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測量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02:2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差測量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差測量課程總結

篇1

關鍵詞:公差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教學探索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為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必修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主要介紹機械設計中的精度設計問題,直接影響機械產品的質量與成本【1】。“公差原則”為《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體系幾何公差一章中十分重要且難度較大的一部分內容,而且在實際設計、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可以在保證機械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但此部分內容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而,如何在課堂上為學生講好“公差原則”這一部分內容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探索與實踐。在多年的實踐與教學中,筆者逐漸摸索了該部分教學的一些經驗和方法,現談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1.熟記術語定義,注重概念理解

要掌握好公差原則,必須正確理解及熟記公差原則所涉及的術語定義。此部分的術語及定義比較多,比如:作用尺寸(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最大(小)實體狀態、最大(小)實體尺寸、最大(小)實體實效狀態、最大(小)實體實效尺寸等,加之概念比較抽象,所以要堅決杜絕學生死記硬背定義,強調學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在此提出三點注意事項:(1)對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的理解;很多學生對孔的體內、體外搞不清楚,必須告知學生不管是軸還是孔,體內是指的實體部分。(2)最大實體尺寸和最小實體尺寸;可以讓學生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理解,即:所用材料最多時的尺寸為最大實體尺寸,反之為最小實體尺寸。(3)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是指當被測要素處于最大實體尺寸和形位誤差達到最大值時的體外作用尺寸【2】。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后,教師可先以軸為例進行歸納總結:軸的最大實體尺寸=最大極限尺寸;軸的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最大極限尺寸+形位公差(要結合相應圖例)。然后讓學生自行總結軸的最小實體尺寸、最小實體實效尺寸及孔相應的最大(小)實體尺寸和最大(小)實體實效尺寸,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概念,還鍛煉了獨立思考及自學的能力,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堅實基礎。

2.理解公差原則,學會繪圖分析

公差原則分為獨立原則和相關要求,相關要求主要分為包容要求、最大實體要求、最小實體要求及可逆要求【2】。在此以獨立原則、包容要求和最大實體要求為例進行介紹。圖A截取了講授獨立原則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圖B截取了講授包容要求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圖C截取了講授最大實體要求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此部分內容教師需要先介紹相關公差原則的定義,然后結合相應圖例給學生介紹,并采用列表的方式(見表一)簡單總結。具體結合圖例的分析過程筆者在此不做具體的描述,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習慣及學生的學習水平自行把握。

3.點明原則重點,善用對比總結

教師在此部分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點明重點及相應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講述最大實體要求時一定要注意:(1)形位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是當軸或者孔處于最大實體狀態下給出的,當軸或者孔由最大實體狀態往最小實體狀態偏離時,相應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會增大,當軸或者孔處于最小實體狀態時,形位公差值取得最大值,該最大值等于原給定公差值加上尺寸公差。(2)注意相應公差原則需滿足的條件,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字表述的基礎上,會用數學公式進行表達。此外要結合公差原則的應用,善用對比總結,讓學生對公差原則的各項要求有個對比,便于更好的理解,講授時可以給學生列出“表二”的空表格,先由學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寫,然后由教師總結。

總之,對“公差原則”實施以上教學方法后,學生反映比較積極,比較容易理清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其它章節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同時對其它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飛,徐學林.“公差原則與公差要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0):65-66.

篇2

關鍵詞: 高職高專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機械各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之一,本課程的任務在于使學生獲得互換性、標準化和測量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與一定的工作能力,為從事機電產品的設計、制造、開發工作及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機械制圖》、《工藝學》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影響。它的內容隨著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其內容涉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兩大類。它在教學計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機械設計類課與制造工藝課的紐帶,是從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的橋梁,與專業課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

這門課的鮮明特點是“四多一廣”:名詞術語多、標準項目多、抽象概念多、符號代碼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同時,理論性、實踐性和實用性都很強。這門課通常是學生在完成了基礎理論課學習以后首先接觸到的一門技術基礎課,他們缺乏學習課程所需要的比較豐富的專業生產知識和經驗。加之高校在教學改革中縮減了理論教學課時,產生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歷屆學生都普遍存在學不好、不好學、甚至厭學的現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所以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較高的教學效率,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使學生從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學習轉向專業課學習,更好地掌握機械工程的基礎知識,是教師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緩解和解決這一問題。

1.調整、優化教學內容

為解決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問題,教師要在有限的學時內把這門課的內容講清楚,同時做到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利于學生掌握。如何做到這點呢?我認為教師在上課之前就要作出完整的規劃,針對機械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按照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前提,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精選經典,重要內容實行精講,其他內容略講,與其它課程內容有重復的不講。

本課程內容可分為六大塊:測量技術基礎(4課時)、尺寸公差配合與檢測(8課時)、形位公差與檢測(10課時)、表面粗糙度(4課時)、尺寸鏈基礎(4課時)、常用結合件的公差與檢測(6課時)。其中尺寸、形位公差配合的國家標準最重要,而測量技術基礎則安排在實驗室講課。全課程安排三到四次實驗,實驗內容都服務于教學內容,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又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對公差配合的國家標準的掌握是重點,要求學生能看懂公差配合的國標,并且能正確標注在圖樣上,教師在講授時必須做到規范化、標準化。如識讀零件圖時,圖上標注φ30h6,問φ30尺寸的公差等級是多少?有的學生答成6級,實際上是不對的,應答成IT6。國標規定,標準公差分20個等級,即ITO1、ITO、IT1……IT18,IT表示標準公差,亦指國際公差。由此可見,答成6級根本不能表示公差等級,更不符合公差標準。而公差帶的構成既抽象又難懂,是難點,還有公差原則、尺寸鏈等也是難點,對于這幾部分就進行精講。其它的如表面粗糙度、常用零件互換性等章節,專業性強且內容冗長。在教學時,教師可著重介紹其基本思想和方法,重點講述1―2種零件的互換性,如典型的孔與軸,通用性較弱的如鍵、螺紋結合,就不作過細討論了。

2.注重緒論部分的講解

我通過對幾屆學生的了解,發現在上完這門課以后,仍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這門課是學來做什么的,學了有什么用。我認為原因是教師在授課中沒有重視對緒論部分的講解。

講好緒論,對一門課的開講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緒論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讓學生了解該門課程的性質、特點,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互換性原理概念很多且比較抽象,學生初學時感到難以理解。其實互換性的概念與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燈泡壞了,弄清型號和瓦數,上街買一個安裝上就能使用了;電腦鼠標、鍵盤壞了,上街買一個不用是原品牌的就能用。大到電器,小到螺絲釘,為什么這些產品能如此方便地更換零件呢?因為它們都具有互換性,在設計生產時是如何做到的呢?這門課就給大家解決這一疑問。在使用產品時,使用者希望產品的配合精度越高越好,而在產品制造時,制造者又希望配合精度低好,這樣成本低而又好加工。那這如何設計出既好制造、低成本又滿足使用性能的產品呢?這門課就是解決設計和制造之間的這種矛盾的。

3.吃透教材,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一門工程實踐性很強、內容抽象枯燥、標準規定多、術語定義多的課程,若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即采用灌輸式、長篇大論或照本宣科,缺少啟發和引導,或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忽視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就很容易使學生走神、厭學,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由于課程內容抽象枯燥,在講課時教師就要化抽象為具體,要吃透教材,將一些學術性強的概念,盡量用口語化的語言代替,幫助學生總結,拎重點。例如在介紹有關偏差等術語時,教師就可以將尺寸偏差、實際偏差、上下偏差、極限偏差、基本偏差綜合起來講解:尺寸偏差籠統上講是某一尺寸減其基本尺寸的差,當“某一尺寸”為實際尺寸時,這差就是實際偏差;當“某一尺寸”為最大極限尺寸時,這差就是上偏差;當“某一尺寸”為最小極限尺寸時,這差就是下偏差。這上、下偏差總稱為極限偏差。實際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間,尺寸就是合格的。基本偏差是上、下偏差是的一個,一般指接近基本尺寸的那個極限偏差。偏差都是代數值,可正、可負或為零。再通過舉實際的例子來解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前后課程內容貫穿起來,不要為講課而講課。

4.教學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方式應多樣化,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做到“教、學、做”為一體。比如,課前導入方式可以采用溫故而知新、提問題、總結、講故事等方式,也可以直奔主題。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節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成功了一半。當然采用什么方式開始一節課,要根據當時的課堂狀況而定。若學生表現出思想不集中時,可以采用講故事、提問等方式開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對某些內容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的教學,如尺寸公差與配合這一章,會準確查標準公差表和孔軸的基本偏差表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為達到這一要求,我精心準備典型實例,將整個班分成幾組,組員面對面,并推選出一組長,帶領學生一起查取標準表格,注重團隊學習、分組討論、資源共享,提問回答,由組長負責組織。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一來,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起到了再現知識點的作用,使他們學到的知識不容易忘記。運用此方法,教師需注重協調,使教學緊湊。

5.重視課堂練習,發展學生技能技巧

練習有助于學生鞏固、理解知識和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練習主要包括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這門課的練習不僅要重視課后作業,而且不可忽視課堂練習。課堂練習可以引導學生活躍思維,促使學生思考。往往課上一道題的練習,勝過課后十道作業。

6.嚴格課時安排,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上,教師需要了解課時內容整體框架,對課時引言、主體內容、總結作好時間規劃,安排好教學方法,每課時最后應留出10分鐘左右,總結、反饋,師生之間及時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避免“填鴨式”教學,這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7.結語

總之,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總結、不斷更新的過程,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高校教師應時刻注意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不斷吸取優秀的教學經驗,充實、完善自己,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準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曾其勇,單越康,黃鐵群,王君,馮娟,王敏華編著.互換性與測量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6,1.

[2]官倩寧編著.“互換性及測量技術”課程教學體會.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

[3]王金武,王亞明,于壽馨編寫.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農機化研究,2002,2.

[4]李光蘋編寫.“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探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篇3

關鍵詞:技工學校公差配合教學改革

在技工學校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存在教學內容配置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課堂練習與實際教學相脫節等問題,致使教學效率無法提高,不利于培養技校學生成為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技工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使其具備必要的讀圖能力、識圖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技校學生必須扎實掌握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基本知識和常規檢測技能。這就要求教師應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合理規劃教學層次,確保教學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

首先,教師應當秉承實用性的原則,結合學生不同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例如,就14個形狀和位置公差項目的教學內容而言,鉗工專業的教學內容重點應確定為形狀公差項目、定向公差項目中的垂直度和平行度,以及定位公差項目中對稱度公差,其他教學內容只作為了解即可;車工專業的教學內容重點應確定為圓度、垂直度、圓柱度、同軸度及跳動公差項目。其次,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師應針對生產實踐中常用的重點知識進行深入講解,如極限與配合國家基礎標準、形位公差國家標準等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些基本標準,為日后學習奠定基礎。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1.總結法

由于技工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加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中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使其喪失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教學現狀,在講解重點知識內容時,教師應當運用總結法,強調學生必須牢記的重點。例如,在講解尺寸公差與配合的基本計算時,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公式較多,學生經常難以明晰學習思路,導致公式記憶混亂。筆者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三個基本公式:上偏差=最大極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極限尺寸-基本尺寸,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學生可以根據這三個公式求解關于尺寸公差的很多問題,使原本雜亂的知識得以梳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2.互動教學法

技校學生在學習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時,必須掌握常用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由于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組織測量部分教學時,可以運用互動教學法,將全體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為若干小組,形成學生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學習關系。通過在互動教學的氛圍中測量實際零件,讓學生學會使用測量儀器,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實例教學法

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訓練,運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知,通過觀察與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此強調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操作性。例如,在教學公差配合和國標部分的內容時,由于該內容具備較強的應用性,僅僅依靠教師照本宣科式的講解方式是難以讓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的,所以教師應在課前精心準備典型實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易到難地吸收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優化教學手段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由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中包含諸多抽象知識,所以教師應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將抽象知識予以具體化、形象化。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既有利于明晰教師的思維過程,幫助技校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例如,在講授形位公差帶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模擬的方式將書本上枯燥、靜態的概念轉變為直觀、生動的動態演示,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授間隙配合、過盈配合、過度配合等抽象概念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將每一配合種類以圖形、動漫的形式予以展現,用不同矩形顏色表示孔與軸,在各配合圖形周圍設置鏈接方式,用鼠標點擊它們便可以呈現出最小空隙、最大空隙以及與此相對應的符號。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演示,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2.運用現場教學手段

教師可以組織技校學生參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物,并進行現場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帶傳動、齒輪和輪系時,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到現場參觀車床,讓學生親眼看到帶傳動、輪系、軸與軸上零件的安裝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拆卸或組裝一些舊機械設備,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激發其強烈的求

知欲。

四、精心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步驟、有目的地編選課堂練習和布置課后作業,并選擇適當時機進行隨堂測試,以達到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應向學生講明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調動學生自覺做題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針對教學重點與生產實踐需求編選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于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可多運用判斷、改錯、選擇等形式讓學生辨析和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重視練習的多樣化,難度要適當。練習題應當包括選擇、填空、問答、標注、計算、判斷等多種形式,并且在編排上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通過簡單的習題梳理所學知識,通過較難的習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師應注重課堂練習的及時講評和課后作業的針對性指導,詳細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并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統一解答。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技工學校應重視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教學更符合生產實際的要求,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為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

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志忠.王治鵬.《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現狀與教學改革[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10(5).

[2]梁家生.淺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的教

學[J].裝備制造技術.2008(7).

[3]岳曉紅.淺議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方法[J].成才之路.2011(20).

[4]陳敏.淺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的教學環

節[J].成才之路.2008(6).

篇4

關鍵詞:公差配合;技術測量;教學方法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在應用上又有較大的靈活性,且內容抽象、單調,涉及的概念多、術語多、符號代碼多。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程度有限,教學過程也顯得困難。因此,如何教好這門重要的課程變得尤為突出,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巧妙舉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用舉例法,上好緒論課。學生們對每門新課都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存在許多疑問:這門課有什么用處?好不好學?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上好第一堂緒論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學中,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實例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形象地講清本課程的性質、任務,尤其是它在整個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及對后續課程的影響、在今后工作中的使用價值。講清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出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并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講清學習方法。比如,講到互換性的概念及意義時,以學生熟知的手機電池為例講起,從手機的品牌、設計、生產、組裝到維修各個環節中用到互換性的實例講解,并不時穿插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發展水平,使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產一線的情況總是千變萬化的,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模擬、借鑒和引申的范例。同時,這種教學模式能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參與狀態。例如,在講解尺寸公差部分,將生產一線的典型零件作為真實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分析圖紙信息,提出“圖紙中有哪些尺寸?是否有公差要求?分析零件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及如何檢測?”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圍繞案例和問題展開討論,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情況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學生的分析,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學有所用,能應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組互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習本課程,一定要掌握常用測量儀器的使用,以滿足就業崗位的基本要求。在進行測量部分的教學時,首先教師要對照實物講解測量儀器的構造及讀數原理,并示范儀器的使用,示范過程中講清需要注意的事項。接著,根據學生們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分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典型零件(如減速器的軸類零件),并根據圖紙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斷零件的合格性。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測量技能,又使學生對尺寸精度的設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測量中,師生互動,小組同學互相幫助、探討學習、共同進步,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較好地將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中。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在現代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于難理解的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如在講解形位公差帶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形位公差帶的形狀、大小、位置等概念,選擇一些典型的形位公差帶三維圖形,結合動畫模擬、以逐步演示的方式演示給學生。這樣,將書本上抽象、靜態的概念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動態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改變枯燥的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實物切入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講解標準件的公差與配合部分時,通過展示實物或產品(減速器中的滾動軸承、鍵和螺紋),使學生對有關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就能有效的切入。在此基礎上講解以上各標準件的國家標準規定,包括代號的含義、查表方法、標注方式及測量器具的選擇。對于學生較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起到了促進作用,使課堂教學更貼近于實踐工作,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六、綜合訓練——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將本課程與正在進行的機械零件測繪相結合,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學生對減速器進行測繪,需要確定主要零件的公差精度及配合類型,在繪圖過程中強調公差的標注。通過此次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更為后續進行的二級減速器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改革與探索,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思維,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將他們培養成適應職業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成芳.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5).

篇5

關鍵詞:互換性;案例式教學;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廖輝(1976-),男,廣東茂名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機電學院,講師;黃崇林(1975-),男,廣東湛江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機電學院,副教授。(廣東 茂名 525000)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079-01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主要是以精度設計的基礎,對機械零件的設計標注進行學習,涉及到現有的國家標準,因此,本門課程包含了豐富的基礎理論和必要的工程實踐知識,是介于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橋梁。[1]

對互換性的認識不同,各間學校對互換性課程教學的結構進行了調整,以方便每個專業的學生有重點地對所學專業課程進行學習。由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等國標不斷更新,對于本門課程講授的各個環節內容難以減少,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了本門課程的教學難度。因此,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較為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案例式教學,可使學生對本專業相關的國家標準進行有的放矢地去掌握,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學習本門課程之后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2-4]

一、“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式教學的優勢

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案例式教學,是指教師按照不同的專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和專業應用相結合的案例,將所要講授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案例中,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并能夠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5,6]

通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案例式教學,有針對性地去啟發學生的理解能力,它不僅僅讓學生掌握課程的教學過程,還關注案例背后的工程實際應用。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可實現課本知識與工程應用于一體。當學生學習完一個案例之后,理解其中的內容,可以擁有初步的工程應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標準公差數值表(GB/T 1800.1-2009)時,可用偏差不同而公稱直徑相同的軸為案例來講解。此案例是通過讓學生了解到用公稱直徑相同,而偏差不同導致的整體尺寸不同的情況。通過該案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學習到公差等級的新知識,明白公差等級對軸或孔整體尺寸的影響,可以鞏固學習偏差等基本概念。實踐證明,將公差等知識點融于此案例中,結合相應的例子,學生的學習比傳統講授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都會很高。

二、案例的設計及其選擇原則

教師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案例式教學,采用接近實際或工廠現有典型案例是教學的重點和基礎。案例與專業的契合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對不同專業選擇案例時,盡可能考慮以下幾方面:

1.專業適應性

專業適應性是案例選擇的基本特點。專業適應性案例首先要能夠覆蓋互換性教學內容主要的知識點,盡可能做到與各個課程的連接。通過學習,學生可對相關案例進行借鑒和參考并得到啟示。

例如:機械專業的學生對實際的機械操作都比較感興趣,但涉及尺寸公差與配合基本等名詞時,由于定義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比較少,因此學生不容易記憶,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如果采取工廠現有的機械零件圖,以實際例子對學生學習進行引導,使學生對實際的機械零件圖有感性認識,清楚自己的學習任務,可提起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可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隨堂思考。問題一:如何理解工程圖樣上的標注φ45±0.008?其公差等級是多少?問題二:如何理解該尺寸精度的設計依據?問題三:每個工人加工的零件尺寸一樣是否相同?何時為合格產品?問題四:工作應該采取何種檢驗工件?

對于以上問題,先出示相關的工程圖樣,讓學生進行討論并發表想法,然后綜合學生的想法,啟發學生尋找正確的答案。有學生可能會說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尺寸范圍應該在φ45±0.008之內,超出之后為不合格產品。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后,可按標準公差數值表進行查表,讓學生學會查表。同時,教師可強調涉及相關內容的國標中有關公稱尺寸、偏差、公差等重要的術語,對照工程圖樣的實例讓學生去領會,并讓學生找到如何判斷零件為合格產品的依據;結合公差帶圖解釋偏差等級js的意義,指導學生對圖紙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基本術語。

2.學習趣味性

寓教于樂的案例使學生可以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減輕專業學習帶來的壓力,增強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信心。

3.貼近實際

貼近實際的工程學習案例可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馬上應用到實際中去,真實感受到本門課程的實用性。

三、在教學中的關鍵點實施

1.課前準備

課前素材的準備非常重要,對于不同的專業,應該按其專業方向進行選取,并要考慮到學生專業課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情形。對于此,教師盡量從專業的應用中找到相關具有專業學習代表性的案例,同時根據專業學習的差異制訂案例的相關提問要求,同時,要預先準備與案例相關的理論知識。

2.案例分析和教師演示

教師在上課時,先復習相關內容,然后將所要學習的案例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結合工程圖樣對學生進行提問。

教師先展示如圖1所示工程圖樣,讓學生理解位置公差和形狀要控制的內容。并讓學生思考:如果不對此零件進行形狀和位置公差進行控制,會出現何種的結果?學生隨教師的指導進行思考之后,可以初步理解形狀和位置公差所要控制的內容。然后,教師可適時點明,位置公差需要控制零件的尺寸大小,而形狀公差需要控制零件具體的形狀。教師在分析過程中,可結合案例穿插講解新知識,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3.學生嘗試和案例總結

通過案例的分析和演示,學生會積極嘗試,并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需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并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教師還要進行課堂總結,提出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學習重點。

四、結束語

大量的實踐證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案例式教學非常適合不同專業的教學。通過大量接近實際工程的案例式教學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專業知識,開拓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伯平.機械工業出版社[M].第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王玉芬.案例教學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5).

[3]郭俊輝,曹旭華,王富忠.案例教學效果的最優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鄭綺萍.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06,(4).

篇6

關鍵詞:職業素質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人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a)-0209-01

1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介紹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這門課是所有工科專業學生都必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他研究了機械在設計、制造等過程中的公差以及檢測技術,無論是對學生今后專業理論的學習還是具體的實踐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門學科實踐性強、交叉性強、綜合應用性也較強,是工科類專業學習專業課程之前的基礎橋梁課程。因此,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課程建設對于高職院校工科人才的培養來說,意義重大。

2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所謂職業素質,就是指從業人員與從事具體職業相關的內在品質和能力。職業素質除了包括所從事行業崗位直接要求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更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等。面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在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應更加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這是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高職教師是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主體,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但在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職業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聯系并不是非常緊密。課程的教學,主要按照教學大綱講述課本內容,本篇文章,主要從多種教學模式改革,將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融合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

3 基于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多種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在目前高職院校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提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校教學與工廠實踐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水平,并且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加入職業技能證書考核來提高職業技能,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目前大部分的院校的主要教學狀況是:理論教學在教室,實訓教學在實驗室,工廠實踐在車間的模式。這樣的模式第一是在時間不連續,第二由于學生是初學這門課程,專業課還沒有學習,在課堂上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結合實踐的具體應用,進入車間時也難以自行將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利于職業素質的培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幾個設想:

(1)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綜合教學。

現在高職院校的教學設備先進完備,可以通過現場播放幻燈片進行理論教學,那么在利用幻燈片講述理論的之前,我們可以先設置模擬的工作環境來引入,讓學生確定學習的目標,了解所學課程的具體應用,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課程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互換性與測量技術》中的難點――形位公差的教學為例,在講述形位公差之前,我們可以拿一個二級減速器的教學模型和零件掛圖來進行知識點引入,在二級減速器中什么位置有形位公差的要求,形位公差與尺寸公差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設計的過程中是如何確定形位公差的,在零件制造的過程中是如何保證行為公差的,在裝配的過程中形位公差的影響,讓學生切實了解所學內容的作用。

因為有放映幻燈片這樣的現代教學設備,在理論教學中搭配實物、掛圖,還可以有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比如說,在幻燈片中加入視頻和動畫。二級減速器如何工作可以由視頻來展現,拆裝的過程可以在課堂中實地操作,而對于難以展現的細節或重點可以通過制作Flas加強展示,配以動聽的聲音引起學生注意。并且為了解決理論教學、實驗和實訓教學的不連續性,可以考慮在實驗中制備教學設備,直接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聽課,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相應的對于教學內容,應該也做一些變化來適應教學方式,比如問題式和模塊式的教學方式。所謂問題式,就是在授課之前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二級減速器中齒輪與軸的裝配出現無法裝配、裝配歪斜或者噪音較大的狀況應當如何分析解決;模塊式的教學方式可以將二級減速器的設計和拆裝實訓整合到互換性和測量技術教學中,將實訓內容按照理論教學大綱分成若干個模塊教學,比如零件中齒輪軸的設計,尺寸公差的設計,在制造過程中如何保證精度以及如何測量等等。這樣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接受理解的效率,也為以后的工廠實踐打下基礎。

(2)教學過程的人性化。

人性化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忽視的問題,我們在授課的時間重點在授課的內容和學生的接收情況,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情緒。在這里,我建議老師可以換位思考,因為無論課程是多么的簡單,初次學習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從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樂于學習的課程往往是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授課嚴謹聯系實踐的、教學方式比較多樣化且以淺入深的方式教學。課堂上不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理解壓力、不照搬教科書死板教學的老師學生往往比較喜歡,更重要的是,要以學生的角度來講授課程,而不是以一個有豐富經驗的熟練工研究問題。

(3)提倡學生獨立嘗試和思考。

在問題式和模塊化教學中,必須要學生轉變聽課的方式,從以前中學習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只有獨立嘗試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習的內容,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敢于嘗試、敢于懷疑、樂于求證,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這樣無論是學習還是今后的職業生涯,都會有莫大的益處。

在經歷了問題的提出、模塊化知識點的引入、多種教學方式的學習之后,還需要學生適時總結和歸納,聯系相關課程(比如機械制圖、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完成相應的練習,經過實踐考核合格才能算是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

4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細致的引導和培養,要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理論聯系實踐,利用人性化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切實系統掌握所學的知識,適應跨世紀高級專業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157-02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是我國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課程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和多學科符合性,涉及到大量定義、符號、公式、圖表等基礎內容,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相應的量具、量儀來完成實際工作,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由于教學重點在于理論闡釋和基礎知識傳授,加之教學手段的相對單一,致使該課程的教學存在與生產實踐聯系不夠緊密、課堂授課枯燥等缺點。筆者多年從事該課程教學,在教學中通過自我總結和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對改進課程教學進行了如下思考和實踐,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推動課程教學實效的提高。

一、課前認真準備,夯實教學活動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作為高校課程的教學,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路基礎上,對于備課的模式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一)積極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

無論是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是積極倡導以學生為本,在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同樣為普通教育體系,根據院校的規模和實力等定位,也有“一本”、“二本”等類型的劃分,進入不同類型學校學習的學生,其職業發展規劃、個人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同類型的院校采用的教材、方式和方法都不盡然相同,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恰當的選擇。具體到《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課程的教學來說,首先就是要摸清學生的基本情況,主要是學生在進行課程新知識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及問題,將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分類尋找解決途徑。其次,要摸清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對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院校,應當重點加強對學生從事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再次,要摸清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保證課程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

(二)增強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

教材是大學階段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教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堅持以教材為基礎,以“基礎、提升、突破”為階段目標,依據教材,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突出基礎性知識,抓住關鍵點開展課堂教學,重點講述生產一線最常見、最常用的理論、方法和測量器具;在此基礎上,對學有余力和學習積極性比較大的同學,進一步拓寬廣度和深度,提出教材中的難點,不斷提升學習成果;對希望繼續深造的同學,應當在教材基礎之上,拓展知識學習范圍,為其提供突破的學習空間。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強化自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做到“基礎牢固、重點突出、難點明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靈活運用教材,同時鼓勵學生立足教材開展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作用。

(三)梳理確定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幫助教師明確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學生的基本情況和教材的具體內容,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分為重點講解的基礎知識部分、需要一般講解的提升知識部分以及需要個別介紹的突破知識部分。具體來說,有關《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課程的基本術語、定義、符號代號、計算公式、選用,幾何公差及其代號和標注,標準公差與基本偏差及查表,公差原則等內容分為重點講授的基礎知識內容;表面粗糙度輪廓基本知識、測定、選用,滾動軸承公差與配合的特點、選用,圓柱螺紋公差選用,單鍵及花鍵聯結公差選用等內容為提升性知識;教材未提及的先進測量儀器的使用和原理等為突破性知識。

二、做好概要介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從學習的基本過程來看,概要是接受新知識的基礎

教師每節課進行的概要性介紹就是這個認知活動的起點,同時也是構建起對授課內容初步認識的“綱”。通過這個“綱”可以讓學生,按圖索驥,推動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比如在講述《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課程重要性內容的時候,在概要性介紹的時候,重點說明該學科的產生、發展和主要內容,明確其在機械專業知識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橋梁作用,明確其在課程體系中與其他課程知識之間的“結點”關系。通過這些內容的概要介紹,使學生初步構建起對課程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便于了解課程的重要意義,從而主動給接受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學方法。

(二)從學生的基本情況來看,概要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是一門實踐型非常強的課程,特別是對畢業后從事一線工作的同學來說,這門課程是重要的基礎性課程。筆者在教學別強化對概念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一般的在開始教授這些內容前,筆者會在課程上向同學們展示一線生產中經常使用到的零件圖。通過圖紙,概要地向同學們說明,在零件圖中所標注的數字、符號引出尺寸、標準公差、精度等級、基本偏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輪廓等內容80%均與《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課程有關,只有將這些圖樣中的符號等內容搞清楚才能夠順利地開展實際工作。通過這樣的概要性介紹,一方面激發了同學對課程學習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引導同學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主動理論聯系實際,自覺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開展實際工作的能力。

三、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信息溝通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保證。

(一)調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

課堂教學雙向信息和知識交流的構建,關鍵在于教師的自我定位調整。首先,教師應當堅持平等的思想,將同學視為教學活動中的平等參與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關心、鼓勵、傾聽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迷惑,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解難釋疑,確保雙向溝通的形成。其次,教師自身應當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用自身的態度和行為感召學生。曾經有國外的教育學家提出“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只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對工作的熱愛,學生也可能愿意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再次,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語言,確保正常交流活動的開展,語言是進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兩個不同的語言交流系統中,特別是學生對《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的熟悉和了解程度遠不如教師,因此教師在溝通中要用親和的態度和輕松融洽的語言進行溝通。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對于《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來說,課堂教學中涉及到的相關實踐知識很難通過單純的語言表達來完成。多媒體技術可以動態地將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整合于一體,具有直觀生動、信息量大、交互性好的特點,便于全方位立體性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思維能力,有效整合學生的認知過程、理解過程、掌握過程。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幾何公差帶形狀制作成圖文并茂、形式活潑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當然,在運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傳統的“板書”等形式,傳統方式在重點解析、學生筆記等方面仍然有其自身的優勢。

四、強化實驗環節,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

實驗課程是《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檢測技術部分主要是依靠實驗課程來確保教學效果的。因此,重視實驗課程,將其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圍繞教學目的確定實驗內容

《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基礎》大綱規定實驗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術測量知識,會對圖紙上標注的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輪廓等幾何量以及典型零件上標注的各幾何精度參數進行測量,以判斷其是否符合要求,同時對現代測量技術及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具備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筆者根據教學目的,在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原則指導下,主要設計了四個實驗項目,即用立式光學比較儀測量工作量規、用自準直儀測量直線度誤差、齒輪公法線長度變動量和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的測量、軸套組合體機械精度設計及檢測。通過這些實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

(二)形成更加科學的考核標準和機制

對于實驗課程的考核,傳統上主要依靠學生的實驗報告。這種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考核方式,事實證明對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作用有限。近年來,隨著綜合型、設計型、保證驗證型等類型實驗的引入,對于實驗課程的考核也更加注重對過程的考核,更加注重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學習態度的考核。因此,教師應當建立起全程考核的觀點,在驗證型實驗中,從考核學生對實驗的預習入手,審查學生的實驗步驟、儀器設備的選擇和使用;在設計型實驗中,從考核學生對實驗方案的準備入手,審查實驗的實施過程、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質量。在考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每個環節進行記錄和評分,然后再進行綜合考量,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

參考文獻:

[1]楊修德,楊善國.關于改進《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4).

篇8

關鍵詞:極限配合 技術測量 重視 興趣 措施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中等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本課程比較全面地講述了機械加工中有關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紋公差及技術測量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其目的是為專業課教學和生產實習教學打下必要的基礎。該課程有一定的難度,其內容比較枯燥,很多學生都反映這門課很難學,上課時往往效果不佳,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沒有掌握多少東西。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聽課的效果不好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和自己的解決方法。

一、讓學生重視《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

理論知識和實習是相輔相成的,理論的學習是為了指導實習的進行,實際操作是不能脫離理論的。而很多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喜歡直觀的、實在的東西,而不喜歡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知識,他們更不明白學習那些難懂的概念原理到底對他們以后有什么用,又不是要去當科學家,會干活就行了。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實習課上生龍活虎,而一上理論課就像是遭了霜打的茄子一樣,毫無生機。

針對這種現象,老師需要時常在課堂上強調專業理論課的重要性,告訴他們實踐是無法脫離理論指導的,理論課和實習課一樣重要,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并且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個人將來的深造也可打下基礎。例如某工廠的質檢員因為沒有熟練掌握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就會導致“誤收”與“誤廢”。如果誤收就會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從而使該廠家的品牌在同行列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對廠家的長期發展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因為我們知道質量好是廠家信譽的保證,也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誤廢就會導致產品成本的增加,從而使企業利潤減少,在與同行列廠家的競爭中也處于下風。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這門課是整個機械專業課程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筆者在第一節課就會反復向學生強調:本課程是使學生獲得機械技術人員必備的互換性與檢測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提高《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教學質量,讓學生增強學習《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的興趣,筆者個人認為可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1.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活潑幽默,多才多藝,善于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和諧,這對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的興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師要完全做到卻不太現實,那只是追求的目標。不過,作為機械專業教師,必須有一兩樣是突出的,比如善于利用現有的教具創設情境、談吐幽默風趣等,讓教師的人格魅力不斷吸引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2.合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

電教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的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教學大綱中已明確指出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這方面卻顯得有些勢單力薄,讓很多教師煞費苦心,往往老師在講臺上手舞足蹈地描述了半天,學生仍然一臉迷茫,百思不得其解。當我們的實習場地無法提供學生所需要的實習實踐時,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選取現代化教學手段則可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如在講解螺紋配合公差時,很多學生面對螺紋配合公差一無所知。針對這種情況,利用電教多媒體或者現場錄像展現給學生動態的螺紋配合誤差,既降低了教師授課的枯燥性,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措施

1.復雜問題簡單化

筆者在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時候,上課時滔滔不絕總是教得十分賣力,講課時不但書本上的知識一個不漏地講完,甚至連一些課前查閱資料所得的知識和自己所學的相關知識都想全部告訴學生,總覺得應該盡可能地多教他們一些知識,才感到安慰,才“對得起學生”。但結果往往是:筆者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們卻聽得昏昏欲睡。

所以我們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能滿堂灌,而要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優化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測量技術中教學生看實物,讓學生學會看內徑百分表、外徑千分尺、量塊、角度尺、螺紋千分尺等。只有讓學生先看,才能給學生以感性認識,看與講相結合,便于學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動手能力。

2.零散知識系統化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關鍵詞: 工作崗位;機械制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在我國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號文件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術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同時文件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把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作為課程教學模式。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而不對課程進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鏡花水月,因此,課程改革始終是高等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核心。

高職學院的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的職業通用能力課程,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目前機械制圖的教學方法在很多高職學院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優點是學生對機械制圖的理論知識了解較多,缺點是忽略了學生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的的培養,學生不了解機械制圖在實際工作的應用,缺乏對零部件的檢測能力,同時缺少企業文化熏陶。因此,為了提高機械制圖的教學效果,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對機械制圖的教學進行改革,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崗位技術要求為主線設計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為宗旨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1 教學改革探討

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都在探索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根據多家企業的調查和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對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做了以下幾點探討。

1.1 教學內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機械類的學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寶鋼集團、潤星泰電器有限公司和銘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數控編程、設備維修、產品設計和模具設計等,其中模具加工為主要工作崗位。通過走訪企業和對畢業生的回訪得知,從事這些工作崗位,主要需要閱圖能力、測繪能力和計算機繪圖能力。而目前的機械制圖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節按堆砌形式來撰寫的,過于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養,不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應淡化知識分界,強化整體功能,以職業能力培養和工作過程相符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序化。《機械制圖》的教學內容要根據相關的課程體系來確定,而機械類專業要以培養職業技能、就業能力和社會拓展能力為主線,減少相關內容重疊,側重實用,適當減少理論教學。工科各行業職業能力最基本體現為繪圖能力、讀圖能力和測繪能力,而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和計算機繪圖這些課程內容和工科機械類專業密切相關,但在教學上往往各教各的,沒有針對性,致使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課程與課程相互脫節,同時有些內容產生重疊,因此,需要改革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將原來的《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技術測量技術》和《計算機繪圖》整合為《機械制圖與公差》。

機械制圖與公差課程根據崗位職業技能劃分機械制圖專業基礎能力、機械制圖應用能力、公差測量能力和計算機繪圖能力4個教學項目,細分13個教學任務,具體劃分見表1。

1.2 教學內容的整合、序化 教學組織設計是實現教

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因此,應改變傳統采用按章節、按堆砌形式來撰寫的,不利綜合知識的全貌,也不利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組織,而應在教學組織設計中淡化知識分界,強化整體功能,以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工作任務為載體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序化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將傳統的按章節次序的教學內容安排修改為以專業工作過程為依據的教學內容次序,這有利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學生就業的需求。如數控編程員崗位,就是按設備拆裝——零件測繪——繪制零件圖——3D建模——數控編程——操作加工等過程進行教學內容組織安排。

1.2.2 由易到難 在以生產為主線、工作過程為載體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礎上,還應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計算機繪圖員,就是按平面二維圖形繪制———組合體三視圖繪制——零件圖繪制——裝配圖繪制——三維實體造型等過程進行教學內容組織安排。

1.2.3 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融為一體 計算機繪圖知識穿插在機械制圖內容的教學各環節,順應了教學改革的思想。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崗位能力為本位。計算機繪圖是企業需要的一種技能,計算機繪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正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將CAD的繪圖環境設置和機械制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紹;將CAD的基本命令與正投影法、點、線、面放在一起介紹;標準件與常用件融入塊的知識;零件圖的徒手繪圖與計算機繪圖融為一體;這樣做,既可以減少高職教育理論課學時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制圖的基本理論,建立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3 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高職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應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靈活選用,教學方法要體現四結合,即教、學、做相結合;制圖、測繪、加工相結合;二維作圖、三維造型、實體模型相結合;徒手繪圖和計算機繪圖相結合。《機械制圖與公差》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謂五段法就是對一個知識點,采用五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是直觀演示、引入新課階段;第二階段確定教學目標階段;第三階段是學生按照教學目標自學階段;第四階段是重點講授階段;第五階段是練習和小結階段。五段法主要適用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其特點是:教學目標明確、有利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1.3.2 項目導入的任務驅動法 項目導入的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為目的,教師設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體現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務,結合學生易感知的實例或實物,講解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演示完成該任務的操作步驟與要點,學生在理解所講內容的基礎之上,順利完成該任務,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學過程。該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務階段、信息收集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檢查控制階段和評定反饋意見階段,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應用性較強的內容,如項目三(機械制圖應用),其特點是:教學任務明確,學習氣氛濃厚,有利于提高團隊協助精神和溝通能力,但教學進度不易保證。

1.3.3 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同時深入企業、實訓基地等現場,通過對現場事實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新觀點,從而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方法。現場教學法主要包括:第一階段準備階階段,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第三階段為總結階段。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如任務8(測量技術)其特點是:直觀性強,學習興趣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改革傳統的教學手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能改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選擇教學手段要遵循三原則,即適時性原則、適當性原則和適用性原則;機械制圖教學手段主要有演示、視頻等多種方式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用精品課網絡資源的教學手段;行業工程師帶領的真實工作教學手段;實訓基地零距離的崗位工作的教學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學的教學質量督體系是教學組織實施的重要保證,每一門課程學習之后,都必須有一個考核標準來衡量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達標,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制圖與公差課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過去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老辦法,把機械制圖與公差的考核分為四大部分,每一學習任務完成后,進行第一部分考核,專門考核學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當學生在完成第一項目時,進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學生專業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綜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個部件的拆裝、零件的測繪(計算機繪圖)、裝配圖繪制(計算機繪圖)的職業綜合能力,這里所說的部件要根據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選擇具有側抽芯的注射模作為拆裝實踐;第四部分是考核學生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額見圖1。

2 結束語

實踐教學結果表明,基于工作崗位的機械制圖與公差課程改革的實施,不但能夠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能在有限的實踐教學周期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得到社會的認可,學生就業受到企業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楊軍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數所庫原理與應用”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8).

[3]張映暉.基于人文性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3(06).

[4]胡建生.機械制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機械制圖與公差[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 《精度設計與標準化》課程 現狀 存在問題 教學改革

1.前言

《精度設計與標準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它是連接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學的橋梁,也是聯系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技術的紐帶。該課程是機械類各專業的必修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選用合適的公差與配合,并能正確地標注在圖樣上,以及掌握一般幾何參數和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獲得機械工程技術人員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知識,也為學習后面的課程及今后從事實際工作打下基礎。因此,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精度設計與標準化》課程的特點是術語定義多、代號符號多、標準規定多、經驗總結多,而邏輯性、推理性的內容少,剛學時會感到枯燥、記不住、不會用。要教好這門課,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創新思維。

2.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授課時數少。

目前,我校開設的《精度設計與標準化》理論課時數為32學時,實踐教學環節安排8學時動手實驗,教材的內容包括光滑圓柱體結合的精度設計、測量技術基礎、形位公差及檢測、表面粗糙度、光滑工件的檢測、尺寸鏈及典型零件的互換性等。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相沖突,實際授課時往往基本理論和知識所占比重較大,實踐應用的課時相對不足。為了在有限的課時數內完成教學計劃,從第6章之后只能選講其部分內容,象尺寸鏈和圓錐結合的互換性等一般不講。8個學時的實驗也只能選做4~5個項目。由于授課的課時不足,學生訓練、消化的時間較短,造成學生思維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不強。

2.2教學模式單一。

《精度設計與標準化》的教學一般是采用不分專業的學模式,在全校范圍內統一開課、統一考試。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教師對著教材“講深講透”滿堂灌,學生被動聽,這種全面講授的教學方法無法使教與學形成互動。從教學內容看,以介紹基礎公差標準為主,認知性內容多而創造性內容少。國家標準一般幾年更新一次,教材的內容常常落后于生產實際,學生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難以直接應用到工程實踐上。

2.3實驗環節問題較多。

一是實驗設備陳舊,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要求,如使用雙管顯微鏡測量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而這項參數在新標準中已經不采用。二是實驗設備臺套數不足,滿足不了近來學生人數增加的規模,實驗課表難排;三是部分實驗設備技術含量不足造成采集數據不準或質量不高,如:測量螺紋參數的小型工具顯微鏡結構太簡易,新購置的儀器連必要的夾具都沒有,只能自配。四是實驗效果不佳,任課老師直接帶學生實驗,往往對儀器設備的性能不熟。五是實驗教學方式,通常由指導老師先介紹實驗目的、原理和儀器結構后再示范,學生跟著操作并記錄有關實驗數據和完成實驗報告,這種驗證性的實驗能增加學生感性認識,但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3.教學思考與改進措施

3.1適當增加課時數。

《精度設計與標準化》是機械類各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它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涉及機械產品及其零件設計、制造、維修、質量控制與生產管理等多方面技術問題,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能獲得機械工程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課時數太少會制約教學質量的提高。為確保《精度設計與標準化》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使學生真正能掌握和熟練運用本課程的知識,并使學生對幾何量的全貌有所了解,應在規定允許范圍內適當增加課時數。

3.2精心安排教學內容。

根據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適當取舍難易程度不同的教材內容,合理使用課時數。對于那些能夠承上啟下或貫穿全局的“過程性知識”,要力求概念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對于教材中難度等級一般的介紹性知識,可通過具體例題,適當穿插講授相關內容的定義、概念及思路,然后再提出一些延伸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時老師只起到輔導及答疑的作用。對學生而言,可以自學的一些文字敘述性內容,教師可不必細講,只提出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余自學。對于教材中前后相關的綜合性題目可采用課堂討論方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

精度設計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理論知識,還要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這就要求精度設計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要讓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各學科、各專業互相滲透的趨勢日漸增強。作為精度設計教師,我們必須時刻關注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和熟知最新標準,不斷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夠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3.4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