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況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00:5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美概況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美概況課程總結

篇1

[關鍵詞]英美概況 英語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1-0225-02

一、《英美概況》課程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世紀是開放的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合作不斷加強,然而中西方在文化、禮儀、交流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大學生來說,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將失誤降到最低,順利完成交際,對《英美概況》課程的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英美概況》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所要學習的一門必修課,其總體目標是:比較系統地介紹英、美、澳、加等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概貌、歷史背景、政治制度、經濟概況、科學技術、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擴大知識面,鞏固和提高英語水平,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語言。該課程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知識的輸入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知識,為其他英語課程的學習,尤其是英美文學和報刊選讀課程奠定知識基礎。然而,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事先已準備好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并沒有取得事先預定的效果。因此,如何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是許多教授《英美概況》課程教師的共同愿望。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分析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然后探索性地提出了幾點適合該課程教學的教學方法。

二、《英美概況》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2013年伊始,筆者開始承擔英美概況課程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同時也對學生做了調查問卷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一)學時問題

《英美概況1》課程即對《英國概況》學習的總學時為36學時,每周2學時,分18周完成。而概況課內容繁雜,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每周2學時的學習并不能觸碰其內在。與此同時,每周2學時的教學進度稍顯過少、間隔過長,容易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難以連貫掌握,尤其是對英國歷史知識的學習更為明顯。英國歷史上王朝和國王眾多,而且國王即位的順序并不像名字一樣按順序排列,如JamesⅠ,CharlesⅠ, CharlesⅡ,JamesⅡ,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筆者建議將教學進度由每周2學時調至4學時,提高上課的頻率,進而有助于對課程的理解和記憶。

(二)使用教材問題

目前,各所院校該課程所使用的教材不盡相同,但以下幾本教材使用的范圍較廣。上海外語出版社出版肖惠云教授所著的《當代英國概況》,該書所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并且各章節所提供的數據、圖表、影像資料均為最近幾年所統計的數據,使同學們對英美經濟數據的增減、人口的變化、各產業在社會中的分配比例等都形成了直觀印象。但該教材并未涉及英國歷史知識,英國歷史悠久,自石器時代一直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一部漫長、悠久的歷史教科書,對該國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美國的歷史章節起著鋪墊作用。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張奎武教授所著的《英美概況》、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來安方教授所著的《英美概況》,這兩本書各章節劃分明確,內容詳細且完整,尤其是張奎武教授主編的書籍,無論是從內容和難度層面上看,都非常適合學生閱讀。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筆者在備課時將三本教材相結合,使學生全面掌握該課程的知識內容,又了解了最新的發展趨勢。

(三)學生文化基礎問題

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被動學習,文化基礎較為薄弱,而初、高中的學習目的主要是以應付考試為主,故都是機械性的、照抄照搬、死記硬背,沒有將相關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了同學們的厭學心理比較嚴重。Sprattel al(2002)指出,動機是影響學習者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主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學習者的內部動機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外應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內在動機,提高知識儲備,從而利于專業課的學習。

(四)心理因素問題

生活在科技信息爆炸、媒介高速發展,我們時刻都被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包圍,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這些知識和信息儲存在大腦中。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同學們普遍反映,如果教師不說的話我們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教師講解的話我們便知道,知識或信息圖示已存在大腦中,只不過沒有被激活。這樣一來,同學們便認為該課程自學便可,大大降低了上課的效率。也有部分同學對某些章節內容只知表面,并不深知其內在,也認為自己對該知識點已掌握,慢慢便放棄了對該課程的學習。

三、改進《英美概況》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鑒于以上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本文在總結實際課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院學生的學習特點提出了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教師的一本教案、一根粉筆、一個水杯,從頭到尾像說評書一樣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學生像鴨子聽雷一樣,教學活動枯燥無味,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新教學方法的日益增多,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講授religion這一章節時,課前可給學生布置思考題如:what are the five main religions in the world? Who is Jesus? What is the Easter Day? What are the Easter presents? Why do we give them? 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資源或課外讀物等方式找到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同學之間進行互評,教師加以指導,由被動變主動,讓學生真正變成課堂活動的主體。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使再精彩,也很難吸引住同學們的注意力。通過對所收集上來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筆者所教授班級的學生對圖片、電影、錄音等傳媒方式較感興趣,對文字表達方式稍顯抵觸。鑒于此種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視聽設備完美呈現聲音和圖像,豐富的內容、真實的圖像,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事物,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例如,在講述美國地理自然狀況的時候,通過圖片對美國的河流、山脈進行講解,方便學生記憶其地理位置,同時通過視頻的播放欣賞這些山脈的旖旎風光,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在講解英國王室的時候,教師可找些圖片供大家欣賞,同時還可提供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結婚的錄像供大家欣賞,播放《國王的演講》《女王》等著名影片,不僅了解王室的歷史和生活,還可以了解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

(三)學生的課堂參與

師生互換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學習一些社交禮儀、文學等通俗易懂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presentation為形式向同學講授內容。不僅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提高了同學的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采取演短劇的形式,模擬西方的婚禮、法庭等現場,使同學們置身其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

(四)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教學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即使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很難將這些最新資訊囊括其中。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能只一味重視書本知識,應該將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且與該課程有聯系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中,與學生一起討論。如我們在學習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時,可將目前在任的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總統奧巴馬引入課堂,向學生介紹其競選方式、基本立場,并結合各自的電視演說和電視辯論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五)注重課外知識的積累

課內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課堂上所提供和講解的知識必定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作為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途徑之一――課外時間的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1.定期舉辦講座。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邀請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學者為學生舉辦講座,介紹其在海外的所見所聞、生活經歷,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2.與外教、留學生進行交流。將外教、留學生請進課堂,與學生就某一章節或某一話題進行溝通,各抒己見,拓寬并轉換學生的思維方式,用英語進行交流,學以致用。

3.指導學生閱讀原版著作。傳統的書本資料是知識的最好來源,而原著堪稱最佳來源,讀者能從中感受當時故事發生的場景,體會作者的思緒。如在講解美國南北戰爭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亂世佳人》名著,體驗一個家庭由富裕變為貧窮的過程,感受黑人奴隸被農奴主任意蹂躪的殘酷方式,讓學生從中獲得當時社會的信息。

四、結束語

《英美概況》課程是一門知識性強、信息量大、涉及范圍廣的課程,需要教師在課下付出大量的時間廣泛地搜集資料,通過視聽說等多媒體手段及各種活動來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學生也應該樹立自信心,以正確的學習態度來對待該門課程,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習得語言的同時,具備較強的社會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3-27.

[2]來安方.英美概況[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00-106.

篇2

目前在高職高專英語專業開展《英美概況》教學存在兩難現象,即教師施教難,學生學習難。《英美概況》內容廣泛,跨度大,時代感強;其教學時數一般在64學時左右,時間有限;近年來由于本科高校擴招,導致高職高專學生基礎普遍下降。因此,客觀上造成了內容、時間、基礎這三大因素在教學中的碰撞,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是近年來一直制約《英美概況》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據調查反映除少數為考取外語專業四、六級證書的學生外,絕大多數學生不重視,無興趣上《英美概況》課,部分院校(包括本科院校)既是開設了《英美概況》課程也是裝飾門面,不被重視,擠壓課時,蜻蜒點水式的完成教學內容。這種兩難現象的結果是學生學完該課程后,不僅沒有起到其在英語學習中的輔助作用,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上述《英美概況》教學困境問題的解決筆者認為:

首先,師生對專業課程設置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一是要明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什么。教育部早在1998年頒發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就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國門的打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專本科教育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于對這一問題的定位不明確,導致師生用孤立的眼界看問題,認識不到各門課程作為一個整體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在教學和學習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認識不到英語的教與學在高職高專教育中的新特點和新內容,也就認識不到今天《英美概況》課程在專業課程結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上。二是要明確認識到新的教育任務,必然產生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更加貼近生活與職場就業、真實語境、地道語言,這一要求不僅提高了《英美概況》在課程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其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筆者認為《英美概況》教學要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圍繞著以適應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這個中心,突出一個“活”字進行教學各環節的配套改革。其次,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是破解《英美概況》教學難題的重要手段。多媒體網絡代表了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方向,他擁有取之不盡,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它集文字、圖像、動畫、視頻、聲音為一體,具有特殊的效能和提供了無限想象及設計空間。為我們學習和理解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新的信息傳遞方式。它所特有的教學藝術性、欣賞性和獨特性,能夠輔助我們有效地化解《英美概況》教學中的各種困境。

一、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保持學習熱情的持久性。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生認識論創始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習者的內在動力產生的首要問題。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大腦中的一切信息輸入都是由感官開始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出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同時刺激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覺器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起對知識的探求。《英美概況》課程內容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利用多媒體功能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質量的最佳選擇。例如在講解美國民權運動時,我利用網絡信息提供的視頻,為學生播放了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我有個夢想)講話的部分內容,使學生從他慷慨激昂的演說中感受到了美國社會,人們為了人人平等,消除種族歧視所做的不懈努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和聽力技能的培養,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活的材料。有關研究表明:單憑聽覺獲得的知識留在記憶中的內容僅有15%、單憑視覺獲得的知識留在記憶中的能有25%、而聽覺視覺同時運用則能記憶65%的內容。如在講解美國歷史時,通過視頻影像給學生再現了昔日的歷史畫面,極大的增加了課堂的教學容量和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就部分內容作了有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對美國歷史有了較為完整和清晰的互解。從而對美國歷史上諸多事件和問題的產生提供了背景材料,使學生不難把握和理解諸要點內容,特別是對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形成以及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二、它能夠活化教學內容,使書本上枯燥抽象的內容轉化為鮮活生動的感性具體,進而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使其在學生的頭腦中升華為思維中的具體,達到深層次上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一個實際的完整的認識,都是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維中的過程。人類的學習行為做為一個認識的過程,就是外部刺激與認識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多媒體教學所再現的具體是書本的內容還原為認識的起點感性的具體,它具有生動性、直觀性,也具有孤立性、片面性的特點。是事物表面的具體,雖然在學習行為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沒有揭示出事物諸方面的本質規定及其相互關系。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向學生傳輸系統的理論知識,掌握理論知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所以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符合認識規律,耍服務于教學目的。而不是單純的活化教材內容為原形情景的再現,更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喧賓奪主。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必須要與教師深層次的講解相結合,才能引導學生由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深層次的理性認識。這才是實現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這一點至關重要。英國的歷史較之美國豐富和漫長,歷史上有許多對社會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必須向學生介紹。教學中單靠應用文字講解,學生頭腦印象不深不易記憶,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人物畫面和相關資料雖有新鮮感,但不能持久。為此,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英國歷史發展進程這條主線,圖文并茂的講述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如講解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到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英國經濟學產生、發展的傳承性;揭示了宗教改革的先驅威克里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達芬奇和英國的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相繼出現的歷史必然性;簡介了丘吉爾、瑪格麗特?撒切爾、以 及當代的布萊爾和布朗歷屆英國首相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執政策略的變化與任職的歷史必然性。這樣的教學不僅使風云變化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有了清晰的脈絡便于學習和掌握,而且使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做到了深入淺出,增強了記憶,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篇3

論文摘 要:英美文化教學是英語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將一門知識性較強的課程轉變為結合語言技巧與功能的復合型課程,可以令教學課堂充滿靈活性,通過交互式多維的教學策略,進行文化知識“讀”的輸入,“說”的輸出,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神經,將被動地吸收轉化為主動的表達,以多樣化的口語活動開展更多元化的教學課堂。

一、新世紀的英美文化教學

(一)演進中的交互式教學理念

交互式語言教學(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當今越來越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強調教學的核心在于“交際”,將語言視為實現人際關系和進行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則是“自動性、內在動機、策略輸入、面對風險、語言和文化的聯系、交互性語言以及交際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學同時涉及了學生和教師兩個角色的元素,師生通過語言交際和互動來完成課堂實踐,傳統的交互式教學理念只是要求一個教師與少數學生之間展開,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手段的日新月異,交互教學的課堂已經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機交互等多維的模式。作為語言學習主體的學生,即是交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不僅應該和老師之間有互動的過程,還必須投入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游戲與競賽的環境當中去。英語教學課堂搭建了一個人與人對話,人與人溝通的平臺,更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有效利用,進行盡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一模式無疑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動性,培養一定的創新思維與探索精神,還能夠樹立團隊意識與合作觀念,將語言學習有效性最大化。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必然聯系

在二十世紀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英語教育必須緊跟步伐,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針對生源的特點,結合辦學的條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語教學道路并取得相應的成效。英語教育并不滿足于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是將語言知識、應用能力、學習策略、文化交流廣貫穿一致,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學主要指英美國家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從英美文化知識的功能角度看,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知識文化,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領域。這類知識常被稱為事實文化和成就文化,關于此類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對英美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而交際文化則側重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一個民族的日常言語行為,包括問候、致謝、道歉、稱呼語等;二是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語、謙遜語、客套語、禁忌語等詞語的運用。這種文化知識常被稱為行為文化,是屬于英語文化意識范圍的知識,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對這種文化意識差異的理解是決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順利和成功的關鍵。英語學習者只有掌握好這兩類英美國家文化知識,才能較好地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課堂教學

既然西方文化的學習是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英美文化概況及相關知識的教學十分值得探討與研究。

(一)教學知識的輸入與輸出

早在20世紀80年代,Swain就已經提出僅僅依靠可理解輸人還不能使二語學習者準確而又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學習者既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人,又需要產出可理解輸出,而“輸出驅動假設”則更進一步的認為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并認為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盲點以激發補充盲點的欲望,從教材教法各環節著手營造輸出氛圍,促使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輸入的內容用英語表達。根據這一理念,將一門單純英美文化概況課變成一門融“閱讀”與“口語”為一體的課程,是可行、也是勢在必行的一項改革。將閱讀課程與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相結合,通過包括專有詞匯、句式、英美國家社會與文化先關信息的學習,進行知識的“輸入”,同時加以閱讀技巧的訓練,再通過訓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輸出”,以提高口語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借助“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概況”等相關教材作為閱讀材料,結合閱讀技巧,一方面,對學生進行閱讀能提提高的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美國家及文化知識,實現知識的“輸入”,再通過口語活動的方式,又實現了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即實現知識的“輸出”,從而實現“讀”與“說”兩種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又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吸收、消化,變為自己的信息點,從而從容輸出的過程。

轉貼于  (二)交互式教學的讀說策略

1、課內與課外閱讀的結合

英美文化作為一種知識性輸入的學習,閱讀是必經的過程。各種相關的主題,包括國家歷史背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制度、文學發展,以及體育活動,外交政策、節日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內容,可謂天羅地網,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進行詳盡地閱讀,才能系統地了解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由內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質。因此,文化概況教學課堂的閱讀訓練勢在必行,除了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讀方式,還讓他們了解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對詞匯尤其是專有名詞的學習,以及熟練掌握較為典型的短語和句型。倘若光讀而不練,只能紙上談兵,而無法充分地運用所閱讀到的知識。因此應當充分利用課本內容閱讀與相關課外文化閱讀材料,“以量促學,以量促質。”除了閱讀技巧的訓練,還應該注意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根據課本單元進行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活動,比如在講授英國媒體報章單元時,可以適當地介紹報刊閱讀的方法,并讓學生閱讀相關的報刊。學習教育體制的同時,可以列出閱讀材料讓學生們進行橫向和縱向就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對比;學習文學單元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節選或文章,從而拓展文化閱讀的點、面、線。師生共同面對閱讀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內容進行交流與聯系,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可以將收集課外文本材料的任務分配給學生的學習合作小組,讓他們通過要點總結、概要寫作的方式進行課堂交流、分享與反饋,自然而然地,從知識的輸入活動轉化為一種輸出活動。

2、知識輸出的訓練方法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將所了解的文字內容裝載進大腦,并用各種方式將它消化最終變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學,除了閱讀學訓練之外,還必須有口語訓練和寫作的訓練,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目標,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輸出活動。

針對口語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可以在課堂上組織開展個人與團隊兩種方式的“對話”,“角色扮演”,“口頭復述 ”,“主題演說”以及辯論、翻譯、演講、報告、講解等多種靈活的口語活動,從而將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相結合,將閱讀的輸入活動與口語的輸出活動合為一體。但除了依托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材料組織口語活動,還應最大程度地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以及網絡的功能,通過影視教學來加強這種文化環境與語言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播放適合教學單元環節的影視視頻,既能營造語言氛圍又能創造出原汁原味風土人情的文化環境,有效地增進學生對于英美文化傳統的理解,教師還能與學生就視頻內容結合教學專題進行交流與討論,展開更多的口語練習。比如介紹英國皇室時可以通過影片《國王的演講》、《女王》等視頻片段,而學習政體黨派單元時可以播放《鐵娘子》、以及首相卡梅爾的演講視頻等等。此外,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小游戲來進豐富多彩的口語活動,比如節日單元可以讓學生們制作感恩節海報、制作復活節彩蛋甚至萬圣節面具,然后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推銷與介紹”,甚至進行表演;又或者讓學生們制作國家地區地圖,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文化特質等內容,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游戲策略來操練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通過抽簽、搶答、選答等靈活多樣的游戲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力,促進學生認知的進步與提升,增進學生刨新意識與潛能的發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不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語活動之后達到還可以讓學生們將陳述過的主題書寫報告或摘要、評述,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再一次梳理與實踐應用。

三、結語

凡是有交際目的、交際需求、交際對象的語言應用都是最有效的語言學習,因此交互式的教學課堂能夠令英美文化教與學事半功倍,而將一門知識性較強的課程轉變為結合了語言技巧與功能結合的復合型課程,令教學課堂充滿了靈活性與變通性,通過“讀”的輸入,“說”甚至是“寫”的輸出,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神經,將被動地吸收轉化為主動的表達,再借組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與影視視頻,創造一個浸入式的文化空間,通過多樣化的口語活動和游戲策略,能夠開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學課堂,從而形成一種“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宮力.交互式語言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4.

篇4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我國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并不十分清晰,對目標內涵的層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進步緩慢。本文認為,只有明確新形勢下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才能找準英美文學教學的層次定位和課程設置。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實現兩個突破:一是要突破專業選修課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語專業的限制。

本科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以閱讀體驗、文學常識和批評方法為軸線,研究生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則應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為軸線。在過去十多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從傳統的分配型轉向市場選擇型,本科教育逐漸從專才教育轉變為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研究性專門人才的主要渠道。曾經是英語專業主要支柱課程的英美文學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其主要問題是,大量學生把學習熱情轉向與市場關系較大、有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如外貿英語、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文學課程受到冷落,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事實。①如何應對這一現實,李公昭教授說:“除了從社會、環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們更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應自問: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如何設置,英美文學課的教材究竟應該如何編,編入哪些內容才更科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講授英美文學課的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廣大講授外國文學課的教師都來參加討論,并拿出有效的辦法,以推動外語專業外國文學課的教學”(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問題是中肯的,我們必須全面反省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目標內涵,才能準確把握層次定位,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學教學的困境。

一、英美文學教學目標內涵的認識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授課內容可包括:文學導論;英國文學概況;美國文學概況;文學批評”。這一表述比較籠統,缺乏指導教學實踐的層次感,但為我們提供了英美文學教學目標的基本框架。再結合英美文學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分為五個層次:一是英美文學原著的閱讀體驗,這是一種基于感性認知的經驗層次。它的重心是把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英美文學經典作品的親身閱讀體驗,逐漸培養起對文學的興趣和欣賞、判斷能力。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文學原著,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二是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這是一種基于理性認知的知識層次。它的重心是讓學生了解英美文學史的發展概況和脈絡,了解英美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學現象、流派、作品和作家,從而獲得英美文學的基本知識。三是英美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這是一種基于理論思辨的審美層次。它的重心是通過對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的介紹、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認為,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王守仁11)。四是通過英美文學認識英美文化和國民性格(nationalcharacter),這是一種基于文化認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認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跨文化交流層次。它的重心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綜合人文素質,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民族個性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英美文學認識英美文化,進而勝任跨文化交際,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培養人文情懷,張揚人文主義精神,這是基于人文關懷和道德塑造的哲學層次。它的重心是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所難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國文學也是真正學好外語難以回避的路徑”(虞建華8)。

對照以上分析,我國現行的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結構過于單一,即王守仁教授總結的“文學史+選讀”(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層次,即對英美文學知識的系統傳授。文學史教材編寫得面面俱到,知識點過于細瑣和龐雜,學生陷于知識的無邊海洋,無暇旁顧。文學選讀課程往往從古典作品開始,學生還不具備閱讀英語古典作品的語言能力,加上課時和古典文學參考書的限制,學生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只能解讀經書式地逐詞、逐句講解。生動活潑、美侖美奐的文學作品被解析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文學作品應有的藝術魅力。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闡釋和評價的參與,學生成為文學知識和作品分析的被動接受者和學習者。他們的學習任務往往凝縮成對英美文學歷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評論的知識性記憶,文學課程“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難以實現。學生對作品,尤其是現、當代作品的閱讀和反應,是本科英美文學課程應有的起點。本科英美文學課程必須把目標定位在,通過經典文本的閱讀體驗和闡釋,增進人生閱歷,豐富跨文化知識,培養審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多數學生真正領悟到文學課程的“有用”和“意義”。總之,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的基本定位不應該是專業理論課程,而是著眼于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素質教育課程。換句話說,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意識和高尚審美情趣的現代人格,而不是從事英美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專業工作者。后者的培養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轉移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這是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即本科教育從專才教育轉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統一了這個基本認識,才能有效地討論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問題。

二、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要實現英美文學教學的五個目標內涵。

必須思考的問題有:我們需要開設哪些課程?某一課程應該在哪一階段開?哪些可設為必修課,哪些可設為選修課?要實現專家們提出的人文素質、思辨能力、審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專門開設文學史?本科的文學史教材應該怎樣編寫,是不是應該類同于研究專著?對文學史知識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學課程應該達到什么層次?哪些問題以留給研究生去學習?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結構,是英美文學史+文學作品選讀。總體來講,實際教學情況是過分偏重英美文學史知識,對文學理論知識和批評方法重視不夠。這種課程體系的特點在于對英美文學發展史鏈的重視,有學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學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貫通、主次分明、脈絡清楚,對各個時期的各個文學流派應盡可能詳細地講清其產生的背景及發展情況,講清各種文學思潮的相互影響和相互繼承,文學史的線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還應吸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一些所謂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應重新界定,對中外研究的同異應有所交代”(程愛民等13)。如果著眼于培養英美文學專業人才,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教學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在英語專業本科階段普遍按照這一要求來設計英美文學課程,則是難以實現的,因為英美文學的教學內涵和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推進和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事業的進步,外國文學史鏈越來越長,分支越來越細;第二,國內外對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比如由于女權主義運動和少數族裔民權運動的推動,研究英美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第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在不斷開發新課程,留給文學課程的必修課時已經大量減少,而且只會越來越少;第四,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和選修英美文學課程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大多數不從事英美文學研究或教學等專業工作。英美文學課程體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學史,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從小學語文到大學語文,接觸到的中國文學經典作品可謂不少,但我們并沒有按照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次序,更沒有在語文教材中安排系統的文學史知識。《中國文學史》只是為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同理,《英美文學史》也應該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只有英語專業,而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③其導向顯然是著眼于本科教育的“寬口徑”,給予各個學校選擇專業特色和發展重點的自由空間。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是作為二級學科設置在研究生階段,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階段。但是,我國英美文學教學界似乎沒有敏感地把握和應對教育部的這一意圖。在語言學和文學課程與專用英語(ESP)課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較現實的考慮是如何劃分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文學教學的不同任務和目標,如何在本科階段真正把教學的重心放到培養學生解讀、闡釋文學作品的能力上,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我的認知需求。以上四個現實問題迫使我們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英美文學課程最少可以按照四個層次來理解和設計。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目前大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和不斷提高英語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學的師資力量和素質教育取向,都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提供了可能。④我國大學英語的改革方向,一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二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英語文化認知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兩項改革的目標是相同的,即大學英語教學從單純為了學生考級,轉向提高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這就為開設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一定要定位在經典文本的閱讀和闡釋上,不追求英美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也不追求文學批評的理論性,重點是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英美文學。

經典作品可以根據任課教師的偏好和特長來取舍,課程的內涵和名稱都是開放的。課程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分類的,如《英美現代小說賞析》、《英美詩歌賞析》、《英美戲劇賞析》等。第二個層次是面向全體英語專業學生開設《英美文學選讀》和《英美文學概論》,課程性質是專業基礎課,為英語專業各個方向的學生所必修。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要定位在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和主要經典作品上,應開發若干種全國統編教材和教參。《英美文學概論》要以文學語法(literaturegrammar)知識,如文類、主題、人物、情節、敘述、文體、民俗等為主,輔之以英美文學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介紹。此外,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教學還要滲透到《綜合英語》和《閱讀》等課程教學中。原著可以放進《綜合英語》教材里,⑤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精讀一些文學經典作品的短篇或節選;《泛讀》教學除了涵蓋實用文體以外,還要選擇一些優秀的文學名著,讓學生每學期讀幾本英語小說、戲劇。這些課程以閱讀體驗為主,文學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實現文學的娛樂和教化功能。第三個層次是面向英語專業中具有文學偏好和學術興趣的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如《英美文學史》(通史)、《文學批評方法》、《英美小說》、《英美詩歌》、《英美戲劇》、《英美電影》、《英美散文》等。具體開設哪些課程,應根據具體學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應定位在英美文學史的基本知識和文學批評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審美能力。第四個層次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在這個層次上,課程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從事英美文學教學、評論、出版、研究和翻譯的專業人才上,要求學生掌握系統而充分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知識,接受嚴格而專業的學術研究訓練。因此,課程重點是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比如英美文學的斷代史、經典作家研究、國別文學研究、經典作品研究、文學流派研究、文學現象研究、文學類型研究、文學理論研究,等等。具體開設哪些課程,應當視學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而定。以上思路可以總結為英美文學課程改革的“一、二、三模式”,即一個體系,兩個突破,三種要求。一個體系是要建立一個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外延廣闊的開放式英美文學課程體系,供不同類型的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自由選擇。兩個突破,即英美文學課程一要突破專業課程的限制,讓英美文學滲透到英語專業基礎教學中;二要突破英語專業的限制,讓英美文學課程向全體大學生開放。兩個突破的目的是要擴大英美文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使英美文學課程擺脫英語專業理論課程的限制,成為一門大眾化的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課,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優秀英美文學作品和文化遺產的陶冶和滋養。

三種要求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不同的課程性質建立三種不同的課程要求,即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要求以閱讀和賞析為主;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要求以閱讀和評論(包括評論方法)為主;對以英美文學研究為發展方向的本科生和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要求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文學專題研究為主,當然應包括閱讀實踐和文學批評的方法訓練。文學批評方法課程應開設在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可開始西方文論的學習。掌握了批評的方法,會大大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和興趣。本科階段的文學課程,要以介紹性、體驗性、審美性為主,可以和電影、電視、錄像片結合起來,把文學看成是大眾的娛樂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學問和理論。簡而言之,本科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以閱讀體驗、文學常識和批評方法為軸線,研究生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則應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為軸線。這樣的層次定位可能更符合我國當前英美文學教學的實際和需要。

三、英美文學教材和課堂教學方法文學選讀教材編寫中的傳統思維定式,是造成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缺乏熱情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多數英美文學教材按照年代順序編排,教學從早期詩歌等古典作品開始,到20世紀初或20世紀上半葉就結束了,學生很少讀到英美文學的現當代作品。這是按照文學史鏈安排教學內容的必然結果。早期作品難度較大,要么生詞太多,要么背景遙遠,要么篇幅太長,文學課往往上成了語言課,導致課程進度緩慢,教師除了精解語言難點外,就是講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對作品的審美解讀。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經用公式i+1來說明外語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如果語言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為i級,他能接受的語言輸入難度應該為i+1。如果難度為i+2,則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壓抑和焦慮;如果難度為i+0,則不能激發求知欲,也沒有提供進步所需的新知識(Krashen100)。因此,精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并且給予必要的處理和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來衡量現行文學教材的難度,那么不少本科文學教材的難度可能是i+2,甚至i+3。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受到抑制。這里有兩個事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問題。2004年4月兩位瑞典的大學教師Ingegard和Gunnilla到寧波大學做學術交流,她們準備了6首瑞典當代詩人的英譯詩歌,給二年級英語專業學生上課。作品的主題都涉及到當代話題,生詞不多。首先,她們輪流朗讀了這幾首詩,然后讓每位學生再默讀一遍,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劃出重點詩行,寫下簡評。她們再根據學生的選擇分組,讓他們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評價,最后讓各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情況。

另一代表再給全班同學朗讀他們討論過的那首詩。學生們思想活躍,發言踴躍,而且還能把不久前在《綜合英語》課堂上學到的思想和語言表達方式活學活用到對詩歌意義的闡釋上,朗誦的同學理解到位,聲情并茂。學生的表現給兩位瑞典教師和兩位觀摩的中國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典教師還及時記下了學生的某些觀點和精彩話語,大加稱贊,說回國后要向瑞典學生交流。這個例子說明,文學作品確實可以激發學習者的認知潛力和思維能力,調動起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并在相互討論中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并不是不喜歡文學,關鍵是讓他們讀什么樣的作品,怎樣去讀這些作品。年代久遠、通篇生詞的作品,自然不會受到歡迎。國內一位學者舉出了另一個生動的事例,從反面說明了同一個問題。“按照現行教材的體系,學生首次開始文學學習的探險,就遭遇到最為苦澀、艱難的古英語詩歌‘貝奧伍夫’。教學的實踐表明,為了達到起碼的理解,都是不得不花去大量時間解釋詩歌用詞、術語、格律等,文學課堂成了變相的精讀和語法課”(史慧風100-101)。我們希望學生既了解英美文學的發展過程,又能讀懂古今經典文本,還要對文學產生持久的熱情,這樣高的期待難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文學興趣。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主張,要重視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和再創造。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就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理解,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共同分享閱讀經驗。學生的見解有的可能是膚淺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只有通過閱讀和表達的方式,才能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學課成為啟迪思想、激發創見、開發潛能的人文素質課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學思考和交流的樂趣,認識到文學正在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思想。這樣,文學的實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如果忽視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一味強調古典作品的重要性,把課堂變成教師灌輸自己對作品理解的一言堂,就難以實現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為了讓學生讀懂早期經典作品,而冒使他們失去文學熱情的風險,是得不償失的。再者,文學經典從古到今數不勝數,在有限的課時內選擇經典作品,理應遵循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放棄一些早期的、語言難度較大的經典作品,或把它們推遲到研究生階段,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現、當代英美文學的經典作品,是更加理性的選擇。王守仁、趙宇編寫的《英美小說》,⑥以小說要素為綱進行編排,就是打破以史為綱的一種嘗試,語言難度問題也比較容易兼顧。文學教材的編寫方式簡單,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文學教材都是在作品選編的基礎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釋,幾道思考題,再加上作者簡介等,缺乏對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的基本構成成分,即文學語法的介紹。文學教材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教授學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學教材編寫方式應該改革,只有增加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的介紹和訓練,才能授人以“漁”。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加重要。這樣編寫教材的另一優勢是理論與文本閱讀相結合,理論的活力和意義在實踐中得到展示。通過文本分析介紹文學理論,還可以避免理論脫離實際變得晦澀玄奧。

總之,在知識和信息越來越豐富的時代,學生要在大學四年成為文學專家是不現實的期望。但掌握一些閱讀文學的技巧和方法則是可能的。本科階段打下文學閱讀和批評的基本功,讓學生產生對文學的興趣,消除他們對文學的敬畏心理,應該是英美文學教學的基本定位和目標。

篇5

建構主義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教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師或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從而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的、積極互動的學習文化。也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教師只是引導者,輔助學生學習和提供資料,而教學過程則是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英美概況多媒體互動教學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師生角色。雖然現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改變,但是面臨實際教學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對于英美概況這門課程,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發現、了解、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教師與教學環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教學效果。

(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多媒體輔助互動式教學。在建構主義的教學中,可采用支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幫助學生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建立概念框架,將學生引入框架中的某個節點展開獨立探索,教師給予適當引導,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動與交流,憑借主動學習,使學生親身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全過程。本文側重探討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收集資料、參與教學、展示成果并開展討論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英美概況主要側重兩國文化知識的介紹,其中部分知識可由學生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建構。教師在教授新的章節之前,先向學生簡單介紹相關內容,以激發學生興趣。然后根據學生特點分組分工,提出與當前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或者設定一個目標,讓學生去解決,也就是“拋錨”。以英國地理章節為例,首先可播放介紹英國地標建筑或自然風貌的視頻,讓學生對英國風光有初步印象。其次介紹該章節涉及的主要內容:地理位置、國土面積、地形、山河湖泊、氣候、主要城市等等。對于較難理解的如地形地貌等內容,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的向學生詳細講授。而對于國土面積、主要城市介紹等內容,教師可提出問題,為學生設定自主學習目標,由學生分組分工尋找資料完成。

2.自主學習,分工協作。在教學中,可以改變完全由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音像資料并講授的形式,將部分內容交由學生完成,并由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講授所準備的內容。教師可預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于提出的問題或設定的目標,讓學生討論與交流。然后給各小組分配不同任務,小組成員在課外分工合作,搜集圖、文、聲、像各種資料,自行制作多媒體課件,以供課上展示。教師只需給學生以引導,告知學生需要搜集哪些資料,從哪里獲取相關資料與信息等。如對于美國節日的介紹,教師可分配各組負責不同節日的介紹,如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美國獨立紀念日、感恩節、萬圣節等。各組首先要學習該節日的信息,如時間、由來、傳統習俗、慶祝方式等,通過討論與交流對這些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針對性的找圖片、聲像資料和文字信息加以充實,這能夠進一步加深組員對內容的理解;通過小組成員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達到對該節日較為一致和較確定的認識。

3.交流展示,互動討論。此環節中,各小組將準備好的課件在課堂展示,由成員代表講授該部分內容,以供各組學生學習。然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基礎性的知識已經了解。此時,教師可給學生提出一些較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可以由小組互動產生,由各組進行組際交流。教師可依次讓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其對該內容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做出補充、質疑和評論。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間進行討論。如前面提到的美國節日,在完成展示及討論環節之后,教師還可提出較難問題,如將中美節日進行比較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就共性的問題,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找尋答案;錯誤的地方,教師予以指正;而較難的問題,教師可做進一步詳細闡釋。

4.教師小結,效果評價。經過激烈討論,學生對各部分內容已經有了較為全面清晰的認識,教師需對所講內容進行補充、修正,并加以評價。這個評價并不需要進行專門的測驗,只需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細心觀察、記錄下學生表現,予以總結,由此也體現拋錨式教學以學生為評價的主體。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用多媒體參與教學,不僅增加其趣味性,而且使其語言技能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得到開發,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不斷創新的精神。同時,能促進學生英美文化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變靜為動,變被動為主動。

篇6

7月4日上午,護理學院張院長、教務處劉處長、護理學院李主任、彭主任及本人抵達承德衛生學校,受到了呂瑞芳副校長、教務處徐處長的友好接待。首先,我校教務處劉處長向他們簡單介紹了我校的情況,然后呂副校長向我們介紹了承德衛校的基本情況,最后學校組織相關教師與我們進行了座談。

學校簡介

學校總共有四個校區,校本部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區,不遠處就是風景秀麗的承德避暑山莊。學校共設有護理、西醫士、中醫士、婦幼醫士、公共衛生醫士、病案管理、社區醫學、口腔工藝技術、中西醫結合等12個專業。學校主要以護理專業為主,其中涉外護理是該校的特色專業,在校人數占護理專業總人數的60%,已經有20多年的辦學歷史,體制完善,經驗豐富。

課程設置

學校對涉外護理進行分層教學,將學生分為普通班和強化班,針對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強化班主要是為畢業后出國工作做準備,因而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很高。英語課程設置分為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普通英語周學時為12學時,包括精讀、泛讀、聽力和口語。精讀課程采用《大學英語》教程,周學時為6學時(大專生為4學時)。泛讀采用《新概念英語》,從第二冊開始,周學時為2學時。聽力采用step by step聽力教程,周學時為2學時(大專生為4學時)。口語教材為自編教材,周學時為2學時。同時,針對涉外護理專業的特點,學校開設英語國家概況課程,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周學時為2學時。專業英語為自編教材,目前尚未正式出版。

課外活動

學校每學期定期舉辦“英語文化周”活動,包括英語小品比賽,演講比賽,英語知識大賽等形式。學校對英語教學實行“月考”。每天早上專門有英語早讀,英語輔導老師進行輔導,課外布置聽力內容。另外,每周舉辦“英語角”,有外籍教師參加。

實習與就業

學生實習采取自愿選擇的原則,強化班的學生在最后一年也可放棄雅思學習和英語強化,選擇實習。學校專門設立一個部門——出國護士培訓中心,每年招收學員300人,一期為四個月。同時面向全國招收學員,專門負責雅思培訓和出國護士培訓。雅思教學采用新東方教材。80%經過培訓的學員雅思成績可以考到5.0分及以上。

涉外學生就業主要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也可選擇國內一些醫院,就業形勢比較樂觀。

二、 天津醫科大學

7月7日上午,在我校張建中副院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7人對天津醫科大學進行了考察。天津醫科大學王耀剛副校長及護理學院相關領導,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等對我們進行了熱情接待并座談。

學校概況

天津醫科大學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護理學院擁有碩士點和博士點,博士點的方向為“連續護理”專業方向。XX年設立涉外護理專業方向,學制五年,今年第一屆畢業生當中有9人已經與國外醫院及醫療機構簽訂就業意向書。

專業方向

護理專業分為普通護理、涉外護理、社區護理三個方向,每年普通護理招收60人,涉外護理50人,社區護理10人。

課程設置

學院針對涉外護理的要求和特點,壓縮專業課學時,增加英語的教學的學時數。第一、二學年在開設公共英語的基礎上,增加口語、聽力課程。第三、四學年開設護理專業英語。英語學時共計1000多學時。學生四級通過率為80%,六級通過率為60%。

學生實習

學校安排涉外護理專業方向的學生到涉外科室進行實習,實行英語查房,組織英文病例討論等。

篇7

1.跨文化意識培養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義

1.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也影響著語言和語言的使用,反過來,語言也影響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不同的語言不僅擁有不同的形式和規律,也擁有不同的語用功能,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達不同的交際意義。如果在英語教育中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那么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的發展便會出現脫節,并導致實際交際中因語義、語用及思維習慣和文化習慣等的差異出現溝通障礙及誤解。因此在英語學習中不僅要學習該語言的系統規律和基礎,而且還要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及社會風俗習慣等。

1.2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要對“跨文化意識”進行定義,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一般意義上,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比較,或者是指文化差異的存在,比如英語國家和中國國家的文化背景差異研究。“跨文化意識”則是指人們對于人類行為的表現和文化模式差異的理解。同時,我們要明白,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知識不是同一概念。跨文化知識是指對漢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具體內容的知曉和掌握,而跨文化意識更側重于外語學習者自身的文化敏感度,是一種內在的思維能力。

1.3大學英語中強化跨文化意識導入的意義

隨著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我國與各國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際也越來越頻繁,特別是與英語國家。我國與英語國家的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需要。在英語和中文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統一的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交流障礙,甚至交際失敗。雖然,英漢兩個民族之間存在共同之處,這是我們可以利用常識和行為習慣來進行理解的。然而,大多數語言表達通常都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完全用漢語的習慣去理解外語經常會出現歧義。在這種跨文化交際的需求下,英語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普遍共識,那就是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具有重要現實的必要性。

2.大學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方向

2.1跨文化意識導入和滲透的原則

跨文化意識是抽象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是學習一個語種的龐大體系,包括它背后的文化。我們要認識到學生的語言知識是分階段分層次增長的,他們對英語的認知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跨文化意識的導入也只能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因而在入門階段,應通過介紹簡單的詞語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際用語中的文化因素等交際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隨著學生英語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知識。“整體來講,英語語言的跨文化意識,應該是先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認識,等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和講解,循序漸進,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①

2.2跨文化意識導入的主要內容

2.2.1英語國家民族文化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系是毋庸置疑的,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滲透就是指對英語國家,特別是對英美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大學英語教育主要利用《英美國家概況》、《美國社會與文化》和《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交際中的習慣,比如英美民族的吃飯習慣、送禮習慣、邀請習慣等,以日常用語為主,包括稱謂、介紹、寒暄、告別、祝賀及禁忌語等,體現出兩種文化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逐步促進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進行系統的跨文化意識滲透。同時,教師和課程設置應該要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去發現和了解英美文化,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逐步建立跨文化意識。

2.2.2各種英語變體

在全球,把英語作為本土語言的國家約有170多個國家,各國的英語雖然都是同一語言體系,但是都帶有了本土文化特點,也就是眾多英語變體。另外隨著英語全球化發展,世界其他非英語國家也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英語文化,其中影響范圍比較廣的有黑人英語(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dialects)。不同國家的英語變體不僅在發音、句法上有一定的差異,在其語言所代表的語用含義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為實現無障礙的跨文化交際,學習和了解不同英語變體之間的差異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必要工作。另外,在同一個國家和社會文化下,因為地區和社會階層的跨度,也會產生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英語變體。我們要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讓學生具備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力和理解力,其中就包括對各種英語變體的學習和理解。

2.2.3對比中文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差異

語言學家弗里斯曾經提出過,外語跨文化交際課程應該著重將外語與本族語言進行對比學習,外語學習和本族語言學習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只有在對本族文化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外語學習者才可能對外語文化有較全面的認知。因此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同時,我們應該要加強對漢語言文化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聯系教材和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辨證思考,將英語語言的特點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對不同文化交際模式進行比較與思考。

3.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反思和策

3.1現階段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也逐漸強化了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文化的現象。大學生的英語使用多數僅限于課堂,課后很少接觸。整體來講,語言知識雖然較好,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弱。”②大多數老師及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甚至有的英語課堂完全變成了四六級考試的應試課程。整體來說,現代大學生對英語所包含的英美文化、思維方式等缺乏深層次的認識。

3.2加強培養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

3.2.1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充分運用教材知識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無論是題材還是層次都已經非常成熟,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地方并不少,這些都是“文化滲透”的內容。教師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會發現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測的,它存在于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通過日常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涵,通過各種語言材料,如課文、情景對話、日常口語、聽力訓練,在課堂上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開闊眼界,有助于他們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清晰地領會到跨文化的差異。

3.2.2培養授課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課堂是目前大學生學習的英語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在跨文化意識培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引導作用。教師本身的跨文化培養意識直接影響了課堂的導向,如果教師不重視語言文化的教授,只是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那么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便無法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必定會受到影響。因此,英語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對文化差異正確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主要通過在課堂上滲透跨文化知識和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學習。

3.2.3課堂教學中引入多種方法,加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主要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運用以下方法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第一,中英文化對比法。也就是說教師在講解英語文化的時候,將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進行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主要是涉及到英美國家的相關知識,并且對比英漢文化差異來導入兩個民族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夸獎和恭維的不同反應,以此加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和運用。第二,合作學習法。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有針對性地設計好教學任務和課前功課,引導學生在課前就主動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并且在課堂上討論,可以通過競賽和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第三,學校或者是教師可以定期以某個典型的中西文化差異或者是最近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參加辯論或是講座,將零散的文化信息整合,以系統學習的方式對學生深入滲透跨文化意識。

篇8

 

關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根據海姆斯(Hymes)的觀點,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不具備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了解該民族的傳統和價值觀,在交際時就很難說出恰當、得體的話語。即是說,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比語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語用能力明顯低于語言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又是因為說話雙方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或者是違反了其社會文化規約而造成的。大量例證說明,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是決定交際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見,為了使英語學習者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同時也是為了使跨文化交流變得和諧而富有成效,交際者就必須具備雙方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知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逐步培養跨文化意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跨文化意識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師要廣采博覽,厚積薄發,必須熟悉外語教學所涉及的兩種文化,即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民族文化,成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橋梁,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外國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在不同場合下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所學文化因素去增強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還要幫助學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學生盡快獲得一種跨文化意識。因此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至于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更新教學觀念

英語作為~門學科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與學的雙向的互動,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綜合能力,即通過英語實現交流、學習及其研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們教師過分地重視其基礎的問題,許多的教學內容演變成了重復的背誦和默寫;而且,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英語也像其他學科一樣,陷于題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為交際載體的特性也消失殆盡,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

隨著現代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的更加頻繁,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會很多英語單詞、能翻譯很多英語文章的“翻譯機器”,而是能夠進行實際談判、實時交流、傳播文化的實用性人才。這一要求同樣反映在英語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摒棄傳統的只注重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與價值,以文化教學為基點,跨文化意識培養為橋梁,最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加強文化修養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實施文化教學的主動者和執行者,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將直接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成效。因此,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意識顯得至關重要。要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我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其一是重視教師英語文化課程培訓。一方面,高師院校要單獨開設英語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習俗等,使師范學生具備初步的英語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各教育機構要強化在職教師的文化培訓,利用寒暑假等時間舉辦文化培訓班或文化講座,以提高在職教師的文化素養。

篇9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英語類專業;傳承與借鑒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59-02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直是語言研究的重點。20世紀80年代,學界普遍認同,學習一門外語就是學習另外一種文化,對目的語文化的導入是學習外語的重要途徑。20世紀90年代,伴隨“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的引入,文化導入研究開始從單向度的“目的語文化學習”轉向“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交互問題研究。伴隨著加強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呼聲,當今學者開始關注“本土文化”在外語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現狀

首先,英語專業唯“工具論”逐漸被外語專業應強調“人文素養”培養的呼聲所取代。2015年新國標明確提出了“英語類”專業的說法。英語類專業即英語專業、翻譯專業和商務英語專業。并對孫有中教授提出的英語類專業建設應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做出明確回應。即批判性思維方式、蘇格拉底式的反問是英語學習者在掌握語言技能時,應同時具備的文化敏感度和認知方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語言工具論的枷鎖,但沒有明確提出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其根源和路徑尚且不清。

其次,英語類專業教學中的文化失語現象。2000年,從叢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高一虹、袁芳、劉長江等學者從實證調查、理論分析等角度對英語類專業應加強本土文化的導入做出了客觀和較為全面的評價。但對文化失語現象的理論分析居多,系統的建議措施較少。

再次,從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層面,雖然出現了一批較為有影響力的著作,如張繼功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概論》、張岱年的《分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缺》、張豈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等,但能直接與英語類專業建設和學生素質提高相關的研究還不多見。

二、研究目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學習者容易對外國文化理念形成親近感或主觀認同,對本土文化產生疏離感和比較差異,更容易主動接受該門語言所闡釋的看法或觀點。因此有必要在英語類專業教學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在外語專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樹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立意識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三、英語類專業傳承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類專業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在中西文化比較視角下界定英語類教學的本質和內涵。自覺地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的區別,并能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反思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步,沒有思考的傳承必然要流于形式。

首先,現有英語類專業的教學大綱中其課程設置安排未能保障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學者對英語專業教材中精讀課本的語料做出了量化分析,其中95%以上的文章是以經典西方社會文化為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主題很少。本土文化是一個人的文化之根,沒有繼承好本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語言學習者,極有可能在多元文化中迷失方向。

現階段英語類專業的課程設置為:大一大二是針對扎實語言基本功的《精讀》《語音》《聽力》等技能訓練課;大三大四階段開設《英美文學選讀選讀》《英文報刊閱讀與寫作》等學科平臺課和選修課,由于閱讀量和時空的限制,以及學生認知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加之很多學生熱衷于過洋節、看大片、追逐國外流行文化時尚,很有可能造成對傳統文化的冷漠。

四、理論語言學視角下優秀傳統文化和英語類專業建設之間的理據關系

優秀傳統文化是本土文化的價值觀源頭,更是包含能夠提高人民思維能力,促進社會文明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具有重大價值的優秀精神成果。以往跨文化英語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多從各自本體文化的引介入手,如對各自經濟社會文化的宏觀介紹,如英語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英美概況》和介紹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英語教程》《中國文化概況》。但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絕非通過對習俗、制度和思想精神的簡單概括和總結就能自動生成的。英語類專業學生要具備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需從思想層面入手,對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強不息”“愛重為公”“尊師重教”等優秀傳統文化予以提取;并與西方思想體系中“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文化精髓相較,從“西為中用”等角度傳承和借鑒各自思想文化體系中的“法”和“道”,引導學生在對比和思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語言,避免文化移植和文化的“濡化”現象。

五、構建傳承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英語類專業教學實踐平臺

首先,教學方面應積極開拓適合英語類專業的英文版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和教研方案。要制定適合不同院校和學校所在地相關的特色課程。切忌千校一面。在開課之前,應做好兩個方面的調查研究:

一是要對本院校的英語類專業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英文表達能力進行測試,并對這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探查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思想體系的了解程度。

二是要構建適合本院校英語類專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語料庫。這是基于上一個調查結果的拓展性研究,因為學生素質和外語專業性質的限制,對語料難易程度的分級和形成相應的英漢平行語料是保證學習效果和達成研究目標的關鍵。

其次,具體介紹構建適合英語類專業優秀傳統文化英文語料庫的建庫流程。從語料的甄別、語料庫的設計、語料庫的建庫流程以及針對某一個優秀傳統文化如儒家思想,如何構建子語料庫,從而方便教學。

再次,構建輔助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實踐教學平臺。經過前期的實踐成果,加強英語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將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平臺。通過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構建了英語專業、學生個體、社交媒體、學院文化相銜接的日常化教育方式,完成了由學院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外在干預到學生個體自我教育的過程選擇。以每學期都會舉行的辯論比賽為例,輔導員會在專業社交媒體上公告,如“才女和潘康牟畋稹保大家可以自由發表評論,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總結,提交給專業教師,再由專業教師根據本學期的優秀傳統文化課擬定相關的辯題,輔導員和學生會共同決定辯題,這個過程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且做出深入的思考,起到潛移默化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繼功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概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李申申等.傳承的使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張岱年.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生命力[J].中國文化研究,1993,01:78-79.

[4]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01:59-64.

[5]劉長江.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收并舉[J].外語界,2003,04:14-18.

[6]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教學,2006,05:67-70.

[7]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Z1:34-39.

[8]廖志英.中國文化概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9]李海洋.論文化自覺與文化界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5:45-46.

[10]方文.轉型心理學:以群體資格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 2008,04:56-57.

[11]姜軍.自覺,自信,自立: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戰略思考[J].民主, 2005,08:98-99.

篇10

關鍵詞:研究生 英語教學 改革

研究生英語教學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研究生英語教學滯后于形勢發展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舊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也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為培養研究生英語應用能力,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筆者所在的中國礦業大學于2005年實施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本文將結合我校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探討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模式。

一、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 社會需求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國際交往也日益擴大,因此社會迫切需求高素質的既精通專業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中國英語培訓市場的火爆就反映了社會對英語的需求態勢。而作為社會的高層次人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高等學校研究生的外語水平應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要能閱讀與專業相關的外文資料,還要具有一般的外語日常交流能力,能夠用英語探討學術問題,作學術專題發言等。由于近年來社會對于各專業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培養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和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就勢必成為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2. 學生需求

碩士研究生在經過中學和大學的嚴格的英語語言訓練后,已經擁有相當的詞匯量,具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但是普遍存在聽說能力差和寫作水平低的情況,英語語言的各項技能發展失衡的現象比較嚴重。筆者對于中國礦業大學2005級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是他們在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的目標,也是對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期望。比如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應付一般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交流;具備熟練的查閱文獻的能力,以便為撰寫學位論文搜集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具備較高的英語寫作能力,以滿足科研論文寫作的要求。其中80%的學生把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排在了首位。

3. 研究生英語教學現狀

而目前的研究生英語教學仍然受控于課本,由于受到傳統語法翻譯法和聽說法的束縛,課程設置仍以精讀課程為主,強調語言基礎訓練,重視語法教學,忽視語言的交際功用。在實踐中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理念。與大學英語如火如荼的改革相比,研究生英語教學已經呈現出滯后于學生水平發展的局面,無法為研究生的專業研究與發展提供直接的支持,難以滿足研究生的學習要求。這使得廣大研究生無法體驗到英語作為研究與交流手段的實踐價值,從而只能把英語學習作為一種應試的負擔而頗有怨言。

二、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措施

現行的教學模式與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產生強烈的反差,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從2004年起,我校研究生院在廣泛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基礎上,對全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課程設置、學時、教材等問題進行調查并召開座談會,征求授課教師意見,逐步形成一套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教改方案,在經過了兩年的實踐和修改后,已初見成效。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 改革課程設置

通過調查與了解發現,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經過十多年的英語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在獨立閱讀相關專業文獻方面不會存在太大困難,而他們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則是說與寫的能力。因此,研究生階段的英語教學應該能夠滿足學生更高的學習需要,讓英語成為他們拓展學術空間的有利工具。為了順應這一思路與需求,我校將研究生英語課程從160學時壓縮到80學時,即要求學生在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所有課程一律采用30人小班授課。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擴大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課程由口語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組成,學生除了必須選擇口語課之外,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一門其他課程(如英漢翻譯技巧與實踐、科技翻譯、商務英語翻譯、高級口譯、英語視聽說、英語影視賞析、英美概況、英美報刊選讀、英美文學欣賞、英語論文寫作等)。這樣的課程設置一方面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實際需求,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發揮了教師的專業優勢,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積極開設以各領域的名著名篇為范例的英語語言課以及以工作中實際運用為宗旨的語言運用課,幫助學生深刻感受英語語言的實質及具體運用,從而提高英語學習和運用的效率和效果。

2. 改革教學方法

對待研究生這一層次的學生不能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而應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因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雙向驅動形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向導作用,而這個向導作用應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口語課可以采用視、聽、說相結合的方法,討論式和任務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他們分成小組,并擬定若干話題,(如讀書、旅游、娛樂、體育、文化、風俗、音樂等)每堂課圍繞一個話題,由一個小組成員共同演示課件,并就相關話題和其他同學互動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在此之前,教師應預先瀏覽學生課件,給與相關指導,并且在課上給學生必要的輸入,如相關詞匯、句型、文化背景等,幫助學生提高輸出能力。或者筆者也曾嘗試每堂課布置一個任務,如召開模擬國際會議、分析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模擬面試、辯論當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綜述和展望自己就讀的專業等,由學生分組完成或全班共同完成。而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擔當的是一個任務完成的指導者、仲裁者和標準語言范本提供者的角色。由于討論的話題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富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課堂氣氛也非常輕松活躍。

3. 改革考核方法

考核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為避免考試成績與平時實際水平相脫節,真實地反映出教學的成敗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們取消傳統的標準化考試。學生最后的成績由口語課和選修課兩門課程的成績共同組成,各占50%。其中在每門課程成績中,平時和期中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考試形式靈活多樣,因不同的課程特點和性質而異,但主觀題都占有相當的比重,目的在于考察研究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效與問題

通過對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的一系列改革,我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觀。經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針對改革后的教學效果再次展開調查。從統計結果的前后對比可以看出:

1. 學生普遍認為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將口語課設為必修課,并且其成績占總成績的50%,學生對這門課程格外重視,從而強迫自己必須克服害怕說英語的心理。另一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靈活輕松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實現角色的轉換。80%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從原來的不敢開口說英語或不能夠自如表達的狀況轉變為敢于用英語表達觀點,并且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 我們為研究生開設的10余種選修課也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絕大部分學生感到在英語學習上有較大的主動權,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有目的地提高某些語言技能,學習外語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增強。60%的學生認為對于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入,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3. 對于改革后的成績測評方式,半數以上的學生表示贊同。他們認為這種考核方法從根本上杜絕了應試教育現象的出現,學生出于興趣而學習,因此學習效果也更好。但也有部分學生對課程考核的規范性提出疑問。由于任課教師自己命題,并且主觀題的比重上升,對于習慣于統一的標準化考試的學生來說,產生疑慮是必然的。這也給我們的改革提出新的課題,即如何使考核測評制度更加規范合理。

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質上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命,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可以確定的是,提高研究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應當成為今后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方向。而只有從改革教學大綱,優化課程設置,革新教學模式,改善測評制度等方面才能使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更具有科學性和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馮天澤.貫徹實用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生課程設置[J].黑龍江教育,2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