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險及應對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計風險及應對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業類;上市公司;審計風險
1農業類公司行業特點
1)農業公司享受政策優惠。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相對不足,所以農業企業獲得國家大力扶持。首先在稅收方面,農業企業享受這一系列的優惠,稅負較輕。早在2004年開始,國家就逐步降低直至取消農業稅、農業稅附加和牧業稅等。在增值稅方面,農業產品增值稅率為13%,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業企業還可以企業免征所得稅[1]。財政補助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對農業生產給予補助,范圍廣,涵蓋農機,生產材料,水利等各方面,而且具有持續性,近十多年來每年都會有補助項目出臺。
2)農業生產經營具有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地域性、交易對象分散等風險。
農作物有一定的生長周期,這是客觀規律,目前無法改變。目前除了大棚養殖可以跨季節外,大多農產品還是靠天吃飯,受季節氣候的影響比較大。此外,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大多農業企業都是靠近農業生產地,呈現地域集中的特點。農業企業上游進貨對象分散,有很多可能都是一些農業散戶,下游客戶也比較分散,可能是農戶,超市,醫藥,食品加工等企業,形成企業復查的經營環境。
2農業類公司審計風險
1)收入審計風險。
由于農業公司享受政策優惠帶來促進企業發展機遇的同時,還造成造假成本低的弊端。一般收入造假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虛假收入如果要“逼真”還要繳納所得稅,這樣企業需要支付的是真金白銀的現金。但是農業類企業如果享受了稅收優惠或者利用補助來填補,那么造假的成本無疑降低了很多[2]。其次,作為農業類上市公司還要面臨資本市場激烈的競爭,而農業公司的利潤率并不高,2015年行業評價利潤率僅為4.50%,很難吸引投資者。所以,收入審計面臨虛高增收入的風險。
2)存貨審計風險。
農產品的存貨可能存儲相對分散或者生物資產位于水下等,造成盤點困難。2014年的獐子島事件也反映了存貨審計的難題,全面核實賬實相符的面臨的高額的審計成本,即使核實還要面臨方法是否科學可行。正因為審計工作的困難,農業類公司更加傾向于可以借助計提、轉回、轉銷存貨跌價準備來調節成本,進而操縱利潤[3]。
3)往來賬審計風險。
由于農業公司供貨方和客戶較為分散,造成公司往來賬較多。同時如果公司還存在在建工程等項目,會更加加劇往來賬審計的復雜性。如果公司虛增利潤,那么審計時需要考慮應收賬款是否存在,金額是否準確,或者是否存在將計入應收賬款的金額計入預付賬款等混淆科目行為。
3審計對策
3.1關注企業往來款項的波動情況
公司如果要虛構銷售收入,難免要引起對應科目的變化,而現金流入的造假比較困難,更多選擇從往來賬上入手,虛增應收賬款。開展審計過程中可以比較應收賬款增長比例與營業收入的增長比例是否匹配,特別關注應收賬款增長比例高于營業收入增長比例的情況:如果應收賬款余額增長過快重點關注是否可能存在虛構客戶的現象,是否是未披露的關聯方交易。還需注意往來賬分類的是否合理,有的企業可能存在更加隱蔽的方式通過預付賬款等其他往來科目進行中轉,將虛增的收入消化掉。
3.2生物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生物資產的監盤往往是審計的難點,由于很少有注冊會計師對農業知識比較熟練,所以設計監盤程序時可以考慮利用專家的工作[4]。首先要了解生物資產的生產周期、流動性、生長環境和計量方式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對生物資產數量的合理區間、生物資產的損耗率的范圍有大致的預判。具體審計工作應當關注生產性生物資產與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確認、后續計量、折舊、減值等會計政策;關注生物資產減值是否發生,數額是否準確。為了保證審計質量,還可以增加審計程序的不可預見性,擴大監盤范圍等。
3.3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農業上市公司很多都是從最初的小企業逐步做大的,企業創始人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力。農業上市公司的民營企業股權結構也是比較集中,大股東也是管理者,所以應該特別關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風險。農業上市公司經營活動有復雜的現金流,尤其需要關注現金的內部控制,不相容職務是否分離,采購的審批是否合規,現金收入是否及時入賬等等。
3.4注重分析性程序
評價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僅局限于財務數據,還需要關注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的邏輯聯系,同時對公司指標與行業指標對比分析。尤其需要關注企業同行業、上下游行業的財務狀況。一般而言,同行業之間的財務指標不會有特別顯著的差異,在審計時可以比較同行業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判斷其指標的變化是否是正常經營活動會發生的。
參考文獻:
[1]高莉賢.農業股頻繁舞弊的手段、原因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1):32-33.
[2]楊修榮,蘇李.農業審計面臨的問題、難點及應對措施[J]審計與理財,2013(1):18-20.
[3]程姣姣,陸菁琦.水產養殖業審計風險及應對措施——以獐子島為例[J].審計與理財,2016(2):20-22.
篇2
【關鍵詞】審計判斷;審計師氣質;重大錯報風險;公司戰略
1.引言
審計人員在執業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的專業判斷。這些專業判斷往往決定著審計人員工作的質量。然而審計人員的判斷還是會受到諸如個體差異、執業環境、判斷任務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審計人員判斷績效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審計研究的重要領域。
同時,近年來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以及事務所審計失敗案件時有發生。其中影響較為重大的案件涉及的國內公司有銀廣夏、G外高橋、豐樂種業。在事件發生后,我們頻頻提到審計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但某種程度上,審計人員自身氣質對他們的判斷產生了一定影響。正如個性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征。氣質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同時又影響著個體在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具有某種氣質特征的人,在內容完全不同的活動中顯示出同樣性質的動力特點。
自從2007年開始,新實施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貫徹了風險導向審計的指導思想,它十分強調風險評估程序。其中第1211號第五節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目標和戰略,以及可能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相關經營風險。
鑒于此,本文旨在研究審計人員氣質與其對基于不同公司戰略的風險做出的判斷之間的關系。
2.假設生成
2.1 氣質
心理學中,氣質類型學說源于古希臘醫生希波克里特(Hippo-
carates,公元前460—前377)的體液說。而現代的氣質學說仍將氣質分為四種典型的類型:①膽汁質;②多血質;③粘液質;④抑郁質[1]。而一般對這四種類型的人的描述分別為:膽汁質的人情形體驗強烈、爭強好斗、剛毅頑強但魯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多血質的人情感豐富、思維敏捷但缺乏耐心和穩定性;粘液質的人情緒平穩、安靜穩重、踏踏實實、考慮問題細致周到,但其思維靈活性略差但;抑郁質的人情緒體驗深刻、多愁善感、踏實穩重但軟弱膽小、優柔寡斷。
心理學認為人的氣質與生俱來且不易改變。不同的氣質類型的人,對人對事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對職業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了解人格的這一生理層面上的自然傾向性,對于人的自我了解以及從事自己的職業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審計人員在執業過程中面對被審計單位的不同業務,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需要對各業務的合規、合理性做出判斷,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和完整。顯然,處在不斷與客戶溝通并需要做出相關專業判斷的情形下,氣質同樣會對審計人員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出于此種考慮,筆者選取了個體特征中的氣質類型作為研究對象之一。
2.2 公司總體戰略
隨著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被審計單位的公司戰略與審計實務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眾所周知,財務報表為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活動提供了一個正式記錄。財務活動開始于被審計單位的決策過程,受經營戰略、控制活動和經營過程的影響[2]。因此目前的審計風險準則特別強調了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其中就包括被審計單位的公司戰略。戰略是管理層為實現經營目標采用的方法,為了實現某一既定的經營目標,企業可能有多個可行戰略[3]。而被審計單位執行的戰略可能不一定適合其所處的環境,這就需要審計人員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采取的戰略進行評估。
鄧川博士認為,深入了解客戶的行業和業務情況,熟悉公司經營情況對執行充分審計非常關鍵。他在《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中提到:在很多審計失敗案件中,審計師之所以未能發現異常波動和重大錯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客戶的經營業務和行業特點缺乏必要的了解[4]。
派爾普、貝納德和赫斯(Palepu、Bernard and Healy,1996)指出,客戶的經營戰略與財務報表中的認定有著明顯的聯系。因此,審計師需要了解客戶的經營戰略及相關經營目標,從而對客戶的業績形成一個有效的預期。
一般而言戰略可以分為總體戰略、業務戰略和職能戰略。而本研究主要針對公司總體戰略。對戰略的分類,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即:成長型戰略、穩定型戰略和收縮型戰略。三種戰略分別適合不同的環境。
成長型戰略是以發展壯大企業為基本導向,致力于是企業在產銷規模、資產、利潤或新產品開發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獲得增長的戰略。采取這種戰略的企業一般擁有足夠的資源、具有優勢和增長潛力的產品或業務,并且對經濟形勢及其他環境持有樂觀的態度。
穩定型戰略即企業在戰略方向上沒有重大改變,在業務領域、市場地位和產銷規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現有狀況,以安全經營為宗旨的戰略。穩定性戰略有利于降低企業實施新戰略的經營風險,減少資源重新配置的成本,為創造一個加強內部管理和調整生產經營秩序的休整期,并有助于企業過快發展。
收縮型戰略是指企業因經營狀況惡化而采取的縮小生產規?;蛉∠承I務的戰略。采取收縮型戰略一般是因為企業的部分產品或所有產品處于競爭劣勢,以至于銷售額下降、出現虧損等[5]。
因此,本次研究選擇公司戰略作為另一個研究對象。
2.3 假設
鑒于各氣質類型的特征,故筆者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1:屬于膽汁質類型的被試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即其判斷的風險會偏低;抑郁質類型的被試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低,即其判斷的風險會偏高;粘液質和多血質類型的被試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根據戰略的不同,其判斷的風險會較理性。
假設2:三種戰略中,對成長性戰略判斷的風險較高,對收縮型戰略判斷的風險較低,被試對穩定性戰略判斷的風險適中。
3.實驗設計
3.1 實驗模式
本次實驗研究中,主要研究不同氣質類型的審計人員在設定的環境下,對不同的戰略風險判斷的差異。如前所述,諸多氣質類型中以四種典型型為主;其次實驗中將公司戰略初步分為成長、穩定和收縮型三類。故設計為如表3.1的4×3因素模式進行實驗和分析。
3.2 被試
大量研究發現,有經驗的審計人員與新手之間無論是在知識結構、知識的組織方式方面,還是判斷績效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任務的復雜程度和不同任務對知識的不同要求就能夠檢驗出二者的差別[6]。因此為了避免經驗和知識結構對審計判斷造成影響,本次實驗主要選擇經驗較少的審計人員或審計專業學生進行。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的尋找被試群體,并在調查中設置專門的篩選題來保證研究被試的質量。為保證實驗的有效性,被試都為隨機抽取。其中涵蓋多個高校審計專業大四學生以及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
3.3 實驗任務
本次研究要求受試者主要完成兩個部分內容:(一)測試氣質類型。(二)測試對戰略風險的評估。
3.3.1 測試氣質類型
氣質類型測試量表有很多,為了更好的適應中國人群的測試,筆者選用了由山西省教科院陳會昌等編制的“陳會昌六十氣質量表”。該量表為自陳式量表,共60題,每種氣質類型15題,測量出4種氣質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被試只需要選擇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選項即可。
3.3.2 測試對戰略風險的評估
對戰略風險評估的測試,筆者事先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中涉及三個企業,為了消除審計人員在判斷時常見的錨定效應,筆者均沒有明確指出對應的是實際生活中的哪三種企業。
另外,筆者也對涉及的這三個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進行了調整,使得行業環境不具有適應某種特定戰略(成長型、穩定型和收縮型戰略的其中一種)的顯著特征,也就是說設置的環境使得企業采取任何一種戰略在給定的條件下都是適當的,而被試判斷是否接受給定的戰略,完全取決于其對風險的感知。這種環境的模糊化設置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夠還原真實的場景,另一方面能更好反映不同類型審計人員在風險感知過程時對信息加工、提取的關注點的差異。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設置靈感主要來源于心理學中著名的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 blot test),這是由瑞士精神醫學家羅夏克(H.Rorschach,1884—1922)于1921年設計的,共包括10張墨漬卡片。這一測驗是投射測驗的典型,主要通過給被試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使得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反映出來。
測試中,評估的風險等級被分為11級,即從-5(非常不接受)到5(非常接受),被試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給出答案即可。筆者將對風險評價分值的高低作為判斷績效的考察標準。
3.4 實驗過程
本次實驗主要分兩個部分進行,即按被試不同分為對事務所審計人員的調查和對審計專業學生的調查。首先,由筆者或者受委托者向被試作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并告知筆者匿名作答。然后,將實驗材料發放給被試,要求其完成材料中的所有問題,必要時進行相關的判斷。實驗者現場監督實驗過程,以保證實驗按既定要求進行。最后將答卷回收進行統計分析。
4.結果分析
通過統計,本次實驗的有效被試包括74名審計相關專業學生及審計從業人員。其中全部被試平均工作年限為0.80年(學生工作年限設置為0年),審計從業人員占總被試的43.2%。
實驗結果顯示,被試中粘液質、多血質、抑郁質和膽汁質的被試分別占21.6%、27.0%、28.4%和23.0%。可見,無論是審計從業人員還是學生,氣質類型是隨機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培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氣質對職業帶來的影響。
其中就粘液質的被試而言,其對成長性戰略風險的評估值為1.56,對穩定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1.31,對緊縮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0.13;就多血質的被試而言,其對成長性戰略風險的評估值為1.70,對穩定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1.30,對緊縮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0.30;就抑郁質的被試而言,其對成長性戰略風險的評估值為1.48,對穩定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1.37,對緊縮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0.41;就膽汁質的被試而言,其對成長性戰略風險的評估值為1.35,對穩定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1.62,對緊縮性戰略的風險評估值為-0.26。
橫向分析: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四種氣質類型的被試之間,對三種戰略的風險評估趨勢大致相同,并不存在實質性的區別。即:四種類型被試基本對案例中的成長型戰略和穩定型戰略的風險持接受態度,而對緊縮型戰略的風險持不支持態度。這一結果并不支持假設1。
縱向分析,不同公司戰略的風險評估結果排序基本遵循以下規律:成長型戰略風險最高,穩定型戰略風險次之,緊縮型戰略風險最小。這便能夠說明,被試對緊縮型戰略的風險最能夠接受,他們對穩定型戰略的風險接受程度一般,而對成長型戰略均表現為不易接受。而這一結果與假設2預測基本一致。
5.結論
審計判斷中,多種因素制約著判斷的績效。其中審計人員的個體特征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氣質作為個體與生俱來的特征,對工作會產生諸多影響。但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審計人員的氣質類型對在不同公司戰略背景下的風險判斷并沒有反映出很大的影響。筆者認為,審計人員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專業知識并基于理性的思考之后做出的,氣質在理性思考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顯。其次筆者發現,在不同類型的公司戰略中,不同氣質類型的審計人員在判斷風險的時候,對風險的規避效應是較為明顯的,他們較為一致地認為緊縮型戰略的風險最小,而成長型戰略的風險最大。這比較符合一般認為的對未知領域風險的規避和對已有風險的控制的認識。
6.對今后研究的啟示
影響審計判斷的因素是多樣的,通常包括判斷任務、判斷環境及審計人員個體差異。本次實驗中,由于能力有限,筆者通過限定其他條件僅研究了審計人員個體特征中的氣質因素在風險判斷中產生的影響。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其他可能影響審計判斷的因素,并設計更復雜的場景,使得研究更接近實際情況。綜合研究審計人員個體差異、審計環境和審計任務等多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是審計判斷研究的趨勢。
本次研究對總體審計程序具有一定意義。這讓筆者對公司戰略以及審計人員個體差異在審計判斷中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研究中發現審計人員可能對某些特定的戰略,如成長型戰略過度評估審計風險,而這也可能使得審計人員在后續的審計工作中更小心謹慎最后導致“過度審計”。過度審計是指沒有基于已存在的審計風險中應用審計程序(即未能有效運用審計資源)。例如,一個過度謹慎的審計人員會認為客戶內部審計工作是極度不可信的,以致花費更多的資源進行實質性測試。理解這一結論可以通過更有效地分配審計資源和提高審計程序的有效性來提高審計效率。因此,今后可以進一步定量研究這種過度的謹慎,從而給審計實務提供參考。
7.結束語
非常感謝在本次研究中給筆者提供幫助的老師和同學,特別是駱銘民老師和鄧川老師。盡管筆者能力有限,研究成果也不十分完美,但是這也為進一步研究如何避免審計判斷過程中因個體差異,特別是氣質類型不同而造成判斷偏誤提供了證據。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9-45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鄧川.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93.
篇3
新審計準則體系中最核心的準則是以下4個準則: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第1231號“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和第1301號“審計證據”。這4個準則的最重大的變化是啟用新審計風險模型,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以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提高CPA發現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能力。為此,CPA必須將原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審計程序執行到位”的簡單的審計理念,更新為新風險模型下的“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的審計理念。
眾所周知,財務報表審計是為審后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鑒證業務,要求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CPA只有采納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才能達到現行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和一般原則的要求。本輪審計準則制定和修訂力主“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企業經營環境變化帶來巨大審計風險,需要通過完善審計準則、改進審計理念加以應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組織結構及其經營活動日益復雜,會計判斷和估計以及非常規交易也日益復雜,一些企業進行財務舞弊的壓力和動機曰益增大,加上內控失效使舞弊有可乘之機CPA面臨的審計風險越來越大,急需出臺新的準則、采納更先進的審計理念予以指導。
2.我國原制定的審計準則參照當時的國際慣例,使用的是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已不能滿足行業工作要求。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局限性日漸明顯,主要表現為不能有效地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導致實務中出現了只將“審計程序執行到位”即可的簡單審計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風險模型,研究出更能有效識別、評估和應對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審計新思路,據此修訂審計風險準則及相關審計準則。
3.國際審計準則有了新的發展,需要我們在國際趨同上有新舉措。由于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在識別、評估和應對報表重大錯報風險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于2003年底出臺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啟用新風險模型,改進審計理念,推行風險導向審計。同時,還加緊修改了其他相關準則,目前已經了正式稿或征求意見稿。如果我國不加快有關準則的制定和修訂,不采納先進的審計理念,不僅部分準則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由簡單的項目難以滿足CPA的執業需要,還將構成與國際審計準則的重大差異。
二、原有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審計理念存在的缺陷
原有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要求根據該模型來計劃和執行審計工作,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從理論上看,這一模型也倡導風險導向審計(即以固有和控制風險的識別為導向),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面臨困難,使風險導向審計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比如:(1)原準則要求編制計劃時,CPA應評估固有風險或直接假定其為高水平,這導致不少CPA不重視對固有風險的評估,使其流于形式。(2)盡管原準則要求對固有和控制風險綜合評估,據以作為檢查風險的評估基礎。但實務中很容易割裂兩者的內在聯系,而只依賴對控制風險所作的粗放性評估或直接假定控制風險為100%來大致確定檢查風險,再據此規劃實質性程序,這樣做難以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3)原先將“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風險評估與內部控制”各制定為一個準則,使了解客戶情況沒有與風險評估有機結合,這容易導致CPA了解客戶情部時明確目的。(4)原模型側重指導認定層的測試工作,對報表層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和應對重視不夠,進而必然會影響認定層重大錯報的檢查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多數CPA運用原模型時出現只把那些準則規定明顯必需的審計程序,特別是實質性細節測試程序執行到位即可的錯誤理念和做法;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CPA側重于關心必要程序做了沒有,而不是關心審計后能否做到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控制審計風險到了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新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先進審計理念及其運用要求
新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從總體看,其體現的先進審計理念是以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由簡單的“審計程序執行到位”理念轉變為審計后最終能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在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下再同時強序執行到位”。具體說來,先進的審計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并規定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是首要的必要審計程序,要求CPA在設計和實施審計測試前必須適當地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不能未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或像以往簡單設定固有和控制風險為最高水平那樣假定重大錯報風險為100%,就直接盲目實施實質性程序。因為不弄清重大錯報風險可能發生在哪里就實施程序,往往查不出重大錯報。新的風險準則及模型力主的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最終將審計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的最新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也是對有些會計公司曾實行的以評估客戶經營風險為起點和重心的風險導向審計法的校正。如新的風險準則規定,CPA應從多方面了解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包括了解客戶的目標和戰略以及可能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相關而非全部經營風險。因為不是所有的客戶經營風險在任何情況下都最終具有財務后果,且必然導致報表重大錯報。評估和控制經營風險、實現經營目標是客戶管理當局的責任,CPA的責任是評估被審計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以幫助其設計和實施有效的審計程序,合理保證發現重大錯報,實現審計目標。
2.新的風險模型強調要求CPA區分財務報表層和認定層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然后再針對評估出的不同層的重大錯報風險,合理運用職業判斷分別確定擬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和設計、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合力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還強調評估的財務報表層重大錯報風險及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對擬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審計方案具有重大影響。而原有的風險準則和模型盡管也提到要評估財務報表層的固有風險,但并沒有明確指出要針對其采取總體應對措施,也沒有強調評估的報表層錯報風險對認定層總體審計方案的重大影響。這容易導致不重視對報表層錯報風險的評估,忽視在報表層運用風險模型,割裂報表層和認定層錯報風險間的聯系,難以發揮風險模型的效用。
3.改進了審計業務流程,增強了審計程序的實施效果。原模型把審計流程分4塊:(1)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主要為評估固有風險);(2)了解內控;(3)(必要時)控制測試(均為評估控制風險);(4)實質性測試(為降低檢查風險)。而新模型把流程分為3塊:(1)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目的是評估報表層和認定層重大錯報風險),本塊稱為“風險評估程序”;(2)(必要時)控制測試(目的是為了測試內控在防止、發現和糾正認定層重大錯報方面的有效性,并據此重新評估認定層重大錯報風險);(3)實質性程序(目的是發現認定層重大錯報,降低檢查風險)。新準則把第(2)(3)塊統稱為“進一步審計程序”,并指出僅靠風險評估程序不足以為發表審計意見提供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CPA還應當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流程改進后,要求CPA全程關注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將風險評估作為整個審計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梢?,能否合理評估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將成為評價事務所及CPA專業勝任能力和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這無疑對我國不少事務所現行審計思路和整體勝任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專攻某一或某些行業的審計及相關業務,將成為事務所的必然選擇。
先進審計理念還表明,審計工作重心必須前移,必須重視審計計劃,重視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重視針對評估出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特別是新的風險準則和模型并沒有改變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和責任的基本定位,而只是改進了審計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導CPA更好地實現審計目標和履行職業責任,服務于社會公眾。
篇4
【關鍵詞】風險管理審計;風險導向審計;聯系
一、風險管理審計
(一)風險管理概述
風險管理是對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性事件進行識別與評估,并采取應對措施將其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過程。風險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風險的可接受范圍取決于組織對風險的態度)。
風險管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風險規劃階段。項目風險管理計劃或策略確定控制目標:可以接受水平。2、風險識別階段。主要確定風險來自何方?有哪幾類風險?(我國國資委將國有企業風險分為以下幾類: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以及法律風險。)3、風險估計階段。確定事件后果有多大?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4、風險評價階段。確定風險的嚴重順序;確定項目整體風險水平。5、風險應對階段。設計控制風險的措施策略。6、風險控制階段。檢查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有效?自我評估和內部審計。
(二)風險管理審計概念及目的
風險管理審計是內部審計以風險為考慮核心,采用系統
化、規范化的方法,通過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和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來改善企業風險管理、增進企業價值的一種審計。
通過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對企業風險管理過程的了解,審查并評價其適當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進建議,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
(三)內容
企業建立內部風險管理部門,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對風險評估過程進行審查與評價,并重點關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的嚴重程度兩個要素。同時,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充分了解風險評估的方法,并對管理層所采用的風險評估方法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審計人員應當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對風險識別過程進行審查與評價,重點關注被審計單位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是否已得到充分、適當的確認。
最終對內部風險管理組織的健全性、風險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以及風險預警系統的存在及有效性進行審查評價,最終出具風險管理審計報告。
二、風險導向審計
(一)概念及特征
風險導向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以達到審計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審計期望差距的存在和審計目標的改變是風險基礎審計產生的社會因素。審計組織的經濟壓力是風險基礎審計產生的經濟原因。制度基礎審計的內在缺陷及解決方法是風險基礎審計產生的技術原因
(二)內容
首先,通過對被審計單位控制環境的評價,鑒別其財務報表重要組成項目的各項認定,考慮財務報表重大錯誤表述的風險。其次,建立審計目標。審計目標以風險評價為基礎,通過風險評估分析,制訂審計計劃,確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種性質的證據的決策,為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審計效果及審計效率,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再次,根據審計目標確定擬實施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及范圍。最終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并以此出具審計報告。
理論基礎:經營風險驅動審計風險。簡單地說,就是任
何影響客戶實現其經營目標的潛在風險,都是審計風險的來源。企業的經營風險來自兩個層面:戰略風險和運營風險。基本邏輯是:財務報表是否存在重大錯報與經營活動的順利與否相關;經營活動的順利與否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目標是否正確相關;企業經營戰略的風險會逐步轉化為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是審計風險的直接來源。
三、兩者區別與內在聯系
(一)區別
產生背景及性質不同:風險導向審計是由于審計期望差距而產生的,同時也是對賬項導向審計、制度導向審計的改進,是審計模式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審計模式。風險管理審計是為了滿足企業加強自身內部風險管理的需要及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業務類型。
審計目的不同:風險導向審計是通過評估審計風險,合理分配審計資源,并設計一系列高效率低成本的審計程序,并最終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從而出具審計報告。風險管理審計則是為了審查和評價企業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并最終服務于內部審計,降低企業經營管理風險,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水平。
“風險”含義及審計主體不同: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指的是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其審計主體是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風險管理審計中的“風險”主要指的是經營風險,主體是企業及管理人員,包括風險識別、評估及應對三個階段。
審計思路不同:風險導向審計首先評估企業經營風險,從而確定重大錯報風險,從而計算出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風險管理審計主要審查評價企業風險識別是否充分,風險評估是否恰當,所采取的風險應對措施是否合理有效。
(二)內在聯系
篇5
[關鍵詞] 現代風險導向; 審計實驗; 流程整合; 設計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引入及其主要特征
2002年10月,美國頒布SAS No.99——考慮會計報表中的舞弊,強調應了解舞弊環境,并提出了“審計風險 = 重大錯報風險 × 檢查風險”這一新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模式由傳統風險導向轉為現代風險導向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方法指引。2003年,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也出臺了審計風險準則,引入了這一模型,以指導識別、評估和應對審計風險,此后其一直致力于制定高質量審計準則的目標,并于2008年底完成了明細項目,得到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SOCO)和歐洲委員會的高度認可。我國于2006年頒布的《審計準則》引入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理念,并于2009年著手修訂,以保持與國際審計準則的趨同,最新的審計準則更為全面地吸納了國際審計準則的風險導向理念,將于2012年1月1日實施。審計準則是審計模式的指引,審計模式的轉變隨即帶來了審計流程的變革,也對審計技術和方法的深化探索與開拓提出了要求,高校在審計教學中如何順應審計模式的轉變,充分體現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識別—評估—應對這一審計思路,從流程的整合到將相關審計技術與方法融入審計實驗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主要特征體現在:第一,以風險的評估與應對為核心,強調對舞弊的考慮?,F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以便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且這種風險評估應貫穿于執行審計業務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審計的計劃階段,對執業過程中識別的風險應采取應對措施以降低審計風險。第二,更加重視團隊協作以及與治理層、管理層的溝通?,F代風險導向審計重視項目組內部的溝通與討論,強調對重要事項,在執業過程中任何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項目組內部的討論,同時應與治理層、管理層就執業中注意到的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管理當局的正直性和舞弊相關問題等進行溝通。第三,強化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及審計職業道德約束。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事務所建立更為嚴密的質量控制制度,執行項目組內部復核與外部復核相結合的復核制度,并定期(至少每3年)進行自我檢查,對于承接業務與執業過程中的職業道德有更為細致的規定。
二、現有審計實驗面臨的主要挑戰
隨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推行,現有審計實驗的主要挑戰有:
其一,從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轉變,意味著審計流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審計實驗流程也應隨之而轉變。前種模式下,審計可以明晰地分為審計計劃、審計實施與審計終結3個階段,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在審計的全過程中進行風險評估與應對,而審計實驗流程是割裂的“三分式”,因此應當采用整合的設計,即在審計的每一項業務活動、每一個環節均應融入風險的理念,審計工作應環環相扣,自始至終的每一步都是對前面步驟所評估和應對措施結果的進一步修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控制審計風險,體現“風險導向”。
其二,風險評估要求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有全面的了解,但現有審計實驗中被審計單位背景資料往往深度欠缺。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涉及行業、法律、監管環境,被審計單位的性質、會計政策的選擇與運用、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及相關經營風險、財務業績的衡量與評價、內部控制等的內容。對于實驗設計者而言,如何設計這些與會計活動關系密切的背景資料,并且充分考慮實驗中審計程序的運用,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其三,現有的審計實驗更多關注審計過程,較少強調質量控制,現代風險導向的“質量觀”客觀上要求在審計實驗流程中引入審計質量控制措施,如在重大事項處理上的小組討論、組內復核與組間復核制度等,使審計初學者樹立“審計質量觀”。
其四,現有審計實驗內容很少涉及對職業道德的考慮。2009年10月14日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并于2010年實施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非執業會員職業道德守則》,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做了詳細的規定,這在客觀上均要求審計實驗重視實驗者形成對良好職業道德的深刻認識。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實驗流程的整合設計
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主要特征,為達到使實驗者在較短的實驗期內(一周共40課時),既能熟練掌握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流程,又能增強職業道德觀和質量控制觀,本文對審計實驗流程進行整合設計,如圖1所示。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審計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進行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以使審計風險降至可以接受程度的過程,審計實驗也應在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的框架內進行,每一項審計活動都應考慮到審計風險,并有應對措施。
實驗過程劃分為初步業務活動、風險評估程序、進一步程序、完成審計工作和出具審計報告5個環節,但在具體操作層面,每一個環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項具體審計業務活動都是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中的某一環,與前后的各個環節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如通過實施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后,實驗者要制訂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確定審計的重點項目及重要認定,接下來的進一步審計程序中的控制測試與實質性程序主要針對這些重點項目及其重要認定來實施。在后續的流程中,如果發現計劃的重要性水平過高,應及時對原審計計劃加以調整,對所實施的程序加以修正,以降低審計風險,這也是對風險的應對。由此可知,整合設計強調審計實驗是一個環路,每做一步都應瞻前顧后。
根據以上整合設計的思路,審計實驗共可分為5個環環相扣的模塊,如表1所示。
四、提升審計實驗效果的途徑
提升審計實驗效果是指讓實驗者能夠利用實驗資料,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審計單位,熟悉和掌握審計流程和必要的審計技術與方法。為此,各審計實驗應從以下途徑著手,全面提升實驗效果:
其一,充實并適時更新被審計單位背景與會計基礎資料。被審計單位背景與基礎資料越充實,實驗者越能更充分地理解和實施風險評估程序,被審計單位的背景資料在設計上可圍繞6個方面來進行: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被審計單位的相關會計政策、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的衡量與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其中內部控制相關資料又可圍繞企業各類業務活動的主要流程來設計,可適當設計一些“陷阱”供實驗者進行風險識別與評價。通常,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基礎資料來自于同一高校的會計模擬實驗資料,時間跨度僅為一個月,必須根據年報審計的需要適當地延展至一年,如對于一些適合運用分析程序的項目可適當補齊全年數據;對于有必要做截止測試的重要項目,應補充年后一定時期的數據;對于需函證的應收賬款,應補充客戶資料,保證抽樣技術的運用;也可根據近期的一些重大審計案例通過適時補充會計報表附注、期后事項、其他信息等方法,更新實驗資料,增加模擬實驗的課程內容的容量,讓實驗更仿真、更務實。
其二,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應對特殊類型的審計程序。存貨的監盤是審計的必做程序,但實驗受制于空間和成本,很難創建存貨盤點現場,讓實驗者有身臨其境的體會。對此,可引入計算機住址技術,利用計算機軟件制作互動的三維動感影像,模擬各類存貨并懸掛盤點表單,給出被審計單位的盤點記錄,在此基礎上,實驗者可以練習盤點計劃的制訂、監盤程序的實施,可從盤點記錄追查至模擬的存貨實物,也可從存貨實物追查至盤點記錄,對存貨監盤形成感性認識。貨幣資金的盤點在實驗設計上也可仿照存貨監盤進行。
其三,加強審計實驗師資培養。首先應組建模擬實驗的應用設計團隊,根據這一實驗的特點,這樣的團隊應當至少包括具有會計、審計、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師資,這樣有利于會計資料的充實、審計流程的設計和一些特殊實驗程序的實施,盡量使實驗與實務在流程上實現零距離接軌,使實驗不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恰當地減少一些實務中必要的程序。其次,審計實驗的指導教師應能引導實驗者在審計實務與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既要對審計理論融會貫通,能深入淺出地加以講解,又要對審計實務熟練自如,因此,有必要加強校企合作,為指導教師創造在會計師事務所學習的機會,提高其實務操作能力,同時指導教師也有必要加強審計理論和職業道德的學習,在實驗中正確引導學生。
主要參考文獻
[1] 秦榮生. 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特點及其對實務的影響[J]. 當代財經,2006(11):108-112.
篇6
關鍵詞:工程造價;審計;風險;防范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愈發占據首要位置,政府有關部門為加大對建筑行業的管理力度,制定了相關可促進建筑行業多方向發展的調控政策,從而對建筑行業實施監管工作。對于建筑行業而言,這種國家式的監管工作在一方面減少了建筑行業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建筑行業審計風險的管理工作,因此,國家對建筑行業實施的調控政策,對建筑行業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工程造價與審計風險
1.1工程造價的含義
工程造價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總費用,對此,我國造價管理協會的學術人員提出了兩種關于工程造價的含義:第一種,工程造價是指在某一項工程建設過程中花費的總費用,也就是在該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一次運用后產生的費用總和。這種含義是以投資人的角度進行總結的,投資人為在某個工程建設中獲取收益,就會采取一系列投資、建設活動,從而產生的費用,被稱之為工程造價。第二種,工程造價是指工程竣工后的價值,也就是在該項工程結束后,根據實際的土地、施工設備、施工人員工資以及工程承包商等經濟市場的價格,從而計算出工程竣工后實際價值。這種定義是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利用工程中的建筑與市場同等價的商品進行對比,通過招標的方式,最終確定工程價值。對于上述兩種工程造價區分的重要意義是,為投資人、承包商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活動空間,各企業之間為實現各自的管理目標,則需不斷對工程造價管理方式及內容加以改變,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1.2影響工程造價評估的因素
影響工程造價評估的因素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
1.3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含義
審計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施工實際計算結果與施工前預測結果二者之間的差異,對某項活動的經濟、資金造成一定的損失。因此,針對審計風險的這一定義可見審計風險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客觀性,在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對于風險的發生、大小、規模都是不可預測的,下面是根據審計風險的需求、角度、標準不同對實際風險進行分類:第一,按照審計風險的形態分為財產、自身、責任審計風險三種。第二,按照審計風險的后果分為自然、偶然審計風險兩種。第三,按照審計風險產生因素分為靜態、動態審計風險兩種。第四,按照審計風險的范圍分為全部、部分審計風險兩種。第五,按照審計風險損失產生因素分為自然、人為審計風險兩種。第六,按照審計風險的是否可見分為微觀、宏觀審計風險兩種。第七,按照審計風險是否可控制分為可控、不可控審計風險兩種。
2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評定標準
對施工人員而言,工程建設是周期性較長、工作量較大的一項工程,在一般情況下,可將一項工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工程決策階段、工程項目圖紙設計階段、選取施工單位階段、具體施工過程階段、工程竣工階段,然而對于工程造價而言,卻是貫穿從工程決策到工程竣工整個工程項目的每一個階段,其目的在于對工程所用資金實施控制。工程造價的計算結果是利用科學、合理的運算法則,根據工程施工方案及設計圖紙,按照政府有關部門的法律規章制度計算出整個工程建設所需的成本。實施工程造價控制工作,可以很好地將工程建設實際所需資金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對于超出的部分可進行及時的修改,確保合理的選取施工人員、施工材料,更好地為施工單位帶來經濟效益。工程造價計算的結果是根據工程方案計算得出,然而在實際工程施工過程中,有些因素會隨著發生改變,例如:施工所用原材料價格的上浮或下調,在施工期間的大量降雨、降雪等因素都會對工程造價結果造成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是不可逆的,從而產生審計風險,由此可以看出審計風險就是工程造價結算工作中可控制、不可控制因素的總和,在工程施工前應做好工程造價審計工程中出現的風險問題,才能準確的結算出工程實際施工成本。
3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特點
現階段,對于我國的建筑行業而言,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檢測與工程施工質量、時間直接掛鉤,對于工程造價審計風險廣泛的理解是審計工作的風險和審計職業的風險兩種,審計職業風險就是由工程造價結算工作過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總稱。
3.1審計風險的客觀性
根據現代化的審計工作的特點,對工程造價實施抽樣調查的審計方法,在樣本選取過程中可能會與整個總體出現某些誤差,然而這種誤差是可以人為控制的,但不可消除。因此,在抽樣審計工程造價工作中,如若根據樣本對整體進行判斷,則會對審計結果產生一定的誤差,既是審計工作人員在錯誤的數據上進行審計結果總結,造成審計風險的出現。在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如果審計人員的技術水平不足,也會對審計結果造成一定的誤差,從而引發審計風險,因此,審計風險具有客觀性特點。對此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審計人員實施繼續教育的方式,提高審計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大工程造價審計人員的管理力度,提高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意識,避免審計風險的出現,減少由審計風險造成的成本損失。
3.2審計風險的普遍性
在進行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檢測出審計風險的出現則是在審計結論與工程預期結果產生誤差之后,但這種審計風險的出現是由眾多因素導致的,在每一個審計環節中都有可能受到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設計風險的出現,因此,在實際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最合適的審計方法,減少審計風險出現的概率。根據長時間的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來看,影響審計風險因素的出現有:工程項目施工制度的不健全;在進行工程結算時出現丟字、漏字的現象;對工程項目的評價質量不公正,未按照實際工程施工情況進行評價;工程建筑項目的資金流動相較大、較多,工作人員未進行詳細記錄。因此,審計風險具有普遍性特點,因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會對工程造價審計結果造成誤差。
3.3審計風險的潛在性
每個審計人員應對工程造價審計工作負有一定的責任,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不受到法律的約束,對自身審計工作結果無任何可承擔的責任,從而不會造成審計風險的出現。因此,審計風險具有潛在性特點。在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未按照實際情況開展審計工作,但未對工程造價結算造成影響,雖然這種審計風險是潛在性的,審計人員也需對工程造價審計工作負有首要責任。因審計風險的出現是在工程造價審計結算結果后出現的,施工單位如果不對審計風險進行驗證,審計風險的責任及所產生的損失不會成為現實。因此,審計風險屬于一種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對審計人員的工作具有相應的責任,還會對審計人員構成一種顯化過程,該過程的長短由審計風險的具體內容、審計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環境、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認識程度所判斷。
3.4審計風險的偶然性
由于審計風險是由各種因素以及審計人員主觀意識所導致的,不是審計人員故意而為之,審計人員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對審計風險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審計風險具有偶然性特點,如果審計人員想要減少審計風險產生的概率,就會加大對審計工作的審查力度,全面、仔細的進行工程造價審計工作,從而才會促使國家頒布的審計風險控制制度更有意義。如果審計人員在進行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因個人原因徇私枉法造成審計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從而引發審計風險的出現,這時,審計人員不單單對審計風險負首要責任,因審計因自身的原因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對此未進行控制,因此,審計還會受到職業道德素質的譴責,甚至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3.5審計風險的可控制性
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對審計結果承擔首要責任已被人們所了解,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審計風險理論思想轉化為審計風險具體制度規范,工程造價審計行業并未因此受到審計風險制度的控制,但仍然向審計風險制度規范的方向發展,因此,審計風險具有可控制性特點。在審計工作中應充分意識到審計風險可控制性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不必對審計風險的出現而手足無措,對于審計風險的出現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減少造成的經濟的損失,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
4應對工程造價審計風險采取的措施
4.1加強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管理力度
在整個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隨著審計工作的不斷開展,現已成為一種有規律可循的工程造價審計工作。因此,我國應加大對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防范工作,同時對審計有關部門根據自身的特點,選取最合適的審計風險管理制度,將審計風險降為最低,從而提高工程造價審計質量?,F如今,我國雖然已經建立健全的工程造價審計規章制度,但制度中還未有工程造價審計現狀的具體判定標準,在涉及相關的法律案件時,審計部門發生敗訴的情況越發嚴重。因此,我國必須制定健全、完善的工程造價審計法律,提高審計工作在社會上的地位,進而減少工程造價審計風險的出現。
4.2提高建筑行業的自律性管理
在項目工程建設過程中,審計部門主要負責工程造價審計工作的合理、協調性,由于審計部門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在對于建筑單位的工程造價審計工作無法面面俱到。對此,項目施工單位想要更好的發展,主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降低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存在的風險,促使建筑行業更好的發展。各建筑行業之間為了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就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力度,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章制度,積極上繳稅費,保障投資人、業主的經濟權益,從客觀的角度評價自身工程建設的質量,減少工程造價審計過程中風險概率的出現。
4.3在審計工作執行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在建筑工程的招標階段,審計人員就應對工程造價實施審計工作,對于招標單位所提供的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確保建筑工程施工的緊密性、科學性、合理性,審計人員對建筑工程具體施工合同進行查看,保證施工合同的嚴謹性、完整性,如因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材料的價格發生變化,可根據工程施工合同加以更改。同時,審計人員還應對施工單位開展審查工作,確保施工單位是否可按規定時間交接工程,在之前施工項目中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問題的發生,在確保工程建筑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存在的風險概率,保障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增加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
4.4提高工程造價審計工作風險防范意識
在建筑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應嚴格謹慎地對審計人員、審計方法進行選擇,并對審計人員實行考核工作,采取優勝劣汰的方式,選取優秀的工程造價審計人員,因優秀的審計人員不僅擁有先進的技術水平,還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對于工程造價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降低審計風險的出現的概率,減少施工單位工程造價審計成本。同時,建筑工程施工單位還應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并制定相關工程造價審計風險業務約定說明書,明確施工單位和工程造價審計人員雙方之間的責任,并在正式委托工作之前,施工單位應對工程造價審計團隊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檢查審計團隊的信譽度、技術水平、是否擁有執業資格等。
4.5采用合適的工程造價審計方法
在審計人員對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應根據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選用科學、合理的工程造價審計方法,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保障工程造價審計結果的準確性?,F如今,政府應加強對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控制,在審計過程中應采用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對工程造價實施審計工作,發揮審計監督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時對工程造價審計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
5結束語
對于我國的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來講,應提高審計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應對風險時是否可及時采取措施的能力,在工程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應根據實際施工情況與施工圖紙、數據參數、施工進度等進行核對,確保工程造價審計工作的零風險,避免施工過程中安全事故的出現,從而加大施工成本。對于減少工程造價審計工作中的風險,應從施工的源頭開始做起,減少資源的過度消耗,改善建筑行業過分壓抑的氛圍,促使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張建軍 單位:中國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
參考文獻:
[1]陳超.關于工程造價審計風險與防范對策的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10:117-118.
篇7
一、風險導向審計概述
(一)審計方法發展的回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審計目標的變化相適應,審計模式的發展大斂可分為三個階段:
1.賬項基礎審計階段
由于早期獲取審計證據的方法比較簡單,審計人員所關注的是查錯防弊,CPA將大部分精力投向會計憑證和賬簿的詳細檢查,這種審計方法就是賬項基礎審計方法。
2.制度基礎審計階段
隨著公司制企業出現,被審計單位的規模擴大,組織結構、業務日趨復雜,逐筆詳細審計已不再可能;同時,報表使用者從單純關注資產負債表轉向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并重。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內部控制測試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應用,該種方法被稱作制度基礎審計方法。
3.風險導向審計階段
在制度基礎審計的實施當中,往往使審計人員的注意力過于集中在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方面,卻忽視了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環節,同時由于企業競爭的激化以及企業不穩定性的增加,審計人員需要應對的風險因素也大幅增多,以“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模型為核心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應運而生。
(二)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改進
CPA在運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時,通常因難以對固有風險做出準確評估直接將其設定為高水平(100%),而從較低層面上評估風險,依照檢查風險來決定實質性測試的實施。但企業所處行業狀況、經濟環境、經營目標以及戰略風險最終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而且當企業管理當局舞弊時,內部控制是失效的,CPA不能把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很容易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因此,隨著企業財務欺詐案件的不斷出現,國外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在上世紀90年代對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進行改進。
首先,注重對被審計單位行業狀況和經營計劃進行分析,從宏觀上把握審計面臨的風險,重視大量風險基礎審計工作;其次,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以識別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減少對接近預期值的各種交易、賬戶余額的測試。將趨勢分析、結構比例分析等發現波動較大的項目作為重點審計領域,注重對例外項目進行詳細審計;再次,CPA形成審計結論所依據的證據不僅包括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獲取的證據,還包括了解企業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
職業界對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改進,引起了審計準則制定機構的關注。2003年10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決定于2004年底正式施行審計風險準則。
二、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中的審計風險準則
(一)我國審計風險準則實施的必然性
首先,CPA面臨的審計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企業組織機構及其經營活動的方式日益復雜,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會計準則要求的判斷和估計日益增加,企業管理當局進行財務舞弊的動機和壓力日益增大,從而給CPA帶來審計風險。
另外,實踐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認識存在誤差。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實際審計業務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局限,從而隱藏大量審計風險。有的事務所注重對企業的經營戰略及其業務流程的了解,忽視對重要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的實質性測試;有的注重對企業及其環境的了解,認為內部控制測試已經過時而忽視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審計質量難以保證。
近幾年,國內外爆發了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件,促使我國的準則制定機構對獨立審計準則涉及審計風險的項目進行了認真研究,結論為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已經不能滿足CPA執行審計業務的需要,進行修改迫在眉睫。
(二)我國審計風險準則
1.《財務報告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準則
引進會計報表審計的基本目標、一般原則、職業懷疑態度和合理保證等概念,修改審計模型,確立以審計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法,以合理保證會計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并為重大錯報風險,審計模型修改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CPA應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根據評估結果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控制檢查風險,從而利于CPA執行風險評估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審計的實際情況。
2.《審計證據》準則
進一步明確CPA審計證據的內容、數量、質量,以及為獲取審計證據所實施的審計程序。修改“審計證據”的定義,不僅僅是有關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方面的證據,而且擴大到所有形成審計結論、發表審計意見所依據的信息,包括從企業內部、外部獲取的會計記錄以外的信息,通過詢問、檢查和觀察程序所獲得的信息和通過自行編制計算表進行分析推斷所獲取的信息等。同時取證方法從6種擴充為8種。
3.《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準則
涉及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問題,主要有:(1)風險評估程序與信息來源以及項目組內部討論,包括項目組在計劃、實施和報告出具等各階段討論出現重大錯報的可能性;(2)不僅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6個方面的內部控制,而且要了解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狀況、法律環境及監管環境等外部因素;(3)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以及控制環境,考慮導致重大錯報風險的因素,了解戰略、目標、經營風險、內部業績衡量和評價等方面,分析可能存在重大錯報的領域;(4)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包括會計報表整體交易與賬戶余額兩個層次,不得越過風險評估程序直接進行實質性測試。
4.《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準則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并不過分減少實質性測試,對各類重大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仍應作細節測試。主要內容為財務報告整體的重大錯報風險、總體應對措施、職業懷疑態度、分派更有經驗的CPA、利用專家協助工作、加強對項目的質量控制和督導人員的復核等。
(三)審計風險準則的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審計風險準則的不僅是我國審計理論的一次突破和創新,而且對于在審計實踐中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原模型對審計工作記錄的規定比較籠統,一些CPA在執業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按照相關的要求去實施審計程序,或雖實施審計程序卻沒有形成有效的審計工作記錄,而CPA出具審計報告的最重要依據就是審計工作記錄,因此對審計質量控制和日后檢查
造成不利影響。在審計風險準則中,既增加了CPA對風險評估程序的關鍵環節形成審計工作記錄的要求,也增加了CPA對風險應對情況形成審計工作記錄的要求,這一規定對明確CPA責任,加強CPA審計質量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原模型只要求CPA通過綜合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來控制檢查風險,由于固有風險一般被認為難以評估而直接將其設定為高水平,其審計過程為:符合性測試――實質性測試。在審計風險準則中,要求CPA在審計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CPA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不得未經過風險評估,直接將風險設定為高水平,審計過程為:風險評估――符合性測試――實質性測試。此外,為了實現審計目標,要求CPA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充分考慮可能導致會計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情形。
總之,正是因為審計風險準則以風險評估為審計起點,并要求CPA在審計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從而使得CPA將審計視野從內部控制擴展到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環境,所以有效地遏制了CPA在審計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錯報風險。
三、我國實施審計風險準則的影響
(一)審計風險準則對CPA的影響
1.對CPA審計理念的影響
首先,CPA審計的主線始終是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充分考慮可能導致會計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情形。
其次,CPA必須對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新的審計風險模型要求的審計起點為風險評估程序,CPA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另外,無論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結果如何,CPA必須針對重大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實施實質性程序,不得只將實質性測試集中在例外事項上。
再次,CPA必須做到有的放矢的實施審計程序。CPA將識別和評估的風險與審計程序相聯系,在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時,應當將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與識別和評估的風險相聯系,而非僅從形式上迎合獨立審計準則對審計程序的要求。
2.對CPA審計責任的影響
在制定審計風險準則時,增加了對CPA形成審計工作記錄的具體要求,工作底稿要求細化、具體化和針對化,以保證重要程序的履行和審計質量的控制,對明確CPA責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求CPA對風險評估程序的關鍵環節形成審計工作記錄,具體包括:審計項目組對因舞弊或錯誤導致的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討論以及決策;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各個方面的了解,包括對內部控制每個要素了解的要點、信息來源以及風險評估程序;在會計報表層次、認定層次識別和評估出的重大錯報風險識別出的特別重大風險和僅通過實質性程序無法應對的重大錯報風險,以及相關控制的評估。
其次,要求CPA就實施的關鍵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具體包括:對評估的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與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聯系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結果。
(二)審計風險準則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
1.對技術瓶頸的爭議
審計風險準則一個最突出的要點就是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不僅包括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而且要了解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狀況、法律環境及監管環境等外部因素。因此,對事務所和CPA的專業技術知識要求更加寬泛和提升。
筆者認為,若使每個CPA對各行各業都精通誠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應當做到基本了解行業知識,并且能夠有效利用其他專業人員為審計工作服務。同時,事務所應當細化項目小組,專門培養對某一行業熟知的專業審計隊伍。在事務所內部管理工作中,對項目和相應人員的配備以及培養計劃應當提高重視。另外,風險評估的關鍵是CPA科學地對風險進行專業分析和判斷,因此大量實踐經驗的總結必不可少。我們應當嘗試建立客戶數據庫,在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行業數據庫,以堅實的基本數據作為分析判斷的支撐,保證審計結論的正確性。
2.對成本問題的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審計風險準則要求CPA在審計之前對企業各個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并且需要更多有經驗的合伙人及高級審計人員參與,人員成本會上升。另外,準則要求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一旦在審計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就要對既定的程序進行重新評估,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必然加大審計成本。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用絕對值來衡量成本的高低是片面的,如果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審計風險準則的使用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增值服務,比如可以為企業提供經營戰略或內部控制建議等。因此,當市場接受這種審計方式時,所增加的成本相應有了更多的彌補。
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持辯證的態度面對這一問題。對企業來說,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是否會加大其成本,然后才會考慮增值服務效應。而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說,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審計的價值。這種矛盾是必然的。我們應該根據企業不同的情況靈活把握審計風險準則的具體應用,以期在成本和風險中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3.對事務所體制改革的建議
篇8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在此形勢下,勢必要推出適應新形勢的審計學教材。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就審計學科教學內容發表了粗淺的看法,強調在理解審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審計實務。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相繼,審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相繼修訂,審計理論與實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審計學教材各部分的內容以最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為指導,充分體現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目前,審計理論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審計對象從會計賬簿轉向財務報表,審計職能從查錯防弊轉向審計鑒證,審計性質從批判性轉向防護性,審計方法技術性抽樣審計代替詳細審計,并強調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與評價,審計手段趨于電算化。這種轉型與發展,使審計教育必須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對此我們需要從創新角度來重新審視審計教育。
一、審計學教材的體系結構
(1)審計環境,包括審計的起源與發展、注冊會計師管理、職業道德規范、執業準則和法律責任等;
(2)審計的基本概念,包括審計風險、重要性、審計證據、審計工作底稿等;
(3)審計的流程,包括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等;
(4)審計抽樣原理和方法;
(5)各業務循環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6)審計結果的報告和溝通;
(7)從事審閱業務、其他鑒證業務和相關服務業務的基本原理。
高職院校審計學教材在cpa審計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刪減,其審計理論與實務都以cpa審計為藍本。2007年是新會計準則正式實施的第一年,新舊教材的內容變化很大,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了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新設了“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兩章,闡述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和運用要求,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牢固樹立這一概念,把審計流程理解為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的過程。
(2)體現了新審計準則體系的要求。在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原則、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設定、風險的評估和應對、審計證據的收集和評價、審計的結論和報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審計準則的要求進行了更新。
(3)體現了國際職業道德規范方面的最新發展。根據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最新稿,對職業道德規范部分進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貫通。把有關審計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貫穿到各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中,貫穿到各賬戶余額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環之間運用不一致和前后兩張皮的現象。為此,重新梳理了各業務循環內部的章節結構。同時,對財務報表項目重新進行歸類,并入更恰當的業務循環中。
(5)強化了審計抽樣。增加了審計抽樣與其他選擇測試項目方法之間關系的闡述,更為全面地講解審計抽樣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實質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法(pps)。
(6)體現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統一了財務報表項目的名稱,并按照確認和計量的新起點,設計相應的審計重點。
二、審計學課程內容分析
審計學這門課程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從學科內容上講,它不僅含有很多法規知識,而且含有大量的會計知識,可以說是其他各門課程的綜合運用;從學習方法上看,不僅需要以各門課程為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廣泛運用專業判斷思考、分析和決策。審計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極為嚴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設有一定法規,令人無所適從,很難操作。這就使得不少學生對審計“似懂非懂”,覺得這門課程難度較大。我們不僅應看到審計課程的學習難度,更重要的是應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事實上,這種難度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客觀事實,這是由本門課程的內容決定的;二是來自主觀因素,即因為沒有掌握審計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而感到難度大。顯然,后一種難度可以隨著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而降低。這就需要在學習中對這門課程的特點、規律有一個較為正確和全面的認識。
(一)從總體上明確審計方法的演變
一百多年來,雖然審計的根本目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注冊會計師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一直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著審計方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發展到風險導向審計,都是注冊會計師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調整。
由于審計風險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的影響,如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行業所處環境、業務性質及容易產生錯誤的會計報表項目,容易受到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等導致的風險,又受到內部控制風險因素的影響,即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內部控制未能防止、發現或糾正的風險。此外,還受到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程序未能發現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風險的影響,職業界很快開發了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模型的出現,從理論上解決了注冊會計師以制度為基礎采用抽樣審計的隨意性,又解決了審計資源的分配問題,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資源分配到最容易導致會計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測試。審計測試包括控制測試和對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的細節測試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
審計循環各章的內容都差不多,而且內容多,項目也多。這幾章可以按以下思路來理解:
首先,了解循環的概念。就是一個單位將相互聯系的業務類別和涉及的會計賬戶組合在一起,即把同該循環存在內部聯系的業務類別與其他相關的賬戶捆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就是一個循環。也稱切塊審計法。
然后,了解各個循環的特征,循環的內部控制及交易實質性程序,以及余額的的實質性程序。內部控制的測試,先談內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談怎么測試??梢允请p重目的的測試,交易的實質性程序主要針對利潤表,測試結果往往不披露,因為每筆交易最終都會形成金額進入有關賬戶,進入有關賬戶后才存在列報的問題。以上就是這些章節的大致邏輯關系 。
1. 各審計循環的重點
(1)各審計循環的主要憑證與記錄、內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測試、所涉及的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認定、審計目標;各循環實質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審計循環主要會計處理與審計實質性程序;
(3)函證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4)監盤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5)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2. 審計循環的難點
(1)各循環內部控制測試的應用;
(2)對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具體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審計實務中的運用。
3. 各審計循環的特點
(1)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憑證與會計記錄;
(2)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各章所有審計循環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審計循環主要審計技能
(1)函證;
(2)存貨監盤;
(3)實質性風險程序;
(4)截止測試;
(5)審計調整。
(五)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1. 審計意見的形成
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根據審計證據得出的結論,以作為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在形成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從總體上評價是否已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所有相關的審計證據,包括能夠印證財務報表認定的審計證據與財務報表認定相矛盾的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作為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
注冊會計師對審計結論的評價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
2. 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規定,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也是注冊會計師在完成審計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終產品。
審計報告分為標準審計報告和非標準審計報告。
(六)執業準則與職業道德規范
注冊會計師的整個審計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審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審計主體通過審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最終結果。
(1)審計總目標。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發表意見,是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評論。
(2)具體審計目標。根據各類交易事項、賬戶余額、列報3個層次的逐個認定和審計總目標來確定。
注冊會計師執業是依據管理層對會計報表的認定設計審計具體目標,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取得證據,完成對會計報表各項認定的確認,最終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目標的實現與審計過程密切相關。審計過程充滿了大量的職業判斷。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在根據獲取的審計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尤其需要職業判斷。既然是判斷,就有失誤的可能性,職業判斷本質上意味著風險。因此,必須把執業審計準則作為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工作時應遵循的行為規范,作為衡量審計工作質量的標準;同時,還要受到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因為審計工作是一個以道德為濃重背景的工作,其職業道德防線的潰決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應將執業準則體系有效地滲透到審計教學中,將新準則作為一個契機,統領教學內容和審計實務;應將審計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強調誠信教育,把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的培養結合起來。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2008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審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篇9
關鍵詞:信息化 事業單位 內控審計 風險
一、信息化背景下事業單位開展內控審計的必要性
內控審計簡單來說就是制度的審計,能夠反映出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信賴度、可行性,并針對性提出完善的審計程序。在信息化背景下,事業單位開展內控審計工作,其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內控審計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強化控制、優化流程,切實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第二,滿足審計規范化需要。信息技術的應用,審計人員的工作實現共享,有利于分工協作,合理配置審計資源,提高審計工作的準確性。第三,有利于事中、事前審計。利用信息技術軟件,能夠根據審計情況構建模型,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轉換、跟蹤,動態監督財務收支的合法性。第四,提高審計工作質量。信息技術下,審計資料轉化為電子數據,傳輸、存儲、管理更加方便,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事業單位內控審計風險和問題
(一)外部風險和問題
第一,內審制度體系不完善。制度的制定和審計工作實踐不適應,因此可行性差,無法有效指導審計工作的開展。舉例來說,部分規章制度沒有體現出重要性、特殊性,審計人員可能在工作中出現錯報現象,影響審計功能;部分制度不夠細化,審計人員無法嚴格按照流程執行;相關配套措施不健全,內部審計檔案不完整,資料保存不完整。
第二,內審機構獨立性不強。所謂獨立性,指的是審計活動具有客觀性,不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可以說,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我國事業單位當前基本都設置了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但是審計機構、審計人員和被審單位之間經常存在一定的利益關系,因此難以保證審計機構及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影響業務工作的權威性、自主性,難以滿足獨立性要求。
第三,內審范圍的局限性。隨著審計工作的推進,審計質量和效果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應該進一步拓展審計工作涉及的領域。然而,當前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依然是財務收支審計、預算執行審計較多,其他類型的審計如環境審計、績效審計等開展的較少,審計的范圍和內容不夠全面、深入。
(二)內部風險和問題
內控審計人員素質水平偏低。一方面,審計人員數量少,和審計工作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較低,體現在知識結構單一、業務素質低、審計工作實踐經驗不足等方面。考慮到內控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對審計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體來說,除了審計知識以外,還包括監督管理知識、計算機知識、財經法規等。由于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低,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質量。
三、信息化背景下內控審計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
通過建立內部運行機制,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內審風險的有力保障。具體來說,內審機構應該根據工作特點建立運行機制、質控制度,不斷改進各項規章制度,并在工作期間嚴格執行。其中,對審計工作底稿實行分級復核,消除人為因素帶來的誤差;并及時發現審計問題、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降低審計風險。
(二)提高內審機構的獨立性
為了確保內審工作實現職能、發揮作用,必須從組織和形式上保證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具體如下:第一,單位建制期間,內審機構應該由單位第一負責人進行領導,對其負責,并做好報告工作。第二,內審機構要獨立于其他各個職能部門,并對其進行監督。第三,根據單位實際情況,解決內審一仆二主的角色定位。
(三)采用先進的審計理念和技術
第一,推行審計信息化。要求和實際業務緊密結合,在審計實踐工作中實現預期目標。就目前而言,應該關注審計軟件的操作和使用,能夠縮短資料準備時間,提高數據采集效率。另外,不斷完善技術手段,積極購備先進的信息設備,促使審計工作實現資源共享,保證審計結果的全面性、準確性。第二,推廣應用審計軟件。利用電子數據,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作業平臺,通過數據采集,可以完成賬務的審查、核對、分析。
加強和內審相關的法律、法規、準則,才能夠保證審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此,應該盡快制定內部審計法規、業務準則,統一內審執業規范。增強審計人員的法律意識,確保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開展工作,保證各項操作的規范性,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四)加強人員知識培訓
當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不相適應,對于這一問題,應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審計團隊――了解信息技術知識,具備良好的審計能力,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審計信息進行采集、預處理,并應用專業軟件完成分析工作。另外,針對審計業務骨干人員,重點加強計算機技術培訓、審計軟件應用培訓,拓展人員技能,滿足審計信息化的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對事業單位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內控審計工作為例,能夠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滿足計規范化需要,有利于事前、事中審計,提高審計工作質量??紤]到當前審計工作存在的諸多風險,要不斷完善內審工作的控制制度,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審計人員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審計風險的危害,才能夠依法開展審計工作,保持謹慎的職業態度,最終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席慶榮,呂耀林.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計現狀及對策[N].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2):95-97
[2]王恒.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審計之我見[J].發展, 2013,(12):119-120
[3]徐雪琴.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計成效及其問題[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5,(24):100
篇10
關鍵詞:國家審計風險;公告制度;風險管理;免疫系統
一、公告制度下國家審計風險
2008年7月1日審計署了《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提出堅持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加強審計信息分析,提升審計成果層次,把審計監督與社會監督特別是社會輿論監督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審計工作的開放性和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逐步規范公告的形式、內容和程序,把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作為審計結果公告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特定審計事項階段性審計情況公告、重大案件查處結果公告制度。
公告制度下的國家審計風險是指政府審計機關在其權限范圍內將其所審計的被審計單位的審計結論、審計依據、審計方法及相關程序以一定的途徑和形式向一定對象范圍公告而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國家審計公告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在公開透明的同時也會帶來更高的審計風險。在公告制度實行前,國家審計風險本身就已存在。但是國家審計公告制度實行后,國家審計工作被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對國家審計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險更顯性化及延伸化。
二、公告制度下國家審計風險管理
國家審計機關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概率和不同大小的風險,采用相應到位的措施、方法和程序,盡可能使審計風險減少到最小程度(可容忍或可接受風險的程度)。它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全面的、連續的和及時的防范來達到減少損失、提高審計效果的過程。
第一階段:風險的感知與識別。國家審計要實時對宏觀、微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風險保持敏感和持續的關注,特別是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分析一項審計業務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及其影響因素,并對審計活動潛在的風險及可能承擔的責任進行鑒定。這一階段使得整個工作重心前移,有助于改變國家審計主要側重在事后審計的狀況。即實現及早發現風險的“抗原提呈”功能。
第二階段:風險的分析。國家審計是國家政治制度體系中內生的“免疫系統”。國家審計風險分析要解決的是風險的強度、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影響程度的問題。
第三階段:風險的應對。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風險評價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來預防、限定和減弱審計風險,是審計主體根據所掌握的審計風險程度,按照特定的條件和預定的目標,對審計風險施以主動影響的行為過程,其目的在于避免審計風險的產生或減低審計風險的作用力。
三、公告制度下的國家審計風險因素識別與分析
(一)重大錯報風險。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它分為兩個層次:財務報表整體層次以及各類交易和事項、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認定層次。財務報表整體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與財務報表整體關系密切的重大錯報和對財務報表認定有重要影響的錯報。審計人員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以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設計審計程序以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存在重大錯報時,審計人員應當從財務報表整體層次和各類交易和事項、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認定層次考慮重大錯報風險。國家審計分析重大錯報風險組成要素時要把握國家預算執行審計的具體特點。
(二)檢查風險。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或交易類別)產生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未能被實質性測試發現的可能性。審計人員可以在實質性測試的過程中通過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檢查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把審計風險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上。但因受審計資源、審計時間等要素的制約,審計人員不能根除檢查風險,也就是說檢查風險是必然存在的風險。
(三)公告風險。通過審計公告的程序將此風險向社會公眾公告,但可能受某些條件的限制,產生披露不完全或披露過度的情況,由此引發前置風險和過程風險的審計不足、審計錯誤等問題的暴露。比如保密要求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審計公告的內容很難與審計報告完全一致。一旦審計報告反映的某些問題未能在公告中披露,將直接導致社會公眾產生“誤受風險”,即認為被審計單位不存在這些問題,其產生的后果相當于這些問題在審計過程中沒有被發現。另外,比如審計公告是否在規定的審計期限公告、審計公告的格式內容是否符合規定的標準等等,這類風險的產生可能源于相關規章制度不健全、公告實施力度欠缺等原因。
(四)訴訟風險。審計結果公告后,國家審計出現訴訟的風險。而根據現實的狀況,這種訴訟請求更主要還是來自被審計單位。在實際結果內部公開的情況下,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報告內容的關切度相對較低。有些內容雖然被審計單位不完全認同,但出于各種原因,其經常是保持緘默。審計結果公告后情況則大為不同,一旦公告內容敘述不恰當或者有不符合事實的地方,被審計單位肯定會提出,并可能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但是訴訟風險是否存在是不必然的,它完全取決于訴訟方是否執行這一行為,如果不提訟,即使審計報告中的某些內容有不當之處,也不會有實質性的外部利益沖突。
(五)社會公眾的認可度風險。社會公眾作為審計的最初委托者,其必定會關注審計公告的結果是否符合其最終的目的,政府部門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社會公眾所交付的責任。一旦審計結果所達到的目標與社會公眾的預期出現偏差,或是國家審計的結果使社會公眾認為自己的權利并沒有被很好地維護和利用,那么審計機關將面臨社會公眾對審計結果不認可風險。從目前的情形看,社會公眾對于國家審計工作的期望度在日益增強,這類風險的影響也在逐漸擴大。
四、公告制度下國家審計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以“內部控制的健全度”為著力點,防范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2004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就已經在《公共部門內部控制指南》中說明了內部審計機關在內部控制中的地位并規定了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責任和任務。而我國不管在內部控制的理論建設還是內部控制測試實踐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國家發展的水平。政府部門內部控制缺失,而審計人員在國家審計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具體賬項的檢查,而忽視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度。因此,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時,要關注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和運營的有效性,并對其進行檢驗和測試,發現薄弱環節和可能發生錯報的風險,不能只是“走形式”。除了對內部控制的關注,對其它可能影響報表整體層次的重大錯報的因素也要關注。比如被審計單位的信息化程度、被審計單位國家資金撥付情況和資金壓力大小等影響因素。
(二)加快“金審工程”建設,優化信息內部存量,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2008年7月11日,審計署制定了《2008-2012年審計信息化發展規劃》中表明進一步建設、完善、推廣審計管理系統、現場審計實施系統,積極探索聯網審計和信息系統審計,建設全國審計機關網絡中心、數據中心,擴展網絡應用,保障信息安全,基本形成服務保障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全面完成金審工程二期建設任務,初步建成國家審計信息系統,為三期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到2010年,審計署機關和派出機構基本實現業務流程無紙化;至2012年,利用計算機技術實施的審計項目要達到年度計劃項目的80%以上,現場審計實施系統成為審計人員普遍掌握的審計工具。這也符合了目前被審計單位信息化日益強大的趨勢。另外審計機關應積極開發審計體系內部及其他監督系統信息資源,通過信息系統,使監督成果相互利用,發揮審計綜合監督的職能,達到信息資源的共享。
(三)建立完善的外部專家智力支持系統
在當前國家審計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審計機關可以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一些規模較小,地位不太重要的企業或者將自身審計的重要企業的部分審計事項委托給它,充分利用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這種委托可通過招標競選、抽簽等方式進行。另外,可以將被審計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融入國家審計工作中,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利用這兩種力量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外部專家智力系統,即建立專家咨詢系統。在審計活動中,往往會涉及到國防建設、高科技研究、大型公共工程、環境保護、城市發展和規劃建設等內容,審計人員對這些領域的業務性質、流程和范圍了解的缺乏,會給審計過程帶來一定的技術風險,因此建立專家智力支持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四)完善審計公告形式風險,規范對外公告內容
除了由于公告前審計過程所引發的審計風險,審計公告本身制度發展的不完善也會導致審計風險。因此最好是通過建立健全審計公告制度本身來控制。例如在規范審計結果公告的格式與內容可以考慮借鑒民間審計的做法對審計意見進行分類,對不同意見類型的審計結果的公告,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沒有發現重大問題的審計結果相當于無保留意見的公告可采用標準式審計公告。即規定專門的格式、結構、各段的內容和措辭。由于公布審計結果是國家行政行為的范疇.有很強的嚴肅性,因此最好在主流媒體上公告,如各級黨報、電臺、電視臺以及專業報刊公告等,而且只適合于高級審計機關必須及時報告重要審計結果時采用。目前,我國每年在新聞媒體上刊發預算執行審計工作報告,在“兩會”上宣讀審計報告都是這種公告形式的體現。不管如何,完善審計公告制度,對這些內容做出具體的規定,防止模棱兩可的做法。
(五)有效利用社會大眾媒體資源,及時準確接受和傳達民意
有關學者對社會公眾有關調查報道途徑的可信度認知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公眾對大眾媒體上的調查報道的可信度認知是較高的。自2008年年初,云南省審計廳與省內12家主要新聞媒體簽署“審計工作宣傳合作備忘錄”。(中國青年報2009-10-10)1年多來,云南審計廳實現了它的“承諾”:召開新聞會3次,媒體吹風會兩次,邀請各類媒體采訪報道審計工作10多次。今年上半年,審計廳向社會公告審計結果229個,這些結果都在“云南審計信息網”上公示。 為讓社會了解審計情況,“云南審計信息網”還設置了一個還原審計工作的專欄:“現場審計”,網民隨時可以從中查看審計中發生的問題、信息、動態等。2009年8月3日,審計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吳紹吉做客云南網,通過在線訪談向網民詳細解讀了“2008年度云南省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況”,網民回應熱烈。
參考文獻:
[1]何敬 周鑫. 國家審計免疫應答機制及其應用[J].南京: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3):14~20
[2]楊肅呂.中國國家審計:問題與改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管勁松.審計風險管理[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4]王長友.審計研究簡報 [Z]北京:審計署審計科研所.第4期,2009-6
[5]邱學文.公告制度下的國家審計風險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學院:2008
- 上一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發展前景
- 下一篇:生物的多樣性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