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20:43: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傳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傳播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國際傳播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學科來源主要是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現實性,但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等問題。本文認為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應從國際傳播本體研究、國際傳播史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研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主權: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①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②
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討論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方式和研究英語強勢的必要性,并從英語語言本身發展歷程、宏觀層面、技術因素和綜合原因等方面分析了在國際傳播中出現英語強勢的成因。本文最后分析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給英語國家和非英語國家所帶來的影響,并突出了對我國現階段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傳播;英語強勢;影響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用一種語言即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歡英語,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并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或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學家,那么你必須(至少學會)能夠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英語語言的這種強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幾乎無法阻擋”。[1]
一、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方式
首先,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表現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10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2]
語言學家把上述使用英語的人口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把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們,通常也是他們惟一的語言。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南非。第二類是指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的香港。第三類是指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國家和地區,一般與美國和英國沒有十分密切關系。[3]
國際傳播研究論文
一、國際傳播的跨文化語境
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在其著作《作為文化的傳播》里,將傳播的路徑抽象為兩類——“傳播的傳遞觀(atransmissionviewofcommunication)”和“傳播的儀式觀”(aritualviewofcommunication)。“傳播的傳遞觀”源自地理和運輸方面的引喻,被認為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圍內拓展信息的一種模式,這是傳統傳播研究的一種重要思路;而凱瑞更為認同的傳播路徑是后者,他將“傳播的儀式觀”定義為“以團體或共同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提出傳播實質上是一種通過符號來使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過程,是一種分享意義的文化儀式。
從本質上講,國際傳播是一種跨文化傳播。跨文化的交流是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而這一切又會影響傳播方式和傳播對象的接受程度,所以,在國際傳播中,如果缺乏對傳播對象文化背景的了解,用己方的價值尺度去評判他方的行為,常常會引發歧義、曲解,甚至造成沖突。
文化差異制約著文化交流的有效進行。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實際上就是克服文化差異的過程。國際傳播中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主要有三個:一是傳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事物的判斷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這會影響到對新聞事件的取舍和報道中的態度;二是傳播過程中會因為語言、文化習慣不同,帶來表現方式和風格的不同,從而造成認知上的偏差;三是受者接收心理的差異,也會帶來主觀評價的多義性。
要建立一套適合全球的話語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任何國際傳播都承擔著弘揚本民族文化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雙重責任,同時還要克服傳播的消極因素。目前,國際傳媒通常采取兩種態勢:一方面,加速本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以其突出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感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實行本土化的傳播版圖擴張策略,不但內容本土化,合作伙伴也實行本土化,針對不同地區的受眾特點,提供不同形態、不同面孔、不同包裝的內容產品,以符合接收者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心理。即以文化的融合來適應跨文化傳播的原則要求,力求在全球化語境下報道世界。
事實上,任何從事跨國界傳播的全球性媒體,都不可能真正超越國家、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文化,成為“無國籍”的“世界公民”。任何媒體都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獨立生存,而且傳受雙方均處于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這使得在許多情況下,對國際事務的評價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標準。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溝通與理解將會長期并存。
國際傳播探討論文
一、“關氏模式”的價值和意義
“關氏模式”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傳播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使用模式來描述和解釋傳播現象。目前關于傳播的模式已有數十個之多,但很少中國人提出的模式。由于國際傳播比較特殊,不能簡單的使用一般的傳播模式,因而關于國際傳播的模式并不多,較重要的有諾沃特尼(EricJ.Novotny)于1981年提出的“跨國信息流動模式”(Novotny1981)、美國美利堅大學著名國際傳播學教授莫拉納(HamidMowlana,曾于1995-2000任“國際媒體與傳播研究協會”主席,現為該組織名譽主席)于1986年提出的“國際信息流動模式”等,②其中莫拉納的“國際信息流動模式”具有代表性(見圖2a、圖2b)。“關氏模式”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國際傳播學研究的崛起并躋身于國際傳播研究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2、突出了國際傳播的跨國界跨文化特點。國際傳播具有跨國界跨文化的特點,但很少有國際傳播模式能將這一特點既簡明又突出地表現出來。在“關氏模式”中,兩個大方框表示國際傳播中有信息交流關系的兩個國家或兩種文化。與莫拉納模式相比,關氏模式更突出地揭示了國際傳播的這一特點,而且十分簡明形象。
3、揭示了影響國際傳播的國內外因素:同國內傳播相比,國際傳播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如何表現影響國際傳播的各因素,是各種國際傳播模式面臨的一個難題。莫拉納模式突出了技術因素,并揭示了國際傳播機構內部與外部的影響因素,但卻忽視了民族文化、國際組織機構和國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關氏模式”彌補了莫拉納模式的這些不足,它突出了政權和文化等國內因素的主導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國際組織、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等國際因素的影響。
4、體現了國際傳播的互動和反饋方面。同國內傳播和同文化中的傳播相比,國際傳播的難點在于互動性差,反饋困難。但國際傳播中的互動和反饋是存在的,而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互動和反饋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以前的國際傳播模式,包括莫拉納模式,都忽視了國際傳播的互動和反饋方面。“關氏模式”中的雙向交流模式,將國際傳播的這一方面體現出來。
國際傳播人種學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國際上關于傳播媒介和人種學關系的論文為對象,通過對作者屬地分布、涉及區域、發表時間、相關媒介和主題域狀況等具體數據分析,概括出傳播人種學近年來的研究動向和熱點,以及我國傳播研究在這一方面的進展和前景。
[關鍵詞]傳播人種學;媒介;方法論;統計
Abstract:Wechoosetheinternationalsignifyarticlesontherelationbetweenmassmediaandethnographyastheobjectfile,andthenanalyzethedataconcretelyaboutthedistributingoftheauthors’workingplaces,theareas,thedates,themediainvolvedandthesubjectfields,etc.Wegeneralizethestudypulseandhotspotrecently,andtheadvanceandtheforegroundofourcommunicationresearchinthisfield.
Keywords:CommunicationEthnography;Media;Methodology;Statistics
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一部分,人種學研究逐漸突破原有的格局,將視角延伸到包括發達國家社會的許多領域。本文即是對人種學與傳播媒介交叉的國際研究作分類分析,以反映該理路的研究狀況。其基本理論前提是,采用人種志的方法論,將傳播媒介研究納入對特定群體的觀照中,大到狹義的人種、小至某個具有相似特征的群體,從而獲得傳播理論新的視野和路徑。
本文主要以ProQuestAcademicResearchLibrary(ARL)和EBSCOhost兩個國際英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在PROQUEST數據庫中,輸入關鍵詞“theethnographyofmedia”;在EBSO數據庫中,輸入關鍵詞“media”、“ethnography”,兩詞用“或”邏輯連接,共搜索到從1990年到2005年7月關于傳播媒介和人種學關系的學術論文105篇(排除重合部分),并從中選取87篇以傳播人種學為主題的論文,作為分析研究對象。按照作者屬地分布、涉及區域、發表時間、相關媒介和主題域等分類,對這些論文進行分析,概括出近年來國際傳播人種學的研究動向和熱點。
國際傳播架構管理論文
[摘要]全球化的終極是什么?西方國家的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得出建立世界共和國的結論。這是馬克思主義預言的一種折光。早在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就論證了全球化的進程,主張以自由人的聯合體代替階級社會和民族國家,先進生產力和市場全球化必然導致這種結果。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傳播引導世界人民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堅持科學的意識形態,選擇先進的文化范式,傳播各國的友好合作,才能不斷推進全球化的實現。
[關鍵詞]全球化;世界共和國;傳播架構
Abstract:Whatistheultimateofglobalization:Westernscholarshavemademanyprobesandgetaresultofestablishingaworldrepublic.ThisisarefractionofMarxistpredictions.Earlyin1847,Markhaddemonstrated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andclaimedtoreplaceclasssocietyandnation-stateswithacombe.Advancedproductivityandglobalizationwouldcertainlybringonsucharesult.During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guidespeopletoknowthecommonrulesofdevelopment.Onlybystickingtoscientificideology,selectingadvancedculturalparadigmsandbroadcastingnationalcooperation,cantherealizationofglobalizationbepromoted.
Keywords:Globalization;ultimate;structure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近幾年,關于全球化的議題擴展到各個領域,討論十分熱烈,經濟學和傳播學界尤其振奮不已。國內就全球化這個議題發表了種種高見,但“全球化”究竟“化”什么?要化到哪里去?研究的人不多,即使略有涉及,也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重評“全球化”概念
國際傳播策略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國際大眾傳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國際傳播最初以宣傳為目的,冷戰結束后,從政府行為轉為商業行為;互聯網帶來了信息革命,也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在國際傳播環境中制勝的是服務意識;在國際傳播中忌諱民族主義的宣泄;國際傳播管理中要不斷與官僚主義毒瘤作斗爭。
[關鍵詞]市場;互聯網;服務意識;民族主義;官僚主義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最熱門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事實上,思想文化領域的全球化比經濟和科技領域都來得廣泛而不引人注目。如何應對這一沖擊是一個目前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不是簡單的互通有無的過程,而是激烈的生存競爭,它關系到世界占大多數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尊嚴。
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無疑是國際大眾傳播媒體。這些傳媒依靠現代電訊手段,把信息傳達給遠距離的受眾。有一定規模的國際傳播始于短波廣播出現之后。20世紀末,國際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以互聯網為媒體的互交式傳播為特征的“無中心”傳播。有人指出,互聯網的出現,使大眾傳播一夜之間變得“平等、民主”化了。但問題依然存在,如: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可能擺脫一種幾乎是終極的阻礙——文化差異的存在,而文化的差異又被不平等的文化勢力固化了。
無論如何,國際交流以一日千里的信息革命形勢為依托,正成為新世紀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地球村上的每個成員都有可能利用這一重新洗牌的機會,在國際傳播業中重新調整策略。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體制上、觀念上經歷一番脫胎換骨的演變,從而在勾畫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中有所作為。
作為宣傳的國際傳播
符號批判國際廣告傳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綜述;國際廣告傳播——“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幫兇;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文化霸權”代表經濟領域處于優勢地位的國家、文化也開始由封閉狀態慢慢走向開放、把自身的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占優勢地位的世界性價值、廣告的和制作過程不僅是傳遞物質產品信息的過程、文化帝國主義在國際廣告傳播領域的真實反應、受廣告影響的消費者消費產品使用價值的同時,也消費了人為加上的符號價值、這些廣告經常是跨國資本的產物、這些廣告還包含了跨國文化的傾銷和征服、,廣告所傳遞的信息對受眾來說有著深刻的影響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國際廣告在拓進人們生活的空間,帶給人們一些生活準則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無可置疑地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廣告的形象成為一個新的能指,指涉一種來自發達國家的文化精神,折射的是對發達國家的盲目崇拜。文章試圖利用“符號批判”理論的觀點來檢視國際廣告傳播中的“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
一、綜述
所謂“文化霸權”(culturalhegemony)是指一個階級主宰另一個階級的意識型態及文化,通過控制文化內容和建立重要習俗以統一意見來達到支配目的。在國際交流和傳播領域,“文化霸權”代表經濟領域處于優勢地位的國家,以自己的政治經濟等地位來將自己國家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內容強加在其他國家身上。
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已是不爭的事實,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的進程,文化也開始由封閉狀態慢慢走向開放。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或曰其本意應該是取消中心,尊重多元文化共存的開放境界。但是事實上,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并趨于同質化的過程,這種同質化的實質正是由一個龐大而堅固的文化帝國——美國所主導。
以美國為首的第一世界把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它一方面把自身的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占優勢地位的世界性價值,通過各種媒介把自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編碼在整個文化機器中,強制性地灌輸給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又通過潮水般涌入第三世界國家的商品化了的大眾文化產品,如電影、光碟、商業廣告等,使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第三世界潛移默化地生根發芽,并最終開花結果。在這其中廣告的傳播對意識形態起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國際傳播主體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傳播主體是國際傳播信息內容的發出者,是對國際傳播過程產生直接影響的重要因素。由于傳播技術手段的限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國家,是代表國家行使管理職能的各國政府。互聯網的出現,使國際傳播中的傳受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只要具備上網條件,任何人都可以擺脫相對封閉的信息環境,走入開放的、無疆界的信息空間。網絡傳播帶來的傳受關系的變化,使國際傳播形態發生了相應變化,其結果是,國家(政府)不再作為主要的或唯一的傳播主體主導傳播過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機構與個人也擺脫了依附地位,成為了傳播主體。這就使國際傳播主體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一元走向多元。
[關鍵詞]國際傳播主體動態發展多元轉變
Abstract:themainbody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sthepublisherofinformationcontent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itisalsoanimportantfactorwhichhasdirectlyinfluencetotheprocess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Duetothelimitationofcommunicationtechnique,thedominantpublishers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renationsandgovernmentswhichrepresentthenationstoexerttheobligationofmanagementinaquitlongperiod.Withtheappearanceofinternet,thepublishingandreceivingrelationship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hascharacteristicchange.AnyoneconnectedtoInternetcouldgetridoftherelevantcloseinformationenvironmentandcometoanopen,borderlessinformationspace.Thechangeofpublishingandreceivingrelationshipcausedbyinternethasalsochangedthestatus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Nations(governments)werenotthemainofonlycommunicationmainbodyanymorewhichcouldconduct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Otherorganizationandsinglepersoncouldgetridoftheadheringpositionandbecomethemainbodyofcommunication.Thesehavecausedtheessence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changedfromsingletomultiplechoices.
Keywords:MainBody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DynamicDevelopment,MultipleTransformations
這里的國際傳播,主要是指傳播者通過大眾傳媒向外傳播的信息。而“國際傳播主體”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大眾傳媒的這一頭誰在傳、誰有可能傳的問題。
一、誰是國際傳播主體
國際傳播學深度探究論文
【摘要】國際傳播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學科來源主要是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現實性,但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等問題。本文認為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應從國際傳播本體研究、國際傳播史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研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主權: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