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0 14:3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計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審計課程總結

篇1

關鍵詞:審計模擬實驗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教學設計 教學組織

隨著國家對學科專業設置的改革,雖然各大財經類高校已普遍重視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的研究開發與實施,但未能重視對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設計與組織的探討,更不用說投入足夠的資金、人力進行開發研究與實施了。因此,探討關于會計學專業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如何設計得巧妙合理,如何組織得高質高效就顯得十分重要,其意義在于:第一,對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審計模擬實驗課程在明確教學目標、梳理和規范教學體系、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第二,對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審計學課程是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先導課程,后者的教學需要在前者理論知識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對理論知識進行模擬實踐與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審計學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對會計學專業知識體系進行構建,完成本科學習任務。本文主要從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及環節的設計與教學的組織管理這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課程性質

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是會計學本科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也是一門集中實踐教學課程,學生能夠根據每個實驗項目的資料,運用審計的原則和方法,親自進行審計程序和步驟,進而培養學生洞察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技能;提高學生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理解所學理論打下堅實的感性認識基礎。該課程主要是對審計實務工作中從審計業務約定書的簽訂到審計計劃、實施、報告的整個過程開展模擬操作,使學生在實驗環境中模擬操作審計業務,從而間接接觸實際、認識實踐,進而提高審計實務工作能力。

二、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教學難點

(一)教學內容及環節設計。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是教學成敗的首要難點。從審計教學的實踐來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規劃在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審計專業教師應按照規定程序收集、整理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所需資料,力求設計與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教學模塊,使之符合經濟業務的真實性、邏輯性、全面性。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知識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技術性強等特點對教學資料的準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為止,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材仍然較少,教學內容相對簡單,難以適應審計實務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組織與管理。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環節的設計與組織方面往往缺乏創新性。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往往將自己的觀點、做法直接灌輸給學生,將實習過程簡單化,整個模擬實驗的過程相當于一次理論課的教學,學生盲目被動地編制最終需要的審計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實驗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創新性。

因此,教師需要:第一,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篩選,安排代表典型經濟業務的、緊密結合實際工作的實驗內容。第二,對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環節進行合理的設計與組織,使之符合學生掌握知識、探索知識、提升能力的學習規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三、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及環節的設計

(一)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求。第一,按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組織教學,內容充實,能反映學科前沿知識,及時更新課程內容,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第二,綜合性實驗比例達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實驗教學內容,能進行開放式教學。第三,課程組織與安排能理論聯系實際,課內課外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寒暑期的相關實習(比如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社會調查以及其他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盡早熟悉社會實際會計、審計實務工作打下基礎,更為畢業之前要完成的本科畢業論好選題方向及論據搜集等鋪墊。審計模擬實驗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審計業務約定書的簽訂、審計計劃工作、審計技術與方法、風險評估與應對、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生產與薪酬循環審計、籌資與投資循環審計、貨幣資金審計、終結審計與審計報告。

(二)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求。教師在篩選了難度深淺適宜的實驗內容之后,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邏輯體系清晰、符合教學規律的實驗環節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種思路:第一,按審計流程設計。可分為:計劃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等3個環節。第二,按經濟業務循環設計。可分為:籌資與投資、購貨與付款、生產與倉儲、銷售與收款、貨幣資金等5個環節。第三,按開展實驗的項目內容設計。可分為:審計業務約定書的簽訂、審計計劃工作、審計技術與方法的運用、風險評估與應對、銷售與收款循環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購貨與付款循環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生產與薪酬循環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籌資與投資循環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貨幣資金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終結審計工作與審計報告的撰寫。第四,按開展實驗的形式設計。可分為:按案例分析(實訓)、獨立實驗、綜合實驗等不同形式。

四、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教學組織與管理

(一)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第一,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資料的查閱和梳理,分析得出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環節設置以及組織安排。第二,通過分析總結同行以往承擔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學經驗,對授課教師們的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吸取優秀的實驗教學經驗。

(二)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與管理。

1.分組開展實驗。將學生按3―5人組為一組,將全部學生劃分成若干實驗小組開展實驗。每一實驗小組可以推選出一名“固定”的組長,也可以由組內成員按實驗項目的不同“輪流”當選組長,以負責實驗組任務的合理分工及實驗內容的按時完成。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實驗項目相關理論,布置了實驗任務之后,各小組開始進行小組討論部分及實驗項目組織實施部分。實驗組組長此時承擔了本組開展實驗的組織任務,將需要完成的任務與組內成員一起做好實驗資料相關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務的劃分、進度的把控,最終實現組內實驗任務的及時完成和成果遞交。

2.個人開展實驗。由每一位同學獨立完成所有的實驗項目內容,并以個人為單位遞交實驗成果。這種方式使得每一位學生沒有可以“搭便車”的機會,在教師講授實驗相關理論并布置了當次實驗任務后,完全由個人主動搜集實驗資料相關信息,充分回顧所學審計理論,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終完成實驗任務,遞交每次實驗成果。

(三)課后對學生的意見搜集與教學經驗總結。

1.課后對學生的意見搜集。在課程的開設過程中,通過積極觀察實驗效果,搜集學生對本實驗課程的意見,在師生教學互動的同時,不斷總結和吸取經驗,以提升實驗教學效果。例如,可在本課程的全部實驗結束且學生已遞交所有的實驗成果之后,要求學生撰寫一份“實驗報告”,該報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實驗時間、實驗目的與意義、實驗內容、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對本實驗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實驗收獲及心得。再如,可以請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填寫一份表格(見表1)來搜集學生對本實驗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2.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經驗的總結。第一,需要從實驗內容及環節的設計方面、教學組織與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來積極總結分析。第二,由于審計模擬實驗會分若干項目進行開展,會因教學內容的安排及環節設計不同而分為若干階段,因此,教學經驗的總結應該在每一階段實驗完成之后及時總結,以便下一階段實驗項目開展時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輪次的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全部實驗項目完成之后,將本輪審計模擬實驗課程的經驗體會進行系統分析總結,并積極與同行“交流切磋”,開展教學研討,撰寫教學論文。

五、結束語

審計模擬實驗課程是一門具有一定專業技術難度、且理論性和實踐性緊密結合的綜合性課程,講授難度大,對于會計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圍繞實驗環節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精心規劃教學內容,合理而巧妙地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組織學生按實驗教師預設的思路完成實驗內容的同時,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模擬實踐鍛煉中主動探索之前所學理論知識的運用,自覺對先前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的協作能力,進而有益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希望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能夠使審計模擬實驗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教學環節設計與組織更為合理,實驗效果更利于學生全面掌握審計學的理論與實踐知識。

參考文獻:

[1]呂B,池玉蓮,楊元貴,何玉嶺.審計模擬實驗課程建設的探索[J].商業會計,2016,(04).

[2]顧正娣,李曉東.審計模擬實驗教學探討[J].財會月刊,2008,(18).

篇2

曹計(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審計。

摘要:審計作為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在大多高校會計專業都會開設此類專業課。現今高校審計教學模式普遍以理論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的模式,學生在學習審計理論的同時缺少對于實際問題的接觸,難以滿足高素質審計人才培養的需要。有鑒于此,對審計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并改進,彌補傳統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缺陷,以此構建新型審計課堂教學模式就成為了當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之一。通過審計的案例教學,使學生加強對于審計的理解以及相應知識點的掌握,從而提高整體學習質量。

關鍵詞:審計案例;課堂教學;實踐;模式

引言

審計作為會計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其擁有理論知識體系關聯性強以及實踐性強的特點。審計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與審計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同時又能夠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術,提高應用能力。理論結合實踐,從而全面地加強對于審計學的認識。傳統審計課堂教學中,僅僅針對理論知識的教授是難以讓學生對該課程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知識消化與提升。為了提高審計課堂教學效果,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案例教學融入理論教學就成為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

一、現今審計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審計課堂教學雖然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會引入相關案例。但生硬地“理論闡述”加“案例分析”,同樣也難以達到使學生融會貫通的效果。經過研究,發現審計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問題:

1. 理論與案例結合性不強。目前審計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所選擇的案例與理論知識聯系不夠緊密,針對性不強,以及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不成系統的問題。由于現代審計教學體系的問題,大部分審計教材中所選用的案例多為西方經典案例或者是上個世紀的案例。教師以這些案例進行講解分析授課,不能夠有效地結合中國審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

2. 教學隊伍結構單一。目前國內高校中審計教師大多接受的是學校教育,而沒有真正進行過審計業務操作,缺乏審計實踐經驗。雖然大部分教師對于審計的基礎理論、審計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夠掌握,但在缺少實踐操作的前提下,將抽象復雜的審計理論整合在實際案例中則成為了一項艱難的任務。審計作為一門操作性強的會計課程,將理論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是審計課堂教學效果能夠提升的關鍵。

二、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審計教學案例。審計案例擁有理論性和實務性兩種特性。理論性的審計案例側重于對于審計理論的詮釋,使用者可以通過書籍查閱、網絡搜索及新聞媒體報道等方式進行搜集整理;實務性的審計案例則需要具備相關的審計實踐經驗,對于審計業務處理流程相對熟悉。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親自參加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工作去體驗審計實際業務,并對搜集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夠達到課堂教學的要求。審計案例的搜集、整理與編輯,需要教師集體努力,靈活運用會計多門學科的知識,才能建立系統化的審計案例庫。

2. 深化審計課程體系的改革。在現在的會計專業內,審計課程多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實際上審計學涉及基礎與原理、技術與實務、理論與實務等多個獨立的知識點,如果僅僅將所有審計相關知識全部整合在一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則很容易造成教學體系結構的紊亂。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可以將審計學拆分為審計學原理和審計學案例兩門課程。通過兩門課程之間知識點的區分與銜接,可以在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在審計課程考核上,傳統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試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試卷的卷面分數占比較大,平時分數則難以得到體現。在這樣的考核制度之下,學生很容易養成“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在一般高校里,審計課的平時成績依據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缺乏課堂的討論以及審計業務模擬、實訓等環節。改變傳統的審計考核形式,使之綜合反映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審計實驗三者之間的平衡,建立一個合適的比例,這樣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方式會引起學生對于審計課程的重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 對教學隊伍進行結構化建設。根據調查,現今高校內的審計教師多數缺乏審計實踐經驗,沒有親自參加過審計實際業務。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可以以系部為單位,采取相應手段提高教師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師寒暑假或教學任務相對較輕的時間,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聯系進入公司相關崗位或會計師事務等機構進行脫產頂崗實踐工作。通過接觸實際業務,教師們可以增加自身的實踐經驗。

(2)鼓勵任課教師參加各種與審計相關的在崗學習或其他活動,例如通過網絡在線培訓、參加交流講座或組織學術討論等形式,從實務角度出發,以更深層次為目標去認識審計、了解審計。

(3)從企業或是會計師事務所聘請實務經驗豐富、業務水平較高的審計人員來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以其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課堂案例教學建議模式

1. 知識講授結合案例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完全作為傳授的一方,可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選取與當堂審計理論相關聯的審計案例,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相關資料,再進行小組討論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師對整個分析過程進行概括總結,幫助學生將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擬。在課堂教學環節,可以從中抽出2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模擬一個審計案例的情景,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在模擬審計情景的時候,中間有意加入一些與審計準則相悖,或不遵循審計準則的行為。表演完后,組織全班其他同學集體并討論分析情景劇當中的問題,最后由教師來進行分析總結。

通過案例情景模擬的形式,無論從表演上還是從問題討論上,都能夠讓全班同學自主參與進來。這種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識點更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發地參與到審計學習中來。“學生表演,學生點評”的方式同樣也能使本來枯燥無味的案例學習變得輕松直觀,學生在近乎于“娛樂”的同時也學習到了相應的知識。

在整個模擬環節中,教師需要做到的是在學生討論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方式;在討論完成后進行歸納總結,最后給出評價。通過教師的引導、總結和歸納,最終將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對相應的審計理論的理解上,以及具體審計技術、審計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體的審計教學。

四、課后實踐教學

1. 校內審計模擬。審計模擬是對審計實踐當中涉及到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統一的整合,為學生在校內就創造出較貼合實際的審計實踐環境,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較為全面的審計工作流程,加強對審計基本理論的理解、基本方法的運用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將專業理論和審計實務緊密結合。

校內審計模擬結合了手工審計環節和審計電算化的內容。其中,手工審計模擬主要是將課本上所學到的審計技術方法在模擬實際情況當中進行應用。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以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強調審計檢查、計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訓練。模擬實習資料可以取材于已發生的實務,依照教學需求進行一定量的篩選與增補。手工審計模擬的要求是希望學生能完成從審計的準備工作到編制審計計劃,實施審計測試,最后撰寫審計報的全部過程。通過這種形式,為沒有真正接觸過審計工作的在校學生提供了感性認識審計職能崗位的鍛煉機會。

在審計電算化模擬的階段是通過操作相關審計軟件,要求學生完成審計工作當中關鍵步驟。審計電算化的內容也可以與手工審計互相結合,這樣可以使整個審計課程的結構更加地緊密,學生也能夠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觸審計實踐工作。

2. 校外審計實習。到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審計實習,可以幫助學生在接觸實際審計工作之前能夠更好地進行準備,為了在未來社會工作中能夠實現在校是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做更好的結合。在校外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了解課本理論與現實工作的差異,彌補理論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最終將學校內學習的知識轉化成生產力。

校外審計實習可分為假期實習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其中,學生在校期間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根據審計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以學校牽頭,將學生分批送入會計師事務所,接觸真實審計實務。

畢業實習是在畢業前一個學期,由學生外出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在實習期內,學生至少應該參與一個完整的審計業務,從而切實提高其對審計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

總結

通過對于審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能夠使學校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的審計人才。學生經過系統學習審計相關課程,并通過審計實驗室模擬實訓以及頂崗實習,成為具備審計操作的知識和能力,最后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中介機構以及相關部門從事審計工作的高端應用型人才。(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汪燕芳.審計案例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

[2]張其鎮.案例法:審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審計與理財,2004(7).

篇3

關鍵詞:審計學;課程教學;方法

審計學屬于交叉性、專業性突出的一門應用科學,高校審計學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對選擇的教學理念加以創新,盡可能為會計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單位、部位以及從事審計工作的相關機構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1]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整個社會對于審計專業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就怎樣滿足審計實務發展、環境變化的需求,在傳統的審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不斷優化審計學課程,從而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一、審計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校審計學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系統地對審計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相關內容進行傳授,屬于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審計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材編寫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現階段高校審計學教材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框架和體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度關注對相關知識點的介紹,難以對系統的工作程序加以闡述。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相對教學,學生在完成教材學習之后依然不明確審計實務,從而導致其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怎樣強化學生對審計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突出審計實踐教學要點,是今后教學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實踐環節較為薄弱

審計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審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因此,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審計流程,并深刻認識到審計準備、實施、完成等各個階段的工作要點。若學生對審計單位缺乏認知,則可能導致他們難以從根本上認識到審計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2]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審計實踐學習過程中,才能夠縮短他們在未來就業中的適應時間。

(三)學生學習方法較為欠缺

高校學生在審計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大都是通過教師講授來獲得相關知識,自我處在較為被動的地位。因為審計學課程和會計知識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原有的會計知識的重要性,并結合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選擇滿足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夠僅僅停留在解決基礎問題的水平。而且,部分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能夠按照先預習、后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學習規律,無法將老師的教學重點認真記錄下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會對其學習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導致審計教學工作水平相對較低。

二、提升高校審計課程教學水平的相關措施

(一)創新課程教學方法

在目前很多高校審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若依然堅持陳舊的教學方法必然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無法提升。因此,可以不斷創新課程教學方法,例如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審計學課程教學。因為審計學課程內容難以理解、法規條文相對較多、有著較強的邏輯關系,教師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相關教學工作能夠保證教學效果得以提升。[3]在多媒體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相關問題,首先,教師在制定多媒體課件過程中要能夠把教學內容通過聲音、文本、影像、圖形以及動畫等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由易到簡的過度,從而喚醒學生的各種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多媒體課件在使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就是輔助教師完成各種難度較大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能夠將其與板書緊密結合起來,從而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案例法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所謂的案例情景教學法就是要求審計教學老師要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審計案例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同。案例教學法在審計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能讓學生將理論更好地與實際聯系在一起,通過案例教學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夠保證他們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活動。在案例教學活動中要能夠注意以下問題。[4]首先,案例的選編要能夠結合審計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及教學進度來進行,并且達到示范性、基礎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還要能夠對學生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進行培養;其次,教師要能夠提前將編寫完成的案例發放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之前做好預習以及相應的分析工作;最后,引導學生在課堂進行討論,教師要能夠自覺發揮出自我引導和組織作用,并且控制、維持討論秩序。完成討論之后,要能夠組織各個小組代表對討論結果加以闡述,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從而不斷提升案例教學質量。

(三)做好實驗教學工作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培養高職審計學專業學生的溝通能力、動手能力、競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就要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審計實驗活動中。審計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審計操作程序,掌握審計理論知識。[5]審計實驗室建設包括軟件和硬件建設兩種,其中軟件建設表示審計實驗教學需要通過審計實驗軟件來實施,讓學生能夠利用計算機來抽查報表、憑證以及賬簿等資料,并做好工作底稿編寫工作;硬件建設則要能夠達到高標準、高起點、開放式以及現代化的要求,讓學校各個部門能夠互相合作。通過這種實驗室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審計改革工作的相關程序,從而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個領域都要求越來越多的審計工作人員,因此,現代高校在審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加大對學生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建立一套較為統一的教學課程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從改革教學理念、選擇教學方法等不同角度順利完成審計學教學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馬娟. 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與實踐[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4:120-122. 

[2] 葉江虹. 案例教學在審計課程中的創新實踐[J]. 會計之友,2011,07:113-114. 

[3] 呂新民,張金城. 會計審計學專業信息系統審計課程教學探討[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9:87-88. 

[4] 李其銀. 高職類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探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08:13-14. 

篇4

論文摘 要 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審計課教學也不符合審計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違背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實際教學效果與預期的相差較大。本文針對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現狀,提出了改革意見。  

審計學是集會計、財政財務、金融證券、稅法、經濟法、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于一體并對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回顧、總結和運用的實用型課程,與其他財經學科相比,它的綜合分析性、判斷推理性和社會實踐性都比較強。在審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沒有合理定位,無法滿足現行環境對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和本科院校區別不大,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定位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知識和技能,熟悉審計環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大多面向中小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會計與審計基礎工作崗位,除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嚴謹、準確”的良好職業素養,還應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基礎知識和會計、審計基本知識,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整體的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應變能力,具備較強的會計、審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缺乏適合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教材,審計課程綜合實訓案例也不適合高職學生。目前高職高專使用的審計教材基本是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的內容,傾向于注冊會計師的應試教育,教材中選用的教學案例缺乏一條主線,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難以形成系統的審計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大多審計課程的教材的知識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識,過于具體和細微,難以培養學生的審計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慮到學生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審計的理論和實務沒有循序漸進,逐漸認知的過程,給出的往往是一些經典的、綜合的、大型的案例,學生剛開始根本無法理出這些案例的頭緒,更無法參與分析討論。 

(3)高職院校不注重審計課程,專業課少,師資不足,教師少實踐,不能適應審計教學要求。對于高職學生,審計實務課程缺乏合適教材和實際的案例,課堂枯燥無味,加上大多數審計教師也缺乏審計實際經驗,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實習,更缺乏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經驗,教學收效欠佳,學生對審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減少。審計課教師與一般的財會課教師相比應具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要求,要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獨立科研的能力,必須采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研究性教學方法。 

(4)現行的高職高專教學大多采用課堂講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學教學基本教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對從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講,從他們已有的感性知識中很難過渡到教師講授的內容之中,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單純的記憶與背誦,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審計人才。 

(5)高職院校審計教課程考核方式簡單。大多學校的審計考核仍然采取閉卷方式,無法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好壞。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 高職院校審計課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1)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審計教學活動。盡量運用多種方法教學,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角色定位法,啟發式提問,研討式教學和論文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教學手段上,要編制審計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有條件應該購置計算機輔助審計教學軟件,可以大大縮短了學生對審計認知過程和審計方法的掌握。 

(2)審計授課內容可以采用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將審計實務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教學模塊將審計任務劃分成便于學生學習的單項操作、綜合訓練等審計任務,每類任務的完成又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結果、教師總結等行動過程進行。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在提出任務的同時,對每一項任務再進一步設計成模仿操作、獨立操作、綜合實踐等環節,真正讓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等實訓過程對審計實訓的內容達到學會、學懂、熟練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建立和完善審計實訓,建立審計模擬實驗室。由于審計模擬實驗所需資料涉及的知識面廣、時間跨度大、技術性強,要求研發人員不僅要具有相當豐富的會計、審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還要熟悉電算化會計與計算機審計操作技能。高職院校可以從學校自身條件出發,把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兼作審計訓練基地,也可以單獨設立審計試驗室以作為審計實務演習之地。 

(4)鼓勵教師主動參與審計實踐,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盡量讓教師參加全國或地方的會計、審計社團活動,增加同實際工作多年的專家進行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相關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還可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專題講座,以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5)改革單一的考核辦法,實行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審計教學考核可以采用理論測試、課堂討論和撰寫審計報告等方式,增加考查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考試。對于考試成績的評定,課堂討論成績由事前的準備、事中的發言踴躍與否和事后所寫的報告三者綜合確定。 

3 結束語 

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高新技術不斷向生產和生活方面滲透,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競爭不斷加劇,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應有利于培養“大會計”(財會審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既注重理論水平,又注重計算機與審計相結合,強化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張家杰.基于新準則體系的高校審計教學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 

[3]何偉威.《審計實務》課程中的案例實訓教學方法探索之我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 

篇5

Abstract: Auditing courses is mai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audit specialty,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specialty,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assets assessment specialt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the above specialty, they all contents the audit basic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auditing practice, the audit practical skill foundation that people engaged in auditing have to master. The applie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udit make its teaching and study difficult, and teacher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the scal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herefor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e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based on this, determine proper teaching structure system.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how to be clear about audit teaching target positioning, and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audit teaching model, from audit cours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

關鍵詞: 審計課程;教學;目標體系;構建

Key words: audit;teaching;goal system;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4-0235-02

1 問題提出與研究宗旨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經濟調整、恢復,審計學課程逐步在部分高校開設。80年代初,隨著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恢復、國家審計機關的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推進了我國高校、大專、中專等各類各層次學校審計教育的發展,并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不斷拓展、提升。為不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各校在專業設置、課程架構方面不斷進行了大膽創新、探索。至今,審計學課程在各類院校、不同學歷層次的有關專業中得到較快發展,相互借鑒、相得益彰,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構架。在課程設置上,針對審計學專業的特點與要求,從審計學課程中分離出審計學原理、財務審計、經濟效益審計、基建工程審計、審計案例和審計理論專題等審計類課程。針對會計類相關專業特點與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則構建了以審計學基礎或審計學原理與財務收支審計為核心內容的審計學課程體系,并輔之以一定的審計案例教學。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推進與改革,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具備較強應用能力與素質的人才要求,各校在審計教學中積極變革、探索與推進審計實踐性教學,創新審計教學特色。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圍繞培養具備較強實踐應用技能的審計人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十一五”期間,全國教育界主推精品課程建設,審計學課程建設也在眾多高校研討建設與不斷完善之中。在高職高專院校,審計學課程大多在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會計與審計專業、資產評估與管理等相關專業開設,多數以“審計學基礎+財務收支審計實務”為課程主體構架內容,有的輔之以審計案例教學,有的再輔以審計實務訓練。盡管各校在審計教學構架與教學組織中存在著差異,無可厚非,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構建恰當的審計教學體系,尤其是其中的實踐教學體系,有機地將審計理論性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緊密結合,是目前審計學教改與打造精品課程的難點。基于審計學課程精品課程建設角度,總結與探索二十多年來審計教學的得失,并借鑒同行的研究成果,擬就審計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構架建設的主要思路、模式、內容、組織等提出自己觀點,供同行榷磋。

2 審計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定位

審計是綜合性、應用性、層次性較高的領域,這種地位的特殊性,實質上決定了審計從業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的、知識能力的特殊性決定的在高職高專院校相關專業中,審計學課程通常是定位在以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經濟法、納稅會計實務、企業管理、統計學基礎、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為先修課程的后續課程,一般都在高年級后期開課。然而,定位審計教學目標必須基于審計課程教學基本目標、教學特點與規律的考慮,才能正確認識與把握審計的教與學。

2.1 審計課程教學基本目標 審計課程教學基本目標,實質上是由審計工作及其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的特殊性決定的。從審計實際工作角度看,從事審計工作需要不同職業能力層次的人員,以保障不同崗位審計工作的需要。就高職高專相關專業培養的人才層次而言,其培養目標應恰當地定位于審計助理人員崗位。在這樣的崗位目標下,審計課程在教學定位上體現出如下特點與規律:

①要求教學對象在具備相關專業基礎、專業課程知識基礎上學習審計知識,并要求掌握較全面、較扎實的審計實務技能。②審計學科的實踐性很強,技能應用素質要求高,不僅要注重案例教學,還需要強化一定的實訓環節教學。③審計學教與學難度較高,教學不易把握,學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更需要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掌握必要的審計實務技能。④審計課程教學內容大多主要定位審計基礎知識與財務收支審計實務知識上,需要有一定的實踐支撐,否則在短期內要較好地加以掌握是不易的。⑤審計課程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其教學要求任課的專業教師應具備相當的審計實務技能與實踐教學經驗,比較熟悉審計實務,具備一定的審計經驗,避免講課空洞、枯燥無味,并防范因教學難度較大導致對學習者厭學情緒的滋生或加重。

2.2 審計課程教學內容定位 在高職高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由于整體課程教學內容構架和教學時數限制,加上審計課程具有后續課程特點,審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時數必將受到一定的約束,不可能賦予更多的內容與時數。因此,基于高職高專特點與上述審計課程教學基本目標定位,筆者認為,審計學課程的內容應主要定位于審計基礎知識與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實務知識兩部分,不宜再過多過寬。

在審計基礎知識方面,應主要以認知審計領域、理解審計基礎理論、熟知審計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審計基本作業規范、主要作業方式和要求等為重點教學內容。

在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實務方面,應以企業財務報表審計實務要求為基準,圍繞其審計實務主要作業程序、作業內容、作業方式方法、常見錯避問題分析處理等為重點教學內容。

在具體教學方式方法上,可依據不同專業特點與目標要求,圍繞教學內容實施和強化一定的案例教學與實務訓練。

在具體教學模式上,可依據學校條件、專業特點等建立有針對性、有特色的實施模式。

3 審計課程教學體系基本框架體系

基于上述審計課程的教學思考,筆者通過多年審計教學總結、體會認為,高職高專審計課程教學可構建如下的基本框架體系(見下圖1)。

上述從“審計崗位職業能力”打造角度提出的審計教學體系框架,體現了如下主導思想:

①以“審計基礎知識+實務案例分析應用”結合模式為審計實務知識應用基礎構架學生必須掌握的審計實務知識體系。②以“審計實務知識基礎+審計實務技能訓練”結合模式為審計實務技能培養方式構架學生必須掌握的審計技能素質。③兩項模式的組合形成一種整體的審計課程教學系統框架,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進程使之形成必備必要的審計知識能力的有效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有效突破以往長期困擾提高審計教學質量的難題。

4 審計教學中應關注的環節

上述對審計課程特點與教學模式的定位剖析,揭示了高職高專審計課程教學的特點與規律,在實施應用中應重點關注如下兩方面環節的教學:

①注重審計案例分析的教學。即在課堂理論知識性教學中,充分引入審計案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審計案例的研討、分析與解析,強化學生對審計知識的理解、掌握與應用,同時為審計實務技能訓練奠定必要的審計實務應用基礎。

②推進和實施審計實務技能的模擬訓練。即在審計教學中實施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要內容的仿真性模擬訓練,使學生通過較全面、較完整地模擬財務收支審計全過程的實務作業,達到熟悉、掌握必備的審計實務技能。

通過實現上述審計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過程,即可為學生盡快融入校外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奠定堅實基礎,進而實現審計崗位職業能力的打造。

參考文獻:

[1]李志榮.審計學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當代經濟,2008(11).

[2]田釗平.審計基礎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張貴平.審計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2.

篇6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審計人才,是衡量審計教學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當務之急,一要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二要轉變傳統教育教學觀念;三要應用新的案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如何在審計專業教學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單位、研究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內容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社會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社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工作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社會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規律,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方法,目前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改革,影響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社會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社會實踐的案例教學。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分析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必須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方法,以便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方法

目前,社會及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理論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方法。案例教學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必須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階段、不同的教學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內容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研究,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總結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經濟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審計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并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對審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不僅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克服死記硬背,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7

【關鍵詞】互動式案例教學;審計課;應用

審計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審計課也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僅靠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的思維,難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在課堂上如何采用師生互動式案例教學,將審計案例融于課堂教學之中,探索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上的最佳結合,對于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審計人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通過一系列的案例,讓學生的主動參與討論,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做到互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的任務是啟發、設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和踴躍發言,通過案例討論、互動式研討等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討論中師生得到互相啟發,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這時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和機會參與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互動式案例教學要求也將促使學生在課下認真閱讀及查閱相關資料,以滿足課堂上參與討論的需要。這種方法還能夠避免學生被動聽課,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其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互動式案例教學在審計課教學中的作用和形式

審計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教學必須由單純的理論講述轉向將理論融入具體審計案例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應用于審計課程教學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審計案例教學可以向學生提供許多實際問題,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審計知識的理解,便學生進一步明確審計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提高學生用所學理論指導其實踐的能力。其次,學生參與審計案例分析和討論,既有案情又有場景,通過認真研究案例,參與討論,歸納總結,班級交流,能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案例教學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1、以審計理論講述為主,結合審計理論講解分析案例,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2、以審計案例講授為主,將審計理論融入審計案例之中,通過審計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總結歸納審計理論。3、在審計理論課后單獨設計審計案例,大量引入案例討論,著重解決審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

二、互動式案例教學的方法

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是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與討論為中心,整個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分析而展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評判,學生自由發表見解,達到教學互動的目的。授課主要環節是:導入課程,引出案例――閱讀案例――初步分析案例――參加案例的相關討論――進一步分析案例――吸收討論精華并進行總結――歸納結論。

為了體現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特色,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好以下工作:

1、讓學生全面了解案例內容。根據需要有些案例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學生課下認真研讀,了解案例內容和相關圖表中給出的信息和數據。

2、提倡學生對案例作出初步分析。教師要盡可能地要求學生把初步分析的意見通過個人網頁、網上聊天室、電子郵件、BBS討論及電話等多種形式在師生之間進行交流。

3、課堂上討論要充分。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對案例進行討論時,可以分根據學生人數幾個組,當小組討論結束后,應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來匯報討論的結果,促使小組之間的交流,表達與分析自己的觀點,一般可以推選1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另外,當討論結束后,經集體商討,把小組成員的結論進行歸納,最后把結論記錄下來并上交。教師課后要對各小組的最終結論進行批閱和反饋。這一過程也很重要,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4、教師的擔當導演、教練角色。案例討論是在討論與爭辯的氣氛中進行的,教師退居幕后變為指導者,讓學生充當主角、中心與主動構建者,讓他們積極參與討論,用觀點接受挑戰,從而鍛煉他們的從業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和說服人的能力等。

三、在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案例的選擇應具有代表性、啟發性、復雜性和針對性。能否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案例,案例內容可以是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循環過程中的會計核算、發生的不同舞弊形式等情形。只有這樣才有助于讓學生注意到現實案例的復雜多樣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案例選擇還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過程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并適時適當地深入,使討論式教學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2、教師提供學生討論的問題一定要予以精心設計。教師必須事先深入了解學生的總體知識水平和發展水平,通過參與和引導,盡量把問題設計的適度、有趣和具有討論價值。

3、教師要當好導演角色。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是組織好每一次小組討論,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置于問題的情景中,讓他們去討論爭辯。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問題的設計者,更是討論的積極引導者。教師應適時解答學生在討論時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指導他們認識并消除學業上的各種困惑,也可以與學生共同研討和思考。當學生無從下手時應注意給予適當的提示,當學生思維陷入誤區時應加以及時引導。

4、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為讓學生均能重視案例討論這一新型的教學形式,要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作為保證。如將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與其課程的考核成績掛鉤;討論成績的評定取決于學生課前的準備、討論時的參與性以及課后的總結,以激勵積極參入,演好“主角”,使整個討論活動更加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5、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加強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在會計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提供鮮明的形象,輔之語言的有機配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個別化學習、協作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得以結合,促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審計教學中采用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實踐

在審計實務教學的采購與付款循環中,當介紹累計折舊審計時,需要結合會計準則,在課堂上介紹有關折舊的含義、范圍、方法、分攤及財務處理,提出問題:當審計人員看到財務報表中累計折舊項目列報為10萬元時,應當怎么確定這10萬元是公允的?有的學生說去查固定資產賬目,有的學生說去查累計折舊賬目,有的學生說運用復算法把累計折舊再算一遍。按照同學們說的方法去審核累計折舊的公允性,就會費時費力增加審計成本,還會影響審計進度。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確定累計折舊審計重點呢?這時引出累計折舊實質性程序的第一個步驟――獲取編制固定資產和累計折舊匯總表,如表1。

討論分析:該公司在固定資產折舊提取與分配中,哪些月份和地方可能存在問題?下一步的審計重點應放在哪里?經過討論學生看出:

⑴折舊提取方面。從表上的數據可看出,3月份增加固定資產,但當月的折舊額也隨之而增加,如果原有固定資產的折舊率未變,很可能是將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在當月計提了折舊。相同的事項還表現在本年6月、10月增加固定資產時。如若上述事項確實如此,企業有可能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方面存在錯誤,應將這樣的內容作為進一步審查的對象。再就是,該公司在12月末又多提一筆折舊,數額約占當月折舊額的1%,究竟是何原因,也有待于查明。

⑵折舊費用分配方面。從分配的折舊額數據的變化可知,本年5月該公司改變了折舊數額的分配比重,制造費用分配的折舊額有所降低,而管理費用負擔的折舊額有所提高。其原因何在,有待于進一步查明。

⑶出租固定資產收回后,其折舊費用究竟應由管理費用負擔,制造費用負擔,還是按比例在兩者之間進行分配,也需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該公司的處理是否正確。

通過討論,學生找出了該企業會計核算中出現的錯誤和不正常的地方,能夠確定下一步的審計工作重點。同時也明確了審計的實質性程序中,為何要獲取或編制某某項目的明細表(匯總表)。通過對這個案例的討論、分析、總結,同學們也對抽象的審計理論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懂得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去發現疑點和線索,提高審計效率。

綜上所述,在目前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完備的情況下,采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將審計理論融入具體審計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達到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上的最佳結合。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造就高素質的審計人才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姜靜青.論案例教學法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2008(3).

[2]蘇亞莉.審計學課程教法之我見[J].財會月刊:理論版,2011(3).

[3]顧光.高校審計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討[J].財會月刊:理論版,2011(5).

[4]湯孟飛.應用型本科審計教學模式的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0(4).

作者簡介:

篇8

1.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程設置只有理論教學無實踐教學。“審計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理論課后需要有后續的實踐課程,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所學的理論得到鞏固和練習。而我院只有“審計學”的理論課沒有后續的實踐,這種純理論課不但枯燥而且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沒有后續的實踐課也無法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2)審計學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完整的審計學知識體系不僅要包含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國家審計和政府審計以及內部審計都要詳細介紹,對審計學研究和實踐的新領域也要有所涉及。而我院“審計學”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站在企業的角度,是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核心,而對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只是簡單的做了一下介紹,對審計研究和實踐的新領域更是涉及甚少。

(3)審計學缺乏道德法規課。審計學的職業道德在審計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審計職業道德的缺失,很可能導致審計人員在經濟利益和職業道德發生沖突時,頂不住壓力,經不住誘惑,為客戶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損害審計的公正性從而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2.教學方法存在弊端

(1)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不理想。首先,從課程設置上來講,由于我院“審計學”課程只有56課時,課時相對較短,因此理論課程結束后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分析和講解案例,導致案例教學的效果不佳。其次,從教師方面來講,由于任課教師多數是青年教師,缺乏在事務所的審計工作經驗,所以在收集案例時只能從網上或其他參考書籍上摘抄一些案例,而這些案例多數缺乏時效性和綜合性,無法滿足審計學教學目標的要求。再次,從學生方面來看,一方面由于課程開設時間過晚,學生在學審計時會計學的專業知識早已遺忘,而審計學與會計學的知識體系關聯性比較強,所以學生普遍覺得審計學難學,從而對審計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對實際的審計工作沒有感性認識,而審計學的案例一般來說都比較長,對學生來說比較難懂,因此在教師給出案例時,很多學生根本無法理出案例的頭緒,更失去了參與分析討論的興趣。

(2)教學手段運用不充分。目前我院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已具備,審計學的上課地點都是在多媒體教室。但是教師對現有的多媒體的運用并不充分,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利用了多媒體的制作文字幻燈片功能,沒有充分挖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功用。甚至有些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過于依賴多媒體,阻礙了跟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且與我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差甚遠。當然,審計學這種實踐性比較強的課僅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是不夠的,還需要開發更先進的教學手段。

3.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我院審計學課程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試的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樣的考核方式必然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考試、為了學分而學,這種學習動機嚴重阻礙了審計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違背了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

提高獨立學院審計學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分析

1.課程設置改革

課程設置需改變單一設置“審計學”課程的模式,可把審計學課程的學習分為幾個階段,首先進行審計學理論的學習,在理論課里要注意審計學知識體系的完善,把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的內容也要包含在內,另外要強調審計職業道德在審計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開設“審計學案例”課程,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案例的討論和分析中,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可以引進審計學教學軟件,開設“審計模擬實訓”課程,將第一個階段理論學習和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審計實務的模擬環境下,鍛煉審計實務操作的能力。

2.教學方法的改革

(1)學校方面。首先要保證課時充足,審計學的內容相對較多,僅僅開設56課時會導致很多內容只能一帶而過。其次,要給教師提供實踐的機會。要想教好“審計學”這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教師必須要有審計的實踐經驗,否則對于審計學的一些難點無法理解透徹,也就無法給學生講清楚。學院可以和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或大型企業固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暑期可以安排教師到企業去參加實踐活動,這樣既能提高教師的動手能力,提高審計學的教學效果,又能加強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2)教師方面。首先教師要建立審計學專業案例庫。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搜集案例,或者學院可以跟企業合作,委托企業來搜集審計學的整套案例。建立了案例庫后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根據授課內容,分類選擇案例,加強案例教學的針對性。其次,任課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盡量把審計學抽象的理論直觀化和形象化,把審計學案例真實反映給學生,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再次,任課教師要積極拓展自己的審計理論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主動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以便收集真實、經典、適用的審計學教學案例,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把案例教學法運用得游刃有余。

3.改變考核方式

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審計學”在期末考核的時候可以改變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的比重,加大平時課堂表現的成績比重,尤其增加案例教學環節的課堂討論成績的比重,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案例的討論分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論

篇9

關鍵詞:高職教育;VBSE會計實訓;審計實訓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33-0149-02

審計實務課程是會計類的核心課程,而審計實訓又是體現其實踐環節的重要教學步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強調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要培養具有實務動手能力的技術型和專業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開設會計、審計實訓課程至關重要。

1 高職院校會計、審計實訓課程開展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在開設審計類課程時,審計和會計的實訓一直是一個難點。大多數高職院校審計專業都開設有會計實訓,但是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審計實訓課程,使得審計實務教學整體上仍舊存在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另有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會計和審計實訓,但二者是分開,單獨進行的,會計實訓采用傳統的手工帳形式或會計電算化的形式,審計實訓一般是基于提供的整套報表資料讓學生編制手工工作底稿,這種審計實訓模式單一,死板,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根據筆者的教學的觀察,實訓的結果并不讓人滿意,學生的審計實訓最后完全變成了同一模板的審計工作底稿的大匯總,缺乏實踐性。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基于本校已經開設的VBSE課程模式,新穎的提出了要以VBSE會計實訓結果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審計實訓,作為審計實訓的審計客體,利用新道開發的商業虛擬環境,應用到審計實訓中,一方面可以充實審計實訓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為編寫審計實訓教材的,豐富審計實務內容提供資料。

2 以VBSE會計實訓為基礎的審計實訓

VBSE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是用友新道公司開發的一款模擬商業社會環境、針對各類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而設計的仿真實訓平臺。此平臺基于“把企業搬進校園”的實訓理念,讓學生在真實企業業務、數據以及物理資質章證的模擬環境中進行任務演練。通過實訓,使受訓者循序漸進地感知、認知財會及相關業務崗位的日常工作內容及職責要求;使學生的崗位技能最大限度的達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從根本上解決了財會專業學生“校內實習”的難題。

2.1 VBSE課程的流程

本校VBSE課程的對象是大三的學生,時間是在頂崗實習之前。針對全班的人數分多個小組,每一組模擬不同的公司實體,每一組的小組成員擔任該實體中不同的會計崗位。實訓教師通過總機向每個公司推送任務,相關人員會接受到任務,每個崗位人員在完成自己所在崗位任務后再將任務往下傳遞。

例如:實訓指導教師推送一筆業務給各個公司實體,5月1日銷售一批貨物,該業務執行流程如下:

該任務首先會傳遞至各個公司的銷售專員,扮演銷售專員的學生要完成找稅務會計開票的任務,完成任務后,該業務會推送給稅務會計,稅務會計完成手工開票,開票后交給銷售專員,銷售專員轉交給客戶,任務推送到應收會計,編制記賬憑證,傳達至財務部經理審核,審核后傳回稅務會計、應收會計登記明細賬。

通過VBSE課程可以使同學們深刻的了解所模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切實感受所扮演角色的崗位職責,實訓結束后會形成完整的賬簿會計資料:包括VBSE平臺提供的各模擬公司的電子數據資料和學生完成的該公司的手工賬簿資料。

2.2 以VBSE課程形成的會計資料作為審計實訓的對象

VBSE不同小組的成員完成會計實訓后,會形成完整的會計數據資料,以此作為審計實訓的對象資料。參與VBSE會計實訓的學生完成實訓后,再連續參加審計實訓,以其他小組的會計結果為審計實訓對象,進行交叉審計,例如A組成員VBSE會計實訓時,模擬的是長江公司,完成了對長江公司的會計業務,編制了其完整的會計憑證和賬簿,所以對該公司的情況比較了解,而各個公司實體的會計業務是一樣的,都是由VBSE實訓教師統一推送的,因此,在參與審計實訓時,為了避免自己審計自己查不出問題的尷尬局面,審計實訓對象變更為其他小組的VBSE會計實訓資料,在審計的過程中更容易發現跟自己當初做賬的不同之處,對這些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審計實訓可以識別之前自己作為財會人員角色時出現的問題、深刻的理解審計的本質。

2.3 以VBSE為基礎的審計實訓相比傳統實訓模式的 優勢

以VBSE為基礎的審計實訓,將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相互結合,體現了課程之間的連接性,豐富了審計實訓的內容。不同的學生VBSE實訓的最終成果,例如憑證、報表,不可能跟標準答案一致,這些錯誤點恰好就形成了審計實訓最佳的審計素材和案例,使得現有的審計從統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單調性向趣味性轉換,增強審計實訓的效果,切實的使同學們從審計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理解審計的含義,掌握審計程序,從傳統的純粹的編寫工作底稿這一審計模式中脫離出來,讓學生切實的感受會計角色與審計角色的不同。

3 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無縫對接的前提和挑戰

篇10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能否培養出滿足需要的審計人才,是衡量審計教學論文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改革的當務之急,一要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二要轉變傳統教學論文觀念;三要應用新的案例教學論文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論文辦法,如何在審計專業教學論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論文質量,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師事務所、管理部門、單位、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論文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論文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論文質量和教學論文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機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論文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論文,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論文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論文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論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改革,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辦法,案例教學論文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實踐的案例教學論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論文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論文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論文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論文辦法,以便在教學論文辦法和教學論文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論文

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論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論文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論文法時,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論文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論文目的、不同的教學論文階段、不同的教學論文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論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論文與理論教學論文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論文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在整個教學論文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審計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并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對審計理論知識的領悟和鞏固;不僅可以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問題,克服死記硬背,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