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1:1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營養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護理;營養學;教學體會
營養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營養護理已成為整體護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既是執行醫囑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在護理教育中開展《營養學》教學,可提高護士的營養知識和端正其營養態度,有益于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以達到促進健康、加快疾病康復的目的。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核心。怎樣才能讓居民攝人平衡膳食,怎樣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學科能力的培養要從培養學科興趣開始,有了興趣,就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處于中職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自然會碰到形形的營養問題。教學中,教師從第l節課開始,教會學生每1次課解決幾個生活中的營養問題。例如,“健康是吃出來的”?生活中部分缺鈣、缺鐵的人群藥物補充和食物補充的區別?早餐重要性嗎?雞蛋加牛奶合理嗎?為什么蛋類最常用的是雞蛋?常見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腫瘤與營養的關系,如何預防?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看到了自己價值和能力得到體現,進而感受一種強烈的成功、自信、快樂,它是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是根本
當基礎教育遭遇尷尬“應試教育”瓶頸時,而職業教育在評價制度上相對寬松,為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實施空間。
2.1關注生活熱點,豐富教學方法教材系統性、科學性較強,但缺乏趣味性。教師要綜合運用歸納法、對比法、圖表法、病例法、以問題為中心討論、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結合生活熱點如養顏、美容、護膚、減肥等,如何選擇搭配食物,能發揮該作用的原理。又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除反映人們口味喜好以外,營養上二者有什么相似與區別?小孩作者單位:自貢市衛生學校(四川自貢643000)偏食為什么大多數喜歡肉類?
2.2重視過程,輕視結果觀念狹義講,就是增加學生平時實踐技能所占比值,降低考試成績所占比值;而廣義講營養伴隨人們一生,它對健康的影響也必然伴隨一生,無法逃避。只是是否關注他的問題,而不關注營養就是不關注健康!注重過程,會找出更多、更切實際的問題,并逐步努力去解決它。得與失的總結使我們對該學科有更深刻和廣泛的認識。為此,帶領學生到社區、幼兒園做營養調查與膳食指導,體驗過程的艱辛與快樂。
2.3賞識教育應用“人類本質中最本質舶需要是:渴望被賞識。”這是賞識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和優點,并加以肯定與贊賞、表揚,賞識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教育理念。賞識就是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通過不斷肯定、強化,讓受教育者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最大程度的激發其潛能。賞識教育中也應注意:①不能一味地進行表揚且表揚中應對學生及時提出適當的要求;②賞識教育運用時應遵循學生個性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③表揚的場合、分寸很重要,不同的場合、分寸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引。
2.4設疑教育培養古人有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問題,探索真理是學生求知過程最大的樂趣,教師如果能針對學生實際,巧妙設置疑問,這樣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創設懸念,誘導其積極進行思考。制造“沖突”是指提出互相抵觸的不同意見,似是而非,誘導學生進行判斷辨別。制造“沖突”可引發討論,活躍課堂,使學生在討論中,有所收獲。例如:吃蘋果時削皮好還是不削皮好?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平淡無奇,要有新意,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求解,以培養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講各類食物營養價值時,“人是鐵,飯是鋼。”飯,米飯即指谷類,幾大種類中為何谷類受到優待?最后要善于開拓思路,多角度設問。例如:膳食上為什么“家花”不如“野花”香?從人們地域特點、飲食習慣、營養比較和改善家飯方法等入手解答。
三、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目的學以致用是的本義
學營養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震學生思維,培養學嶷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逝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技能操作內容。為此,動手能力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1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餓造條件教材上實習內容全部完成外,應該在生活中找到更為廣闊的動手空間。例如:醫院營養科的見習與門診咨詢、幼兒園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杜區特殊人群營養評價與膳食攙導、部隊軍人囂養調查、生活中其健營養閽題的發撅等。例如有人感慨遴菜市場不知買啥菜,迸廚房不知做啥菜。
3.2逐步引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必然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開始,學生會遇到許多豳難和挫折,會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找窶霖因,親手參與,詳細示范。如為改善家中膳食,指導學生在家中做l周臨時主廚,學習烹調技術,如何合理搭配,列好計劃與清單,變換要求每餐不重復1個菜,飯菜總量可以略少些如約為總量80%。又如指導減肥食品菱熊、紅薯、冬瓜、黃瓜、嬲藥、竹筍加工烹調。然后髓著學生動手銹力增強,教師應從參與者轉換為旁觀者,起到顧問和參謀作用哺J,更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如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從疾病特點,膳食要求,食譜制定到中趿食療。如符某,男,60歲,從事文秘工作,2墅糖尿瘸患者。扶較麓便食療綠鼴250克熱水逶量,煮爛熟頻飲;南瓜10009切塊煮湯熟后隨飯飲;到科學準確的食譜制定指導;老人家病情穩定,再沒有復發,多次向師生言謝。有時,學生即使有一些小錯誤教師也不必即時提醒,挫折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3.3教學中應堅持的一些原則①日常性。盡可能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生動形象的典型情境,在日常接觸的人與事中找尋學習的激發點,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薪知。②開放性。弱時,開放性原則要求繪學生更大曼廣酌活動和思考空聞,允許學生從不闡角度提出問題,不強求解決方法和途徑的唯一性,保持學生的思維呈開放和多維的活化狀態。③趣味性。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要多選取一些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生漣實例。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霹蹩保證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一餐之飽,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憑窮”。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教”,在于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學問,能適應未來。如今的時代,知識體系每3年就會更瓶1次,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鼴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翦進的步伐。透此,必須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自己探39l索、與他人合作,最終解決面臨的問題。那么,課堂教學也波該適時麗變,適應發展,戳吸弓l學生主動去學河。
4.1盡可能收集生活資料,引發學生必趣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廝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從教材的設計上看,它收集很多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營養闋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知識大全,它是現實的。
4.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當學生感覺學習不是外界強加的時候,他們會非常樂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我們應及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現有的知識結構,設計有意義鮑活動,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翻理艇感受營養。
4.3在生活中檢驗理論知識營養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情景和氛闡,把抽象的營養學變得形象、具體,學生也會對營養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并從孛檢驗和完善自己的營養知識。
五、效果評價
為探究教學方法改進前后是否有差別,進行1個小的調查與試驗。對象為禁學校二年級孛職護理l鰓一113斑564名,女,學生,平均17歲。護理102—107班284人為A組,采用改進前傳統教學方法;護理108一113班280人為B組,采用改進后教學方法。結果教學方法改進后,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及效果均舂一定程度提高。不過仍然需要更多的試驗來梭驗。
參考文獻:
[1]劉琦.營養與膳食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吳坶。營養與食琵衛燕學【醚】。甏裘:入霆衛生密舨李主,1981。
[3]林卉.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職業教育研究,2005,16(2):102
[4]劉家風.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中矚檔案出版社,2001.’
篇2
學生的人文素養對英語文學教學規律做出創新應當建立在教師引導學生對人文內涵所具有的豐富性做出了解的前提之下。人文內涵所具有的豐富性是十分廣泛的,并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著明顯的作用與影響。顯然,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每位學生對人文內涵所作出的掌握與了解也存在差異,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也并非一蹴而就的,這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英語文學對學生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對教學內容做出合理選取并滲透人文素質以及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來讓學生對人文內涵形成獨特了解。創新英語文學教學規律的路徑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如教師可以通過強化英語文學教學的實踐性來對英語文學的教學規律做出創新,這要求教師在英語文學的教學中不僅需要重視對課本的講解以及考試,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閱讀、寫作以及交流等活動。在英語文學知識的系統性方面,教師不能圍繞教學考核目標的實踐來要求學生開展這些實踐活動,而應當圍繞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來推動學生對英語文學內容的理解,從而使學生主動的對英語文學中蘊含的人文內涵進行挖掘與吸收。英語作為世界上重要的語言門類,它本身是一種交流工具,所以在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所具備的英語知識應用能力也能夠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利用英語文學教學所具有的這些特點與優勢,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學習中具備豐富的英語文學資源以及英語文學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學生英語文學閱讀量的增加,使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受到英語文學人文內涵的影響和滲透,并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二、在對英語文學教材做出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傳道授業工作,同時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學專業素養,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英語文學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與事跡,這些人物與事跡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換而言之,英語文學教材不僅具有很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同時也蘊含著許多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而這些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在經過教師的角度與分析后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學習。這要求教師在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教材知識作出掌握,同時要求教師能夠對每一個英語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意義作出深入理解,同時在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學知識的同時將這些人文意義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化與熏陶來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此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中任務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對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講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作品中任務的個性以及形象特點做出講述,同時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對母愛做出了講述,雖然有些母愛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這種與眾不同的母愛同樣能夠震撼人心,并能夠令人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找出講述母親形象以及母愛的片段,并結合自身經歷來敘述一下對母親形象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對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作出深刻的體會,并讓學生具備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
三、在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塑造人文氛圍
篇3
我們的學生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呢?很多人會回答摘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才是優秀的具有良好素質的學生。是的,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在智力、身體、情感和社會行為等各方面取得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肩頭也同樣擔著培養良好素質學生的重擔。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是指一個人敏銳地感知客觀事物及現象、把握機會,敢于挑戰并敢于進行探索行為的精神狀態。而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和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努力創設主動發展、主動探索的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發展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小學英語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學習的一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和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教師只有把學生看成是人,而不是有待加工的零件,才能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培養健康的喜好,把握良好的學習規律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其“學習如何學習”,才能使學生健康地成長。那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筆者就這個新問題進行了探索并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
英語是一門語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語境,因此在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每一個學生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學習A、B、C,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喜好。這就要靠教師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的學習喜好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競賽激趣”。競賽以其競爭性、主動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在英語課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針對兒童喜歡活動的特征,每節課組織一場形式各異的競賽,能促進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在教字母時可以進行字母競賽。教師用手指在空中寫一個A,讓學生猜并說出來,說的最快最正確的小組贏一分。為了調節氣氛,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教師還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體部位在空中“書寫”字母。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動為學生營造學習英語的語言氛圍,開展多種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知語言的趣味性。如在PEPBOOK1的Unit5摘要:Let’seat中教了cake,chicken,bread,Frenchfries,hamburger,hotdog和句型CanIhavea……根據這一內容,教師可以把課堂布置成一個小賣部,拿圖片或實物來做買賣。學生就像在課外買東西那樣摘要:“Hello!CanIhaveacake/hamburger/hotdog……please?”“OK.Hereyouare.”“Thankyou.”“You’rewelcome.”教師還應在課堂上多講英語,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表情、動作、語音、語速的變化來推測揣摸教師的意思。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誘趣”“歌曲導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動來活躍英語課堂氣氛。長此以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喜好迅速形成。這無疑給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動力。
小學生處在成長發育階段,他們頭腦靈活、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做是他們的階段性特征。而傳統的“師傳生受”的教學觀念束縛并忽視人的發展,勢必影響學生潛能的開掘,遏制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應保護學生敢想、敢說、敢做這份銳氣,滿足他們的好奇和欲望,鼓勵他們不要滿足單一的答案,積極思索,大膽質疑,對學生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及時表揚,讓他們感受愉快和興奮的成功體驗。同時在課堂上的練習及回答應答應他們出錯、改正和保留意見。當其說錯、做錯時,教師應首先肯定其勇氣,再以誠懇的態度進行疏導,使其心悅誠服,從而避免挫擊其積極性以達到保護和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要讓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這是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沒有創新意識學生就無法進入創造性思維的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外,就是開闊學生的知識領域,擴展學生的新知識并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以豐富的知識積淀做保證的。教師應讓學生感知到廣博的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技能、規律給予學生,讓其記憶并運用,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復習舊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起到舉一反三的功能,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學習單詞時,指導學生回憶舊知識,進行近音、近形、近義比較。學習then就回憶pen、ten。又如lake就想like;those就想these;hill就想ill。再比如教句型Theseare……Thoseare……就回憶Thisis……Thatis……然后進行單復數的比較,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手段,是開拓學生創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謂“多媒體教學”是指在以班級形式授課的課堂教學中,在繼續傳統教學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恰當地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二者有機結合,各展所長,相輔相成,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提高教學質量、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事先教師按教學內容,在軟件里設置相應的情景,在教學中通過聽覺和視覺的刺激,營造對話氣氛,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激發濃厚的學習喜好,從而在加深知識理解熟悉的同時又加深記憶。又如在學習課文后進行課文內容提問時,在屏幕上設置一個顯示題目的窗口,一個圖示窗口,圖示窗上畫一個孫悟空,并設置一段短少而輕快的灰諧音樂。若學生回答正確時孫悟空會樹起大拇指并配有音樂說摘要:“Right”“Agoodjob!”等表揚鼓勵的話;若錯時則說摘要:“Sorry,pleasetryoncemore!”再答錯時則孫悟空搖搖頭說摘要:“很抱歉,你又錯了”。在伴有音樂時屏幕上出示正確的答案。在這樣的氣氛下,令學生在思索回答時有期望表揚的心理,那么練起來干勁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動畫和音樂中給學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能維妙維肖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四、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操作能力,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
篇4
[摘要:小學英語教學質疑多問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
古人云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巧設疑問,最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定向——探究反射。而學生的質疑多問,則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記憶力,想象力以及創新能力。
那么如何鼓勵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上質疑多問?作為教師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摘要: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營造活潑、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從自我壓抑,教師的壓抑和同學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在和諧的人際互動中,讓學生受到激勵啟發,引起思想共振,產生一系列新的設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始終用“愛生”這塊磁鐵緊緊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盡量創設一種集溫情、友情、親情于一體的課堂氣氛。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親切生動的語氣、形象活潑的手勢,使學生如浴春風,不知不覺親近老師。學生處在無拘無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的狀態之中,才能閃爍聰明的火花。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樹立起學生學好英語的心理優勢,而這種心理優勢則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有了這種心理優勢,孩子的認知動機、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激發,從而為鼓勵他們大膽開口創造一種情感氛圍。
其次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喜歡的是那些天賦好、學習優、升學有望的尖子生。但那種只會死讀書,只知老老實實聽話的學生是難以挑起時代賦予的重擔。作為教師,不能因為怕“亂”了課堂,而限制學生的行為、語言。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能嘗的讓他們嘗。在發揮他們多種感覺器官的同時,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二是要轉變“一日所學,終生受用”的觀點。有些教師不隨潮流,不思進取,幾年來甚至幾十年來,不思充實自己,不思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因為怕被學生問倒,而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教學。教師要克服這種得過且過的怠慢思想,把學生的好問作為自己不斷進取的推動力,激勵自己不斷探索。非凡是小學教師要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由對英語的好奇到喜歡,由喜歡到努力,由努力到成功,由成功到快樂,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形成,則要靠教師不斷引導。
再是要拓寬英語教學空間。對于英語學科來說,要想讓學生能質疑多問,還應使學生善聽會說,善讀會寫,善思會做。要堅持課內外結合,即“課內打基礎,課外增才干”的教學組織方式。否則讓學生質疑多問則是一句空話。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質疑多問,我的具體做法是摘要:
一、激發學生愿問
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無論在課堂上、生活中都表現在好學好問。作為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們發表不同的見解,肯定膽大妄為地發問。假如教師要訓斥,孩子們的聰明火花便會被撲滅。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質疑動機,培養喜好,使他們在自覺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質疑、問難的愉快。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文的情趣因素,設計新奇的傳媒方式并輔之以適當的背景材料使其和學生的感知聯系起來,教師要有意制造學習“懸念”,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他們所有心理活動都有質疑問難。
如教學—Howoldareyou?—I’m……時,我先教學生1—10的讀法。在練熟1—10的讀法,后我捧出一個生日蛋糕,說今天是某同學的生日。要插蠟燭了,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該插幾枝蠟燭,那英語中問年齡該怎么說?這時教師引出—Howoldareyou?—I’m……。就如同在學生口渴時送上一杯水,學生當然是“欣然接受”。在操練時,有學生問—Howoldareyou?我說It’sasecret。學生就犯疑了,為什么我們說出了自己的年齡,而老師則說這是個秘密呢。由此引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學生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這就形成了使學生由好奇到疑問,由疑問到不惑的過程。使他們在自覺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質疑問難的愉快,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握知識。
二、指導學生善問
學生開始質疑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廣開思路,不受任何思想框框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充分發問。使學生的新問題并不僅僅停留在字、詞、句上,幫助學生形成有一定質量、有創造性的新問題,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新問題雜而亂的現象,使學生懂得什么是有效提問,什么是無效提問;什么是膚淺的新問題,什么是深刻的新問題。指導學生真正學會提問,把學生提問的著力點引向課文內容和表達技巧方面,引向“小而精”階段。如練習EverdayEnglish時,把Howareyou?Howoldareyou?HowmangEnglishbooksdoyouhave?把學生引向how,howold及howmany。
學生敢問、善問后,要把學生從探究反射引向深入思索。學生在質疑多問的同時,還同時在尋求解決之道。因為學生疑是為了不疑,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在答疑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索。孟子說摘要:“引而不發躍如也。”此話的意思是說善于教人射箭的人,總是引滿弓;不射出去,卻作出躍躍欲動的姿勢。目的是教人得射箭要領,而不是代替別人去射箭。教師在答疑的過程中也要善于引而不發,即要啟發學生思索,引導學生思維,撥正學生思路,不代替學生思索,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讓學生自己化疑解難。這樣學生的思路得以擴展,而且印象深刻。辟如說,有學生在上了Book1Unit3ALet’stalk及10種顏色后,說原來Black(布萊克)和black(黑色的),White(瓦特)和white(白色的),Green(格林)和green(綠色的),是相同的詞,差別只在于大小寫。原來他們覺得很難讀的姓一經點破,就變得很輕易了。而事實上,這種集思廣益、展開討論、激活思維、形成共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有效記憶的過程。
(二)質疑多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摘要:“想象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學探究中的實在因素。”小學英語教學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潛力,努力提高他們的自創能力。而讓學生質疑多問則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如在教學身體各部位的名稱時,有學生提出ear和eye,head和hand常混淆。很快有學生幫忙解決了難題。一學生說摘要:“老師,ear和語文中耳(er)的拼音只差一個字母,而eye則更輕易記了,兩個e就象兩只眼睛,而y則象中間長長的鼻子。”另一學生說“head中間是ea(自愛),愛自己只要腦子想想好了,而hand則是an(愛你)。愛你當然要用手送出禮物,別人才知道你是愛他的。”新問題迎刃而解。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由我不說“Wonderful”。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教師挖掘教材,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借題發揮,大膽想象,不斷創新。
篇5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語言 文化 跨文化意識
一、引言
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課程,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一般說來,文化沖突或文化障礙往往不是來自于字、詞、句的表面意思,而是來自于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可以借鑒西方跨文化語言教育的某些理論拓展而成為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就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跨文化意識的內涵以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三個方面,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1.“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需借助于語言。語言又是文化的體現,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反映著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釋成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2]。所以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聽、說、讀、寫技巧以外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巧,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3]。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中忽略了語言運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結合,所培養的學生大都語法、詞匯掌握得較好,但在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啞巴英語。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新的教學法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語言結構的學習要和語言的交際實際體驗結合起來。2004年,教育部對全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和運用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教學大綱的形式強調語用能力培養、明確提出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意義。
2.問話信息的傳遞應該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比如,在講到與圣誕節相關的內容時,如果孤立地給學生講解煙囪、圣誕及其過程。那么對于大學英語中的老人、長筒襪等詞匯,學生會很難想象圣誕節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們老師結合圣誕老人是如何從煙囪爬出并將圣誕禮物放入孩子們的長筒襪的,給這些詞匯注入圣誕節的文化色彩,學生的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圣誕畫面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正是感受教學,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技巧的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將文化只看作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英語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
三、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必須實現心理深層次的調整。跨文化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幫助學生形成對待異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識。從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大學英語教學最根本的培養目標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識有如下內涵:
第一、文化平等
這涉及到怎樣看待本國文化和異族文化這樣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西方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認為“外國的月亮比我國的圓”,從而滋生一種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國文化;也有少數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而排斥異族文化。這兩種態度都不可取。外語學習者首先必須樹立起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觀念,承認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際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認文化平等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語文化的現象。所謂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交換視野,跳出自我文化價值觀的束縛,以對方文化的價值觀來看待和評價對方的所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異。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尋找共同點進行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這也是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
第三、文化傳播和融合
解決跨文化沖突的根本途徑在于實現跨文化融合。21世紀,由于網絡的普及以及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播和文化融合意識、造就新型的現代化人才是大學教師刻不容緩的職責和首要目標。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隨著我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英語的實際運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傳播本國文化,接納并吸收異國文化也成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和難以回避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并在教學和實踐中不斷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但是,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不能通過單純的課堂教學完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沉浸在目的語的文化氛圍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各個層面的文化導入,主要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展開。
(一)課堂教學主動導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課堂上除了講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利用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傳輸文化信息。其次,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語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和語言的運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如單詞、句法、語法外,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所以現代教學設施如網絡、多媒體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將這些設施有機地與課堂相結合,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利用這些手段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些高校目前還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此外,引導文化比較,改變思維方式。外語交際過程實際上是在構建一種既不同于目的語也不同于母語的新的社會文化認同感[4]。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這種文化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語文化及其思維方式的干擾。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化進行客觀、全面的比較,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認識。通過文化間的感性比較,學生不斷習得英語國家的文化,體會兩種文化的異同,增強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交際失誤分析、英漢雙向練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歸納認識語言、文化和交際之間的關系,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際中處理一些微妙問題時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通過文化比較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質量,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熟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內涵。
(二)課外活動有機融合
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還是在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時間、空間和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僅憑有限的課堂教學,的確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深層教育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學生創造更多的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達到課內課外兩個層面教學的有機融合。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以課外閱讀為切入點,拓展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之外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報紙、英文書籍,積極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選擇體現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異的英文文章,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使學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西方人的價值取向。
2.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語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決不能靠教師單方面的講解,應該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感受。鼓勵學生與native speakers面對面交流,組織英語知識競賽、英語角等學生喜歡的活動把課堂語言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文化活動中去。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養文化意識,還有助于拉近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3.開設有關中西方文化知識的課程和講座,向學生系統全面地介紹所學語言國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等,使學生對這些國家、民族的情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傳播作用。外籍教師可以彌補中國教師的不足,在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隨著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文化導入已經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從而給傳統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基于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重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進而為學生創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多維空間。學生在學習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同時,應深入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增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寬容度,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顧碧君.大學英語教學即跨文化意識.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2]鄧炎昌,劉泣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束定芳,莊智家.現代外語教.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6
1.提高認識是增進學習能力的前提。
學習能力,歸根結底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能力。就教育與個人關系而言,它的實施使得學生精神結構發生變化,使其視野得以擴大,生命境界得以提升,從而永遠地改變人與社會、自我,以及包括學習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的關系,這樣才有積極的意義。我國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學習能力培養正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在傳統面授教育條件下,老師對學生“背著走”或“抱著走”,學生離開了老師就寸步難行。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學習能力問題,不僅是當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而且由于過去那種基本教學環境消失,學習能力培養就顯得特別重要。在調查反饋及多次座談中我們了解到,不少人還是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或者對遠程開放教育模式雖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學習能力培養只有極其膚淺的理解,人們對它大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在提高學習能力方面,無論學生、教師或管理工作者,只有提高認識,才能切實予以重視,并在教學與管理的各個環節得于體現。尤其在涉及教學改革的具體工作中,認識是否到位,決定工作的成敗。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對學習能力培養的認識將決定遠程開放教育能否順利地發展。
2.以學生為中心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保障。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圍繞學生如何學得更好,而給予各方面的輔導、支持和服務,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各種教學和管理活動,激活學生的潛在能力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我省的開放教育試點中,各地電大盡力以適應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為出發點,合理組織多媒體教學。教學指導上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抓好“導學入門、注重自學,面授輔導、作業練習、模擬強化”幾個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導為主,講思路、講方法,有針對性地歸納和解決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并盡力提高自學的水平。各項教學組織與教學服務中,也盡力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方便。凡是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分校、工作站,學生學習狀況普遍良好。一些分校開始不夠自覺,后來堅決改變傳統教育以教為主、學生處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成績就顯著提高。有的分校仍然繼續運用舊有的方式,學生成績不佳就一味增加面授次數,一些學生由于沒有足夠時間上課也就只好退學。有的分校學生嚴重流失,以至后續年級無法再招生。兩次調查反饋的大量情況,集中涉及到自學為主的問題。實踐從多方面警示我們:遠程開放教育的核心,即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切實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啟發自我教育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
從這次大面積的調查中,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即在學習成績中下檔次學生的調查表中,對回答“影響你學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問題時,涉及“工作繁重”、“家務拖累”、“時間緊迫”、“輔導不力”、“環境干擾”、“教學服務欠佳”等六項客觀因素的占67%,而涉及“目的不明”、“信心不足”、“自我要求不嚴”等三項自身因素的竟占43%。在“你最明顯的差距是什么”一欄里,涉及“不善于安排時間”、“不善于消化理解”、“不習慣教學方式”、“情緒不夠穩定”等主觀因素的占到51%,而涉及“單位支持不夠”、“家庭配合不夠”、“學習基礎較差”等客觀因素的僅占27%。有句名言,“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生形成自主意識,樹立堅強的學習信心,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利于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和提高。這也就是說作為智力因素的學習能力培養,絕對不可同非智力因素割裂開來。學生主體意識、信心、毅力與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不僅形成學習動力與習慣,而且對良好意境的形成和靈感的激發,往往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它對學習能力的增強,發揮著決定的作用。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才會促使學習能力迅速提高。學生學習的進步,無論外因多么重要,主要還靠自己。教育教學及各項管理則在促使這種轉化的實現。在我省電大教育實踐中,各分校、工作站普遍重視學習小組的作用,它在學生自我教育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一些分校注重總結學習經驗,讓學生們通過座談或報告相互交流,往往勝過老師的講解。在自學能力培養中,老師則要及時引導學生高效率地獲取和運用知識,并努力發展他們在各個方面的能力。要引導學生依靠自我克服困難,并根據自身情況和電大提供的教學服務,順利完成學習的任務。
4.優化多媒體教學是增進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多媒體教學,這里是從廣義而言,指計算機網絡、電視、電聲、函授、面授等不同媒體的組合。就目前遠程開放教育所用不同類型教材而言,一般來說印刷教材容易獲得,教學方便,適應廣泛,成本低廉,錄像教材能發揮電視形象化教學功能,通過多種途徑全面調動人的感官和心理功能,依靠感覺與心理系統的協調性,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習興趣;錄音教材應用某些電聲技術手段,能增強聲音傳遞效果,便于學生收聽。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則是不同媒體優勢的綜合。在學習能力培養調查中,廣大學生對不同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寄予了較高的熱情。他們對適應于各自具體情況的不同媒體特色發揮、使用范圍,以及教學組織安排與教學服務,都提出了一些建議。遠程開放教育試點實行學生自學文字教材為主,音像教材助學為輔,面授輔導為補充的多媒體組合教學,基本適應了廣大學生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實踐中人們談起不同媒體的優勢與特色,往往只從理想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大注意不同教材自身的狀況。如何搞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化組合,以利增進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需要各科師生共同的努力。
5.學習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與管理的全過程。
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學習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與管理的全過程。這無論從廣泛調查所取得的資料還是各種座談中大家反映的問題,都可得到驗證。從教學對學習能力培養而言,開學伊始要使學生建立開放教學意識,教學過程中則要進行學習能力培養,后期還要加重進行實踐教學的訓練。從管理對學習能力培養而論,服務于自學的教學組織、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以及相關制度的建立,自始至終無不體現和滲透著學習能力培養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小單元的學習,從預習、聽講到練習整個過程的教學與管理,也無不同學習能力培養相關聯。從學對教的影響而言,學習能力對教學與管理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學習水平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學習效率包括知識掌握與學習方法適應狀況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從教對學的作用而論,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幫助自學設計中,要努力提高學習水平與效率;在教學手段與方式利用上,要發揮綜合疚,激發自學的興趣與活力。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在教學與管理的全過程都貫穿著自學能力的培養。廣大學生座談中急切地期望遠程開放教育教學與管理全過程的不斷完美,從而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6.學習能力培養有賴于教學與管理改革的深化。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我國電大教育雖然在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較大步伐,但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要求去衡量,畢竟還有不小的距離。我們這里所言學習能力培養,是要解決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教與學的矛盾。使教學良性互動,從而為億萬人民接受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教育做出積極的貢獻。而就目前我國電大教育狀況而言,總體上說,教還不能很自覺地為學服務,更不可能在學習能力培養上去下很大的功夫。不少教師認為自主學習無非是給學生多一些學習時間,教法上習慣于常規面授,并不注意在教學上進行改革和探索。我們的管理制度不僅沒有對教改的激勵措施,而且仍然沿用過去教師工作量考核與付酬方法。只有講課才能得到認可,獲得報酬,誰還愿意在教學研究和學習指導上下功夫,去干那些勞而無“功”的蠢事呢?在所謂“正式生”教育與開放教育試點并存的情況下,正如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存的情況一樣,出現這樣那樣的磨擦和困難是毫不奇怪的。而在開放教育只是作為試點的情況下,人們的等待和觀望也就是很自然的了。過去,人們一直在談電大教育的開放性,而在開放教育試點開展之后,才真正意識到過去所為并非真正的開放。搞好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學習能力培養,教學與管理改革的深化已經近在眉睫。唯有深化改革,遠程開放教育才有光輝的未來。唯有深化改革,人們才能義無反顧,集中全力為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做出新貢獻。
7.學習能力培訓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自覺地投入。
前已有述,學習能力歸根到底是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學習能力培養,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為不會學習的人,是談不上什么創新的。由此,應該得出這樣一種認識:它絕不是教學方法中的具體問題,而是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肩負的神圣使命。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學習能力培養,教育工作者擔負著異常繁重的任務:他要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設計,力求用最高效率和最佳效果完成學習任務;他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并學會克服各種困難的方法;他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各種條件,并創造性地進行學習;他要對學生進行解惑、咨詢和指導,使其提高自學能力,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他要合理組織和使用多種媒體,觸發聯想,深化思維,激發興趣;日常工作中,他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因材施教,進行個別化輔導。同時,他還要對學生奉獻愛心、保持恒心,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激發其學習的意志和信心。從調查反饋的情況看,越是在師生分離的情況下,越是在不利的環境中,越是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廣大學生對老師越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老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指路燈”和“保護神”。學習培訓,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自覺地深入探索和實踐,滿足于一般的表面應付,決不會取得滿意的成效。
篇7
關鍵詞:英語學習良好習慣
不少中學生覺得英語是一門費力多,收效少的學科。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制定學習計劃
中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感情豐富,求知欲強,正處于學習的最佳時期,但他們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響,學習上往往只憑一時的興趣和好惡,忽冷忽熱,一曝十寒。針對中學生的這種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學生要在每學期初制定一個學期總計劃,明確學習任務,確立學習目標。另一方面根據課程進度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周密計劃。許多學生執行計劃時往往有始無終,這主要是沒有遵守學習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所定計劃目標過高,超過了自身生理負荷所容許的范圍,盡管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預定的學習目標卻未達到,這種挫折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信心、情感、意志等動力要素,產生學習的心理障礙。所以制定計劃時必須正確認識自我,制定的計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體驗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做好課前預習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陣地。想要向45分鐘要質量,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一環。預習通常要做到:借助音標、錄音機,讀單詞,了解詞義,初步讀懂課文,能就課文回答一些表層問題;借助詞典、課本、筆記、參考書等到資料,了解一些單詞和短語的用法,找出疑難問題。課前預習有重要的意義,它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促進智力的發展;能激發求知欲和認知興趣,能更好地領會、記憶所學知識;同時有助于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提高。在預習新課時,要學會對比分析,增加對語言的敏感性。漢語語言和現代英語均屬分析語言,了解兩種語言的相同之處,就可實現知識的正遷移,簡化學習過程。而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是學習的重點、難點和可能出現錯誤的地方。如英語中有漢語中無的助動詞、系動詞,便是學習簡單句的重點、難點。也可通過比較新學項目和已學項目的異同來發現問題。如學過分詞作定語后,再學不定式作定語,比較它們在意義、使用范圍、時間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就能抓住學習非謂語動詞作定語的關鍵。抓住了本質,學習才能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當然分析對比還應貫穿于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
三、積極認真上課
預習為課堂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英語課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境、充沛的精力,能使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心情不佳,疲憊不堪,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狀態,即使你最喜歡的樂曲也可能變成催眠曲。要想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平時就要嚴格遵守作息時間,不開夜車;課前不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善于排解不快之事。其次,課堂上要五官并用,積極投身語言交流。語言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密度高、容量大、活動多。事實證明,積極活躍,樂于模仿,剛強上進的性格有利于英語學習。內向型的學生就要注意抓住活動機會,積極大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時時注意克服性格上不利因素的影響。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要點,每個人都必須認真做好筆記,跟同學結成對子,課后互對筆記,認真整理。
四、課后總結活用
課堂上所學知識,課后一定要及時復習,予以鞏固。在復習過程中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其溶入一定的知識體系。如學習了“動詞不定式作賓語補足語,如果其賓語前的動詞是某些感官動詞或使役動詞時,該動詞不定式要省略to”后,我們可以把這些動詞歸納在一起,以便于記憶。可總結為:一感(feel),二聽(hear,listento),三使(make,let,have),四看(see,watch,notice,lookat)。這樣的歸納總結能梳理知識的條理,能加深記憶,有利于知識的內化。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轉化為能力。一些好的英語學習者都是通過使用外語來學習外語的。因此在課余時間我們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力所能及的寫作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語。
制定計劃——課前預習——積極上課——歸納總結——及時復習——課后讀寫,這個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堅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長期的訓練。這個習慣一旦形成,我們將受益終身。
怎樣才能把學習英語變得像母語學習一樣容易?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英語學習和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心得:
在我們現行教材《Goforit!》中,我都很強調課下每日聽磁帶的重要性。堅持聽磁帶的更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聽的同時,進行跟讀;要求耳朵很敏銳地找出自己與原聲帶中發音不盡一樣的地方,并不斷減小差異,使自己的語音更加地道。這也就是模仿的真諦。每個孩子不應把聽讀當作是一期課中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應把每日的聽讀作為一種習慣來養成。
此外,聽課文朗讀磁帶的同時也是在復習課文,它幫你更好的熟悉課文內容,培養語感。為什么我們在作題時,經常會莫名地選中一個感覺上正確、但又無法清楚解釋其所以然的答案,很多人稱它做冥然中的第六感,其實它是大量正確語言輸入信息在你腦海中形成的潛意識,即語感。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習得的。幾乎所有的語法點、音標、文化趣味知識補充都是為了更準確、更流暢的進行對話交際運用。我們除了書面練習之外,還采用了錄音作業,其目的就是從音準、語調、頓挫和流暢程度這四方面考察學生的發音情況。我將錄音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和評語,回錄到這盤磁帶上,讓孩子作保留,在比較中看自己發音中的進步。:
另外,在和家長做電話回訪時,我常聽家長們說到在家不敢跟孩子們說英語,害怕自己的錯誤發音會影響到孩子。其實家長們參與孩子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不光是可以和孩子扮演不同角色來熟練對話,還可以引導孩子對物體或事件進行簡單描述或對自己的各種意愿進行表達,更重要的要加以鼓勵,促進孩子說英語的自信。孩子有發音不準確的地方,老師會在課堂上幫助糾正,或孩子通過聽朗讀磁帶來自我校正。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膽嘗試才是最重要的。
讀有兩種形式:一是課內朗讀,二是適當加入課外閱讀。朗讀又分以下兩個素材來源:一是課本上的對話或閱讀篇章,一是練習冊上出錯的題。在我們朗讀的過程中,嘴巴在讀,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腦子在想,所以它最能將我們的感官系統完全調動并使之相互配合;而反復熟讀練習冊上老師訂正過的題,可以使正確的語言在大腦中印象更加清晰。要不古人怎么會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另外,適當加入英語課外讀物是擴充詞匯的好幫手。多接觸英語總歸是好的,但它又一定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我經常向家長、學生推薦的是《21Century(初中版)》,山西臨汾師范大學出版的《英語周報》,《空中英語教室(ClassroomStudio)》(初級、中級版),而中央二套每天中午十二點和晚七點的《希望英語(Outlook)》節目就更加經濟實惠了。
對于初中、小學的孩子,現在的寫作訓練基本要求在50個詞左右,不超過80個詞。就像漢語記日記、周記一樣,英語也需要這樣的練兵場。學生應習慣于經常性地寫一個小段落,講講身邊的人或事。一來是能提高對英語的自如運用,二來考察了孩子們的洞察力,培養其發現新生事物的能力。所以常寫、多寫是大有裨益的。
課堂上學到了很多語言現象,這些知識需要課下一定量的習題來進行鞏固和檢測。朗文教材配有專門的練習冊,每單元的題量大概是10頁。每一道大題前都會給出一個范例,我們要求學生讀懂這個范例,明確它到底是在考什么,再在腦海中搜尋對應點的知識進行作答。基本上,在課本出現的句子是標準模式句,是為了讓學生快速明白的掌握,句子一般不會太復雜。而練習冊上的句子通常就會很長,而為設計一道小題,必然要加入一些新詞匯。所以在學生們做題時要提醒他們隨時積累新詞匯、短語、句型以及表達方式。
讓學生們在聽、說、讀、寫、題五方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他們在語言學習這條大道上領略到旖旎的風景,并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Goodhabitsleadtogreatsuccess!總之,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后天所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形成,要想改變它很不容易,正如俗話所說:“習慣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種習慣,有時不需要要求,即使遇上種種困難也能克服,也能主動干好事情,可見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的進行練習和強化。
參考文獻:
1、《百萬個為什么》(英語學習法)
篇8
語文是一門涵蓋內容十分廣泛的學科,語文素養是提升語文應用能力的關鍵,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應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首先,要注重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語文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是語文應用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的工作進行:第一,巧用文章信息,整體把握文章內涵。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撲捉信息的多少。初中語文的閱讀文章更多的是議論文和古文,因此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古文、議論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閱讀議論文的時候,要重點的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意圖,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信息整體把握全文。在閱讀古文的時候,要重點的把握文言文詞、句、語法等知識,提高學生文言文知識素養,從而提高學生對古文的閱讀能力。其次,要注重語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初中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屬于自己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培養初中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不能僅限于教授一些基本寫作要素、寫作技巧、寫作規范等理論知識,要注重寫作的實際性和實用性,積極的引導學生仔細的觀察實際生活,從生活中尋找語文寫作素材,從而讓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語文和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二、通過改變教學方法、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1.采用探究式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索、體驗和創新。探究性學習能鍛煉初中學生有效搜集和處理語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課題為主題,學生依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遴選對語文學習有用的信息,在不斷揚棄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信息對最后解決語文問題的幫助,從而提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應用語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逐步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手段,將語文課堂變的生動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去參與到語文的學習中來。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不斷的培養語文應用能力。
3.在學生中組建合作小組
從生活、活動中獲得語文課外資源,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歡和伙伴們共同學習的心理特性,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把學生分為各個合作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積極的去生活中尋找語文課外資源,然后帶到語文課堂上,小組和小組之間相互的討論,互相的學習,共同的進步。通過收集語文課外資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三、結語
篇9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的論述,分析了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怎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上,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 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英語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明白, 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 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 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篇10
知識從掌握到應用不是一件簡單、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事情。沒有充分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不會形成的。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數學教師應該重視中學數學應用的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加強自己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實際問題引入概念教學,挖掘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
數學概念都是從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大多數有著學生熟悉的實際背景。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從具體的問題得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后再把他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興趣。如在介紹“映射的概念”內容時,學生對這一概念感到很抽象,教學時可以舉“紐扣對應”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襯衫胸前的紐扣,每粒紐扣配一個扣眼,這類似于一次函數,符合“一一對應”關系;左右袖上各有紐扣兩粒,扣眼一個,這類似于對應中的“多對一”關系。再如在進行概率教學時,可設置問題:“全班有56個學生,有沒有同學生日在同一天?”使抽像知識變的親切易懂學生會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因為這些例子是學生在現實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所以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新知識也就很容易建立在他們已有知識基礎上,從而使學生主動性充分發揮。在如有的學生在回答“三垂線定理”時說:“一條直線如果和平面的一條斜線在平面內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就存在問題。因為他沒有說這條直線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個平面α內,若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這個結論就是錯誤的。正確的應是“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如果它和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
三、創設豐富的現實情景,實現數學問題的實用價值
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數學可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如在講解等比數列求和時,可編擬一些銀行利息(單利、復利)進行引入,通過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現實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中,立足于實際需要去尋求知識,向學生滲透用數學的思想,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再如集合與簡易邏輯以運動會參賽人數的計算問題引入;數列以一個關于國際象棋的傳說故事引入;又如指數函數引入:某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1個這樣的細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細胞個數y與x的函數關系式。并且結合每章后開設的研究性課題和閱讀材料,如數列中的閱讀材料“有關儲蓄的計算”和研究性課題“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等,就是為了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的需要。再如在講授“向量的加法”時,可利用學生對足球的熱愛,將一只足球帶入教室。還沒有引導,學生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然后在講桌上分別放三枝粉筆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A、B、C上,把足球分別從A點直接滾動到c點,和從A到B,再到C點學生觀察到足球由A點到B,再到C點的效果與由A直接到C是一的,緊接著教師用向量去解釋,學生樂于接受,便可以借著這個時機進行新課。(四)注重檢測的形式多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作業或檢測的手段也應該多元化、生活化。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學生進行一些小調查,寫小論文等,培養學生能夠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探索解決方案,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例如在講等比數列時,設計在象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上1顆麥粒,在第2個格子里放上2顆麥粒,在第3個格子里放上4顆麥粒,在第4個格子里放上8顆麥粒,依次類推,每個格子里的麥粒數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的2倍,直到最后一個格子,那么一共有多少顆麥粒呢?通過這樣有趣的創設情境,讓學生對數列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奠定了學生以應用意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講完等比數列后,舉這樣一例:“某人準備購買一套商品房,打算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貸款20萬。經了解,現有商業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方式兩種,并且每種又有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兩種方式。此人月收入4000左右,若每月還款不超過收入的70%,則以什么方式分期付款,并貸款多少年合算?”讓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單位,先了解各自利率,提出問題并進行數學探究。雖然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后計算出的結果可能不夠準確,但在這個活動中卻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讓他們學會了親密合作,知道怎樣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應用意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養。
-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方案
- 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