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22 08:0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師生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禮儀,作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優良傳統文化,是當代高師生提高人文素質和塑造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修養內容。然而,高師生的禮儀修養水平卻不容樂觀,校園里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現象存在。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高低。因此,對高師生進行禮儀教育勢在必行。
[關健詞]高師生禮儀教育思想道德素質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稱,禮儀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美德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和睦謙和的風貌為世人所稱頌。禮儀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高師生是未來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提高全民素質歷史責任,其思想道德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高低。而禮儀,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對師范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對他們將來成為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禮儀的含義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荀子也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廣義而言是指一個時代的典章制度,狹義而言是指人們的行為規范、規矩、儀節;“儀”是指禮節、儀式、法度、準則。儀側重體現禮的外在形式,使禮更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把人內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就是禮儀。所以,禮儀既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又是一種行為的規范,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和儀式等。禮貌,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言語和動作向交往對象表示謙虛和恭敬的表現;禮節,是指人們在交際場合,待人接物的行為規則,如鞠躬、握手等;儀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態、風度、服飾和個人衛生等方面,是禮儀的美的表現形式;儀式,是指禮的秩序形式,即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秩序的規范化的活動。
二、禮儀教育的措施和途徑
現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萬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養有教養、知禮儀的人。禮儀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道德實踐的過程。開展禮儀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要提高廣大師生對師德和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輻射性和潛移默化等特點。高師生的行為直接影響著今后要面對的下一代青少年的文明素質,因此,注重在高師院校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和訓練,就是在源頭上為整體國民文明素質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明確禮儀不是區區小事。誠然,從現象看,禮儀確實是細小瑣碎的,并且只是一種外在形式,似乎無關緊要,但由于禮儀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折射的是人的行為全貌,反映的是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在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的同時也不忘記“成人教育”。(二)要把禮儀教育作為培養高師生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的起點
“德成于中,禮形于外”,禮儀本身是人們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內涵的外化,沒有對禮儀的正確認識,對禮儀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產生積極德情感和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所以,對高師生的禮儀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層。而是要以此為起點,引導他們通過“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為實踐體認道德,逐步把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樹立起內心的道德信念和禮儀修養準則。(三)要以高師生禮儀行為養成為核心,注重養成教育
以高師生禮儀行為養成為核心,從基本的禮儀為入手,規范高師生的基本行為和基本文明用語,提倡文明舉止,扭轉不文明行為,增強學生守禮、行禮的實際能力,教會學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禮儀作為一種自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和方式,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自尊、自重、自信、自強、自律開始,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良好道德品質和遵守社會公德、國家法律的意識。
(四)開設禮儀課程,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達禮先知書”,禮儀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禮儀教育,一要開發“禮”——讓學生知道人與人間要互敬;二要訓練“儀”——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禮儀教育要課堂化,讓學生明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做到既明“禮”又懂“儀”。因此,應該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掌握禮儀規范,并在實際生活中按照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做到“誠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五)制定必要的制度,發展健康的輿論,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禮儀的作用主要是靠人們的自覺來維持的、靠社會輿論來監督的。換句話說,禮儀是以“自律”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過“他律”逐步獲得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發展健康的輿論,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引導大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逐步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將禮儀制度化,并且嚴格考評可以強制性地使學生改掉一些不良習慣,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文明禮貌修養。倘能如此,學校一定會形成崇禮尚禮風氣,學生會感到“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六)以身立教,發揮教師的表率和垂范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關鍵。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必須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務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師人格的作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己彬彬有禮的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來。
參考文獻:
[1]陸文澤.關于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思考.甘肅科技縱橫,2005,(6).
篇2
我們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為宗旨,以“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加強學校文化的內涵建設,把班級、學校還給學生、老師。在充分照顧年級特點,兼顧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鼓勵師生共同設計確立體現各自風格與追求的“班級特色”展示平臺,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通過美化、凈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于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走進云盤小學的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面迎風招展的特色彩旗,那可是我們專門設計的彩旗。每面彩旗上都印有精心挑選的關于禮儀教育的格言,如“禮儀是恭謙,行為要規范;禮儀是束縛,日久成習慣”。在和風中時時提醒孩子們做個講禮儀的人。在各樓梯臺階上貼上了醒目的“云盤小學八走禮儀規范”,如“進出教室有序走,出操活動整齊走,課間午間不奔走,上下樓梯靠右走,走廊里面慢慢走”等。這時,只要孩子們抬起頭來,在不經意間就能看見樓層上布置的禮儀警句等,這些無聲的語言,時刻提醒著隊員們要文明行走、以禮待人。走進教學樓,更是充滿著中華禮儀的氣息:過道里懸掛著云盤小學的禮儀歌,孩子們自己創編的禮儀童謠,精選的禮儀格言書法作品,禮儀經典故事等等。學校中央大道兩側,全是孩子們自己創作的禮儀格言,這些格言,成了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座右銘……富有育人氣息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禮儀教育的熏陶。“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氛圍,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激勵著學校的每一個人員。
二、開辟多種渠道,搭建知禮平臺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禮儀是我們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資源。但目前,有關禮儀行為規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較多,整體探討較少;目前使用的小學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禮儀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為了將禮儀教育內容納入課程體系,讓學校禮儀教育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體系,我們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1.以課題研究為支撐。我校立項了“十二五”課題《小學生禮儀教育實效性研究》,確立了以“禮儀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實施“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化研究,在本校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編寫了校本教材———《禮約》,將不同場合的禮儀要求分低、中、高三個年段分解細化。使之成為學校開展禮儀教育的有效載體,使原本零打碎敲的教育內容變得更為科學、系統、規范。實驗證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層次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發展趨勢,有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凸顯出我校新時期育人特色。
2.以陣地活動為依托。我們以校本教材《禮約》為載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讓全體師生形成共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根據同學們愛聽故事這一特點,德育處收集了大量的禮儀經典故事,要求老師一改以往繁瑣的、空洞的說教,每天利用早會課,為他們生動地講述這些經典故事。以“講禮儀”為主題組織繪畫比賽,讓孩子們用手中的筆描繪身邊講禮儀的畫面,尋找身邊學習的榜樣,時刻提醒自己該怎么做。學校還開辟了禮儀墻不僅把優秀禮儀繪畫作品展出,還直接在墻上作畫,讓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做一個講禮儀的人。在組織學生學習中外名人的禮儀格言的基礎上,發動學生創作自己的禮儀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督促自己時時講禮儀。發動學生設計制作了精美的禮儀書簽,不僅顏色漂亮,而且印有禮儀格言和“云云笑笑”卡通人物形象,共十張為一套。每當學生在有關禮儀活動或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都會以此作為獎勵,集滿一套者則被評為“云云笑笑”好少年。學校精心挑選曲子,根據《云盤小學學生禮儀規范要求》填寫歌詞內容,形成富有特色的云盤小學禮儀歌。節奏歡快的旋律,富有內涵的歌詞,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在創編禮儀歌的基礎上,還做起了禮儀操,把有關禮儀動作規范融入到禮儀操中,作為學生大課間活動的健身操。歡快的樂曲,優美的動作,為校園平添了生機與活力。我們從發動學生設計云盤小學禮儀形象,舉行“我與禮儀有約”的啟動儀式,發出倡議,鄭重簽名開始,號召每個學生從小遵守禮儀規范。圍繞“禮儀教育”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童謠創編比賽、禮儀繪畫比賽、禮儀歌大家唱等等。每次重大活動,由學生設計的禮儀卡通形象———“云云笑笑”就會出現在同學們中間。可以說,這些給人以“禮”的啟示的故事、童謠、歌曲、格言等激發了孩子們講禮儀的情感。
篇3
關鍵詞:教師;禮儀修養;提升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054-01
教師的文明禮儀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以及社會活動中,在與學生、家長、同事及社會各方面交往時必須遵循的起碼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要以自己的“言”為學生之師,“行”為學生之范,而教師禮儀的根本內涵就是為人師表,由此可見,禮儀修養是教師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師的禮儀修養不僅直接影響其教育效果,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傳播人類文明的的效果。筆者通過對瀘州教師文明禮儀素養的調查研究,來探索教師文明禮儀素養養成的途徑和方法,教師文明禮儀的內容和規范等,以期提高酒城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樹立教師良好的文明禮儀形象,凈化教育園地,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樹立榜樣,提高酒城市民素質,促進瀘州經濟的發展。
筆者通過發放問卷、個人訪談等方法對瀘州市教師文明禮儀素養現狀進行了一定調查,發現多數教師很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教師禮儀修養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受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部分教師仍有損害教師職業形象、背離教師職業道德的不文明表現,如穿奇裝異服、濃裝艷抹,隨意對學生說粗話、臟話,甚至侮辱學生人格;隨意體罰學生,導致學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等等。造成部分教師禮儀修養缺乏的客觀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外,主要是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忽視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禮儀修養教育。
提高教師禮儀修養是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口頭上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視,還要有必要的設施和手段做保證,更需要有一個和諧的氛圍,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來提升瀘州市教師文明禮儀素養:
第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教師常規管理,開展豐富教育活動
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認識,讓所有教師明確認識到加強教師禮儀修養,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教師威信的提高,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教師文明禮儀修養不僅是教師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響教師本身的事業發展以及自我實現,而且關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讓所有老師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才會把學習禮儀變為一種經常的自覺的行為,內化成一種習慣,并滲透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最終成為自然流露,體現出一種良好的個人修養和風范。
其次加強對教師的常規管理,引導教師的言行。要注重對教師日常交往、衣著、言行的教育、指導和督查,將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落實到教育教學管理當中。要將文明禮儀教育寓于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如教師校園禮儀風采展示、征文和演講比賽等,讓教師在活動中接受教育、經受鍛煉,做到人人講文明、學禮儀。
第二,號召全員參與,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氛圍
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必須各科教師積極行動,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和氛圍。要知道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不僅僅是班主任應該做的事情,而應是各科教師積極參與,即全體教師要將文明禮儀教育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班主任、各學科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都應成為文明禮儀教育的實施者。只有這樣全員參與、才能形成合力在學校形成強大的禮儀氛圍,才能讓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用禮儀武裝自己,在思想政治、道德素養、業務水平、知識能力等方面以良好的綜合素質、個性、人格魅力等,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職業,教師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如春雨潤物般影響著學生的成長。總之,要讓禮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讓師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養,就必須全體教師共同努力。
第三,加強督導,樹立文明教師典型,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把教師文明禮儀素養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教師工作指標體系中考核,定期對教師進行督導檢查,促使教師對自身禮儀修養提升的重視。另外還應該樹立文明教師典型,發揮示范輻射作用,要求對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鼓勵。例如創建“教師文明禮儀示范崗”,評比“文明教師”、“文明教研組”,樹立身邊的教師禮儀典型,使一些教師的優秀品質、文明言行、感人事跡得以宣傳發揚,使廣大教師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形成人人遵守師德、講究文明、樹立形象的良好氛圍。當然,名教師、名班主任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要在文明禮儀教育活動中發揮表率作用。
第四,加強禮儀培訓,注重禮儀實踐
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各級學校應該經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教師進行相關的禮儀培訓,通過培訓,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還能讓教師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教師應具備的儀表著裝、文明用語和禮儀行為。在接受培訓后,教師還應該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禮儀實踐強化,真正將文明之風吹進校園、帶進課堂、融入學生心靈。如通過錄象設備錄下教師講課的語言及舉止等,教師可作自我糾正,只有在實踐工作中從儀表、儀態、語言、手勢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遵循禮儀規范,才能使自身文明禮儀素養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生活教育 禮儀教育 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220-01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宗信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內涵是將生活納入教育,以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因此,幼兒園創設良好的禮儀教育壞境,引導幼兒正確的禮儀行為習慣,使禮儀教育貫穿于幼兒園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尤為重要。
1 創設禮儀教育環境,陶冶幼兒的禮儀情操
禮儀環境創設是幼兒園禮儀教育實施中的重要因素。環境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得從一點一滴的細節抓起。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以及幼兒與環境之間多方面的互動,將禮儀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幼兒的生活當中。
1.1創設和諧的人文氛圍,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
良好的榜樣在禮儀教育中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之間須做好榜樣,做到謙虛禮讓、互相關懷,同事遇到困難都能熱情主動伸出援手。師生之間見面即問好,早上幼兒上學時老師應在門口主動迎接。幼兒遇到麻煩或做錯事時,要耐心教導,使小朋友們樂于同老師交流。有了良好的禮儀氛圍,幼兒們才會潛移默化改變并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
1.2創設良好的背景壞境,形成正確的禮儀認知
幼兒園可在樓梯、過道、戶外游戲場地、教師文明角等進行精心布置,融入正確的禮儀行為規范,使幼兒在積極、健康的壞境中樹立正確的禮儀認知。平時還可開展禮儀活動,讓小朋友們分享禮儀小故事、分配小朋友們種植花草、頒發禮儀勛章等不斷提醒并調整幼兒的行為。
1.3提供生活中實踐機會,養成正確的禮儀行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因此,幼兒禮儀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幼兒禮儀行為的養成。幼兒園要創造機會讓幼兒體驗良好的禮儀行為帶來的積極情感。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讓幼兒親自感知、實踐,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禮儀認知和禮儀行為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2 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
禮儀教育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多種教育形式來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對塑造幼兒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作用。
2.1在一日生活中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包含著大量禮儀教育的契機。如幼兒園可以將晨間入園接待作為培養幼兒良好禮儀行為的窗口。在園門口,讓禮儀小寶貝端莊精神的站在幼兒園門口,微笑迎接每一位幼兒、老師和家長。不僅使幼兒自己感受到了禮儀行為帶來的積極體驗,同時給其他幼兒和家長帶來了愉悅,營造了和諧的人文氛圍。進餐前可在教師的帶領下,朗誦通俗易懂的“進餐三字謠”通過禮儀謠來教育幼兒不挑食、不剩飯,愛惜糧食。
2.2在游戲活動中
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學習知識的重要形式,對于幼兒更容易接受。如通過在游戲“我排在你后面”中,扮演小松鼠、大灰狼、大象等角色,幼兒很快就學會自愿、友愛、謙讓的禮儀;在戶外體育游戲中,幼兒可以學習合作、團結、友好的禮儀,養成健康的品質。
2.3在家園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幼兒的許多行為習慣都受到父母的影響。幼兒園可通過家長會、班級微博、家長月刊等方式向家長們宣傳禮儀教育,使家長們了解禮儀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家園”雙方的共同肯定,使幼兒禮儀教育融入家庭中。建議并支持家長帶孩子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學習樂于助人、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禮讓三先等行為規范。這樣不僅家長們能收到積極影響,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使幼兒養成的禮儀認知在家里得到鞏固和發展。
3 整合多種教育資源,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
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幼兒園應創設立體化的教育網絡環境,整合多種教育資源,抓住日常生活的點滴,促進幼兒的禮儀行為以及道德品質的良好發展。
3.1熏陶當地的文化習俗
幼兒園可組織幼兒游覽香山的烈士陵園,向他們講述烈士英雄們的壯志豪情,極大的激發幼兒的自豪感,使他們在正義的熏陶下成長。老師們可向幼兒講述張家港的發展歷史,老一代前輩們心酸歷程,讓幼兒們更加珍惜生活。通過將本土文化與禮儀教育相結合,引導幼兒感受家鄉文化底蘊,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有效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這樣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2利用節日活動的契機
教師可宣傳勝利周年、建國周年紀念、神州飛船成功發射,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在汶川地震周年紀念日時師生為受災小朋友祈福,培養幼兒的同情、友好、團結意識;在父親和母親節時教師提醒幼兒向爸爸媽媽節日問好,給他們做禮物等,培養他們愛戴父母,養成從小就有一顆感恩的心。
3.3抓住日常生活的點滴
幼兒對新知識的吸收需要一段過程,幼兒的禮儀行為是及其不穩定的,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需要得到外部強化。因此,這不僅需要老師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引導,還需要持之以恒重復強化。當幼兒跌倒、鞋帶散了不會系、玩具丟了、受欺負時,同伴們能挺身而出,老師并予以溫柔的贊揚,如輕輕摸摸頭等,使幼兒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到認可。這些不經意的舉動,往往能影響幼兒的一身。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作為幼兒園老師,理所應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禮儀教育資源,通過禮儀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人格、優秀的品質、文明的言行,讓他們在禮儀的熏陶下,優雅的過一生。
參考文獻:
[1]冉祥華.美育?童心?創造力[J].學前教育研究,2009,(8).
篇5
關鍵詞: 高校學生干部 人際交往 禮儀風范
高校學生干部作為高校師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特殊的群體是學校的一張“名片”,代表了學校的形象,也是其他學生的榜樣。但是不少學生干部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就像一個小社會,人際交往中的禮儀風范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研究高校學生干部人際交往中的禮儀風范及實例。
一、高校學生干部人際交往中禮儀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國家,禮儀一直作為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名詞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一直以來,中國一直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見,禮儀一直作為一個傳統美德范疇的概念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然而,結合筆者的觀察,不少大學生到了高校就忘記了禮儀的重要性,而將文化課程、各類考級等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學生干部時刻與學校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是其他學生的榜樣,而禮儀正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體現。
二、如何提升高校學生干部的禮儀素質
基于高校學生干部人際交往中禮儀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全面提升高校學生干部交往中的禮儀修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長期的一項任務,應該跟教學一樣,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以下筆者結合具體的實例來談談如何提升高校學生干部的禮儀修養。
(一)培養學生內在的禮儀素質
禮儀修養是一門長期的功課,與學生的成長環境、后天教育等方面不可分割,禮儀素質更是由內而外傳遞出來的一種素養、氣質。所以培養學生的禮儀修養,重在培養學生內在的禮儀素質。
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增開一些關于禮儀修養的公開課,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禮儀常識開設相關的課程,通過實際案例呈現出來,應該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學生干部平時不太注重個人形象,在與人交往中個別學生干部只注重身段好、臉蛋靚,而“敗絮其中”,其實內心的完美、有修養才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美。
(二)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禮儀修養
禮儀修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培養,絕非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高校學生干部接觸的群體、對象一般是老師、學生,那么老師的禮儀修養也顯得很重要。
有一次筆者就見識了這樣的現象,一個學生干部要組織一次學生會的活動,他邀請了學校的一個老師參加活動,為本次的活動做一次發言,在這次邀請的過程中,這個學生屢次找到這個老師,雖然這個老師年齡已經很大、身體也不太好,但是這個學生干部表現得理所當然,有時候為了討論一個問題,晚上十點半還給這個老師打電話。自然,這個老師是有苦難言的。這就呈現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問題,一般來說,我們跟人交流、打電話,都會在上班的時間段,晚上十點多是別人休息的時間,不應該打擾別人,這是一種不禮貌、缺乏禮儀修養的行為。
所以筆者認為禮儀修養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培養,平日的一舉一動都要留意,多為別人著想,多想想這樣的行為是否恰當、合適。
(三)注重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交往禮儀
社會實踐是學生與外界交流、交際的一個窗口,高校的學生干部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更多些,而真正的人際交往中的禮儀風范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鍛煉。
比如曾經有個學生干部,由于自身的條件較好加上本身確實很優秀,在暑假期間,學校就將這個學生推薦到一個知名企業鍛煉、實踐。但是這個學生多次遲到,另外,由于到了陌生的環境里,與人交流甚少,第二年便失去了去知名企業鍛煉的機會。這些小細節的背后,其實滲透出的是正是這個學生缺乏禮儀風范,如果他能隨時做到彬彬有禮、待人接物得體大方,相信就能牢牢把握這樣的機會了。所以注重在社會實踐中的交往禮儀非常重要。
(四)關注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元素,得體的語言能為禮儀風范加分,高校學生干部接觸外界的機會較多,自然少不了與人的語言交流,通過言語的交流,能透露出這個學生的禮儀素養。有學生干部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待人彬彬有禮,跟老師交流時會主動使用“您”、“請”等禮貌用語,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也能做到彬彬有禮,友善而友好。
所以筆者建議學校平日可以開設一些禮儀公開課,專門針對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做專題培訓,讓學生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待人接物做到彬彬有禮。
總之,高校學生干部人際交往中的禮儀滲透著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也關系到整個學校的整體形象。同時,高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只有自己嚴格遵守禮儀規范,才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良好影響。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大學生 禮儀教育 重要性及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3-0008-02
禮儀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教育良知的綜合體現。從表象上看,禮儀涉及的無非是一些表情達意、舉手投足之類的小事小節,然而小節之處顯精神,舉止言談見文化。禮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不僅事及個人,有時甚至還關乎全局。對于我們在校的大學生來講,學習一些禮儀方面的知識不僅可以使我們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收獲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可以使我們改掉陋習為我們今后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重視大學生禮儀教育問題,探索提高大學生禮儀修養的對策,顯得十分重要。
一、禮儀的含義
(一)禮儀的概念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表示尊重與友好的行為規范和處世原則。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行為準則或規范。
(二)禮儀的含義
首先,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規范;其次,禮儀準則或規范是一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最后,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識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
綜上,現代意義上的禮儀是指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過程中,在長期共同的生活和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被人們普遍認可,并且以習慣、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規范和準則,體現了國家、民族和地區的精神風貌和道德風尚。
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禮、懂禮、守禮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禮儀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禮儀教育實質上是教人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與人相處。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處于某種社會關系之中,在這種社會關系之中,一個人要想生存就必須遵守禮儀的原則規范行事,否則他將很難生存,所以說遵守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更應該身正為范,成為禮儀的實踐的傳播者。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社會。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更多的反應在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上,更多地強調的是我們與人交往時要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等禮儀的要求上來,所以,學習禮儀加強禮儀教育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禮儀是一種社會規范,是一種處世原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能夠使其掌握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指導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嚴格按照禮儀的規范行事,使其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有素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禮儀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有利于良好社會風尚形成,更有利于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讓大學生學習社交禮儀的基本規范和知識,能很快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緩解內心的沖突和苦悶,宣泄憤怒、壓抑和痛苦,減少孤獨感等,這些都十分有益于大學生身心健康。
三、大學生禮儀行為普遍缺失的表現
隨著不同版本的“校園十大不文明行為”的流傳,近年來,大學生與禮儀相悖的行為日益加劇,目前大學生禮儀行為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自我為中心,不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大學生進入校園后,沒有了父母和班主任老師的督促與教導,這就使許多大學生把學校規章制度和所謂的公共道德都拋在了腦后。于是,在校園,可以看到許多不和諧的現象。比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心安理得;晚上熄燈后大聲喧嘩,任意浪費水電。不尊敬師長,到老師辦公室,有的同學不請自進,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另外還有穿著方面的問題,有些學生穿著奇裝異服,儀容儀表不整潔,不得體。從種種表現可以看出,當今學生禮儀規范和公德常識的缺失,這些事情雖小,卻也折射出校園文明風氣狀況。
(二)把“任性”當“個性”
崇尚自我,追求個性無可厚非,這也可以說是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之一。但對于什么是個性,有些大學生的理解是有失偏頗的。不少大學生把穿戴特殊、奇裝異服、言語出格、行為不羈、我行我素、放浪形骸、反叛傳統、甚至抵制紀律的任性當做“有個性”。其實,這些都是禮儀缺失的表現。
(三)缺乏“感恩”之心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圖報,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和諧相處,所以,我們大學生應該學會感恩。
四、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高校應轉換教育理念,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禮儀教育,形成禮儀教育的長效機制
高校應轉換教育理念,不應一味注重專業知識的灌輸,要不斷完善高校德育體系,從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和文化素質入手,高度重視大學生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使其不僅專業知識過硬而且內在修養外在禮儀兼顧。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絕不是開幾門禮儀課程就能解決的問題,學校應該形成禮儀教育的長效機制,只有常抓不懈,禮儀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使之形成一種習慣而不是被動的去執行。
(二)高校不僅應該普及禮儀課程,更應該設立專門的禮儀培訓中心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專業理論和技術,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禮儀問題,不進行相應的禮儀教育,因此禮儀教育普遍空缺。古代思想家荀子說:“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禮儀課應成為我們所有學生的必修課。高校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適當設置不同種類的禮儀課程,如《禮儀修養》《社交禮儀》《公關禮儀》《商務禮儀》《體形訓練》等。通過一系列禮儀課程的學習,大學生的禮儀知識將非常豐富,如果能引導將其實踐相結合,將來對其步入社會就業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學校應該成立大學生禮儀培訓中心,對學校的禮儀活動給以指導,定期進行不同種類的禮儀培訓,同時,成立學校禮儀糾察隊,在學校內發現大學生不文明行為時給以積極的引導,使其迷途知返,成為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大學生。
(三)學校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形成濃厚的尚禮風氣,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加強禮儀教育必須重視大學生自我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禮儀活動,展示禮儀的魅力。例如:開展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等活動,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然后進行討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廣播、宣傳欄等工具,介紹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讓學校成為大學生的禮儀之家。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強禮儀修養,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禮儀教育修養代表著一個人的品質和文明修養的程度。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刻理解和掌握禮儀的內涵并且遵守基本的禮儀規范,不斷提高自我的修養,塑造自身良好的個人形象,成為一個受人敬重和歡迎的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自己的要求。現今社會,優秀人才,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和禮儀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靈萍等.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缺憾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7(1).
[2]胡永紅.淺析當前大學生禮儀缺失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J].教育廣角,2009(8).
[3]何莉.淺論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7(1).
[4]楊得利,高世杰.論大學生禮儀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9).
[2]趙振有.論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與實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1(1).
篇7
摘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禮儀環境的相關缺失和不足,使當前的中職生在禮儀修養上仍然存在較大不足。建立健全禮儀教育體制機制,推進禮儀課程教學改革,營造良好的禮儀文化環境,充分運用校外禮儀教育資源,是當前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中職教育;禮儀教育;素質教育;道德教育;新時期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教育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DEA090275)之子課題“強化管理整體推進學校責任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DEA090275GX022)
作者簡介:羅麗靜,女,忻城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8-0016-03
一、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現狀
在現代社會,隨著公共生活的不斷拓展,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內涵已經大大豐富,成為評估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標準,成為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水平的直觀反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禮儀水平。[1]中職學生是我國技術人才的生力軍,是未來社會的重要主體,他們禮儀修養的大幅提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當前中職生在禮儀修養上仍然存在較大不足,需要進一步提升。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禮儀價值觀錯位
不遵學校紀律,經常遲到或曠課、抽煙、喝酒、爬墻跳窗等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時髦,穿著打扮不得體,說粗話、臟話;不尊重師長,隨意打擾他人學習和休息,對他人的相貌、體態、衣著評頭論足,給同學起帶有欺辱性的綽號,相互打罵、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故意拖欠課本費,向家人騙取費用,隨意說謊;亂扔紙屑、果皮、隨地吐痰、亂倒垃圾;不愛護公物,亂踢、亂涂、亂刻、亂畫、亂挖公共設施。這些不良現象在中職學生中廣泛存在,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對這些不良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視為“有個性”,這問題歸根到底是中職學生群體中的禮儀價值觀錯位問題。[2]
(二)禮儀知識和技能嚴重不足
與同齡人相比,中職學生在禮儀知識和技能上的缺失更為嚴重,由于缺乏符合自身年齡和身份特征的禮儀知識和技能,中職生在與同齡人競爭中處于明顯的不利境地,致使中職學生難以適應公共場合的溝通需求,表現為高度的不自信,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對外學習和交往。[3]同時,與在自己熟悉的場合的放肆無視相比,在陌生場合的自卑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對中職學生群體的正面評估,強化了部分中職學生對現代禮儀的反感和抵觸。
(三)不良禮儀習慣積弊嚴重
如上所述的眾多不良禮儀行為表現中,很多都是中職學生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雖然與現代社會提倡的禮儀格格不入,但許多陳規陋習要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地方性的社會公眾的傳統觀念中,仍然有一些與時代和國際接軌的禮儀還不為普遍社會成員所接受,甚至還遭受否定和貶斥,這些積弊在中職生身上也較為頑固地存在著,對中職禮儀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四)缺乏相應的禮儀行為自我評價能力
禮儀行為自我評價能力是禮儀自我學習和提升的重要推動因素。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身的禮儀行為正確、如實地認識和評價,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自理個人在禮儀學習、運用和提升上的得和失,有利于自我糾正和提高。[4]從現有研究和實踐中發現,中職學生在自身禮儀行為上缺乏相應的自我評價能力,難以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禮儀行為,自滿或自卑的自我評價較為常見。
這問題的存在,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深入研究,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中職學生禮儀素養問題的成因
總體上看,中職學生在禮儀素養上的不足,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有著相同的中小學學習過程,在實際操作中,普通高中也并不比中職學校更重視禮儀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學生禮儀教育的最大變量。[5]當前,中職學生基本來自農村家庭,迫于生計,相當部分學生的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長期外出務工,許多中職學生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生活,“留守”現象普遍,他們與父輩長之間長期缺乏情感和行為交往,相關教育缺失,加上祖輩自身缺乏現代禮儀觀念和素養,決定了中職學生的家庭在禮儀教育上非常“不給力”。調查發現,中職學生群體的家長教育觀念普遍存在不足,相當多的家長缺乏教育意識和責任感,放棄自身所應承擔的教育角色和責任,對孩子的禮儀修養自然重視不夠,部分家長更是成為中職學生不良禮儀行為的榜樣。總體說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當前中職學生禮儀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的不足
學校是學生接受系統禮儀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初中是學生禮儀修養養成的重要階段,但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和地方政府、社會、家庭一樣,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往往忽視對學生文明禮儀的培育,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考試分數的高低。因此,當前的中職學生大多是來自初中階段甚至是小學階段就被學校教育“邊緣化”了的群體,他們就是中小學所謂的“問題生”、“難管生”和“不管生”。再加上很多中職學校長期以來對禮儀教育重視不夠,禮儀教育缺乏專職專業教師,禮儀教育價值目標嚴重功利化,內容單一化、方法簡單化,重理論、輕實踐,致使中職學生的禮儀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中職學校辦學定位錯誤,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部分教職工行為散漫無序,違背現代禮儀規范的行為時有發生,也對中職學生文明禮儀的學習及養成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三)社會禮儀環境的缺失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的迅速普及,國際交流的愈發頻繁,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從保守轉向改革、從封閉轉向開放、從依賴轉向自主、從安貧轉向求富,發生了許多積極變化。同時,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也正受到形形“新事物”、“新思潮”的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不再受到尊崇,現代道德體系建設和禮儀教育滯后,社會尚未形成良好的禮儀氛圍,倫理、道德領域出現了某些紊亂和迷茫,社會上仍然較多的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禮儀的現象,一時尚未得到及時的應對和糾正。社會上各種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念,更是對青少年正確禮儀價值觀念的塑造帶來消極影響。
三、新時期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改進對策
學校在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應主動承擔起相關職責,積極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動中職學生禮儀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一)建立健全現代禮儀教育體制機制
長期以來,禮儀教育只是作為一項自主開設的課程,一般學校僅作為一門無足輕重的補充課程,在實施方式上有較大的隨意性。要提高中職禮儀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禮儀課程規范,把禮儀教育納入學校常規課程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禮儀教育目標,編制禮儀校本教材,豐富禮儀教育內容,保障禮儀教育的基礎設施及人員配備。完善專業和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職業禮儀教育。制定禮儀素質評價標準,將文明禮儀教育納入校園素質教育活動體系,加強監督和管理。完善日常行為管理制度,將文明禮儀內容融入中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將禮儀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校的各項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如此,中職禮儀教育才能從無序走向有序,從隨意性走向規范性,從經驗性走向科學民主性。
(二)推進學校禮儀課程教學改革
禮儀教育需要有一整套符合各地中職學生實際需求的禮儀教材,這一整套教材既包括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禮儀的普適性材料,也包括與學生具體專業和地方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校本教材。[6]在教學方式方法上,(1)要創造條件大力提倡情景式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同伴示范、角色扮演、視頻觀看等情景式的教學模式,把禮儀教育內容以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和生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寓教于樂,使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2)要結合實際加強禮儀實踐訓練,把實踐鍛煉作為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禮儀知識競賽、校園日常行為禮儀規范檢查評比、到政府社區和企事業窗口部門參觀見習、頂崗實習等方式加強禮儀實踐鍛煉,促進禮儀教育從思想認識向實踐能力轉化,克服原有粗俗不雅的行為習慣,把學習到的禮儀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內在素養。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
通過板報、宣傳欄、廣播站等載體加強禮儀知識宣傳,在校園內普及文明禮儀知識。通過文化景觀、警示語等方式讓禮儀教育滲透到校園的物化環境之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禮儀主題活動,如征文、演講、辯論會、小品、班會、禮儀風采大賽、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文明禮儀的理解,并使之內化。通過組建校園禮儀隊開展相關訓練和服務,在學生群體中樹立起良好的行為榜樣,充分發揮禮儀隊員模范和激勵的作用。通過組織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的不文明現象,促使師生對不文明現象帶來的后果進行反省,營造一個的人人學禮、知禮、講禮、行禮的校園文化氛圍,讓中職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受到良好禮儀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四)重視校外禮儀教育資源的運用
禮儀教育是一項牽涉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個人良好禮儀習慣的形成及禮儀修養的提升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充分協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強大而堅實的禮儀教育合力,提高中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成效。[7]中職學校應從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出發,充分考慮禮儀和禮儀文化的特點,積極爭取和利用家庭和社會禮儀教育資源,通過溝通協調,動員家長重視孩子的禮儀素質教育,并主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禮儀形象,自覺踐行文明禮儀,發揮榜樣和示范作用。應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對禮儀文化進行宣傳教育,積極參加地方政府和單位組織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注重在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努力動員社會力量為學生參加禮儀實踐提供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康小莉,云書海.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03-105.
[2]張松德.論教師的教學風格[J].中國成人教育.2006(12):126-127.
[3]張秉福.關于加強教師禮儀教育問題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97-98.
[4]胡凱.禮儀教育: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必要環節[J].現代教育科學,2006(1):44-47.
[5]王景華,鄒本杰.禮儀修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
[6]沈娟.加強禮儀教育 提高道德素養[J].教學與管理,2011(1):68-69.
篇8
關鍵詞: 師范院校大學生體育禮儀跆拳道教學優勢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重視衣冠、重視禮儀是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圣君賢臣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為中國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先圣孔子以仁釋禮,注重在人格塑造中將社會規范內化為個體的意志、情感和性格。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與孔子相比,在荀子看來,內在的仁義道德必須通過外在的禮法的約束才能存在:“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徑;禮者,人道之極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的社會主義禮儀不再是神祗祭祀的儀式,而是健康的、積極的、精神文明的內容,包括了仁儀道德、思想品質、文明禮貌等方面。
1.師范院校大學生體育禮儀缺失的成因分析
1.1大學生體育禮儀缺失的表現
筆者通過對部分師范院校體育教師的訪談,了解到目前大學生體育禮儀狀況令人堪憂。首先是基本禮儀的缺失,師生間連最基本的禮節也逐漸消失。一些學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內遇見教師,總是視而不見或繞道回避,連打招呼、問好這些基本禮儀也很難做到。在學校體育課教學中,一些學生不懂禮讓,不聽體育教師的組織安排,在操場上亂吐亂扔,上體育課隨意接電話、發短信時有發生。個別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表現為不合群,不守規則,隨心所欲,唯我獨尊。在人與人的關系或人際關系上,部分學生出現了不和諧因素,過于強調競爭、排斥,甚至你爭我奪,忽視了合作,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1.2大學生體育禮儀缺失的主要成因
學生對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禮”的掌握與運用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才得以掌握的。大學時代既是專業技術的學習期,又是面臨就業的關鍵時期,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會自然而然就有所謂的體育禮儀。因此,學生對體育禮儀的重視與否歸根結底在于學校的體育教育、家庭的熏陶和社會的影響。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家庭對學生的體育禮儀教育和行為熏陶都做到充分完善和完美無缺了嗎?其實不然,這三方面都存在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我們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克己復禮、和睦相處、團結奮進,又要讓學生懂得禮法,通過外在的禮法約束,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學生學會對人尊重、關心、理解、愛護和寬容,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2.跆拳道教學中的禮儀與人文素質的關系
跆拳道是一項起源于朝鮮半島的古老而又新穎的競技體育運動,是一項內外雙修的體育項目,現在已經在我國高校廣泛開展。跆拳道運動要求練習者不僅要學習跆拳道的技術,而且要注重跆拳道的禮儀和道德修養,這就是跆拳道運動的精髓。跆拳道的禮儀有內外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是以行禮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即跆拳道教學過程是“以禮開始,以禮結束”。另一種是內在的表現形式,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表現形式,表現出人的自身修養。從字面上解釋跆拳道:“跆”字,意為像臺風一樣猛烈的、強勁有力的、跳踢的腳;“拳”字,意為拳頭,是用來進攻的武器;“道”字,意為人生的正確道路,是技術方法和精神的修煉。
3.跆拳道教學中的禮儀內涵
跆拳道創始人崔泓熙宗師說過的:跆拳道在于“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這是跆拳道的精神內涵。跆拳道的禮儀不僅僅是從敬禮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它還包含著人的內在的一種修養。學生練習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養性,培養優秀的意志品質,而且可以強身健體,練就健康的體魄。在練習跆拳道的過程中,學生要嚴格遵守道德規范,增強法制觀念,要有忠于祖國的思想,要有愛國家、愛民族的熱情,要在尊敬長輩、尊重他人、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磨練意志。
4.跆拳道教學對培養大學生體育禮儀的優勢
4.1跆拳道教學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促進作用
人們常把大學比作是小社會,而一個小社會包括個人、集體等,因此它們之間必定存在著關系。大學生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道德修養。跆拳道繼承和發揚了講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十分重視禮儀的教育,這種禮儀的教育可使學生了解學習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強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要求練習者不僅學習跆拳道的技術,而且注重對跆拳道禮儀、道德修養的學習和遵從,并突出對人的禮儀、忍耐、謙虛和堅韌不拔的品質的培養。
4.2跆拳道教學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促進作用
學習跆拳道的同時也是對跆拳道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過程就是對文化素質的提高。從項目本身可以看出跆拳運動的精神實質內涵和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特別是我國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這項運動的“體”、“用”兩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跆拳道運動中蘊藏著中國古文化修養中“內用黃老,外用儒術”的深刻涵義,以道家為“體”、以儒家為“用”,擁有強大的生命動力。跆拳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以東方文化的倫理道德為內涵底蘊,受到東方傳統文化的滋養,不僅有精湛多彩的技術,而且蘊藏著力學、兵學、哲學、醫學、倫理等文化內涵。
4.3跆拳道教學對大學意志品質的促進作用
當前在校大學生都是“80后”與“90后”,多為獨生子女,自理能力較差,心理承受力低下,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無從下手。他們大多養成驕傲、任性甚至自私等性格,缺乏意志品質的培養和鍛煉。跆拳道教學是對學習者意志品質的全面鍛煉和培養。跆拳道推崇“以禮始,以禮終”的尚武精神,貫穿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學習跆拳道可以培養學生頑強、果斷、自信、堅毅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
5.結語
精美源于細節,細節決定成功,禮儀教育不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學校禮儀教育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教育過程,對學生的禮儀教育關系到他們以后的健康成長和社會適應。學生學習跆拳道不僅能強身健體、防身自衛,而且能強化民族精神,培養尊師愛友、勇于吃苦、奮發向上、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思想品質。在跆拳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和運用跆拳道項目本身的內涵和特質,為提高師范院校大學生體育禮儀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1):32-33.
[2]李靈萍,沈慧君,張宏波,楊海芬.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缺憾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7,2(1).
篇9
摘要:文章分析了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從影響因素的四個層面分析了當前高等學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關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觀念沖突化”等因素,并結合當前高校黨的群眾教育活動精神,從反對師生關系“形式主義”“享樂主義”“”等方面提出了正確處理高等學校師生關系之間的矛盾,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設想和建議。
關鍵詞:群眾路線;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師生關系
引言
目前,隨著全省各高校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是加強高校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問題。如何在高校內部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精神,如何將黨風建設與高校教學、學生工作相結合,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本人認為,高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僅是一個針對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的教育活動,而且更是提高教學質量,改變教學體制的好機會。對此,本人以高等學校師生關系為切入點,從以剛正的黨風與優良的學風相結合的角度,針對當前存在于高校師生關系的主要問題,探討高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對正確處理高校師生關系的指導意義。
一、影響高等教育師生關系的因素
在新時期,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因素并不是單一的,它涉及到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探索出師生關系相處的新型模式,找出原有模式中的錯誤觀念和理論,對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就必須清楚了解影響師生關系的所有因素及其對師生關系的影響。
1、社會方面因素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社會價值觀念逐漸多元化,勢必會影響到處于社會大環境中的高校及師生,改變高校師生原有的價值觀念以及對社會的認識和判斷,改變師生相處的方式和方法。
2、學校方面因素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軟硬件設施以及使用環境、師生交流的渠道及交流方式也會影響到高校的師生關系,如果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學方式比較落后、師生溝通渠道或交流方式不順暢勢必會影響到高校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
3、教師方面因素
在高校師生關系中,教師的因素占主導地位,是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方面,教師的個人修養、脾氣秉性、個人認知、教育理念、教學態度及教學方法都會對高校新型的師生關系產生較大的影響。
4、學生方面因素
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學生,學生的性格特征、思想觀念、價值選擇、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方法等都會影響到高校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當前高等學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關系功利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人們無論是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還是生活方式、交友方式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逐漸變得越來越功利,處處顯示著等價交換的原則。高校及學生也深受這些因素的影響,高校和學生之間教育與被教育的單純關系也逐漸變異成服務與消費的關系,這也影響到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正常師生關系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也逐漸變形,滲透了濃厚的個人利益,形成了服務于被服務的關系,教育逐漸成為人們眼中的“一種商業服務”。
在很多高校都存著著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評獎評優,為了入黨或者為了當班干部,亦或者為了考試不掛科,忙著四處打點,疏通關系,給老師送禮請客。一些高校采用學生評教、選課制度,將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程度作為考核老師績效或地位的指標,為此,一些教師為了獲得學生較高的評價,放松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以此討好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利益明顯成了增進師生感情的砝碼,師生關系逐漸由純潔走向功利,變得庸俗不堪,既損害了教師利益,也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得不償失。
2、師生情感淡漠化
一般來說,師生交往的密切程度取決于雙方的互動次數、主動性與否、雙方的情緒反應,應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初期,師生關系就是建立在互尊互愛基礎上的,師生交流較為融洽與和諧,溝通也較多,師生情感較為深厚。但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網絡化普及,學生越來越獨立,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老師這一途徑,他們可以從網絡獲取知識,因此,學生不再積極主動地與老師溝通交流。
而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工作外,還需要不斷地搞科研,因此能分配給學生的時間也非常有限,老師也很少主動去找學生溝通交流。因此,高校師生之間關系非常淡漠,一些任課教師教完一學期課時,能認識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對老師也比較默然,學期結束,師生之間基本就形同陌路。
3、師生觀念沖突化
高校教師和學生處于不同的年齡層,所處的生活環境也大有不同,為此,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難免會發生沖突。高校教師長期受社會主流文化的熏陶,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依然定型,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遵循社會主導價值規范,對學生加以指導和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但對于學生群體來說,教師的諄諄教誨顯得有些過時,這是因為學生處于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接受的是新鮮的非主流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他們所追求的和教師所倡導的價值觀時有相悖,兩者之間在價值觀念和處事模式上發生沖突在所難免。
此外,由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學,一個教師要面對無數的學生,教師很難和每一位學生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學生在價值觀念、思想認識、文化素養上的不同認知也增加了雙方溝通的難度,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只能是一種集體的共同交流,師生之間的關系是短暫的課堂關系。為此,針對高校對師生之間的沖突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加強雙方的交流、溝通;努力實現文化整合和觀念更新,以形成良好的高校新型的師生關系。
三、以黨風正學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1、建立師生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遠離形式主義
2003年12月5日至8日,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為此,在高校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起互尊互愛、平等的師生關系,讓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使自己成為有意義的責任主體,教師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而學生則要承擔起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的責任。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人的主體存在,雙方之間應該是平等互助的關系,教師在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個性,對成績差的學生不要嫌棄也不要放棄,要耐心地給予指導,多多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要善于發現這些學生的優點,積極鼓勵這些學生,使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補短,不斷提升自信。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尊重老師,善于和老師交流溝通,要和老師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2、建立溝通交流、互動合作的師生關系,杜絕享樂主義
高校師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一的教與學的關系,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溝通交流主要集中于師生之間關于學習方面的交流、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通過這兩方面的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方面、思想方面、情感方面給予學生以指導。而學生通過這樣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師,并得到老師的授業解惑指導,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學生在高校校園中,除了同學以外,最重要的交流對象就是老師,而同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同事外,最重要的交流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和尊重。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希望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學生能夠認可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積極配合自己,以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也希望通過和老師的溝通交流,使老師能夠注意到自己,并能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和幫助。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師生溝通的方式比較傳統,主要局限于課堂,電話等方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方式顯得較為落后。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更傾向于網絡交流,手機短信、微博、QQ、微信等方式受到學生的青睞,因此,教師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尋求新的溝通方式。
3、建立知識共享、能者為師的師生關系,反對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工作中,人們普遍遵循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在這種傳統的認知中,教師對學生來說代表著師道尊嚴,代表著權威,學生對教師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而教師也自然而然地有一種優越感,對學生不夠尊重,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采取壓制的方式,強迫學生接受,嚴重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和積極性,師生關系處于不平等狀態,無法達到平等和諧。
而如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一些好學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面甚至超越了教師,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優勢不復存在,在這種形式下,教師應該轉變觀念,積極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相互學習,放下教師的架子,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相互促進,共享獲得的知識,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體會,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作者單位: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金英.以黨風正學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視角下的導師與研究生關系處理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12).
[2]趙春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下),2011(11).
[3]王景秋.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素質教育發展[J].現代交際,2013(11).
[4]徐鋒華.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師生關系構建[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5]張志國;耿立娜;劉亞平.高校師生關系淺析[J];文教資料;2011年05期
篇10
人生一世 理財一生
春節過后一上班,人們還得面對一大堆能想像得到和想像不到的問題:股市總不會老這樣盤來盤去,是往上突破還是往下突破?房價能否撐住?撐不住成“房奴”咋辦?利率下降的時間和幅度如何,手中的錢怎樣才能保值升值?地球另一頭會不會爆發規模更大的第二波金融風暴?……反正要操心的事還挺多。
春晚上演的小品《不差錢》有兩句頗搞笑的臺詞:“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沒了,錢還在”;“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人還在,錢沒了”。這兩句臺詞將當下人間的困頓形容得惟妙惟肖。
人生一世需理財一生,說白了就是不斷地做人生和錢財的平衡等式:一生的收入=一生的支出,那這是理財的最高境界,到離開這個世界之時正好花完最后一分錢,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能做到這點的人幾乎沒有。小錢不算,大錢夠花,能有這個結果就相當不錯了。這個等式做不平,人的一生總留下遺憾。一生的收入>一生的支出=遺產,所謂“人已到天堂,錢還在銀行”。但不管怎么說,這種“人沒了,錢還在”的生活狀況不算痛苦,僅留下遺憾而已,當然吝嗇鬼除外。
一生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