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01:32: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語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語教育論文

漢語拼音教學教育論文

拼音是小學教學的第一道難關。也是小學教學中最枯燥乏味的之一。再加上教學對象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學難上加難。如何把枯燥的教學法內容,通過適當的教學和教學手段來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圓滿地解決好這個難題,首先就要從了解一年級新生的認知特點入手。

從兒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級新生正處于從幼兒向兒童的時期過渡。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理解能力差,記憶全靠死記硬背,他們擅長于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另外,一年級新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

依據一年級新生這樣的認知特點,我在拼音教學中重點開發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以達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營造活躍歡樂的課堂氣氛的目的。讓兒童在不拘一格的學習方式中積極愉快地度過小學學習的第一道難關──漢語拼音<br><b>大量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具,開發直觀性教學。

由于漢語拼音無法進行實物直觀,所以它的直觀性教學的開發,其實就是開發課堂教具。因為與漢語拼音教學配套的教具不多,所以許多教具都得教師自己來制作。下面我介紹幾種教具制作的方法,以供。

(一)依葫蘆畫標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教具制作方法。主要用于第一課學習新聲母、新韻母或整體認讀音節。把與新授拼音相對應的圖片,照教材上的樣子畫下來,貼于黑板一即可。這一方法一般都用拼音卡片代替,但拼音卡片有一個缺陷,它是圖片拼音同時出示的,而且色彩也不夠鮮艷,若教師自制圖片的話,就可避免這些缺陷。不過自制圖片需要一些時間,且較為麻煩,所以這一教學手段主要用于一些在字形或發音上較難掌握的拼音上。如:單韻母o、u;聲母b、d;f、t;p、q;復韻母等。

查看全文

統計方法對漢語教育論文

關鍵詞:統計方法對外漢語教學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本文對2000年至2001年三種漢語類核心期刊發表的446篇論文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統計方法的運用還不普遍,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僅采用簡單統計方法;運用統計方法研究的領域比較狹窄;運用統計方法的人員數量少,相對集中。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議。

為了了解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在科學研究中運用研究方法的狀況,本文僅以統計方法的運用為對象,對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界所發表的論文進行調查,了解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建議。

1總體調查《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漢語學習》三本刊物是中國語言學-漢語類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論文內容主要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語言學習和語言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兩個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們認為從這些刊物的學術地位、的時間及論文數量考察,這個范圍內的論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對外漢語教學界科學研究的現狀。三本期刊兩年間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統計數據的論文70篇,占總數的15.7%。在這70篇論文中,只進行了簡單算術統計的論文有47篇,占使用統計數據論文總數的67%;對數據進行過統計處理的論文,我們姑且稱之為使用復雜統計方法的論文,有23篇,占統計類論文總數的33%。如果將這兩個年度使用統計方法論文的篇數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長率為41%;而使用復雜統計方法的論文:2000年為9篇,2001年為14篇,增長率為56%。從總體情況看,不使用統計方法,不依賴數據的論文占有絕對優勢,因此,統計方法的使用還不夠廣泛。但是從走向上看,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統計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趨勢。

2統計方法調查在前面的統計中,我們將論文所運用的統計方法分為簡單統計方法和復雜統計方法兩大類。所謂簡單統計方法,我們將其定性為使用算術方法進行統計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論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統計方法屬于此類,其統計結果一般表現為數字統計和百分比。這些論文又可以根據統計對象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以一定數量的文字資料或被稱做語料庫的語料為基礎,根據研究專題的需要,對語料進行窮盡性統計,進而依據統計數據再進行具體研究,或做更具體的計算統計。比如《對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甲乙級詞聲調規律的調查》(尚秀妍2000《,世》)。此類論文有30篇,占總數的63.8%。二是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所得結果亦為數字統計、百分比。比如《韓國留學生口語中使用介詞“在”的調查》(丁安琪2001《,語》)。此類論文有14篇,占總數的31.1%。另外還有3篇,如綜述等,統稱其他類,占總數的6.4%。所謂復雜統計方法,實際也包括兩類,一類是利用數據庫進行統計,得到數據;一類是利用統計學方法處理過的數據。在我們劃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屬于第一類,占總數的8.7%,有21篇屬于第二類,占總數的91.3%。我們認為,復雜統計法中第一類論文所得數據,與一般的語料庫所得的數據有質的差別。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專題數據庫,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語料庫,在形式和結構上都是經過特別處理的,在每個詞條下分別設立了各種字段,可根據需要靈活使用。盡管我們在論文中看到的數據也是統計數字和百分比,但這種計算機數據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參見蘇新春2001《,世》)。

另外對于使用了經過精加工的語料庫的數據統計,我們也將其歸入此類,以有別于為某一專題研究建立的純個性化的語料庫(參見邢紅兵2000《,語》)關于第二類,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統計學方法。為了進行心理實驗或者認知方面的驗證,通過設計實驗、建立模式,取得數據。在現有論文中,我們見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寫性統計方法集中量數-平均數、離散量數-標準差,方差分析,相關系數t檢驗,雙元相關分析與顯著性檢驗、點雙列相關系數與卡方檢驗、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等。下面我們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為例加以說明:“107名被試在6個分量表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一(本文略)。對被試在各個分量表上的平均數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策略的主效應是非常顯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被試在社交策略、元認知策略、補償策略上平均數都顯著大于被試在認知策略上的平均數(p<0.05)⋯⋯。”(江新2000《,漢》P.63)在這段話中涉及到以下一些術語和方法:平均數:把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相加,然后再除以該組數據的個數,得到的值即為該組數據的平均數。方差:把每個原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值加起來,得到的是每個原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和,用這個平方和再除以數據個數所得的值。標準差:因為方差值相對比較大,一般使用標準差。標準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實驗中,有多種因素起作用,尋找主因素時,用方差分析。主效應:各種因素造成的影響,統計學稱為主效應。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F(5,530)=56.356,F檢驗,通過查F分布表對比可知影響是否顯著。(5,530)為分子與分母的自由度。p<0.01:顯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兩因素方差分析,可檢驗出因素與因素相結合共同發生的影響(交互效應),這是兩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當一個因素的水平(情況)發生變化時,另一因素的效應也發生變化。我們知道,統計計算過程通常是利用計算機完成的。我們在這類論文中常常見到標明各種數據是通過SPSS統計軟件分析的。所謂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它由多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分別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統計分析任務的功能。調查發現,雖然現在利用統計學方法的論文不多,但是論文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是較高的。

查看全文

文言文教學取向管理論文

中學文言文教學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樣的位向上?對這個問題,必須提出明確的界釋和可操作的要求。因為這是關涉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為此,我們先看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有關界述。

1963年教學大綱規定:“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撥亂反正的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學大綱規定:“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綱,都在“閱讀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級閱讀文言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梯層分明的不同要求。不過,1990年前的四個教學大綱,都把培養學生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作為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提法與前四個大綱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綱沒有差別。

那么語文界的先輩們為文言文教學又提出過什么要求呢?這里,我們不妨聽聽呂叔湘先生的話:“教學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種提法:一、為了了解現代文章里出現的成語和典故;二、為了欣賞古典文學作品;三、為了接受文化遺產;四、為了寫好白話文。”(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在評議一、四兩種的提法頗有不妥之處后,全然肯定“應該認真考慮的是二、三兩種提法。”至此,我們綜合教學大綱的界定和語文前輩的論述,同時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確切取向是:學習必備的文言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初步學會賞析優秀古典文學作品,積極吸收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也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總體目標要求。

如何實現為文言文教學設定的目標要求呢?這要靠教學全程的切實有效的操作來實現它。呂老先生說:“接受文化遺產非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訓練不可。”(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作為能否“接受文化遺產”的先決條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則全靠“非有基本訓練不可。”這就是說,“基本訓練”是培養“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必由之徑,而“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形成,則是“基本訓練”的必然結果,它們二者之間是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學正應從這里起步,在教學中,著力不懈地抓實抓好下面幾項基本訓練。

摳緊字詞認讀

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文言文字詞的構成,除與現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詞外,教學中最應重視的是:通假字、古今異讀字詞、古今相異字詞、古代專用字詞、冷僻字詞。這五類字詞,是學生自由閱讀文言文的攔路虎,教學中必須首先解決它們。當然,閱讀文言文,要用普通話讀準字音,這是無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詞的讀音,仍要按古字音認讀,如“可汗”(kehan)、單于(chanyu)等,都要指導學生準確認讀,切不可讀錯。其次,要精確認準字形。辨認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聲字上,尤其要重視形聲字的認讀。指導學生通過辨析字形結構,準確把握字意。再次,要準確理解字詞義,這是摳緊字詞認讀的目的。呂叔湘先生指出:“難字固然要注意,常見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見的字大多數都不止一個意義,而這些字又常常有時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現代的字義去理解古書,并且同是古義也不能用后起的字義去理解時代在前的文字,特別要留意的是與習見的意義相近而又不同的意義。”(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的話為我們理解文言文指明兩個要點: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著的一字多義的理解,二是要特別留意古書字義的時代變化,切不可用今義解古義。這一點正是現今文言文教學必須加強的薄弱環節。

查看全文

文言文教學研究論文

中學文言文教學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樣的位向上?對這個問題,必須提出明確的界釋和可操作的要求。因為這是關涉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為此,我們先看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有關界述。

1963年教學大綱規定:“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撥亂反正的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學大綱規定:“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綱,都在“閱讀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級閱讀文言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梯層分明的不同要求。不過,1990年前的四個教學大綱,都把培養學生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作為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提法與前四個大綱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綱沒有差別。

那么語文界的先輩們為文言文教學又提出過什么要求呢?這里,我們不妨聽聽呂叔湘先生的話:“教學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種提法:一、為了了解現代文章里出現的成語和典故;二、為了欣賞古典文學作品;三、為了接受文化遺產;四、為了寫好白話文。”(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在評議一、四兩種的提法頗有不妥之處后,全然肯定“應該認真考慮的是二、三兩種提法。”至此,我們綜合教學大綱的界定和語文前輩的論述,同時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確切取向是:學習必備的文言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初步學會賞析優秀古典文學作品,積極吸收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也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總體目標要求。

如何實現為文言文教學設定的目標要求呢?這要靠教學全程的切實有效的操作來實現它。呂老先生說:“接受文化遺產非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訓練不可。”(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作為能否“接受文化遺產”的先決條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則全靠“非有基本訓練不可。”這就是說,“基本訓練”是培養“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必由之徑,而“自由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形成,則是“基本訓練”的必然結果,它們二者之間是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學正應從這里起步,在教學中,著力不懈地抓實抓好下面幾項基本訓練。

摳緊字詞認讀

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文言文字詞的構成,除與現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詞外,教學中最應重視的是:通假字、古今異讀字詞、古今相異字詞、古代專用字詞、冷僻字詞。這五類字詞,是學生自由閱讀文言文的攔路虎,教學中必須首先解決它們。當然,閱讀文言文,要用普通話讀準字音,這是無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詞的讀音,仍要按古字音認讀,如“可汗”(kehan)、單于(chanyu)等,都要指導學生準確認讀,切不可讀錯。其次,要精確認準字形。辨認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聲字上,尤其要重視形聲字的認讀。指導學生通過辨析字形結構,準確把握字意。再次,要準確理解字詞義,這是摳緊字詞認讀的目的。呂叔湘先生指出:“難字固然要注意,常見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見的字大多數都不止一個意義,而這些字又常常有時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現代的字義去理解古書,并且同是古義也不能用后起的字義去理解時代在前的文字,特別要留意的是與習見的意義相近而又不同的意義。”(注:引自《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全國中語匯編,開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呂先生的話為我們理解文言文指明兩個要點: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著的一字多義的理解,二是要特別留意古書字義的時代變化,切不可用今義解古義。這一點正是現今文言文教學必須加強的薄弱環節。

查看全文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教學內容繁雜、難易程度不合理,教學理念缺失,教學方法單一,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師資單薄,很多是思政、歷史、新聞等專業出身的兼職老師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少之又少。能夠講出經典國學、傳統素養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有限的師資中,更新教學理念不及時,對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和當下最新教學理念極度匱乏。高職院校創新課程舍本逐末。針對這些弊端,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措施: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關注力度;大學語文課程師資、教學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主管部門開展教育論壇、教學會議;課程創新性開發。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程自開設以來,歷史悠久,但是近年來,對語文課程的關注點多放在中學語文課程上,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思考淺嘗輒止。然而,大學語文旨在面對普通高校,對文(漢語言文學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專業學生開設的素質教育課,大部分高校的名稱設置為傳統文化素養課,在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表達能力尤為重要。然其地位卻極其低下,更沒有發揮其作用。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和本科大學語文不同,在重視程度上明顯不足,多被“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電影藝術賞析”等選修課所替代,或者是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特點所編撰的課程所取代,如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的航海人文素養選修課。更有甚者,大學語文完全被泯滅,連替代者都不見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課還是文化素養課。(二)教學內容繁雜、難易程度不合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與本科大學語文在教學內容選擇和難易程度、教學方法上都應有所區別,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標準過高或過低。過高在于向本科看齊,不考慮學生實際接受能力;過低在于跟中學傳統語文課程沒有太大差別。例如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以下簡稱青船院)的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等課程,近10年教學內容不變,在信息化課程建設下未見課程開發,但是學生的入學成績已經遠遠不及以前,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學方法單一,不足以吸引學生。而部分以閱讀課為主的選修課,教學目標設定太過簡單,學生蜻蜓點水般地閱讀就結束了。因此,這些“替代課”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教學理念缺失,教學方法單一。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師資單薄,很多是思政、歷史、新聞等專業出身的兼職老師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少之又少。能夠講出經典國學、傳統素養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有限的師資中,更新教學理念不及時,對教育學的基礎知識和當下最新教學理念極度匱乏,屬于閉著眼睛教。教學方法單一,僅用講授法灌輸整堂課,學生最后都昏昏欲睡。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能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媒體手段調動課堂積極性。從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也可以看出,大學語文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還不夠普遍和全面,甚至有的老師連最基本的說課也不會,整個教學步驟隨心所欲地設定,更不清楚導語、結語,分不清教學重點和難點,等等。(四)高職院校創新課程舍本逐末。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完全被取代,但是此類課程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不得已被“創新”課程取代。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養課,教材由本院自編,模塊化明顯,體系不夠嚴謹,沒有以大學語文課程為基礎,并且只在航海專業中授課,沒有在全院普及。作為部分專業的選修課,航海人文素養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但是它不可以完全替代大學語文課,只追求創新課程而忽略原本大學語文基礎課,是舍本逐末。

二、針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實踐過程中突出問題的措施

查看全文

小議語文誦讀創新教學法

國家教育部2001年、2003年相繼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而誦讀教學法是我國古人閱讀探究和實踐的結晶,強調積累、培養語感、提倡精思、講究體味、注重自學正是其根本宗旨。

一、傳統漢語教學的一個顯著民族特色是對誦讀教學法的格外重視

這里所謂的誦讀,與現代語言教學(包括外語教學)中所強調的誦讀的含義、功能不同。現代語言教學中強調誦讀,是指在理解詞語、句篇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達到培養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的目的,其教學程序是先教后(誦)讀。而傳統漢語教學強調的是先(誦)讀后教,甚至只讀不教;而且,誦讀的意義不僅為了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更在于通過反復誦讀,達到感悟、品味從而理解語篇意義的目的。誦讀是傳統漢語教學史上的共識,是漢語教學最顯著的民族特色。

二、誦讀一般包括熟讀、背誦和吟誦

熟讀就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中心思想,解決字詞句、段篇章的問題。背誦主要是解決記憶,吟誦是通過“品味”進一步理解,體會文章音韻美、節奏美和文章的氣勢、風格、神韻等,從而加深加強記憶。傳統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讀得熟、記得住,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說它有效,是因為通過熟讀背誦,能讓學生留下深刻而系統的印象。書讀得多了,記得多了,就會在腦子里形成一個信息網、一個知識儲備庫,當受到外界刺激(運用)時,知識點就會象火花兒一樣,一個個迸發而出。巴金先生在談到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時說:“我背誦的較熟的書中有一部《古文觀止》。這里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卻講不清楚,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歡……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我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腦子里面了,縱然我對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議。……我仍然得感謝我那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巴金《寫作生話的回顧》)許多學問大家都說過學問得力于背誦的話,這是經驗之談。

正因為漢語語音具有直接表意的功能,所以,人們在誦讀漢語文本的過程中,即使脫離文本語詞意義的導引,僅憑這些語詞在誦讀時的音韻特征,就可以獲得對全文或個別語句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把握。可見,“讀書百遍”,“其義”之所以能夠“自見”,正是由于人們每誦讀一遍,即可獲得一次對詞語音韻所象征的情景對象、韻味含義的真切體會,誦讀遍數越多,體會越真切,領悟越深刻,韻味越深長。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是一首用詞音綜合象征人物情態、環境特點甚至抽象情感的優秀詞作:“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詞中直接表現人物情感意志的語詞如“怒”、“懷”、“恨”的語音都從喉嚨深處流出,伴隨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鳴,與憂愁悲憤的情感寓藏并發自心靈深處之情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強烈,故發音時氣息雖有雙齒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擠出;“空悲切”之“悲”,發音輕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幾乎說不出話來。“瀟瀟雨歇”中“瀟瀟”狀風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狀事物的運動漸漸停息。由“瀟瀟”而“雨歇”的詞音流動,使人感受到風雨交加到漸漸停息的過程。而最能表征詞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現人物情態動作的語詞音韻。如讀“沖”時,氣流從口中用力噴出,使人感到怒氣沖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憑依時的身體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撐,對憑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憑”音輕盈。“抬”、“仰”是向上的動作,且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聲調上揚。“望”的視野遼闊,故發音時口型大,口腔內空無阻攔。總之,通過對以上具有象征意義的語詞音韻的誦讀體會,不僅使我們對詩人所處的驟雨初歇后的亭臺環境、憑欄遠望仰天長嘯的情態形象以及重愁迭恨悲憤交加的濃郁情感,獲得比一般意義上的閱讀理解更深刻的體會;而且因誦讀伴隨氣息、口腔、喉嚨、胸——風格的音韻旋律,從而對整個作品或局部作品所表現的整體情境物象和感情意蘊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

查看全文

語文誦讀創新教學法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以誦讀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切入點,審視了傳統教學法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并試圖從語文本身的個性特點出發,探求適合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一種語文閱讀教學方法。還結合了適當的教學應用進行剖析,力求使之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誦讀法語文教學

國家教育部2001年、2003年相繼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而誦讀教學法是我國古人閱讀探究和實踐的結晶,強調積累、培養語感、提倡精思、講究體味、注重自學正是其根本宗旨。

一、傳統漢語教學的一個顯著民族特色是對誦讀教學法的格外重視

這里所謂的誦讀,與現代語言教學(包括外語教學)中所強調的誦讀的含義、功能不同。現代語言教學中強調誦讀,是指在理解詞語、句篇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達到培養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的目的,其教學程序是先教后(誦)讀。而傳統漢語教學強調的是先(誦)讀后教,甚至只讀不教;而且,誦讀的意義不僅為了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更在于通過反復誦讀,達到感悟、品味從而理解語篇意義的目的。誦讀是傳統漢語教學史上的共識,是漢語教學最顯著的民族特色。

二、誦讀一般包括熟讀、背誦和吟誦

查看全文

創新母語寫作教學培養自主學習

一、“作文量表互改法”項目評價和推廣基礎

香港大學岑紹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與實踐》是一部創新意識較強、體現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的漢語寫作教改專著。在實驗研究的數據統計中,他提出了一個漢語寫作教學中誰都無法回避、但又沒有認真系統地展開研究的課題:如何提高中小學生作文批改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這還僅僅是表層的話題,更深的題旨是:怎樣在漢語文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施自主學習、教會學生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是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岑紹基博士的這項研究有堅實的學理基礎,他不但引證了大量的中外同類研究資料,而且還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項目研究中。他堅持了十幾年的調查研究,還親自在三個中四實驗班開展教改實驗,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歸納總結理論,這個課題真正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論著就是這種做法。真正符合教學規律、具有較大推廣價值的教改成果也是這種做法。可以在中國內地推廣這項成果,特別是結合信息化校園中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基于網絡的大學系列寫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劃的立體化教材的編寫中,可以考慮用這個理論和方法作為課程網站建設的一個功能來開發。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與實踐》較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種作文批改法:教師精批細改法;教師符號批改法;學生量表自改法;學生量表互改法。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和試驗觀察,岑紹基博士發現了每一種批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師精批細改法,那么教師的權威的引導作用可以實現,學生如果重視了教師的批改、領會消化了教師的批改,學生獲得的效益將不可低估。教師的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這種批改法里會得到充分的實現,一個優秀教師的智慧會在這種有生命的書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這種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過程中教師常常指出的是學生的負面的問題和錯誤的地方,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可能會被抑制;同時教師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師會有沉重的工作壓力和教學負擔。

教師符號批改法相對于教師精批細改法在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上有很大的進步。它啟發和培養了學生那種“文章是改出來的”寫作觀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而且教師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細改法的一半。但是這種方法仍未能培養出學生對文章好壞的判斷能力,在教師的“符號”指揮下學生學習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學生量表自改法從調動學生主動性方面來說是最好的一種。它引導和鼓勵學生按一定的文章寫作模型重組、重寫自己的文章,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激活學生的創造性、孕育學生的寫作快樂感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學生是否具備了自改作文的知識和能力則是一個不能不引起關注的地方,而且學

查看全文

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對省級開放大學的啟示

摘要: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公認的核心要素,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以及課程國際化在美國高校優勢明顯。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注重與境外高校、機構交流,簽訂友好協議,積極資助教師在國際舞臺亮相,支持學生赴境外留學深造,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但國際化的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國際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夠多樣化“,走出去”多“、引進來”少,服務區域經濟能力有待加強,基礎設施亟待完善,資金管理及效率不足方面等因素,制約了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應加強師資“引進來”力度,利用自身優勢創新留學生來源,共享共建課程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省級開放大學;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2015年10月4日至10月17日,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骨干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團一行15人,赴美國接受為期兩周的教育信息化培訓。此次培訓是該校積極響應陜西省委省政府“2015陜西教育信息化、國際化年”的號召,經學校決定,并呈報省教育廳、省外專局、國家外專局、陜西省外事辦公室批準的重要項目之一。培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為課堂授課,一部分為參觀交流。其中課堂授課集中在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兩所學校。通過課堂集中講授、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及發展變遷、美國大學的課程體系、美國高校信息化教學運用、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大學的教師管理、運作模式等。

一、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

作為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高等教育也處于領先地位。作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領者,美國教育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明確建議政府要密切關注國際化帶給高校的深刻影響,并以此提出教育也要加快國際化,通過在教育領域進行綜合變革,培養具有全球戰略視野的世界公民,以此加速美國經濟社會國際化,提高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公認的三個重要因素,學生的國際化、教師的國際化和課程的國際化在考察的幾所大學中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學生的國際化

查看全文

課程改革下語文知識教學論文

[摘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需要一定的科學化手段,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需要語文知識的指導,語文教育需要語文知識來溝通和提高。語文課程知識教學應注重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語文規律的歸納,注重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綜合應用和感受體驗。

[關鍵詞]語文課程;知識系統;綜合實踐;感受體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來語文教學大綱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礎知識”這一專門條目。這在語文教育界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如何看待語文知識問題?要不要廓清語文知識的范圍、層次,讓師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語文知識如何進行教學?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知識教學。

一、語文知識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一)語文知識系統本身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的語文教材都是文選型教材,沒有形成完整的教材價值體系,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教材價值。呈現在師生面前的教材實際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學用書,而不是具有明確價值體系的語文教材。一篇選文的教學不僅包括文章內容、文體知識、相關語文知識等教學內容,還要進行閱讀訓練、寫作訓練、聽說訓練,還要滲透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語文課程體系不是學科性的,整個教學不是引導學生對某個學科對象的認識,所以語文課程不可能像數學、物理等課程那樣直接依靠本學科的知識系統來支撐,通常采取的是文選式的安排。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應的成熟的學科基礎之上的,與之相對應的學科為本學科課程的理論建構提供了系統、準確、明晰的基本結構。現在的語文課程主要是偏重于從文獻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我們也確實拿不出一套真正為中學語文教學所學的語文系統知識。”[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