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計大賽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6:2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設計大賽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子設計大賽論文

篇1

統一思想,明確目的.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是考察在校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型競賽,是檢驗學校辦學能力的高水平競賽,同時保證參加大賽的同學能通過大賽這一平臺有所收獲和進步.指導教師通過比賽積累經驗,實現比賽在學校可持續發展,實現以賽促管、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組織過程分為宣傳、動員、報名、培訓、篩選、強化、競賽、獎勵、總結.賽前準備包含賽前組織和賽前培訓.賽前組織包括人員組織、經費組織、設備與耗材組織,賽前培訓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高強度模擬訓練,賽前精心準備是競賽成功的一半,讓每位指導老師和同學在電子設計大賽賽前、賽中、賽后都有所收獲.

1.1賽前組織

1.1.1人員組織

學校成立電子設計大賽領導小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和省級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輪流隔年舉辦一次,領導小組是常設機構,負責電子競賽組織、管理、協調工作.電子設計大賽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主管教學副校長擔任,副組長由學校教務處處長和相關學院院長共同擔任,辦公室主任由電工電子實驗中心主任擔任.辦公室設在實驗中心,負責處理大賽日常事務,成員包括指導老師、實驗員及大賽相關人員.電子設計大賽領導小組負責相關部門協調和政策落實和大賽組織和宣傳,負責參賽人員管理和學生培訓,負責賽前制定培訓計劃收集整理資料,負責與賽區組委會聯絡和大賽專項經費管理,負責元器件及耗材保管、整理、發放、采購和培訓競賽場地管理,負責培訓競賽后勤保障和學生管理.電子設計大賽人員組織包含指導老師的組織和參賽學生的組織.強有力的指導老師團隊是電子設計大賽取得成功的基礎.隨著技術發展,大賽專業知識廣度和深度不斷加深,題目更加新穎貼近生活,包括電源類、控制類、無線收發類、儀器儀表類等,涉及電子技術各領域和方向,對指導老師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導老師需要精通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高頻電路,精通51單片機和熟練運用CORTEX-M3嵌入式系統、CPLD/FPGA可編程邏輯器件、DSP數字信號處理器等,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極強攻堅能力.根據實際情況組建指導教師團隊給學生全方位的指導,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特長,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參賽學生是大賽主體,加強宣傳,吸引更多同學參與大賽,同時保證競賽質量和水平,經選拔合格或任課老師推薦才能正式報名參加.大三學生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強于大二學生,選拔時以大三學生為主,適當選取大一、大二學生保證后備力量,組成電子設計大賽參賽隊伍.通過學校宣傳、領導小組動員、輔導員講解,使參賽同學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電子設計大賽的意義和目的,對就業和成長的幫助,調動學生競賽積極性和熱情.

1.1.2經費組織

電子設計大賽經費使用原則:預算清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合理使用,厲行節約,保證運行,各項開支在預算內完成,開支與預算一致.經費來源分為學校年度預算和校內部門籌集,用于電子設計大賽基本運行和指導教師課時補貼.基本運行包含報名費、管理費、電子元器件及耗材采購添置、競賽期間餐費及其他雜費.指導教師課時補貼指賽前教師培訓課時費、競賽期間指導教師補貼.電子設計大賽經費不含教師差旅費和競賽獲獎后學校發放獎金,賽后根據政策另行撥付.

1.1.3設備耗材組織

大賽設備耗材專人管理,專人采購,統一分配;培訓類耗材由培訓教師提出計劃統一采購.

1.2賽前培訓

電子設計大賽賽前對學生的培訓是學生提高的重要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比賽成績.指導教師根據歷年競賽內容和特點,結合自身特長制定詳盡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大三學生知識相對全面但實踐應用能力較差,沒有系統設計經驗,知識點孤立難以將各門課程融合到一起,大二學生專業知識結構不完整,認識片面,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做出個性化的培訓與輔導,使培訓效果達到最佳.培訓分兩個階段,時間5~6周.第一階段(3~4周)采用集中授課與實際制作相結合的方式,第二階段(2~3周)采用三人一組半開放自主設計的方式.第一階段包含模塊電路分析、設計、調試、制作、參數測試、基本儀器使用及報告書寫,對往屆比賽重點模塊電路進行有針對性專題講座和制作.重點模塊有電源電路、信號調理與運算放大電路、傳感器與微弱信號檢測電路、信號發生電路、通信電路、電壓與頻率轉換電路,單片機最小系統、人機交互電路、數據采集電路、驅動電路等.設計報告內容包含:摘要,敘述核心技術、實現方法與發揮;系統設計方案,敘述方案選擇、系統結構、實現方法;硬件電路設計與分析計算,敘述硬件電路原理、計算、設計與實現;軟件設計,敘述軟件程序思想、流程、實現方法與重點程序;測試結果與分析,敘述測試儀器、測試方法、測試結果、數據分析;總結與展望,總結題目完成情況、存在問題與展望.第一階段使學生掌握基本模塊電路,對電子設計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具備沖擊獎項實力,指導教師對這部分同學重點關注,畢竟指導教師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拿獎也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第二階段3人一隊進行賽前熱身.按比賽要求自主設計,鍛煉同學們系統分析與設計、制作與調試、參數測試、團隊分工與協作能力.每隊由3名同學自愿組合組成,1名同學負責軟件編寫,1名同學負責硬件制作,1名同學負責報告撰寫.實際比賽有很多突況需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應對、共同解決.指導教師可以根據以往題目特點、內容和難度自行設計題目,也可以直接選擇往屆典型題目.第二階段模擬訓練展現了各隊水平和能力,也暴露存在的問題,指導教師根據每隊實際情況進行賽前輔導.

2賽期管理

比賽前2~3周,組委會發放比賽用單片機和開發平臺,提前讓參賽隊熟悉開發環境,賽前一周公布本屆電子設計大賽可能用到的元器件測試儀器,指導教師團隊根據公布元器件清單估計本屆比賽可能出現的題目和用到的模塊.指導教師對器件進行分析,列出本次大賽可能用到元器件詳細清單,交器件管理員清理匯總,不足部分立即準備和采購,采購應確保器件質量,排除器件質量問題帶來的故障和干擾.參賽隊在賽前調試好競賽場地儀器設備,查看元器件清單結合指導老師分析對新器件和不熟悉模塊進行搭建與調試,為比賽正式開始做好準備.4天3夜的電子設計大賽開始后,第一天選擇題目、設計方案與具體電路,領取元器件及耗材,不足的元器件匯總立即采購.第二天完成軟件編寫和部分模塊電路搭建.第三天完成軟硬件聯調和報告書寫.第四天完成參數測試,有能力的同學完成發揮部分設計.

3賽后總結

篇2

1.1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即從功率器件介紹到典型電路及具體應用。但這種教學模式不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為此,在教學一開始就通過大量的圖片向學生展示電力電子技術在工業生產、新能源發電、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應用。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實例,讓學生明白電力電子技術其實與日常生活是緊密結合的,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1.2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傳統教學方法過多地依賴理論教學,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學習興趣。因此,結合工科學習的特點,將現代電力電子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教學項目,圍繞“做項目”的模式組織和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極大地提高系統調控能力。比如,蓄電池充電控制是電力電子變換和控制技術在電源技術中的典型應用。在教學一開始就提出實際問題:如何對蓄電池充電控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教師在此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以引導。1)交流電網對48V蓄電池進行充電控制,需要用到AC/DC或AC/DC-DC/DC變換器,因此,需要學生掌握典型電路的設計方法,包括開關管、二極管選型,電感、電容參數選取及設計。2)蓄電池的工作方式有恒流充電、恒壓浮充電、均衡充電和放電。常采用恒流和恒壓相結合的快速充電方法,需要采用電流內環、電壓外環的雙閉環控制,即先以恒流充電至預定的電壓值,然后改為恒壓完成剩余的充電。因此,需要將現代電力電子技術與前期所學的模擬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原理等課程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3)電路設計后,可以利用MATLAB、Saber等仿真軟件對所設計電路進行驗證,通過仿真,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4)設計實驗樣機,實現所要求的蓄電池充電控制裝置,培養學生在知識綜合應用、系統設計、工程實踐和創新實踐等多方面的能力。

1.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涉及的電路和波形圖多且復雜,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動畫演示增強學生對典型電路的感性認識[3]。同時,多媒體授課的信息量大,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給學生創造最真實、直接、感性的學習情景。此外,網絡教學可以彌補課內教學學時少的局限,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4]。南通大學校Blackboard網絡平臺提供了與課程相關的豐富的資源,包括教學資源(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實驗指導書等文件)、參考資源(學術論文、常用仿真軟件、典型應用案例等信息)、復習思考題(作業講解、自測等系統)。通過此平臺,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創造“教”與“學”互動的網絡教學環境。

2加強實踐教學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應用性、實踐性強,因此有必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

2.1課內實驗教學

課內實驗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驗項目遵循“理論分析仿真驗證硬件實驗測試波形數據分析總結”的模式,以此培養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實驗作風。

2.2開放創新實驗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實踐性較強,如果完全依靠課內實驗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有必要鼓勵和支持一些優秀大學生多參加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是由學生主持,通過團隊協作完成一個完整的課題項目。從項目選題、文獻搜集、方案制訂、可行性分析、仿真驗證、實驗調試、總結等方面組織學生獨立開展工作,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幾乎每年都有與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相關的題目。因此,通過大賽,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與此同時,要在有限的競賽時間內取得好成績,學生必須學會“面對問題、分析問題、給出新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和科研創新能力。

3總結

篇3

【關鍵詞】數字電路與系統實驗;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學;交互式教學

【Abstract】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quires teachers to organize teaching by explor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curiosity and creativity.Using the FPGA technology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study effect can be inspired and improved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digital circuits and system. Though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the students’ability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skills can be improved for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In this paper,under the guidan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application of FPGA technology to the digital circuits and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be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Key words】Digital circuits and system experimental course;Research-based teaching;Bachelor engineering education;Interactive teaching

0 引言

課程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推動課程體系創新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趨勢之一[1-3]。電子信息類實驗教學是高等院校理工類專業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的主要工程性實踐環節,它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十分重要,實驗教學效果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就業都將產生直接影響[4-8]。

數字電路與系統實驗課程是數字電路理論課程學習到工程師轉換的一座重要的實踐橋梁。我們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立類似科學研究的氛圍,以引起學生深刻體驗和共鳴。通過該實踐環節的磨礪,使學生鞏固和加深對數字電路和模數混合系統的理解,增強工程應用和工程實踐能力,為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電工電子實驗系列課程是南京郵電大學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踐課程,也是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同時也是理論性、實踐性和工程技術性都很強的必修課程;是江蘇省重點建設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本文在研究性教學思想的指導下, 應用FPGA技術對數字電路與系統實驗教學進行研究性教學實踐, 探索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教學方法。

1 授課內容的變化

目前CPLD/FPGA有著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它和DSP及CPU并稱為電子系統的三大基石。CPLD/FPGA具有體系結構先進、支持在線編程、應用靈活、集成度高、功能強大、設計周期短、開發成本低、開發工具先進、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性能穩定以及可在線檢驗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通信、儀器儀表、工業控制、信息處理等系統的設計與生產中。而掌握CPLD/FPGA設計技術已成為當今硬件工程師和IC設計工程師的必備技能。

在授課內容上體現了繼承與發展。即:繼承基于中小規模集成的電路設計并實現數字電路,發展目前產業常用的CPLD/FPGA實現數字電路。通過本課程授課內容的更新,使學生通過本課程掌握VHDL的程序設計方法與CPLD/FPGA的硬件設計與實現方法,培養在硬件、軟件方面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授課內容的變化,使學生既掌握設計與調測基于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基本電路的調測和差錯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軟件,為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提供必要的知識積累。

2 授課形式的變化

依托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中心平臺,并結合授課教師的科研背景,我們編寫了偏重與基礎實驗技術與工程應用的普通高等院校電工電子實驗實踐系列教材,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強化電工電子實驗課程的工程技術性,并形成電工電子實驗技術知識體系。同時積極完善該課程的教學視頻、電子教案、綜合芯片數據表文件、實驗案例以及工程案例等線上資源,保證課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

在授課形式上打通理論課和實踐課程的鴻溝,將數字電路理論課中的設計報告和研究報告在實踐課程中加以實現。要求實驗報告都要以科技論文的形式書寫,盡早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研究和溝通能力。

3 考核形式的變化

針對研究性教學的形式,我們構建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評分標準既包括了平時實驗報告的提交與報告質量、實驗操作情況、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同時還包括了交互式學習的內容。在傳統的“平時+期中+期末”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加入了平時實驗操作成績。考試和期中測驗允許學生攜帶自行準備的參考資料進入考場,同時試卷分為實踐部分(60分)和實驗技術與實驗理論部分(40分)。同時,由學生自主完成各種創新實驗,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靈活的考核模式,有利于學生鍛煉工程實踐能力,完備學生的電子電路設計與實現的知識體系。

4 結束語

針對學生在工程實踐、創新能力薄弱的難題和瓶頸,我們在電工電子實驗實踐課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學模式,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改進教學內容,切實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該教學改革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校實踐教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積極踴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自信,參加競賽并獲各類獎項越來越多。我校在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和美國機器人公開賽等重要賽事中,屢創佳績,近3年來獲得省級以上大學生電子類設計競賽獎共計近200項,其中國家級90余項。基于研究型的數字電路與系統實驗實踐課程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許曉東,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43-49

[2]成謝鋒,郭宇鋒,黃麗亞,肖建,孫科學.大電子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和教學方式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9):164-167.

[3]K-xue Sun,Yu-han Cheng,Xie-feng Cheng and Jian Xiao.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effective practices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Systems Engineering(EMSE2015).2015(8):127-130

[4]郭志雄.電工電子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2):155-156.

[5]李錫,林連山,麻志濱,樊薇薇.加強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推動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7):118-120.

[6]孫科學,張瑛,唐珂,肖建,成謝鋒.基于FPGA的電工電子實踐課程的改革與探索[J].電子制作,2015(15):68-70.

篇4

關鍵詞:電子信息;創新能力;培養方案;創新項目;訓練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3-9461-02

The Train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UO Ying-xiang, TAN Ze-fu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Three Gorges,Chongqing 404000,China)

Abstract: For comply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imes,and meeting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alents.We have develope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ll-round with the goal of rais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he new type base of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laboratory are built.The importance to training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is also attached a powerful guidance to electronic CAST,strength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innovation;capacity-building programs;training program;innovative projects

近幾年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社會需求旺盛的熱門專業,其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在這種生源充足、社會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勢下,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日前仍然存在一邊是社會需要大量的人才,一邊卻是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學校培養的學生并非社會所需人才,企業急需的是具有開拓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應培養國家建設后備力量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從繼承為主轉向創新為主,以接受知識為主轉向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為主,從標準化的個性轉向多樣化的個性。作為地方普通高校,其主要任務是,更多地是為地方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改善全社會群體的文化結構,推進技術創新,通過向產業提供技術轉移和擴散,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談談就我校實際怎樣培養社會所需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

1 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主線,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實施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是組織和管理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依據,是學校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文件。近幾年來,學校先后編制了2004、2006、2008教學方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以“立足三峽,服務庫區,面向全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途徑,在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出“3T”人才培養模式。“3T”模式的重要理念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構建與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搭建新的平臺。 “3T”培養模式由三大體系構成,即理論體系(Theory)、驗證體系(Test)、實踐創新體系(Try)。理論體系由公共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模塊課和選修課五個教學模塊構成;驗證體系是指對在學和已學理論知識進行的科學驗證和綜合訓練,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綜合訓練、課程實習、崗前培訓等;實踐創新體系是指綜合實踐能力的訓練、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環節,主要包括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及科技創新活動等。三大體系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優化。

重新組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從2004年開始,對電子類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壓縮課內學時數,減少必修課數量,增加綜合實驗課程,增加與工程結合的課程。新開設了《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傳感器技術》等課程;對《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微機原理與應用》、《數字信號處理》的內容進行整合,突出實踐與應用,以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將電子電路類課程理論學時數壓縮,同時增加課程綜合設計、電子設計與實踐等課程,增加了《電子電路CAD》實訓環節。

2 實施科技創新訓練計劃(STIT),提高學生科技素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我院實施的科技創新訓練計劃(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簡稱STIT計劃)旨在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參與創新研究,接觸工程實際、鍛煉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實踐的能力。它分四個階段完成,即:打基礎、強能力、求創新、出成果。其形式主要采用開辦創新訓練班、申報創新項目、開展各級競賽活動。

2.1 成立創新訓練班,使學生得以創新能力的初步訓練

科技創新訓練班,根據學生需求,依托創新實驗室成立創新訓練班,提供必需的實驗或研究材料,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實踐創新活動。創新實踐班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授課方式等根據具體情況由電子系、學工辦和創新實驗室共同研究制定并實施。創新實踐班所開課程強調和現有課程的互補性,強調實踐環節,強調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創新訓練班分集中授課、實踐操作、專題講座、專題研究等形式。

2.2 申報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課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在老師的帶動下,積極申報學院及學校創新項目,從事相關課題研究,向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項目資助,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所在學科的前沿問題,接受較為嚴謹的科研工作訓練,掌握正確的科技創新方法,提高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對自己方案的調研、論證、答辯、實施和成果評價經歷一次系統鍛煉,在創新方面得到充分、長足的發展,幫助他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諸如論文、報告、專利等。

教師通過科學研究提高自身素質,把握學科前沿成果和學科發展動向,將科研經歷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開展各種形式的電子設計競賽活動,充分激勵和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

目前我們結合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開展了院級的各種形式的電子設計競賽活動,在二年級開展了電子電路仿真設計大賽,三年級開展了電子電路綜合設計大賽,另有電子設計制作大賽等。

在已經參加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每次都取得重慶賽區的二、三等獎。在09年參加的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取得重慶賽區的特等獎,并榮獲全國二等獎的佳績。

3 以電子科技協會為補充,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院注重加強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相結合,不斷強化對學生社團的指導、服務和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使學生社團在繁榮校園文化和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發揮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電子科技協會,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主要社會團體,目前已吸收電子專業大部分學生為會員。協會每周一次請專業教師給會員現場指導培訓,對于大一新會員,主要是進行一些引導性的簡單實驗,如“橋式整流”,“LM317芯片調壓”等系列實驗,指導大二會員用34063芯片制作充電器、用34063芯片實現DC~DC直流電源轉換、功率放大器的制作應用、multisim仿真軟件的實踐工程應用、仿真軟件protels的應用、單片機編程軟件keil的應用等。通過同學們親自動手焊接電路板,既培養了他們電路板的焊接技術,又增加了他們對電子方面的學習興趣,為以后學習專業課程和參加各種比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協會平時的科技活動和創新訓練班的實踐活動、創新項目緊密結合,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老師為主導,上屆帶下屆。注重梯隊建設,深化理論基礎,運用現代仿真手段,進行跳躍式學習即用什么學什么,培養他們自學能力。逐步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使不同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4 以校企合作為保障,強化產學研相互滲透,緊密結合

作為地方普通高校,主要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而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深入企業的生產實踐活動,廣泛的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一環。企業承擔著創新成果轉化的重任,而實現成果轉化的核心因素是高素質的人,高校恰恰是以創造和傳播創新成果為己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校企合作是以共興共榮為目標,企業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實踐環境會給學生帶來不僅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是企業技術與管理難題會診與攻關的難得機會,更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實戰演練。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授或外聘教師為學生進行講座、指導實習和畢業設計;組織青年教師到企業定期參加實習、實訓;組織教師參加或承擔企業的科技開發,新產品試制,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或其他各類科研課題;組織學生在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結合實習,結合社會實踐,參加企業的技改或有關實際課題研究。這些措施,密切了校企合作,促進了產學研結合,也促進了學科專業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依托國虹數碼集團、TCL集團、江陵儀器廠、衡山機械廠等企業,建立教學基地。并與江陵儀器廠、索特鹽化、重慶移動萬州公司成立研究所或進行項目合作。學生畢業設計到企業生產實踐中“真刀真槍”進行,并在現場由學校和企業聯合組織答辯,部分設計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為企業解決了一些技術難題,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校企合作、產學研密切結合,鍛煉和培養了師資隊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促進教學的氛圍。廣大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既提升了學校的科研水平,也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使人才培養的特色更加鮮明。

5 結束語

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研究了怎樣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如何開展并實施科技創新訓練計劃;如何開展科技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加強校企合作,強化產學研相互滲透,緊密結合。對于其他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童培君.創新教育應落實到獨立課程[J].教育參考,2003,(6).

[2] 洗興壘,吳淑辛,溫壘生,事俊華.測試報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與培養[J].中國青年研究,2002(3).

篇5

關鍵詞:電工電子 實驗 實驗興趣

實驗教學是理論知識的延續,它擔負著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責,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沒有了興趣的支持,實驗在學生眼里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不富創造力,做實驗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那么如何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驗興趣呢?我們要讓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了解實驗目的

電工電子實驗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會使用各種常用電子儀器的基礎上提高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水平,培養學生掌握一些簡單電路的調試和設計的能力,從而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驗一般分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實驗條件和給出實驗電路或程序,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一般來說,首先讓學生通過驗證性實驗熟悉和掌握各種電子測量儀器的使用及基本電路的構建方法,在肯定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培養起對實驗的興趣。設計性實驗是給出實驗要求,要求兩個學生一組設計并完成實驗,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協作能力,學生在完成了設計性實驗后會有成就感,建立了間接興趣。綜合性實驗一般放在最后,作為對實驗的一個總結,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理論系統的聯系起來,設計出一個電路,使所學知識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培養自我成功感,建立間接興趣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什么是興趣。興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某項活動很感興趣時就會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對活動過程的興趣,例如,有些學生想象力豐富、富于創造,喜歡自己設計各種電路并付諸于實踐,在制作過程中全神貫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間接興趣主要指對活動過程所產生的結果的興趣,學生會為自己完成一件作品所帶來的成果表現極大的興趣,如參加電子設計大賽獲獎的學生會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從而更加促進學習興趣。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相輔相成,沒有直接興趣,實驗過程就像前面所說會比較乏味,枯燥,而沒有間接興趣也就沒有目標,過程就很難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興趣相互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持之以恒。機電一體化論文

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確立穩定的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如何用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這些知識成為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實驗興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一是能鞏固知識能修正知識,能給他們帶來自我成功的喜悅情緒,這種喜悅情緒是建立穩定之久的興趣所必需的。那么如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確立穩定的興趣呢?首先是讓學生積極期望。積極期望就是從改善學習者自身心理狀態入手,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充滿信心,相信科學史非常有趣的,自己對這門學科產生信心,想象中的興趣會推動我們認真學習該學科,從而導致對此學科真正感興趣。其次,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幫學生消除集成芯片很神秘的心理障礙,使其能根據集成電路的功能表及管腳圖學會使用集成芯片的方法,然后利用其成功的經驗使其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穩固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最后,應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興趣,不能一蹴而就,以防止學生期望太高,能力有限,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厭惡學習,不能持之以恒努力的情況。

保持興趣不斷地提出問題

保持興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斷地提問題。當你為回答或解答一個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而去讀書時,你的學習就帶有目的性,就有了興趣。比如為什么要這么接電路,有沒有其他好的方法,能不能用其他集成芯片來實現?怎樣證明它的結論是對的?使用它應注意甚麼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開始會強迫自己詳細的了解書本知識,一旦學生真正的往下看,你就會被吸引住。從而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成功感,以培養直接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取得一個小的成功,就對學生進行夸獎和鼓勵,達到甚么目標,就給學生什么樣的鼓勵。這樣有助于學生產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覺就會建立起直接興趣。 同時把原有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以培養新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確立穩定的興趣。用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是能鞏固知識,而是能修證知識,三是能帶來自我成功的喜悅情緒。這種喜悅情緒正式建立穩定持久的興趣所必需的。

篇6

關鍵詞:應用型;創新;課程;電氣工程

作者簡介:謝妍(1973-),女,湖北荊門人,武漢工業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毛哲(1957-),男,湖北武漢人,武漢工業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湖北 武漢 43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品牌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項目和湖北省精品課程(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建設項目支持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1-0040-02

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應用需求和創新性人才的重要環節。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科技迅猛發展提出的挑戰,主要反映在了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上,高等學校必須把教學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搞好課程體系改革,努力使教學質量能充分適應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需求。

電氣工程專業一般下設有5個專業方向,分別為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5個專業方向的研究領域自成一體,各有所長,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也有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發展了電氣信息監測技術、脈沖功率和等離子體等新興專業研究方向,使得電氣工程專業方向更加齊備完善。

一、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層次的正確定位直接關系到學校和專業的生存與發展。找準專業定位,明確培養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關鍵。中國高等學校人才教育培養定位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培養研究型人才,他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發展潛力大,學校教育主要為他們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或做更深層的專業研究打好理論基礎;第二類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他們的理論基礎較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較強,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能力,畢業后主要從事各種技術或管理工作;第三類是培養技術型或技能型人才,他們的基礎理論以夠用為度,專業能力較強,屬于崗位人才。對這三類培養目標,重點大學主要定位于培養第一類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培養第二類人才,高職高專主要定位于培養第三類人才。

根據武漢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一般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計劃,明確表明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基于這個目標,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于構建“懂理論、有技術、能創新”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條件下,明確給出了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從事電機電氣及其控制系統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科技開發、電氣設備制造及試驗分析,以及在電子與計算機控制技術等領域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二、課程體系改革

我院從2004年湖北省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立項建設開始,2005年在全校率先試行了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2007年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校級品牌專業立項建設,2009年貫徹落實學校第七次教學工作會議精神,“懂理論、有技術、能創新”三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建立,并在進一步完善中。

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結構見圖1。

隨著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針對目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學生生源基礎相對較弱,但思維活躍、開拓精神和自我意識強等特點,在分析現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廣泛調研同類院校經驗的基礎上,自2005級開始,試點實行按電氣信息專業大類招生。前兩年學生不分專業,統一平臺課程(通識基礎課模塊、學科基礎課模塊)培養;后兩年,根據學生專業特長興趣、學習成績和就業形勢等條件再分專業,并通過專業課模塊(主要是選修課)自主確定專業方向。2005級開始實施平臺課程方案,2007年、2009年分別修訂完善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平臺+模塊”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培養模式。相關理論與實踐環節學時學分分布表見表1、2。

三、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1.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創新的關鍵。作為一種職業意識,教師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創新實踐代表著當代教育的本質。從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師角度來看,教師質量是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除了引入高科研能力人才,培養高教學水平教師,還要強調工程實踐經驗的獲取。我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學科建設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科研能力和高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近幾年,我院教師積極參與橫縱向科研項目,發表相關的科研論文100多篇,教師總體的參研率達80% 以上。通過多年的科研實踐,教師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是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在強化實踐教學的同時,探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法尤為重要。理想的實踐環節應有更多地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學科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達到實踐的目的。在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創造出適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條件顯得尤為重要。

為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體現在:(1)在實驗和實踐項目中引入綜合性、創新性項目;(2)強化畢業設計的工程訓練性;(3)開放創新實驗室,提供學生更好的創新平臺等等。

3.促進科技活動發展

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單片機設計大賽等課外科技活動,使實踐教學與工程應用創新有效結合。同時學院也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組織電子協會開展活動,開展焊接大賽等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并對拔尖人才作重點培養,讓學生參與實驗室開放建設,或直接參與教師的部分科研項目或獨立承擔小型的科研課題,鞏固拓展他們的理論知識,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產品開發能力,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應用創新能力。

四、結論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下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強調要使學生具有更扎實的基礎理論、更為寬闊的專業知識,實踐教學內容的調整完善,提高了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水平。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此培養模式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學生參加湖北省電子設計大賽、全國挑戰杯和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均取得較佳成績,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比較能干,能很快適應自己的崗位。

參考文獻:

[1]楊兆華,蘇彩紅,王飛.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2):37-39.

[2]張鳳閣,馬少華,劉光偉.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12):8-9.

篇7

【關鍵詞】稅務精英挑戰賽;稅務系列課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5―0123―03

一 前言

《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高等教育融入創新觀念,并在其功能上得到很好的體現,如何加強實驗、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各高等院校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將競賽,尤其是教育部倡導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引進到教學中來,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競賽使人們認識到傳統教育內容陳舊,缺少綜合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以競賽為載體,促進了“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及“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1]。在科技競賽活動中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2]。但將競賽引進到教學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凸顯我國高等教育的“應試教育與功利性競賽”、“精英化教育與理想化競賽”等弊端[3],以及陳樹蓮[4]提出的“學科競賽功利化”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因此稅務教學有必要在吸收新教學方法的優點的同時,避免負面效應產生。

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簡要介紹本次教學實踐開展的緣起;第三部分介紹、分析了此次教學實踐和新的教學模式;第四部分總結教學模式并探討新的教學模式的優點。

二 緣起

“稅務精英挑戰賽”是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每年為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大學生舉辦的一項比賽。比賽的主要內容是在仿真的企業環境下探討相關稅務處理,考驗學生們如何適當地運用課堂知識處理實際商業環境中的稅務問題,是財務管理與會計專業本科生可以參加的為數很少的專業比賽。該比賽的目的是讓大學生見識商業市場的真實情況;提高大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表達技巧及培養專業的判斷力;增加大學生的稅務知識及研習稅務的興趣;促進稅務課程的發展;培育稅務專業人材。

“稅務精英挑戰賽”的成功開展,為高等學校稅務教學創新模式提供了實踐支持,催生了筆者對稅務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將稅務精英挑戰賽與相關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深化了稅務系列課程的教學實踐,以競賽為載體,促進本科財會專業課程,特別是稅務系列課程(稅法、稅務會計、納稅籌劃)的教學改革,深化相關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

三 依托稅務精英挑戰賽促進稅務系列課程教學

通過參加稅務精英挑戰賽,使實務界的前沿實踐與高校實踐教學的內容結合起來,使稅務教學從單純的“驗證”性教學,向“分析設計、系統綜合”教學的方向轉變,通過“教”“賽”結合,從而使遠超過實際參賽規模的學生有機會接收系統化的學習和實踐鍛煉。

1 以學科競賽為載體,促進稅務系列教學實踐

將稅務精英挑戰賽與稅務系列課程教學結合起來,使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見圖1)。

前期的《稅法》課程作為一門稅務基礎課程,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中期的《稅務會計》注重稅務課程與會計類課程的整合;后期的《納稅籌劃》作為對基礎知識的運用,注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將歷屆競賽案例、試題引入課堂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實際,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稅務精英挑戰賽”作為第二課堂,既使學生加深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又培養了他們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人文精神。競賽的選拔、準備階段及其比賽都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與實踐的良機,使學生在學習主觀能動性方面有了極大提高,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經濟事項的涉稅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學生的所學知識(不僅僅是稅法、稅務會計、納稅籌劃,還有財務管理、企業會計、經濟法等等)得到了綜合運用,使得稅務教學同其他學科的教育聯系起來,將學生的知識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聯系起來,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系統。

這樣一種教賽結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學校教學構成的“基礎”培養層面和以商務仿真競賽為代表的“提高”培養層面教育體系(如圖2),既注重了基礎應用人才的培養,又注意了稅務前沿實踐的接觸,推動基礎、綜合、創新、研究等環節有機結合的稅務課程體系建設。

2 通過稅務精英挑戰賽對稅務系列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

通過稅務精英挑戰賽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發現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點,主要是知識掌握不到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不夠、文字寫作能力欠佳、尤其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提出稅務系列教學內容改革,如圖3所示。

在稅務系列課程中引入“公司稅務案例分析”內容,在教學中選擇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學生全過程參與意識,讓學生提供解決方案并相互評價,使學生了解同一問題解決方案的多樣性,在通過教師的歸納、引導和點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公司稅務案例分析”教學中,還可采用當堂閱讀案例,現場學生隨即組合,避免學生“扎堆”現象,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當堂做出分析與解決方案,避免課下小組分析問題“搭便車”現象;由于課程的特殊性,要求的時間長,需要合理延長教學課時和時間,可將課程安排在小學期等時間,以發揮課程效果。

“公司稅務案例分析”的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意識,給學生發揮其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空間,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引導學生經過發散思維到集中思維再到發散思維的多次循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實現教學與市場無縫銜接

一般來說,企業的確不可能花一年半載的實踐來培養學生,使其適應工作,因此培養人才的過程又延伸回了學校。實施教學和競賽的有機結合,通過教學與市場的無縫隙銜接,使得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緊跟時代變化,學生畢業也能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做好入職角色的轉變。

在教學目的方面,稅務精英挑戰賽以企業仿真經濟業務為對象,以商業市場的真實情況為內容,通過競賽教師和學生都深深地感受到社會、企業的需求,對于教學目的以及學習目的的明確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對于學校適用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 “企業主辦,教學主導,學生參與”教賽結合模式的優點

通過稅務精英挑戰賽,深化稅務系列課程的教學實踐,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探索一種較為緊跟時代變化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企業主辦,教學主導,學生參與”的運行模式。“企業主辦,教學主導,學生參與”教賽結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可操作性強,教育投入低。

“企業主辦,教學主導,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競賽主要費用由企業負擔,參賽院校充分利用了企業的資源,在極少資源的投入下使學校獲得了很大的有形、無形的效益。

(2)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符合實際和時代前沿。

“稅務精英挑戰賽”的案例、試題都是相關專業頂級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案例涉及稅收問題的熱點方向,模擬商業市場的真實情景;比賽試題內容新、形式新、質量高。將比賽案例、試題引入到教學中,極大地提升了學校教學的實踐性,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效果,這是一般實驗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

(3)形成以競賽為引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特色,達到培養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通過以賽促教,將稅務系列課程教學同比賽無縫連接,使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個系統。通過教學改革和實踐,將使學生學會思考,并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造了一種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的引導機制。

把競賽作為一個結合點,將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持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動力,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社會綜合素質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5)探索出一種成功的稅收教育人才培養、人才發現的模式。

稅務精英挑戰賽是一種實踐能力要求高、綜合性強的特殊形式的“考試”,主辦企業通過這種特殊考試發現人才,招聘人才。正是由于稅務精英挑戰賽對參賽學生素質要求的特殊性,使其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并對造就新一代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的人才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 王越,韓力,沈伯弘等.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大學教育,2005,(10):4-13.

[2] 童敏明,徐瑞東,馮小龍.通過科技競賽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素質[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94-95.

[3] 丁三青.中國需要真正的創業教育――基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4] 陳樹蓮.學生學科競賽功利化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7:53-54.

[5] 李金平,常敏慧.由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引發的人才培養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2):74-78.

[6] 王兵,繆志農,歐方平等.從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探索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8,25(3):119-122.

[7] 劉翌.從數學建模競賽談高職數學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6,(14):155-157.

[8] 劉海生.構筑動態專業框架優化學生知識結構――財務與會計專業教學過程管理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9):134-136.

[9] 李健.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強化教學與科研的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8,(9):14-15.

[10] 史永芳,王海涌.創新型人才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8,(8):217.

篇8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摘 要】高職院校學業作品是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其應用能力的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結合電子技術專業探討了學業作品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期通過改革達到優化學業作品實踐教學環節和提高學業作品實踐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業作品;問題及對策;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3Z16)。

作者簡介:張燕(1974—),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信號與信息處理。

吉武慶(1968—),男,陜西咸陽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電子技術。

劉鴻(1983—),男,陜西黃龍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通信工程。

0 引言

高職院校學業作品化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其應用能力的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1]。學生通過提交學業作品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再實踐的有效循環過程,完全體現了高職“做中學、學中做”的辦學特色[2]。可是,如此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流于形式,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以電子類專業為例,探討了學業作品從時間安排、選題到過程監管、實物制作、評價方式等幾個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 學業作品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

1.1 時間安排不當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遵循“2+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兩年在校的專業學習和最后一年在企業的各種實習。這種培養模式和學業作品的進行時間發生了嚴重沖突。因為大多數高職院校會將學業作品教學環節安排在第五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而這個時期正是大量企業來校招聘的時間,是學生就業的關鍵時期。大多數學生因找工作而無法靜下心來認真完成學業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甚至出現了部分學生為了逃避學業作品的進行而隨便找個單位就業的現象。所以,學業作品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適,是開展該項工作的有力保障。

1.2 選題的面過窄

學業作品的題目大多數來源于教師命題,課題來源的面過窄。一方面受教師自身條件所限:有的教師題目內容過于陳舊,一個題目做好幾屆學生,缺乏創新性和實用價值;有的教師上報的題目深淺、難易度把握不住;有的教師選題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僅根據自己的想法與能力進行選題等。另一方面對上報的題目缺少審核環節,導致學業作品選題存在諸多問題。學業作品選題是否合適,是開展該項工作的前提保障。

1.3 過程監管不嚴

相對于其它教學環節,從客觀上講,學業作品完成時間周期長、學生設計場所分散、設計選題各不相同、工作程序繁瑣復雜等,造成學業作品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難度加大。從主觀上講,因教師和學生個人原因,導致對學業作品的輔導過程不像理論課程那樣嚴格。對教師來說,沒有辦理調停課手續的任何理論課程若沒按教學安排授課一律視為教學事故,教師將受到嚴肅處理。但對于學業作品的輔導,指導教師因事可隨意停止某次的輔導安排。對學生而言,無故不上課者,一旦查出也將受到相應的紀律處分。但在學業作品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學生也會因各種借口而不全程參與學業作品的輔導工作。各方面原因,使學業作品教學過程出現監管不嚴或無法監管的現象,從而導致學業作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1.4 省略實物制作

學業作品要求將設計成果用實物體現出來有三大優點。(1)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結合。要成功制作出產品,必須對工作原理理解非常清楚,設計非常準確,對專業知識掌握非常熟練,同時要具有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元器件選用能力、整體組裝能力等。(2)通過實物組裝和調試,學生加深了對工作原理、專業知識的理解,在答辯時心中有數,成竹在胸。(3)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但實際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學業作品實物制作環節都被省略了,實物制作過程中的三大優點也就成了一紙空談。省略實物制作環節的主要原因是經費缺乏,其次是選題。

1.5 評價方式單一

目前,學業作品的評價方式主要由論文和答辯兩個模塊確定,這使部分學生出現了應付的心里。提交的論文要么抄襲現象嚴重,要么胡亂拼湊。論文語句不通、原理不明、圖表、格式不規范等問題屢見不鮮,致使答辯前的論文審閱工作成為最令指導老師頭疼的工作。學院規定省外就業的學生(考慮到往返不便)無需參加學業作品答辯工作[3]。正是這項人性化的制度,讓有些學生鉆了孔子。學生要么隨意找個外省單位上班,要么在答辯時間出具一份省外出差證明,目的只是為了逃避答辯。一般一名指導老師帶10~15名學生,但到答辯時只有2~3名學生參加答辯。單一的評價方式,嚴重的應付心里,使學業作品的質量嚴重縮水。

2 完善學業作品的對策

2.1 提前啟動學業作品的時間

為了化解“2+1”人才培養模式與學業作品教學時間上的矛盾,有效保障學業作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我院電子類弱電專業根據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一再修改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前并加長學業作品環節的教學時長,如表1所示。并且,學校也從政策層面給予學業作品充分的時間保障。學校規定第五學期前12周不允許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必須在校進行專業課程學習。

2.2 多渠道拓寬學業作品選題途徑

2.2.1 以各種大賽作為學業作品選題的背景

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對畢業生而言,參加過電子大賽的學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而電子類專業省級、國家級的電子大賽更多,學生更有機會通過大賽達到鍛煉、提升實踐技能的目的。而且,歷年的全國、全省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選題和設計都體現了電子、計算機信息和通信技術等領域的典型應用和經典設計,是學業作品很好的設計參考和指導材料。將歷年競賽的設計實例和設計思路、方法等引入到學業作品教學過程,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設計激情,同時將電子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與學業作品教學過程相結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對參加過各類競賽的學生,指導老師可將競賽的題目或稍作修改作為學業作品的選題,讓學生進行設計和制作。學生對該題目熟悉、對所用到的知識較為了解,也有制作實物的經驗,學生自然而然有熱情、有動力、干活積極性高、動手能力強,干勁足。

2.2.2 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作為學業作品選題的背景

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以及和指導老師有效溝通前提下選擇的項目。整個項目的研究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求知欲強,有問題時能及時、主動的和指導教師溝通。有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學生,可用創新項目作為學業作品設計的題目,以項目為研究載體,注重過程訓練,注重方案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科學研究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

2.2.3 以教師的科研項目、課題作為學業作品選題的背景

現在,高職院校參與教科研項目教師逐年增多,教師也把注意力從單純的授課轉移到教科研項目上。以自己的科研項目為載體,為學業作品選題拓寬渠道。

從自己的教科研項目中選取合適的內容作為學業作品的課題分發給對此項目感興趣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學業作品的同時,教師不但完成了該部分的科研項目內容,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取得了“三贏”的局面。

2.2.4 以現有實驗設備結合相應仿真軟件協助完成學業作品的設計與制作

電路設計過程中仿真軟件的應用不但可極大提高電子系統設計的效率,還可以降低開發成本。目前,電子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都有相應的仿真軟件,如單片機課程的Keil C,EDA課程的MAX+Plus Ⅱ或Quartus Ⅱ等運行環境,可讓學生非常方便的驗證電路的功能是否滿足設計的要求,通過仿真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2.2.5 以企業頂崗實習或畢業實習為背景選擇學業作品的題目

高職院校應把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作為第一要務,盡量凸顯“就業導向,工學結合”的高職特色。學業作品內容盡可能與實習單位的生產實踐相結合,也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引進企業真實項目[5],邀請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學生會覺得自己的學業作品和日后的工作非常接近,自然熱情高、干勁足,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學業作品工作。

2.3 建立學業作品選題質量監控制度

學業作品的選題面寬廣了,那么選題的質量如何就成了重中之重。只有題目合適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和發揮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以前學業作品選題形式主要由指導老師上報題目,缺乏相關審核環節。現如今,學院專門制定了相關制度對學業作品的選題進行審核。首先,參與學業作品工作的教師必須填寫“課題申請表”,該表上就要對申報的題目從選題的類型、主要的研究內容、學業作品的目標和要求以及成果的展現形式等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之后還要經過教研室主任、督導組以及學院教學辦三級審核。審核的標準是:選題必須具體、難易度合適、能結合日常生活或生產、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體現電類專業的專業特色、參與學業作品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工作強度,能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等。

2.4 健全和完善學業作品過程管理

由于學業作品是一個多環節的系統工程,影響質量的因素較多,為了保證學業作品設計制作過程的質量,必須對學業作品的過程進行全程化監控。為了保證師生雙方都能夠有效參與到學業作品工作中,學院特制訂了雙向反饋機制。一方面,指導教師通過“學業作品進程計劃表”定期檢查學生學業作品的進展和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學院通過不定期走訪學生對教師的指導工作進行抽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提高指導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5 重視實物產品設計制作

為了保質保量的完成學業作品實物制作,首先通過選題質量審核環節嚴把選題質量關。一些虛擬的選題、缺乏實用性、創新性的選題會被直接去掉。其次,實物制作經費問題,在沒有大環境支持的情況下,除學生自費外,在拓寬選題途徑內容中提到的幾種方法都有利于學生制作實物,而且節省經費。如大學生創新項目是有經費支持的,學生在該項目中是要完成實物制作的,那么以大學生創新項目為載體的學業作品實物制作環節會簡單很多。總之,重視“實物產品”制作,更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學有成就、學用結合、符合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突出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

2.6 制定新模式的成績評定體系

改革以往學業作品中“論文+答辯”的單一評價方法,探索對學生學業作品科學性和有效性的質量評價方法,包括學業作品設計與制作過程,作品的完整性、實用性、先進性,論文的質量以及答辯等多方面的新模式成績評定體系。該體系由三部分構成[3]。首先,由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學業作品過程中的態度、學業作品實物的完成情況以及前一周評閱的論文質量給出初評成績和評語,推薦參加答辯的學生名單。對于做的較差的學生則滯后答辯。其次,由質量審評小組成員對推薦答辯學生的作品和論文進行審查,決定其能否參加答辯,并給出成績和評語。最后進行答辯。學生自述所做內容、演示作品,并回答答辯委員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答辯情況給出得分。三級評分體系各占比例分別為:5,2,3。

2.7 學業作品成果展出

師生共同辛苦數月,終于完成了學業作品的論文與實物制作。為了激勵學生,肯定學生的成果,建立了學業作品展示網站,將優秀的作品通過網絡向全社會進行展示的同時,也能吸引需要人才的相關企業家的注意,增強優秀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升學生就業層次。

3 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總結學業作品關鍵環節存在的若干問題后,給出了改革學業作品的思路和策略,也將改革的成果在我院電子技術專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菲的效果。電子技術專業學生連續兩年獲得電子設計競賽及技能競賽的國家和省級獎項,學生獲得校內獎勵資金近3萬元,學業作品也在學校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我們將繼續探索、改革,為優化學業作品實踐教學環節和提高學業作品實踐教學質量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陽.高職電氣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若干環節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2(27):284-285.

[2]黃偉.高職院校畢業設計作品化改革與實踐[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學報,2010,12(4):52-54.

[3]秦洪浪.高職畢業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3):193-194.

[4]曹長雷,盧孟春,肖代怡,宋發群.長江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踐與思考[J].大眾科技,2011(12):197-18.

篇9

關鍵詞:開放實驗;實踐能力;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021-03

為了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學生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而且要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徑。而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現在的高等教育體制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環節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接受能力而輕視創新能力。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發展的需求,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這使得所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創新意識薄弱,發展后勁不足,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4]。因此,必須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創新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工科類院校本科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多為驗證性實驗,缺少綜合性實驗。現行的電子信息類的工科課程中設置的實踐類環節有基礎實驗(理論課的驗證性實驗)、專業基礎實驗(結合理論課單獨的驗證和設計實驗)、專業實驗(實踐)和集中實踐環節。這幾類實驗缺乏有機的聯系,而且基礎實驗主要是對理論的驗證,缺乏綜合性實驗,缺乏創新性的實驗內容,要求相對較低;專業基礎實驗雖然設置有綜合性實驗,但相對來說也是以驗證實驗為主。而驗證性實驗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制約著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

2.缺少設計實驗,創新能力不足。專業實驗受實驗的設計和時間的限制,對學生的吸引力也不夠[5-8]。學生只是按照指導書的內容與步驟演示一遍即可,程式化嚴重,學生缺少興趣和積極性。

實驗現狀見表1。

由于存在這些問題,學生們不重視實驗,將這些實驗視為可有可無的環節,上課時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較低,主動性差,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更無法提到創新能力培養上來。

二、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探索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改革,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在完成正常教學、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開設了開放實驗,利用現有師資力量、儀器設備、實驗室等資源,構建專用開放式實驗室,向學生和教師開放,為學生和教師科技創新、科研和學生競賽等活動提供培訓條件及活動場所。

1.改變實驗教學模式。每年指導教師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一學期申請開放實驗,提交申請報告。經審批通過,提供設備和場地。有意愿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報名。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能力挑選出10人左右,對他們進行基礎的數字和模擬電路的設計制作、單片機應用和嵌入式設計等技能的培訓指導和實驗練習。然后在這些學生中挑選出理論知識較好、能吃苦、肯鉆研的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分組。指導教師根據科研、應用技術和現代科學發展的需求并結合電子競賽和課程設計的題目擬出一些實驗課題,供學生選擇,也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擬題目。

2.增加設計性試驗,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在實驗中,學生自主查閱大量相關題目的資料,確定最終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題目,并寫出詳細的實施方案,與老師交流、探討,并進行摸索性的實驗,研究、設計、試驗、修改,完善實驗內容。綜合相關知識,擇優選擇設計方案,反復試驗、修改,分析數據結果,不斷循環往復,論證方案切實可行,經老師批準同意,進行制作、測試和調試,完成一個項目或課題的研發過程。這樣學生從最初的選題到制作完成,經歷了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制作、測試和調試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的觀察能力、信息檢索能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開放實驗為學生打造一個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的實驗平臺,使學生積累了研發和制作過程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通過開放實驗,高年級的學生在實驗室進行較高層次的項目,對新進入實驗室的學生有著一定的影響,而且形成了傳、幫、帶的風氣,使低年級的學生學習熱情提高。

在開放實驗室管理上,采取老師和學生共同負責制。實驗老師和學生都排班,每天由一名實驗老師和幾名學生共同負責實驗室的安全和衛生。考慮到低年級學生課程比較多,學生值班主要安排高年級的熟悉實驗室情況并有責任心的學生。對設備的管理,要求儀器設備擺放整齊,隨取隨用,用后歸位,個別貴重儀器設備有專人負責并指導使用,不用時收好。一星期對儀器儀表和設備做到及時清點、整理和歸位。所用器件也及時整理,擺放好。實驗室全天開放,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技能練習和項目的研究,提高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實驗教學的拓展與成果。每年全國大學生可以參加的大大小小的電子設計競賽有很多,大到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各省市高校或企業聯辦的電子設計賽事,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德州儀器(TI)杯模擬及模數混合電路應用設計競賽、“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全國機器人大賽和各類單片機大賽等。通過開放實驗,選經過培訓和實踐的學生參加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反映出培訓過的隊員無論是知識、技能、能力的發揮還是密切合作、協調和配合的能力都很強。考慮到培訓的學生較多,應當給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在比賽報名時,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生的意愿,決定參賽的選手,這樣在選的學生中,大家都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比賽中。

在開放實驗的整個實施過程中,選拔的學生因為參加了開發實驗的初步培訓,即便是后來被淘汰,他們在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動手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較大提高。而最終留下來的學生,通過項目或課題的完成和各種競賽的參加,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合作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提高了他們在找工作時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們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既注重了尖子,又注重了普及;做到在學生廣泛參與的前提下進行優秀學生的選拔,通過優秀學生的選拔調動普通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經過多年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漸摸索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多年來,學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多名學生先后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同時,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也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三、結語

依托開放實驗教學,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進作用,并有著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使我們能夠科學地利用實驗室資源,發揮實驗室的綜合優勢,使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適應創新體制要求。實驗管理人員和教師應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實踐,使開放實驗室教學在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充分發揮實驗室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兵川,吳洪特.實驗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

[2]章新友.關于高校創新性實驗教學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6).

[3]付延玲.對高校實施創新性實驗的認識和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4).

篇10

關鍵詞:創新能力 培養 課程改革 實踐

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延東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詢會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樹人、提高質量貫穿綜合改革全過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切實落實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著重關注和實踐的課題。我校電氣信息類專業結合2014版培養計劃修訂,做了部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嘗試,現與大家交流學習。

一、主要改革內容及實施情況

(一)充分發揮培養計劃在引領學生創新能力

在2014級電類學生培養計劃修訂中,對電類三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集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課程調整、學時調整。充分發揮培養計劃在引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級船舶電子電氣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修訂情況

在學科基礎課中:一是新增加了“電路原理圖與PCB設計”課程(32學時實驗);二是將“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36+20)改為“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32學時理論)及“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課程(32學時實驗)兩門課程;三是將“電路分析”課程(52+16)改為理論與實驗分別獨立的兩門課程。

在專業核心課中:取消了“船舶通信與導航”課,改列為專業選修課。

在專業選修課中:取消了電子綜合設計輔導(2學分、24+8學時、第5學期)課,新增加了“電子技術創新實驗輔導”實驗課程(1學分、32學時實驗、第5學期)。

在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中:一是取消了“電子技術課程設計”(2學分、2周、第3學期)新增了針對性更強的兩門“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1.5學分、1.5周、第4學期)及“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1學分、1周、第4學期)課;二是將“單片機課程設計”(1學分、1周、第5學期)改成(1.5學分、1.5周、第4學期);三是取消了“船舶電氣設計與檢驗課程設計”(1學分、1周、第6學期),新增了“船舶機艙測控系統課程設計”(1.5學分、1.5周、第6學期)。

(2)2014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計劃修訂情況

在學科基礎課中:一是取消了“電氣工程導論”課程;二是取消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新增加了“電路原理圖與PCB設計”課程(32學時實驗);三是將“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42+16)改為“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32學時理論)及“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課程(32學時實驗)兩門課程;四是將“電路分析”課程(52+16)改為理論與實驗獨立的兩門課程。

在專業核心課中:一是將“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調整到學科基礎課;二是取消了“供配電系統”課程(2.5學分、36+4學時、第7學期),改增為“工廠供電”課程(3學分、40+8、第7學期);三是將“檢測與轉換技術”(2學分、26+6學時、第4學期)學分調整為(2.5學分、28+12學時、第4學期);四是將“自動控制原理”課程(3.5學分、48+8學時、第5學期)學分調整為(4學分、52+12學時、第5學期)。

在專業方向課中:一是取消了“變壓器應用技術”課程(2學分、28+4學時、第7學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動力裝置與輔助機械”(2學分、28+4學時、第6學期)課;

在專業選修課中:一是取消了6門課程,分別是:信號與系統、文獻檢索、企業管理、電氣工程專題講座、集散控制系統、電子綜合設計輔導;二是新增“電子技術創新實驗輔導”(1學分、32學時實驗、第5學期)、“新能源技術”(1學分、16學時、第5學期)兩門課程;三是將“AUTOCAD”課程(2學分、16+16上機、第5學期)改為實驗課程(1學分、32學上機、第5學期)。

在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中:一是取消了“專業綜合課程設計”(2學分、2周、第7學期);二是新增了“測控技術課程設計”(1學分、1周、第5學期)及“電氣控制技術課程設計” (1學分、1周、第6學期)兩門課程。

(3)2014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修訂情況

在學科基礎課中:一是取消“計算機輔助設計”(16+16)課,改成了“電路原理圖與PCB設計”課程(32學時實驗);二是增加了由專業核心課調整來“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32學時理論)及“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課程(32學時實驗);三是將“電路分析”課程(52+16)改為理論(56)與實驗(16) 兩門獨立的課程。

在專業核心課中:取消了“信息論與編碼”(24+8)課程并調整“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40+16)到學科基礎課。

在專業方向課中:一是在通信系統方向:將“程控交換”(32)課程換成為“移動通信”(22+10)課程;二是在嵌入系統方向:將“ARM處理器原理及應用”改為“嵌入式系統”(22+10),新增“ 計算機操作系統”(16+16(上機))及調整來“ 電子綜合設計輔導”(16+16);而“DSP原理及應用”、 “多媒體技術”、“ 電子設計自動化”調整到專業選修課中;三是取消了電子系統設計方向。

在專業選修課中:一是取消了“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JaVa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技術及應用”、“Linux軟件設計”、“計算機接口與通信”、“自動控制原理”、“電視原理”8門課程;二是由專業方向課調整來“DSP原理及應用”、“多媒體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3門選修課;三是新增“專業導論”、“學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術”、“現代控制理論[雙語] ”、“信息論與編碼”、“集成電路設計”、“計算機網絡安全”7門課程。

在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中:一是取消了“電子設計方向專業課程設計”(2學分、2周、第7學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訓練C”(1周,1學分),調整了“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2周,2學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2周,2學分)、“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4周,2學分)。

(二)加強幾門關鍵課程的課改示范工作,提升課程在電子能力培養中的關鍵作用

(1)電子綜合設計輔導課程的教改實施情況

電子綜合設計輔導課程是訓練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課程。學院2009年起將原來的“電裝實習”改成(電子裝配)“工程訓練”和“電子綜合設計輔導”(2學分、24+8學時、第5學期)兩門課程,并結合課余電子制作訓練作為補充。電子綜合設計輔導課程每一年的設計制作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新增,加強設計內容的新型性和實用性,至今實驗室已有50多個設計實訓模數電路板。2014版培養計劃中“電子綜合設計輔導”課程調整為實驗課程“電子技術創新實驗輔導”(實驗30學時)。

電子裝配工藝訓練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要求較低,在原2010版教學計劃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進行,重點是訓練學生的電子電路焊接技術,為以后的電子裝配打下基礎。教學時數為一周,時間上分散進行,歷時半個學期。電子綜合設計輔導課程是學生進行電子設計的入門課,除公選課、選修課形式外,興趣小組形式的學習培養也是一個最有成效的環節,使得對電子設計有基礎、有興趣的同學得到充分發揮與提升能力。對電子制作訓練做到有計劃性,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電子制作基本能力訓練。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二學期,以興趣小組形式進行。內容主要為:焊接技術訓練、認識基本元器件(學會萬用表的使用)、識圖、音頻放大電路制作。

第二階段:電子制作入門訓練。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三學期,以公選課的形式進行。主要學習繪圖、制作與測量(學習Protel(Altium Designer)軟件的使用,學會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圖分析電路的工作狀態,分析能力訓練),內容有:簡單電源電路、電動機驅動電路、光控燈開關電路、溫控加熱器電路等。

第三階段:電子設計基礎訓練。主要是結合理論知識設計電路,安排在入學后的第四學期,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內容有:音響電路(含音調電路、功率放大器電路)、隔離放大器電路、充電器電路等。

第四階段:電子設計綜合能力提高訓練。主要為綜合設計中、大規模電路,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五學期,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內容有:搶答器電路、開關電源電路、數控電源電路、無線通信電路、鎖相環振蕩電路、轉速檢測電路、充電器電路。

(2)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教改情況

單片機作為電子自動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來越重要。我院該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課程組老師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編寫了新的教學文件,每年修改電子教案、課件,出版新的教材與實驗指導書,不斷完善學習資源,實施電子考試等等,為學生的自動化電子設計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2014版教學計劃中理論學時改為32,實驗改為獨立設課,學時為32,課程設計為1.5周。單片機實驗電路板全部為校內老師設計制作,實驗室至今有單片機綜合應用設計電路板30多件。

(3)新增電子技術實踐公選課

針對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發現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脫離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學院在二年級學生中設立“電子技術實踐”公選課程,從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知識的初始階段就引導學生向技術應用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際凝練為理論知識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電子技術實踐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課程的專業界限、學科界限,使得知識、技術、信息等多方面融會貫通,在還不能完全打破現有教學模式的情況下,以教學實驗班的形式增加一個補充教學環節,以音頻功率放大器的設計制作為立足點,從應用目標出發搜索知識點,解決技術問題,培養思維方式。電子技術實踐公選課作為教學模式創新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改變學生被教師控制之下被動地學習的局面,改變單純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的局面,轉而讓學生養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意識。在教學環節上將實驗教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三點連成一線。在教學效果上力求學以致用,學有所用,以適應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要求,適應技能考證的要求,適應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編寫、修訂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師與學生教學學習資源

編寫出版《電子綜合設計常用模塊與實例指導》、《單片機設計實例集》等實踐指導教材;為學生開展考證培訓修訂《電子工程師考證培訓講義》等;編寫新的教學文件及電子教案、課件等,建立完善教師與學生教學學習資源。

一是修訂出版了《單片機實驗與課程設計指導(Proteus仿真版)》、《電子設計常用模塊與實例》、《單片機設計實例選集(一)》、《51系列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等實踐指導性強的教材;二是在原網絡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單片機慕課網站的建設,新編了150題左右的作業練習題庫;三是修改2014級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及課件;四是設計開發2014級用的新實驗電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訓練。

(四)加強實踐能力培訓,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加強實踐能力培訓,提高學科競賽的獲獎數量、提高學生、專利證書數量、提高學生電子工程師/板級工程師/電工等從職證書數量。

(1)加強了學科競賽的輔導力度。一是組織學生電子協會,每周至少開展一次活動,以加強低年級同學的基礎技能訓練;二是與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相結合,利用各種提高學生能力的資源,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三是培養充實指導教師力量,2014年學院的指導教師隊伍擴大至9人,落實了組隊學生與指導教師的互選環節,密切指導教師與參賽學生的聯系,特別是在暑期中通過明確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增加指導教師的投入精力;四是針對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發現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脫離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在二年級學生中設立電子技術實踐公選課程,在教學效果上力求學以致用,學有所用,以適應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要求。

(2)重視指導學生、申報專利工作,培養科學研究能力 。通過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電子競賽、省創新研究項目等實踐,指導學生以論文或專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來學生發表的電子設計類論文、實用專利、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電子電氣類)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增加明顯。

(3)加強校內電子工程師等考證培訓工作。學院培訓中心通過了市職業技能鑒定條件驗收,成立了市“職業技能鑒定所”和電工方面考證員,可進行中、高級電工,中、高級維修電工,初級電子設計工程師、板級設計工程師、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師7種電子電氣類證書的證書認定,為學生培訓考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4)加強了畢業設計真題實做的要求。學院將畢業設計任務早計劃、早布置,以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真題實做時間,現一般是在第7學期初就布置任務,畢業論文答辯分二次進行,在較長的時間內可給學生留出較多時間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設計論文,學生畢業設計真題實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實考證考級替代學分考試的制度

落實考證考級替代學分考試的制度,將提高從職能力的技能考證、考級、競賽獎等納入到教學學分中。

學院出臺了關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替代管理辦法》(試行)的文件,規定了5類學生學業成果(考證、考級、論文、專利、競賽獎)或經學院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小組認定可以代替畢業設計(論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學分。

二、實踐成果

兩年間,學生在電子工程師、電工考證、學科競賽獲獎方面成績提高明顯,取得電子工程師證書30 人;電工證書192人;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省一等獎學生為9人,二等獎學生為18人,三等獎學生為21人;在全國(省)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及智能機器人大賽中獲一等獎6人,特等獎2人,二等獎9人,三等獎24人。兩年間,學生發表電子設計類論文10篇,取得電子設計類實用專利35項。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學計劃改革后課時量壓縮造成教師“搶課”現象,并由課程門數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下降;二是團隊精神在學院教改項目中體現不夠,大多數教師還是安于老的教學方式,教改積極性不高,大范圍的教改項目推進困難。

提高教學質量不僅需要領導重視,更需要教師的人人參與。教學改革不能停留在口號上,更應建立在教師行動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師的影響力與學生的競爭力作為學校發展的基本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創新創業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唐樹森,李維. 電氣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程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電子教育,2004,03:44-46.

[2] 張軍國,劉西瑞,張健,燕飛,闞江明. 以電子設計大賽為契機 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 中國林業教育,2009,S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