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2:0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夢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夢本該如此,敗,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倔強傲岸。
孔子被后人稱為大賢至圣,然而在我看來,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逐夢者。春秋戰國,禮崩樂壞,道德失范,戰火紛飛,天下無道。孔子卻懷著悲天憫人的仁愛之心,為恢復“禮治”而四方奔走。為實現自己的主張,他周游列國,開館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譏諷而不墜,坐盡冷板凳而不悔。楚狂接輿的諷諫,長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擠,都不曾使他動搖。“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就是這樣,明知世道艱難,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仍要四處游說,試圖力挽逛瀾于既倒。雖在當時累累如喪家之狗,卻如日月,照耀歷史。
春秋戰國,一個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擔當的夢,不僅是孔子的,也是我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逐夢精神,激勵著我為理想而奮斗不懈,即使失敗又有何悲,又有何悔?在失敗中前行,一樣能走向光明!
中國夢本該如此,成,有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超然脫俗。
莫言,80年代30幾歲就已志得意滿,他的作品《紅高粱》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獲得包括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內的無數獎項。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飄飄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邊的人物,去記錄身邊的故事。一年年的積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長篇小說,并在2012年一舉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以后,他謙遜地說“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篇2
文化是一個院校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弘揚先進的部隊校園文化是培育優秀軍校學員的重要途徑。“中國夢”是當前校園文化的重要方面,引領著先進校園文化的前進方向,利于軍校學員養成共同的理想形成凝聚力。縱觀當今各大知名的軍事院校都注重各自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內核,并與本國的價值取向很好的融合。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部隊校園文化,必須以“中國夢”為指導,堅決抵制各種消極的文化的腐蝕。“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夢”的提出緊緊抓住了構建先進部隊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進一步凝聚了軍校學員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意識。
二、“中國夢”是提升軍校學員歷史使命意識的必然要求
當今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著各種挑戰,如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保駕護航,履行多樣化的任務,這為我軍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軍校學員應該樹立牢固的歷史使命意識,加強學習、提升素質完成國家賦予各種任務所需的能力要求,必須要加強“中國夢”的教育引導。“中國人的個體夢并不排斥物質性追求,但它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息息相關。”它使軍校學員有效的樹立社會責任感,明確履行使命必須自覺擔當時代賦予的神圣任務,自覺養成對自身負責與對社會負責相統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第一次如此接近,作為軍校學員更應該對這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所蘊含的使命倍感珍惜。“中國夢”的實現不能坐等,夢想不可能自動轉化為現實,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軍校學員應立足本職,以“中國夢”為契機,激發內在的使命意識,努力學習,為目標實現貢獻力量。“中國夢”是當前加強部隊院校思想政治建設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必然為提升軍校學員的歷史使命意識提供堅定的精神動力。
三、“中國夢”是促進軍校學員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軍校學員的培養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應當喚起軍校學員學習發展的內在動力,將自身的發展和理想的實現與國家的繁榮富強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提高軍校學員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實現個人與國家共同發展的內在統一。“偉大的夢想必須落實到每個小小的夢想上,才能常開常新、永葆活力。”能否對個人與國家的利益統一,是影響軍校學員實際行動的重要方面。“中國夢”的提出即是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深刻概括也是對社會發展趨勢的總結,它將人民群眾的個體追求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共識,有助于消除當前價值多元化造成的價值取向沖突,有助于形成共謀發展的共識,成為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強“中國夢”的教育引導,有利于軍校學員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生理想,夯實軍校學員的堅定政治信仰和明確的發展方向,對于提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至關重要。
四、結語
篇3
好萊塢以其豐富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機制迅速地壯大。它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仿佛發動機般不停地運作著,四處散播著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佳作。美國電影論文至少從受眾面、影響度而言,沒有誰能比好萊塢更深入人心的了。而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好萊塢電影中的烏托邦情結。“烏托邦”,盡善盡美的代名詞,追求的是一種看不見的崇高和自由。作為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好的夢,它帶給了人們太多的想象和憧憬,這注定了它的魅力所在。早在1956年,英國小說家托馬斯·莫爾發表的小說《烏托邦》,是這一詞匯的最早由來。“烏托邦”就像彌合人類情感空缺的填充泡沫,充斥著一種張力的誘惑,就連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都在暢想,這又何嘗不是烏托邦呢?
在好萊塢,無論是類型片,還是明星制造,都有烏托邦情結的融入。它像是一個關于社會的神話,我們將這個神話叫作電影中的烏托邦;它又像成長中的一個印記,每一處都可以作為日后輝煌的炫耀。好萊塢電影中的烏托邦情結,既符合好萊塢的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又符合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營銷策略。因為好萊塢影片不只是針對一個或多個國家的受眾人群,而是面向國際,走入世界的。關于這點,從它大量吸收來自世界各國“學而優”的明星陣容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好萊塢是個加工廠,無論它是什么口味的,只要到了這里,融入進去,很快就會成為具有好萊塢味道的“標準口味”或“文化風尚”,這就是好萊塢電影中的烏托邦情結,因為人們喜歡烏托邦,喜歡美好,喜歡幻想。
“烏托邦情結”之一:不可解決的文化性主題
為了能夠吸引觀眾,獲得觀眾的喜愛,更確切地說為了發行量的成功,好萊塢影片中總會選擇具有沖突性的主題。這種沖突注定是不可解決的,就如同愛、恨、生、死、男、女等,都帶有緊密性,又帶有矛盾性。如雷德利·斯科特1991年拍攝的《陌路狂花》,一部關于女權向男權“宣戰”的影片,就詮釋了這種矛盾性。其實有關男女對等,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總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即便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優雅國度”,也免不了女性受歧視的命運。片中的兩位女主角塞爾瑪和路易斯,生活中與之為伴的不是自大的男人,就是粗魯的男人,因為一個不經意的理由,兩人出去散心,卻在路上遇到形形的男人:暴虐、猥褻、變態,一應俱全。于是她們選擇用一種極端的殺戮方式來進行報復。該影片可以說是男女對決的影片,也可以說是帶有女權性質的影片。片中展示了一個男權稱霸的社會,同時展現了女性的反抗,影片指向于兩個女人的被迫與無辜。她們之所以由“天使”變為“惡魔”完全是受男性世界的壓迫。這是一種絕對精神上的虐待,而她們的行為完全是在向傳統價值觀發起攻擊。觀者在這種打破和諧的男女關系中找到了一種宣泄的出口,女性感到暢快,男性感到新鮮。這是對以男權為主的傳統價值的“叛逆”和“顛覆”。面對如此不可解決的文化性主題,人們總會表現出自己的巨大興趣,這也是大眾夢幻的一個特點。
“烏托邦情結”之二:具有迎合性的主流價值觀好萊塢是一部賺錢的機器,這是有目共睹的。依靠著資金、技術、人才,再有就是具有迎合性的主流價值觀的作品了,這是經過多年揣摩摸索出來的迎合觀眾文化、心理需求的品行。運用各種刺激大眾文化最為薄弱的情感方面,百般誘惑,賺足人們眼球的同時,也賺足了錢。因為電影多半是現實題材的濃縮。面對愛情,不分國籍,任誰都會期待最美好的結局。縱使不能完全圓滿,也盡量不要太過悲傷。比如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作品可謂是賺足了人們的眼淚。它切切實實地弘揚出了好萊塢的主旋律,取得了人道主義的博愛。影片中,露絲和杰克兩人不期而遇,一見鐘情。露絲盡管有了未婚夫卻并不得意,還是死心塌地地和杰克相愛纏綿,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沉船災難,杰克最終將生的機會留給了露絲。結局自然是露絲活了下來,并且活到了百歲,以此來驗證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的期盼,“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并為此而守候了一生。本來影片可以說是一部災難片,在人們還沒有看夠露絲和杰克的甜言蜜語時,就要接受巨大的奢華郵輪撞上了冰山一角,即將要沉入了海底的命運,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于是好萊塢中的烏托邦給它加上了一條光明的尾巴,就是在欣賞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過程中,還要讓觀者在情感的天平上取得平衡。泰坦尼克號巨輪沉沒的過程是慘烈的,可加上貫穿其中的愛情故事就不同了。觀者完全沉浸其中,在悲傷中感到了悲壯的,而卡梅隆的大制作,通過“燒錢”而取得的特效效果,也為票房收入加了價。卡梅隆是聰明的,在卡梅隆這里,永遠都只有大眾認可的感情,就算是,過后也有長久的回憶和對那段感情的忠貞。這就是典型的好萊塢烏托邦神話。
“烏托邦情結”之三:樂觀型情感
好萊塢的影片喜歡賺別人的眼淚,而自己卻并不怎么喜歡悲傷。這或許和他們樂觀的民族性格有關系,于是,他們否定了徹徹底底的悲劇性。如《泰坦尼克號》,不僅是部電影,更是一個關于美好愛情的現象。它帶給大家的一個感受,讓大家在現實之外找到了關于愛情的“美夢”。這樣的愛情故事,固然是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需要如此的死亡考驗,可生死相隨的愛情。在這里,愛成了人們魂牽夢縈的最終主題,讓人們忘記了災難所帶來的巨大哀傷。看過此部影片,都會產生和另一半緊密相連的精神動力,即便是這位觀者還沒有自己的另一半。卡梅隆大師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正因為他按照好萊塢的“游戲規則”來“做事”。他在保有自我個性的同時很漂亮地符合了保證票房的各種因素,所以他成為大師。他讓觀者在一瞬間心靈就遭受了猛烈的撞擊,或許人們會淡忘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卻絕不會忘記這一瞬間撞擊中所抓住的一樣東西,這就是烏托邦式的愛情。
“烏托邦情結”之四:故事中的非邏輯
故事講究邏輯,這是在課本上學到的,可好萊塢電影不是課本,它是一段歷史,真正發生的歷史,并且還在延續著。只要能夠贏得市場,好萊塢的電影故事就可以沒有邏輯,這并非帶有貶義的嘲諷,而是事實的說明,說明好萊塢電影的魅力。它的魅力已經足夠抵擋觀者挑剔的眼光,什么故事邏輯,好看似乎占據了第一。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娛樂怪物,人們的“口水”再多也傷害不到它。支撐了好萊塢電影產業的有諸多元素,大師級人物卻是真正的支柱,而斯皮爾伯格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位被公認的代表好萊塢最高成就的大師,可以說是位居好萊塢權力王國的頂尖階層,年年名列好萊塢權力榜的前十名。他所拍攝的《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更是叫好又叫座。《拯救大兵瑞恩》將鏡頭對準了二戰題材,是藝術與娛樂結合的典范。關于這個故事不可細細考究,雖然影片中有逼真、詳盡的戰爭場面,還有更準確地描繪了戰爭中軍人大量死亡、血肉模糊、命運難測的事實。斯皮爾伯格通過開場30分鐘的血肉橫飛的殘酷畫面來烘托出后面的主題,即拯救大兵瑞恩。觀者不禁會問:“這樣做值得嗎?”就為了讓一個母親擁有一個兒子,而讓更多的母親失去自己的兒子嗎?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給出答案。面對如此不可動搖的為國奮戰的信念,劇情似乎多少顯得有些矯情了。到了最后,小分隊歷盡千難萬險終于找到了瑞恩時,影片就干脆演變成了好萊塢式的弘揚主旋律的煽情,再加上孤軍奮戰,以弱勝強的高勵志情景,觀者看到這里,已經忘記最初的疑問了,為什么要如此拯救大兵瑞恩,這是否符合戰爭邏輯呢?然而到了最后,這顯然已經不重要。斯皮爾伯格又帶領觀者完成了又一部烏托邦式的神話。
“烏托邦情結”之五:娛樂至上的精神性
好萊塢電影傾向于商業化,確切地講,它就是商業化的標志。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電影的商業性本身戰勝了藝術性。而商業性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娛樂性。追求感官的刺激,追求特技版本的畫面效果,在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中,動用科技的力量來進行包裝,讓觀者在津津有味中“食用”這道“快餐產品”。就如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一部創造完備的未來世界的影片。他依靠他的技術優勢,又借用了一個完整的虛構世界,制作出了好萊塢樣式的“大片”。
影片《雨中曲》,由斯坦利多南與好萊塢一代舞王金凱利合導,金凱利同時也是主演。他的舞姿熱情奔放,作為一部經典的歌舞片,《雨中曲》贏得了世界榮譽,盡管它并沒有角逐到奧斯卡的獎杯,卻依然被認為是好萊塢歌舞片中的最高水準,在影迷心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雨中獨舞的片段中,金凱利那瀟灑自如、充滿活力的舞步,向人們宣告什么才是舞蹈,什么才是娛樂。雨傘的舞動,再加上音樂的節拍,思想內涵、哲學道理,在這部影片中全部都拋開。除了娛樂,還是娛樂。這種歌舞升平的場景,這種娛樂至上的精神,只有好萊塢電影才能釀造得如此完美。《雨中曲》被譽為美國的“國寶級”影片之一,片中許多情景都被人們爭先模仿,并會用四個字來概括——“嘆為觀止”。的確,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剛好是社會經濟不景氣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壓力,而《雨中曲》剛好是烏托邦式的歌舞片,并且是出類拔萃的一部。《雨中曲》包含了一個經過精心過濾的現代童話故事,一次典型的烏托邦式的大團圓結局。可以說觀者的情緒在影片歌舞升平的節奏中得到了釋放,可以使人們把俗世凡塵中的東西暫時忘記,在精神上得到了寄托,并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
篇4
一、正確把握蒙語文教育的特點
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蒙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蒙語文自身規律上。要在蒙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蒙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要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漢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蒙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蒙語文的規律。在蒙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蒙語文、用蒙語文中漸漸習得蒙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蒙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
三、全面提高學生的蒙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蒙語文素養。蒙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蒙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蒙語文能力和蒙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蒙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蒙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四、消除膽怯心理,運用多種形式,強化訓練
在蒙語課堂教學中,我不僅重視了“讀”和“寫”的訓練,還重視了“聽”和“說”的培養。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課堂回答問題聲小,既怕說錯,又怕老師批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消除學生膽怯心理,鼓勵學生們積極發言,對差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從不敢說到敢說,善于說,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所授知識,力求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運用,才能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又能收到“用以促學”的效果。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使學生牢固的掌握學過的知識,如,在每節課前利用3~5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開火車”會話練習,或練習讀課文,這種練習法避免了提問總集中在個別幾個好學生身上的弊端,每個同學都有表達的機會。
通過我的努力,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蒙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我在這方面下了較大的功夫。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努力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蒙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精心組織學習活動,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
五、影響蒙古族初中學生學業成績的性格特征問題
性格是個體最鮮明、最重要的、區別于他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它在各種實際活動中逐漸形成,并在實際活動中產生重要的作用。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習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調節、控制、維持與補償的作用,從而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效率。本研究以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初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被試728人,主要采用問卷法和個別訪談法,對影響蒙古族初中學生學業成績的性格特征問題,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考察。經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與被試的個別訪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蒙古族初中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生的性格因素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格的激活性、知識性、自覺性、堅持性、客觀性、敏捷性、進取性、真誠性、利他性、攻擊性和榮譽感等特質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顯著影響。
2、性格特質對不同學科的學業成績的影響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對漢語文、蒙古語文(以下簡稱蒙語文)、數學成績均有明顯影響的性格特質有五種即知識性、敏捷性、進取性、真誠性、攻擊性。此外,對漢語文成績產生明顯影響的性格特質還包括激活性、堅持性、客觀性、利他性;對蒙語文成績產生明顯影響的性格特質還包括堅持性、客觀性、利他性、自覺性、全面性、榮譽感、外傾性;對數學成績產生明顯影響的還包括激活性、簡略性。
3、從總體上看,高成績者和低成績者在性格特質上存在顯著差異。高成績者在奉獻性、知識性、自覺性、堅持性、自制性、客觀性、敏捷性、責任感、進取性、利他性、榮譽感、真誠性上的分值都明顯高于低成績者,而在實惠性上的分值明顯低于低成績者。針對各學科而言,除了存在以上的共同性之外,還有一些不同之處。漢語文學科的高成績者在外傾性上的分值明顯高于低成績者,在攻擊性上的分值明顯低于低成績者;蒙語文學科的高成績者在果斷性、全面性、獨立性、外傾性上的分值明顯高于低成績者;數學學科的高成績者在簡略性、果斷性上的分值明顯高于低成績者;在強烈性、持續性上的分值明顯低于低成績者。
4、在三門學科成績上,男女生的性格差異均十分顯著。在數學高成績組影響蒙古族初中學生學業成績的性格特征研究中,男生在敏捷性、簡略性上明顯高于女生。除此之外,無論是高成績組還是低成績組,女生的知識性、榮譽感、進取性、自覺性、奉獻性、真誠性、利他性都 高于男生。
篇5
論文關鍵詞:稱謂語,翻譯,文化背景,對比分析
“稱謂”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這里所研究的“稱謂語”(appellation)指在對話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時所用的語言。
稱謂是語言的共性,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談的,翻譯中只要照葫蘆畫瓢就行了。但漢語尤其是古漢語的稱謂,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與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場合交際,都會有明顯的區別。假如一個孩子,其父親是老師,而他又碰巧在父親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國家里,這個孩子既可以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那樣對父親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稱他為“某某先生”。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這個孩子必須像其他學生那樣稱他為“老師”;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對父親直呼其名。這便是文化差異。
《紅樓夢》所涉及的文化現象人文歷史論文,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孫瑋把《紅樓夢》中各種稱謂的使用劃分為宗法,等級,禮儀和情感四項原則論文開題報告。宗法原則決定親屬稱謂詞的使用,等級原則制約社會地位稱謂詞的選擇,禮儀原則制約敬謙詞語的使用,而情感原則決定說話人在特定場合如何選擇情感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對聽話或所指對象的愛憎。本文通過分析中英稱謂語的差異,探討《紅樓夢》中稱謂詞翻譯策略,領略中西文化的內容異同。
1.1親緣稱謂語
由于傳統的中外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程度上的差別,英漢親緣稱謂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的親緣稱謂體現了中國人對長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語的親緣稱謂語一般不會體現同輩人之間的長幼次序。漢語中血親與姻親界限明確,但英語親緣稱謂中沒有類似的區別。漢語中同一親緣稱謂語往往有書面語,口語,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的區別,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別迥異;英語中卻較少這種變化。尤其是英語中對直系親屬的稱謂也比漢語要簡單的多,常常一個詞就能代表漢語中的許多稱謂詞。(表1)
表1 漢英親屬稱謂對照表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嬸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內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媽
表妹
內弟
嫂子
姨夫
姨媽
姐妹
篇6
大多數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為多見。但近年來,醫學專家發現,十幾歲的中小學生也容易患貧血。這是因為十幾歲的孩子正值生長發育的旺盛期,對營養素的需要比較高,而貧血與,許多營養素的缺乏有關。膳食中的某些因素也會影響鐵的吸收和利用。國內部分地區對中小學生的膳食調查證明。飲食不當,膳食結構不合理,是孩子們患貧血的主要原因。
然而,眾多的家長似乎不懂得孩子貧血的原因何在?以為越是貴的食品,其營養價值越高,因而不惜血本為獨生寶貝采購各種巧克力、麥乳精、口服液之類的食品,填鴨似地喂孩子,殊不知孩子的腸胃有限,到了正餐便不思飯菜香了。這樣,各種菜蔬中含有的人體機能需要的維生素及營養物質就無法攝取。結果事與愿違。
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對兒童的危害頗大。它可以使兒童生長遲緩。行為異常,智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由于抵抗力低下,也就容易生病。中小學生貧血后,會因大腦血液供給不足而出現頭昏、記憶力降低,從而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及智能發育。
為此,醫學專家告誡家長及孩子,預防貧血必須注意科學飲食。
一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注意飲食衛生。細嚼慢咽,克服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壞毛病,也不能以水果來替代蔬菜。
二是保證早餐質量。早餐的食物應該豐富質優,如牛奶、雞蛋、內包子等。
三是調理膳食結構,做到營養豐富。孩子在飲食中要廣泛地攝取各類食物的營養,做到食品搭配合理,營養豐富,才可滿足孩子茁壯成長的需要。
四是不能亂服“營養補品”。不少所謂的營養補品對補充孩子的營養不僅無功,反而有過,所以家長在選購營養補品時,切切慎重。
(阮小明)
牛皮癬白癜風的克星吳夢平
華 新
在94年美國洛杉磯國際傳統醫學會議和94年第3期《國際針灸及東方醫學雜志》上,山東省聊城地區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吳夢平發表的《平屑丸治療牛皮癬臨床研究》論文,對當今國際醫學難題牛皮癬的發病與難治原因提出獨到見解,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20多年的潛心研究中,吳夢平通過總結和分析大量的臨床資料,認為牛皮癬的發病是由患者腎精先天稟賦異常,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失調,再加之外界風濕寒熱、精神刺激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引起的皮膚瘀血增生性病變。而久病及腎、久病多瘀的病理變化。且又反復不當的應用細胞毒類和激素類藥物治療。而致病情趨向頑固惡化,故難以根治。根據以上見解,他研制了補腎養血治本,化瘀解毒治標的“平屑丸”系列。經推廣應用治療國內外牛皮癬患者萬余例,痊愈率為85.3%,總有效率為95.8%。香港劉風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癬15年。歷經美國、日本的多家醫院治療收效不佳,1988年她從《銀屑病通報》上看了吳夢平發表的論文,便求治于吳夢平,3個月后痊愈,至今6年未復發。吳夢平的獨到見解和成果,在1988年全國中醫藥治療牛皮癬秘方評選中名列第一,1991年獲山東省醫學科技進步獎,1992年獲中華傳統醫學優秀論文獎,1993年獲中國愛迪生杯金獎,1994年獲國際傳統醫學獎。吳夢平還以滋補肝腎、活血祛風的中藥研制成“消白寧”系列,治療白癜風患者千余例,亦取得顯著效果。該研究1991年獲全國優秀論文獎。他的科研業績由中央與省地電臺、電視臺、《世界信息報》、《健康報》等多家新聞單位作過報道。吳夢平的成果還入編了由主席題詞“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中國當代高級人才詞典》和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高級醫師大全》等書。治療經驗輸入了《中華著名中西醫專家治療疑難病癥數據庫》。
篇7
關鍵詞:中英研究生教育;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150-02
2012年底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做為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智力資源的研究生教育部門,其培養研究生的模式與方向將對我們“中國夢”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科技強國的本質在于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后續優質智力資源,而高等教育是提供優質智力資源的核心與關鍵。如果可以對科技強國與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之間進行比價,深挖兩者的不同,對不同的優劣進行評估,并將該信息用于指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將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本文,筆者對中英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尤其是對英國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自特點進行了多方位的比較,同時對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議,期望對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有所啟示。
一、創新型研究生的內涵
從清朝末年的開始,在“洋為中用”的發展思路下,圍繞“富國強兵”的戰略,中國已經開始了近代教育的創新與改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地實現了低端制造業的國際化:在低附加值產品制造領域,中國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從褲子到餐具處處表識“Made in China”,一時間,到處充滿著中國制造。但是我們要清醒的知道:“中國制造”不是“中國創造”,我們只是一個低端產品的制造大國,而不是一個生產高端產品的“創造大國”,如何實現由“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是中國整個科研屆與產業界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作為實現中國創造的主力與后備軍――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正是在以上背景下,高等教育提出了通過實現“創新型研究生培養”來為中國科研隊伍提供具有“創造性”的創新型科研人才,進而實現“中國創造”的“中國夢”。創新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探索未知領域和獲得創造性成果[1,2]。美國《創新雜志》中指出創新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工藝、創造新產品”[3]。基于這兩個概念,我們不難梳理出“創新型研究生”的內涵,即其至少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
1.具有廣泛的學科背景知識,并且具有融合學科知識的能力。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無源之泉,因此,對于一個研究生來講,就需要具有廣泛的學科背景知識,只有在具有廣泛學科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創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具有融合知識的能力方可創新。
2.具有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利用已經擁有的交叉知識,創造性地進行新的發現或者發明。實現創新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作為創新的主體要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而這種思維需要導師的導,需要導師的鼓勵方可獲得。
二、中英研究生教育培養差異
英國作為世界上的科技強國之一,其成功建立的符合本國國情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對實現、維系其科技強國的地位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本部分,本文將對英國與中國不同層系研究生教育的差異進行多方位的比較與剖析。
1.碩士教育體制的差異。在英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碩士教育學制為一年,在這一年里研究生不僅要完成所有的碩士課程,而且還要進入實驗室學習實驗的基本技能與知識,并完成自己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與中國碩士論文“需要自己的實驗數據與創新點”不同,英國的碩士論文多為綜述性論文。碩士學位申請者(碩士研究生)主要通過對其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行大量的文獻調查,然后寫出報告即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文獻調研,獲得了廣泛的學科知識,為其以后從事相應的科研提供了學科知識背景。而導師可通過學生在實驗與綜述寫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來評估學生的科研洞察能力,從而篩選、推薦出優秀的學生攻讀博士學位。而對于資質平庸的學生,則順利畢業進入工作崗位。該培養體系不僅可以篩選出真正適合做研究的優秀學生使其順利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使不適合做研究的學生快速的進入工作階段,而不必浪費兩年的時間去學習自己將來大部分不會用到的知識與技能。反觀我們國內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體制:目前國內研究生的培養大部分是三年制,碩士研究生既需要疲于應付照本宣科式的課堂學習,又要完成“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工作,使得學生只能將自己的視野僅僅集中在與自己論文相關的知識點上,只是通過重復的工作獲得科研數據,根本無法實現廣泛知識背景的涉獵。造成我國碩士研究生與國外研究生相比,知識背景與科研事業相對狹小,科研思路相對禁錮。筆者認為,對于一個剛剛進入科研隊伍的學生來講,使一個碩士研究生掌握實驗技能,獲得廣泛的學科交叉知識,學會發現科學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就已經足夠了。對于碩士研究生講創新,會不會有拔苗助長的負面影響是值得商榷的。
2.博士教育體制的差異。在英國博士教育學制一般為三年。在這三年里,研究生針對某一方向進行研究,只要掌握研究與發現問題的方法,并在某一領域有所發現,經過導師的認可就可以畢業,并沒有SCI文章的硬性規定。在該體系下,研究生在導師的課題范圍內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開展研究,因為研究生只需要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就可以了,沒有SCI文章的壓力,因此他們有很多原創性的研究,通過不同年級博士生之間的接力研究實現了科研的原創性創新,這也是造就英國高校在科研領域領先的原因之一。反觀中國,對博士研究生畢業最明顯的標準就是SCI的數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博士研究生不敢去做一些真正的前沿研究,而是通過閱讀文獻來拼湊出為應付畢業需要的SCI論文。其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研究生畢業了,中國SCI論文數量排名靠前了,但是高質量的、原創性的、有重要影響的科研報道與成果數量仍處于低水平。同時以追求SCI論文數量為目的的博士教育培養使得這些準科研工作者失去了踏踏實實沉下心去做科研的耐心與習慣,使得科研體系在一種浮躁的氛圍下進行,對整個科研屆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大大減少應有了的原創性的科研。
3.培養經費的差異。在英國,一個全額獎學金的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費獎學金為1200英鎊/月,這足夠一個博士研究生很輕松的生活。充足的獎學金使其可以專心自己的課題研究。而在中國,大部分“211”學校的博士研究生其獎學金在1000元/月,而對于那些非“211”的大部分高校,其獎學金為500元左右/月的不在少數。較低的獎學金使這些博士研究生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不少博士研究生仍為生計代課甚至從事與其科研根本不相關的工作,這大大影響了博士教育的效果與質量,根本無法談創新與創造。
三、我國創新型研究生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革策略
通過比較我國與英國研究生教育的差別,針對我國研究生現今的培養模式,筆者呼吁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應該從學制設置,畢業導向與經費投入三個方面三管齊下:首先在研究生的培養經費方面加大投入,保證研究生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研究生作為一個半讀半工作的群體,不應該僅僅把他們當學生來看待,而應該以“創新型人才”的視角來對待他們,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使其真正實現“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根基。其次,要在學制上和創新要求上加以改變。畢竟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博士與科研領域的不到十分之一,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個基本科研素養的培養階段與篩選階段,設置1~2年就足夠了,沒有必要3年學制,并且要求碩士研究生必須有創新。最后,以“創新”作為衡量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尺度。在博士生階段不要一味地以追求SCI論文數量與IF(影響因子)為唯一目標,而是要求論文只要有創新即可,這樣可以保證博士生真正進入科研的前沿去探索科學。
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整體來講是好的,但是仍需要調整、改革。不改革,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只是一種低廉的科技勞動力工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研究生”;不改革,中國的科研主流將仍會是為發SCI文章而做低水平重復的科研;不改革,“中國只是成為SCI大國,而不會成為強國”的尷尬局面仍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吳淑娟,陳暢,張亮.加強研究生教學內涵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初探[J].成功,2013,(4).
[2]張振元.“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相關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13,(10):23-28.
篇8
一、 優秀論文一等獎(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問題分析》(毛應梁,上海金融學會;張吉光,上海銀行);
2、《新資本協議下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銀行課題組);
3、《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及管控機制研究》(潘文波,張中朝,深圳銀監局);
4、《西方銀行業營銷體制的演變和借鑒》(金麟,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5、《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和規模效率變遷的實證研究:SFA方法的運用》(彭琦,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王勇,交通銀行蚌埠分行);
7、《授信業務的風險定價模型與實踐--基于中國商業銀行新部分戰略視角的研究》(李亞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二、優秀論文二等獎(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商業銀行并購研究》(門慶成,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2、《放貸小企業:游走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陸顥,交通銀行南通分行);
3、《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以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毛金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4、《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及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的啟示》(丁寧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丁溧,大連銀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場創新突破口:對發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思考》(張夢鎖,王大賢,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分析》(徐昶,西南財經大學;劉小差,交通銀行成都分行);
7、《關于流程銀行及其構建策略的思考》(馮靜生,安徽省銀行業協會);
8、《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董事會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欒雪劍,交通銀行總行);
9、《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一點思考》(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教學學院);
10、《論完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周珊,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將“SS-C-P”框架引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李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交叉銷售與價值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中的藍海》(毛瑜,復旦大學;許慧,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13、《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初探》(張磊,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14、《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王鵬,馬寧,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15、《優化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張衛,王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本刊向所有應征者表示衷心感謝,我們將對上述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
篇9
關鍵詞:《簡?愛》 接受 多視角
自《簡?愛》出版至今的一個半世紀中,已被翻譯成世界上20多種語言[1],單在英國就有20多個版本。其遍布世界范圍的文化播散在為其注入新生活力的同時促成了異質文化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滋養了它經久不衰的智性生命。
從《簡?愛》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轟動性效應,到“作家三姐妹”公開亮相后人們爭相撰寫和閱讀勃朗臺家族人物傳記的所謂“勃朗特熱”,到夏洛蒂情書被發現時的震動,而使人們對《簡?愛》產生的更濃的反談性興趣以及到后來原型批評、女權主義文評對《簡?愛》的再認識――甚至是令人驚奇的再創造……《簡?愛》及其作者帶給人們的沖擊不斷,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本文就針對《簡?愛》的文學接受的多樣性進行分析、整理,以期探尋《簡?愛》研究的新視角。
一.譯介視角
作為一部外國文學的經典之作,筆者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譯介問題。
中國對夏洛蒂?勃朗特小說的譯介始于20世紀20年代。1937年的《譯文》雜志曾刊登茅盾的文章《真亞耳(Jeneeyre)》的兩個譯本。該文比較了伍光建和李霽野的《簡?愛》漢譯本,評價了兩個譯本的優劣。20世紀50至70年代末,國內出版發行的《簡?愛》譯本主要是李霽野的譯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版了60多個版本(《簡?愛》譯本),其中有全譯本或縮寫本,也有兒童版譯本。為了配合讀者的英文學習,還出版了多種全本和縮寫本的中英文對照版本,甚至還有以連環畫形式出版的《簡?愛》”[2]。21世紀初的十年間,超過50多個版本的《簡?愛》譯本在我國問世。此外,各種縮寫本口袋書、中英文對照讀本、連環畫也層出不窮。
20世紀80年代,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研究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是1983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一書,該書作者楊靜遠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最全面譯介勃朗特姐妹作品的學者。除《勃朗特姐妹研究》之外,她還翻譯了《夏洛蒂?勃朗特書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以及《勃朗特兩姐妹全集(10卷)》,并在《讀書》雜志1983年第6期發表文章《一百多年來的勃朗特姐妹研究》。這些研究著作、論文和譯著的出版為日后國內夏洛蒂研究以及勃朗特姐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對《簡?愛》的研究轉變了,但是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從譯介視角研究《簡?愛》的熱潮,如:茅盾《的兩個譯本》(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蔣驍華《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闡發與新思考》(中國翻譯,2003)等,都是從譯介視角對《簡?愛》進行的研究。
二.傳統接受視角
近30年來,國內各類刊物上相繼刊出《簡?愛》研究論文400余篇(可能更多)。早期的30余篇研究論文(1983―1999)多聚焦簡?愛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3],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剖析簡?愛的人物性格。大多是從《簡?愛》的文本敘述策略、形式技巧和創作風格、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這些因素來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大多是在贊揚簡?愛的自尊、自立、前衛的愛情觀等人性光輝,后來雖然也有出現一些關于簡?愛雙重性格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這也是文學理論研究發展的正常規律,總而言之,在傳統接受視角中,對《簡?愛》的研究無疑是褒大于貶的。
三.批評接受視角
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的韓敏中的論文《女權主義文評:〈瘋女人〉與〈簡?愛〉》介紹了吉爾伯特和古芭的女性主義文論專著《閣樓上的瘋女人》,該文標志著國內《簡?愛》研究中女性主義批評視角的引入。
2000年至今的300余篇研究論文多從女性主義批評、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心理批評等視角,在不同程度上都對《簡?愛》這部不朽經典作出了相應的批評,如:王文惠《從生態女權主義視角對的重新讀解》(外國文學研究, 2008 01);蘭守亭《中的瘋女人―另類的復仇者形象》(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 02);季然《淺談的女性主義特征》(大學英語,2008 05);馬瑞巧《論簡愛的心理陳礙及其外化形象》(中國語文,2007 07)都是從《簡?愛》中所體現出的新女性形象特征,及其對父權制文化秩序的反叛,筆者認為可以說是承襲傳統接受視角卻利用新的理論進行再研究的成功范例。
四.多元化研究趨勢
經筆者粗略統計,近10年來,國內的《簡?愛》研究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一現象想必與理論的進步和文本的豐富寓意是分不開的。
1.后殖民視角
近10年來,有許多研究先從后殖民視角切入,以期從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的人物形象入手,以此闡明的殖民主義主題及其對小說敘事、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命運的影響,揭示殖民主義文化對人造成的精神創傷、人格扭曲與分裂等異化影響[4]。
如:賈文勝《與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中國語文,2006);羅世平《凝視:后殖民主義文學折射》(國外文學,2006 04)等都是從后殖民這個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2.《簡?愛》與宗教關系的視角
《簡愛》成功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一個經典女性形象, 其獨立自尊的生活態度及爭取平等的愛情觀念備受贊譽, 而其矛盾復雜的宗教觀念飽受爭議。很多研究嘗試從作者生活背景的宗教溯源、作品典型人物的宗教色彩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贖等角度探討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5]。
如: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大學英語,2007 04);楊小洪《:圣經與前圣經場景的雙重投影》(外國語 2003 03);王一平《對的恪守與反叛》(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 05)等都是從《簡?愛》與宗教關系的這個新視角來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3.《簡?愛》中火、鴿子、月亮及冰等意象的研究視角
筆者發現近年來,有不少別出心裁的研究,如:范彩霞《從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態女性意識》(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03);龍麗偉、魏現江《小說中夢境的審美分析》(銅仁學院學報,2007 04)等,都是標新立異的研究結果,以期通過這些研究進一步分析出《簡?愛》藝術效果和藝術張力[6],探究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原因。
這些研究別出心裁,研究視角獨特,但是研究結果也同樣吸引眼球,值得作為新的研究方向展開。
4.比較文學文本研究視角
《簡?愛》研究論文的另一大板塊是《簡?愛》與其他文本的比較研究,其中以《簡?愛》與《藻海無邊》的比較研究和《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比較研究居多。其他涉及到的比較文本有《苔絲》、《蝴蝶夢》、《紅字》、《傲慢與偏見》、《飄》、《名利場》、《金色王國》、《法國中尉的女人》、《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以及跨文化比較文本如《紅樓夢》、《庭院深深》、《傷逝》等。總體說來,這些研究的內容和切入點大多比較單一。在《簡?愛》的經典重寫研究方面,視點過分集中在《藻海無邊》和《蝴蝶夢》兩個文本,對《簡?愛》的其他重寫或改寫文本則無人問津[7]。
筆者認為雖然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但是卻總是能夠碰撞出新的火花,這是一個很神奇的研究視角,很值得深入探討,也很有研究價值。
5.其他視角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勃朗特的宗教觀、小說中出現的神話傳說以及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刻畫也得到了研究者相應的重視。在上述幾方面較具代表性的論文和專著有:理查德?鄧恩的論文《自然的心:簡?愛的浪漫主義》,芭芭拉?哈迪的專著《恰當的形式:關于小說的論述》,菲利斯?C.?拉爾夫的專著《維多利亞改寫:童話,青春和女性成長小說》;F.A.C.威爾遜和蓋爾?B.?格里芬的論文《淡黃色花環:勃朗特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和《愛德華?羅切斯特的人性化》,簡?米勒的專著《書寫男人的女人們》。
在卷帙浩繁的《簡?愛》研究中,不乏探究該作品文學源流的力作。這些著作或論文揭示出《簡?愛》對圣經文學以及英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皮尼翁在《勃朗特指南》中列舉了勃朗特作品對《圣經》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引用。米爾蓋特在論文《簡?愛的心路歷程》,巴里?考爾斯在專著《維多利亞小說中世俗的朝圣者:小說作為生活教科書》中分別探討了班揚的《天路歷程》對夏洛蒂?勃朗特的影響。
近20年來,國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簡?愛》的跨文類、跨文化與跨媒介重寫現象,將這部小說置于世界文學的巨大網絡,探究《簡?愛》在異域文化語境下的播散。由英國霍爾大學19世紀英國小說研究專家帕特茲?斯通曼撰寫的《勃朗特改編:〈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文化播散》(1996)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輔以翔實的資料與細致深入的文本分析,結合各個時代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作者斯通曼梳理了《簡?愛》與《呼嘯山莊》自出版至20世紀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上述兩部小說的批評接受與讀者接受,并在該書的附錄中詳細列出自兩部小說出版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各種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的目錄,為《簡?愛》重寫現象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分析重寫作品的閱讀過程與寫作過程,斯通曼教授試圖探尋生成性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改編,以及這些改編與其所處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8]。
筆者甚至還找到了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如:龔晨楓《法律與文學視角下的》等,更是從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且得出了較為成熟的研究結果,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這也恰恰說明了文學接受存在多種可能,有待我們去開拓。
五.結語
寓意豐富又無確定指向的文學文本,具有產生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與此同時,文學的特點――語言藝術的豐富性、形象話語的開放性和文本蘊意的多義性使其具有發揮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而且讀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決定著文學功能實現的方向和程度,這也就是說文學文本意義的實現與接受有關。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簡?愛》這部不朽的經典之作來說,還是存在著多種闡釋和接受可能的。時至今日,《簡?愛》的各種小說及詩歌重寫,由小說《簡?愛》改編而成的各種舞臺劇、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和廣播劇,以《簡?愛》故事為藍本的插畫及繪畫,《簡?愛》的批評論著依然層出不窮,正應了100多年前作者夏洛蒂在《簡?愛》中的預言。《勃朗特改編》的作者斯通曼曾用“續寫癥候群”(the sequels syndrome)一詞描述過去30年間不斷涌現出的《簡?愛》跨文類、跨文化、跨媒介重寫,這或許為國內學界日后研究《簡?愛》開辟了一片新天地[9],也讓我們更加期待能夠繼續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來充實和豐富對《簡?愛》這部傳世經典的研究和再創造。
參考文獻:
[1]Stoneman,Patsy.Bronte Transforamtions:The CulturalDisseminations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M].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6:220.
[2]馮茜.英國的石楠花在中國―――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國的流布及影響[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4.
[3][7][8][9]陳李萍.近三十年來《簡?愛》的批評接受、讀者接受及譯介綜述[Z].名作欣賞,2011.
[4]賈文勝.《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A].中國語文,2006.
[5]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A].大學英語,2007(04).
[6]龍麗偉、魏現江.小說《簡愛》中夢境的審美分析.[A].銅仁學院學報,2007(04).
篇10
1從動畫片中挖掘故事的續寫
續寫是很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習作方法。續寫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膽、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看電視動畫片,把欣賞動畫片和指導續編故事、續寫相結合,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學生既能關注故事的情節發展,又能專心地有目的地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環境等方面認真收看,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為續編故事積累習作素材,一舉兩得。為了讓習作指導更為集中,讓學生編故事更容易些,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師可以采取從“扶”到“放”的指導方法,即提供一個故事的開頭片斷,讓學生找到故事的線索,順著這個線索,把故事編寫完整。進行續編故事的習作訓練,指導學生掌握續編故事要做到瞻前顧后、順藤摸瓜。如《哆啦A夢》是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片中的哆啦A夢有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種神奇的魔具,能幫大雄度過難關,解除各種疑難雜癥。為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我讓學生也來當一回作者,新編一個關于哆啦A夢和大雄之間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學生在觀看了《哆啦A夢》的動畫片斷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哆啦A夢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對哆啦A夢非常熟悉,因此,馬上就能說出來,再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習作欲望。有的學生寫道:哆啦A夢遞給大雄一個普通造型的“優點反射鏡”,然后慢條斯理地說:“戴上這個反射鏡,當別人要批評你的時候,一看到這個鏡子,馬上會發現你的優點,就會表揚你。”大雄拿著反射鏡,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兩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著反射鏡,來到媽媽的面前,想讓媽媽也好好地表揚自己的優點。
2從動畫片中挖掘場面的描寫
場面描寫是學生習作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感情與情緒的渲染,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場面描寫是對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動態畫面所作的描寫,它所表現的是特定場合中的人物、環境和情節的綜合。場面描寫中,既有環境的描摹,又有情節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動,點面結合,富有層次。動畫片《灌籃高手》是籃球愛好者喜歡看的節目,也是小朋友愛看的節目,這部動畫片既能為學生的場面描寫提供素材,也能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帶著習作目的去觀看《灌籃高手》,為指導學生寫“比賽場面”打下基礎。如,動畫片中的主人公櫻木花道與對手決戰時,那激烈、精彩的比賽場面,櫻木花道精湛的灌籃技術,以及在籃球場上的頑強拼搏精神,正是同學們要學習的地方。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個籃球比賽的場面進行具體的描寫。教師在指導寫《灌籃高手》的《精彩的籃球賽》之前,先指導學生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然后,讓大家一起分享灌籃高手櫻木花道的風采。結合講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
3從動畫片中挖掘童話的編寫
電視動畫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潑可愛的動物,展示給小朋友的是動物間充滿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團結友愛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難的,等等。觀看這些動畫片,也為學生編寫童話提供了素材。學生充滿想象力,也喜歡編寫童話。如《貓和老鼠》讓人感到久違的天真。貓與老鼠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化敵為友或勢不兩立:為敵時絞盡腦汁,互不相讓;為友時,親如兄弟,不記前仇。教師可指導學生也以貓和老鼠為主人公,想象貓和老鼠之間所發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編寫與電視動畫片中不一樣的情節,同樣去表現他們之間微妙的關系。比賽看誰編的童話故事《貓和老鼠新編》比電視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學生這樣寫道:“貓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兩根胡子氣得不停地向上翹,尾巴不停地擺動著,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顆快要爆炸的炸彈似的。貓氣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該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為貓。人們不是都說老鼠怕貓嗎?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輩子吧!想著,它就一溜煙地跑到老鼠窩前。”
4從動畫片中挖掘觀后感的撰寫
動畫片中的感人情節同樣讓人流淚。教師可推薦學生觀看有益的動畫片,讓學生帶著情感去看,為寫觀后感積累生活經驗。如《寶蓮燈》的素材取自于中國流傳很廣的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沉香為了尋找、救出母親,歷盡千辛萬苦。這部動畫片教導人們只有不斷努力,靠堅強的意志,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戰勝頑固的敵人。教師引導學生用心去看這部感人的動畫片,并且精心選擇自己最受感動、感觸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后,用心地寫觀后感。
5從動畫片中挖掘科技小論文的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