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人文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09:3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職人文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職人文課程總結

篇1

關鍵詞: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培養

文章編號:ISSN2095-6711/Z01-2016-01-0145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睂τ谡Z文學科教學來說,語文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所以從小學到大學,語文學科都是承擔著重要的學科角色,在中小學教學體系中,語文學科是一門主要課程,在大學階段,語文學科雖然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公共課程,但是依舊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一名高校語文教師,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高校語文課堂,引導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一、走進教材,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解析人文精神

高職院校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公共課程,特別是針對理工科類學科來說,語文教學最為基本的就是圍繞語文教材進行教學。在高職階段,有不少學生認為專業課才是自己較為重要的課程,而對于語文學科這類公共課程不加以重視,其實是個誤區。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教材,高職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都是比較經典的名家名篇,細細品味這些名家名篇,其實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解析人文精神。在教材閱讀中,文言文、詩歌這類文體是語文閱讀中的難點。在文言作品和詩歌作品中,要引導學生首先掌握文言文、詩歌作品的鑒賞方法,比如對于語言晦澀的文言作品,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意向分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更為理性的學習和思考方式,今后在品讀其他文學類作品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這種科學的方法和方式進行品讀和提升,在閱讀過程中時間久了,就能找到規律、形成積累。

二、走出教材,引導學生在關注社會中提升人文素養

除了依托教材以外,高職語文教學還要積極走出教材,引導學生在關注社會中提升人文素養。對于高職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是成年人,每天接收大量的外界信息,現在又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所以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高職學生走出教材,在關注社會中提升人文素養。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上發生的一些新聞、一些事件,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社會問題。引導學生走出教材關注社會,可以結合高職語文教學課堂,將傳統的課堂進行適度的改革,引導學生觀察社會、關注時事,會利用語文課的幾分鐘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辯論等,通過這類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全面激活思維活力,提升語文素養,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比如我曾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為引子,引導學生參與辯論,最終學生得出愚公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當然,有了這樣執著的精神,我們還需要科學的方法。

三、延伸教材,引導學生在總結經驗中提升人格修養

作為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延伸,當下我們主張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內容,這種延伸就是對于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延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意在引導學生在總結經驗中提升人格修養。所以在教學中,結合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對教材進行適度延伸,在延伸的過程中,進行課外閱讀的輻射。在高職階段,有不少學生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只是因為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不是文學方向,但是這樣的學生內心有一顆文學的種子,在語文教材延伸的過程中,我結合高職語文教材的相關文章,進行了課外閱讀的延伸,例如每周利用一節語文課,除了教材知識的講解之外,進行課外閱讀的輻射和延伸,將相關的名篇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進行適度延伸。通過這種輻射和延伸,有助于幫助學生全面提升人文素養。針對高職階段的學生來說,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到了學習生涯的最后一個驛站,更有一些學生開始“混日子”,對語文這類公共課更是消遣、打發。結合這樣的現狀,我首先以趣味的語文課堂教學來吸引高職學生,再結合趣味的課堂來滲透“勸學”的道理。

四、走近心靈,引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呈現人文精神

作文是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教學經驗表明,作文是學生普遍感覺頭疼的一項難題。我認為高職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走近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呈現人文精神,將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通過寫作表達出來。基于很多學生在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和困惑,我鼓勵這些學生,只要我們做到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傳遞出來,只要我們在寫作中弘揚社會正能量,就能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品,而作品語言是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平日的閱讀、習作等進行慢慢積累的。高職語文課堂的寫作教學,我嘗試走近學生心靈,作文主題的設置,以學生所熟悉的場景、心境等作為切入點,全面激發學生寫作的主觀能動性。

五、總結

總而言之,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培育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要注重語文教學的成效和方法。與此同時,作為一名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契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素養、激發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全面提升學習的內蘊。

參考文獻:

[1]徐智.踐行綠色課堂提升語文素養[J].職教通訊,2014

篇2

人文素質高職專業課程印花大型實訓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包括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主要表現為通過后天的人文科學教育,將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二)紡織印花技術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性

這兩年紡織業的不景氣,使得印花專業學生思想普遍不穩定,這對紡織企業人才的迫切需要帶來很大困難,對于整個中國紡織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確立了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币约啊皾M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國內外相關課題研究綜述

1984年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發表《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對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關注。美國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進行課程改革,都對人文素質教育做出明確的規定;英國1987年《高等教育——應付新的挑戰》白皮書,明確把堅持基礎科學研究,增進人文學科學術成就作為高等教育目標之一;德國工業大學中人文課程占所有課程總量的四分之一;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人文、社會的一般基礎知識,一些高職院校的人文社科課程已經占基礎課的31%-37.5%。

20世紀末,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過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要求學校通過道德教育,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為只有加強人文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戰爭犯罪、貧困等災難。

由于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討越來越多,對于某些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一致的看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以印花大型實訓課程為例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紡織學院立志于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力促培養適應于紡織業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印花大型實訓課程為例,探索融人文素質教育于高職紡織專業課程教學的研究實踐。

1、關于高職紡織印花專業人文素質內涵的研究

現行素質觀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質的內涵界定為人文科學、人文教育在教育對象身上所體現出的成果,包括倫理道德修養、政治理論修養、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幾個方面。但針對印花技術這一特定產業所應具備的人文素質的界定還不夠深入和全面。

2、高職紡織專業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組織多種形式的調研,包括在校學生、畢業生以及用人單位等,從中尋找高職紡織專業從事印花技術的學生在倫理道德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文學藝術素質、歷史和哲學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并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等等。

3、融人文素質教育于高職紡織專業課程教學的措施研究

(1)加強專業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提高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育人,這樣才可以做個真正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鬃诱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就要求教師應該處處為學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做人。

(2)改革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架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痹趯I課程的標準設置及授課計劃里增加與專業知識相適應的人文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印花紡織面料時在課程導入時可通過介紹中國神六宇航服,一方面可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國家自豪感;在介紹印花材料知識時,可引入孟郊的《游子吟》來歌頌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在介紹印花染料時,甚至可以播放一小段《大染坊》中面料變色的場景來使學生感知歷史責任的使命感等。

(3)創新專業課程教學方法

將人文素質的教育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創新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比如情景模擬教學、高仿真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問題教學、虛擬教學等。在激發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興趣的同時,使人文素質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和提升。

(4)建立融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研究建立主體多元化、手段多樣化的融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注重“知識與技能”、“實際與應用”、“態度與習慣”、“關愛和溝通”等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綜合評價。

4、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長效機制

研究建立從事印花技術專業包括畢業生及用人單位在內的跟蹤調查長期有效的機制,對本課題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對完善課題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四、總結

高職教育肩負著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而人文素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兩次人文專業課程教育所能實現的,它需要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并逐漸形成,所以融人文素質教育于專業課程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革英.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2,(4):50-52.

[2]吳紹芬.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誤區與出路探討[J].高教探索,2011,(6):22-26.

[3]楊方,余紅梅,賈淑紅,等.高職院校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實證研究[J].素質教育,2011,(33):73-76.

[4]張廣德.提高高職學院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2,(20):44-46.

篇3

關鍵詞:人文素質課程;行業文化;對接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笨梢?,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是必要且緊迫的;而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本身有許多弱勢,如脫離行業實際、特色不鮮明等。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應當正視現狀,迎難而上,不斷探索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高職人文素質課程應該以與行業文化的對接作為其發展的鮮明特色,國內研究者關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與行業文化銜接的提議有很多,但主要是關于行業文化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對接的路徑;其實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校園文化屬于人文素質教育隱性課程之一,但是目前為止國內對人文素質課程對接行業文化的探討與實踐還停留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沒有提出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全面與行業文化對接的觀點。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課程全面對接行業文化是其發展與壯大的關鍵舉措。行業文化是指該行業在人類文化、社會文化和經濟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與本行業相關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品牌效應的綜合體現。如果說行業文化的發達程度和特質內涵,深刻地影響著行業的發展模式、制度選擇、政策取向以及各種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水平;那么在高職院校的文化育人工程中引入行業文化,既能充分發揮行業文化的育人作用,更能深刻地影響著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首先,“依托行業、服務行業”的理念始終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宗旨,所以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與行業文化對接符合高職職業性與行業性的重要特征;其次,行業文化對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潛在的巨大推動力,而作為培養行業發展后備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應該順應這一趨向,創新人文教育理念,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有效滲透行業文化;最后,在人文素質課程建設中滲透和融合行業文化教育,能夠使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特色道路更加明晰,使培養的人才適應行業文化發展的現實和未來需求。

因此,探索與實踐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與行業文化對接的路徑,是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特色道路的探索,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行業文化底蘊、受行業歡迎的高素質加高技能的人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一般包括人文素質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人文素質顯性課程指學校直接開設的、以明顯方式呈現出來的課程,其操作性很強。人文素質顯性課程一般包括如下課程:人文素質課程、思想道德素質課程、身心素質課程等。其中人文素質課程對接行業文化是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為人文素質課程包括人文素養課程和人文應用課程,是人文素質顯性課程中的主干課程,在高職人文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建筑行業文化》與《中外人文經典》作為全院學生必修的人文素質課程,其人文素質課程歷時3年逐步形成了對接行業文化的特色。如《建筑行業文化》課程直接彰顯了行業文化,使學生了解中外建筑歷史與建筑行業文化的發展,了解中外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師成績與其建筑精神,同時使學生對中外建筑行業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與理性認識,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逐步具備建筑行業文化所內含的敬業創新、勇于實踐、嚴謹求實等精神與品質。而且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另一門人文素質課程《中外人文經典》同樣注重與行業文化的對接,從抽象的人文精神中提煉了以行業文化為依托的人文主題:如其“選擇人生”的主題,即引導學生正確地選擇人生,以魯班等建筑大師為榜樣,力爭度過有價值的創新奉獻的一生;又如在“人生情感”的主題中重點培養學生對建筑的興趣與熱愛。這樣直接彰顯行業文化的“建筑行業文化”課與間接體現行業文化的“中外人文經典”課互相聯系與配合,使學生了解與掌握行業文化的內涵與精華,最終促使學生形成與行業文化相吻合的綜合人文素質。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隱性課程也可以實現與行業文化的對接。人文素質隱性課程指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課程。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建設幾門顯在的、可被命名的課,應該是一個包含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養成過程;人文素質隱性課程可以包括:校園文化建設、專業課程的人文滲透、社團文化活動、行業實踐活動等。不僅人文素質主干課程的教師承擔著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責,而且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師也擔當著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責;高職所有的專業教學都應該注重人文科學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專業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應該培養學生與課程相關的行業人文素質。如通過專業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對行業文化的興趣,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可以教育學生以行業大家為楷模,樹立為行業獻身的精神等。

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在專業教學之中,注重與素質教育的融合,特別注重與行業文化的銜接。建筑行業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建筑行業的創新與創業能力,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建筑行業創新與創業特色的新培養模式。專業教育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建筑行業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建筑行業創新創業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省內外各項創業競賽中多次獲獎,大多數獲獎項目都是結合建筑專業進行研究開發、具有建設類專業特點的項目,如“外懸式外墻腳手架”、“高性能混凝土早齡期拉伸性能試驗機”、“新型電機定子繞線機電控系統研究開發報告”、“一種住宅內使用可移動式微污染水回用裝置的研制”、“杭州市貼沙河生態建設規劃”等項目,都和建筑行業的建筑工程、環境監測與治理、建筑電氣工程、園林工程、給排水工程等緊密結合。由此對接行業文化的專業教育就深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發展。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更可以實施與行業文化的對接,其具體方法有:首先可以與行業物質文化對接,如通過仿真模擬的教學環境,以行業大師的名字命名校園內的路、廣場等,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和環境等。其次是與行業制度文化對接,如通過行業文化節、行業文化宣傳周、學生行業實踐活動等讓學生接受具有行業制度特色的文化教育。最后是與行業精神文化對接,如以行業代表人物的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代表,能夠實現校園文化與行業精神文化的成功對接。

再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探索,邊實踐邊總結邊修正,初步形成了與建筑行業文化對接的建設模式。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文化品牌主打“魯班文化”,因為“魯班文化”與建筑行業文化直接關聯,學院以建筑行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魯班文化”為引領,舉辦了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魯班技能節、科技創新節、文化藝術節;新生活動月、讀書活動月、志愿服務月、社團文化月;建筑文化宣傳周、科普宣傳周與魯班大講壇等。上述所有活動都以建筑行業文化為中心,分別從建筑行業文化的不同層面熏陶、教育與影響學生,這種與行業文化對接的校園文化已經成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抓手。

綜上所述,對接行業文化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育,是一種有創新之處的教育方法,其使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與行業文化相互作用和滲透,使人文教育課程與人文評價體系都重視與傳播行業的精神與價值取向。這種直接與行業文化對接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對于培養行業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等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來說,在實踐操作層面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僅極易被將要進入行業工作的學生理解與接受,也便于行業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品格,使認同和接受行業文化的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公芳.對高職院校職業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8):77-79.

篇4

關鍵詞:高職語文 語文教學 人文特征

引言

在高職語文科目發展探索中,有很多教育家基于語文科目的重點任務、培養目的以及和語文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聯,圍繞怎樣深入培養大學生自身的表達技能、文學技巧、語言水平、人文素質等關鍵問題展開論述。筆者總結了相關教學觀點得到以下結論:高職語文教育改革與培養目標在培養與提升高校生語言能力及溝通水平上意義重大,教學中包含閱讀、行文、口語等諸多層面的技能;目標是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多方面能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育高素質優秀人才。[1]所以,高職語文這門功課對大學生未來前途而言,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高職語文教學的意義

語文是我國千古文明流傳至今的重要載體,其肩負了傳揚華夏文化、陶染道德品質、宣揚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務,假如高校語文課程沒有很好地開展,那么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光輝璀璨的文化就難以傳承下去,因此它是承接我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主要途徑。從語文自身屬性角度而言,其具備工具屬性和人文屬性,語文是這兩者最大程度融合的科目。[2]語文的工具屬性具體展現于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系統當中,深入優化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強化大學生理解水平,對于他們綜合技能的開創與解析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從這一點來說,語文在別的科目教學中也同樣發揮了重大影響力。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特別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實踐中都有著極其重要作用。語文最根本之特征是人文屬性,它的工具屬性除了給其他科目發揮功用之外,同時也是展現人文屬性的必要條件,大學生只有在對某篇具體文章當中的文字、詞匯、語句和整篇文章含義分析解讀以后才能感受到這當中包藏的內涵,深入閱讀之后才能達到人文素養與精神境界的提升目標。[3]

高職院校中所涉及的專業科目都無法脫離語文學科的影響范圍,語文教學對學生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的提升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其他科目當中,這類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而語文科目的教育就是一個技能培養與別的科目舒暢溝通的承載途徑。除此之外,語文科目的教育對于大學生陶染情志與提升審美能力也有著關聯。中國文學從古至今都很注重提升情操與修養,現在高職院校語文科目仍然具備這類功用,語文科目教育的意義并非局限于文化知識的積累,更深刻的是提升文學素養,即精神覺悟上的提高。高職語文教育在情致、道德等人文素養上是不可替代的學科,它可以把很多重要精神滲入具體的文學作品以及相關課程中,進而令大學生更易受其陶染,最終接納它。高職語文教材中許許多多美好的文本和詩作也可以提升高校生自身審美與綜合素養。

二、高職語文科目教育中的現狀

為了使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更好地發揮其人文精神價值,我們僅僅意識到語文在高職院校中的重大意義還不夠,還需要基于語文教學在高職院校里的現實情況,只有對目前狀況展開充分的解析,才能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透過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高職院校中的語文科目教育現存的諸多劣勢以及現狀亟需解決。

(一)高職院校語文科目逐漸變為邊緣科目

目前,高職院校里的語文科目存在逐漸變為邊緣科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狀況:全世界非漢語國家研習漢語的總人數已經在3000萬以上,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千五百多所院校設立了漢語科目。但是在我國高校里,語文學科卻未能引起相應重視。此外,在整個教育系統當中,外語與語文這兩個科目的比重持續失調,后者占據的比重逐漸降低,一直到高職院校教育系統里,外語占據的比重業已大幅超越語文。第二個現象在非漢語言專業里展現得更為顯著,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邊緣化趨勢使人不得不擔憂。

(二)高校生對語文的應用不是很熟練,學習興致不高

從小學開始就開設了語文基礎科目,可是學習多年后,在高職院校中仍然存在很多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缺乏現象,對文字的使用表現出邏輯上的錯亂以及詞不達意。尤其是理科生,在語言表達技能上更顯得貧乏,這類現狀在他們的畢業論文中得到具體展現。有很多大學生在面臨畢業論文時,即使自己大腦里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卻仍然無法落筆,這種狀況給高校語文科目教育敲響了警鐘。

(三)語文科目教育看重理論,缺少對實踐技能的培養

語文教師在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時,只看重基礎知識的解析,極少關注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公文技能的實踐與提升,這令整個語文科目的教學顯得非常呆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無法提高。只注重知識的灌輸是片面的看重語文工具屬性而忽視其人文屬性的行為,對文本每字每句的解析僅能夠把基礎知識教給大學生,卻無法令學生深切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對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能力的提升效果不佳,令學生無法把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抹殺了他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最終讓語文科目教學沒有辦法施展出其功用。

(四)高職院校語文科目教育在理念上較為落伍,教學內容單一

現在高職院校語文科目教育依舊延續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路,不論教師還是課本研發,都沒有很好地貫徹語文教學改革的理念,缺乏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只能令高校生提不起奮發學習的勁頭,教與學的熱情減少將使得語文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很多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依舊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陳舊的授課模式使大學生的學習心態不積極。這樣一種上課與考試方式,無法令高職院校語文科目教育達到培養精英的目標,甚至妨礙了大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實踐技能的培養,這類情況對那些將要邁入社會大門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而言,對其就業以及繼續深造十分不利。上述原因均為高職院校語文科目的教學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讓語文課堂多姿多彩和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對高校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發就成為必要環節。

三、高職語文教育應對策略探索

《大學語文》是高校除漢語言課程以外的一門公共必修教材,這門課程對于高校生提升人文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的語文科目教育并未實現這種價值,基于上文對高職語文教學現狀的不足之處的分析,并從語文在高職院校中的重要影響和實際情況出發,透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對策:

(一)改革傳統語文教育模式,朝多元化發展

上語文課時,融合文本并且充分運用多元化知識滲透,給學生創造貼合實際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快速轉變成綜合技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組織有關語文相關能力的研討會或主題演講,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這類教學活動可包含研習重點作品、報告及探討其他同學的觀點。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改善原來一成不變的傳統教學方式,透過實際的師生互動,還能夠很好地培養技能。透過多種能力的模擬實踐,積極調動學生表現的熱情以及學習的興趣,令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有所用。

(二)對傳統教育觀念予以變革,凸顯語文科目的人文屬性

不能把語文只作為一個獨立科目簡單看待,它是其他所有學科的表達基礎,是將人文精神深入其他科目里去的大科目。學習語文的同時也能夠間接學到其他科目中的知識,反之也是如此??颇块g是互相作用、互相滲透的。高職語文不僅具有工具屬性,還含有人文屬性,它是這兩類屬性的融合。

語文是高校教學里的基礎科目,在現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觀點引導之下,實際教學注重能力培養,著重于專業課。這類輕人文、重思維的情況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利影響。根據實際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書面寫作技能與口頭表現技能十分貧乏,這就需要語文科目的研習以及鍛煉。[4]如果要改善這種情況,高職語文教育觀念就需要予以變革。變革里需要引進“素質教育”,融合創建、發揚人文精神,令兩者深入融合,將科學和人文予以整合。

(三)教師需要提升自己的素養,努力創新

高職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對教學的品質與水準有著關鍵影響力,在保障教師專業素質條件下,才可以討論教學觀念以及方式。[5]在當下,國內高校語文教學正展開改革,教師的專業素質將對科目改革成功與否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需要看清楚實際情況,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需要在教學方式上大膽創新,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最終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四)對高職院校語文科目教育的側重點予以重新定位

高職院校語文教育需要突破只看重理論知識灌輸的現狀,這種忽略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方式亟需改變,應該主動探尋可以提升高校生綜合素養的教育方式,例如開展“演講與口才”“寫作與文章鑒賞”等相關課程,令語文課堂的45分鐘得以高效利用,在學生技能提升的同時,給跨入社會做足功課。此外,高校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師需要在基礎教學之外,努力探尋提升課堂效率與品質的教學方法,極力營造最佳的教學氛圍。在發揚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著重借助高科技輔助教學,在愉快的課堂氛圍里,繪聲繪色、情景交融,令高職語文課堂變得活潑生動、多姿多彩。語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育觀新建構[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宋文芳.論高職語文教育的改革與創新[J].語文建設,2012(24).

[3]李元功.語文教學藝術與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高職 旅游管理專業 人文素質 課程設置 教師

當今旅游業蓬勃發展,就其服務特性而言,在國民經濟中歸屬于我國的第三產業。一方面,旅游業為旅客提供飲食、住宿、出行、游玩、購物及娛樂各方面的優質服務。另一方面,旅游業不僅可以促進人與大自然的溝通,也能使人與人之間由于平時忙碌的工作而貧乏的情感交流得到豐富。旅游業在某種程度上肩負著文化元素與藝術元素之間融合與宣傳的使命?,F在選擇旅游的大多數人渴望在享受“飲食、住宿、出行、游玩、購物、娛樂”優質和快捷的服務,更加對其他國度或者地區的文化、藝術充滿濃厚的興趣。他們希望在精神領域、情感交流以及美的享受方面都得到豐富的收獲。

一、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這個專業,我們針對某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大二、大三兩個年級共計182名大學生做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對這182名大學生我們當場給他們發放問卷,并且他們都是相互獨立地完成問卷。通過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當問到“同學們對哪門人文社科感興趣”的時候,只有10.4%的同學選擇了哲學學科。當問到“你最希望開設怎樣的人文社科講座”的時候,高達85.7%的學生都選擇經濟方面和管理方面。當提問到他們日常如何獲取人文社科知識的時候,66.5%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當問到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屬于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的時候,只有39%的同學選擇正確。另外,能夠準確表達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的同學僅僅只有全部被調查學生的41.2%。

二、優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的素質結構主要取決于為學生開設的課程體系。大規模的培養某個專業的人才最成功的經驗就是課程教學的方式,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需要不斷加強的部分。所以對于高職旅游管理這個專業而言,使學生具有優秀的人文素質和良好的人文精神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同時,整個課程體系需要適當調整和整改,首先對于課程分類應該更加明確和具有針對性,使得整個體系相互貫通、有機結合。例如開設一些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程,它不僅可以增長學生在人文方面的知識,還可以使得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大提高。此外,適當增加某些選修課的學分,使整個人文素質教育系統更加健全和完善。與此同時,不僅要突出學生的個性,更要適應整體性的要求。

三、開展系列講座,拓寬人文素質

以專業基礎教育為主,以人文素質教育為輔,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使得枯燥無味的課程教學內容得到豐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程作業布置方面,教師更應該注意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的補充,可以通過閱讀名篇名著的方式,以一種強制性的學習方式規定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廣泛閱讀和撰寫讀后感。對于校企結合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因得到廣泛推廣,相信實踐出真理。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可以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鞏固理論知識。

對于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專業,學習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專業知識以后更要鍛煉相關的旅游業務宣傳活動和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所以成功的高職院校必須和旅游行業開展密切的合作,校企結合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也得到廣泛推廣,要切實相信實踐才能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可以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鞏固理論知識。通過建立認識和實踐旅游業擁有豐富人文內涵的鍛煉的舞臺,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的表演,勇敢的挑戰,健康的成長,增強自身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四、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高校的教師的人文素質決定了這所高校高等旅游專業的學生將得到怎樣高度的人文教育。在學生受教育階段,作為與學生聯系最密切和溝通最頻繁的教師,他們的見解和情操等都會深刻地左右學生對一些陌生事物的看法。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旅游專業的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量和崇高的人文素質是必不可缺的。新時期、新時代、新要求,給高職旅游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盡可能的開發專業課程對學生素質教育潛在的功能。第二,要有機地結合專業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使兩者融會貫通。第三,在整個教學中要不斷地嚴格要求科學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五、結束語

從上述內容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看出,提高高職旅游管理的人文素養已是勢在必行,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當今社會需要的是適應現代旅游的專業人才,培養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和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才是旅游專業成功的標志。相信通過將來不懈的努力和不盡的探索,推廣人文素質教育,強調它在當今教育的重要性,我國旅游服務的質量必將蒸蒸日上和迅速健康的發展,高校也會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旅游管理和服務精英。

參考文獻:

[1]黃靜,劉文俊,李樹琪.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0(1)

[2]張玫,姜鶴,胡文華.關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15(1)

篇6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顯性課程;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高。鑒于此,高職院校要倡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也培養學生“做人”的修養。課程是完成高職教育目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

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培養目標:一是讓高職生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覺,并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二是讓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領悟美的真諦,培育他們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的意識,升華他們對生活美、藝術美的追求。三是讓高職學生掌握人文知識,進而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四是通過人文知識、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高職生“做人”的自覺。所謂“做人的自覺”表現在以下幾點:善于自我和諧相處,善于與人和諧相處,善于與物和諧相處,即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特征

就課程性質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因而,本土性與民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顯著特征。

就課程目標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喚醒和引導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說自然科學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社會科學課程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則是把學生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

就課程的知識性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常常通過量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活動的實施,保證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保障。因為高職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才有可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構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學保障。

就課程結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層次性、拓展性。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組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功能,主要側重于高職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傳遞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層次性體現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的層次結構中,每一層次都有較明確的課程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傳授的是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的體現和積極作用。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所謂倫理,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即如何做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高職學生“做人”的自覺意識,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一門基礎性課程。

“文學欣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課程。通過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美化心靈,陶冶情操。因為文學是通過文學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學教育對于人的個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中華美學”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更高層次的拓展課程。本門課程是上升到美學的理論高度研究美,重在通過美育塑造學生的人格。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理性力量,使學生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統一。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對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養的,尤其離不開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為手段,激發學生美的情感,使他們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悅,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使心靈得到凈化。美育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還給他們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貴不僅在于它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還在于它體現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廣泛性。美育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的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存在之中,讓他們獲得情感與理智的滿足,從而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

就課程類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適宜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的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一種“反思性的知識”,具有個性化、隱喻性和多質性。如對“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保ɡ钌屉[《無題》)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出人文知識的個性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最忌“灌輸”和“絕對化”,應采用討論課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真誠、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移情、理解和對話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構建以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大課程體系

課程是實現或制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礎性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都會指向課程。

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八^顯性課程是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的,與一定的學科、實踐相聯系的育人媒體,它包括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①“所謂隱性課程即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教師的人格和學校領導的風格以及與學校文化系統相通的社會文化等”。②

隱性課程的資源皆隱含于學校文化之中。這些資源是以暗示的形式傳導的,關鍵在于用心去體驗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長期性、間接性。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是整體課程的兩個部分,但從邏輯學意義說,它們在內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課程整體。首先,二者并非是主從關系,而是相互對立、相對獨立的兩個課程領域。其對立性是指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獨立存在的一種課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個互動的轉換關系,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統一的整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顯性課程中潛含著隱性課程的成分,隱性課程強化著顯性課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只有當二者相互認同、彼此支持時,才能共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應是一個包含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養成過程。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概念,是指廣義上的課程概念,其包括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和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一起構成一個全面、正確、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其中,顯性課程由核心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構成;隱性課程由活動課程、網絡課程、柔性課程等構成。

一是以外顯為主的常規結構形式,就是指常規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即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形式,即在教學計劃中以課程科目形式出現的課程編制方案。顯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是以主干課程為綱,輔之以相關課程。由于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學制所限等原因,筆者認為,可設置一門核心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側重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設置“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選修拓展課。

二是內隱的非常規結構形式,即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結構形式無固定的模式,所謂課外活動、講座、參觀、學校環境等都屬于這種形式。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高職學生的舉止行為、價值觀念、精神世界。這是一種通過潛移默化方式間接影響學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中的體驗相結合。而這種實際活動是在某種環境、某種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只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配合,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成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結構由一門主干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門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和“中華美學”構成。

主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筆者建議將課程命名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十六講”,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精神的講解,側重領悟中國傳統思想,使學生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獨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選修課“文學欣賞”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讓高職學生在文學欣賞中愉悅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靈、開闊思維。文學欣賞課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的過程。因此,“文學欣賞”的教學內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學欣賞方面的理論知識,重在作品欣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在享受、體驗中達到課程的培養目標。為此,高職院?!拔膶W欣賞”課教學內容或教材的選取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選擇古典詩歌,通過詩歌欣賞培養學生詩性的智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詩性智慧表現為感情的凝聚、直覺想象和境界的升華等方面。因此,要從人文精神出發拓展詩性思維,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詩性的無處不在,并把它最終落實到做人的基點上。因此,我們呼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從人文思維的角度,借助于“詩性的智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選擇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因為《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之作,它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沒有結局的殘篇給讀者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紅樓夢》,那就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遺憾。據調查,我們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沒有讀過《紅樓夢》,或對《紅樓夢》了解甚少。當然,通過幾節課的學習,不可能讓高職學生對《紅樓夢》有全面的了解或較深的認識。但我們的課堂教學永遠都只是一種引導和啟發,通過課堂引導、啟發,把學生引進門,最終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拔膶W欣賞”課通過對《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認識《紅樓夢》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水平。

“中華美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更高層次的拓展選修課。人文素質教育中,審美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審美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并終生以推廣美育為己任。在當時與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還有梁啟超、王國維等人。在晚年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時,也一直強調:“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倡導美育比倡導基督教要現實得多,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雖然有精神信仰,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上帝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審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樂教”和“詩教”占有重要地位??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涉及音樂評論,這些評論都很深刻。臺灣學者徐復觀認為中國古代教育是以音樂為中心的教育,并且認為:“禮樂并重,并把樂安放在禮的上位,認定樂才是一個人格完成的境界,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復觀認為儒家是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而這種“為人生而藝術”主要表現在音樂方面,同時也表現在詩歌方面。在《論語》里,孔子多次強調學習《詩》的重要意義。儒家認為只有通過“樂教”和“詩教”輔之以“禮”,才能培養出溫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則不同于儒家的將人格視作對仁義的歸依,而把人格看成對包括禮義在內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張在回歸自然、天人合德中實現人格的獨立自由。在中國歷史上儒道兩家是互補的,共同滋養著中華文化的靈根。李澤厚把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歸結為一種“樂感文化”和“實用理性”。他認為:“儒家不是宗教但卻包含著宗教的熱情,雖然不是哲學但卻包含著哲學理性。它培養了一種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態度。”④

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實際是在延續儒家的審美教育傳統?!叭绻f宗教對人類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產生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生物表示體貼和憐憫,那么依著者之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為當今中國人的倫理價值真空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所以,我們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也是我們提倡高職開設“中華美學”的目的所在。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基礎。明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建立科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合理分配學分,保證充足的學時,配備良好的師資,進行嚴謹的教學以及嚴格的考核等制度設計,是大學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礎。

注釋:

①②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頁

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④李澤厚:《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

⑤林語堂:《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頁

參考文獻:

[1]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譚衛平.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煉.美育的素質教育功能及其對學生人格的完善[J].經濟師,2008(1):121.

[4]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澤厚.世紀新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一、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必要性

1.知識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也不斷更新,各種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僅在一方面專業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人文科學、自然學科更是與其他技術相疊加,綜合式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科技文化進步的根源,也只有學好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才能夠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讓學生具備獨特的創新能力。這決定了高職院校要培養出專業技術良好且具備豐富人文知識的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貢獻。2.促進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證實了只有那些具備良好人文素質的綜合式人才,才能真正參與到社會發展的競爭中來。多年來,高職院校只重視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更多的學生只重視眼前的功利、實惠而忽視了長遠的利益。學生不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質已經影響到學生在生活中的全面發展。顯然,高職院校原有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也成了促進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3.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長久以來,高職院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崗專能,而不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從而成就了很多高技能、低素質的學生,這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還尚未形成,對他們進行及時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夠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面對生活,有擔當、有責任感,能夠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讓學生變成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4.適應人才競爭的需求。世界一體化使得各國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隨之而來的便是競爭的加劇。而人才是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但人才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文素質的較量,是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責任感的較量。如果一個國家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具備綜合人文素質,不能做到愛國精神高于一切,那么這樣的人才最終還是不能夠肩負實現中國夢的重任。在培養人才綜合素質方面我們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足,這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加強人文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世界人才競爭的需求。

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策略

我們已經認識到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采取措施促進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高職院校應當做到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1.樹立人文教育的觀念。高職院校要做到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技能培養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栽培,從觀念上改變以往只重視專業技能的教育方式。只有從理念上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保證教育方式堅持正確的方向。高職院校要樹立培養具備優良素質的綜合人才的育才目標,才能真正做到用人文、道德、情操來解決科技發展中的難題,才能真正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增設人文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必須開設人文教育課程,并讓這些課程與專業學科的課程相結合,相互配合形成全面、系統的教育體系。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只開設很少的文化素質課程,人文知識涉及面甚少,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尚且不足。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增設人文類的課程,并將這些課程加入必修課的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程結構。同時,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人文類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增設課程的同時必須強調,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讓知識符合現代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這些課程不能只采取老師講授的形式,應當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諸如演講、辯論、社會實踐等,總而言之要采取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加強人文教育的有效性。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在高職院校中,增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只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行的。專業課程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老師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不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沒有豐富的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就會成為阻礙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絆腳石。所以,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讓老師能夠把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內容。這樣,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能夠順利進行。

三、總結

高職院校只重視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培養的教育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顯得十分必要。高職院校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知識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是促進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適應人才競爭的需求。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增設相關課程,并不斷提高老師的文化素養,來促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作者:李軍 鄭瑾瑜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人杰.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

篇8

關鍵詞:教學理念 個體發展 文化傳承 教學環節 教學手段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正向縱深方向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必然要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而很多基礎性課程在本輪改革中就成為了開刀的對象,即將面臨減少課時,甚至是被取締的命運。作為高職校的基礎課程之一的語文課程,在這場大改革中將會何去何從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1.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停留在以字、詞、句、章為主的中學教學模式階段,內容狹隘;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顯得落后而陳舊。信息技術革命后,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新型的教學媒體,如果能夠恰當地使用將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開放,也更為生動。目前大多學校都配置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通常出現“僧多粥少”或者“無人問津”的局面,所以教學還只停留在原始的口授筆記的層面上,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錯誤認識。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若干年的學習反復地抄寫生字、分析語段、背誦等內容,已經使他們產生了學習上的“審美疲勞”,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有些學生對語文的認識過于狹隘,認為語文就是抄抄寫寫,讀讀背背;有些學生輕視語文,認為從我開始講話起就是在學語文用語文了,這太容易了;甚至有學生這樣和我說:“老師,我從來不復習語文,也沒有考不及格?!边@是一種輕視語文的錯誤認識??傊鞣N錯誤的認識,使一些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熱情。

3.學校對語文課程的不重視。目前,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急需培養大量的有一技之長的藍領技術工人,在市場的要求下,很多學校紛紛把技術類課程的教學放到了第一位,各類高職校開辟了大量計算機機房,引進了大批量的機床,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專業技能培訓資源,使教學資源的配置向技能型課程傾斜,縮減了語文等基礎性課程的教學資源配置量。同時為了保證實訓效果,不斷增加實訓課時,而壓制了包括語文課在內的基礎性課程的課時。

在如此情況之下,語文課程似乎成了高職課程目錄中可有可無的雞肋。難道真要將語文從高職課程中作為“不良資產”剝離嗎?難道她真的再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這是我們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應當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二、高職語文存在的必要性

盡管高職校已把語文課程視為雞肋,但語文課程依然有她存在的必要性,語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課程,這樣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必須存在,同時語文課程也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在個體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語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課程

語文是語言、文化的統一體,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一的,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課程。語文教學必須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語文的工具,即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這就是“國文教學有它獨當其任的任”①。而“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語言和人是俱在的,不是獨立于人而存在的一種工具);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應溝通交融,互滲互透”。②因此,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是不可以被忽視的。

(二)語文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

我國是一個擁有浩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而語文作為人文教育學科,自古如此。中國西周時代的學校普遍開設“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科課程,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家學術的推崇,對后世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隋唐開始有了科舉制度,宋代以后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文化。我們現在所采用的語文教材很多篇目都是傳誦千古兼具思想性、文學性的佳篇,可以說語文課程是承擔著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重擔。

(三)語文是學生在個體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就教育最一般的意義而言,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讓個體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活動。高職校培養的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絕不是制造機器。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看到學生以后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更要培養他們成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文化的時代青年,而非只懂生產不懂生活的“機器”,“語文用于思維用于交際用于承載所以重要”③,我們必須尊重個體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向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

在這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中,語文教學肩負著學生個性塑造與思想解放的使命。2001年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潛能。而語文教材不僅僅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語文教師上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到語言文學知識,也掌握了一定的綜合性人文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無論是從語文課的性質、文化的傳承,還是從學生個體的發展,都無一例外地指出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語文課程必須存在,但是,高職語文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革才能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呢?

三、高職語文改革方向

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性技術人才的高職培養目標,要求語文課程設置更全面地擔負起人文學科的重擔,并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應用技巧,使語文課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載體。

以下是教學改革的幾個方向:

(一)改變課堂教學環節的設置

傳統的課堂環節設置包括:復習導入,新授,練習和小結這幾個環節。溫故知新固然重要,但一成不變的模式讓學生沒有新鮮感。我們應當拓展新的教學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學環節模式。新的課堂教學環節應是:1.資料收集,2.資料共享,3.師生設疑討論,4.學生總結所得這幾部分構成。其中第一環節資料收集可布置學生回家完成,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機房上課當堂解決。第二環節資料共享是利用課堂10到15分鐘由學生將他們收集到的材料向全體學生匯報。第三環節師生設疑討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學生提出自己收集材料過程中的疑問,也可以是對其他同學材料的質疑,或者是教師從全局把握,為學生點出問題的關鍵,再由學生思考作答。傳統教育模式的導入、新授和練習是以教師為教學主導的一種方式,而新的教學環節設置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四環節是學生總結所得。在這一環節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教師總結,學生再一次被動聽取內容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經做過試驗,學生通過回顧不僅把內容重點加以復述,而且還能結合自身體會講出不少新的體會。比如在學習《西岳群英譜》的過程中,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認為他們學習到了平敘的記敘方法,學習到了四軍醫大學員助人為樂的精神,學習到五岳等文學知識,還體會出了人與人之平等民主的思想觀念(張華事件),以及看事物要一分為二、事物是有兩面性的,對極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等許多不同的深刻見解。如此看來,這樣的教學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催化學生思想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知識構成;既滿足了課本知識學習的要求,又滿足了個體成長成熟的發展要求。

新課堂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增加了學生的參與量,拓寬了學生對課程的接觸面,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就完成了。

(二)改變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一支粉筆打天下,而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新的教學媒體逐漸增多,教師應當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領會和體悟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深切體會到語文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氣息,從而變枯燥單一的口頭講演為生動活潑的雙邊活動。如《游黃山》等篇目,就可結合黃山風光的資料影片,讓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再結合課文內容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變教學理念

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改變語文是單一的工具性學科,或者是單一的人文性學科的錯誤認識。無論是哪一種思想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不論是偏向字、句、篇章的教學,還是偏向思想認識教學,或者是偏向文學欣賞的教學,統統都是忽略了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這個概念,都會讓語文教學鉆進死胡同。

同時教師必須改變教師是課堂主體的傳統認識,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切忌“滿堂灌”和“一言堂”的現象。

高職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她的課程性質和她所承載的特殊教育意義奠定了她長期存在的要求。同時語文課程發展到現在也積聚了不少弊端,只有改掉這些毛病,才能在改革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作為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者也要積極地轉變思想,提高教學水平,改變教學方法,才能將語文課的特性發揮出來。語文課程通過改革將更完善、更健康得發展下去。

注釋:

①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5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9

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我國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稱,這是由于“人文”一詞早已根植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今天,我們更應注重對下一代人文精神的培養。如今,外國許多教育機構開設了孔子學院,在國際上掀起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但在我國,很多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的職業院校,大大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的精神教育,甚至摒棄了語文課的教學。如果我們對此不加以重視并迅速扭轉這種局面的話,那么我們下一代人文素養的提高,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就會令人擔憂。

一、當前我國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匱乏現象及成因

(一)高職語文教學現狀

現在我國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地增設專業技術課程,把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放在首位。對語文課程大幅刪減,語文課可開可不開;有的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沒有學習語文的內動力。在語文課堂上出現了開小差、逃課等現象,老師也沒有對此采取有效的管理對策,使得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不能得以發揮,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喪失。有些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甚為有限,在公共場合表現出較低的文化素養。這充分印證:沒有人文教育的技術教育是不完備的。

(二)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匱乏成因

1.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有些是急功近利。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重視的是專業技術教學。因為他們想確保學生獲得專業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提供保障,雖然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過于嚴重,殊不知技能和人文素養的不對稱會導致學生更難被社會接受,不利于高職學生的就業和生存?,F在大多數的企業都把對員工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等要求納入到了企業文化中,因為在他們眼中,只有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員工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效益。

2.高職院校中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不高。社會上的一些人常以經濟成就來判定一個人的價值,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高職語文教師不免也會受到一定的腐蝕和影響,他們一方面忽視自身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沒有重視學習提高;另一方面也沒不太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高職語文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

高職語文對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流于表面的工具性和知識性,自身其實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蘊、精神內涵。因為語文存在的這種人文屬性,在教學過程當中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人格氣質等。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能夠提高對生活的審視角度,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思想道德觀、促進完美人格的塑造。

當今社會,我們的生活可謂是日新月異。面對多變的世界,高職學生首先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并加大對專業的學習。因為高職學生只有在人文精神和專業技術相協調的教育環境中,才能端正自身的人生價值觀,獲得更加強勁的學習動力,如果只有專業技術的教育,那么學校是培養不出符合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中通過語文教學,加大人文精神熏陶對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

三、高職語文人文精神教育實施策略

(一)高職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起人文教育理念

人文教學理念能夠賦予我們每個人價值,在此理念之下教育出來的學生能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諦,能夠懂得尊重他人,并被他人所尊重,能夠讓社會和企業所需要。

所以教師要明白自身并不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思想、行為的監督者。但要注意的是,老師與學生始終應在同一高度,建立良好的師生間和諧關系,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多顧及學生的想法和感受,懂得尊重學生。

(二)開展各式弘揚人文精神的活動

現在許多高職學生在專業、英語上都能取得不錯的個人成績,但是其內在應該具備的人文修養實在過低,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對歷史文化知識了解很有限。在這些學生中更有甚者一味地沉迷于網絡游戲,根本就漠視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

針對上述情況及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校方可以舉辦一些趣味性、交流性的人文精神學習活動。首先,是利用計算機網絡,讓學生自主進行傳統典故、人文資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寫成相關的感悟報告;第二,舉辦閱讀活動。我們提倡誦讀經典,因為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和體現。通過閱讀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提高素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就應該從閱讀傳統經典開始。可以說,經典閱讀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第三,定期開展人文講座。學校可以聘請一些專家側重進行一系列的人文講座,多吸取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注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如今,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更加傾向于時代性,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態度、文化結構和審美觀念,其內容基本上以人文精神教育為主,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無不產生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為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工作打下優良而堅實的人文素養基礎??梢哉f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根本價值與核心功能,就在于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學生能夠切實的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能使他們的生命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提升、超越。

(四)教學方法要講求人文性

要以語文為載體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老師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將學生巧妙的帶入到人文教育之中;老師應總結和改進一些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學習興趣,并逐步養成自我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教師不搞一言堂,同學生一起品位、交流,在適當的時候對其進行點撥、督導。讓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還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歸納出一些實用性的方法來為以后的教學或學習借鑒,達到師生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效果。

總而言之,要把高職語文作為人文精神教育的載體,就要以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本,盡力創建一個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氣氛,懂得尊重學生所需,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最后,人的人文素質培養,當然離不開人文學科與人文環境的建設,所以各個高職院校也應該加大語文教學力度,為高職學生的語文學習和人文素質提升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在重視他們技術能力的同時,要把人文精神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確保高職學生人文、技術雙向素質的提升,為他們能夠立足社會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治蘭.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J].教育革新,2010,(4):59.

篇10

關鍵詞:高職;文化素質;現實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201-02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高職教育也不斷抒寫著新的篇章。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過分強調技能教育,忽視人文教育;過分強調智力教育,忽視非智力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成了薄弱環節,呈現出令人憂慮的實用主義傾向。如果說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還算扎實的話,那么思想素質卻難如人意,人文修養不夠,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缺失。從小的方面說,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和將來的職業道路;從大的方面講,這與“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是很不適應的,勢必影響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

課題組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旨在通過分析研究,達到從中總結或提取普遍性原理的目的,并通過與教師個別訪談,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與改進方向。課題組成員選取了幾所高職院校一至三年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理工類學生占60%,文科類學生占40%,一年級占40%,二年級占40%,三年級占20%。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40份。我們總結概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學生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維、人文精神等。但對人文知識、人文思維、人文精神等概念的認識,絕大多數學生表示聽說過,但不清楚這些概念的內涵。對有沒有必要學習人文素質課程,15.2%學生認為“很有必要”,48.5%學生認為“有必要”,32.5%學生認為“有一定必要”,還有3.8%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

2.學生自身文化素質基礎薄弱。學生人文知識水平不容樂觀。在文學知識方面,通讀中國四大名著的不到8%,對于列出的其他十幾部中外名著,閱讀過4部以上的僅19%。這表明學生對優秀作品的閱讀欠缺,對我國傳統文化了解有限,對文學作品對人生修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歷史知識方面,現在是改革開放的年代,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商鞅變法”“”,只有45.8%回答正確。

在“音樂、舞蹈、繪畫”等知識方面,15%學生選擇“了解”,51%學生選擇“了解一些”。對繪畫與音樂中的著名作品,如《蒙娜麗莎》《命運交響曲》,由于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時接觸較多,54%的同學都知道其作者是達芬奇、貝多芬和了解作品的大致情況,而對達芬奇同一時期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舉世聞名的作品《大衛》,了解的只有17%,能完全正確的回答我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是由作詞,聶耳作曲的只有31%,35.7%學生知道《天鵝湖》的作者是柴可夫斯基,從被調查的情況來看,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藝術方面知識和修養有待提高。

在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方面,對于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等大問題的關注度、感興趣程度的調查中,“假如國家有危難,你會挺身而出嗎”,表示“會”的占62%,認同“個人利益應該服從國家、集體利益”的占66.2%,“當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時,你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嗎”,答“是”的占64%,認同少年“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占41%,說明高職學生的主體是愛國的,有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但也有部分學生的認識模糊,對國家興衰關注不夠、興趣不大,人生價值偏重于個人,看重自我實現。

關于價值觀、道德、人生態度方面,45.2%的學生認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奉獻、敬業、誠信,66.5%的學生同意“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在道德責任感上,關注自我較多,對于社會上一些不好的行為64%的人認為只要不影響到自己就可以容忍。

從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認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規范,積極為社會奉獻,有責任感,講誠信,但也不能忽視一些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此外,我們還發現,高職學生中,理想崇高,抱負遠大的學生不多,追隨流俗,安于平庸的不少。對于崇高一些人具有漠視甚至蔑視的心理傾向。心理承受能力不夠,經不起挫折、逆境的打擊,容易走極端。駕馭社會生活,認識和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弱,社會生活中的困惑較多。

3.學校重視不夠。表現在人文課程設置不夠。調查表明,工科專業的人文課程偏少,有的甚至在兩課以外,完全沒有人文必修課。此外,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夠豐富。

二、文化素質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功利思想滲透教育培養的各個方面

1.從教育目的來說,如果片面強調職業教育為社會現實發展需要服務的功能,強調實際利益、經濟效益,認為唯有實利的知識和技術才有價值,把能否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當成高等職業教育追求的目標,并且以經濟效益來評價人才培養規格和教育質量,就必然造成教育對象的人格的片面性。

2.課程設置上的功利性造成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追求知識的“實用”、“夠用”,技術課程壓力過大,致使不能看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文化素質課程被擠壓,甚至完全取消,整個課程設置缺乏人文素質教育的參與。這種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導致課程設置的片面性太強。

3.校園文化的功利化。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熏陶的重要渠道和載體。但目前的校園文化,各種各樣的技能競賽占據了主要地位,學院各級主管領導出于對學校的影響力和自身政績的考慮,對能在全國全區拿大獎的技能競賽出錢出力,而人文素質活動則成了配角,這種認識局限使得一些學校只注重校園文化的形式與影響,對于實際效果則關注較少。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人文素質教育與熏陶的重要作用難以發揮。

4.學校領導認識上的功利性。目前高職院校特別是工科類的高職院校,院級領導工科專業出身的居多,專業背景的影響、傳統觀念的誤區、思想認識的局限都使得他們在管理過程中比較偏重學生技能的培養。特別是學校發展所需要的項目、成果、學生就業等現實因素,致使高職院校的一些領導對人文素質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確和全面的認識,缺失了戰略性眼光,人文素質教育不得不讓位于現實的功利性。

5.學生及家長求學目標的功利性。上學伊始,許多學生及家長最關注的就是學生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經濟收益。這樣的求學目標,加上就業壓力的影響,學生和家長都會或多或少地抱有學會一技之長以便更好就業的思想。學生上學的主要目的通常也都是改變以后的人生道路和生活環境,人文素質既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也不會立竿見影地有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因而高職院校學生及其家長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就不足為奇了。

(二)技術型人才需求加大

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更新換代,致使高新技術應用型人才嚴重短缺,而高職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也正是在這種社會客觀需求急速膨脹的背景下,形成了片面強調學生技能學習的“工匠型”教育傾向,使人文素質教育地位迅速邊緣化。

三、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普遍重視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科學教育在20世紀得到迅猛發展,但是,伴隨而來的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矛盾凸現在人們面前,它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也逐漸顯現,世界各國都不得不重新評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各國高等教育改革都把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德國、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人文社科課程占課程總量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提交了《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對人文教育的衰微不振大聲疾呼。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開展教學改革,大力推動文化素質教育,各高校特別是理工類的高校都很重視,并對人文素質教育做出明確的規定。英國也了《高等教育——應付新的挑戰》白皮書,明確把人文科學成就作為高等教育目標之一;文化素質教育也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的焦點問題。20世紀末,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強調學校要通過道德教育,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且特別指出: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才能擺脫人類面臨的戰爭、犯罪、貧困等災難。可見,國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很值得我們借鑒,也是我們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

四、加強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1.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必須加強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當然需經由專業教育來達成,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掌握專業技能。然而,我們的教育還有另一個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白鋈恕?,不僅要學會待人處事,溝通交流,更要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要想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還要加強文化教育和國民素質教育,因為這些是評估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使經濟騰飛,更要重現中華文化的繁榮璀璨,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而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就必須要對年青一代特別是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高職院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對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對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文化素質教育可以使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人才能都不斷完善。良好的人文素質一方面可使高職學生經常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叉訓練,以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還能促進高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開展創造性活動,為以后在專業上取得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不僅是個人全面發展所必需的素質,也是整個社會進步與發展必備的文明要素。良好的人文修養可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美好人格的人,能自覺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為社會的文明、和諧做出貢獻,并實現生命的所有價值。而將高職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綜合起來,針對當前過窄的專業教育和過重的科學教育來說,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尤其深遠。

參考文獻:

[1]孫園.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問題與對策探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

[2]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04,(2).

[3]李志友.談如何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J].德育與素質教育,教育發展研究,2005,(10).

[4]劉明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