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調整方針范文

時間:2024-03-05 17:4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民經濟調整方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民經濟調整方針

篇1

物價統計,是指采用相關統計方法,研究和分析商品的價格,以及與商品價格相關的社會經濟現象的過程。物價統計是物價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可以對社會和物價方面的認識作出反映,并把相關的認識和信息,傳導到國家的政策機關, 通過國家決策機關, 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指導, 從而,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關鍵詞】

物價統計;國民經濟;作用

物價統計工作的目的,是對市場中各種價格數據,進行搜集和整理, 借此對價格的變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對其掌握的物價相關數據,進行綜合的分析,預測其發展的趨勢。具體的統計過程,不僅涉及商品的價格,也包括與之相關的其他因素,包括商品所花的成本、市場的供求情況等等。物價統計,對于社會經濟統計來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做好物價工作的基礎,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對市場經濟進行監督檢查

在執行相關經濟政策的過程中,為了對政策的嚴肅性進行維護,促使經濟建設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進而達到預期的目標、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國民經濟進行不間斷的監督,而物價統計,便是實現經濟監督的一個有效的方式,對于經濟秩序的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經濟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違背價格政策的情況。以某地區的的違價情況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此地區在2007年,有3000個單位違背價格政策,違價率為28%,違價的金額為26萬元,在2008年,有5400個單位違背價格政策,違價率高達61%,違價的金額高達301萬元,2009年及2010年,違價的情況更是嚴重,直到2011年,違價率才稍有下降,違價的單位減少到了4213,違價率為21%,但違價的金額卻大大增多,高達257萬元,這說明違價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而且,采取手段更加惡劣,違價的現象更嚴重。并不是只有這個地區,許多別的地區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這些不遵守價格政策的現象,對正常的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再以2003年的農業材料為例,高聚乙烯作為農膜的原料,因為比較稀缺,所以價格比較高,甚至比農膜成品的價格還要高,化肥的缺口也逐漸加大,種子等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都在呈現上漲的趨勢。2004年,春天的農業生產資料檢查數據顯示,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違背價格政策的比率為31%,農業生產的需要,和供應的數量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樣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健康發展。根據這個檢查結果,有關部門對違價的單位,進行了及時的懲處,把農民所花的高于價格政策的錢,都盡量退給了他們,這個案例,顯示了物價統計,對于監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通過物價統計工作,加強對市場價格的監督管理,營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推進經濟的發展,保障人民的利益。

2 有利于相關經濟政策的制定

只有對社會現象中的各種數量關系進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而只有對物價進行統計,才能了解這些數量關系。比如說時期,黨便是以社會各階層經濟情況的統計資料,作為依據對階級成分進行了不同的劃分,然后,在階級成份的基礎上,制定了依靠貧農打擊地主的政策,才在最終取得了的勝利。再比如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名著《資本論》, 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偉人,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整理了很多的經濟統計方面的資料,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售價、成本、利潤和利潤的用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才完成的。

物價統計工作,對研究和了解社會經濟的各種現象,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社會經濟的許多方方面面,都會在物價上得到體現。比如說統計部門,統計了一個家庭的收支情況,就可以對居民普遍的消費水平有所了解,從而根據所了解的情況,對經濟方針政策作出調整。以某家庭具體的收支情況為例,該家庭在2001年,收入為2000元,其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有800元,當地的豬肉價格為一斤15元,雞蛋為0.5元一個,2008年的時候,該家庭的收入為4000元,2000元用于生活支出,豬肉價格增長為25元一斤,雞蛋為1元一個,從數據可以看出,該家庭收入增長的幅度,低于支出的增長幅度,這就說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豬肉、雞蛋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上漲的幅度過快,違背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政府以此統計情況為根據,對工資水平做出了合理的調整,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補貼,適當的降低了物價,使居民的收支變得同步,改變了居民收支不平衡的情況。由此可見,做好物價統計工作,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政策的依據。

3 有利于有效的管理物價

物價管理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相關物價政策的制定、物價的合理的調整、調整物價的方法等,都屬于物價管理的范疇,而物價統計是物價政策制定、物價合理調整等物價管理的基礎。可以這樣說,沒有物價統計工作,政策的制定、價格的調整等,與物價相關的其他工作就沒有了依據。比如說,在2006年,很多地區都向有關物資部門反映,五金交電類的企業進貨費地方差異很大,經營費標準難以執行,企業經營得不到收益。根據這一情況,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的調查以后發現,能源費、交通費、員工的工資確實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來的經營費標準不再適用企業。因此當地的有關部門對各縣的木材材料、金屬材料、五金交電的經營費和地方差異,做出了適當的調整,推進了企業的發展。只有做好物價統計工作,才能以此為依據,對市場物價及相關因素,做出相應的調整,實現對物價的有效監督和管理。

4 結語

物價統計工作,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幫助有關部門做好對物價的管理、對市場進行監督檢查以維持其穩定的秩序,乃至市場經濟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物價統計工作,它已經成為了物價工作的中心。所以,要想推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做好物價統計工作。

【參考文獻】

[1]文武漢.國民經濟整體運行基本正常——工業高速增長 物價居高不下[J].中國統計,2009(21).

篇2

與世界趨勢相適應,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20世紀90年代也有了長足發展,且增速遠 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由1990年的37.55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24.47億美元,10年間增 長10.3倍。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是以對外借款(包括外國政府和私營 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的貸款)為主要方式。1992年,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2.91億美元 ,占外資利用總額的58.8%,這一比重首次超過對外借款。“九五”期間,這一比重又上升 到73.74%,使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占據主要位置,而其中來自海外跨國公司的份額越來越大 。可以說,過去10年特別是“九五”期間,我國吸收國際投資尤其是海外跨國公司的直接投 資有了空前的飛躍。而如何看待海外跨國公司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是業內人士較為關注的問 題之一。近日,記者聽取了有關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此進行的闡述。

十五計劃:未來藍圖全方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林生說,隨著“九五”計劃成功地結束,“十五”計劃將為跨 國公司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活動開拓更廣闊的前景。對此觀點,他從3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 析。

第一,“九五”期間,我國在有效地治理通貨膨脹并實現“軟著陸”后,堅持擴大內需 的方針,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扭轉了通貨緊縮,宏觀經濟環境有了很大 改善。而“十五”期間,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為7%左右,到2010年GDP要實現翻一番, 僅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而言,今年1年便預期增長12%左右。由于未來的投資需求十分巨 大,在以內部積累為主的條件下,還須大量引進外資。“十五”計劃強調,要形成有利于服 務業發展的體制環境,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是要鼓勵知識、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務 業的發展。預計到2005年,我國服務業在GDP中所占份額將從目前的約30%上升為36%。而 服務業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領域,其蘊藏著對海外投資者的強大吸引力。“十五”計劃更 展現出一幅全方位的未來投資新機遇的藍圖,即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調整產業結構與調整 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相結合。在調整中,將不斷涌現出新的海外投資機遇:為 了優化產業結構,須積極利用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了加大開發西部的力度,除增加國 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動員國內資源外,還須盡量吸引外資流向西部;為了加強生態建設,保護 和治理環境,也須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第二,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跨國兼并和收購。據聯合國貿 發會議估算,跨國并購在1990年和1999年分別約為1506億美元和7201億美元,即10年內增長 3.8倍,其中在發展中國家占1/3強。這種趨勢反映出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變化。而我國“十 五”計劃規定:“鼓勵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積極探索采用收 購、兼并、風險投資、投資基金等各種方式,促進利用外資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這 將為海外跨國公司以并購方式進入我國鋪平道路。

第三,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曾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但科技革命降低了這 些因素的作用。當前跨國公司的戰略重點是“抓兩頭”,即市場份額與研究開發并舉。在其 投資決策中,十分重視東道國的“研究開發”要素,如科技隊伍、教育水平、信息交流、知 識產權保護等,即所謂“戰略性資產”或“創造出來的資產”。隨著“十五”計劃的實施, 我國將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改善人力資源發展條件,這些必將為 海外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創造更良好的環境。

經濟調整:雙贏成現實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直接因素就是大量投 資,這其中包括國際投資。而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戰略性調整,將會帶來更多的國際投資。

他認為,我國經濟的調整對內是深化改革,對外是擴大開放,因而對國內外的投資者都 提供了極佳的商業機會。首先,我國是一個大國,雖然20多年的高速增長使收入水平迅速提 高,但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很大,尚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需要開拓。據測算,在 目前產能最過剩的家用機電產品中,只有自行車和電風扇基本飽和,彩電、冰箱、洗衣機等 11種產品的全國平均普及率僅為25%。若全面激活中國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家電產品至 少還可以高速增長20年。其次,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仍然較低,無論是研究開 發和技術創新,還是產業組織和經營管理,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制造業、金融與零售等服 務行業,都存在著巨大的后發優勢。再次,我國的改革尚未完成,還有很大的制度創新空間 。

我國政府一貫鼓勵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投資高新技術企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近 年來,信息產業以3倍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信息產品出口總額在全國外貿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超過20%,成為我國外貿出口額最大的 產業。截至2000年底,我國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有線電視用戶分別達到1.5億戶、0.7億戶 和近1億戶,互聯網用戶達到0.2億戶,成為全球第二大互聯網用戶大國,為我國的信息化發 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后5年,我國將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加快信 息產業發展。這為國際投資留下了巨大的空間,“以市場換技術”、“以市場換資金”這個 我國開放的戰略方針,將在雙贏的氛圍中進一步得以實現。

加入WTO:投資空間更廣闊

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WTO研究中心研究員于維香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 經驗證明,利用外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未來5年~10年, 是我國實施21世紀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 用國際資本、吸收海外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認為,入世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放新的投資領域 。我國入世后,將逐步擴大電信、金融、保險、外貿、內貿、商業、旅游、教育、工程設計 、建筑、會計、法律等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降低國外企業和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 ”,證券市場也將逐步對外開放。二是加深我國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按照我國入世的承諾 ,將進一步降低關稅和取消非關稅壁壘,并逐步放開對外貿易和分銷權的限制。三是投資環 境大大改善。我國加入WTO后,執行TRIMs和TRIPs的規定,而TRIMs和TRIPs是與外國企業及 其直接投資中國的經營環境直接相關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協定,其能夠保護投資企業技術優勢 的正常發揮,強化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為國際直接投資的擴展創造一個更有保障的外部 環境。

對于加入WTO后國際資本對華投資趨勢,于維香分析說,將出現以下3個特征:

一是仍保持增長,但短期內增幅不會太大。我國對加入WTO所作出的一系列承諾,將對 外商特別是海外跨國公司帶來更大的吸引力。同時,據權威機構預測,未來5年,全球跨國 投資將在2000年的1萬億美元基礎上繼續保持增長,這種跨國資金的大量流動將為我國吸引 外資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但也應該看到,我國利用外資的基數已經很大,加上自1995年以 來跨國收購和兼并的比重逐年加大,而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機制尚不成 熟,資本市場也未全面開放,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的70%采用合資合作方式,僅有少部分采用 獨資方式,這也限制了外資的大量流入。

二是已進入的三資企業及相應的外國直接投資可能要作較大調整。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 來引進的外資總額中,有80%以上是1993年實施“市場換技術”的引資戰略后引進的,而且 這些投資主要分布在關稅、非關稅保護比較高的行業中,如汽車、化工和電子等。也就是說 ,大部分進入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屬于“市場尋找型”投資。這些投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跨國公司產品直接出口形勢受到我國高關稅的限制,即為了繞開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而為之 。我國加入WTO后,隨著相關產業的關稅及非關稅保護的大幅度降低,產品直接出口將有可 能成為許多跨國公司替資的選擇。而一部分三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則有可能因其國 際競爭力不強而退出。

篇3

一、分析的前提條件和方法

1、前提條件

(1)公司所遵循的我國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及公司所處的地區區域性社會環境仍如現時狀況而無重大變化;

(2)公司經營所涉及國家或地區目前的政治、經濟、法律、法規、政策及其社會環境仍如現時狀況而無重大改變;

(3)在預測期內,有關信貸利率、匯率和稅收政策無重大變化;

(4)公司經營運作不受諸如燃料、物料、潤料大幅漲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5)公司生產經營發展計劃能如期實現。

2、分析方法

(1)項目概況

(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項目經濟效益分析;

(4)項目的風險分析及對策;

(5)綜合評價。

二、項目概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相關產業對石油及其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目前我國石油資源的主要來源是國內陸上油田、海洋油田,以及從國外進口的原油,其中海洋油和進口油增長迅速,而目前承擔沿海的運力大多噸位偏小,而且老舊嚴重,將逐步退出油運市場,運力增長落后于運量的增長。為滿足運輸市場的需求,調整公司經營結構,提高公司經濟效益,增強公司發展后勁,公司擬投資購置2艘4萬噸級油輪。該油輪主要從事我國沿海、海進江和近洋航線的原油和成品油運輸,航線主要為:承運渤海灣地區至青島、廣州、湛江、南京等地原油;承運東海、南海地區至南京等地的原油;承運我國北方(大連、錦州、營口等地)至廣東等地的成品油;承運遠東航線(新加坡至韓國、日本等地)的成品油以及我國出口汽油,進口柴油、航空煤油。該項目投資總額約57,890萬元,所需資金通過自有資金、銀行借款等方式解決。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石油需求量明顯增長。數據表明,1986-1997年全國石油年消耗量從9,730萬噸增長到18,600萬噸,年均增長6%。據預測,到2005年和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分別達到30,000萬噸和35,000萬噸。我國石油資源的主要來源是國內陸上油田、海洋油田,以及從國外進口的原油。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依然是原油生產的主力地區,原油產量占陸上產量的85%以上,但大慶、勝利等東部主力油田已進入中后期,東部原油產量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西部地區油田產量不斷上升,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戰略接替地區;海上油田貫徹“油氣并舉、向氣傾斜”的政策,加快建設開發,近幾年產量逐步提高。我國已開發的海洋石油產區主要位于南海和渤海,主要的油氣田有:渤海的綏中361、秦始皇326、蓬萊193等;南海的惠州、西江、陸豐等。預計2005年海洋油產量將達到3,000-3,500萬噸,其中渤海灣地區將達到2,000-2,500萬噸,增長迅速。特別是蓬萊193油田其儲量達5-6億噸,2005年正式投產后,年產量可達1,500-2,000萬噸。僅此一項就需新增原油運力40萬載重噸左右。而且國內原油開采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1993年就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03年我國進口原油達到創記錄的9,112萬噸,較上年增長31.3%,僅2004年1-6月份,全國港口接卸進口原油就達5,948萬噸,比2003年同期增長39.3%。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將達到1.5億噸以上。進口

原油的絕大部分將通過水運直達國內港口或通過港口進行中轉,這勢必將大幅增加對進口原油一程和二程運力的需求。從我國石油進出口運輸情況來看:一是近年來,我國出口汽油年約500萬噸。2001年中石化出口約250萬噸,中石油出口約250萬噸;2002年合計約480萬噸。根據國內石油消費和生產情況,我國的汽油出口近年來將仍能維持在目前的水平。上述出口,通常用3-4萬噸船舶在錦州、大連、天津、上海、寧波、廣州、南京等港裝貨。二是我國出口的石腦油2001年約50萬噸,2002年約80萬噸,市場基本在日本和韓國,主要在大連的西太平洋煉廠,用3-4萬噸船舶裝貨。三是我國進口航空煤油2002年達160萬噸,多用3-4萬噸船在韓國、新加坡、菲律賓、日本裝貨,在我國上海、天津、秦皇島等港卸貨。據專家和研究機構分析,未來10年民用航空煤油的消費將從2000年的47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750萬噸,2010年的1,050萬噸,年均增加約50-60萬噸。受國內生產能力和煉油加工產率的限制,預計進口航煤油將繼續保持增長,估計每年增加約20萬噸左右,因此,航空煤油的進口運輸至少不會低于每年150-160萬噸的水平。四是隨著我國乙烯工業的發展,石腦油的需求缺口將不得不依靠進口來補充。國家發改委批準的2002年進口規模至少達到130萬噸,以后將會繼續增加,估計未來5年要達到每年400-500萬噸的進口規模。除從中東地區進口需要用8-10萬噸級的成品油輪運輸外,從鄰近地區的進口,經濟實用的運輸規模將是3-4萬噸級船舶。五是我國目前每年進口燃料油大約為1,500萬噸,多為3-6萬噸船舶在俄羅斯、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裝貨進口,超過一半的進口量到黃埔卸貨,其余在上海、深圳、廈門、寧波、南通等港卸貨。從我國鄰近區域的成品油和半成品原料的運輸市場情況來看:不考慮亞洲區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石油產品需求的增加,按2000年的實際進出口統計水平考慮,本區域的燃料油和石腦油需要大量從區域外采購運輸,燃料油區域外進口量達到年2,500萬噸,石腦油區域外進口量也超過年2,500萬噸。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估計主要從新加坡向南亞地區運輸和出口。可見,本區域的石油運輸市場發展對運力的需求是較大的。本公司目前主要從事長江南京以上原油運輸業務,近二年長江石油運輸收入平均約為5.6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74%左右,主營業務結構過于單一的風險仍然存在。同時,沿江石化企業為了實現發展戰略的需要,擬計劃在長江沿線修建原油輸油管道,管道運輸的替代風險已經明朗化。在沿江管道建成后,預計將減少公司現有長江石油運輸量的70%即約1000萬噸左右。因此,公司為規避市場風險,完全有必要加快業務結構調整步伐,快速擴充海上運力,增加公司市場競爭能力。

三、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從國內外貿成品油輪船隊情況來看,中海油運、油運公司及南京水運將是3-5萬噸級清潔成品油運輸的主要國內承運人和船東。三家公司目前現有船舶50艘,運力合計132萬載重噸。這些船大多噸位偏小,老舊嚴重,1976年以前建造的有27艘,計50萬噸左右。在“十五”期內,這些老舊船舶船齡都將達到30年,特別是交通部2號令出臺后,這些船舶都將逐步退出油運市場。考慮5年內新增運力和運力報廢狀況,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運力增長將大大落后于運量的增長,且在運力報廢與新增運力的空檔期間,運力更為緊張。從今后幾年清潔成品油輪船舶供應情況的變化趨勢來看,據英國吉布森經紀公司目前統計,2.5-5萬噸級成品油輪在2006年前的船舶定單交付量為3-4萬噸級53艘,195.4萬載重噸,4-5萬噸級船舶91艘,414.4萬載重噸,原渣油運輸船無定單。21年或以上船齡的成品油輪共215條,744.1萬載重噸,原渣油輪75條,254.1萬載重噸。按照2002年7月已實施的MARPOL公約規定,單殼油輪必須分階段退出運輸。如果按平均25年的使用年限考慮,2003年至2005年需每年拆解約43艘148.8萬載重噸的成品油輪和15艘50.8萬載重噸的原渣油輪,三年合計要拆解129艘446.4萬載重噸的成品油輪和45艘151.4萬載重噸的原渣油輪。上述情況表明,原渣油輪供應量將低于拆解量。發展石油運輸需要有大資金的支持,在這一點上本公司的優勢比較明顯。2004年

末資產負債率為27.1%,200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2.8億元,每年自有資金沉淀量較大。經測算,擬購置的2艘4萬噸原油/成品油兩用船投資總量約為57,890萬元。此項投資資金,公司將根據船舶建造付款周期,通過自有資金、銀行貸款等渠道,制定合理可行的資金運作方案,保證造船資金能按時到位。該項目投產后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經測算,2艘船全部投入營運后,可實現年運輸收入12,800萬元,凈利潤2,130萬元,對公司利潤增長將有較大的支撐。(具體情況詳見“經濟效益預測”)

四、經濟效益預測

(一)單船效益測算單位:萬元1貨運量60萬噸2運輸收入6,4003運輸成本3,8004營業稅金1065管理費用3846財務費用5207利潤總額1,5908凈利潤1,0659投資額28,90010投資利潤率5.5%11靜態投資回收期11.2年

(二)單船運輸成本測算單位:萬元1燃料1,2502潤料603物料604港口雜費4105工資及附加2506折舊費1,5267修理費908保險費1309勞保及其它2410合計3,800

(三)測算依據

1、運輸收入6,400萬元

(1)營運率按90%計算,全年營運330天,平均營運周期20天;

(2)平均載重噸3.6萬噸,全年總運量為60萬噸;

(3)平均運價為106.7元/噸

2、運輸成本3,800萬元

(1)全年燃料費用1,250萬元,單價:燃料油0.18萬元/噸,輕柴油0.4萬元/噸,重柴油0.28萬元/噸。

(2)全年潤料費用為60萬元,單價:0.98萬元/噸;

(3)物料費用為60萬元;

(4)港口雜費410萬元(含費);

(5)工資及附加為250萬元;

(6)折舊率為5.28%,年折舊費為1,526萬元;

(7)年修理費為90萬元,保險費130萬元;

3、營業稅金按運輸收入的3.33%計算,為106萬元(以內外貿各占50%計算);

4、管理費用按運輸收入的6%計算,為384萬元;

5、財務費用以貼息貸款利率3.6%計算,按船價的50%計入;

6、所得稅率按33%計算;

(四)財務效益指標項目單位計算結果

1、年營運費用萬元4,704

2、凈現值萬元13,967

3、動態投資回收期年15.88

4、產量保本點萬噸44.1

5、收入保本點元/噸78.4

五、風險分析及對策

(一)市場風險及對策

1、運輸價格波動的風險及對策

風險:根據國家計委、交通部聯合下發的計價格(2001)315號文規定,從2001年5月1日起,國內水運市場全面放開水運價格,運價完全由市場進行調節。隨著水運市場競爭加劇,運輸價格存在波動風險,從而對公司的未來經營產生較大影響。此外,國際運輸市場價格受世界經濟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波動性加大,對未來參與近洋外貿運輸可能帶來風險。對策:在沿海石油運輸方面,公司將與主要客戶根據燃油價格變化共同協商確定運輸價格,從而使運價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有效防范運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對于國際運輸價格波動,公司將及時調整運力和航線,提高服務質量和擴展服務范圍,控制各項經營與管理成本,加強與其他船公司之間的合作,將國際運價波動造成的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

2、經濟周期影響的風險及對策

風險:公司所從事的石油運輸業屬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受國民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的影響較大,國民經濟發展這種周期性波動,可能對本公司的經營產生直接影響。對策:本公司將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研究,力求能較為準確地預測經濟發展動向,合理規劃公司主營業務發展規模,使公司運力發展計劃始終與運量的發展保持適當的比例。

(二)經營風險及對策

1、主要燃、潤料價格波動風險及對策

風險:本公司營運成本主要構成要素為燃料(如柴油、燃料油等)、潤料(如機油及其它油等)、造船及船舶維修材料及機電設備的購置維修費用等,其中燃料和潤料約占總成本的30%左右。由于燃、潤料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受市場變動影響較大,因此將對船舶經營產生一定影響。對策:公司將合理調度船舶,適當提高負載率,大力采取節能措施,降低船舶能源單耗,推廣使用經濟適用型燃料油,同時建立穩定的燃油供應渠道,降低采購成本,增強抵御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

2、對主要客戶依賴的風險及對策

風險:公司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沿海、沿江的石化企業,這些企業對運輸市場的需求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船舶的經營狀況。對策:公司將立足自身管理和技術優勢,以優質服務來吸引客戶,建立相互依存的關系。公司還將強化與客戶的產權紐帶作用,密切與客戶企業關系,共同發展;同時公司在繼續執行“進一步與大公司、大貨主聯營合作”的經營方針基礎上,積極開拓新的航線,發展新的客戶,分散客戶結構過于集中的風險。

3、航運安全的風險和對策

風險: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發生船舶擱淺、火災、碰撞、沉船等各種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原油運輸屬于危險品運輸,其風險更為突出。對策:公司除了辦理船舶保險外,還按照SOLAS74公約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并通過每年的內審、外審檢查以保證該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同時,公司通過制定船舶防火、防碰撞等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強化職工的安全意識并實施跟蹤管理,加強現場監督,力求將事故隱患降到最低。

(三)政策風險及對策

1、環保政策風險及對策

風險:由于我國目前對環境保護的力度趨于增強,不排除以后會頒布更加嚴格的防止船舶及水域污染的法律、法規。這就可能使船舶增加設備和購買保險的投入,對船舶經營業務和效益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策:公司將密切注意各海外航線途經國家及聯合國制定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新法規及規則,避免在環保方面的任何違法及違規行為,同時加大對環保技術改造的投入,將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

2、宏觀經濟政策風險及對策

風險:航運業作為基礎行業,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較大,一旦進入經濟調整期,國家采取緊縮的經濟政策,市場放緩,導致對運輸的需求下降,船舶經營業務可能由此減少。對策:公司所處的航運業屬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國家對本行業一直采取鼓勵政策。今后,公司將努力加強對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研究,增強適應政策、法規變化的能力,更好把握發展趨勢,盡可能減少政策變化給公司經營帶來風險。

(四)其他風險及對策

償還債務的風險及對策

篇4

出口信用保險是WTO允許的外經貿促進工具,具有國家投入少、拉動作用大、杠桿效應明顯等特點,已成為我國政府保障企業收匯安全、促進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出口信用保險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性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出口信用保險具有鮮明的政策屬性

出口信用保險與商品出口、服務出口和資本輸出緊密相關,是對國外買方進口商品、服務以及借貸貨幣的“信用”進行保險,涉及國際經貿往來中的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風險因素多、控制難度較大。為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促進對外貿易和投資,各國政府大都對出口信用保險給予政策支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規范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管理;通過注入資本金、提供再保險、設立賠款準備金和出口信用保險基金等方式,提供財政支持;專門設立由外交、貿易、財政等政府部門組成的部際委員會,審批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方針、政策,參與重大經營項目的決策;提供免稅等優惠政策。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始于1988年,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經營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簡稱“中國信保”)建立于2001年。目前,國家正在改革出口信用保險體制,強化中國信保的政策性職能定位,以進一步增強政策性保險機構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出口信用保險承擔反周期的政策職能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本身就是反經濟周期的產物:為了幫助經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蕭條中恢復,英國政府在191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英國出口信用擔保署;美國政府為了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幫助本國企業爭奪國際市場,在1934年成立了美國進出口銀行,開始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官方運作。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設立了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這些機構從事的都是政策性業務。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在經濟下行周期內發揮的巨大作用已得到無數證明。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國家促進外經貿發展的金融工具,在經濟周期下行階段,其政策性作用的發揮愈顯重要。尤其在危機時期,商業信用面臨考驗,商品出口企業和對外投資企業信心受挫,市場對出口信用保險的需求上升。但是從供給角度看,商業性出口信用保險出于防范自身風險的考慮,必定選擇謹慎承保、控制規模,市場供需因此失衡。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承擔“反周期”的政策調控職能,能夠彌補市場“看不見的手”失靈所造成的損害。這在本輪金融危機中得到充分的證明: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按照政府的要求積極作為,擴大承保規模,逆市而上,支持企業擴大出口。

面對出口企業承保需求上升與商業性信用保險機構全面收縮業務之間的矛盾,許多國家都在金融危機期間加大了對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在我國,2009年5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六條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其中把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放在首位,明確提出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840億美元,抓緊落實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專項安排的國家任務。國家有關部門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配套支持措施,使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2009年,中國信保超額完成國家任務,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全年實現承保金額超過900億美元。大型成套設備保險融資專項安排項目獲得國務院批準32個,涉及合同金額113.2億美元,是2008年的3.4倍;共完成項目承保方案104個,涉及合同金額是2008年同期的7.5倍,支持領域涉及電力、電信、鐵路、建材、礦冶、船舶、石化、輕工、交通運輸、航空等10多個行業,極大地提振了出口企業和銀行的信心,為實現政府以保險帶融資、以融資帶動出口、以融資拓展市場的目標做出貢獻,提升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大型成套設備市場的競爭力。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為12016億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全年直接拉動出口增長5個百分點,拉動一般貿易出口增長9個百分點,為“穩外貿,促增長,保就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國際信用和投資保險人協會”(即“伯爾尼協會”)統計,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的惟一代表,中國信保在所有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中,2009年的綜合排名已經升至第二位,與我國貿易大國地位基本相稱。

出口信用保險是國家外經貿政策的有力杠桿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可以有效降低國家實現政策目標的經濟成本與社會成本。這種由政府提供信用保險或信用擔保的方式,能夠用比較少的資金撬動盡量多的市場資源,為政策目的服務,并且能把對市場秩序的干擾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障收匯,防范風險。在國際貿易中,“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長賬期賒銷出口”以及“遠期信用證出口”三類業務,風險較高,如果沒有充分的保險保障和支持,企業往往會由于收匯風險過大,且難以獲得融資支持而放棄這部分出口。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與補償職能,變不確定的大額壞賬損失為確定的保險費開支,讓出口企業能夠通過量化風險,實現微利時代的精細化經營。另一方面,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初衷在于出險之后獲得補償,但是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對企業的支持卻不止于此,其功能不僅體現在事后賠付上,同時還表現在事前防范和事中跟蹤方面。中國信保始終堅持全面風險管理,發揮專業優勢,監控買方信用變化,指導企業科學調整出口規模,把隱形的風險保障作用,滲透在對貿易全流程的風險控制中,防患于未然。2009年至2010年9月底,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有效解決了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的難題,直接承保三類高風險業務達到1462.9億美元,為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出口、穩定經營發揮了支持保障作用。

提升信心,開拓市場。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通過保障涉外業務收益,提升涉外經營信心,從而大力支持我國企業對外出口,配合“走出去”戰略,開展海外投資,促進產品、資本、技術與勞務等拓展全球市場。

2009年以來,中國信保承保出口到傳統意義上風險相對較低國家(發達經濟體)的業務增幅近200%,充分發揮了幫助出口企業占領高端市場的作用。據統計,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老保戶(指簽單日期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的保戶)借助信用保險的支持,當年新開發海外買家3.4萬多家,實現出口額156億美元,同時還通

過更為靈活的結算方式和放賬期限等手段,擴大了對4萬多個海外老買家的賒銷力度,對這些老買家的出口比上年增加了88億美元。通過信用保險的支持,2009年老保戶新增出121244億美元,占全國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5%左右。此外,2009年至2010年8月底,中國信保承保的大型成套設備保險專項融資安排項目,涉及30多個國別(地區),比2008年增長近2倍,為出口企業開拓更多新市場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向中東、東歐、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出口1066.6億美元,2009年增長106.3%,2010年1~9月增長89.2%。

不僅如此,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還可以撬動銀行資金。為出口企業提供貿易融資便利,大大提高出口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和經營穩定性。2009年至2010年9月底,中國信保便利企業融資超過23004z元人民幣,有效解決了出口企業“融資難”問題。

出口信用保險體現國家外經貿政策導向

在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和出口信貸是國家三大外貿促進工具。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宗旨就是通過為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合作提供保險等服務,全面支持對外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國家的外交、外經貿、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都可以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得以貫徹、落實,出口信用保險體現國家的政策意圖,具有政策引導作用。

配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面,是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積極應對國際經濟貿易變革的外在需要。是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配合國家十大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的實施,中國信保將機電、汽車、高新技術、輕工、紡織、醫藥和農產品等七大行業確定為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重點支持行業。2010年,根據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要求,中國信保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定了七大重點支持的行業,今年1~9月,中國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支持機電產品出121581.4億美元,增長107.8%;支持電子信息行業出K1324.9億美元,增長125.1%;支持船舶行業出1:333.2億美元,增長186.0%;支持農產品出口34.4億美元,增長62.2%;支持醫藥產品出V141.5億美元。中國信保不斷優化承保結構,有力支持了重點行業出口企業的發展,促使產能落后企業進行產品升級改造,為我國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發揮了促進作用。

在促進經濟平衡發展方面,中國信保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加快中西部地區營業機構構建設,積極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為中西部地區的出口企業擴大出口、加快發展提供支持保障。截至9月末,出口信用保險在西部11個省市自治區的承保規模達到51.1億美元,增長80.6%。

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方面,―方面,中國信保在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并積極研發進口信用保險產品,為企業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技術與產品提高支持。出口信用保險在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中積極發揮作用,平衡商品、服務、技術的進口與出口,協調對外投資與吸引外資。另一方面,作為一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信保一直致力于發展海外投資保險和海外租賃保險,大力支持我國企業積極穩妥地“走出去”,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深化與各國的互利合作。今年1~9月,海外投資和租賃保險業務實現承保金額43.5億美元,同比增長54.3%。今年,中國信保為一批重點企業在東南亞的5個電力項目提供了投資保險,為四川某礦業集團成功收購澳大利亞某礦產項目提供了風險保障,為某大型集裝箱出口企業提供了融資租賃保險服務。

服務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從國際經驗看,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一直是工業化國家主要的企業組織形態。當前,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此,國家出臺了若干政策要求,2009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以較大篇幅專門闡述了要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而獲得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保障,對中小出口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中國信保成立以來,一直把加強支持中小出口企業發展作為工作的著力點之一,在目前的保戶中,中小企業客戶約占80%。中國信保已與全國20多個副省級以上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落實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切實幫助中小企業發展。中國信保在承保平臺建設、承保政策制定、信息服務、理賠追償、貿易融資等方面,采取傾向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特別是2010年,中國信保研發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客戶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E計劃”網上投保平臺,服務更加高效、快捷,使更多的中小出口企業享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與保障。今年1―9月,我國中小型出口信用保險企業保戶同比增長52.2%,投保規模達291.2億美元,增長147.1%;向中小企業支付賠款4953.7萬美元。

出口信用保險發展前景廣闊

從國際來看,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帶動商業資本參與出口信貸融資已經漸成趨勢。主要貿易強國支持外經貿的政策性金融體系,大都經歷了從政府直接貸款與貼息為主向以出口信用保險和擔保撬動商業信貸為主的發展過程。如美國進出口銀行。1984財政年度至2009財政年度直接貸款業務的比重從74%降為14.4%,出口信用保險和擔保業務的比重從26%上升到85.6%。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有望撬動商業資金成為支持企業“走出去”的主渠道,取得以小博大和政策導向的功效。

篇5

一、普京經濟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總統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闡明了他對俄經濟現狀的看法和對未來發展的基本構想。此后,他以該文的思想為基礎,不斷對俄經濟發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經濟思想。概括來看,普京的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趕超”特色,具體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國際經濟發展狀況為參照,強調速度的至關重要性。普京充分認識到,俄經濟已“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趨勢;為縮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發達”國家行列,俄必須以高速甚至超高速發展經濟;因此在俄改革和發展戰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問題。按他的估計,俄經濟在6-7%的增長速度下,還需要5年才能使生產規模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達到今日英國、法國的水平,未來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要趕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來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問題上升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問題”,是檢驗俄政府經濟工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他就對政府預測今后幾年俄經濟增長僅為3.5%至4.6%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長速度”的表現,“低估了俄羅斯的能力”,并進而指出,為了使俄羅斯人過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國際社會“舉足輕重和名副其實的成員資格”,以及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俄“經濟應當更快速地發展”,否則“永遠都贏不了”,“在世界經濟中的能力將大大縮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發揮能源和軍工兩大優勢,壯大新型產業。能源和軍工是俄國民經濟兩大支柱,也是政府預算和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2001年,能源和軍工分別創匯500億和44億美元。近年來俄一些人主張減少資源出口,避免成為發達國家“資源附屬國”;減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將來對俄自身安全構成威脅。但普京力主繼續“發揮兩大優勢”,找到符合俄“資源、當前市場分布和聯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潛力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用軍售保住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增強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財政預算,換回發展知識和信息等新型產業所需的投資,力爭使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場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國家調控體系。針對上世紀90年代俄經濟自由派忽視甚至回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普京強調,俄不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權力體系,而且還要建立對經濟“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但這“并不是說要重新實行命令式的計劃和管理體系”,也不是僅限于“制定游戲規則并監督規則執行”,而是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調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要讓國家政權體系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協調員”,使它們的利益保持平衡。當然,普京也并非輕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來,沒有發育成熟的各類市場,俄經濟就永遠不可能邁入先進國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步伐,以促進俄經濟改革和結構改造,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普京認為,俄是否融入世界經濟空間的問題“已經沒有選擇余地”,俄已經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俄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國際經濟形勢帶來的好處”。在他看來,過去十年改革使俄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明顯加深,但由于經濟體制長期與國際未接軌,以及過去俄政治經濟的混亂局面,俄經濟對外資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沒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名份,從而飽受西方貿易歧視卻難以有效反擊。(注:Там же.)為徹底改變被動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勢加大對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歐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并承諾盡快取消對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談判,盡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業不太贊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強與企業溝通的同時,要求政府爭取在2003年底前領到“入門券”,以其推動俄經濟盡快按國際規范運作,在競爭中提高素質。

二、俄中長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系統的經濟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實無疑成為一大關鍵。鑒于20世紀90年代俄經濟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為期15-20年或更長期限的遠景發展戰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這一判斷,在普京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俄羅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現政府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主持的戰略研究中心,聘請國內各派著名經濟學家和議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專家,負責著手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2000年4月該中心制訂出《俄聯邦201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草案,后經政府反復討論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為政府施政綱領的《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簡稱《基本方針》)和《2000-2001年政府優先任務》。前者是對俄未來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后者則是對最近一兩年具體執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針》從宏觀經濟指標、經濟結構改革和社會政策等三方面,對俄政府希望在未來十年應達到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總體設計,并定出了階段性目標,成為政府各部門制定政策和規劃的重要依據。

《基本方針》提出,今后十年內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至少為5%,加上盧布在十年內可能會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增長1.5倍,即由2000年的約2050億美元增至4570億美元。年通脹率將由2000年的約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過10%。年外貿出口額由2000年預計的846億美元,達到2004年的887億美元和2010年的1042億美元;同期的進口額則要分別達到459億美元、707億美元和953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由2000年底的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億美元,2010年達524億美元。十年內居民個人消費將增長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將減少1/3,占人口40%的貧困階層的收入將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窮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針》對社會經濟領域改革的總體構想是:第一階段(2001-2003年)將把經濟調整、保障所有權和平等競爭作為改革重點,第二階段(2004-2010年)將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在經濟領域,必須創造良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保證高水平的經濟自由,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中關鍵因素是保障所有權和公平的競爭條件;在經營、勞動力和資本流動中清除行政障礙,關閉虧損銀行,降低稅收,實施負責任的預算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社會領域,改革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有效保護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會幫助;確保每個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會福利,提高各種福利和服務的質量;努力使公民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消費水平,包括舒適的住宅、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及在中老年時期享有應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領域,確實貫徹明確劃分國家各級權力機關的職能與責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實行地方自治,逐步將國家部分職能轉交給地方自治機關;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機關對所通過的決策應負的責任;改革司法體系及國家其它護法機關;恢復俄聯邦執行權力機關體系的可控性和運轉效率。

為保證中長期計劃落實,以該文件為指導,由政府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短時間內制訂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部門或行業的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如:“俄羅斯森林工業發展綱要”(2000年5月提出)、“俄羅斯2020年前燃料開采指標”(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動力發展戰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聯邦電子商務發展目標規劃”(2000年6月)、“俄羅斯七年鐵路改革計劃”(2000年10月)、“俄羅斯能源長期發展戰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羅斯與外國到2010年前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國家構想”(2001年6月),“俄羅斯國防綜合體2010年前和長遠發展規劃”(2001年11月),“俄羅斯聯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構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長期計劃正是通過這些部門或行業規劃,被落實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本方針》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文件中所規定的指標絕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實或超額完成。如根據俄國家統計委員會資料,2001年俄GDP達到9.04萬億盧布,按當年官方平均匯率1美元兌30.14盧布計算,約為27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570億美元,其中出口達1032億美元,不僅超過了文件規定2004年887億美元的目標,而且距該文件所定2010年1047億美元的指標已相差不遠。(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匯儲備達到380億美元,與計劃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這說明俄政府的中長期計劃不僅是務實和穩健的,而且從某些方面看,還有些“保守”。

三、俄羅斯經濟前景評估

俄經濟正處在1998年危機后的持續增長期,雖然期間有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達6.6%,累積增長達20%。2001年9月以來,受國際石油和原料價格下降影響,俄經濟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長3.8%。沒有跡象表明俄經濟會在今明兩年內再度陷入一場危機中,或再次跌入負增長。目前的增長率顯然不能達到俄總統的要求,且受多種因素制約,俄未來幾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可能難以達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長期計劃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長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體似可作出如下判斷:轉貼于

(1)2002年將是增幅“下降年”。從俄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長,以及由此轉換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趨旺是近三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盧布貶值和進口減少、國內生產形勢趨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長因素的潛力正在耗盡,加之隨著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壟斷部門開始自主定價,原來按國家計劃,低價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體制已被打破,生產企業只能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能源和原料,企業生產成本因此提高,嚴重影響到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經濟增長。今年以來俄國內能源價格平均上漲15%,按有關專家測算,要使能源價格真正實現市場化,未來還應再漲15-20%。歐佩克等國際能源組織和能源生產國對俄能源壓價出口大為不滿,多次以反傾銷調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須將能源的國內價格和出口價格基本統一,使之最終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這將對俄能源和其它生產企業造成更大壓力。此外,俄企業還普遍面臨設備老化,人才緊缺、產品創新能力下降、投資不足等直接影響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問題,這些因素合力“發作”,構成2002年經濟增速低迷的態勢。今年上半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3.8%,略高于政府計劃的3.4-3.6%。工業僅增3.2%,農業增4%,固定資產僅增1.8%,外貿還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經普京批評后,俄政府對今年的增長計劃調整為3.9%,這雖與普京的要求和中長期規劃確定的目標相差甚遠,但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認為,這已是經濟發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問題年”。目前俄國內經常提及有關“2003年問題”,主要是指2002年俄經濟的多數負面影響不會立即克服,其慣性還會持續,并將繼續制約俄經濟增長,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為“困難年”。具體原因包括:首先,勞動生產率依然不高,難以保障其與勞動工資和消費增長相適應,因而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正如俄總理在國家杜馬作國家社會經濟形勢報告時所承認,俄經濟現在的問題是“勞動生產率依然很低,進口商品越來越多,工資增長了,但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義上整個工業領域的平均勞動生產率高于工資增長率,而實際上工資增長率高于勞動生產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實際為8%比5%。為實現社會穩定,俄總統和政府決定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規定從2003年起,包括軍人津貼、退休人員和學生的生活補貼以及給貧困家庭的補助都要逐漸指數化,這無疑會增加居民實際收入,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未必有直接幫助,但肯定會增加二者之間的差距,從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其次,經濟部門之間的投資不平衡問題難以解決。出口部門特別是能源領域吸納投資占俄全部投資的2/3,而其它生產部門的投資不增反降。以近兩年為例,在工業總投資中,對石油開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氣和電力分別占13%、11%和10%,而機器制造和輕工業僅占7%和0.5%。這種投資結構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吸納投資多,一旦出口因國際市場變化受阻,經濟增長率就會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國家欲扶持的領域很難吸引到投資,因而發展緩慢。其三,技術創新滯后影響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由于整個90年代技術創新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因此,雖然近年來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例遠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且技術創新投資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購買設備,用于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資金不到20%。新技術產品在整個工業產品中的比重2001年僅占3.1%,出口產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不到1/5,這說明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俄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將處于弱勢。其四,正值還債高峰期。債務償還一直是俄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也嚴重影響著俄經濟發展。據俄財政部長庫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債總額為1283億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標是在還清今年的約140億美元后,到年底將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國際認可“安全線”內。據俄政府資料,2003年俄預算總額為770億美元,而已被列入預算的外債償還額高達173億美元,約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經濟繼續低迷影響。去年以來,受美國經濟下降拖累,西方經濟普遍出現不景氣,整個世界經濟呈現低速增長態勢,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應減少,導致國際市場此類產品價格下降。俄經濟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產品中石油又占1/3,其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和敏感度顯而易見。據俄有關專家測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下降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就相應下降0.4-0.6個百分點,年出口收入減少20-21億美元,財政稅收減少8-9億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А.Р.“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從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也相應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也相應減少。有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的這種低增長可能還要維持1-2年,中國有關專家預測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結束,(注:中國社科院《重論動態》課題組:“關于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七種觀點”,《新華經濟》2002年8月27日,第3頁。)這就意味著俄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預計2003年也只能維持3-4%的增長率。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對俄經濟又是一個轉折點,渡過這一年,人們就將增加對俄的信心和投資。(注:Кудрин А.“Доклад о приоритетах 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 параметр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 бюджетов”,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為“好轉年”。俄政府認為,在渡過2003年的“轉折”后,俄經濟增長應逐步加速,向著良性、規范、持續增長的目標挺進。近年來為整治俄經濟環境,當局參照國際經濟體制和發展趨勢,已經和正在加快出臺一系列法律、條例和規定,經濟交流和投資環境將更加寬松。政府近日還向國家杜馬提交了《200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其中對下一階段經濟改革、通脹控制等提出了相應政策和目標。綱要提出,國家將通過落實一系列高效機制和補貼部分貸款利息,優先對社會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國防工業等方面進行投資,將對高技術和生態技術的發展給予支持,將努力確保在資源出口領域內的“重要國際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還計劃在2004年實現“無盈余”預算,以加大對社會和經濟的財政投入,同時,要求將通脹率由2002年預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計劃實施50項促進俄各地區發展的聯邦計劃,其中包括《遠東和后貝加爾2010年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實現通過加速地區發展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

如果俄爭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這對俄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將起到促進作用。歐美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后,也會相應取消部分過去針對俄的歧視政策。世界經濟也許能在此期間走出增長“低迷”期,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長,這對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經濟將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間每桶俄石油的國際市場價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的預測,2004年經濟增速就能達到5.4%,2005年則可達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長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羅斯擁有未來成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如豐富的資源特別是能源和較大的出口生產規模,強大的軍工和機器制造業基礎,良好的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日漸穩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將引入“當代世界最科學的管理機制、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俄經濟予以盡可能徹底的改造,使它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和釋放,從而實現躋身世界經濟前列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對俄中長期經濟發展前景,俄政府持謹慎樂觀態度,所訂規劃也充分考慮到俄經濟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機遇,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穩定性等。俄經濟界對中長期發展前景的評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贊同政府謹慎樂觀的態度。對普京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俄智囊機構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專題報告認為,“俄擁有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切可能條件”,只要實施“全面深入的經濟結構改革”,“廣泛制定和采用穩定、公開、透明和符合國際規范的‘游戲規則’”,未來10-20年內,經濟“可以”并且“應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注:“Стратегия для 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學院經濟所的專家們對2001-2015年的俄經濟也做了較樂觀的分析,他們把這15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8年,GDP增長率應為6-8%,投資增長8-12%,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7%。他們甚至預測,由于投資不足、設備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經濟有可能出現低速增長。第二階段為2009-2015年,GDP增長率為3-5%,這一階段雖然長幅有所下降,但經濟質量效益提高,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到2015年俄將完成經濟結構轉換,信息工業以及其它節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生產將在俄整個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 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的專家看法與上述預測有所不同,認為2010年前,俄經濟將一直面臨如何在促進增長與加快結構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問題。為保障經濟增長,政府將繼續執行鼓勵能源和軍工生產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產成本將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價有可能從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產量卻不會大幅增加,相反可能減少。按俄聯邦“能源效益經濟”計劃預計,俄石油產量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增加到2005年的3.60億噸和2010年的3.60-3.70億噸;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戰略”預計,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減少到2005年的3.08-3.27億噸和2010年的3.05-3.35億噸。(注:“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 (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認為,如果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能維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只能維持2-3%。

篇6

第一,沿革與構成,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中部,有廣闊的黑土地,有巍峨的長白山,有遼闊的西部大草原,還有美麗的松花江、圖們江,盛產山珍野味,五谷鮮蔬、淡水魚鮮和牛羊禽畜,為吉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資基礎,這塊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邊陲地域,是滿清皇族的發祥地,是無數“闖關東”移民的沃土,是滿、漢、蒙、回、朝鮮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吉祥地。自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內憂外患不斷發生,黎民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內大批移民沖出山海關來到吉林大地謀生,許多山東招遠地區的廚師紛紛落腳在哈大鐵路各主要城鎮,如四平、長春、德惠等地,他們大都在高檔酒樓執灶,善烹山珍海味,如海參席、魚翅席、燕翅鴨全席,將齊魯飲食文化與本地飲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吉菜發展的主力軍――山東幫;最早活躍在沈吉鐵路沿線各城鎮的廚師源于當地的肆食和窩子行(承辦紅、白事的廚師),他們善烹滿、漢、回族的風味菜,如火鍋、白肉血腸、雞里爆、腰里爆等,講究“響堂響灶”(展示灶,由服務員報菜),麻利快,逐漸形成為吉菜發展的一大支柱――本地幫;清朝咸豐年間(1852年),大批朝鮮族難民涌入吉林東部山區集安、臨江及延吉、圖們一帶,他們善烹狗肉,精于制作冷面、打糕、泡菜,使韓國烹飪文化在吉林地區得以發揚光大;本省西部草場、湖泊、濕地縱橫交錯,那里是蒙漢民族雜居的地區,他們鄰里相望,互助耕耘,飲食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了粗曠、豪放的飲食風格,善烹牛羊肉,擅于烤、燒、煎、炸、煮等烹調方法,形成了為本省的一風味流派。

時期(1934年至1945年),長春市(稱新京)成為了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皇宮御膳與奉幫(沈陽稱奉天)廚藝是當時烹苑代表,長春、四平、通化、遼源、德惠、吉林、白城等地出現了一些高檔酒樓,推出了一些山珍海味等高檔菜肴,如蔥燒海參、扒通天魚翅、繡球燕菜、八寶魚翅、燒鹿筋、扒熊掌及滿漢席、全羊席等。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吉林省的飲食業也同全國各地一樣,經過了公私合營、、國民經濟調整和階段,經過“繼承、挖掘、整理”傳統經營品種的活動,全省整理出了上千個傳統品種,出現了上百個風味小吃店及“名菜、名點、名宴”。如清蒸松花江白魚、蘭花蟹掌、蝴蝶海參、白扒猴頭蘑、炸鐵雀帶鈴鐺、神仙爐、口袋雞、脫骨雞、荷包鯽魚、李連貴熏肉大餅、楊麻子大餅、三杖餅、真不同醬肉、回寶珍餃子、吉林白肉血腸、帶餡麻花、清宮宴、聚仙宴、農家宴、龍鳳宴等。

改革開放以后,吉菜開發工作受到了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先后舉辦了“長白山杯”、“同達杯”、“天景杯”、“皓月杯”、“凈月杯”等美食節,推出菜點4000多種,評出吉菜名宴91臺,吉菜名菜207種,各種風味小吃91種,代表性菜點30種,創新菜點135種,使吉菜出現一個萬紫千紅的繁榮景象。

縱觀吉林省菜點沿革歷史,不難看出吉林菜點風味體系的構成是由本幫風味、山東風味、宮廷風味、少數民族風味等四個部分組成,本幫風味是土生土長的滿族家常風味與漢民族家常風味的結合。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山東風味源于魯菜而又不同于魯菜。主要由山東招遠一帶、“闖關東”的廚師結合吉林地區人們的飲食習俗創新發展而來,它對吉林風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主導作用;宮廷風味是清宮御膳與山東風味、民間風味相互交融而形成,它對吉林風味體系的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少數民族風味主要由朝鮮族風味、蒙族風味、回族風味組成,它們分別活躍在吉林省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對吉林風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主力軍的作用。

吉林省雖然屬于東北風味體系的范疇,同樣都經過了清末、民初、時期的歷史傳承與積淀,但是很多肴饌的制法、口味,乃至飲食習慣上都有別于遼寧和黑龍江兩省,即飲食文化方面各有其共性和特殊性。

吉菜的特點及成因特點:

吉菜是以民俗、民族菜為根,承襲魯菜、東北菜為脈,以“天然、綠色、營養、健康”為理念,烹飪技法精細求新,菜肴口味增鮮趨淡,原料廣泛精選,注重營養平衡,追求健康時尚。

首先,吉菜能發揮資源優勢,精選“天然、綠色”原料。“天然”指野生,“綠色”指無污染。由于吉林省生態環境好,水土肥沃,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期長、品質好。自然生長的山珍野菜和人工種、養殖種類非常多,常用的烹飪原料有400余種,如人參、鹿茸、林蛙、猴頭蘑、榛蘑、蕨菜、薇菜、刺嫩芽和天然牧場養殖的梅花鹿、飛龍、牛肉、大鵝也聞名遐邇。近年來人工養殖遠離填加劑,種植施用有機肥,綠色基地和產品越來越多,為吉菜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第二,注重創新,在加工制作中追求“營養、健康”。吉菜遵循繼承、發揚、創新的方針,師傳統而不拘泥,崇時尚而不脫俗,學他人而不照搬,是“集千家炊煙為一縷,移萬店清新為一堂”,以時尚為導向,不斷創新菜點,滿足消費需求并引領綠色消費時尚。吉菜烹飪精巧細致,擅長熘、燒、扒、醬、拔絲,精烹山珍野味,講究火候,精于刀功、勺功和綜合技法的運用;創新菜肴在口味上改變了過去那種汁濃、色重、油膩、偏咸,不利健康的弊端,傳統菜在醇香咸鮮上基礎上向清淡型方向發展,注重四季人體需求變化,科學配膳,追求弱咸強鮮,淡而不寡,咸淡分明。 第三,吉菜體現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定位于大眾化,講究“好吃不貴,精細實惠”。吉菜的許多菜點源于農家餐廳,易于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吉菜也體現了民族文化,在眾多的菜點中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菜點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吉菜追求符合時代特點,注重營養,科學配膳,講究健康。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的品牌,逐漸向素菜、低糖、低脂肪方向轉化,“綠色餐飲”為中心引領消費時尚。

第四,吉菜刀工精巧細致,講究火候,擅長勺工,烹調技法以燒、爆、扒、塌、熘、燉、醬、拔絲見長。菜肴烹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吉菜是由本地菜、山東菜、少數民族菜組成。本地幫廚師擅用“片刀”,精于急火快炒。如“絲炒,片炒”(炒肉絲、熘肝尖、熘肉片之類),操作干凈、利落、麻利快;山東幫廚師擅長用“大方刀”,精于扒、塌、燒、爆等菜肴的烹制,大翻勺的功夫令人叫絕,如扒三白、扒二白、扒通天魚翅,個個做到不散不亂,分毫不差,汁明芡亮,晶瑩剔透。少數民族菜肴清秀素雅,口味異彩紛呈,如朝鮮族的咸菜、泡菜、冷面、石鍋拌飯;有的古拙樸實,肥碩醇厚,如蒙古族的燒烤菜肴,無論在原料的選擇、調味料的搭配、品種翻新、器皿的使用都承襲了當地的民俗、民族傳統飲食習慣,吸納了各民族風味之所長,不斷創新發展繁榮。

成因:

吉菜風味體系的形成發展取決于她滋蘊在優越的地理環境,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又有著多民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內含。

吉林省地處東北長白山脈,松花江流域,冬季漫長,氣候寒冷。特殊的地域與氣候決定了人們的飲食以肉類居多,燉菜為主,人們住火坑,用火鍋燉菜,形成了民間簡單的烹飪技法,“一燉、二烀、三蒸、四貼”。每到農歷臘月臨近過年時,要吃殺豬菜,做豆腐,蒸黏豆包,后來演變產生了氽白肉、豬肉燉粉條、白肉血腸、東北火鍋、東北餃子等典型民間菜點。吉林省是多民族聚集的地位,除漢族、滿族外,還有朝、蒙、回等多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有各自的民俗、民風、文化傳統及飲食習慣,朝鮮族酷愛泡菜、拌菜、冷面及狗肉,口味以酸辣為主;蒙古族喜食牛羊肉及燒烤制品;漢民族在保持原有飲食習慣外,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飲食習俗。各民族飲食習俗,文化上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使吉菜風味體系形成了雛形。

在近代、現代,許多山東人不遠千里來到東北謀生,所謂“闖關東”,帶來了歷史悠久,深具影響的魯菜文化,吉菜融入、吸納、借鑒了魯菜之精髓,大大豐富了當地風味菜肴的內容。解放后,吉林省的烹飪藝術發展較快。許多精通魯菜的名廚和本幫名廚共同努力,積極利用當地豐富的物產資源,挖掘地域飲食文化,不斷加以研究、改進、創新,推出了很多地方風味名菜,如“人參鹿茸羹”、“蔥油鹿筋”、“冰糖田雞油”,及“三塌三酥”(鍋塌里脊、鍋塌豆腐、鍋塌魚卷,香酥雞、香酥肉、山東酥肉)。為吉菜風味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后吉林風味菜又有了新的飛躍。省政府為了進一步激活全省餐飲業,引導消費,擴大內需,活躍市場,做出了“開發吉菜”的戰略決策,經過了五年的實施,使吉菜特色更加突出,品種更加多樣化,跨進了“天然、綠色、營養、健康”的綠色餐飲通道,出現了“生態餐飲”,“連鎖經營”等模式。

目前,吉林省餐飲市場也和全國一樣,川菜、粵菜、湘菜、蘇菜、臺灣菜以及日本料理、韓國料理等特色風味餐館、酒樓遍布全省各地,悠久的飲食文化,精湛的烹飪技藝,精美的各種風味菜點,為“吉菜”的進一步開發、研究、創新提供了一個最佳空間。這一時期吉菜又借“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強勁東風,吸納了各種風味流派之精華,使吉林農家風味菜、吉林家常風味菜脫穎而出,并將洋溢著黑土地的芬芳,白山松水的神韻,承載著古樸的民風,厚重的飲食文化,沖出吉林走向全國。

吉林傳統菜點著名品種:

蔥燒海參、扒通天魚翅、八寶魚翅、燒鹿筋、扒熊掌、扒三白、蟹黃魚翅、扒猴頭蘑、三彩魚肚、燒魚唇冬菇、繡球干貝、炒三泥、冰溏蓮子、神仙爐、鐵鍋里脊、冰酥羊尾、白扒鴨掌、翡翠人參茅臺雞、百花大蝦、香酥沙半雞、香酥雞、山東酥肉、抽刀白肉、脫骨雞、真不同醬肉、燒駝鞍、李連貴熏肉大餅、回寶珍餃子、三杖餅、楊麻子大餅、清糖餅、銀絲餅、帶餡麻花等。

篇7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二十六條關于國務院環境保護機構“統一組織環境監測。調查和掌握全國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改善措施”的規定,以及《國務院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保護工作的決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環境監測的任務,是對環境中各項要素進行經常性監測,掌握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對各有關單位排放污染物的情況進行監視性監;為政府部門執行各項環境法規、標準全面開展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和資料;開展環境測試技術研究,促進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

第三條環境監測工作在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劃、組織和協調下進行。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的環境測試機構參加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級環境監測網。

第二章環境監測機構

第四條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置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省轄市的環境保護部門設置監測處和科;市以下的環境保護部門亦應設置相應的環境監測管理機構或專人,統一管理環境監工作。

第五條全國環境保護系統設置四級環境監測站:

一級站: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二級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

三級站:各省轄市設置市環境監測站(或中心站)(行署、盟可視機構調整后情況確定,暫不作規定);

四級站:和縣、旗、縣級市、大城市的區設置環境監測站。

第六條各級環境監測站受同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領導。業務上受上一級環境監測站的指導。

第七條各級環境監測沾的建設規模及主要儀器裝備的配置,按附表的范圍結合當地情況確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站的設置及規模,由各主管部門自行確定。

第八條各級環境監測站是科學技術事業單位。同時根據主管部門的授權范圍,對破壞和污染環境的行為使監督和檢查權力。各級環境監測站的事業費納入同級地方財政預算。其標準為每人每年不少于3000元至3500元。

第三章職責與職能

第九條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環境監測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是:

1、領導所轄區域內的環境監測工作,下達各項環境監測任務;

2、制定環境監測工作及監測站網的建設、發展規劃和計劃,并監測其實施;

3、制定環境監測條例、各項工作制度、業務考核制度、人員培養計劃及監測技術規范;

4、組織和協調所轄區域內環境監測網工作,負責安排綜合性環境調查和質量評價;

5、組織編報環境監測月報、年報和環境質量報告書;

6、組織審核環境監測的技術方案及評定其成果,審定環境評價的理論及其實踐價值;

7、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的國內外技術合作及經驗交流。

第十條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主要職責是:

1、參與制定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的規劃和年度計劃;

2、對各級環境監測站進行業務、技術指導,負責全國環境監測網業務上的組織協調工作,組織環境監測技術交流和各級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及業務考核;

3、組織研究環境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收集、儲存、整理、匯總全國環境監測數據漿,編制全國環境監測年鑒,繪制環境污染圖表,綜合分析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定期向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提出報告;

4、負責全國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工作,組織開展環境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組織研制、生產、分發環境監測標準參考物質,篩選和確信全國統一采用的環境監測儀器裝備;

5、承擔國家綜合性的環境調查和重大污染事故調查,負責國內重大污染事故糾紛和國際糾紛的技術仲裁;

6、參加制訂和修訂國家各類環境標準和技術規范;

7、參加編寫全國環境質量報告書;

8、受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委托,參加國家重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和治理工程環境效益的監測。

第十一條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主要職能是:

1、參與制訂本區域環境監測工作的規劃和年度計劃;

2、收集、整理、匯總和儲存本區域的環境監測數據資料,為報出各類監測報告提供基礎數據,編報本區域的環境污染年鑒;

3、對下級環境監測站進行業務、技術指導,負責本區域環境監測網業務上的組織協調工作,組織本區域內環境監測技術交流和下級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及業務考核;

4、負責本區域內綜合性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工作;

5、承擔本區域內綜合性環境調查及環境污染糾紛的技術仲裁;

6、參加制訂和修訂任務和驗證工作及提供依據材料;

7、承擔本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和監測技術的研究,參加編寫本區域環境質量報告書;

8、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委托,參加污染事件調曬和建設項目影響報千書的審查,進行治理工程環境效益的監測。

第十二條市級環境監測站的主要職能是:

1、對本市大氣、水體、土壤、生物、噪聲、放射性等各種環境要素的質量狀況,按國家統一規定的要求,進行經常性監測、分析,收集、儲存和整理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定期向同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上級監測站呈報本市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動態的技術報告;

2、對本市各有關單位誹放污染物的狀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性測定,建立和健全污染源檔案,為加強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費提供監測數據。各地排污收費管理單位不另設測試機構;

3、參加制訂本市環境監測規劃和計劃,完成主管部門為進行環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項監測任務;

4、負責本市環境評價,參加編寫本市環境質量報告書,編制本市環境監測年鑒;

5、負責本市環境監測網的業務組織和協調,組織技術交流和監測人員培訓;

6、研究野外作業、采樣、布點、樣品運輸、貯存、分析測定等各得要技術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

7、承擔國家和地方性環境標準、技術規范、環境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的驗證任務,參加地方環境標準的制訂、修訂;

8、參加本市污染事件調查,負責環境污染糾紛的技術仲裁;

第十三條縣、旗、縣級市、大城市區環境監測站的主要職能是:

1、對本縣(市、區)內各種環境要素的質量狀況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要求,制訂監測計劃和進行經常性的監測。定期向上級站報送監測數據,編報本縣環境質量報告書;

2、對縣(市、區)內排放污染物的單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建立污染源檔案,監督和檢查各單位執行各類環境法規和標準的情況。為排污收費等環境管理提供監測數據。

3、完成環境保護法主管部門為進行環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項監測任務;

4、參加縣(市、區)內污染事件調查,為仲裁環境污染糾紛提供監測數據。

5、宣傳環境保護的方針,積極組織和發動群眾參加環境監督活動,組織群眾性的環境監測網。

第十四條各部門的專業監測機構(包括海域或流域的監測機構)主要職能是:

1、參與制訂本系統、本部門環境監測規劃和計劃;

2、參與國家或地區遙環境監測網,按統一計劃和要求進行環境監測工作,對所轄方面和范圍內的環境善進行監測;負責組織本系統或本流域的環境監測網的活動;

3、參加本部門或地區所承擔的各項環境標準制訂、修訂工作,為其提供制、修訂的依據,參加國家或地方環境標準的討論和審議;

4、參加本系統重大污染事件調查;組織檢查所屬單位遵守各項環境法規和標準的情況;

5、參加本系統、本部門所屬企事業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

6、匯總本系統本流域環境監測數據資料,繪制污染動態圖表,建立污染源檔案;

7、企業事業單位的監測站,負責對單位的排污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及時掌握本單位的排污狀況和變化趨勢,其監測數據和資料禹資料主管部門報送的同時,要報當地環境監測站,各單位的監測機構參加當地環境監測網工作;

8、組織本部門行業監測技術研究,培訓技術人員和開展系統專業環境的職能外,同時要配合地方環境監測站參與環保主管部門組織的有關重大污染事件的調查。

9、衛生、水利、海洋等部門的環境監測站,除負責本系統專業環境監測的職責外,同時要配合地方環境監測站參與環保主管部門組織的有關重大污染事件的調查。

第四章監測站的管理

第十五條各級環境監測站實行黨委(支部)領導下的站長分工負責制。站長應由專業技術干部擔任。

第十六條監測站的人員配置應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其業務技術人員的比例不低于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

中級以上技術人員在業務技術人員中的比例為:一、二級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五十;三級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四級站中至少有1至2名。

第十七條監測技術人員(包括化驗分析、研究、管理)的技術職稱,按原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和國務院科技干部局關于“環境保護干部技術職稱暫行辦法”執行。

監測技術人員待遇與環境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相同。

第十八條國家建立環境監察員制度。各級環境監測站設環境監察員,凡監測站工作人員經考試合格后授予國家各級環境監察員證書,環境監察員證書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統一制作頒發。

環境監察員是環境監測站對各單位及個人排放污染物的情況和破壞或影響環境質量的行為進行監測和監督檢查的代表。

第十九條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由國家統一設計制式服裝。各級環境監站的工作人員在執行監測和監督任務時,應穿著國家統一設計的服裝,環境監察員要佩帶監察員標志。

第二十條各級監測站應認真作好監則質量管理工作,確保監測站數據資料的準確、可靠。

第二十一條監測數據、資料、成果均為國家所有,任何個人無權獨占。未經主管部門許可,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引用和發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監測數據和資料。屬于機密性數據、資料要嚴格按照保密制度管理。任何監測數據、資料、成果向外界提供,要履行審批手續。

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及各類報告,是重要監測技術成果,與其他環境保護科研成果同等對待,參與科研成果評比。

第二十二條各級監測站要加強對監測儀器設備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項儀器設備和藥品試齊的使用和管理制度。重大事故要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

監測用車是環境監測、科研專用設備,不得改作他用。

第二十三條各級環境監測站的行政、后勤工作,必須保證為監測業務服務,有意刁難業務人員或給監測業務工作制造障礙者,站長有權給予嚴肅處理。

第二十四條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從事污染源調查、分析、采用和管理的工作人員,按照規定享受勞動保護待遇和津貼。

第五章環境監測網

第二十五條根據國務院(81)27號文件關于“由環境保護部門牽頭,把各有關部門的監測力量組織起來,密切配合,形成全國監測網絡”的要求,建立環境監測網。

第二十六條全國環境監測網分為國家網、省級網和市級網三級。

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管理機構負責環境監測網的組織和領導工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地方的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市級環境監測站分別為國家網、省級網和市級網的業務牽頭單位。

各大水系、海洋、農業分別成立水系、海洋和農業環境監測網,屬于國家網內的二級網。

國家環境監測網由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家各部門的專業環境監測站及各大水系、海域監測網的牽頭單位等組成。省級網、市級網分別由相應的單位組成。

環境監測網中的各成員單位互為協作關系,其業務、行政的隸屬關系不變。監測網工作章程。環境監測網工作章程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另訂。

第二十七條環境監測網的任務是聯合協作,開展各項環境監測活動,匯總資料、綜合整理,為向各級政府全面報告環境質量狀況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

第六章報告制度

第二十八條環境監測實行月報、年報和定期編報環境質量報告書的制度。

監測月報日前有以一事一報為主,逐步形成一事一報與定期定式相結合的形式。

建立自動連續監測站的地區,要逐漸建立監測日報制度,按照統一格式逐日報告監測數據和環境質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