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規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5:19: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民經濟規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民經濟工作規劃
前言
**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劃。制定和實施好**規劃,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步伐,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綱要》根據中央**精神和自治區關于**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在《**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本思路》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綱要》遵循科學發展觀,立足實際,統攬全局,遠近結合,突出特色,從戰略上、宏觀上、政策上提出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闡述黨委的戰略部署,明確政府的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向,是**期間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規劃指標具有預測性、指導性。
一、**時期發展環境和條件
(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期間,自治州黨委、人民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州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和自治區戰略部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富民強州為目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緊依托特色農業、礦產、口岸、旅游等優勢資源,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全州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1、經濟保持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報告
各位代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經提交大會。現在,我向大會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請同“*”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振興*老工業基地各項工作全面推進
過去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經過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提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14.9億元,年均增長*;人均達到13328元。五年累計完成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1500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82.7%。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的臺階,畜牧業、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較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提高到160%,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支柱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5%。海關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6%。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33.4%。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制訂并組織實施了《振興*老工業基地規劃綱要》。通過改制、改組、改造和分離辦社會職能等,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完成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任務,有130萬名職工實現并軌。在全國率先實施免征農業稅改革試點,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全面加大投入力度,投資增長率從全國后位進入前列,一大批重點項目建成或啟動。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際國內大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利用外資、引進內資取得顯著成績。對外經貿合作、勞務合作、科技合作不斷擴大,與14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各級各類開發區較快發展。大力培育創業文化,推動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1%。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興業戰略。五年累計取得科技成果2301項,獲得授權專利8672件。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與中國農科院共建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農村教育得到加強,“兩基”成果不斷鞏固,職業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較快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毛入學率達到2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集安高句麗遺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完成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和中部城市群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人口數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質有新的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以及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等事業不斷發展。民族、宗教和軍民共建、優撫安置等工作扎實推進。地震、氣象、測繪、人防、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交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提出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明確提出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們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2)“十一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于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較好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這些都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依然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較多;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處理好社會利益關系的難度加大。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3)“十一五”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為后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市國民經濟五年規劃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關于*市市中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
制定“*”規劃,事關市中區全局和長遠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區政府在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分析區情、立足發展、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形成了《*市市中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之后,廣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經區委九屆五次全委會審議,原則通過。現在,連同這個報告一并提請人大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富強文明,環境優美”的新市中為目標,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立足區情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圓滿完成了“*”計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預計2005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208億元,比“九五”末增長208.9%,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完成1.98億元、53.5億元、152.52億元,比“九五”末分別增長18.5%、199.1%、214.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8126億元,初步實現由“吃飯”財政向發展財政轉變;各項稅收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7%。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年至2010年是**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時期,根據黨的**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六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現制定本規劃綱要。
序言
**期間,**地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與決策部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排難而上,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進步,全面完成了**計劃的主要指標和各項任務,全地區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各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期間,全地區國民經濟快速穩步增長,**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48.78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年均增長8.7%,比“九五”期間年均0.2%的增長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實現人均生產總值2700元,年均增長9.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達到2.32億元,年均增長16%。全地區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工農業生產勢頭良好,**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1.7億元,年均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年均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13.2%,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年的56:13:31調整到44:20:36,基礎產業得到加強,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比重明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26億元,**期間累計完成投資79.54億元,年均增長38%,以烏魯瓦提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農網改造工程、315國道改擴建工程等為主的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建設,使**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年全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3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500元,分別比**年增加543元和2785元,全地區累計有4.9萬戶22萬特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幫助25.26萬人口越過了低收入貧困線。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全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全面發展,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得到認真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就,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推進,社會政治大局保持持續穩定。
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地區向**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當前全地區還面臨著五大突出矛盾:一是人均資源要素占有率低與農業人口相對較多的矛盾比較突出;二是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與城市就業壓力巨大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人口素質不高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四是環境惡劣、條件差與基礎建設投入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五是分裂與反分裂斗爭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制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期間下大力氣予以逐步克服解決。
第一章指導思想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預期目標;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執行情況,現代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項目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新區建設展露形象,“四大組團”全面啟動、工業經濟企穩向好,園區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外貿出口實現正增長,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果、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融資工作實現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其他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環境保護不斷加強、民生工程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以沿江沿海經濟帶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發展布局、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快速增長、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構建大旅游格局,大力發展城區經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發展能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全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現將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0年計劃草案的報告提請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市委十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狠抓落實,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初步測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320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增加值249億元,增長12.5%。
(一)現代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預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1.2億元,增長10%。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產量88.3萬噸。肉類總產量21萬噸,增長17.8%。水產品產量59.5萬噸,增長11%。完成板栗良種嫁接13.5萬畝。植樹造林16.3萬畝。新增安全農產品生產面積25萬畝。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203個。新建農村沼氣模式2256戶。推廣新型節能住宅1058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畝。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累計達到220家,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國民經濟工作發展規劃
**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編制好**規劃,對加快**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本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現狀、適當超前的原則,在總結分析歷史經驗和面臨的發展機遇的基礎上,重點提出了**期間**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主要奮斗目標及實現各項目標任務的措施,體現了規劃的宏觀性、協調性和戰略性,是今后五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一、**計劃回顧
**時期,**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和自治區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得到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期間,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完成540.2億元,年均增長12.86%,比預期目標高出0.8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6%;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年的55.7%:13.6%:30.7%調整到**年的44.1%:20.6%:35.3%。地方財政收入累計達到29.48億元,年均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完成117.9億元,年均增長12.8%。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1.64億美元。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地區農業總產值累計完成438.3億元,年均增長11.8%。其中:種植業產值年均增長7.4%,林業產值年均增長24.9%,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16.6%。農業產業布局目標基本完成,確保了糧食安全,全國最大的地區級優質商品棉基地基本建成,特色林果基地初具規模,設施農業穩步發展,畜產品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天然林建設、天然草場保護、退耕還林工程進展順利。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工業發展步伐顯著加快。全面推行了農村稅費改革,建立健全糧農直接補貼制度,地區國有企業初步完成了多種形式改革,推動了地區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規范了流通秩序,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工業發展進程加快,**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1.1億元,較**年翻一番以上,形成了以電力、水泥、紡織、輕工、糧油飼料加工等五大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目錄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2)
(一)發展基礎………………………………………………………………(5)
(二)發展機遇………………………………………………………………(5)
(三)面臨挑戰………………………………………………………………(5)
二、**規劃總體發展目標…………………………………………(5)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評價
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中國實施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扮演著重大角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實施勢必對環境等產生影響,而環境質量是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環境質量的優劣無疑應成為評價生活質量是否提高的標準之一。同時,保證資源具有可持續的支撐能力更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決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具體安排。是應用各種科學技術信息,在預測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的基礎上,為了達到預期的環境目標,進行綜合分析后做出的帶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人類對資源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環境規劃的作用與地位與日俱增。將環境規劃切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是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一、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發展歷程
社會或區域規劃按規劃所涉及的對象,可分為綜合規劃、專項規劃和項目規劃。專項規劃是專門為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某一關鍵問題而制定的規劃。它可以是某些產業的規劃,某些區域的發展規劃,也可以是解決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某一“重大課題的規劃”。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經過三年恢復,從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起,到現在已經制定和實施了11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改革開放前,國家或地區發展規劃的內容是用“國民經濟計劃”這一術語涵蓋的,國民經濟或地區被定義為“某一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總體”。“國民經濟計劃”雖然涵蓋內容很廣,但主要是關于“經濟發展”的,即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速度,并沒有或很少考慮對環境、資源的影響,從而對我國的環境、資源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實際上“五五”計劃之前的規劃內容也確實如此。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發展范圍遠遠超越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領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原來主要指物質生產活動的“國民經濟”概念似乎難以表達國家發展現劃的內容范圍。于是從“六五”計劃開始改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意思是國家發展規劃的內容不僅包括“國民經濟”(物質生產活動),而且涵蓋“社會發展”(非物質生產活動),又由于其中科學技術發展的特殊性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特殊重要作用,所以又將之從“社會發展”中獨立出來。這樣,國家或區域發展規劃的內容范圍體系就歸結為包括經濟發展規劃、科技發展規劃和社會發展規劃這樣所謂“三位一體”的規劃體系。之后,由于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以及越來越明顯的資源可提供能力對加快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約束,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使國家的發展走上健康、良性、持久的發展道路。
“六五”計劃第一編第一章基本任務第十條提出:加強環境保護,制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發展,并使一些重點地區的環境狀況有所改善,并且第三十五章“環境保護”明確了環境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機構建設的具體內容。“九五”計劃明確提出“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環境污染防治、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并重,環境保護的力度加強。在“十五”計劃中,“人口、資源和環境”自成一篇,包括“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節約保護資源,實現永續利用”、“加強生態建設,保護和治理環境”三部分內容,并且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水利發展和能源發展包括在十個專項規劃之中,成為其中的三個專項規劃。在“十五”計劃中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水利發展和能源發展包括在十個專項規劃之中,成為其中的三個專項規劃。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意見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科學編制并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引導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更好地發揮規劃在宏觀調控、政府管理和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建立健全規劃體系
(一)建立三級三類規劃管理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行政層級分為國家級規劃、省(區、市)級規劃、市縣級規劃;按對象和功能類別分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
國家總體規劃和省(區、市)級、市縣級總體規劃分別由同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并由同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起草;專項規劃由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編制;跨省(區、市)的區域規劃,由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區域內省(區、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