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誦稿范文

時間:2023-04-06 12:3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文朗誦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散文朗誦稿

篇1

在火紅的太陽底下---

你聽,那是百鳥的啁鳴,

它們驚喜地叩響了,

春天的第一道門扉。

白云銜來溫暖的思念,

久違的問候---

又為我們帶來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歡笑,

像父親母親的雙手寫滿勞動和收獲!

一杯烈酒,

盛滿釅釅的鄉愁,

在迎風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緊了回家的腳步!

我所熱愛的少女,

已經久未謀面,

仿如故園里微微顫栗的蛛網,

默默地長成了蠶繭 !

趁春風還早,我要快快趕路,

好問心愛的姑娘一聲-----

愛情她可會在這個春天,開出花來。

清透的風,正從遠處吹來,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帶著野百合的私語 ,

在一瞬間綻放。

青澀地,愛人的手臂 ,

溫柔地纏繞,把你擁抱,

撥動春天的琴弦,

季節的距離如此強烈無法抵擋,

如同大地孕育著希望 。

我看見鄉親們,在新年的日子里,

談論著往事的收成----

細數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和節氣,

說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開出了火焰!

那個時候,玉米成串地掛在屋檐下,

黃澄澄的喜氣 ,

飄滿家園,讓人看了心里 ,

感覺興奮而踏實。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著雪的某一天 ,

親人們合在家門照的一張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氳開來,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樹木吐綠。

嘀嘀的汽車聲里,

一路開來,那是春天的婚禮,

生命中注定抵達的幸福 ,

你要在哪里醒來?

傾聽圣潔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順手就能摸到的東西 ,

像詩歌和水一樣一見鐘情 ,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懷孕 。

可我還是會想起村莊,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莊,

向著河流的方向飛翔 ,

莫非是那不停吹來的微風,

引得我張望 -----

初長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園的路口迎接,

篇2

三月份 主題 漫步春日

節目順序:

1、散文詩朗誦 春

2、知識積累 介紹春天的特點

3、習作天地 說說發生在春天的故事(六年級)

4、有關春天的成語大比拼

5、聆聽花開的聲音

6、公布成語大比拼結果

(中科軟件園4oa.com歡迎您投稿)

主持人:陳小霞 鄭杰

1、散文詩朗誦 春(王惠虹)音樂《愛之韻小夜曲》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2、知識積累 介紹春天的特點(梁忠射)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宋代王安石的這首詩,把早春的氣候特點描繪得維妙維肖。春天乍暖還寒,是氣溫變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穩定且多風的季節。

春天的冷暖驟然變化,使人免疫與防御功能下降。北風呼嘯產生的噪音不但對人中樞神經造成極不利的影響,而且大風導致氣候干燥,使人口唇干裂、呼吸道抵抗力下降,這時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會乘機肆虐,所以春天最易導致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腮腺炎以及猩紅熱、水痘、風疹等病的發生與流行 。

春暖花開,繁花似錦的多風天氣,空氣中飄浮著各種花粉顆粒、楊柳絮、塵埃、塵螨、真菌等,因此對過敏性體質之人最容易誘發變態反應,引起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蕁麻疹等。

春天機體代謝旺盛,胃納增強,胃酸等胃液分泌增加,加之春天情緒不穩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因而容易引起胃潰瘍等病復發。

此外,春天還是鼻出血、流行性出血熱、結核病、甲肝的高發季節,均應重視預防和治療。

總之,春天氣候多變,對人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影響較大,因此春季應特別重視順應自然適應氣候的變化。要隨時注意增減衣服,年老體弱多病之人不宜過早脫去冬衣,以免受寒;飲食宜清淡富營養而易消化,少吃油膩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還應多參加室外活動,早睡早起,以適應春天生機勃發的特點,維護身心健康。

(中科軟件園4oa.com歡迎您投稿)

篇3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少老師重“文”而輕“語”,重視閱讀、寫作訓練,而輕視聽話、說話訓練,這樣,聽說訓練就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天長日久,致使不少學生或者說話只會零零落落地吐出幾個詞語;或者辭不達意,言不由衷;或者前言不搭后語,語病百出。說話流暢,邏輯嚴密的不多見;口若懸河,能百善辯者更是風毛麟角。不善于說話又使得作文的語言嚴重枯燥乏味,一副干巴巴學生腔。

其實,在聽、說、讀、寫四種語文活動中,聽、說是基本的語文活動。教育心理學家觀察一般語言生活得出結論:人們的日常語言活動,聽者45%,說者30%,讀者16%,寫者9%。再從語言發展順序上看,聽、說是語言活動的基礎,讀、寫則是在聽說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語言活動,因此,學習語言的順序也應是先聽、說,然后讀、寫。

綜上所述,聽、說訓練理應受到高度重視。

對學生進行的聽、說訓練,是在語文課上貫穿于課堂教學中隨機進行的,當然,在課外搞一些專題性質的語文課外活動,如演講會、辯論會等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另外,利用課前三五分鐘進行專門的說話訓練,是被許多語文老師證明了的較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之一,但此種訓練必須做到有序、有恒、有法。或起步過高,要求過低,或教師臨時亂點兵,學生臨場亂抓姜,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圖形式,走過場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訓練效果。

課前說話訓練宜按下列五個階段進行:

(一)朗誦階段。朗誦的內容是優美短小的詩歌、散文、名言、文章精彩片段,所以不必在內容上過多地用心。在朗誦的表現形式即發音是否清晰、姿態是否大方、語調是否抑揚頓挫、是否運用普通話等方面卻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此階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照稿朗誦。照稿朗誦與一般性朗讀課文要有區別,在語氣,感情等方面則更為講究;第二步,帶稿朗誦。帶稿的目的在于防備卡殼應急,大部分同學應做到備而不用;第三步,脫稿朗誦。脫稿朗誦時要將內容熟記于心,朗誦時要聲情并茂,并可輔之以手勢,而不能成為背課文式的。

(二)講述階段。此階段就其內容來說是情節性、敘述性的,或間以描述性語句。可以是講故事、講電影電視劇劇情,講自己所做所為,講某人某事,講逸聞趣事等。只要內容健康,有趣味,有意義,都可一講。訓練之初,作為一種過渡辦法,可允許個別有困難的同學帶上提綱。此階段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系統而連貫的說話能力,評價時要把情節的敘述和語言的運用做為評價對象。

此階段訓練可配合初中一年級記叔文教學進行。

(三)介紹階段。此階段說話內容是說明性的,可以是介紹自己,引介別人,推薦書籍,推銷產品等。說話應講究順序和條理,所以評價時要把條理性做為評價要點,訓練一開始有困難的同學可讓帶上要點提綱。

此階段訓練可配合初二年級說明文教學進行。

(四)演講階段。課前演講從容量上來說只能是簡短的,但其內容和普通演講一樣是評議性的,也是用口頭形式表達邏輯上有條理的思想訓練。從步驟上來說,可分三步走:(1)命題演講,即老師規定好議題,學生寫好演講稿進行,演講時要對演講者的儀態、手勢、語氣、情感等諸方面做嚴格要求,并作為一貫要求。(2)選題演講。即學生可從老師預先所備的題目選題寫稿,然后上臺演講。以上兩步開始時允許有困難的同學帶稿或帶提綱進行。當然,若能備而不用或脫稿演講更好。(3)即席演講。即席演講時老師先即席命題或學生即席抽題,老師稍做點拔,學生稍做準備即上臺演講。

演講階段訓練可配合初三年級議論文教學進行。

(五)講授階段。即摹仿老師把簡短內容的知識如成語、名言、唐詩、修辭、語法等知識講授給同學。上臺學生要有充分準備,對講授內容要完全理解,準確無誤。老師要做好示范并指導學生設計好講授方法,做好教具,選好資料。其他同學要積極配合。

1.老師的態度和措施:

(1)教師要有很大的熱情,并以此來感染學生。

(2)每次訓練,老師都要求其他同學做出評價,老師再做出結論性評價。評價要中肯、公正,要充分肯定優點,并給予鼓勵,以調動其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對不足之處,要善意提出,不可取笑,以幫助一些同學克服心理障礙以圖改進。對內容、觀點錯誤之處,老師要明確指正,以免以訛傳訛。

(3)每次訓練,都要給參加者打分,記成績,把它作為語文課發展性評價的一項內容。每輪結束時,要對成績優異者進行適當獎勵,以引起同學們對訓練的重視。

2.對學生的要求:

(1)每個參加訓練的同學都要認真對待訓練,積極參加,不可視同兒戲。

(2)每次訓練,參加訓練的同學在說話前后向臺下師生鞠躬致謝,上下臺時其他同學要鼓掌致意。

(3)說話訓練如果從聽者角度出發,便是聽話訓練。所以要求做聽眾的同學要端坐靜聽,不得做其它無關事情,不得交頭接耳,嬉皮笑臉,以免影響臺上同學的發揮。

(4)訓練應按座次順序進行,能讓上臺同學事先在心理上、材料上有所準備。

(5)對訓練者儀態、發音的清晰宏亮程度、普通話等的要求是一貫的。

對學生之所以如此要求,意在營造一種文明、熱烈、有序的訓練氛圍。

篇4

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教師如何才能構建出一套指導體系呢?本人經過兩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閱讀習慣培養六步法。

第一 激發閱讀興趣

廣泛的閱讀興趣,是學生持續閱讀的內在條件,因此習慣培養中的重頭戲就是千方百計激發閱讀興趣。閱讀從傾聽開始,學生最初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來源于傾聽,我們可以經常在早讀和語文課上,美讀名篇或播放名家的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到書中的快樂和情趣,形成讀書是享受的意識。其次,利用榜樣的力量,概述名家名篇精彩章節,講述名人勤學愛讀的故事,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強大的閱讀原動力。第三,教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讀書史,或讓學生傳閱自己的讀書筆記,或談論讀書對自己成長的作用等,言傳身教效果非凡。第四、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親近書籍,如學完了的《我的母親》,就趁機推薦網上“散文在線”中寫母親的一系列優秀時文,以加深學生對母愛的理解;講到《智取生辰綱》,則觀看相應的電視劇,比較編導對原著的改動,評析優劣,這樣的課外閱讀學生樂此不疲,興趣十足,再也無做題的勞累、上課的乏味。指導學生中我們要有意摒棄一切束縛和不利于激發閱讀興趣的條條框框,扭轉功利性閱讀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消解,讓孩子們放心讀,自由讀,快樂讀。

第二 開設閱讀課

閱讀按內容可分為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語文課的課堂閱讀是教師直接指導的在課堂上進行的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是指在課內教科書之外,課堂教學的時間之外,學生所進行的各種閱讀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閱讀比課內閱讀更為重要,據調查,中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能取得所獲知識總量的40%。“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葉圣陶)。所以為保障閱讀時間,每周開設1――2節課外閱讀課,帶領學生跳出題海,徜徉書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閱讀課的開設已成當務之急,為了學生的習慣養成,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老師們大膽邁出這一步的時候了。

第三 制定閱讀目標和計劃

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的目的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持久。”“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漫無邊際的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回”,終其一生也難有建樹。恩格斯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計劃地讀書簡直就是荒唐。”因此試驗中本人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個人時間、精力、閱讀速度、愛好等因素,輔導學生制定個人讀書目標、閱讀計劃及讀書范圍,比如七年級設定讀10本書,從九月開始,每月一本,固定每天讀書的時間,雷打不動地按計劃推進。

開卷未必有益,在日常的閱讀指導中,還可盡量引導并幫助學生凈化閱讀目的,過濾、剔除那些錯誤、雜散、低俗的閱讀目的,樹立正確、純粹、高雅的閱讀目的,提高閱讀品質,從而增強閱讀的科學指向,以期收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第四 強化訓練,促成習慣

習慣指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任何行為只有多次強化才能轉化為習慣,這其中,強化改變起了決定作用,因此,中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反復訓練、常抓不懈,防微杜漸,循序漸進。師生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更是前功盡棄。為了使習慣培養過程形成系統,我們可以給學生們量身打造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強化訓練活動,結合各種評價方案,多管齊下,促成優良習慣的養成:

根據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的理論,首先可以開展“閱讀馬拉松活動”,評選三次“閱讀進步獎”,21天后,評選“閱讀習慣明星”,以后再評選“月閱讀之星”、“學期閱讀之星”等,促使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進入第二個21天,有的同學閱讀意志會消彌,我們則鼓勵學生每人編輯一本文學讀本,自己組稿、設計封面、作序。用這種方法很能激起學生的讀書熱情,使其充分利用一切零散時間。看到自己的書籍新鮮出爐,學生們對閱讀的喜愛會油然而生。

在第三個21天,我們借助學校的“一二?九”大型活動,開展某種比賽,如課本劇展演或朗誦比賽等,繼續強化閱讀習慣。

在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上,強制的命令、強硬的手段、消極的懲罰,只會打消學生的讀書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多用鼓勵法,用愛和微笑心感化學生,讓學生樂意閱讀,并享受閱讀。

第五 指導閱讀方法

優良的閱讀習慣包括:專心讀書并努力讀懂;閱讀時精讀、泛讀和背誦相結合;使用工具書或參閱資料;思考和質疑;做讀書筆記;每天堅持讀書;廣泛交流;多運用等等。配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養成,我們可以專門指導學生做批注的方法和讀書筆記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最為實用,做批注是讀后寫總結的前奏,做讀書筆記是批注的深化,它們相輔相成,杜絕了學生的淺層次閱讀。圍繞讀書效率的提高,我們可以專門指導如何精讀、略讀、跳讀、瀏覽、默讀等方法。圍繞讀書內容的理解,我們可以專門指導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尤其是小說、散文、戲劇的閱讀方法,這幾種文體在課外閱讀中最受歡迎。

指導閱讀方法為習慣養成鋪平了道路,學生只有會讀才能善讀,只有善讀才能愛讀,直至形成一種本能,見到文字就讀。

第六 制定閱讀評價

課外閱讀評價是課外閱讀教學中有機的組成部分,假設沒有評價,課外閱讀就無法驗證其效果。語文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讀課外書,而不能進行相應的督促和評價,課外閱讀終將變成一句空談。我們可以構建起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課外閱讀評價體系,不僅對讀書數量、書目選擇、讀書筆記等都做具體的評價標準,還應參與對學生讀書的動態化過程的評價,此外更要在以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測評:

(1)閱讀時間

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保證30分鐘以上為最佳,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就會收到最好的閱讀效果。因此,我們可以下發“家校聯系本”,發揮家長的鼓勵、監督、評價作用,注重過程評價,一有進步就肯定,并在家長會上表揚優秀家長。

(2)活動展示

課外閱讀教學是否真正有實效,最終還要落實到豐富多樣的成果展示上。為此可以設立“讀書進步獎”、“月閱讀之星”、“學期閱讀之星”、“故事大王”、“讀書手抄報評比”、“讀書交流會”、“親子閱讀獎”“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知識競賽”、“朗誦比賽”、“優秀讀書筆記獎”、“課本劇展演”、“辯論賽”等活動和獎項,諸如此類的活動評價方式可以有效地鼓舞學生的閱讀熱情,調動起他們閱讀的積極性,擴大影響,使學生在賞識、鼓勵中愛上閱讀,使校園彌漫出濃郁的書香氣息。

總之,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上,本人恰當運用嚴中有慈、尊重賞識的“柔性”教育方式,構建了一套嚴謹的、循序漸進的體系,以強化訓練來建造,以閱讀課為練習場,以興趣為誘餌,以目標為燈塔,以方法為船槳,以評價來保駕護航,讓學生逐漸駕馭優良閱讀習慣的輕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遨游,去追尋幸福的彼岸。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2]胡瑩《論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廣西師范大學》 2012年

[3]楊穎.《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周刊2012(9):155.

篇5

演講表達的主要特點是“講”,對演講者來說,寫好了演講詞,不一定就講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樣。有文才,善于寫出好的演講詞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講得娓娓動聽。真正的演講家,既要善寫,還要會講,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從某種意義上說,口才比文才更為重要。如果演講者講話哼哼哈哈,拖泥帶水,“這個”“那個”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脫俗的智慧,有深刻廣博的思想內容,也無漳于事。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信息社會,新型人才不僅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而且還要有出眾的口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經過嚴格的口語訓練培養出來的。演講口才的訓練,不僅要勤練、苦練,而且要巧練。要練習得法,摸清規律,掌握要領。朗誦和演戲是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綜合運用的最佳形式。

一、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正確、清晰、優美,詞句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一)發音正確、清晰、優美

以聲音為主要物質手段的,語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這優美。為此,演講者必須認真對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狀態。

一般來說,最佳語言是:

(1)準確清晰,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奏自然;

(2)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

(3)富于變化,即區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

(4)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的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演講語言常見的毛病有聲音痙攣顫抖,飄忽不定;大聲喊叫,音量過高;音節含糊,夾雜明顯的氣息聲;聲音忽高忽低,音響失度;朗誦腔調,生硬呆板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

要達到最佳語言效果,一般來說,要做到如下幾點:

1、字正腔圓

字正,是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音響亮,送音有力。讀音要符合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音節、音變的標準,嚴格避免地方音和誤讀。如將“鞋子”說成“孩子”,將“干涸”說成“干固”等。讀錯、講錯字音,一方面直接影響聽眾對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整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演講者的聲譽和威信,降低了聽眾對演講者的信任感。

腔圓,即聲音圓潤清亮,婉轉甜美,富有音樂美。要發音響亮。演講時齊齒呼音節(i和i開頭的韻母)與撮口呼音節(ü或以ü開頭的韻母)發音時由于口腔開合小,共鳴腔不大,音發出來不亮。要盡量在備稿時換成開口呼音節(a或以a開頭的韻母)與合口呼音節(o或以o開頭的韻母)。如把“至”改為“到”,把“與”改為“和”。

2、分清詞界

詞分單音節和多音節。單音節詞不會割裂分讀,而多音節詞則有可能割裂引起歧義。例如:“一米九個頭的馮驥才佇立在空蕩蕩的山谷里。”這句話中的“一米九個頭”本意是“一米九的個頭”念時應為“一米九——個頭”,如果詞界劃分不當,很容易弄成為“一米——九個頭”,把“個頭”(身材)一詞割裂為“個”(量詞)和“頭”(名詞)兩個詞,因而產生歧義。演講者如出現這種錯誤,便會令人忍俊不禁。

3、講究音韻配搭

漢語講究聲調,聲調能產生抑揚急緩的變化,本身就富有音樂美。好的演講,平仄錯落有致,抑揚頓挫,顯得悅耳動聽。

(1)雙音節化。漢語中的一些單音節詞表達意義復雜、深刻,如果能改成雙音節就明白、通俗些。且雙音節響亮明朗,有頓挫變化,易于表現語言的音樂美。

(2)注意押韻。如果在適當的地方,有意押韻,更能產生一種聲音的回環美與和諧美,講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似有散文詩的風韻。

(3)平仄相間。漢字一字一調,高低升降,起伏變化。做為平聲字的陰平、陽平變化不大,比較穩,易聽清楚;仄聲字的上聲、去聲變化大,聲音短促,音感強烈。二者要相間配合,使音節起伏變化。此外,恰當地運用象聲詞和疊聲詞,進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聲情并茂的功效。

(二)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通過演講活動接受信息主要訴諸聽覺作用。演講者借助口語發出的信息,聽眾要立即能理解。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面語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與書面語相比,口語具有以下特點:

1、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

3、不過多的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字,常用約數。

4、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諸如“顯而易見”“依我看來”等等,并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接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當然,講究表意樸實的口語化,絕不能像平常隨便講話那樣任意增減音節,拖泥帶水,吭吭巴巴,這樣便損害了口語的健康美,破壞了語言的完整性。

篇6

關鍵詞:新課標 影視資源 語文教學

面對21世紀科學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社會對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向傳統的語文教學發出了改革的信號。1996年,國家教育部召開了第一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研制會,拉開了新課程研制的序幕。經歷了8次重大修訂,歷時5年之久,終于在2001年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這是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標致著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學生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撥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這就要求在觀念上實現由“課本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向“社會生活,甚至是世界的課程資源”轉變。首先我們最先關注的應是影視資源。為什么呢?因為影視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體育、軍事等各方面,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影、電視已經成為最廣泛、最有力、最迅速、最直接、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

什么是影視資源?運用到教育教學中的影視資源,是指在教育教學上有直接應用價值或潛在應用價值的影視信息資源。

在我們身邊或是親自實踐過程中,都會有采用各類的影視資源。可以將影視資源分為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源、與課外閱讀相關的影視資源、與課文背景知識相關的影視資源、在綜合性活動中的影視資源。

一、 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源。

這類影視資源與教材、課堂的結合最緊密。以教材課本為藍本。例如人教版初中課本中的《香菱學詩》、《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高中課本中的《祝福》、《阿Q正傳》、《茶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這些文學作品都已經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我們在上課時即可截取與教材內容有關的部分章節進行播放。由于影視資源具有生動性、豐富性、直觀性的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

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散文和詩歌,但這兩種文學體裁卻是以“美文”著稱,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作為中學生來說是很難感受的,而影視作品則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用畫面和聲音表現出來,創設出特定的情境。如中央電視臺的《電視散文》節目,其中《春》、《背影》、《再別康橋》等詩文的朗誦,音樂、畫面、聲音的高度契合,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幻覺,使得學生獲得情感的愉悅和美的體驗,在欣賞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遠遠大于閱讀文字所生發的情感,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

二、 課外閱讀相關的影視資源

在人教版的初中課本中,每一冊課本后都附有2-3篇的名著導讀,例如四大名著、《駱駝祥子》、《簡愛》等,但大部分老師基本是忽略不講,或是簡單介紹一下,學生也基本不看不讀,此項目形同虛設。但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既是課外閱讀,就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分析講解,須讓學生自覺去閱讀。但在網絡小說、漫畫雜志盛行的當下,如何調動學生進行閱讀名著的興趣,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內驅力,是我們語文老師所要解決的問題。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考慮將影視資源引入名著導讀部分,如布置學生課外閱讀《駱駝祥子》前,我先利用自習課時間播放了《駱駝祥子》中祥子與虎妞的認識片段,張豐毅與斯琴高娃一個老實一個潑辣的個性鮮明的演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我順勢就布置了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完成對兩人進行形象分析的作文。這樣安排可以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來認識文學作品。

三、 課文背景知識相關的影視資源

這類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被大量使用,無論是在導入環節,還是在內容思考環節,或是在拓展延伸環節都可以使用。例如在人教班八年級下冊的課文《云南歌會》一課教學中,我選用了《劉三姐》的對歌片段導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課文中的“對調子”的形式,還有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恐龍無處不在》一文教學中,我采用了《侏羅紀公園》的電影片段導入,讓學生對恐龍的形象與類別有所認識與了解。在導入部分使用可以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獲取大容量的信息和學習資源。而在教學任務即將完成,進行延伸拓展時候,選擇影視作品可以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印象,升華情感。記得我們學校曾接待來自臺灣地區的校長教師團體,一位老師上了一節關于“月”的詩詞研究課,在即將結束的時候,播放了一首徐小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MV,伴著悠揚的歌聲,唯美的畫面,使得在座的師生印象深刻,對月亮的意象又更深一層的理解。

四、 綜合性活動課的影視資源

綜合性活動課是在《新課程標準》頒布后所出現的一種新型課,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其中“綜合性”即在學習空間上,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整合;在學習內容上,自然、社會、人文領域與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在學習方式上,體現實踐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但很多時候綜合性學習是必須在課堂上完成的,如何才能溝通課內外,綜合各類的學習內容呢?

篇7

一、 健全閱讀制度,讓學生持續讀

行為文化中固化、物質化的東西首先表現為制度文化,它是群體約定俗成, 共同遵守,促使行為長久堅持的顯性保證。書香文化制度不是強制學生怎樣做,而是讓制度本身產生導向、激勵作用。1. 時間制度。把課外閱讀課納入課程計劃,每周一節,做到時間上保證、目標上明確,課課有內容,堂堂有書聲。每天午間半小時靜讀時間,學生不走動、不言語、不作業,班級沐浴書香。2. 統計制度。統計的內容包括閱讀的書名、篇名、頁數、字數,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的篇數等。統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閱讀成就感。3. 交流制度。班級每周舉行讀書交流會,每學期舉行演講會、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等。4. 展示制度。每月一次的班級“讀書悅讀星”、“優秀漂流圖書”和每學期一次的“書香家庭”、“書香小組”表彰。閱讀成果的外在物化展示,旨在典型引路,輻射全體。

二、 開展圖書漂流,讓學生有書讀

為解決農村家庭子女書源匱乏現狀,每學期初,根據課標中年段閱讀目標,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書目,然后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取得家長支持。學生購買書籍后在圖書管理員處登記、造冊、 上墻公示,真正實現“贈一本,讀百本”的資源共享。圖書漂流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投漂自己的圖書,樂意與漂友分享自己的圖書,中途不將圖書轉漂他人,按規定時間歸還。借閱時認真填寫漂流卡,閱讀后在漂流感言簿上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根據圖書漂流記載,讓傳漂過同一本書的學生聚在一起,組成“讀書迷你吧”,手捧“漂流記錄卡”或讀書筆記,饒有情趣地分享閱讀體會。

三、 活動激趣,讓學生讀得有興致

1. 親子共讀。通過《親子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在校與在家的閱讀活動,吸納家長熱情參與閱讀;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親子共讀沙龍,交流親子共讀心得;開展親子閱讀征文、親子手抄報、親子日記評比,親子朗誦會、親子課本劇表演,“書香家庭”評比……以評比促閱讀,共同享受讀書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 師生共讀。教師根據個人實際,制訂讀書活動方案,明確閱讀內容、目標、措施;倡導樹立“讀書――成長”意識,充分利用假期、雙休日以及課余時間,自主內修,走近經典,品味名著,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和學生同讀一本書,撰寫讀書筆記,和學生一道交流分享閱讀感受;每學期撰寫讀書筆記不少于5000字,每學年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或案例)2篇以上,課后必須撰寫教后反思。

3. 班級讀書節。班級讀書節是學生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讀書盛會。其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檢驗閱讀成果。以讀為主的系列比賽:讀書匯報會、國學經典誦讀大賽、現代詩歌散文朗誦比賽、讀書演講比賽;以寫為主的系列比賽:優秀閱讀成長手冊展評、讀書知識競賽、讀書征文活動,在閱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演為主的系列比賽:課本劇表演、美詩文吟唱等。

4. 古詩文誦讀。以五個“一”為抓手扎實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班級黑板報開辟“每周一詩”欄目,學生備一本“古詩誦讀積累本”,每周至少背誦一首古詩,每周的周五晨會為古詩誦讀時間,每月底班隊課開展“古詩文誦讀考級”活動。

四、 閱讀指導,讓學生讀得有質量

1. 讀前推薦課。推薦時或講述作品創作時的艱辛、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親切感,產生閱讀動機;或通過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簡介讀物主要內容,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或借用名人(或媒體)對優秀讀物的評價增強對讀物的吸引力;或朗讀精彩片段,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或針對情節曲折的讀物,敘述內容至處戛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2. 讀中指導課。閱讀方法指導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讀書實踐,談做法、談體會,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總結出方法;可以學生先閱讀嘗試,然后自己總結方法;也可以由教師運用實例進行專題講座。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要使學生真正認識某種閱讀方法的精髓,并通過閱讀實踐切實掌握,以提高讀書的品位和質量。

3. 讀后交流課。閱讀交流一般提前一周告訴學生,以使學生對前段課外閱讀情況進行回顧梳理,選準匯報的內容要點,列好匯報提綱。匯報交流時形式力求活潑多樣,可以采用背一背、畫一畫、演一演等方式實現閱讀成果資源共享。

五、 科學評價,讓學生讀得有效果

沒有課外閱讀有效性的科學評價,就會使閱讀活動失去其意義和推動力。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個愛讀書的孩子。評價時,要遵循個性化評價原則、導向與激勵性原則、模糊性原則、過程性原則,不僅評價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和數量,更要關注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課外自主閱讀的能力、課外閱讀的積累與運用。評價手段力求多樣,可以采用活動評價、問卷調查評價、課堂練習評價、考級評價、檔案記錄評價、多元自主評價等多種方式,改革過去評價主體的單一模式,把“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老師評價、家長評價”分別引入課外閱讀能力的形成性評價之中。閱讀活動開展一個階段后,引導學生認真評價自己所制訂的目標、計劃實施情況,以及自己的閱讀收獲,進一步優化閱讀心理,強化自我意識,提高調控能力。

篇8

一、萬丈高樓,拔地而起

準備階段——工具書。比如字典、成語手冊等,借助工具書。學生根據自己個人情況自主地積累語文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并學會把積累到的知識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如字、詞。可以整理出常用字、詞及生僻字、詞等。(對于生僻字、詞只需了解)。每節課前,老師組織學生根據自主積累到的常用字、詞中選出3—4個進行說話或寫片段練習。以檢查自主學習的情況。

二、唯有源頭活水來

對于剛進中學的學生,其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差異很大。如果只重視對素質較好學生進行培養,勢必導致其他學生學習無興趣。因此必須尊重個體重視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首先。多聽范文朗讀。特別是散文、詩歌的朗讀效果最好。使他們得到良好的情感和文化的熏陶。其次,適當介紹些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讓他們在聽范文時能慢慢領會朗讀的要領。最后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誦活動(如分角色朗讀、朗讀比賽等)。在質上提高朗讀水平。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講讀課文是精讀課文,它擔負起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任。指導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熟練地掌握閱讀方法。把從講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閱讀方法及技巧逐步過度到課內自讀課文的閱讀,最后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課外閱讀。通過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閱讀教學。周而復始,逐漸深入,形成一個螺旋似上升的發展趨勢。要達到到此效果還必須指導學生制訂出自己的閱讀計劃。計劃應做到: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每學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每學期至少讀一本名著的閱讀計劃等。

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一定的語言功底和較廣的閱讀為基礎,對于寫作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寫好作文。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感情真誠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充分展示學生個體優勢,運用聯想、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等能力也至關重要。首先培養學生寫觀察日記。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社會等能力。寫成長日記,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與憂傷,以自己的真實體驗去感悟人生。不僅學會如何作文,而且也從中學會如何做人。其次,定期開展作文交流課,讓學生互相評閱作文,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并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提高寫作能力。再次,組織興趣小組、創辦文學周刊。以學習委員或語文課代表為負責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分學習小組(按學生自主、自愿的原則分編學習小組)按周進行組編工作。周刊的內容要求廣泛、新穎、實用、科學等。每期按民主投票評選“最受喜愛文學周刊”、“優秀文學周刊”等,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改變了對語文的學習態度:從厭學到樂學、從枯燥無聊到“學習語文滿有趣味”的感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努力營造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氛圍,開闊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是我的事情,我能夠學,我盡量自己學;不懂的,不會的,我在同學的幫助下,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那么,如何指導中學生語文課程的自主學習呢?

一、萬丈高樓,拔地而起

準備階段——工具書。比如字典、成語手冊等,借助工具書。學生根據自己個人情況自主地積累語文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并學會把積累到的知識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如字、詞。可以整理出常用字、詞及生僻字、詞等。(對于生僻字、詞只需了解)。每節課前,老師組織學生根據自主積累到的常用字、詞中選出3—4個進行說話或寫片段練習。以檢查自主學習的情況。

二、唯有源頭活水來

對于剛進中學的學生,其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差異很大。如果只重視對素質較好學生進行培養,勢必導致其他學生學習無興趣。因此必須尊重個體重視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首先。多聽范文朗讀。特別是散文、詩歌的朗讀效果最好。使他們得到良好的情感和文化的熏陶。其次,適當介紹些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讓他們在聽范文時能慢慢領會朗讀的要領。最后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誦活動(如分角色朗讀、朗讀比賽等)。在質上提高朗讀水平。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講讀課文是精讀課文,它擔負起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任。指導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熟練地掌握閱讀方法。把從講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閱讀方法及技巧逐步過度到課內自讀課文的閱讀,最后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課外閱讀。通過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閱讀教學。周而復始,逐漸深入,形成一個螺旋似上升的發展趨勢。要達到到此效果還必須指導學生制訂出自己的閱讀計劃。計劃應做到: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每學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每學期至少讀一本名著的閱讀計劃等。

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篇9

一、充分利用早讀課,通過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課文所選的例文都是采用規范的漢語寫作的,學生持之以恒地廣泛朗讀這些篇章會對漢語語法知識有一定的感悟力,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不斷提高對學生規范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與寫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時下,許多教師慨嘆學生的語言(口頭的、書面的)表達能力非常低下,誠然,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依我看學生平時讀書少語感不強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改變這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看書多讀書,從看和讀中培養語感。

二、通過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審美能力。聽錄音能起正音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掌握字詞的正確發音,聽錄音是學生掌握標準的普通話的一條有效途徑。錄音除發音規范純正外,對朗讀速度快慢的處理,節奏強弱的把握,聲調的抑揚頓挫的處理,停頓時間長短的安排掌握得恰倒好處,加之朗讀者對感情的表達極有分寸,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文章的內容或人物的性格思想。聽錄音實在是一種語言美的熏陶,長期地聽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審美能力、評判鑒賞能力,對學生與人交往時恰當使用語言表情達意,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極為有利。

三、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說”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

表達能力及養成良好的個性品德。現在,語文教學重視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對課文的講授往往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說”是指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及對課文的不解處提出疑問,學生要質疑答難必須要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再開動腦筋進行分析思考以尋求解答或提出疑問,然后組織語言來恰當表述,這其實是一個思考問題的過程,所以說“說”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進行“說”的訓練,增加學生開口講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自己的意見有利于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學生各抒己見易于激活思維,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這對養成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極為有利。學生在老師與幾十名同學面前回答問題需要一定的勇氣,經常性的提問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敢想敢說的習慣。

篇10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為文言文教學走出“山重水復”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勝境指明了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必須改變教法,注重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文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為此,我在文言文教學中邊學習,邊借鑒,邊摸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這就是“讀”“誦”“說”“背”“用”文言文五環教學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讀

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再到注釋,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課文的大意、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的合作下進行研讀品味。

1.1 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字典或詞典解決,特別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異讀 與破讀。

1.2 讀準詩文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通讀文言文,做到斷句正確,理解文意才不會出錯。

1.3 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教師要范讀,必要時還要領讀;學生要有集體朗讀,還要有個別朗讀;可讀全篇,亦可讀某幾段、某一段,還可讀某幾句、某一句。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學生就會被文言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背誦奠定了基石。

2.誦

讀是誦的基礎,誦是讀的升華,也是理解課文、體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前奏。朱熹說:“大抵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強調的也是通過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調和文氣。要朗誦好文言關鍵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中主要抓住如下環節指導。首先是讓學生老老實實地根據注釋讀懂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作個記號,在小組內提出解決。解決不了的查資料,資料都無法解決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共同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老師認為學生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再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里,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圖激情法,配樂法等,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中,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品味深藏其中的濃郁情懷,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目的。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使讀者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事實上,誦讀在整個語文學習中都很重要,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一方面要守住課堂教學這塊陣地,強化“讀誦悟情”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把誦讀活動延伸到課外,留誦讀作業,開誦讀會等。

3.說

大多數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講法,這種教學法早已陳舊過時,它既浪費時間,又不利于學習者想象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體現不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很難抓住重點。為適應《中學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教者應改變這種教學法,實施重點提示法,讓學習者借助文下注釋自覺主動學習,充分讓學生說,單個說、小組內說,互相探討,交流體會,教者只需對重點語句進行提示或輔導。如何引導重點呢?重點要根據文體來確定;根據句式來確定;要根據文章的中心來確定……。

4.背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把文言文的背誦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語,說起來拗口,要達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準確地表情達意,就必須強化文言文的背誦。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背誦指導,讓他們熟讀精背默記在心,最終完成語言積累,達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一定要背誦,并且要當堂練習背誦。學習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誦技巧及方法,背誦的常見方法有抓關鍵詞背誦法、畫面背誦法、寫作順序法、線索背誦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腦海里,達到“爛記于心、熟念于口、常寫于手”的境界。背誦要按時完成,在落實方面,可設置三道關卡確保背誦的順利進行。一,家長關。每次背誦的內容可由家長督促檢查,背熟后家長檢查簽字。二,組長關。早自習由組長復查,進一步落實,組長檢查后,報課代表,由課代表在“背誦”一覽表上積分,進行公示,形成競爭。三,老師關。上課前五分鐘,抽簽檢查兩三個同學,當堂背誦,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對不合格的同學,督促其按時補上。這樣就可保證背誦要求的落實,促使學生將文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5.用

學習文言文除了了解和掌握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遺產外,還要把所學知識用在文章里,使文章精悍凝練。在現代文里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詩文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妙筆生花;用文言文練習寫作,還可鞏固所學文言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