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專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23:59: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語專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語國際教育畢業論文案例教學初探
摘要: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從主標題、摘要、目錄、文獻選取、文獻綜述、格式等六個方面具體分析了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展示了案例在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期對畢業論文的寫作教學和輔導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論文;問題;案例教學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由于大四這一學年面臨著實習及就業的壓力,許多學生真正花在畢業論文寫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并不多,再加上本專業的尷尬處境——真正對口的實踐機會并不多,更加大了畢業論文選題及寫作的難度。董淑慧(2016)以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的208篇畢業論文為例,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論文選題存在較嚴重的不均衡情況,且漢語本體研究、純文學研究以及中華文化研究比例偏高。劉弘、楊欣怡(2017)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genreanaly⁃sis),發現華東師大本科生撰寫的國際漢語教學研究論文的引言結構存在著頭重腳輕,復合語步較多等問題。筆者多年的畢業論文指導經歷也發現,每一屆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相似的問題。因此,本文打算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談談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并試圖從案例教學的角度,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1.正文前存在的問題
1.1主標題的問題。主標題即論文的題目,應該扼要、簡明、有吸引力,必要時可以添加副標題,對主標題進行補充、強調。此外,還要求能體現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或研究方法。本科生畢業論文主標題常見的問題主要有:冗長不簡明;大而含混;謙辭濫用等。案例一:《博雅漢語•中級沖刺篇(Ⅰ、Ⅱ)》(第2版)與《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的詞匯匹配研究①此標題中,像“中級”“Ⅰ、Ⅱ”“第2版”等涉及到教材的水平等級、冊、版次等的信息并非關鍵信息,可以放到正文中加以說明,不一定要體現在標題里,以免造成標題過長。案例二:淺析外國留學生漢語寫作障礙作為平時寫的小論文,我們可以“淺析”“試論”,不過作為學位論文的標題,最好避免用這一類謙詞;其次,標題中的關鍵詞“漢語寫作障礙”涵蓋了留學生在運用漢語寫作各種文體時遇到的障礙,包括的范圍比較大,要論述的對象比較含混,而論文實際上只擬探討留學生在參加HSK六級作文考試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因此綜合以上兩點,上面的標題若改為“留學生HSK六級寫作障礙研究”可能更好一些。1.2摘要的問題。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應該簡潔地展示研究的目的、方法、結論和意義等。周小兵(2017a)指出,“好的提要①,讀者看完后,能基本掌握論文內容,基本判斷是否有研讀全文的必要,基本了解這篇論文是否對自己的研究有參考價值。提要應該包含論文最核心的材料和觀點。”本科生畢業論文摘要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二:一是不簡潔,把一些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二是簡單羅列各章標題和主要內容,沒有總結出論文的主要觀點或結論。以下是一篇畢業論文初稿的摘要:案例三: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外國人希望學習漢語。進入21世紀,更是掀起了一股漢語熱潮,快速發展的對外漢語教學新形勢向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挑戰,各類漢語口語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其中不乏優秀的口語教材,但同時也存在一定數量的口語教材,表現出對教材研究的缺乏。《漢語口語速成(基礎篇)》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漢語縱橫(會話課本1)》則是留學生本科必修課系列教材,這兩本口語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通過這兩本口語教材的比較研究,呈現當前口語教材的編寫現狀,并試著探討其優缺點,為日后的口語教材編寫和研究提供參考。(《漢語口語速成(基礎篇)》與《漢語縱橫》比較研究)在案例三中,“20世紀80年代末……研究的缺乏”這135個字,本來適合出現的位置應當是正文的引言部分,放在“惜字如金”的摘要里是很不合適的。而這段摘要的后半段,特別是最后一句話,應該是呈現文章的主要觀點或結論的,但卻只是泛泛地說“呈現當前口語教材的編寫現狀,并試著探討其優缺點”,讀者還是不知道通過這兩本教材的比較研究,各自有哪些優缺點。像這樣簡單說明論文主要內容的摘要,在功能上與學位論文的目錄是重復的。1.3目錄的問題。目錄的問題其實主要反映的是文章結構的問題,同時也間接反映了寫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論文目錄要求邏輯清晰、結構勻稱、標題簡潔、形式整齊。本科生論文目錄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有:論文主標題與目錄中章標題或節標題相重合;結構不勻稱,某些章節的內容過多;邏輯不清晰,某些章節的內容互相牽扯包涵;章節數太多,重點不突出。案例四:有一篇論文的標題是《馬達加斯加漢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查與研究——以菲亞納蘭楚阿教學點為例》,其文章目錄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學習動機相關研究綜述;第三章菲亞娜蘭楚阿教學點漢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查與研究;第四章影響菲納教學點漢語學習動機的因素;第五章……論文主標題的內容應該能涵蓋論文各章標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上下位關系,而不應該是邏輯上的平等關系,可是細看案例四的第三章的標題“菲亞娜蘭楚阿教學點漢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查與研究”只是從形式上對論文的主標題“馬達加斯加漢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查與研究——以菲亞納蘭楚阿教學點為例”進行重述而已,語義上幾乎完全重合。案例五:論文《留學生HSK六級寫作障礙研究》目錄:一、引言(一)研究現狀(二)問卷設計二、調查結果(一)構思定型階段寫作障礙:1時間方面;2詞匯方面;3材料理解方面;4心理方面(二)謀篇寫作階段寫作障礙:1文章內容方面;2句子選擇方面;3語法方面;4寫作練習三、結語可以看出,該論文除了引言和結語外,主體部分就一章,所有的內容全部堆積在這一章里,使文章的內容分布極不均衡,其實完全可以把第二章拆分成兩章,使文章從總體結構上更加勻稱一些。案例六:論文《新HSK六級考試中的成語研究》目錄第一部分:引言:選題背景、選題緣由、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對漢語教學大綱和權威教材中成語收錄情況的調查分析1、《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的成語收錄情況分析2、《新HSK考試大綱》的成語收錄情況分析3、對外漢語權威教材中成語的收錄情況分析(以《發展漢語》、《博雅漢語》為例)第三部分:《HSK真題集》五套樣卷閱讀部分中成語真題的統計分析1、閱讀部分中成語真題的統計2、閱讀部分中成語真題的分析(出題點)3、新舊《大綱》的成語收錄與樣卷的成語考察之間的對比分析第四部分: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的教學建議及學習策略案例六的研究對象是新HSK六級考試中的成語,各部分都應該緊扣這一主題。第二部分對漢語教學大綱的成語收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以理解,因為要知道考試試卷中成語的出現是否與大綱吻合,超綱率是多少等,就要把“大綱”和“試卷”進行對比,但是本部分還對權威教材中成語收錄情況進行分析則顯得不太必要,相反,倒是可以把第三部分的第3小點移上來放到第二部分,使第二部分的主題重點放在解決“大綱”和“試卷”成語的對比問題。論文第三部分的主要問題在于下級標題太空洞,“閱讀部分中成語真題的統計”“閱讀部分中成語真題的分析(出題點)”,這樣的標題讓人讀完以后,還是不知道作者想做什么,是如何去統計,對出題點進行分析又是如何操作。這些問題實質上都反映了作者頭腦中對于整個論文的構架還不甚清晰,以致各部分之間內容互有牽扯、小標題表示的內容含混不明確。
2.正文及參考文獻存在的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論文改革
【提要】為了滿足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應教育部辦好“一流本科”的要求,本文以津橋學院為例,從學校制度和學生本身兩個方面分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以指導津橋學院畢業論文改革具體相關措施的制定。
【關鍵詞】應用型;畢業論文;本科教育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日俱增。面對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日益增長的現實需求,培養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人才和漢語國際推廣人才就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培養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個性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創新型漢語國際推廣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所培養的國際漢語推廣人才應當能夠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學生和不同類型教材等因素,制定適合各類外國漢語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并能根據外國學習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多種方法進行漢語教學。畢業論文作為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實踐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甚至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集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于一體,對于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環節,其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到本科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應該按照高教新40條的要求,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難度進行嚴格監控,以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在此基礎上,如何通過畢業論文的改革,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教學能緊隨時代步伐,適應漢語國際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這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亟待研究并需加以解決的問題,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以津橋學院為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自2007年第一屆招生至今已有8屆畢業生,縱觀歷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水平,不難看出每一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都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畢業論文選題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不足,選題陳舊,缺乏創新。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學校畢業條件相對寬松,因此,無論是對待專業課的學習還是畢業論文的撰寫,學生態度不嚴肅,行為散漫,導致學生的專業基礎差,畢業論文水平低。教師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也是影響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教師考核機制中,既要求教師高質量完成額定的教學任務,還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務,且科研成果是評職稱最重要的考察因素。我校屬于三本獨立院校,教師隊伍年輕化,青年教師為了評職稱,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做科研項目、寫論文,這過多地分散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是造成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學校為了確保招生并提高就業率,將招生及招聘工作攤派在教師身上,也從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師精力,使教師無法全身心投入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學校在績效獎勵方面沒有體現多勞多得,不能通過有效的績效獎勵方案來提高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積極性。按照津橋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每位學生畢業論文占10學分,200學時。且本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云南偏遠地區,基礎較差,為使其論文水平能夠達到畢業要求,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指導,而我學校只以每位學生350元來計算教師的工作量,投入與回報極不對等,大大降低了教師指導論文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二)學生本身的問題。學生主觀上不重視。許多學生認為只要找到工作或者考研成功,學校一定會讓其畢業,故學生更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務員、考教師、找工作上,從而忽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同時,畢業論文完成的時間一般是在大四,學生基本沒有在校學習的課程,學生不在學校的情況非常普遍,論文指導教師對學生約束力大大降低。三本獨立院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低下,往往需指導老師不斷催促才交稿,因此拖稿現象非常嚴重。不得不承認,相對于發達地區,云南省的教育較為落后,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專業知識薄弱,視野狹窄,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僅限于理論上的死記硬背,在實踐中又無法正確應用,想象力和創新力都受到了極大地束縛。為了完成畢業論文,順利畢業,學生會套用網上陳舊的論文選題,拼湊論文內容,語言生硬,缺乏新意,抄襲嚴重,更有甚者,請人論文。(三)提高津橋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建議。1.學校嚴抓本科教育,提高學生畢業的要求和標準。學校應嚴抓學風建設,嚴格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考核標準。同時,嚴把畢業生的質量關,提高畢業要求,對于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要采取措施,不能夠聽之任之,放寬標準。從大一開始,學院和專業任課教師將學生分組,具有針對性地對各組學生整個大學的四年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進行指導,這樣指導教師在全方面了解自己所指導的學生的基礎上,充分地采取措施,讓學生想學、愛學、自主學。2.加強政策導向,讓教師回歸教學。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個性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創新型漢語國際推廣應用型人才,重心在于教學而不在于科研。學校應通過評職稱政策的引導,加強教學工作在評職稱考評中的比例,引導教師回歸教學,增加教師對畢業論文的指導時間。另外,學校不應把招生和就業工作攤派到教師身上,分散教師精力。招生和就業工作應由學校相關部門完成,從而讓教師能夠有更能多的時間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學校應加強對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資金投入,合理分配績效獎勵,提高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績效獎勵,體現勞有所得,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教師更加主動地投入到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中去。3.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堅持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學生為中心,狠抓新課堂的“預習”和“展示”兩個環節,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素質教育在課堂,把掌握知識與能力提高、品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構建結合起來,堅持教為學服務,構建一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行動模式。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不斷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特色課程群,加大實踐力度,同時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線上線下教學,翻轉課堂等方法改革教學課堂,從而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調整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時間,使畢業論文能夠在第八學期前完成,避開考研和找工作的時間。4.擴大師資隊伍,提高師資水平,加強師德教育。多引進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深厚科研實力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壯大師資隊伍,同時學校應多提供甚至創造青年教師外出考察、研討、培訓的機會,拓寬教師視野,提升實踐能力,提高師資水平。教師應該把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作為高校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激勵學生刻苦讀書學習,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5.以就業為指導,進行改革。當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論文的重點仍放在學術理論研究上,屬于純理論研究。這對于研究性大學或考研的學生來說,是必須的。但對于應用型大學和大多數本科畢業后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乃至從事其他教學工作訴求的學生來說,將以理論研究為主的學術論文作為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對這類學生的后續的工作不具有綜合性實操訓練和綜合知識應用檢驗的意義,畢業論文的內容和形式與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匹配。畢業論文這一實踐教學環節應以就業為指導,不囿于論文寫作,充分體現作為漢語國際推廣的應用型人才應具有的綜合實踐能力,以達到適應學生就業的目的。
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現狀和改革
[摘要]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環節,此階段的教學評價實際上是對整個本科期間教學效果的綜合測試。目前,畢業論文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錯別字、病句、邏輯混亂和內容抄襲等方面。畢業論文的考核重點是學生獨立完成課題,強調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采取彈性學習工作時間,培養正確運用漢語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畢業論文;專業素質;漢語;創新性;獨立完成
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考核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本專業科學工程問題的能力的綜合測評。高校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對畢業論文教學進行了改革和探索[1-5]。與其他本科課程不同,畢業論文的改革爭議最多,也最為激烈。
一、畢業論文的現狀
(一)學生不夠重視。部分學生認為就業和考研比畢業論文重要,是四年大學的終極目標。在畢業論文階段,部分學生以研究生復試、參加招聘會等理由請事假,占用了大量的畢業論文時間[6]。臨近答辯,部分同學匆忙地將互聯網資料和往屆論文進行拼湊,最終在答辯中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現象。例如,有的學生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畢業題目,指著鋼包圖紙說是轉爐氧槍圖紙。(二)教師要求不嚴。保證每名畢業生的專業素質達到畢業要求是學科的立身之本,因此指導教師要對畢業論文提出嚴格要求。但在確定答辯成績時,如果老師依據論文和答辯情況實事求是地給學生不及格,那么部分學生將失去保送研究生資格,就業單位也會對學生產生不好的初始印象。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前途,部分老師不得不放松要求。(三)高校復評形式化。畢業論文復評往往流于形式。每年畢業生人數眾多,對每篇論文進行嚴格仔細的復評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多數高校組織專家和退休教師抽查畢業論文。雖然專家很難通曉多個學科領域,但不得不對多個專業領域的論文進行評價,論文抽查實際上淪為論文工作量、總字數、圖表和參考文獻規范的形式審查。
二、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要求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一、畢業論義寫作基本程序:集體指導、個別指導(三次以上)、定稿初審、省校復審、模擬答辯、案答辯終審。
二、字數、時間要求:6000字以上;半年左右。
三、文本格式要求:另見結構要求及文本樣式。
四、關于選題和寫作
(一)選題范圍: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理論、比較文學、美學、寫作等。
英語論文寫作問題論文
關鍵詞:論文寫作英語專業寫作分析
摘要:畢業論文的撰寫與指導是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前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實踐活動。討論和分析論文寫作時存在的三個較為突出的具體問題,并探討了糾正錯誤的方法與對策,旨在促進指導老師和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改進論文寫作。
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生在經過專業學習,掌握了專業的知識、理論和技能基礎上,獨立地并有創造性地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的一項活動。根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有關規定,畢業論文寫作與指導一是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正確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二是強調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表達獨立見解。但部分學生認為論文寫作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過程;同時由于英語語言知識有限,英語表達不通順,語病很多,導致畢業論文整體寫作水平不高。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層次、思維方式以及格式規范等。本文試圖分析畢業論文寫作中出現的這三方面的問題,并探討了糾正和防止錯誤的方法與對策,旨在提高畢業論文的寫作水平,促進指導老師和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改進論文寫作。
一、非語言層次方面的問題
(一)語篇結構松散語篇一般是指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在同一主題下,英語和漢語的語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美國學者Kaplan(1966)對中美學生作文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英語為母語者的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是“直線型”,即英語語篇的展開模式通常是以一個主題句開頭,直接陳述主題,然后分別進行論述,分別論述的目的是對主題句的展開,并為中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作準備,所以整個語篇往往用明晰的連接手段銜接起來;而漢語為母語者采用反復而又發展的“螺旋型”的結構,在主題外“繞圈子”,先交代細節與舉例說明,最后總結結論;句子成分之間、句際之間沒有英語里那么多銜接手段。畢業論文作為議論文的一種特殊形式,部分學生忽視了論文段落組織的規律,不自覺地按照漢語的語篇及以語義為中心,以為只要語義相關,語篇就會自然連貫,忽視了英語習慣注重完整性和連貫性這一特點。因此,有些論文在整個語篇上沒有完全具備論文篇章的要求,句與句之間沒有合適的連接手段,因此整篇論文看不出意義的重心,邏輯思維的脈絡不清晰。除此之外,學生論文的語篇組織上,有的材料與主題直接相關,有的則可有可無,有的摸棱兩可,含糊不明確;有些論文論述時主題過于一般化或具體化,這些都影響了主題的表達。因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要特別注意規范學生的語篇,尤其是論文的寫作規律和方法,并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典型的受漢語影響的語篇表達,使學生們意識到英語語篇的特點,并自覺運用到實際寫作過程中。
(二)漢語思維方式表達在英語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應按照英語的思維方式來表達。但在實際中,很多學生采用了漢語表達習慣,使人很難讀懂文章的意思或是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例如在一篇論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例1:confidentinsomedegreetodrawsuchaconclusion.Butitmustpossesstwoconditions.Itisassumedthatthestudentshavethesameattitudetothetestastheothers.Theywerenotpunishedforlackofrelevantknowledgetheypossessed.原文顯然按照漢語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逐個詞拼湊而成,不僅存在一些語法錯誤,也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第一句中的副詞位置混亂,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最后兩句“能夠假定學生對測試的態度與其他人相同;他也沒有因為未掌握相關知識而扣分”為平行結構。按照修辭學的觀點,當一個句子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成分起相同作用時,應當使他們平行。由于原文未采用平行結構,使得整個段落顯得凌亂,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表達意思令人費解。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3]”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即注重句子的形合,結構的緊密。因此在寫作中,應遵守英語的語言規則,必要時可將幾個短句合并。所以上文的句子可改為:Onthewholesuchaconclusioncanbedrawnwithacertaindegreeofconfidencebutonlyifthestudentscanbeassumedtohavehadthesameattitudetowardsthetestastheothers,andonlyiftheywerenotpunishedbylackofrelevantknowledgewhichtheyacquire.
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漢英編譯研究
[摘要]高校學報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漢英編譯在促進論文傳播和交流方面意義重大。本文在探討學術論文英譯信息翻譯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說明題目及摘要編譯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學報;題目;摘要;編寫;翻譯
文題目及摘要的編寫和英譯信息承載著對外傳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們將決定論文傳播和被引用的范圍。國際上許多大型的檢索機構一般只收錄論文的英文題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數據庫也只是免費提供論文的英文題目及摘要部分。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的編寫和英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需要,也是嚴謹治學的態度,學術論文不應以發表為最終目的,傳播與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學報論文英譯信息的現狀
目前,高校學報大多數論文作者都沒有直接用英文寫作,而是先寫好漢語題目和摘要,然后逐詞逐句地翻譯成英語,其中充滿了漢語式思維和表達,這給英文信息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達到更廣范圍內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論文題目、摘要的編寫和翻譯的研究和實踐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學報學術論文英譯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視:有的學報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絕大多數本科院校),有的學報不做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很多作者也沒有足夠重視學術論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沒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擴大論文傳播交流范圍的意識;有的作者英語能力有限,出現漢語式的逐字逐句翻譯;還有一些作者純粹把機器翻譯復制粘貼,出現詞匯、句式、語法等一系列錯誤。所以,高校學報學術論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譯標準有待于進一步明確、翻譯質量有待提高。學術論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論文摘要和關鍵詞這五部分構成。作者姓名和單位介紹的翻譯遵循慣例即可。而題目、摘要和關鍵詞在編寫和翻譯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方面。本文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典型案例,從學術論文的角度,結合翻譯目的論三原則,探討高校學報論文題目、摘要編寫和英譯的規范和技巧。
二、學術論文英譯信息的翻譯標準
科技論文國內期刊首發環境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針對一些科研人員把肺炎暴發的研究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2020年1月30日,科技部了《科技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科技人員傾向于把論文(本文特指科技類,下同)首發在國際期刊上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根據中國科技部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8)對世界上14個論文產出大國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論文的流入和流出情況,可以發現除了荷蘭、英國、美國這3個國家屬于論文流入國家外,其余11個國家的論文都在向外流失,而中國是論文流失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統計發現,中國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國外期刊,不僅數量而且質量也是遠遠高于國內SCI期刊。中國作者在國內SCI期刊所發論文的影響力僅為5.63,遠遠低于中國作者全部(國內國外)SCI文章的影響力(9.27)。為什么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熱衷于把論文首先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呢?這里有許多原因,如國內人情稿的痼疾、重洋輕中的獎勵機制等。國內各級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的績效、職稱、資助、獎勵等的考核評定,包括院士等榮譽授予主要看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及其數量,對國內期刊即使是優秀期刊的認可度也不高。這種機制已造成至少兩個方面的副作用。其一,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造成最近幾年中國科技論文造假泛濫。如SpringerNature集中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于2012~2016年發表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原因是各種造假。a中國學者最近5年國際期刊論文撤稿量為1437篇,于2017年達到高峰(400篇);2018年112篇已被撤稿。其中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撤稿達273篇(占19%),基本上每5篇撤稿就有1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根據艾普蕾全球撤稿數據庫,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球共有15059篇撤稿,中國學者的論文6879篇(占45.68%),幾乎是全球每兩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國學者。一些科學家(如賀建奎)甚至鋌而走險、違背科學倫理,在實驗室非法造出基因編輯嬰兒,把搶先在國際著名期刊看得高于一切,高于倫理、道德和人的生命。其二,追求國際期刊發表,造成科研經費的大量流失。李警銳、韓莎莎(2018)和江曉原(2017)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發現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劉彩娥(2018)則利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年度報告數據(2006~2016年),以2016年為樣本,通過用WebofScience統計SCI期刊在2016年刊發的中國學者英文論文共321266篇為依據,測算出這些論文所耗用的科研經費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由于這些論文是用英語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因此國內同行科技人員要閱讀這些文獻,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或訂購國外刊物。根據劉彩娥(2018)估算,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需花費十幾億元人民幣,而這筆費用僅僅是購買一年的使用權。如何改變這種“SCI至上”和重洋輕中的情況?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意見》,要求“抵制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實行代表作評價”,規定今后“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等。李宇明等(2020)在《光明日報》發文響應科技部的號召,提出要“改變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提倡中文首發制,中國人包括世界華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應先用中文發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語發表或者中外文同時發表”。科技部的文件非常及時,李宇明等的建議也非常積極。但是應當看到,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并不會因一紙文件而降低他們在國際期刊尤其是SCI期刊的熱情,文件和倡議并沒有解決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加大力量投入,國內期刊的現狀日益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急需發表科研成果的要求。我們不能只堵不疏,而是要有積極對策,研究如何吸引他們把科研論文首發在祖國大地上。為此本文從3個方面探討:(1)科研論文的發表機制;(2)科研論文的首發語言;(3)如何把科研論文吸引到國內期刊發表。
二、國內、國際期刊的審稿和發表機制
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傾向于把在國際期刊,除了獎勵機制或國內刊物人情稿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效率。如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a介紹,他們于2020年1月24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NewEnglishJournalofMedicine)發表的《2019年中國肺炎患者的病毒》(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2019)(Zhu2020)一文,是基于該研究小組2019年12月30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采集的樣本完成的。他們采集了3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進行RNA提取核酸,最后分離出的一種毒株,被命名為2019-nCoV。接著他們馬不停蹄,寫成論文,投稿給《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后者收到后,經過同行匿名評審(一般是3個同行專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正式刊出。從投稿到送審到發表,其速度難以想象。疾控中心的另一篇文章發表速度更快。這篇2020年1月2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題為《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Lietal.2020)的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總編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與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魯賓(EricRubi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篇論文從提交,到數據核實、編輯發表,整個過程僅僅用了48個小時。b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Lancet)同樣如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胡子祺(Wuetal.2020)關于預測2019病毒在國內和國際傳播的論文是2020年1月31日于《柳葉刀》在線發表(publishedonline)的,而該文在方法部分介紹,作者采用的是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28日收集到的樣本。最新數據是1月28日,刊出時間是1月31日,也只用了3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也是如此。根據澎湃新聞c,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于2020年1月20日向《自然》提交的一篇關于病毒的論文《可能由蝙蝠起源的病毒肺炎疫情》(Apneumoniaoutbreakassociatedwithanewcoronavirusofprobablebatorigin),確認“大多數早期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接觸史,但現在該病已發展為人傳人”。1月29日論文被《自然》接收錄用,2月3日在線發表。從錄用到發表也只有6天時間。由此可見,國際期刊往往有著非常靈活的發表機制。2020年第1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該刊是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影響因子國際排名第3,為70.67,而中國醫學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還不到3.0)根據中國的疫情,在第一時間集中刊登了各國科學家寫的5篇關于病毒的文章。影響因子僅次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柳葉刀》(影響因子為59.12)在網上集中刊登了《中國武漢2019病毒肺炎99個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表現:描述性研究》等6篇文章。a《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2020)在期刊首頁刊登主編寄語,大意是,暴發,盼望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分享這方面的論文,而且保證可以簡化匿名評審和編輯過程,用預印方法先發表。對比之下,中國很少有一本核心或權威期刊有《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柳葉刀》如此處理稿件和的機制和效率。讀一下2020年第1期(2月發表)的國內核心期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1.22),按理說更對口,但沒有一篇關于病毒的文章,發的都是老年人睡眠長壽、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的論文。國內絕大多數期刊都是按部就班,準備在最近2~3期刊登的論文是好幾個月前就安排定當了,再緊急的情況和再有時效的論文也很難改變刊登次序。可見,不改變國內期刊這種僵硬的審稿和發表機制,是無法把優秀論文吸引到祖國大地上發表的。
三、漢語、英語的首發語言考慮
Ronenetal.(2014)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2011年期間組織的、由150個國家翻譯的大約220萬部著作(涉及1000種語言),以及維基百科和推特(Twitter)社交網進行調查,并根據這些數據構建了世界語言網絡結構。他們通過翻譯中的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數量、比例、關系(如原作是先翻譯成什么語言,再由這種語言翻譯成什么語言,或只有一次翻譯,等等),發現知識直接用英語寫的最多,傳播速度最快,范圍最廣,也就是說,英語處在世界知識傳播網絡的中心,用英語寫成的作品或翻譯成英語的作品才能傳播到全世界。其次是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等。而漢語則處在世界知識網絡的最邊緣,有趣的是越南語還位于漢語前面。漢語的影響力很小,只和周圍同一語系的幾個國家有關。因此,國際重要信息和科技成果都用英語發表,這已成慣例。以SCI為例,這個引文數據庫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個,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的9000多種期刊,盡管這些期刊來自40多個國家,有50多種文字,但用英語寫的占到了95%(Hyland2006)。英語作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的國際通用語,其作用是漢語目前無法替代的,這個事實在短時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國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如果僅僅是用漢語來發表和交流,是很難及時傳播出去的,是無法讓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同行了解、分享和引用的,中國的科研影響力在全球就會大大降低。有些學者認為用英語在國際首發會“使國外過早了解到我國科研創新成果”,甚至會“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為其他國家獲得并分析我國尖端科技的發展動向提供了直接或間接情報,帶來嚴重的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劉彩娥2018)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點片面。西方科學家把同樣內容的科技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他們為什么沒有我們這個擔憂呢?另外,同一內容用中文首發在國內期刊上是否就沒有“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呢?在今天知識數據信息化時代,論文只要公開發表,不管什么語言,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感興趣的相關方獲取。我們認為對科技成果用英語還是漢語首發要客觀分析,不能一刀切。確實涉及科技信息安全隱患的文章,當然不應在國際期刊發表,但也不能在國內期刊公開發表。不涉及安全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對危害公共健康的醫學和食品等科研成果必須第一時間分享給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9日到2020年2月3日不到一個月時間,《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和醫學預印平臺(medRxiv)、生物預印平臺(bioRxiv)(注:預印平臺所發表的論文是為了搶時間而大多沒有經過匿名評審的)等發表的方面的文章共68篇,涉及中國、日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意大利和印度等國的科學家。有的文章涉及病毒傳播模型構建,預測疫情走向;有的描述臨床表現,提出判斷指標;也有的提出治療方案和藥物使用。這些科學家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考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分享最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相互合作,共同應對世界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命運高于首發語言的選擇,生命至上、與死神賽跑高于知識和技術保密的顧慮。無論從發表機制還是從語言優勢,至少從目前看,國際期刊是最佳載體,英語是最合適的語言,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因此,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把科研論文用英語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并沒有錯,我們中國科技人員和語言政策管理者就應該有這樣的世界胸懷。我們贊成李宇明等(2020)提出的“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并發的建議,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但是實現“中文首發”或“中英文并發”在目前的國內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機制下似乎不大可能。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情況下,我們能否按部就班地等待一個漫長的審稿過程和安排發表的過程?國內和國際期刊是否有容許論文用漢語和英語同時在國內和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機制?這些問題不解決,這樣的倡議是無法落地的。
對外漢語教學分析論文
一、重大的進展
1.理論建樹初具規模。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它建立在樸素的客觀規律之上。對外漢語教學盡管頭緒紛繁,卻是有規律可循,從理論上探索這些規律,把幾十年來國內外漢語教學的經驗加以總結,從中歸納出若干規律,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成熟的標志。已故的熙先生說:“現在世界上有各種理論,漢語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提出自己的一種理論來,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熙,1989)現在,“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由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部分組成;基礎理論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應用理論是指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教學法的部分內容具有理論性質,因此不妨把它也歸入理論范疇)。”(《紀要》,1995)至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則是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理論,它是建立在綜合應用語言研究、語言學習研究,語言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圍繞著理論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論文,其中呂必松、胡明揚是其代表。然而,框架雖然搭起,研究卻還不能說十分深入。真正稱得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文章,為數并不多。當然,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從事理論研究,但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理論研究者。如果說,一個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的學科,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決不為過。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對象更加明確。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賴以建立的前提。對特殊對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門學科朝著精密科學發展的必然途徑。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熙在1989年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漢語研究,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是后備力量,離開漢語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就沒法前進;另一方面是對外漢語教學本身的研究,而這決不僅是教學經驗的問題。四年之后,盛炎、沙礫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有明確的研究對象,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盛炎、沙礫,1993)到了1995年,我們對特殊的研究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就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即研究外國人學習和習得漢語的規律和相應的教學規律。研究的內容則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全過程。從“學”的角度,要研究學習者是如何學會并掌握漢語的;從“教”的角度要研究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語言測試等全部教學活動,其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內在規律,以便指導教學實踐。(《紀要》,1995)只有研究對象明確,才能產生具有指導意義的具體的研究成果。我們根據研究對象,可以分別開展學科理論研究、漢語本體研究和方法論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點。既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對象是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問題,那首先要把“學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漢語本體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側重點上不同于一般的漢語研究。
在漢語本體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點是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漢外語的比較,從而找出學習的難點,“所謂難點,就是中國人看來容易,外國人學起來困難的地方。在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漢語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難點。”(王力,1985)研究語法結構,研究語音規律,對本國人來說,一般規律也就夠了,但對于外國人來說,只掌握一般規律是學不會漢語的,常常一用就錯,這種錯誤往往啟發研究者去注意中國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問題,于是促使我們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習慣用法”和“例外現象”的研究。這種從教學中發掘的研究課題,具有對外漢語教學本體研究的獨特視角。其研究,不僅推動了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對現代漢語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陸儉明、鄧守信、王還、劉月華、趙淑華、佟秉正、輿水優等。
至于研究“教”和“學”,與其他語言作為外語教學是有共性的。這也就是在創始階段,我們不斷引進、介紹各種外語教學法的原因。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在國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關于這方面的著作已經很多。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無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法,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但在研究漢語教學法時,正如張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記漢語本身的特點,二不能忽略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千百年經驗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視國外某些教學法它們一方面顯示其優越性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的這種缺陷。”(張清常,1990)這是十分中肯的話。
談論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培養對策
隨著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的轉變,21世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性為走向,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并不斷多樣化為培養目標及方向,這對以培養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為己任的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漢語應用能力是醫學生最基本的能力,培養這種能力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素質,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一、轉變理念,認識漢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學校的支持和重視是前提
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社會評價體系與社會需求體系的脫節,導致醫學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學,忽視醫學的社會屬性,忽視對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不強。醫學生將來要面對的工作對象除了疾病,還有患者(人)。醫學教育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知識,又要培養他們較強的漢語應用能力,使他們善于與患者、家屬溝通,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適應新時期醫學模式的轉變。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醫療事業發展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擺正醫學教育中人文類課程的位置,打破以單一醫學為主的學科體系,重視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增設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方面的課程,如:大學語文、實用語言藝術、口才訓練、閱讀學、交流與溝通、應用寫作等課程。
2.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是關鍵
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有相當數量的專業老師認為那只是大學語文老師的事,自己只要教好專業知識就行,其實不然。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幾個大學語文老師和幾堂大學語文課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長期培養才能形成。所以,專業老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也要在專業知識的教育中鍛煉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始終牢記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轉變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漢語應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識修養、生動流利的教學語言感化每一位學生,并適時地為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當然,作為承擔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主要任務的大學語文教師,更要堅定信念,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漢語學習的魅力,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從而愿意、樂意學習漢語。
語言研究所研究論文
一
語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音樂律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兩方面的來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員,二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抽調來的部分學者。建所初期,語言所規模不大,卻匯集了丁聲樹、羅常培、呂叔湘、陸志韋、傅懋勣等著名學者,他們領導了語言所早期的漢語語法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漢語音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漢語語音研究等學科的工作。
1,現代漢語規范工作
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黨和政府對語文規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報》1951年6月6日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同時開始連載呂叔湘、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語法的熱潮。語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圍繞著促進漢語規范化的目標而展開。如《語法講話》的編寫,方言調查工作的開展,《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以及《中國語文》雜志對現代漢語規范化、推廣普通話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討等。
1955年10月,由語言所負責籌辦的“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在開幕詞里說:“我們所提出的漢語規范化問題,那就是要確定漢民族共同語的組成成分盡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標準,那就是要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采取必要的步驟使得這全民族的語言在語音、語法、語匯方面減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統一性。”呂叔湘在會上宣讀了他和羅常培合作的《現代漢語規范問題》的報告,報告中對漢語規范化的意義、原則和需要做的具體工作項目作了詳盡論述。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提出了若干研究課題,并就組成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擬訂《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計劃、擬訂漢語方言初步普查計劃等工作形成了決議。這次會議的文件后來匯編成《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匯編》(科學出版社,1956)。這以后,語言研究所的各個研究組分別就語法、語音、詞匯、方言、詞典編纂等工作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2,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