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制作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5 20: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產品制作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子產品制作實訓總結

篇1

(一)課程設計理念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核心;針對電子產品制作、檢測、調試與管理崗位的電子工藝技能;以電子產品制圖制板員、電子產品維修試驗員、工藝助理工程師、SMT操作員的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實訓內容源于電子企業產品生產工藝的技術應用;培養勝任電子企業電路設計制作、調試維修與工藝管理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教學宗旨是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社會。

緊跟企業電子產品生產新工藝、新技術,經過社會調研與崗位分析,確定電子產品制作、檢測、調試與管理崗位的電子工藝技術應用職業能力,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開發出實訓項目。以項目為引導,選取企業生產的實用電子產品為載體呈現教學內容,依據電子產品生產過程,融入職業資格標準,設計出相應的學習任務。

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與企業兼職教師合作,保障校內外實習實訓等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建設具有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室和具備實踐補充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得到鍛煉。

采用基于電子產品制作工藝的“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以行動為導向,以電子工藝技能培養為核心的“做前知、做有依、做中思、做有果”四位一體教學組織,運用案例分析、項目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現場教學、現代教育技術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做到學生、學院和社會三方受益。

二教學內容的選取

(一)教學內容選取步驟

第一,崗位調研分析。針對電子工藝技術應用職業崗位進行調研與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務;依據職業崗位要求,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第二,職業能力確定。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對同類知識、技能歸集和序化,分析出電子工藝技術應用崗位的三層次職業能力。

第三,實訓項目開發。以電子工藝技能培養為核心,按照生產現場用到的不同電子產品生產工藝,開發出相應的實訓項目。

第四,教學載體確定。以實訓項目為引導,選取行業企業生產的,能涵蓋實訓項目工藝要求的典型電子產品作為教學載體。

第五,學習任務設計。參照“電子設備裝接工”和“電子產品制版工”的職業資格標準,融入環保要求和企業安全文化,以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為主線,設計出相應的學習任務。

(二)選取教學內容

3教學載體確定

選取實際應用多、適用范圍廣、易于操作的雙聲道BTL功放、SMT調頻收音機和KJD11-36型局部通風機自動切換控制器作為教學載體,分別涵蓋了單面板通孔安裝電子產品制作、單面板表面安裝電子產品制作、單面板混合安裝電子產品制作及雙面混裝電子產品制作的職業能力要求。

載體一為雙聲道BTL功放,通過載體一的設計制作,可以使學生掌握單面板通孔安裝電路的設計制作方法和工藝要求。

載體二為SMT調頻收音機,要求學生在掌握單面板通孔安裝電路設計制作基礎上,通過載體二的設計制作,學習表面安裝電路的設計制作方法,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通孔安裝和表面安裝電路設計能力。

載體三為KJD11-36型局部通風機自動切換控制器,通過載體三的設計制作,要求學生在掌握單面板混合安裝電路設計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學習雙面板混合安裝電子產品的設計制作方法和工藝要求。

一個教學載體即是一個實用電子產品,教學過程中,要求對產品進行電路板設計制作、檢測調試及工藝設計管理。通過3個產品的制作,學生掌握了根據電路要求,選擇元器件安裝方式,設計并制作單、雙面電路板,確定適合的生產工藝,調試組裝為電子成品的方法,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一)整體教學組織與安排

“做前知”―――學生制作產品前,由教師通過演示操作、視頻解說、圖片說明等形式,說明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聽、看、試操作等形式,知道了做什么,明確任務。

“做有依”―――學生動手操作前,教師通過講演結合、學做結合、討論互動、設疑、啟發等教學方法,將該怎么做所依據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

“做中思”―――學生在產品制作過程中,通過自查,進行質量檢測(包括電路設計檢驗、電路性能檢驗、電子產品質量檢驗等),填寫學生自查表,反思任務存在的問題,分析、總結任務實施情況。

“做有果”―――在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自制出電子產品,并進行成果展示與考評。

(二)單元教學組織與安排

每個學習任務均以《任務單》的形式呈現,《任務單》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如同在工作崗位的工作過程。我們設計的《任務單》為校本教材的角本,經過教學實施、信息反饋,優化學習任務及《任務單》,形成校本教材。《任務單》包含教學方案、任務布置、相關知識、技能要點、工作計劃表、任務實施、學習考價、相關習題、后續任務安排等部分內容。

教學方案:主要用于指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包括學習目標(知識、技能、素質目標)、學時安排、教學方法和材料等。

任務布置:由3~5名學生組成學習團隊,教師通過演示操作、視頻解說、圖片展示等形式,講解、說明項目內容,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目標。

相關知識:本著“體現職業性和必須夠用”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與電子產品生產相關的,完成學習任務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講授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規律性技術,鼓勵、敦促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在生產實踐中思考、總結、創造;學生可瀏覽網站或查閱教材、參考書進行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學習。

技能要點:為學生提供與產品生產相關的實踐知識和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要求。通過教師(師傅)的演示,使學生初步認識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能要點,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計劃表:由學生按照電子產品制作的工作過程,列寫出工作計劃表,使學生熟悉工作步驟,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計劃進行操作。

任務實施:通過具體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訓練學生及團隊的電子工藝技能,提升安全質量意識,培養職業能力。實際操作時注意為學生提供切磋技藝的機會,即邀請動手能力強、掌握快的同學進行操作示范、經驗介紹,同學自由提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創造條件。

學習考評:根據《項目考核標準》、《實訓報告考核標準》和教學要求,設計出學生自我考評表、教師(師傅)對學生考評表、教師(師傅)對學生團隊考評表。以考評表的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考評內容包括學生成果展示、學生自查、自我考評、教師(師傅)考評學生、教師(師傅)考評學生團隊、教師考核、點評等。

相關習題:學生通過完成相關習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技能點。

后續任務安排:該任務完成后,布置下一階段的任務要求,學生可以通過團隊討論、查閱資料、現場收集資料等方式,熟悉后續學習任務。

四考核與評價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對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全面考核與綜合評價,制訂了《項目考核標準》和《實訓報告考核標準》,采用學生、專職教師(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師傅)三方共同參與的過程考核辦法,通過對4個項目中的11個任務進行學生自我考評、教師(師傅)對學生考評和教師(師傅)對學生團隊考評,評定學生的綜合成績。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每個學習任務,學生要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完成,需要將學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的考評相結合;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表現進行自我評估,為鍛煉其自我評價的能力,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因此,在課程的考核與評價中,學生、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參與,進行過程考評。

學生綜合成績由對四個項目的過程考核成績決定,其中,項目一、二各占20%,項目三、四各占30%。過程考核中,學生自我考評占20%、教師(師傅)考評學生占30%、教師(師傅)考評學生團隊占30%,實訓報告完成情況占20%。

其中,學生自我考評是學生根據自己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評;教師(師傅)對學生考評是考核學生在產品制作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識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師傅)對學生團隊考評是考核學生團隊在產品制作過程中表現的團隊協作能力,實訓報告主要考核學生應知應會內容的理解與領悟情況。各實訓項目成績由四部分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構成完整的實訓過程。

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定用如下公式計算:課程綜合成績=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以教為本”轉變為“以學為本”,盡可能使教與學的活動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進行,促進學生從學習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轉變。開放校內實驗實訓室、機房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應用技能實訓項目允許學生自由選取、自主完成,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將學習權還給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掌握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組勞動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并有機會發揮所長,在團隊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樂。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實訓教學搬進工廠,貼近企業工程實際

課程每一個實訓項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邊做邊學完成的。為在實訓室中營造職業氛圍,我們不僅購買了工廠生產用的設備,將實訓場地按照工廠的標準建設布置,張貼操作規程、安全注意事項等條例標識,還要求學生必須穿著實訓服并以實訓班組的形式參加實訓,讓學生盡可能地在真實的崗位環境中實訓。

(三)探索實踐了基于電子產品制作工藝的“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依據本課程知識、技能、素質目標,選取實用電子產品作為載體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基于工作過程構建教學過程,開發具有實用、可操作、可檢驗,并注重趣味性的實訓項目。在項目引導下,以培養單面板通孔安裝電子產品制作、單面板混合安裝電子產品制、雙面混裝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三個層次的職業能力為主線,按照電子產品生產工作過程,從電路板設計電路板制作組裝產品整機調試維修,分別設計出3個學習任務來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制作與調試維修。

參考文獻

[1]職業技能鑒定指導編審委員會.電子設備裝接工職業資格標準[M].工業與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電子類競賽;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微控制器

0 引言

電子類競賽項目開展以來,一直充當著教學改革的“指揮棒”的角色,“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已成為發展職業教育,完善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長效機制[1]P36-37。本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參與競賽活動歷經近十年,積累了眾多大賽課題與成果,形成了多種賽項全面參與的形勢。但是大賽受益學生僅限于若干優秀學生,推廣面不夠寬。近年來,國內各類電子大賽越來越傾向于將工作過程系統化融入大賽,大賽的評審指標與產業要求相接軌,這與高職高專最近幾年將工作過程系統化融入專業與課程的改革正相穩合,本文在剖析電子類競賽的基礎上,對大賽成果進行升級并應用于日常教學,以期取得擴大受益人群的效果,使得以賽促建的優勢得到真正的發揮。

1 電子類競賽項目的透析

目前,全國面向高職高專院校開展的電子類的競賽,主要有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1.1 競賽的主要技術體系

縱觀浙江省和教育部舉辦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與制作競賽,競賽的技術體系主要包含理論知識測試、電路識圖、元件選型與參數計算、原理圖繪制、PCB設計、PCB板制作、電子工藝焊接、單片機軟件程序編寫、電路調試、軟件調試、電子產品的結構與安裝工藝、電子產品的工藝文件編寫、電子產品的技術文件編寫、技術答辯等技術考核內容。整個競賽過程貼近生產、工藝、注重質量,以企業實際要求出發。

1.2 原課程體系與競賽的融合情況

通過參加各類電子競賽,我們清楚的認識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電子競賽的宗旨是一致的,競賽促進了電子信息專業課程體系,以電子競賽的實踐來促進教學改革,形成以“素質教育為基礎,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創新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

對于傳統的電子類基礎課程,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等,整合為《電子技術基本技能實訓》、《單元電子電路分析與測試》和《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按照競賽的要求,通過《電子技術基本技能實訓》專門訓練學生的技能,并在后續的課程里不斷反復應用,以促進學生掌握。

新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創新型應用性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簡易智能產品編程》、《微控制器應用》、《電子產品制圖與制板》、《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電子創新設計與制作》和《嵌入式系統應用》等課程的相輔相成,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技能的培養。

2 競賽引領下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改革

根據前面對競賽的深度剖析,我們對原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的教學組織做了相應調整。將競賽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融入日常課程的教學,并重新梳理了各個課程的教學內容及上下承接的關聯部分的內容。參照企業中的技術開發部與生產部管理模式,課程中實訓項目來自于競賽題目、教師科研項目、企業實際產品等方面。

教學開展的具體步驟:

(1)在《簡易智能產品編程》課程中,以競賽項目為例,培養學生的C語言編程技巧,要求學生能夠消化吸收。

(2)在《電子產品制圖與制板》課程中,以《微控制器應用》課程教學案例為例,培養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利用Protel軟件,遵循國際和行業規范,依據國家標準,完成原理圖的設計與繪制,在符合PCB布局和布線要求的基礎上完成PCB設計,并制作出相應PCB板。

(3)在《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課程中,以后續課程所選教學案例為例,培養學生常用電子元器件、基本材料和工具的使用知識、電子產品的裝配準備工藝、線路基板焊接工藝、電子產品總裝和調試工藝、電子產品檢驗和包裝工藝、電子產品生產工藝文件編制等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根據企業實際條件決定生產工藝方案的管理意識,樹立質量第一的觀點和分工協作的團隊意識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

(4)在《微控制器應用》課程中,以競賽項目為例,培養學生能設計一個完整的、簡單的單片機應用系統,從單片機選型、接口電路搭建、內部資源分配、程序編寫以及下載調試等環節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訓練,使學生具備單片機應用的基礎能力。

(5)《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電子創新設計與制作》和《嵌入式系統應用》的課程教學中,以競賽項目及企業項目為例,培養學生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控制器,從設計方案、成本核算、電路設計、工藝設計、程序設計及系統聯調、產品裝配、工藝文件編寫及使用說明書撰寫到項目總結與創新,完整的體驗項目開發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提升。

(6)在《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中,讓學生親臨企業一線,切身感受工作中的壓力、努力和興奮等感受,促進其快速成長。

3 結論

電子競賽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普遍開展,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啟示,以電子競賽為載體,促進了專業課程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效指導。

【參考文獻】

[1]陳炳和.技能大賽對高職人才培養的價值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

[2]李天真, 崔立軍. 競賽引領下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重構[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3):21-23.

[3]郭志俊, 趙玉鈴, 徐偉杰.論電子類競賽在專業課程改革中的作用[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11(6):82-84.

篇3

關鍵詞:電子線路 項目化教學 立體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TN7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40-01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項目化課程改革是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融于一體,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側重其實踐性與應用性。

《電子線路》項目化教學是以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為最終目標,注重實踐,將完成電子產品設計制造的工作過程整合成工作任務;以任務驅動教學,并將工作過程進行教學描述,設計任務單,要求學生從咨詢、決策、實施、評估等四個方面開放式學習,梳理任務中O計的理論知識,突出制造工藝要領和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熟悉各種典型的單元電路,能夠掌握電子器件的外部特性和參數,并能夠結合電路圖及設計要求,具有獨立完成電子元件的選型、測試、安裝、調試、排故等職業技能。

一、“項目化”教學模式的關鍵問題

項目化課改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整體設計中項目的設定。以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為最終目標,注重實踐,將完成電子產品設計制造的工作過程整合成工作任務。每一個項目應該能把知識與技能串聯起來,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來自企業生產或人們生活的實踐,選用的集成電路芯片能夠反映企業的先進技術。每一個項目均要求學生從咨詢、決策、實施、評估四個方面采取開放式學習,梳理理論知識,突出制造工藝要領和操作技能培養,熟悉典型電路,能夠獨立完成電子元件的選型、測試、安裝、調試、排故等基本操作。其二是完善其考核評價機制。全程進行過程考核,按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職業團隊合作五方面進行考核評價,融入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機制。建立獎勵制度,在搶答、表述、5S管理、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上都給予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三是教學過程應用立體式教學模式學習。圖書、視頻與面包板套件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巧妙融合,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圖書是指以教材為主,融入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視頻是指實踐教學視頻,手把手教你如何檢測元件、組裝、調試電路。面包板套件是指面包板、項目所列電子元器件。

二、“項目化”教學模式的條件

“項目化教學模式”應具備的條件有兩個方面:一是具備先進的硬件設施。硬件設施包括實訓基地及實訓設備。實訓基地指電子技術實訓室、電工技術實訓室、多媒體教室等;學校重視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提供多媒體、錄像視頻等技術支持。實訓設備包括面包板、線路板、與項目相對應的電子設備套件等。二是軟件設施方面,具有基于Multisim2001等電路仿真軟件、電子技術在線課程學習網站及技能型“雙師”教師隊伍。學院圖書館內的電子和紙質版的資料豐富,CNKI(中國知網)數字圖書館數據庫資料全面;學院與多個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可第一時間獲得企業的相關信息。

三、項目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電子線路》項目化教學改革主要體現“整體化”教學改革理念:其一是課前精心預設,包括優化的整體設計及單元設計。整體設計是以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為最終目標,按照能力訓練項目設計、進程表設計等幾方面展開,確定實施整體性改革方案。優化的單元設計是制作聲控閃光電路等5個典型項目的單元方案,過程實施課件、點評課件、理論講解課件等。其二是課中精彩生成,指具體的實施方案,即結合電子產品職業崗位需求,融入職業行業標準,結合學生的實踐能力,制定信息頁、工作頁;并結合單元方案,細化具體的實施步驟及內容。教學中應用動畫、圖片、視頻、影像等多種教學資源,讓學生邊學邊做,學中求樂,在樂中求學,真正做到理實一體化教學。其三是課后巧妙延伸,包括學生作品、評價資料及實施總結。學生作品指學生實踐環節中八路鎖存器等典型項目的實物展示,并且成果中體現教師的評價、評語及學生的實踐體會。評價資料是實施過程考核制度,制定項目完成情況考核評分評價表,項目實施過程的跟蹤記錄表,能力測評表等。實施總結包括學生實踐階段性總結及教師項目化課改總結。教師項目化課改總結包括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手段、實踐環節的排故方法等方面總結。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訓類課程;考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193-02+

考試考核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在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時,應基于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模式的性質特點,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技能、素質、能力等各方面,以對學生進行立體式、多方位、多層面的考查評價,盡可能全面地獲得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為促教評學提供全面、客觀的信息。目前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實訓類課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和行動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而原有的考核模式僅圍繞教材所講內容進行考核,考核標準單一,沒有將職業資格標準、崗位資格標準引入考核中,考核形式重結果輕過程,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查少,難以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職業素質等進行評價,不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要求。因此,我們針對實訓類課程進行了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改革考核內容和標準、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重視學習過程考核,既有定量評價又有定性評價,真正把“評價”變為指導和改進的過程和手段。

一、改革實訓類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1.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根據實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點,構建以技能、能力考核為主,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使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核并重,過程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相結合,筆試和口試、操作考試多種考核方式共用,評價內容不僅包括知識與技能的評價,而且還要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的評價,并通過考試考核體系的改革促使教師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培養技能、能力為主,引導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技能和能力,促進學生朝著掌握技能的方向發展。

2.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由于我專業中的實訓類課程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標由知識培養向能力培養轉變,教學地點實現了教室與實驗室一體化,這就要求考核內容中知識和技能并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轉變,因此學生也應成為考核的主體,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而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一體化后,就應像企業對其產品質量進行全過程監控一樣,要相應地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但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利于及時診斷出教與學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調整教與學的努力方向,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二、實訓類課程考核模式的構建與改革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12門實訓課程,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12門課程可以分成基本技能訓練類課程、設計類課程和職業技能訓練類課程等三大類課程,我們在這三類課程中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課程進行考核模式改革試點研究。

1.基本技能訓練類課程考核改革。以電子產品制作課程為例進行研究。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識別、檢測、選擇電子元器件能力,手工焊接能力,電子產品裝配能力和電子電路調試能力。課程重點考核學生技能掌握情況,因此重點進行考核方式改革,針對不同的技能測試點,分別采取口試、以賽代考、產品檢測和現場操作考試等方式。我們建設了電子元器件庫、手工焊接考核標準、電子產品裝配操作規范和考核標準,作為考核評價的試題庫和依據。

2.設計類課程考核改革。設計類課程以電子CAD課程為例進行研究。該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專業技術標準應用能力、專業技術資料收集整理能力、設計方案的比較優選能力、電路制作能力和設計文件編寫能力。由于本課程采取小組工作方式,因此重點進行考核評價體主體、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標的改革。我們建設了PCB板設計案例庫和考核標準,其中考核評價主體增加為個人、小組和教師;考核指標要包含工作態度、協作配合能力、產品功能實現與否和設計文件編寫規范性等;考核方式為答辯與產品功能檢測并舉,通過答辯重點考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通過產品功能檢測驗證設計的準確性和實踐操作技能。

3.職業技能訓練類課程考核改革。職業技能訓練類課程以電子產品維修訓練課程為例,其教學目標為電路圖紙分析能力、工具和儀表的使用能力、電路故障分析檢修能力、故障檢修報告編寫能力和職業規范性。課程考核的重點為實踐操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因此進行考核指標、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指標定為工具、儀器儀表操作規范性、現場管理規范性、故障檢修的正確性和檢修報告編寫的規范性等;考核方式采取理論考試、操作考試和技能鑒定相結合的方式。我們建設了電子產品故障分析理論試題庫和故障檢測實踐操作試題庫,并參照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職業資格標準制定了檢修工具、儀器儀表操作標準規范、檢修報告技術標準。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除參加校內的測試考核外,還要參加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的職業資格鑒定考試。

三、實訓類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實踐應用效果

在研究考核模式改革的同時,我們也將建設成果在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2010、2011級學生的相關課程教學中進行了應用和驗證。初步試用的結果表明,使用試題庫進行抽題測試,有效避免了學生片面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同時,口試加現場檢測的考試方式,促進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強化了課程教學效果,學生的電子產品制作、程序設計和調試維修技術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連續在2012年、2013年省高職院校技能大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賽項取得一等獎,2012年、2013年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賽項取得二等獎。

四、實訓類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創新點

我們根據專業實訓課程特點將課程分類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課程進行考核模式改革研究,系統建設課程考核試題庫、案例庫,同時將行業標準、技術標準引入考核標準,構建實訓類課程中“技能型”課程的“口試+現場操作”考核、“理論+技能”型課程的“答辯+功能檢測”考核和“素質+技能”型課程的“理論+實操+鑒定”考核等典型的考核模式,在本專業及相關電類專業的實訓課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

參考文獻:

[1]陳瑤.高職實訓課程分段考核方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8):30-32.

篇5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路

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制訂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確保各種培養措施的正確實施,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就要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兩個問題,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和課程配置等要素。根據高職教育的目標和特點,我們按照以下思路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圍繞企業需求和職業面向確定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應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查和企業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根據專業的職業面向和就業崗位群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使高職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職業方向性和崗位針對性。同時在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時還要考慮崗位適應性,既要確定直接就業目標還要確定崗位發展目標,體現高職教育的基本崗位操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統一。

2.圍繞職業能力要求確定能力體系。在明確了就業崗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后,要進行職業崗位分析,通過對各崗位的具體工作范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分析,總結典型工作任務,明確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定位準確、內容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能力體系。

3.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課程配置。在能力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能力分解,明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為出發點,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并進行課程配置。

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1.職業崗位與職業能力分析,確定培養目標。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網上調研等多種方式,針對專業的就業需求、職業面向、就業崗位任職條件等問題進行調研,明確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職業技術能力與素質要求,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能力體系。

根據以上的分析,最終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在裝備制造業、電子裝備制造業配套的電子企業及電子產品制造類企業中的電子產品生產、檢修和研發領域,從事電子產品裝配、檢測、調試、工藝管理、產品維修、產品輔助設計等工作,可從事的工作崗位有生產線裝配工、產品在線質檢員、生產線工藝員、電子產品維修員、PCB板設計助理工程師、電路設計助理工程師等。簡而言之,即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能力分解,設計課程體系。實際工作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對本專業的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層次要求。一般高職學生在企業的首崗主要是生產線操作工,經過1?3年后約50%的人員會轉崗到管理崗位,如設備維護、售后服務、運行管理、質量檢測與監督、工藝管理、線段負責人等,在小型電子企業還有10%左右的人員會轉崗從事電子產品開發與設計工作。

因此,我們確定本專業的首崗為生產一線裝配工。目標崗位—是生產線工藝員、質檢員、現場管理者、產品售后服務人員,能從事相應技術應用與服務工作;二是中小型電子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人員,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電子產品、協助完成中型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和技術推廣,經過3?5年的工作實踐后,可以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我們對能力體系進行了層次上和內容上的分解,確定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以職業素質課程和專業基礎能力課程為基礎,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為重點,提高專業拓展能力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行三階段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融合,在人才培養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設置了電工技能實訓、電子產品制作實訓、電子電路設計實訓、電子產品維修實訓課程,分別側重培養學生的電子產品裝配、設計和維修等專業核心能力。在實踐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真實電子產品為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裝配、調試維修全過程,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工作過程相結合,通過選取的產品載體逐級增加難度和復雜程度,實現學生能力的遞進培養。

三、關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思考

1.注重課程的優化和整合。高職教育的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課程設置瞄準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當職業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要求由于經濟和科技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時,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也要隨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要以職業崗位要求的素質、知識、能力為構架,對原學科體系課程進行改造、整合和優化,不斷調整、充實新的教學內容。

篇6

關鍵詞:電子電路制作技術;教學創新;工程實踐能力

1課程特色與創新

《電子電路制作技術》以電子產品為載體,采用項目層次教學,產教融合為一體,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原理圖設計、電路制作和調試,項目驗收等環節,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制作技術相關技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本課程通過完成典型實訓項目(典型電子產品),達到培養學生實用電子線路設計與制作能力的目的。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教學活動參照企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總體流程:“(1)獲取信息、明確任務。(2)制定計劃、安排進度。(3)選擇方案、做出決策。(4)任務實施、完成工作。(5)對照要求、檢查控制。(6)總結評估、提出改進。”六個教學步驟來設計。電子電路制作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各專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實踐環節,它包括設計方案的選擇、設計方案的論證、方案的電路原理圖設計、印制板電路(即PCB)設計、元器件的選型、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裝與焊接,電路的調試,撰寫設計報告等實踐內容。電子電路制作技術的全過程是以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的講授、指導、討論和研究相結合為輔的方式進行。根據實訓項目的要求,對設計思路、設計方案等展開討論。

2課程建設與改革探索

2.1課程沿革

電子電路制作技術是電子信息類相關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核心課程之一,積累十余年實踐經驗,已成為學院課程建設的亮點。本課程至2006開始設置,課程名為電子實習,以收音機組裝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電子工裝技能,系統集成和調試技能;2017年至今,課程名為電子電路制作技術,運用OBE教育理念,通過對行業企業需求調研分析后,充實了課程內涵,學生可結合理論學習提出不同的設計任務;改進了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翻轉教學等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習興趣。

2.2課程與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本課程是學生進入大學后受到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是對理工科專業學生進行科學實驗訓練的重要基礎。訓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能力,良好的實驗習慣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實驗素質,同時又為后繼的課程打好基礎。

2.3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及應用情況

本課程要求使AltiumDesigner為設計工具,完成原理圖、PCB板的設計、布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訓練中心,對PCB電路進行熱轉印、蝕刻、打孔、焊接、調試檢測等提高學生電子電路制作設計能力。課程項目內容多樣化,課程內容包括:幸運轉盤,無線收發話筒,小音響,多彩搖搖棒等。與學生興趣相結合,加入實用元素,學生對制作產品感興趣,能驅動其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并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課后作品可以在生活中使用,一舉多得。

2.4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情況

本課程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相結合,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檢驗的重要依據,使學生主動探究、實踐、思考后,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項目任務實施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電子產品單元電路設計和規劃。在學生自主創意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學生制作以及設計的多樣性,提升學生設計制作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創新思考、設計、電路規劃及實訓報告思考中,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采用分階段分評價的模式,重點評價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5課程成績評定方式

本課程的考核方法采用五級制,包括平時考勤(占20%)、階段考查(占40%)、功能考核(占20%)和設計報告(占20%)四個環節。平時考勤考核學生到課與遵守課堂紀律情況;階段考查檢查學生對每個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階段性成果,功能考核主要檢查學生作品完成情況以及功能實現情況。通過平時考勤,確保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通過任務考核和階段性考查驅動學生去學習,并完成任務,最后功能考核是對學生最后成績的肯定,也是學生對自己工作的認定,通過設計報告,鍛煉學生撰寫設計文案的能力,也是學生對整個設計工作的總結。

3課程開發原則

本課程通過充分的社會企業調研,以“走出去,引進來”原則完成課程開發,大致分五個環節。圖1電子電路制作流程圖根據項目要求,完成元器件的選用。(2)完成原理圖、PCB板圖設計。(3)根據工程模式完成電路的焊接工作,達到良好的電氣性能與機械強度。(4)通過電路調試與測試,掌握常用儀器儀表的使用。(5)項目答辯驗收。

4課程設計方案

4.1課程設計理念

《電子電路制作技術》通過理能聯系實際,產教融合,對電路進行合理設計、制作、調試、驗收為前提,綜合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4.2項目任務設計

本課程通過完成典型項目,達到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提升。在開發典型項目任務時,既要考慮工作過程的真實性,也要考慮與教學規律相結合,考慮教學的適用性。因此,我們選擇以下典型的項目任務:項目1:NE555多諧振蕩器設計與制作;項目2:計數器設計與制作;項目3:LED顯示設計與制作;項目4:對前面項目進行級聯調試。

4.3學習活動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法,學習活動參照企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大體按照“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工作法來設計。對每一個項目,具體的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1)明確任務,制定計劃:根椐項目,采用從上而下的方法分析任務要求,明確系統的設計任務要求,制定明確完整的計劃,對方案進行選擇(2)設計電路:在理論基礎上,充分查閱相關文獻,根據設計要求和已選定的總體方案的原理框圖,確定對各單元電路的設計要求,必要時應詳細擬定主要單元電路的性能指標。注意各單元電路之間的相互配合,但要盡量少用或不用電平轉換之類的接口電路,以簡化電路結構、降低成本。擬定出各單元電路的要求后進行全面檢查,無誤后按順序設計各單元電路。(3)制作、調試電路:電子電路的安裝與調試在電子電路實踐和電子工程技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把理論付諸于實踐的階段,也是將理論電路轉換為實際電路和電子設備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對理論設計的檢驗、修改和完善。調試過程是利用符合指標要求的各種電子測量儀器,如示波器、萬用表、信號發生器等。對安裝好的電路或電子裝置進行調整和測量,以保證電路或裝置正常工作;同時,判別其性能的好壞,各項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等。因此,調試必須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進行。(4)驗收:學生獨立測試,教師對項目輸出結果,電路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評分(5)答辯:項目驗收結束后,學生進行答辯,闡述項目設計方案,制作方法以及整個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思路。(6)提出改進意見:教師對學生的工作有針對性的提出意見,便于后期整改。(7)撰寫報告:寫項目報告的寫作,要求包含方案論證,設計原理,制作過程,輸出數據參數等,誤差分析。

5教學效果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多數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到實訓室制作電路的情況。(2)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多數學生基本能夠看懂電路圖,并能夠按照電路圖和設計要求制作和調試電路,能夠撰寫比較完整的項目設計報告。(3)從一開始遇到問題不知如何是好,到現在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4)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獲得佳獎。由此看出,我們的教學改革已初見成效。

6課程建設計劃

能正確識別、檢測和選用常用電子元器件。能對典型電子電路進行分析和計算。能讀懂實用電子電路原理圖。能對照不同電路方案分析選擇電路。能夠根據電路原理圖完成PCB的設計制作。能夠按照電路原理圖焊接實用電路。熟練使用萬用表、信號發生器、示波器等常用儀器儀表。能夠對制作完成的電路進行調試以滿足設計要求。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對電子產品制作技術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養成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參加電子產品制作的教學活動,培養運用電工電子技術知識和工程應用方法解決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節能環保和產品質量等職業意識,養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譚海曙.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畢滿清.電子技術實驗與課程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梁青.Multisim11電路仿真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一、課程背景、定位和建設要求

“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與管理”針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在開課之初就以介紹的基礎理論知識夠用為度,以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為指導思想。課程主要闡述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管理兩方面的知識。

本課程的培養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電子產品生產的實際流程和基本管理知識,能夠正確選擇和合理使用各類電子材料及元器件,掌握電子元器件的加工與焊接、部件的調試與裝連、整機產品的總裝總調等過程,能熟練利用電子儀器檢測器件和電路,掌握電子設備的制作和維修技能,了解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與應用方法,正確識讀和編制工藝文件,具備電子產品生產現場管理的能力。

本課程改革和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是通過調查研究生產企業中的產品測試、焊接、裝配、檢驗、工藝文件編制與過程控制、質量和現場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務,以關鍵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業情境為參照,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實際項目設計教學內容和學習情境,最終建設成為一門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和行動化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依據建設目標和要求,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按照工作過程來改革和序化教學知識,課程內容排列上需要兼顧學生心理的認知順序和職業行為的工作順序。本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需要著力解決課程內容的取向、取舍和排列問題,增加經驗性、過程性和策略性的知識,刪減部分概念性、陳述性和原理性知識,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學習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因為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的心理順序與課程所對應的典型職業工作順序都是串行的,因此本課程的內容編排將是一種串行結構。這樣,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課程建設需要學科體系的理論知識與行動體系的實踐經驗,通過批判性反思和體驗式的實踐過程,轉化為學習者的職業能力和資格,而這種能力和資格往往與具體的行動情境緊密相關[1]。

基于以上設計思想,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方面,本課程按照職業成長規律與認知學習規律,并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崗位調研與分析后,將課程劃分為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四個學習子領域,即電子產品的檢測與焊接、電子產品的裝配工藝、電子產品的調試和電子產品生產管理。每個學習子領域均以實際項目為載體,按照企業生產的實際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最終達到使學生掌握電子產品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和熟悉生產管理等職業能力的目標。學習子領域根據項目背景來設計不同難度等級的學習情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個性化教學,并配備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表、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記錄表、學習情境工作過程分析表等教學文件。課程按照行動導向的教學法來設計學習情境,在學習情境中提供詳細的引導文,全面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加強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獨立完成工作過程,培養創新能力。學習情境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建議、教學材料、使用工具、學生知識與能力準備、教師知識與能力要求等。學習情境的教學組織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實施,其中,資訊、計劃、實施、檢查階段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輔助者,只有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才給予及時的指導。在決策、評估中,教師必須參與到每一個組,及時提出合理建議和作出公正的評價[2]。每一個學習情境都采用閉環方式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并為下一個學習情境的開展提供經驗。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三個教學環節組織實施。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以項目為載體,在教、學、做的過程中完成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校內生產性實訓時,設計采用真實的生產車間教學的組織方式,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六人左右一組,組成車間的班組,這樣就將整個班級化整為零,有效地解決了大班制實施項目教學的難題。教師在車間主要充當車間主任與技術主管的角色,進行整個車間的生產組織、日常考勤、過程監控、反饋處理、技術咨詢、故障處理和質量控制等。實訓管理按照企業班組管理方式進行,讓學生身為企業員工體會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真實生產環境里生產出真實的合格產品,可極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責任心、自我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強化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和產品意識,也提高了教師的操作技能和現場管理水平。校外頂崗實習則選擇與本課程緊密關聯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行,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生產設備和企業的現場生產與管理,獲取直接的工作方法和生產經驗,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以項目為載體,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六個步驟來組織實施。課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建豐富的學習情境庫,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素材,如項目引導文、技術參考資料、教學PPT、電子教案、現場視頻資料、工藝文件、練習題、檢查單、評價表、反饋表等,并組織成課程網站的形式。學生可以直接在課程網站學習,教師與學生實現網上教學交流。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和行動化教學法設計

完整學習過程的目的在于獲得對事物處理時的完整性行動,包括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情境化和行動化的教學設計有利于促進整體性學習過程的形成,從而使得學生在與學習內容進行主動或互動的交流中,將新的信息和反思與自己已有的行動能力聯系起來,并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擴展其所獲得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情境化和行動化的教學還要使學生靈活應對職業中和職業外的生活情境,以使自己的職業能力得到繼續開發。從社會學角度講,基于職業情境的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更加人性化,更多地使學習與生活世界緊密相關。從教學論角度講,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認為信息的獲取、概念的形成及觀點的建構總是與通過行動獲得的經驗緊密相關,行動導向的教學更加注重范例性、生成性、發現性的學習原則,更多地采取跨學科學習、項目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例如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和四階段教學法就是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和行動化教學法,它們均注重對行動計劃、行動過程、行動結果的反思[3]。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歷來重視知識的傳授,始終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對知識技能獲取過程的指導,忽視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對教法和學法的辯證關系認識不足。為克服傳統教學法的弊端,本課程設計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和行動化教學法。例如,項目教學法中,師生可以以團隊的形式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以進行教學活動。項目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出現,通過工作任務的完成,能得到一個具體的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本教學法一般分為五個教學階段:確定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納或成果應用[4]。又如,為配合學生的自主學習,避免不必要的教師干擾,可以把過去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材料轉化成聲像制品,或開發指導學生獨自完成學習和工作過程的引導材料,供學生自主決定和參考,這稱為引導文教學法。引導材料包括任務描述、引導性問題、學習目標描述、質量監控單、工作進度計劃、工具和材料需求表、專業信息來源指示單、專業雜志、文獻、技術資料、勞動安全規程、操作說明書以及基于企業內部經驗總結的輔材料等。本課程還可采用行動導向的四階段教學法,教學過程分為明確的四個階段。準備階段為教師設置問題情境、講解學習內容的意義,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工作過程的積極性;教師示范階段為教師演示工作過程,講解工作要求及操作程序,告訴學生怎樣做;學生模仿階段為組織學生按教師示范的步驟重復教師的操作,在必要時解釋做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做。教師觀察學生模仿的過程并得到反饋信息。其中,學生通過對于整個工作過程的模仿建立起最初的行動協調框架,以便將來獨立完成工作;練結階段為學生在已經建立的行動協調框架的基礎上,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

作為本課程的輔助教學手段,還可以通過組織和開展雙休日工程、電子設計競賽、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和培訓講座等活動,搭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創新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平臺。利用開放的校內實驗實訓室,學生在課外任何時間都可到實訓室中制作和調試自己的作品,熟悉電子產品的制造工藝,及時解決學習及制作中出現的問題。

綜上所述,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和行動化教學設計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依據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要求,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崗位調研與分析后,根據課程的知識、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則著重解決教學內容的情境化和行動化問題。本課程的部分實踐教學條件還在建設完善過程中,整體教學設計也可以推廣和借鑒于其它課程的建設和教學過程中,以促進本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和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戴士宏.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 工作過程課程;學習情境;學習情境設計;學習情境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142-02

0引言

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即行動體系課程,又稱為學習領域課程,屬于工學結合課程,是與傳統的學科體系課程相對應的一種課程類型,是國內外高職教育界所公認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較好的課程類型。所謂工作過程教學,就是參照企業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驟教學,同時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小組合作為基礎,真實產品為載體,完成課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

1基于工作過程的《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課程設計理念

《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課程設計時,合作企業(金山電子有限公司)全程參與本課程開發,以電子企業生產一線操作和技術崗位(包括電子產品裝接工、調試工、檢驗員、維修工等)的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以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為主線,針對典型作業流程和作業項目,根據技能類型的層次,構建崗位技能鏈。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理念,合作企業提供電子產品套件和典型案例作為載體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基于工作過程構建教學過程(學習情景),進行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特色課程。

2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設計

2.1 課程開發流程企業調研確定就業崗位群職業分析,典型任務分析確定專業課程體系、《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課程標準教材編寫、開發項目專家論證課程實施反饋、修改完善。

2.2 《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學習情境設計《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學習情境設計時,盡可能選擇完整的電子產品為學習載體,這個載體本身應能夠盡可能多地包含課程目標要求的學習性和實踐性工作任務,按照電子產品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單元工作任務,按照由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邏輯關系排序,學生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將該單元電路板與前面所學過的單元電路板拼裝在一起,當各個單元工作任務完成后,一個完整的整機項目(即綜合性學習任務)也就制作完成,從第一堂課起,學生自始至終都投入到對這個載體(實例產品)的學習、安裝、調試和不斷改進的實踐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隨著產品成果的形成而形成。

合作企業(金山電子有限公司)全程參與本課程開發,提供行業標準、企業規范與大量工程案例、作業指導書、檢驗規范,管理規范,企業培訓資料,設備操作手冊、設備維護手冊等技術工藝文件,構建組編教學資料。合作企業提品套件,直接作為教學項目載體。

本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模擬電子技術部分,數字電子技術部分,電子工藝部分。①《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模擬電路部分的情境設計。模擬電子技術部分設計的情境以音頻放大器為主分解了四個學習情境,如圖1所示。②《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數字電路部分的學習情境設計。數字電子技術部分設計的學習情境以頻率計為主分解了四個情境,如圖2所示。③《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電子工藝實習部分構建情境9,數字調諧收音機安裝與調試。

3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3.1 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環節包括企業崗位認知實習、“理實一體化”情境教學、校內工藝實訓和校外企業頂崗實習。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模式。①企業崗位認知實習:依據課程學習需要到合作企業咸陽金山電子有限公司見習,感知各種電子產品生產系統環境、崗位工作內容和企業管理文化特點等。②理實一體化教學:以學習性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八個學習情境,重點培養學生在電子電路安裝調試等方面的專業能力。③校內綜合工藝實訓:重點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通過綜合性學習情境,在校內電子工藝實訓基地,學生分組輪崗,自主完成實際電子產品加工的全過程。

3.2 教學情境設計構建集實訓設備、理論教學設施、多媒體設備于一體的“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業情境教學場所,共構建九個學習情境,即九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完成知識傳授、小組工作、實訓操作等教學、實訓與實習功能,使教學模式中的“學生、教師、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幾大要素融為一體,實現職業環境中的教、學、做一體化。

3.3 學習情境實施以“任務驅動”形式,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驟教學(情境六步法實施流程如圖3),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使學生有計劃的學習,有目的的學習,有評價過程的學習,由簡單到復雜的完成工作任務,逐步形成職業能力。

資訊環節:首先由教師布置情境任務,下發任務書,在任務書中提出情境的各項技術指標,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推舉組長,明確職責;同時教師描述工作場景,布置工作任務,分析工作任務;下發任務單等學習資料,提供參考學習資料和引導文。學生分析工作任務,收集整理資料。

計劃環節和決策環節:每組組長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學生交流對工作任務的認識及相關知識的分析;分解學習任務難點;制定學習計劃和組員分工。各組成員按照計劃完成各個學習任務后,組織學習交流討論;確定解決方案;編寫具體實施計劃;編制檢查單。教師負責組織、答疑。

實施環節:學生決策后,確定試驗方案,并提交試驗具體實施計劃,經過老師審核后,分組進行實施。

檢查環節和評價環節:學生組織討論實施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總結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技能點;制作匯報文件。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對小組、對學生評價。學生整理資料。

4課程考核評價的設計

《電子電路安裝與調試》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注重職業能力考核,根據任務完成、項目實施情況等綜合評定。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①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階段學習效果評價(考勤、課堂表現、單元考核成績);②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獨立完成作品);③表述能力評價(課堂發言、討論);④團隊合作及協作學習能力評價(項目合作);⑤綜合能力評價(操作考試)。

5總結

采用工作過程教學,在傳承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上,同時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設計出基于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的情境教學模式,通過情境設置、行為活動,引導學生在認知中去體驗,去實踐,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從“學會”到“會學”,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經過在我院三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試點,學生的電子技能普遍較好。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案例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盧慶林.模擬電子技術[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3.

篇9

關鍵詞:高職;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7-0053-03

專業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業現狀與發展 汽車電子化、智能化是現代汽車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汽車電子在車輛中所占的價值比重也越來越接近25%-30%這個目前國際上的主流比例,豪華轎車甚至超過了50%。隨著國內汽車的普及,汽車電子專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已被國家教育部定為第一批急需和緊缺人才。我國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為汽車電子技術提供了廣闊的舞臺,2011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超1 840萬輛,市場規模超3萬億元,其汽車電子產品價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車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大約在1萬億元人民幣左右。我國汽車電子產業已形成巨大經濟規模效應,成為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一門相對獨立的新興支柱產業。

專業人才需求 汽車電子產品主要為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ABS、安全氣囊、儀表、車載娛樂系統和汽車空調等,而從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普遍認同現在市場上缺乏受過專業教育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掌握汽車電子技術,能夠對汽車電控系統進行檢測維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車電控系統的檢測維修是企業的重點,企業急需這方面的人員。汽車維修企業對高級維修人員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現為對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員的需求。

(二)就業面向分析

就業領域 汽車制造、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子控制部件制造企業,從事汽車電子技術的檢測、實驗、維修與技術服務工作。

初始工作崗位 汽車機電維修工、快修工、設備檢修管理、整車電器裝配調試工等;相近工作崗位:配件銷售及管理、汽車電子企業售后技術支持、汽車維修接待、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汽車用戶消費汽車電子改裝等。

可升遷的職業崗位 技術主管、車間主任、售后服務經理、技術總監、汽車電子產品測試工程師、維修企業技術培訓等。

(三)職業能力分析

專業能力 (1)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2)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3)掌握汽車構造原理和具備對汽車進行技術評價的能力;(4)具有汽車結構拆裝調整及電器拆裝能力;(5)具有汽車電子電路圖的識讀分析能力;(6)具有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能力;(7)具有熟練使用汽車維修工具、檢測儀器設備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的能力;(9)具有汽車駕駛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計劃能力;(3)具有科技寫作與表達能力(能夠撰寫技術報告、檢測維修報告);(4)具有創新能力,獨立學習能力;(5)具有評估總結工作結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業管理能力。

社會能力 (1)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紀守法,為人正直誠實,愛崗敬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際交流和主動溝通能力;(3)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戶服務意識;(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自控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和修養;(6)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樂觀、向上、寬容的態度,具備承受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為汽車學科與電子技術學科的“交叉”專業,涉及汽車、電工、電子、電力等領域,知識范圍廣,學習難度大,如何改革和優化專業結構以及專業建設模式,有利于實現培養汽車電子技術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熱點,但面臨行業標準不健全、關鍵技術保密、就業崗位不成熟等問題,如何突破技術壁壘,解決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培養、實訓條件建設等問題成為新興專業建設的關鍵。

根據突出職業能力為核心,專業技能訓練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結合專業技術應用及教育教學的特點,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實施“兩方向,五結合、雙線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兩方向”是指汽車機電維修和新能源汽車維修兩大方向,“五結合”是指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實訓與就業崗位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實習與過程仿真模擬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雙線培養”是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

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構建專業、系辦企業、校企合作企業于一體的“系企一體化”專業建設模式,“突出一個核心,依靠兩種力量”,即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依托行業,融合企業;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及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三大建設;系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同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共同開發專業領域內應用研究課題。

課程體系建設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

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原則 精簡、夠用、必需、適用。

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依據 教學內容和汽車電子技術職業崗位能力互相整合,體現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在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中,根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安排課程模塊,專業核心模塊的教學內容和典型工作任務相結合。

設置程序 圍繞企業訂單要求,逆序設置,即專門技能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及專業支持課程職業素質課程,根據各層次課程的能力培養要求編排理論部分的內容。

(二)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

設置原則 多門課程之間按照特定工作過程的內在邏輯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照應,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更加理性地實踐,產生創新性實踐成果。

設置依據 高職課程必須以應用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相對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

運行 校內、校外課堂聯動;實踐環節遵循項目的方法,模塊運作,逐層遞進。學生頂崗實習到汽車修理企業了解從事電器與電控方面的維修技能,熟知電器與電控方面的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以獲取汽車維修電工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實踐方面的經驗;為實現學生畢業后的零距離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體系設計過程

課程體系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素質和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本專業課程體系采取“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的步驟。實踐專家與課程專家對工作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務;針對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并描述了對應的學習領域;根據基于工作過程學習領域的性質與典型工作任務的復雜程度,設計對應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

將新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按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含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含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等進行劃分,形成本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其中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對應于培養目標中的專業核心能力部分。

(四)課程體系結構

經過多年的課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礎課平臺化專業課程領域化教學訓練情境化崗位實訓任務化,專業技能進階培養,即“四化”的進階組合型課程體系。

構建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基于汽車機電維修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并將學習領域劃分為初級模塊(包括汽車零部件識圖、現代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汽車維護、汽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汽車機械基礎、鉗工實習、公共學習領域)、中級模塊(包括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檢修、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汽車電路和電氣系統檢修、汽車舒適與安全系統檢修、汽車專業英語、汽車單片機應用技術、汽車空調維修技術)、高級模塊(車載網絡系統檢修、汽車發動機電控與底盤電控技術、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汽車電腦維修技術、汽車發動機綜合實訓、汽車底盤綜合實訓、汽車電路與電氣綜合實訓)和拓展模塊(新能源汽車電子技術、電機與電力拖動、汽車電子產品工藝、電子產品電路設計與仿真)。

專業教學資源建設

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組建了經驗豐富的團隊來完成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實訓實習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在此基礎上,還將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共享型專業教學網絡資源庫,把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網站打造為集專業示范平臺、專業交流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社會服務培訓平臺、在線實訓與測試平臺于一體的立體化、共享型、教學做考互動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空間。重點加強課程網站、網絡教學課件、網絡仿真實訓、實踐錄像片、網絡在線自測題庫等建設,同時還將完善相關的教學文件和課程標準,規范專業教學基本要求。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實訓設備是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必備硬件,隨著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汽車的更新換代加快。為了適應汽車行業的發展,學生應掌握最前沿的技術,所以學校要不斷更新實驗實訓設備。在傳統汽車電工電子、汽車電器、汽車電控、車載網絡、單片機等實驗室的基礎上,以學院為主、企業參與,建設以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拆裝、檢測、維修、調試為核心任務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實驗室;以企業為主,建設汽車電子技術產品設計、制作、檢測、調試為一體的汽車電子技術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頂崗實習是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設備及環境等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的形式,共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適應期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實現畢業即就業目標的重要途徑。汽車電子技術專業需要對畢業實踐環節進行科學的設計,并精心組織實施。建立頂崗實習生的專業管理流程,進一步完善監控與管理措施,實行學院、合作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的雙重監控與管理。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第一,借助校內實訓實習中心,開展教師專業技能自主培訓,制定輪訓計劃,提高教師隊伍“雙師”素質。

第二,經常開展校內及有同類專業的兄弟院校之間的教學觀摩活動,全面推廣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

第三,積極參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辦的各類師資培訓。

第四,與企業深度融合,積極開展教師與企業員工活動,在培訓、技術支持等方面互訪互助,共同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提高教師與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第五,依托國外培訓項目,進一步提高、培養理論扎實、實踐操作技能強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定期選派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到德國等汽車技術先進和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進修培訓,提升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學術水平、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能力,將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應用技術帶回來,引領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六,聘請企業技術能手任兼職教師。分年度聘請一定數量的技術領先、綜合素質較高的企業一線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形成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專兼教師隊伍。

結語

“節能、環保、安全”是現代汽車技術發展的三大主題,車載電子產品的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從事汽車電器與電子設備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汽車電子技術崗位相關的職業能力,在汽車制造、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子控制部件制造企業,從事汽車電子技術的檢測、實驗、維修、技術服務與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鵬.論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11(6):121-123.

[2]楊俊林.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課程體系的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2(7):11-13.

[3]杜學森.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作方式[J].教育與職業,2007(4):30-32.

[4]蔣水秀.高職高專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過程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探討[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124-126.

[6]蘇慶列.高職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6):159-160.

[7]陸玉亭.高職汽車電子專業建設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9):6546-6547.

篇10

關鍵字:工學結合;職業技能;項目;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9255(2012)04-0060-03

“以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切入點,以能力為本位,融教、學、做為一體”是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的有效手段。

《模擬電子技術》是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專業在電子技術方面入門性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對《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式教學體系改革,是實現工學結合模式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一種有益嘗試。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動手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模擬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是電子行業各種相關工作崗位的職業技能基礎。如:電子產品開發、設計與維修,電路板的設計、印制及測試、插件、拾焊等工作崗位都離不開模擬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1]在傳統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往往

是老師重點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再加以一些驗證性的實驗。而這些驗證性的實驗往往僅針對一個孤立的電路,與實際應用沒有太大聯系,與職業崗位基本技能需求相脫節,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

因此,《模擬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如果不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學生將很難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以“做”為載體和目標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在該教學模式中,以“項目”為主線,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項目化教學。要求授課教師都是既能進行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同時授課地點也不再有理論課教室與實驗、實訓室之分,實現了教學環境的“一體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可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有效提高教學時間和教學設備的利用率,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2]

因此,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對《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體系進行重組和優化,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重組及優化課程體系

(一)合理劃分教學模塊,確定合適的項目載體

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按照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知識與技能,我們將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劃分為以下幾個教學模塊:半導體二極管及其基本應用、直流穩壓電源、三極管及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運放電路、負反饋放大電路、功率放大電路、振蕩電路、晶閘管應用電路。我們圍繞這些教學模塊,確定了五個小型電子產品項目:直流穩壓電源的制作與測試、音頻功率放大器的制作與調試、函數信號發生器的制作與調試、調光臺燈的制作與調試、無線話筒的制作與調試以及一個綜合性的制作項目——收音機的制作與調試。表1中給出了各個項目的完成步驟及所包括的教學模塊內容。

通過完成這些項目的制作任務,可使學生較為直觀地學習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訓練相應的技能,以取得本課程所要求達到的能力,如: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能力;常用電子儀器儀表的使用能力;電子電路圖的識圖能力;簡單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電子電路印制板設計、焊接、測量、調試能力;典型電子電路的故障分析和檢修能力等。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設計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們摒棄以往“教師滿堂灌”的做法,將課程的重點轉向學生的“做”,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每個“項目”的教學設計為一個個典型的“工作任務”:項目分析、查找資料、設計產品電路、產品電路性能仿真、產品PCB(或萬能板)的制作、產品調試、產品設計報告及相關工藝報告整理等。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工作小組”,并要求每個“工作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完成從信息的收集、工作計劃的制定到工作任務的實施等系列工作,教師作為教學的咨詢者和課堂教學主持者完成任務的布置、項目分析、相關知識理論分析以及答疑的工作。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三)以項目為載體,重新整合教學內容

在每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除了包含本課程相應教學模塊的內容以外,還會綜合運用電子專業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如:在進行電路性能仿真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Multisim仿真軟件的使用方法;在進行電子產品PCB板(或萬能板)的制作過程中,學生應當能夠綜合地運用電子電路印制板設計和制作的相關知識。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些知識是分散在其他各門課程中的,彼此之間相對獨立,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項目的制作過程中需要什么知識就學什么知識,因此我們將以往在其他課程中開設的“Multisim仿真軟件的使用”這一章節的知識融入到了本課程中,同時將原來安排在后續學期開設的《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調整到本學期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同時開設,這樣大大提高了本專業相關知識的互相滲透、綜合運用。

(四)“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成績評價體系中,強調的是過程考核。因此,我們在每個項目中都安排了相應的考核內容。在考核過程中,應綜合評價學生的設計方案、數據分析、電路制作工藝、電路調試技能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真正將課程內容學活。每個項目結束后,由教師對本項目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設計方案、制作過程、調試方法等內容進行點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項目所涉及知識的理解。

在“項目化”教學體系中,摒棄了傳統的成績評價方法,采用過程評價,目標評價,項目評價,隨堂考試方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在評價過程中,應加強過程評價,每個項目都應安排針對該項目的考核內容。在評價過程中,實施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具體的評價手段可以采用觀察、現場操作、系統設計報告、閉卷或開卷測試等。評價重點為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給予特別鼓勵。

三、實踐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效果

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制作電子電路有很高的熱情和興趣,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制作,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該教學模式實現了“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教學,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從2008年起,我院電子專業選拔出的學生在每年全國及省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及省電子設計大賽中,都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時,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實踐,因而進一步鍛煉和培養了“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二)存在的問題

1.實訓條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條件是保證“項目”按質按量完成的關鍵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實訓場所基本上仍然是傳統的實驗、實訓室,與真實的生產場所有較大的差距,而實驗設備中部分實驗箱、實驗臺仍是按傳統教學模式開發和設計的,其提供的實驗、實訓內容固定,不能根據教學“項目”的內容靈活變動,因而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根據“工學結合”的需求,按照生產現場布局,建立仿真的實訓場所,并根據教學“項目”開發合適的實訓設備,這樣才能使“一體化”教學能夠真正落實到位。

2.“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一體化”教學要求教師知識面廣,能根據教學進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能及時解決學生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然而,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沒有真正參加過電子產品的研發與生產過程,對崗位職業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使“一體化”教學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應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通過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及鼓勵教師參加橫向課題的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3.缺乏真正符合“工學結合”標準的教材

傳統教材不適應現在教學的需要。當前,缺乏以實踐能力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真實產品為載體,引入行業職業標準,真正符合“工學結合”標準的教材。這是因為目前大部分高職教材的編寫往往是學校單方行為,沒有企業的參與,因此教材很難真正體現企業技術標準與要求。

4.師資配備影響教學效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人說,全班學生聽;而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全班學生“做”,教師一人指導,因此老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增加,常會出現輔導不能到位的情況。在“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下,如何進行教師配備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