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3:4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外文化比較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外語教育;傳統文化;跨文化
在擔任外語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直在思考,高校外語院系是否存在著有別于社會外語培訓機構的獨特價值?誠然,在師資質量、教學環境、國際交流、研究氛圍等方面,高校具有社會培訓機構難以企及的優勢。但是,大學擴招、家長與學生乃至社會都關注就業率的現實,使高校外語院系淪落為高級的、過渡性質的培訓機構。大學生或者希望從這里獲得通過研究生入學外語考試的秘笈,或者希望通過四年或更長時間的學習掌握一門或兩門外語以順利找到工作,或者希望大學階段的外語學習能夠幫助他們取得理想的雅思、托福等出國留學語言測試的高分。事實上,教育與培訓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培訓意味著通過學習掌握技能,而教育則是通過教與學來達到擴增心智的目的。
在西方,大學被認為是西方或民族文化的守護者甚至是守門人。那么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外語教學,在承載傳統文化、綜合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又擔當了什么角色呢?聯系我國外語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學生個人發展,還是從高校人才培養、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面對西方文化擁有健康的心態
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固然存在著糟粕,但更多的則是讓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結晶。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值得后人學習借鑒。《大學》開篇講了八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梁漱溟先生總結道,“在儒家的領導之下,兩千年間,中國人養成了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分析言之,約有兩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增添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智慧、提高人格修養、奠定清明安和向上的心態,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為人之道,修身為本”,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在“格物、致知”的同時不忘“誠意、正心、修身”,將來實現“平天下”的愿望,利用外語工具,充當中外交流使者。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字Cultura,意為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最初是指人對自然界有目的影響以及人自身的培養和訓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Edward B. Tylor)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下了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在其綿長的壽命中,中國傳統文化包容吸收多種文化,放射影響周邊地區。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我國傳統文化還有其他豐富的內容,例如:墨家主張打破血統論和宿命論,只問是非曲直、賢愚勤惰;道家注重本體論與辯證法,“道法自然”,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佛教強調因果報應、三種輪回的思想;范縝發表《神滅論》批判佛教教義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明代李贄著《藏書》68卷,公開反孔非儒,稱《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彼此交鋒碰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是被動地全盤接受某一種思想,而是對不同文化內容進行對比思考,尋找自己的答案,從而找尋自己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目標。這對外語院系的學生尤其重要,能夠避免學生在深入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時候對傳統文明視而不見、走向全盤西化的誤區。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高校培養跨文化優質人才
歷史上,張元濟先生曾評價洋務派設立的同文館、廣方言館、船政學堂、水陸師學堂,一針見血地指出“泰西教育之法,莫不就其本國之民質、俗尚、教宗、政體以為之基礎,各有其獨立之道而不可以強同。一切教授規則皆受成于部。凡所損益,一以國民精神為主,故學成之輩,無不知愛其國、衛其種”,建議“勿標講求西學之名”。京師大學堂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辦學方針,強調“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在這樣的培養體制下,學生力求精通母語和目的語,靈活應用語言,在不同語言間自由轉換。老一代翻譯界的大師,如傅雷、戈寶全、錢鐘書、葉君健、朱生豪等人,他們學貫中西,外文精湛,國文功底深厚,其翻譯作品不僅實現了“信、達”,還能達到“雅”的高度,久經時間考驗。在外語院系遍地開花的今天,教育部對高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持鼓勵態度。以2000年《英語教學大綱》為例,大綱建議為英語專業學生開設《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在附錄中推薦十幾本關于中國文化的參考書目。學生只有在掌握語言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中外文化,才能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然而目前對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培養,往往缺失跟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講授,這是巨大的損失。高校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不僅體現在聽、說、讀、寫、譯具體語言能力的提高上,還體現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上。目前我國高校外語院系開設了大量西方文化課程,例如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導論、西方文明史專題等等。然而,在強調目的語文化輸入的同時,卻忽視了教學過程中母語文化的滲透。例如,我們的學生可以流利地用英語講述圣誕節的來歷,卻難以用英語介紹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甚至有學生在被詢問中國節日的細節的時候,理直氣壯地說:“西方很多節日都是跟宗教歷史有關的,我們很多節日是跟吃有關的。”這種想法竟然受到了不少同學的贊同。誠然,宗教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嶺。但中國以道德代替宗教,以倫理組織社會,又怎么是簡單的“節日跟吃有關”能解釋的?如果外語院系學生本人都不深入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又怎么可能向其他人介紹中國文化呢?《20世紀的社會轉型》作者阿蘭·圖雷納提出,“現代性并不是一筆勾銷往昔,而是要把盡可能多的往昔納入到盡可能多的未來。”只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保留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和特點,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國家維護文化安全、增強國際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概念,認為在信息時代,軟實力的重要性變得比以往更突出。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同志指出:“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一個不能進行文化創新的民族,是很難發展起來的,是很難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文化認同不是一個中性的活動,而是帶有價值觀選擇的、有喜惡傾向的活動。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國家越來越注重運用文化力量來獲取國家利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美國一直致力于將美國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擴展到全球,用美國的方式“改造世界”,最終實現全球霸權。面對這一現實,在十七大報告中,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已經被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在高校外語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以應對文化殖民主義的威脅。先生認為,“語言是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占主導地位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如今,英語在國際上處于主導地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3月公布的統計: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翻譯著作大約有2.4萬種,其中從英文翻譯成其他文字的占60%,而美國的英語著作又占其中的80%;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用本民族文字寫的作品,能夠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語言出版的,只占這2.4萬種翻譯著作的5%。中國作家的作品想要在西方獲得認同,往往需要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與中國的實際情況脫節。在中外雙向的文化交流中,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才能同世界其他民族分享中華文明的結晶,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此,黨和國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戰略,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文化貿易。然而,沒有精通傳統文化的高素質外語人才,“走出去”戰略只是紙上談兵。
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在向前發展,腐朽落后的被淘汰掉,精華的則被保留和發揚。無論是為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還是為了高校培養跨文化優秀人才、國家提高綜合實力,在高校外語院系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外語能力的同時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高校能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張通往工作的門票;高校能給社會的,不僅僅是有文憑的工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自暴自棄。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分享幾千年文明結晶,充當傳統文化的守門人,恰恰應當是高校外語院系和社會語言培訓機構的區別之一。
參考文獻:
[1]顧建新.跨國教育的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07,(Z1).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汪清松,查昌國,張國定.楊叔子院士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錄[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張元濟,著.教育救國論[M].侯且岸,選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錢民輝.教育社會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馬廣利.文化霸權:后殖民主義批評策略[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篇2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中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由于其厚重的專業基礎、廣泛的就業面以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需求量,成為地方性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然而,隨著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始放棄傳統的精英大學發展目標,選擇了多學科性、應用型大學發展之路,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亟待進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實踐服務,培養中文應用型人才。面對地方本科院校當今的轉型發展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必可不少的理論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就成為中文專業教師普遍面臨的困境和迫切解決的任務。
一、比較文學本科課程教學現狀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文學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縱觀現今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正如陳惇所言:“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各校開設的課程也與以往不同。除了講比較文學原理的課程之外,還有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文學類型的比較研究、文學思潮的比較研究、比較詩學、中外文學關系史、跨學科研究等,確實比以前豐富多了。”[1]造成比較文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多樣化發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各學校在具體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大綱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這種多樣化又是沿著三個方向在演變:一個方向是繼續講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第二個方向是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某一個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學關系史、比較詩學、跨學科研究等,它們本來屬于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部分,現在把它們單獨分離出來,自成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個方向是把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或者說是有意識地運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種學科的某個專題。[1]而對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界有多種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最好形態,是將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內容,與現有的比較文學相關理論探討與方法講解結合起來,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主的種種現象方面的內容來充實現有的比較文學教材與課堂,讓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文學史化’”。[2]還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本科課程要輕概論,而重在講具體案例”[3]。持后一種看法的不只一位學者。有學者因為在本科階段進行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完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較文學,學習本學科有什么用,比較文學的論文應該怎么寫”,所以主張比較文學“課堂教學的內容重點就不再是對純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于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學習,包括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和研究方法,文學范圍內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每一種研究方法應該怎樣去操作等”[4]。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演變的三個方向課程安排各有特點與優勢,但都有不足。全面講授學科原理的課程易失于枯燥晦澀,專題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較詩學等課程雖長于專精,但有失廣博與系統,與其他學科結合的課程如“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主義”“魯迅與中外文化”“俄國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中西戲劇比較”等課程針對性強,但也因為專精,容易失卻比較文學的學科特色。
二、比較文學教學建議
(一)堅持理論與實例教學并進
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之下,既要講授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實例的介紹。學科的基本理論介紹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作為初學者,學生能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學科歷史、學科特征、學科研究范疇等具有完整性和體系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從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來看,如果將學貫中西從事高級研究的人才培養作為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并不現實,因通過大學四年級一個學期幾十個課時的教學就能讓學生一躍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未免不切實際,而幾十個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較文學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和較為開闊的比較視野則是有可能實現的。有學者主張“比較文學課的主要內容則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比較文學的概念原理和規律;二是比較文學的歷史,包括中外比較文學的發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動態;三是比較文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這三塊內容中,第一塊和第二塊是較固定的內容,更多的屬學理知識,同時也因比較文學歷史較短而容量較小。第三塊既是學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實踐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容的選擇往往受到教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課時長短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5]。筆者對此分類非常贊同。實際上,這三塊內容較好地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了一起,一并考慮了本科課程設置的規范性與高校教師授課的個性化特點,既有相關的概念原理、學科發展歷史的介紹,又有研究方法與研究實例的詮釋,精專與文博兼而有之。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課時有限,內容安排過多并不合適,以上三塊內容還是應該擇其重點,合理分配比例。簡之,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設計與選擇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將其與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區分,本科階段主要是為了普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礎知識,自然應當側重前兩塊內容,而研究生階段則重在提高學術水平,可以進行一些專題性的介紹。
(二)堅持課堂講授與討論結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因為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來決定。比較文學本科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方法中需同時采用講授與討論兩種方法。對于那些理論性強的名詞術語、概念、學派觀點應由教師進行細致分析與解釋,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應適時地舉些例證或者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著進行分析,以期養成研究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最好由教師提前布置好題目讓學生準備,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效。比如在比較文學中關于“形象學研究”講授時,筆者發現同學們往往對“他者形象”特別是隱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形象學的研究內容和對象,在老師對相關概念進行講授之后,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們親自閱讀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課堂中分析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異國異族形象”“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們在討論中體會和理解“形象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培養實踐能力。
(三)充分體現比較文學專業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換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6]。因此,比較文學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本科課程教學時必須堅持其“跨”的特點,要跨越單一的文化背景和學科背景,達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謂跨界融合的第一層意思是跨對象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學內容的比較研究與講授,又要做好文化現象的比較研究與講授。當然,文學作為學科的出發點,其內容所占比例應相對高于文化現象的講授比例。在文學類關于中西方詩歌異同的研究與講授中,除了要對詩歌這一文體在中西方的差異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導致中西方詩歌差異的原因。跨界融合的第二層意思是跨學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區別,又要及時吸收這些學科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成果。一般來說,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晚于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課程,此時的學生已有了較為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和外國文學史知識,這樣在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既不是炒冷飯,重復介紹,又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研究。跨界融合的第三層意思是跨地域之界的融合。即做好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國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應該立足于本民族,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出發進行中外文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對話與溝通。也只有在對別國文學、文化的觀照中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國的文學與文化。這一點正如學者嚴紹璗所說:“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的學術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覺自己對從前擁有的關于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7]
[參考文獻]
[1]陳惇.勢在必行———中文系怎樣開設比較文學課程[J].中國比較文學,2000(1):89-90.
[2]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235.
[3]梅啟波.中國比較文學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語文知識,2010(3):62.
[4]袁盛財.關于普通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22-23.
[5]韋建國,吳孝成.試論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具有實踐功能的可操作性———關于21世紀高校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2(2):51-52.
[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篇3
論文摘要: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文化必然沖擊著本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宗教、文學、歷史等方面的差異,會根深蒂固地體現在言語行為上,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僅僅掌握一定的語法規則而忽視文化知識,是達不到語言交際目的的。因此,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進行知識文化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跨越學習過程中的文化障礙,便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他們熟悉英語語言風格和表達特色,掃除因文化背景知識匾乏所帶來的理解障礙,從而培養學生扎實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應對外來文化沖擊的能力。
幾年前,有幸通過了浦東新區的各項選拔考試,成為浦東赴加拿大學習交流的英語老師中的一分子。這是我第一次走出國門,新奇過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給我帶來的震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飛機上下來,很多老師第一件事情是找廁所。可是找了半天,愣是沒找到。因為所有的人都在找:WC或者TOILET。然后,在接團老師的指引下,才恍然大悟,人家的廁所不叫WC或者TOILET,而是WASHROOM。一群英語老師相對著苦笑,個個臉上無光。
在后來兩個月的學習交流中,此類事情一件接一件,讓我們在一次又一次意外中頗有感觸。回國后,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一定的文化背景,以減少將來可能面對的文化沖擊,使所有學習英語者能更好地學有所用是一件非常有實際意義的事。《新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合理的語境教學,積極的引導方式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順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務,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而不是讓學生做機械的語法練習,從而使他們在一定情景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創造性地完成某項任務。好的語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交際法理論的倡導者們認為,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呈現和學習語言,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英語語境實踐教學是指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創設英語學習的語言氛圍,激發學生潛能,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這一辦法目前在上海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進行得有聲有色,比較常用的問路、看醫生等情境不再一一列舉。需要指出的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適當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逐步過渡到教學過程全英語化。教師作為引導者和評價者要善于用全英語化的方式進行組織和鼓勵,可以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并且要注重對學生在該語境中的表現給予合理積極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使學生在品嘗成功中一步步增強信心,產生興趣。
二、區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異,正確使用語言
教師除了教會學生掌握常用的詞匯和句型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文化認識上的差異會引起很多社交場合的誤解。
在我們交流中比較普遍的一些情況,如果能在英語教學中及時地告知學生,學生自然而然地便了解了文化的差異,不再按原有的固有思路去交流了。比如:在商場、學校等一些公眾地方,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習慣為走在后面的人擋住自動門,以使后面的人順利進出。但是當他們招待別人時,卻不像我們那樣一定會讓客人先吃。他們可以自己管自己打開飲料而不去管你,而讓你“Make yourself at home."(隨意,別客氣。)這時候,我們就要人鄉隨俗了。
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要使學生能夠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講一些英、美國家的生活習慣,包括談話的習慣。否則,盡管學生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誤會和不愉悅。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取舍,結合一定的語言材料,適當地根據需要點出不同的交流習俗。 三、利用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獲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東西,如報刊、電影等,從中領略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語言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語言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改變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減少文化沖擊的影響有很大的幫助。
我經常推薦給學生的報紙有《21世紀中學生英語報》、《ShanghaiStudents ’ Post》,《中學生英語輔導報》等。這些報紙都緊跟時代步伐,內容新穎,涉及面廣,最主要的是內容難度適宜,深受學生,特別是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喜愛。
原版的一些經典影片由于其經久不衰的口碑而受到我的大力推薦。其中的一些經典臺詞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如:《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中: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Kungfu Panda(功夫熊貓)》中:The secret ingredient of my secret ingredient soup is...nothing.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我私家湯的絕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沒有。認為它特別,它就特別了。)-一我常常用這句話鼓勵學生:相信自己行,自己真的就行了!
同時,有些地方我也會適當加以指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Forrest Gump(阿甘正傳)》中阿甘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媽媽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么。)為什么美國人要這么說?原來外國巧克力有不同的包裝、口味、形狀和顏色。以前沒有標志,十二塊或二十四塊,每個都只能拆開包裝,放在嘴里,品嘗了之后才知道個中滋味。媽媽其實就是在告訴阿甘人的一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不可預測,結果往往會出人意料。所以阿甘也總是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信心。
篇4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該文章……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篇5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講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加強文化滲透的方法等方面進行論述,旨在提高學生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達到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了解其文化和習俗
文化作為一種復雜社會現象,主要是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言語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行為方式不同形態的特質所構成的復合體,它無所不包,文化具有社會和民族屬性,每種文化都有獨特的風格和內涵。而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伴隨因素。社會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使語言更加豐富、細密。文化具有導入的特征,即不同的文化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傳授的。但交際文化的導入需要通過語言來做中介,這就要求在外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介紹與詮釋,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和人文歷史。此外,文化也直接影響著語言的學習。例如外國人很難懂“警察叔叔”的涵義,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有關的文化背景。同樣,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造成的誤譯也屢見不鮮。如a lucky dog(幸運兒)常被按字面翻譯成“幸運狗”,這與我們不了解西方人視狗為家庭成員有很大的關系。“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貶義的,如我們常說“走狗”“癩皮狗”“狗崽子”“狗東西”等等,用來描繪所厭惡的人。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就無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與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區別。可見,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獲得交際的語言能力,外語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以理解語言的真正含義。
二、語言教學必須融入語言的文化背景
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對象語言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習俗、政治宗教、生活經驗等知識。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沃爾夫森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語音和語法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人們認為交際錯誤有語法和語用兩種錯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面對面的言語交際時,因沒有達到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被稱為語用錯誤”。語法錯誤只會讓人覺得語言學習者的水平不夠,而語用的錯誤常會被人誤會為對對方風俗習慣的不尊重從而產生嚴重的麻煩。所以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而在以往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因此,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該重視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提高深層次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呢?初中英語用的教材是新目標Go For It,這套教材涉及的話題很多,文化知識面很廣。教材在反映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織在一起,充滿了跨文化交際的信息。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再適當地拓寬,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下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介紹一些滲透跨文化意識的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
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初中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短小的對話,像Greetings,Telephone talk等等。通過角色扮演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不同,體驗英語國家文化,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口語的機會。對于英語初學者,這種方法是很受歡迎的。如在教授Book 7(B)Unit 8 Order
food時,筆者將教室假設為西方面館店,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同時,告訴學生英語國家的人是如何進行餐桌服務、如何點菜、如何付款等等。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通過模擬表演,教師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學生學得如何,而且這也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對比法
利用對比法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思維的發展。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再例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于謙虛。例如:當人家稱贊說:“你的外語說得很好!”中國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說得不好。”或者說“不敢當,還差得很遠!”而英美人則會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來回答。有人打了個噴嚏,中國人的反應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3)討論法
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2.利用課外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是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因此還必需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學生的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表演,創辦英語角,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按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多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了解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言語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從而為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文化模式的制約。”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那些與語言有關的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因為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的交際。當然,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中,作為英語教師,我們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并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從多側面傳授目的語的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戴焱.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09.
篇6
論文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跨國化水平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新型教育模式開始在我國出現并不斷壯大,目前業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中外交流日趨緊密的今天,人們對教育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合作辦學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辦學正向更廣闊的領域不斷深化發展。
一、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探討
中國的高校要與時俱進,擺脫傳統辦學模式的窠臼。堅持創新性、合作性辦學的思路,不斷探索和研究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的可行性。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暫目標和任務,其過程大體經過四步:包括起始階段的經驗引進,發展階段的嫁接與本土化進程,以及成熟階段的國際化操作,整個階段的完成將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不僅僅吸納接受了國際經驗、優化了我們的課程體系建設,更重要的在于促進了我國教育模式的持續健康發展。
當然,我們不能過于樂觀和放松,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定會遇到中外文化、體質、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諸多方面的碰撞,如何求大同、存小異,建立一種相適應的、合理的合作辦學課程設置新模式,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對待的。簡單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放眼國際教育界,合作辦學的模式大體有以下三種:一是融合性合作辦學,二是嫁接型合作辦學,三是松散型合作辦學。不管哪種模式,核心都是如何進行課程設置的問題。
1. 從雙語教學到全英語教學。剛剛進人大學的學生,英語水平離大學要求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無法第一時間掌握專業課涉及的相關英文專業術語。這對于剛步入大學,沒有任何專業課基礎的學生來說,無疑加大了學習的難度,開始學習時往往難以適應,更不要說適應一些學校要求的全英語教學模式。所以,在現階段雙語教學還只是專業課教學中的一種過渡性模式。目前,我國的雙語教學只是教師將英語作為教學主要使用語言,僅對重點難點進行中文解析,教師在進行英文專業教材的教學時,往往無法深入揭示教材的含義,具有一定教學難度。國外的原版教材通常喜歡留大量案例類題目和一些需要學生進行實證調研的項目題目。在使用這些教材上英文教學課時,中方教師在講授原版教材時,應該更多地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同學之間采用英文展開分析討論,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把英文專業術語翻譯印發給學生。中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了解中國過去的優勢,在教學中可以將國內相關的實際情況與原版教材中的理論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容易融會貫通,同時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數據庫查找并下載相關論文、課件等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進行輔導,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英文數據庫查找原版相關資料,訓練學生熟練的用英文進行報告寫作,使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外文文獻、論文等資料,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外文專業詞匯、掌握專業知識、學會用外文進行獨立思考,為后期的完全英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前期的雙語教學,學生積累了專業知識,歷練了外語能力。積累到了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后,學生可以無難度地直接應對西方教學方式,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西方國家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凝聚在外文原版教材中,同時外方教師的外國文化元素,能給學生提供豐富而翔實的數據、案例,并且教學中邏輯性嚴密,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外教擅長“引導教學”、“討論教學”,可以大大增加專業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學生主動思考的動力。所以,全外語教學能讓學生得到西方教育方式的精華,改變原來自身的思維定式,熟練使用外語進行知識體系和結構的更新,調整思維方式,激發創造力,有助于學生提高運用外文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2. 融合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我們必須在對外引進先進教學體系的同時,結合我們高等教育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擬定相應的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相應的有針對性的中外合作辦學課程計劃,保障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教材方面,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均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國外教材,這樣不但影響學生對教材相應內容的充分理解,還會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在教材編制上必須有所創新和突破,在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和外國先進專業理論的前提下,組織中外學者共同編撰適合中外合作辦學的教材,既能保證辦學質量,又有利于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3. 縮小國內外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差異。對于國內高校而言,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引進外援,有效的合作辦學體系建設,需要我們對國內的課程設置實施方案進行調整。對于國內大多數高校而言,學生自選課的可選范圍比較狹窄,相比大量的必修課程,選修課顯得過于稀少,這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縱觀國外,與我們的教育模式恰恰相反,其選修課豐富多彩,學生可選余地很大,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進行選擇,其必修課程反而不多,也就是說外國課程設置的特點是重自主性而非強迫性,重學分而非重課程。根據這一經驗,我們也應該在選修課的設置上靈活機動,恰當設置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比例。
二、合作辦學師資管理的探討
師資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發揮其市場競爭優勢的最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保障中外合作辦學成效必不可少的資源。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師資力量不夠,師資隊伍不全是制約中外合作辦學的首要難題。由于中外教育理念等的差異,中外籍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何管理配置好師資力量對于合作辦學的成功與否有很大的影響。以下是筆者對中外合作辦學教師師資管理的三點建議。
1.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國內高校要高薪聘請一些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優秀外籍教師來華任教,或者在一些英語語系國家的留學生中挑選精英人才,為國內高校學生進行英語口語授課。以下是國內外教師在語言和專業課的合作模式:
(1)語言課上中外教師的合作教學
語言課一般是全外教全英語小班上課,或者中外教師合作的模式。其中,外教的優勢在于:教師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豐富,善于用動作語言表達思想;擅長繪畫表達,利用簡單的繪畫向學生闡釋不熟悉的事物;外教高超的表達技巧,使得課堂生動活潑。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教學中大量使用豐富的表達方式,對中方教師也是很好的借鑒。但是外教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引發了我們的反思。如有的外教將中國的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一樣進行教學,上課做游戲、唱歌,信息量太小,不符合大學教育的要求。
筆者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法如下:第一,教授同一門課的中外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協調組織。必須定期進行交流,確定相近的教學目標和教案,討論和解決教學中暴露的困難。第二,建立中外教師互相聽課制度。第三,學校、學院或教研 室組織各個專業的中外教師共同合作制作出相關的教學數據庫。外教最好提供外文教學資料。我們要特別注重做好外文資料的積累和管理,積少成多,建立豐富的外文教學資料庫。
(2)專業課上中外教師的合作教學
第一,在備課階段,中外教師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根據各自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特點、不同的知識理解,進行研討式備課,共享教學資料。第二,委派中方教師擔任外國專家的助教。中方教師協助外國專家布置研究型調研、小組討論。外國專家習慣于鼓勵引導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學生問題量很大,外國專家可能在回復問題時間上存在一定難度,所以中方教師擔任助教,可以幫助外國專家給學生指點迷津。第三,選派中方教師作為訪問學者到國外合作單位學習,吸取外國的專業課新的知識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2. 建立學生信息反饋機制。教學班中設立若干信息員,收集學生對教師的上課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教學的中外教師,這樣可以及時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而且信息反饋機制是教師和學生很好的溝通途徑,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砥礪學術,又能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3. 建立教師教學評估體系。教學評估體系即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教育方式和教學效果展開綜合測評,目的是鼓勵教育工作者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熱忱的教學態度去主動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不斷開拓進取,提升雙語教學能力,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在自身的教學事業中總結出培養新時代國際型人才的新途徑。
三、總結
聯合辦學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的設置和師資力量的管理。所以要優化課程設置,通過進行合理的改革學生的課程安排、教材和授課方法,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國外的教育,更好地融合國內外的知識。并且加強師資的管理,優化師資力量,聘請高素質的國內外優秀教師進行講授,并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教師間的交流進行不斷的改進,這樣,聯合辦學才能取得進步,才能使學生很好地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郭文杰,創新性國家建設與大學國際合作交流[j],高教研究,2006,(11).
[2]馬三津,高校創新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9).
篇7
一、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畢業論文(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工作能力、開發創造能力為目的,兼顧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和擴大。通過做畢業論文,使學生受到綜合運用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2、做畢業論文(設計)要貫徹因材施教的精神,不要一刀切。在保證基本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研究論文或理論專著的評釋,使學生受到初步的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可以做一些專題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讓學生獲得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鍛煉。
3、按教學要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生獲得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各院(系)務必精心組織,加強指導,出人才、出成果,爭取優良成績。
二、選題原則
恰當的選題是搞好畢業論文(設計)的前提。各院(系)在組織畢業論文工作時要十分注重選題工作。
1、選題應體現“教學、科研、生產與現代文化、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在符合專業基本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應結合生產實際、科學研究、現代文化、經濟建設的任務進行,以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也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2、選題以中、小型題目為主。論文(設計)的工作量要適當,應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經過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內容,或者能有階段性的成果,既不使學生承擔的任務過重,結束時遺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務過少,造成學生空閑,以致達不到基本訓練的要求。
3、選題應力求與教師的科研任務密切結合。對于某些既帶研究生又指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導師可以把導師——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內容有機貫穿起來,本科生課題可以是研究課題的一部分或一個專題,但應注意分清層次,明確各自的研究內容和要求。
4、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在保證基本訓練、掌握本學科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盡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專題。
文科類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要有新穎性,有一定的學術性。其多數選題要與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
理科類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其選題應結合當前的科技、經濟發展,積極組織學生走向學科前沿和實際應用領域。
5、確保每個學生一個題目。如果確因題目比較大,需要多位學生共同參與的課題,一定要在內容、要求上有所區別,每個學生要有獨立完成的工作內容及相應的要求。
三、做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
1、做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一般應包括:選擇課題(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實驗研究、調查研究等,寫出研究報告和論文。注重研究思路、方法和過程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要避免單純指導怎樣寫文章,而不進行研究過程訓練的現象出現。
2、加強對學生研究問題的綜合訓練,如制訂研究工作計劃和組織實施研究計劃、檢索與閱讀收集中外文獻資料、方案比較選擇、綜合分析與計算、方案模擬抽象、實驗研究、調查研究、計算機繪圖、數據處理、程序開發、總結提高、撰寫報告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不同或課題要求不同,可有所側重。
四、撰寫畢業論文(設計)要求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正文字數,理工科畢業論文的字數應在5000字以上,文科類畢業論文的字數應在8000字以上,各院系可根據各專業情況對正文字數提出要求。
2、畢業論文(設計)摘要應扼要敘述本論文(設計)的主要觀點、內容、方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結論,應反映整個論文的精華。摘要(中、英對照)字數200-300字。
3、畢業論文(設計)采用統一格式、統一封面。選用a4紙打印成文,標題采用黑體字,正文內容采用宋體字。論文全部結束后按要求裝訂成冊,由指導教師給出評語。
五、評閱與答辯
1.畢業論文的評閱。論文完成后,院系應指定一名評閱人進行詳細評述(包括選題意義、研究成果、問題深度和寫作規范性等),同時評閱人應根據《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畢業論文成績評定指標體系》為論文評定出成績。畢業論文成績按百分制評定,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等、60—6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
評閱人可以是指導教師,也可以是校內外同行專家。
2.畢業論文的答辯
被評閱人評定為優秀的畢業論文,須參加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各院系可根據情況確定具體的論文答辯時間。
參加答辯的學生必須提交獨立完成的畢業論文(設計),做到文字通順、書寫端正、計算準確、繪圖清晰。學生在參加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前必須寫出一份300—500個詞左右的論文摘要(中、英對照),并提交中文讀書報告。
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由院(系)組織確定,一般為3位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組成,指導教師可以參加答辯委員會。答辯前,答辯委員會要專門開會,研究答辯的要求和評分標準。答辯時,除了向學生就課題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質詢外,還考核學生掌握與課題密切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的設計及計算方法、實驗方法、測試方法情況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論文答辯程序:
(1)學生宣讀論文的主要內容。
(2)答辯委員會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3)答辯委員會集體討論并為論文寫出詳細評語。
(4)答辯委員會根據《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畢業論文成績評定指標體系》評定論文成績,此成績為論文最終成績。
3.畢業論文(設計)答辯結束后,一周內將成績交院(系)教務秘書。
六、指導教師
1.承擔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工程師)以上職務,并應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和一定的實際經驗,工作認真負責。對初次擔任指導工作的中、青年教師,院(系)要指派有經驗的教師具體幫助指導,并定期檢查他們的準備工作和指導工作。課題來自校外有關單位或由于學生人數、課題數目較多而指導力量不足時,可聘請外單位講師以上的技術人員擔任,同時由院(系)指派專人聯系,經常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并協助解決課題進行過程中的教學問題。
2.指導教師應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對學生嚴格要求。畢業論文(設計)階段正值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前夕,這是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以及培養團隊精神的極好時機。指導教師在進行業務指導的同時,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書育人。
3.指導教師應重視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設計思想和基本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注重啟發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具體職責如下:
(1)與學生共同確定論文題目和工作計劃。
(2)進行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方案比較選擇、檢索與閱讀收集中外文獻資料、綜合分析、數據處理、總結提高等方面的指導,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
(3)定期檢查學生進展情況,隨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4)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或實驗研究報告、調查研究報告等。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稿件至少進行3次的修改,并填寫指導記錄單。
(5)論文(設計)成績初評。
4.每位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學生數不超過8人。各院(系)要嚴格控制,從嚴掌握。導師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換。指導教師必須熟悉自己所指導的課題內容,掌握有關資料,并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5、指導教師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直接見面。在畢業論文(設計)全過程中,應對學生每月進行一次階段檢查,提出書面評價意見。每周進行一次工作進程和質量的抽查,對學生的指導時間每周不少于2學時。在帶畢業論文(設計)期間指導教師因公外出,需妥善安排好指導工作,并報告院(系)主管領導。指導教師既要在進行過程中的關鍵處起指導把關作用,同時在具體細節上又要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其獨立工作能力。
七、組織管理
1、各院(系)負責畢業論文(設計)的組織工作。畢業論文(設計)課題由系主任負責審定,向全院(系)四年級學生公布。畢業論文(設計)課題確定后應本著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的原則,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采取自選與分配相結合的辦法,決定自己畢業論文(設計)的課題。課題落實后,各院(系)將課題名稱、導師、學生姓名報教務處備案。
2.學生做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不少于6周,有條件的專業可以再增加一些。
3、對學生要嚴格考勤。 畢業論文(設計)期間學生應遵守作息時間,嚴格執行學籍管理中的有關規定。對在畢業設計期間違反紀律或工作極不努力的學生,應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或停止做畢業論文(設計)。
篇8
關鍵詞:孔子學院;武術推廣;發展現狀;策略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影響的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的傳播。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孔子學院作為我國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發展。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孔子學院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我國傳統武術推廣,可以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不斷拓展,影響力不斷加深。
一、 武術在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
孔子學院的建立伊始的宗旨在于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之間的互動。截至2014年9月份,在我國文化部門的推動下我國已經在全球123個國家建立孔子學院465所并開設了713個孔子學堂,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傳播,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在孔子學院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得到了迅速傳播。
中國武術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武術為世界所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李小龍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外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外國對我國武術的認識大都停留在招式、套路上。針對這種情況,孔子學院在進行武術傳播和推廣的過程中以武術表演為主,武術所內含的文化要素以及哲學思想為輔的原則。在民族傳統節日,孔子學院進行武術表演,吸引了眾多的國外武術愛好者參與其中。通過武術表演這種形式傳播武術招式、套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武術愛好者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全世界眾多的孔子學院中大多開設中國武術課程,在這之中尤以太極拳獲得了世人的喜愛。在孔子學院進行武術的傳播的過程中,武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傳播并不是單獨進行的。在武術教學中,武術以及中醫養生往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加上武術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傳播,可以說武術的傳播過程中,也是一個文化系統的傳播過程。
二、 我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依托孔子學院我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卻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孔子學院在進行武術傳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對武術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極為不利。
1. 缺乏統一的規范和管理
目前,在孔子學院進行武術傳播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教材和管理制度。武術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各武術機構和孔子學院在進行武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教學內容不統一,武術教學五花八門。同時由于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注重招式、套路的教授,文化氛圍不足,使教學過程中枯燥無味。導致了孔子學院在進行武術傳播的過程中,與日本的跆拳道相比處于弱勢地位。
2. 武術傳播方式單一化
孔子學院在進行武術傳播的過程中,過分注重課堂教學的作用,忽視新媒體在我國武術傳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調查顯示,在歐洲國家,例如,荷蘭、法國、德國等一些國家的書店中,外文版傳播中國武術的書籍以及光盤十分罕見。而且中國武術在西方媒體中的宣傳嚴重不足。外國電視臺對中國武術的比賽也從未進行過轉播,這與孔子學院對武術傳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是密切相關的。目前,在歐洲地區舉辦的武術賽事的參與人數與觀眾數量要遠遠少于跆拳道比賽的參與人數與觀眾數量。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觀念上的認識不足,是導致出現這種狀況的最主要的原因。
3. 專業人才隊伍不足
孔子學院在我國武術的傳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我國武術在國外發展緩慢的事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專業師資隊伍的缺乏。目前,我國武術團體出外表演的次數比較少,而長期駐國外進行武術教學的專業的師資隊伍則更少,這對我國武術傳播是極為不利的。
三、 依托孔子學院進行武術傳播的策略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孔子學院正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加強孔子學院的武術課程建設,無論是對于孔子學院的本身建設,還是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依托孔子學院推動中國武術的傳播,本文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建立規范化的教學體系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加強孔子學院的武術課程建設要建立規劃化的教學課程體系。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有內家拳和外家拳之分,二者之中又有很多不同武術種類,可以說是讓人眼花繚亂。在孔子學院進行武術課程的設置中一定要根據孔子學院的教學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并且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考核體系。除此之外,要對教學效果及時上報給上級轉關部門,確保教學教學目標按時完成。
2. 豐富課堂形式
孔子學院所面向的受教育不僅僅來自于高等院校,也有很多來自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社會群體。面臨著來自于不同的人群的群體,他們的需求也必定不一樣。因此,在武術課程的設置上,根據學員的不同要求,需要開設不同的課程。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可以效仿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方式來豐富武術課程內容。
太極拳在世界的范圍內受到了人們的追捧,除了將太極拳設為必須課程之外,還可以開設健身氣功、散打、競賽套路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引導養生以及影視武打賞析等特色課程。也可以通過武術講座的形式,將中國武術蘊含的中國傳統傳統文化展現在學員面前。通過武術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學習武術。
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依托孔子學院進行武術傳播必須有一支十分優秀的師資隊伍。孔子學院武術教師的在任用上必須要經過國家漢辦統一選拔、培訓與考核的專業武術教師,這不僅要求武術教師擁有良好的武術基礎和競技技能,同時也必須對武術的理論基礎有深刻的認識,同時還要有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除此之外,武術教師長期在國外執教,也要求武術教師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可以與工作所在國的學員進行順利地溝通。在人才的選擇上,國家應該從各大高校選擇專業的武術教師。同時,也應該加強對駐國外教師教學質量的監督,國家孔子學院的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與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之間相互合作,對駐外孔子學院的無助教師進行定期考核,以確保武術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勝任工作。
四、 結語
依托孔子學院,加強我國武術的傳播,對于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傳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以孔子學院為平臺,推廣我國武術,提高了我國文化競爭力,提升了綜合國力,對于擴大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針對我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定要針對不同孔子學院的教學特點和特色,進行及時解決,確保我國武術傳播的順利進行。(作者單位:昆明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鄭杰.孔子學院武術課程設置研究[D].中北大學學位論文,20l1.
[2] 龍國強.中國武術在歐洲的發展現狀及國際化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
篇9
科研與教學,是評價本科高校綜合實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剛從專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無論在科研還是教學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方法得當,科研與教學可以相互推動,共同促進新升本院校的全面發展,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性將會更為凸顯,阻礙新升本院校快速發展的步伐。比較文學一般都會成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專業必然要增開的新課程。這與比較文學的課程性質有一定關系。時至今日,在全球化語境中,早已無需證明比較文學作為一門顯學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顯然,比較文學的意義超出了文學研究本身,而與人的素質教育密切相關。它更重視培養人的開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場,對話與溝通的視域。比較文學在增進人類的相互理解、溝通各種文化以促進其發展等方面,有著其它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專科院校的中文專業通常并不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因為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比較文學體現出較高的綜合性和難度,不太適合專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比較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及文學理論的基礎上所開設的一門專業拓展課,它著眼于培養學生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匯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視野下,培養一種比較視域和開闊胸襟。可以說,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較文學在加強跨民族文化溝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異、輔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為。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專業基本上都會增開這門課程,因為它能夠比較全面地鍛煉和衡量本科生綜合運用所學中文知識的能力,對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非常有幫助。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設的課程,教師們對其接觸時間比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科研還是教學方面往往都面臨著很多問題。在科研方面,教師們從事比較文學科研的時間不長,相關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經驗都比較欠缺,甚至不知該如何著手去做比較文學的科研,因此,能夠申請到的科研資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會少一些。而在教學方面,教師們也還處于對比較文學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探索的階段,課堂上常常呈現出填鴨式教學模式令課堂氣氛尷尬、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現象。如何在新升本院校中就新增設的比較文學展開科研,并實現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新課程的建設以及新升本院校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依托教育教學尋找科研方向
對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來說,想在比較文學領域展開科研并迅速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較文學的研究涉及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知識,要想做好比較文學的研究,不僅需要扎實而廣泛的知識積累,還要具有敏銳的眼光,能夠發現兩種不同文化現象之間的可比性,并據此引出對兩種文化的深度分析,因此,很多學者并不敢輕易涉足比較文學的科研。對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來說,由于對這門新增設的課程接觸時間并不長,要從事相關的科研難度自然就更高了。但也正由于是新增設的課程,新升本院校急需對其展開課程建設,需要教師在這一領域能夠迅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那么,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該從哪些角度去尋找合適的科研選題,并促進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呢?首先,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可以針對教學中的現象和問題展開科研。這是最有利也最易于操作的科研視角,既能依據比較文學教學實踐推進科研發展,又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于教學實踐,從而真正實現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針對新升本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科研非常有必要。比較文學是一門難度高但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填鴨式教學模式顯然難以在比較文學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枯燥的理論講述會讓學生覺得“比較文學難而無用”,[2]而讓學生多參與實際的比較則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對于活躍課堂,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應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為學生在課堂上留出時間去進行比較實踐固然好,但是,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便是,教師如何在剩余的有限課時中完成比較文學眾多繁難的基本理論的教學?鑒于新升本院校的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相對薄弱,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課程時,可以精簡理論,并對各種理論分級處理,不妨大膽刪減過于繁難或對學生而言實踐性較差、難于操作的“無用”的理論,而精講指導性強的理論,這樣就可以留出時間來,讓學生去參與比較實踐。那么,一系列值得探索的科研選題就會出現:教師該如何對這些理論進行分級,以什么標準來確定理論的有用性,如何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依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等。針對這些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既比較容易在比較文學領域取得科研成果,也能夠真正帶來有的放矢的教學改革,從而形成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其次,新升本院校的教師可以針對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展開科研。正如樂黛云所言:“比較文學可以是一種高深的、屬于精英的學問,同時它確實又是培養國際精神,提高人文素質,促進跨文化溝通,有益于大眾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3]
在當今時代,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貢獻更是不可低估。那么,如何使比較文學順利發揮這一優勢?這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而這一課題的研究,必然會涉及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的考察,這無疑也會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和教學中的現象與問題的認識,從而促進教學。要發揮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升本院校的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時,應該多向當代文化傾斜,多向中國文化傾斜。當代大學生面臨很多新現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全新環境即為,全球化語境中日益繁密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他們可以跟隨父母出國旅游、或者參與學校的留學交流活動,更多的時候,則是通過雜志、影視、網絡等各種大眾傳媒接受到鋪天蓋地、良莠不齊的宣傳攻勢影響,而這些大眾傳媒往往為了商業目的而有傾向性地刻意渲染一些異國異味、低俗價值,從而降低甚至消弭大眾的判斷和價值立場。而仍然處于價值觀建立時期的大學生,他們是大眾傳媒最大的受眾群體,他們渴求刺激,更愿意接受花樣百出的文化轟擊,也更易于盲從大眾傳媒的宣傳,從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和對他國文化的盲目傾慕。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在講授比較文學課程時,可以適當增加以當代文化和中國文化為出發點的研究比重。這樣既利于學生與當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相銜接,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另外,也有助于加深學生的中國文化修養以及對當代文化的鑒別和批判能力。當代大學生容易盲從外來文化,人云亦云,很大原因是不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傳統文化無法發揮在接受影響中的過濾機制。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如果能夠針對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時代特點和興趣指向,就如何在比較文學教學中突出中國文化和當代文化部分、如何發揮比較文學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展開科研,這無疑也是很有價值的科研選題。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既涉及到科研,也涉及到教學,那么它必然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良性互動的實踐。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已經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根據科技進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4]畢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大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培養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最直接的一個方式是,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的比較文學科研項目,使學生在真正參與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科研能力的鍛煉。這個方式的優勢在于,學生有機會全程接受教師的指導,能夠針對解決比較文學某一特定的科研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科研訓練和科研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將比較文學的理論學以致用,還可以耳濡目染地從老師那里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這些都對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比較文學作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設課程,課程建設剛剛起步,諸多因素都決定了教師能在這一領域申請到的科研資源會相對有限,因此,能夠參與到教師科研項目中的學生人數自然也不會太多。與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這一方式相比,課堂上的科研訓練能夠讓更多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應該多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引導學生多參與課堂的科研實踐,這既符合比較文學的課程特點,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實際比較的成果,這個過程不僅會使學生對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科研創新意識等各種綜合能力。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針對他們的具體表現,在平時成績中酌情加1至5分作獎勵。當然,鼓勵機制只能調動一部分學生參與比較文學的科研興趣,教師還可以采取下達任務的形式以保證每位同學都得到科研鍛煉。例如,可以宿舍為單位,每個宿舍都要在比較文學范圍內選擇一個題目,在討論中完成比較,并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這一做法,既能深化比較文學理論,又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而且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的機會。當然,這一任務的形式也要結合鼓勵機制,針對宿舍集體成果,評出優秀,予以口頭和加分表揚。另外,把好畢業論文關也是提升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比較文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傾向的畢業去向,據此指導學生選擇能夠真正對他們而言“有用”的題目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新升本院校的學生畢業去向主要有三個方向:學校、讀研、企業,因此可以分成三個模塊。針對準備進入中小學任教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將比較文學理論與中小學課本中的篇目相結合,這樣可以為有志于到中小學教書的學生日后試講、從教提供一些經驗。這一策略更側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對于考研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以自己喜歡的專業為出發點,選取比較文學理論用于比較研究。例如,考文藝學方向的學生,可以多做比較詩學研究;考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的學生,可以選擇中外文學比較;報考語言學方向的學生則可以選擇譯介學。這一策略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對于準備進入公司、企業工作的學生,由于他們日后的工作環境較少直接接觸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而更可能接觸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與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相接觸的工作,因此,可以指導他們選做中外文化的比較以及跨學科研究,這將為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一個基礎。教學相長,如果學生對知識和科研的訴求提高了,自然會在無形中促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自我提升。因此,在新升本院校中,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參與比較文學實踐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必然會對比較文學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作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設課程,比較文學在科研與教學方面都急需建設和發展,如何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發展,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家榮.比較文學教學的四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6-118.
[2]馬衡.高等師范院校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困境與策略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5):10-12.
[3]樂黛云,李曉衛.關于當前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的若干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9,(1):127-130.
篇10
青年學者陳軍的論著《建構與解構:文藝學美學論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下文簡稱《建構》)是作者近十年文藝學美學研究成果的輯集,它展示了作者從“入門”到“成熟”的學術歷程,也突顯了作者面對紛繁蕪雜的歷史文獻和研究論著,所進行的獨立、細致、深入的理論思考。
(一)
不同學科的交叉相接之處,最易是學術創新點之所在。著名學者楊義在接受訪談時說,“做學問應該是開放的,在這個知識系統里面放進另一個知識系統……放進來之后我就要對話,智慧是在交叉中升華的。學科的進展往往是一種學科視野中增加另一種學科視野,產生了對話關系,生成了新的學思空間”1,“以一種謙虛、刻苦、實事求是的學風,在一些新領域和各領域的交叉處投入盡可能多的生命付出和生命體驗,是會獲得應有的長進的”2。陳軍以其刻苦努力驗證了楊義先生話語的正確性,作為新世紀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他持之以恒、努力探研,扎實寫作、成績喜人。《建構》中的《生態美學與現代性》一文將“現代性”與“生態美學”進行交叉研究,《芻議比較視野里中國古典戲劇的現代性》一文將“現代性”與“中國古典戲劇”進行交叉研究;作者通過學科的交叉與碰撞,濺出了思想的火花,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現代性本身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它既是歷史分期的概念,又是社會學的概念,還是心理學的范疇,這本身是一個較難把握的概念。但是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學術陣地與入思起點,陳軍立足于文藝學美學,以現代性之眼來觀照文藝學美學,最終落腳點仍在于文藝學美學。關于生態美學,作者針對紛繁的現代性概念,在社會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二維之間沉思,“展開對生態美學與現代性關系的初步觀照,以期獲得生態美學、現代性研究的新向度”3。而作者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理論研究,則是在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下,探索其中蘊含的現代性因子,力圖激活古典文藝理論的當下活力。這樣的交叉研究,確實拓展了學思空間,開闊了理論視野。
類似的交叉研究還體現于作者主持的研究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藝術飲食化批評研究”的相關成果。作者敏銳地察覺到飲食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關系,挖掘了古代文學批評中以飲食喻文的淵源,探索了以飲食喻文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又從比較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學批評中以飲食喻文的異同;作者又以戲曲為個案與專題,就其與飲食的關系展開研究,二者交叉之處有無盡的美學風蘊與文化意味。
交叉研究容易出新,但交叉研究對研究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視野開闊、學思敏銳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兩個或幾個領域相當熟稔,這需要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投入,需要勤奮扎實的探研。作者能夠在飲食與文藝的交叉處展開富有意趣的理論探索,那和一段“長達八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4有關,這是時間的打磨與理論的積淀。學界倡導“兩條腿走路”的學術理念與方法,正是提醒學人在兩個或多個知識領域中同時投入精力,都盡量達到熟稔的程度,這些知識領域的積淀,對以后個人科研的理論創新和多向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陳軍在曲論和文論之間的交叉研究,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二)
對于文藝學美學研究而言,原典細讀具有突出價值與重要意義。但是近十余年來,相當數量的文藝學美學研究生逐漸喪失了閱讀原典的興趣與能力,這一方面是由于各類教材和通史性著作的大量出版給人們的偷懶造成客觀的條件,而文言文、外文又造成了閱讀難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導致學子們就業取向較為多元,致使部分初學者的學術興趣、學術自信心和研究毅力大大衰減。然而,原典細讀問題卻正是未來文藝學美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必須考慮與研究的重要問題。
陳軍《建構》一書中的相關論文,有一部分是作者讀書期間的課程論文,經過多番打磨,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對于青年學子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而這一切成績,正是在原典文獻中探微索賾的結果。不畏學界陳說,一切從原典細讀中得出觀點與結論,是作者的為學特色。洋洋十大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作者曾集中地通覽,并且詳細做了幾大本讀書筆記,于是誕生了一批優秀論文,《論“本色”與“當行”》、《論亞里士多德之悲劇觀》、《中西古典戲劇觀眾觀之比較》等,題目似舊,其文實新,作者在中西比較、古今對接的理論視野中,加入個人的思考與體悟,新意叢出,文采斐然,難就難在面對人人可見的材料,能否下苦功去研讀,在研讀時,能否有美學的慧眼、文論的燭照。
陳軍的特長還表現在對文藝作品的賞鑒能力。正如作者經常臨摹古代書法大家而具有較深的書法造詣一般,他很喜歡閱讀古今文學作品,并具有批評和賞鑒的靈根。《建構》中多篇論文所體現的建構與解構精神,就與對文學藝術原作的靈性解讀有重要關聯,《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西廂記》的比較研究、大江健三郎短篇成名作的分析解讀即是這方面的佳例。
旅美學者余英時先生曾說“方法隨著學術的發展而日新月異,但我們治學仍應從熟悉基本典籍入手。余嘉錫先生在《四庫提要辨證》的序錄中說;‘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復必不可少’。這是深識甘苦的話”5。在學術之路上,不可避免會存在一種“影響的焦慮”,而心領神會的理論原典細讀,以及富有個性和體溫的文藝文本的靈性解讀正是突破焦慮、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陳軍的成功就是經由原典而發出自己聲音的良好例證,具有突出的示范意義。
(三)
材料詳實、思辨細密是陳軍《建構》一書的又一特征。凡學者為文,或文獻資料極為詳實,而失之于理論思辨的欠缺,或理論建構較為嚴謹,卻因材料欠缺,而失之于空疏,兩者的巧妙結合無疑是最好的。張伯偉教授曾指出:“不能唯文獻是論,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從文獻出發,最終從中抽繹出自己的理論來”。6這對于當今的青年學人而言,無疑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
《建構》一書中的第四編為教材研究,題為《建國以來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管窺》。正如作者所說“文學理論教材的建設與反思,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學研究的重點之一”7,建國以來的文學理論教材眾多,且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較繁多,一般人會覺得很難出新,而陳軍以理論問題為抓手,圍繞問題幾乎窮盡所有研究資料,然后就材料進行細密的分析與解讀。面對紛繁蕪雜的文學理論教材,作者名為“管窺”,實是以問題之眼窺視文學理論教材的建設,作者選取的三個問題分別是“文學分類術語問題”、“體裁與文學作品形式構成因素的關系”、“中外文學分類的三分法與四分法”。圍繞上述三個問題,作者搜集資料甚為詳盡,單以上述第三個問題為例,作者就“三分法”稱謂上的不同,分成十三類進行列表分析,每一類又把文學理論教材羅列出來,并列表展示其具體表述,所涉及的文學理論教材多達200余種,分類精準、統計細密,讓讀者一目了然。如此詳實的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并沒有淹沒作者的理論思辨能力,以“中外文學分類的三分法與四分法”這一問題為例,作者在對分類名稱進行整理統計之后,接著分析了各文學理論教材依據什么樣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它們關于“文學分類標準”的觀念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建國以來文學理論教材中的三分法、四分法進行理論反思:坦陳三分法、四分法的分歧與混亂,從共時角度分析不同分類稱謂所占的比重、從歷時角度分析不同分類稱謂在不同時代的歷史表現,最后分析了這些現象的根基與緣由。這一系列推演充滿了理論的厚重和思辨的輕靈,使讀者從詳實的資料中脫身出來,獲得了明晰的結論。
綜上所述,陳軍《建構》一書縱橫于文藝美學、文學基礎理論、文藝學方法論、審美文化研究、文學評論等領域之間,既有基礎理論研究的甘于寂寞與勤奮扎實,又有前沿學術探索的理論鋒芒和思想閃光。同時應該指出,該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某些學術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論證與充實,這也是其他很多論著所不可避免的,我們不應苛求作者。《建構》一書的作者生于70年代末期,是21世紀頭十年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該書在較大程度上彰顯了新時代學人的理論特色與年輕銳氣,對于當代文藝學美學青年學子具有較大的啟發意義。為此,筆者不揣淺陋,貿然之為評點,唯愿文藝學美學學科未來會有更多優秀人才,學科建設取得更大的成績與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安文軍.材料·視野·方法——楊義學術訪談錄〔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
〔3〕〔4〕〔7〕陳軍.建構與解構:文藝學美學論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36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