易引發誤會,誤認為雙方關系出現了裂痕。公式化的問候方式中國人際交往中也有,如“打擾一下”,這一詞匯多用于兩個雙方生疏的人之間,在麻煩對方或者打斷對方時經常會用到的一個詞匯[8]。

總之,中國的問候語多用于交際會話之中,且多數是沒有格式要求的,并且中國的交際問候可進行隨意的調節,結合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交際地點都可進行調節,而相對于日本的交際用語多是較為正式性的。但實際上不論是交際用語其都是一種民族文化形式的表達,更是一種文化的展示形式。

(二)民風民俗之間的中日文化差異

兩個之間的地域不同因此造就出的文化傳承方式也將有著一定的差異,與日本文化相比中國文化較為保守,而日本文化相應與較為開放,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保守思想與歷史上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之間息息相關,受到多年文化思想的禁錮,雖然國家倡導打開思維,著眼于世界,但此種保守的心態仍然深深的根植于人們的思想之中[9]。

歷史背景下中日文化發展也造就了兩國民風民俗之間的眾多差異,以婚慶習俗為例,婚禮習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婚禮中各種風俗習慣也皆滲透出當地傳承的各種文化藝術風格[10]。在舉行婚禮中不論各種布置,還是婚禮服等都有著一定的差異。中式會場布置中有著一套系統的流程,首先新郎與親友去新娘家接親,到新娘家后,新郎與朋友需繳納紅包方可進入新房之中,而后為了多留新人相處時間,多采用藏鞋等方式,最終新郎懷抱新娘步入婚車。會場布置,通常為新娘家為結婚當日的前一天,主會場為新郎家,新郎家結合參加婚禮人數,擺放桌椅食物,并在會場中擺放氣球,燃放禮炮等。待到吉時在司儀的見證下,雙方完成婚禮。

日式婚禮會場具有眾多的禮節,例如婚禮中男女雙方需要通過多次的交杯來完成意識,此數量多為339次,在客場上,客人給新郎倒酒,新郎必須分為三次喝下,這代表著對客人祝福的答謝,而后客人之間相互的敬酒。而在婚禮會場中還有一點重要體現那就是,在佛前宣誓,這與西方教堂式婚禮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日式婚禮中最大的亮點還在于家人把“紙垂”剪成紙條,而后將紙條綁在樹枝上,此種寓意著要將親人的魂魄召回來,以此保證此對新人的平安幸福[11]。

(三)交往方式中的中日文化差異

中國歷史中形成了眾多派別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則中國具有代表特色的思想觀念。儒家思想是貫穿中華數千年文化發展的核心思想,從春秋時期開始,儒家思想便影響著我國社會文化的構建與發展。因此,在交往方式中,儒家思想的滲透與融合亦十分明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涕”。而“仁是儒家思想理論的核心,是儒家學派對于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行為準則及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和要求[12-13]。可以說儒家思想的所有思想著作、理論都是以“仁”為前提和基礎,“仁”所體現的“愛人”、“仁以處人,有序和諧”等思想。除了儒教思想的滲透,也有其他各派別,如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非攻”,以及后來演變而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觀念,更是幾千年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這些一度成為指導中華民族前進的重要思想,并深深地印刻在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我國具有56個民族,各民族之間團結共處,和諧共進,這種地理發展特征也要求著中華兒女應融合相處,堅持“仁愛”,廣交天下,一同建設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交往方式中,中國人也更加喜歡交朋友、在漢語語言中常見的詞語如“老朋友”一詞,朋友之間相互交往,進而使得朋友逐漸成為一種家人,對待朋友坦誠如賓,當朋友遇到困難更會積極的深處援助之手,中國古典成語中更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等詞匯來表達朋友之間的交往深情。中國人可以在任何場所中廣交朋友,如飯桌之上,列車之上等。

日本交往文化中則和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日本文化產業異常發達,有資料顯示,其文化產業占CDP總值的20%左右,而其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十位。實際上,中國文化對于日本文化影響深遠,日本在借鑒中華文化的基礎上,也推動了本土文化的良好發展,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下也形成了當前日本的多元文化[14]。而這一經濟與文化領域中的快速發展的島國,其多元文化主義中也具有主要的發展脈絡如日本武士道精神等,這些文化也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逐漸向多元文化發展。多元文化是多種文化的稱呼,在社會發展與歷史變遷中,多種文化相互交織與融合統稱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與構成難以脫離人類社會發展,在社會變遷中,文化也將會隨之所變遷,并吸收各自獨特性格的精神內涵,這一變化過程也是導致地域文明出現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識形態記錄著社會歷史的變遷,更展示出民族發展的特殊性。日本在交往中認為與不熟悉的人說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麻煩,更不會因為習慣而養成的一點小事兒成為朋友,相對于社會交往則并不會積極主動,而對于請求別人的幫忙,日本人則是很少會強求他人。

由此可見,中日文化中國交往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注重情感,看重朋友這些被譽為中華美德。因此,中國人在廣交天下的同時,也應注重與朋友之間相處的度。而日本交往中的淡薄的觀念,人與人之間相處冷漠,與此同時,獨立性和自主性得到發展。各個國家相互借鑒吸取,方能更好地推動世界之間的交往[15]。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是社會發展的見證,從歷史視覺下探究中日之間的交往,可以得出兩國文化有著眾多的差異,而部分差異也是由歷史差異演變而來的?;诖?,本文從歷史文化差異視角下探究了中日之間社會交際差異、民風民俗的差異、交往方式的差異,而除了這些差異之外,還包括眾多差異,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贅述??傊袊c日本之間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但在經濟全球化下這些文化發展也逐漸趨同,并共同推進地球文明的前進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陳聰.中日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差異與啟示[J].求索,2016(03):50-52.

[2]彭春艷.中日兩國民眾的歷史認識差異――從政治文化角度進行的分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03):27-29.

[3]趙建民.概論中日文化關系及其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4(03):112-117+4.

[4]楊陽.中日兩國近代現代化比較及啟示――基于文化視角的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3(20):168-169.

[5]李瑩.近代中日兩國如何對待外來文化――以和明治維新為例[J].科技展望,2015(35):219-220.

[6]陳思思.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語言差異產生沖突的問題因素[J].宜春學院學報,2016(04):59-62.

[7]張婷婷.文化視角下的中日狐貍形象研究――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中心[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5(03):69-73.

[8]Wang Diji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J]. Business,2015(38):121.

[9]史思雯.中日顏色詞的文化含義對比――以“紅、白”為例[J].赤子(上中旬),2015(23):90-91.

[10]劉利國,何志勇.時代語境下的中日文化沖突格局及話語解讀[J].日本研究,2012(03):88-96.

[11]戴向東,劉文海,李晴,黃艷麗.中日傳統家具品類的比較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1(08):48-51.

[12]Yan Ni. Analysis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mpact of Sino Japanese trade [J].Intelligence,2014(06):282+284.

[13]鈴惠.從禮物贈答看中日文化差異[J].戲劇之家,2014(11):297+301.

篇8

——文明禮儀教育主題班會教案

一、教育目標

通過“細化目標、突出重點、實踐體驗、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掌握各種文明禮儀知識與技能,自覺踐行文明禮儀規范,爭當學禮儀、重禮儀、行禮儀的模范。以教帶學,促進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助其贏得友誼,樹立自信。同時,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使用文明用語的習慣,使大學生成為文明禮儀行動的先鋒隊,為創建穩定良好的教學育人環境保駕護航,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1、培養文明禮儀意識:使學生了解文明禮儀對于一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一個講文明、知禮、守禮、行禮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2、培養文明禮儀情感:激發學生對文明禮儀的認同感,知道一個遵守文明禮儀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斷強化禮儀的成就感,感受到禮儀的樂趣,從而自覺地實踐禮儀。

3、培養文明禮儀技能: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生活中有哪些禮儀規范,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通過反復的實踐,掌握交往技能,成為知禮、守禮、行禮的人。

4、培養文明禮儀品質:通過反復、長期的禮儀行為訓練,通過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實踐中自如地表現出得體的禮儀品質。

二、班會主題

禮儀之花開校園,文明之魂留心中

三、準備要素

1、活動對象:XX班全體學生;

2、活動場地:XX班教室;

3、素材準備:短視頻——《在外國人眼里,中國人成為不文明的代名詞》、不文明現象圖片、國外景區的中文警示語圖片、文明禮儀知識問答題及答案)。

四、內容概要

1、小組討論,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

2、通過文明禮儀教育短片及部分圖片,讓學生了解國外對中國游客的評價,并對此提出看法;

3、解釋為什么要學禮儀;

4、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明禮儀的了解,說說對文明禮儀知識的認知;

5、學習6種禮儀常規;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

7、要求學生謹記文明禮儀常規,爭做學禮儀、重禮儀、守禮儀的文明大學生。

五、班會形式

采用事實與討論相結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圖片、知識問答、小組合作等方式協同開展。

六、實施步驟

(一)主題導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更不能忘記傳統,應力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大學生,讓禮儀之花常開校園,讓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二)實施過程:

1、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

2、通過短片——《在外國人眼里,中國人成為不文明的代名詞》及部分圖片,了解國外對于中國游客的評價,對此提出看法。

種種畫面告訴我們,中國游客是多么的不文明。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燦爛的文明歷史,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人與世界交流逐漸增多,一些不文明劣習逐漸在諸多方面顯露出來。在一些國家、一些地區、一些外國人眼中,中國游客甚至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岸Y儀之邦”的稱號,不斷受到國外的批判和質疑。

3、為什么要學禮儀?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對個體:(1)不學禮,無以立;(2)使個人的言行在社會活動中與其身份、地位、社會角色相適應;(3)衡量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

對社會:(1)塑造組織形象,提高辦事效率;(2)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4、文明禮儀大家談。

結合自身掌握的文明禮儀知識,說說從自身角度的理解。

5、學習六種禮儀常規。 

(1)見面禮儀:

① 遇見校領導、老師、輔導員,主動敬禮打招呼“您好”或“老師好”;碰到學長、同學打招呼“您好”或點頭微笑;

② 碰到外校老師來校,主動歡迎:“老師好”;

③ 遇見其他客人、家長來校時主動歡迎:“您好”。

(2)上課禮儀:

① 課前10分鐘準備好學習用品,擺放有序,安靜等待老師上課;

② 在回答老師提問時,立正、站直注視老師,尊重老師的教學方式;

③ 課后及時整理自己的課桌和抽屜,保持干凈、整潔;

④ 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讀姿,勤做筆記;

⑤ 因故晚進教室時,在門口立正,進門前喊報告,經任課老師允許后方可入內。

(3)課間禮儀:

① 講文明話、普通話,不說臟話;

② 輕聲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鬧等;

③ 文明輕聲交談,不大聲喧嘩;

④ 講究清潔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4)交往禮儀:

① 旁人說話時不隨意打斷,學會尊重他人;

② 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在接受他人幫助時,虛心傾聽,誠懇道謝;

③ 進領導、教師辦公室前先敲門、喊報告,得到允許后方可入內,隨手關門;

④ 同學之間交往不說臟話、粗話,不罵人、打人,不隨便發脾氣,多談論健康、有趣、有意義的話題;

⑤ 積極使用禮貌用語“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打擾一下、別客氣”。

(5)集會禮儀:

① 上下樓梯靠右行,排隊入場時保持隊列整齊、安靜;

② 參加活動或觀看演出時,不起哄、插嘴、嬉笑,文明觀看,熱情鼓掌;

③ 聆聽領導、老師講話時保持安靜,講話結束后熱烈鼓掌致謝。

(6)家庭生活禮儀:

① 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

② 做客待客、與鄰居和睦相處禮儀等。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

7、請同學們謹記: 

當你走出家門,肩上就扛著家庭的榮辱! 當你走出校門,肩上就扛著學校的榮辱! 當你走出國門,肩上就扛著國家的榮辱!

文明禮儀修養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禮儀作為人們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交際、生活和事業的成敗,影響著集體、國家、民族的形象與事業的興衰。因此,請大家學禮儀、知禮儀、守禮儀,讓禮儀之花常開校園,讓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三)班會結果:

在開展“禮儀之花開校園,文明之魂留心中”文明禮儀教育主題班會中,進一步規范了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使學生對文明禮儀知識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并能潛移默化地貫徹到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中,令整個班級始終浸潤在文明有禮、熱情友好、寬容謙讓、誠實守信的和諧氛圍中。

七、總結反思

文明是人與人之間進行友好交流的窗口,只有每一個人自覺提高文明意識,注重日常禮儀,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社會氛圍,不負中華“禮儀之邦”的美稱。

班會前,我帶領班委精心準備、全面構思。班會中,我采用事實與討論相結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圖片、知識問答、小組合作等方式,讓每個學生真正認識到規范文明禮儀的重要性,牢記所學的文明禮儀知識,知行合一,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積極動員,全員參與

班會開展前,我對全班同學作了廣泛動員,提出了教育活動的目的、方法、內容以及具體要求。同學們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一致認為: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譽,當前我們的祖國正積極建設文明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是我們不容推卸的責任。

二、認真組織,內容詳實

班會設計了豐富的一系列流程,包括:1、小組討論,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2、通過文明禮儀教育短片及部分圖片,讓學生了解國外對中國游客的評價,并對此提出看法;3、解釋為什么要學禮儀;4、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明禮儀的了解,說說對文明禮儀知識的認知; 5、學習六種禮儀常規;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7、要求學生謹記文明禮儀常規,爭做學禮儀、重禮儀、守禮儀的文明大學生。

全班同學在課堂上集體學習了文明禮儀知識,了解了文明禮儀常規的具體要求,明確了努力方向。通過以上七種不同方式的教育和互動,充分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營造出講文明、守禮儀的良好氛圍。

三、從嚴要求,積極實踐

篇9

關鍵詞:送禮;收禮;中西文化差異

我們都知道“禮尚往來”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其實,中外都有送禮的習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在送禮的時候都有一定目的。中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有來有往。但是由于在文化背景和歷史熏陶的不同影響下,中外禮尚往來時的禮儀,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更多的送禮知識,希望能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一、中國人的送禮文化和送禮習俗

1.送禮的起源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崇尚禮儀,幾千年來,由于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的影響,中國的送禮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積累了一些實用可行的送禮“守則”。例如“寶刀送英雄,紅粉贈佳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等……

在中國,送禮大概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祀活動,我們可以從“禮”字的最初內涵去探究送禮的起源。禮,即“禮”,“”是它的初字,甲骨文的“”字,其下是“”,乃是“鼓”之象形,其上為“豐豐”,是“兩串玉”的象形白描,兩形會意,表示擊鼓送玉,與他人或其他民族誠信結交之義。在上古先民看來,樂莫重于鼓,物莫貴于玉,把二者共同奉獻,乃是最貴重的禮品;敲鼓奏樂,捧玉奉獻,無疑是最高、最衷心的禮儀。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送禮已儼然成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

2.送禮的文化形態

中國的送禮不僅僅是一種社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中國,送禮是十分講究的,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奧妙,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文化的擴展也是慢慢演變的,從最初的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核心,中國送禮文化的形成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事實上,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實用主義的民族,所以禮物的實用性一般會被排到首位。

諺語中說的“鵝毛”禮物一般不會出現,倒是“食品、煙酒、鈔票、金銀”等最具有實用主義的禮物最有市場。尤其是在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食品是送禮首選。

3.中國人送禮和接受禮物的反應

在送禮和受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自謙,本來花很長時間才買好的禮物,他可能會說“隨便買的,也不會買,請笑納”;花很長時間做好的一桌飯菜,他可能會說“不會做,您就將就著吃吧”。

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接受禮物時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當面打開禮品,認為這樣做非常不禮貌,而且會給人留下“貪財”“貪婪”的印象,或讓人感到對所接受的禮物過分在意。中國人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向對方傳達一個信號:我對你是否送禮、或禮物的輕重并不感興趣,即便你不送禮物也照樣受歡迎,也不會影響我們的關系。因此,往往是在客人離開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開禮品。而且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常常推辭一番,并且說“哎呀,還帶禮物干什么”,在對方再次堅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無奈,并伴以“怎么能讓你破費”或“下次可不能這么客氣”或“下不為例”的客套話,然后將禮品放在一旁,顯出對禮品漠不關心的態度,生怕對方認為自己是沖著別人的禮品來的。

二、西方人的送禮文化和送禮習俗

1.西方人對禮物價值的反應

中國人選擇禮物時對禮物的價值相當重視。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都認為禮越貴重越好,禮過于簡單和廉價不僅可能起不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會“得罪人”。相比之下,在其他國家,比如美國,也許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形容他們的送禮習慣是再合適不過,那就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痹谟⒄Z文化中,不管送什么,禮物通常都是“物美價廉”,是主人喜歡或需要的,或是很有特色、很有新意的,像中國人一樣在生日、喬遷,結婚時直接送鈔票或價值昂貴的禮物是非常少的。

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確切地講,中國人送的是禮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紀念品。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都很受歡迎,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主人會更高興。去西方人家做客,對方不會在乎你的禮品有多實用,更多的是一種心意的表達。人們在接受禮物時,想到的首先是感謝。因此,為了表示謝意,他們會當面打開別人贈送的禮物,大呼小叫地贊嘆一番,他也許未必在乎你的禮物,只是禮節告訴他應該表示謝意,至少表面上應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免損害對方的感情。有時在結婚慶典上,主人還將客人送來的禮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慶的效果。

2.送禮要避免禁忌的原則

送禮是門學問,東西方文化都認為,送禮要尊重受禮人的習俗:西方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個梨也不感到菲薄,這一點也不同于中國人講究的成雙成對。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比如說兩瓶酒,兩條煙。一是為了顯示自己不是小氣之人,二是為了討個吉利數字。但是,在西方,人們送酒的時候都是只送一瓶。One is quite enough, two are of course welcome but unusual and not expected. 因為他們吃飯的時候要喝客人帶來的酒,如果客人拿了兩瓶,似乎表明客人是個酒鬼,他恐怕一瓶酒不夠喝。再有,白色雖有貞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兇災之色,哀傷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經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表,給夫妻不能送梨,戀人不送傘(諧音“散”),由于“送鐘”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祥的。還有,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此外,各國對于物品種類的忌諱也大有不同。俄羅斯人忌諱別人送錢,認為這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不要送阿拉伯人酒或人形的禮物,尤其是女人圖像的畫或藝術品。日本人對裝飾著狐獾圖案的東西比較反感,他們認為狐貍是貪婪的象征,獾則代表狡詐。在法國不要送捆扎的花。荷蘭人習慣吃生、冷食品,但忌送

食品。

送禮和收禮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敬意而為之的一種態度或一種行動,因此人與人之間相互饋贈禮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內

容。我們并不是想說某一種送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觀念和行為就一定好于另一種文化,而是要說,任何一種送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我們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送禮文化形成的原因,對不同的送禮文化給予必要的理解。

個人簡介:

篇10

護理服務文化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組織在特定的護理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基本信念、行為準則。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營造醫院護理文化氛圍、提升服務文化的水準已成為各醫院競爭的焦點,今后醫院間的競爭將是服務的競爭。所以,研究護理文化主要是研究護理服務文化,而護理服務質量水平則通過顧客滿意度來體現,是醫院吸引和保留患者,構建良好護患關系的有效途徑,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CS)理論已成為醫院現代管理手段之一,如何將CS理論與服務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于護理服務過程中,提高護理質量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本院自2004年以來一直將CS理論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護理服務中CS理論的概念

顧客是指所有接受服務的人或機構〔1〕?,F代醫院顧客服務包括10層〔2〕,每一層代表一類顧客,最內層為核心服務層,依次為親屬層,保險公司層,員工層,同行層,鄰里層,領導層,新聞媒體層,供應商層,社會各階層。而在護理服務中,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核心層,親屬層,其次是保險公司和病人單位,而對護理對象實施護理服務的是員工層的護理人員。

CS是顧客對其要求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滿足程度的感受〔3〕。CS理論是當代國際社會在質量管理界、服務界、市場營銷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成為現代醫院一個非常高的理念〔3〕。

顧客滿意度(CSD)是組織或個人對服務對象調查的滿意度〔3〕。醫療服務的CSD包括3個方面:①病人滿意(PS);②職員滿意(ES);③社會滿意(SS),三者互相影響〔4,5〕。

顧客滿意度指數(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SI)是組織或個人對于自己工作服務對象的國際性通用質量指標或質量體系中重要的質量評價指標〔3〕。

2 轉變觀念、明確宗旨,開展學習、討論活動

首先要強化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護理部集中對護理人員進行服務文化系列教育培訓,講解護理文化發展狀況,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將CS理論滲入到護理人員思想中,完成護理人員對CS理論從認識理解領悟實踐的全過程。使護理人員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開展生動的教育活動內容,由各護理單元之間組織進行討論,將新方法、新思路總結記錄,選擇新穎、可行的項目應用到護理單元中,在實施中不斷總結、分析、評價,使實施更加具體、完善。明確開展學習CS理論的活動就是提升服務質量,給病人提供優質服務,讓病人滿意。

3 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從制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轉變,本質上就是文化的轉變,在護理服務文化的主動戰中,護理部要求各護理單元根據本科室的特點制定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的服務流程,處處以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理念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在這種護理服務理念的引導下護理人員從根本上改變了服務態度,強化了服務意識、能夠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想到為患者做些什么,患者需要什么,這種啟發方式使護理人員真正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付之于行動,主動在患者過生日時為他獻上一束鮮花、一張賀卡。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與熏陶使本院護理人員將人性化服務扎根于腦海中,使本院的服務理念有了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主動服務到感動服務的升華。使患者的滿意率達到98%以上。為鼓勵和激發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護理部號召在全院范圍內開展溫馨護士評比活動,創建溫馨病房,做到護士讓患者滿意的同時護理管理者讓護士滿意。

4 注重護理服務文化,深化護理服務內涵

4.1 護理部將醫院服務文化建設放在重中之重,把服務意識、服務態度、服務氛圍、服務藝術作為護理建設的重點,同時倡導全院護士從儀表形象、技術形象、環境形象及服務形象做起,樹立良好的延醫護士新形象,從而帶動整個服務質量的提高。

4.2 在形象建設方面將護理服務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展現給患者和社會,定做不同季節的護士服裝,由護理部制定嚴格的春、夏、冬季換裝時間及著裝規范;制定通用文明用語,對護理人員進行禮儀教育培訓。

4.3 護理技術是服務于患者的,護理服務的技術高低直接影響著患者滿意度,為此,護理部與醫教處、醫學系共同對全院護士分層次進行理論、操作的培訓與考核,以促進護士服務技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5 護理服務中導入CS理論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顧客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和醫院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護理服務是醫療服務中的一部分,CSD反映了護理服務質量。目前,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處于競爭中的醫院面對的是風起云涌的民營醫院抗衡;藥品市場的全面開放,導致醫院盈利空間不斷縮?。滑F代文明的進步,人們對醫療健康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個性化情感消費越來越重視,對服務過程的參與與評價更積極、主動;國內大醫院的擴張與提升,患者就醫流向出現不可逆轉的趨勢,以對入世后合資醫療機構的不斷登陸,以絕對的競爭夾擊醫療市場。而醫院護理服務中導入CS戰略,可以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并使之有其別于其他競爭對手,增強醫院護理管理的整體性、統一性和凝聚力,使醫院護理管理運轉有序、協調統一,推動其進步與發展,也是在發展中創護理服務文化品牌的最佳管理辦法,最終提高患者滿意度,擴大醫院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敏怡,黃淇敏.醫療服務中顧客滿意度的概念與評估〔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1):46.

2 任真年.現代醫院顧客滿意球體結構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9):540.

3 任真年.現代醫院顧客滿意度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