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03:49: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城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城文化論文

古城景觀文化發展論文

一、安慶古城景觀文化傳承發展的特色與優勢

1民風特色:移民文化是安慶民風之魂。安慶建成700余年,屢遭戰亂侵擾,人口流失嚴重,至明初,大半為外來移民,清乾隆二十五年,安慶為安徽省治,八省通衢,更為官紳云集,碰撞交織,構成安慶民風的獨特色彩。

2.文物古跡特色:安慶上百年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數量繁多。目前城區范圍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近百處,列為各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有50處,現存歷代古建筑410處。迎江寺、振風塔、敬敷書院、譙樓、焚煙亭、錢牌樓、倒扒獅、陳獨秀墓園、革命文物陳列館、玉虹街古城墻等及其他重要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3.區域事件活動:安慶作為皖省首府,近二百間發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如陳玉成安慶保衛戰失利,是太平天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1907年徐錫麟起義,為辛亥革命會黨起義第一槍;1908年馬炮營起義,為新軍起義第一槍;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次年建造成我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臺機動船,為中國近現代機械工業、軍事工業之源頭;之后求是學堂、安徽大學、安徽銀元局、安慶飛機場等,在安徽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這些也賦予了古城安慶新的生命內涵和歷史價值。

4.交通區位優勢:安慶與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四橫五縱”的高速公路網和“二橫二縱”的鐵路網、4D級天柱山機場、對外港口長江水道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等,現已初步形成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管道運輸為一體、四通八達、有著明顯的交通區位和地理優勢的交通網。

5.社會經濟發展:隨著安慶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的形成與支撐,目前安慶已擁有安慶石化、華茂、曙光、海螺、胡玉美等多家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近年來,安慶市GDP增長仍不斷增長,2013年躍進安徽前三甲并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和安慶市《關于推進旅游經濟強市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給安慶帶來新機遇,發展安慶旅游業,宣傳安慶文化,力求將安慶打造成長三角經濟圈文化旅游休閑產業示范基地,進一步促進安慶社會、經濟、文化、旅游的發展。

查看全文

我國歷史文化城鎮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意義現狀問題保護的動力保護的基本原則經費的負擔和籌措

論文摘要:中國對于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可以說剛剛起步,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理念和手段。本文通過介紹什么是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意義、現狀和面臨的問題,以及保護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關于保護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們對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關注。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眾多承載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傳統、歷史的古城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華夏大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文化體驗的追求日趨流行,“歷史文化城鎮”開始為人們所熟悉。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含義

所謂歷史文化城鎮,就是許許多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體構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街道景觀。例如,帶門樓的宅第,樹木繁茂的廟宇,高聳的城郭、寶塔,以及文明開化以后所產生的西洋建筑、橋梁、濠河……等的姿態。[1]每個建筑物和構筑物,都有其深遠的由來和歷史,如果能夠為來訪者提供詳細了解的資料,則必然會給人們很大教育;如果能將它們組成一定形體,創造出我們四周的“環境景觀”,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異地的人,擴大生活范圍,彌補生活體驗的不足。我們親生感受到,在我們生活的國土上,可以創造出多么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來。

但是文化城鎮并不只是給外來者賞心悅目。文化城鎮猶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這里反映著人們的實際體驗,這是無法代替和置換的,他們將視它為自己的故土故鄉。

查看全文

中國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意義現狀問題保護的動力保護的基本原則經費的負擔和籌措

論文摘要:中國對于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可以說剛剛起步,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理念和手段。本文通過介紹什么是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意義、現狀和面臨的問題,以及保護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關于保護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們對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關注。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眾多承載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傳統、歷史的古城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華夏大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文化體驗的追求日趨流行,“歷史文化城鎮”開始為人們所熟悉。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含義

所謂歷史文化城鎮,就是許許多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體構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街道景觀。例如,帶門樓的宅第,樹木繁茂的廟宇,高聳的城郭、寶塔,以及文明開化以后所產生的西洋建筑、橋梁、濠河……等的姿態。[1]每個建筑物和構筑物,都有其深遠的由來和歷史,如果能夠為來訪者提供詳細了解的資料,則必然會給人們很大教育;如果能將它們組成一定形體,創造出我們四周的“環境景觀”,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異地的人,擴大生活范圍,彌補生活體驗的不足。我們親生感受到,在我們生活的國土上,可以創造出多么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來。

但是文化城鎮并不只是給外來者賞心悅目。文化城鎮猶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這里反映著人們的實際體驗,這是無法代替和置換的,他們將視它為自己的故土故鄉。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城鎮研究論文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含義

所謂歷史文化城鎮,就是許許多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體構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街道景觀。例如,帶門樓的宅第,樹木繁茂的廟宇,高聳的城郭、寶塔,以及文明開化以后所產生的西洋建筑、橋梁、濠河……等的姿態。[1]每個建筑物和構筑物,都有其深遠的由來和歷史,如果能夠為來訪者提供詳細了解的資料,則必然會給人們很大教育;如果能將它們組成一定形體,創造出我們四周的“環境景觀”,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異地的人,擴大生活范圍,彌補生活體驗的不足。我們親生感受到,在我們生活的國土上,可以創造出多么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來。

但是文化城鎮并不只是給外來者賞心悅目。文化城鎮猶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這里反映著人們的實際體驗,這是無法代替和置換的,他們將視它為自己的故土故鄉。

所以,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就是在保存歷史文化城鎮物質遺產的同時,如民居、街道、橋梁,保護城鎮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性環境。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意義

早在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17次全會制定的“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保護的國際建議”的前言中說:“在生活條件迅速變化的社會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輩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密切接觸,才是適合于人類生活的環境,對這種環境的保護,是人類生活均衡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個地區的社會中,充分發揮文化及自然遺產的積極作用,同時把具有歷史價值和自然景觀的現代東西都包括在統一的綜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適的?!?/p>

查看全文

文物局工作者事跡材料

安金槐先生(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人,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948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1949年參加工作,1950年調到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門工作。安金槐先生于1952年參加了由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此后,他長期擔任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副隊長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并歷任河南省政協第五屆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和第七屆委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考古學科組成員、河南省科技史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等職。1996年,又被國家科委聘為全國“九五”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擔任商前期年代學研究課題組組長。2000年8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為學術顧問。

安金槐先生在其50余年的考古生涯中,以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吃苦耐勞、勤勞鉆研的精神,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在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和考古與歷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成就,對我國文物考古事業的進步,對河南省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曾先后主持發掘了泌陽板橋水庫、鄭州商城、鄭韓故城、淅川下王崗、洛陽含嘉倉、登封雙廟溝、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密縣打虎亭漢墓、南陽楊官寺漢墓等數十處大型古遺址古墓葬。還主持參加了密縣和登封古瓷窯址、丹江庫區、潁河上游等許多地方的考古調查。安金槐先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鄭州商城遺址的發現與隞都說的提出、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說、登封王城崗的發掘與夏文化探索等作為代表。

20世紀50年代初,安金槐先生主持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工作,先是發掘了二里崗遺址,隨后在鄭州發掘了一系列的商代遺存,包括有商代鑄銅和制陶遺址。1954年他編寫《鄭州二里崗》時,就完成了鄭州商代二里崗文化的考古學分期。還指出“鄭州在商代當不是一般的小村落,很可能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大城邑”。并認為“鄭州在殷代應屬隞”。隨著鄭州商代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又發現了商代的夯土,并經鉆探大體搞清了由夯土圍成的長方形城址。在我國第一次找到了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王都。1961年,他發表了《試論鄭州商代城址——隞都》的論文。后來又在城內發現了宮殿遺址,并最終確認了鄭州商城是一座周長近7公里,城墻保存最高處約5米、一般高為1~2米的商代重要城址。鄭州商城的發現開創了商代考古的新局面,而二里崗商文化的發掘研究,更成為商代考古學研究上的一個里程碑。

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說的提出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安金槐先生在研究商代器物時,發現有的器物表面有釉,這些器物的胎質呈灰白色且很堅硬,經化驗為瓷土。這時,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有可能不是陶器,應是在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白陶和幾何紋硬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始青瓷器。為此,他于1960年發表《談談鄭州商代瓷器的幾個問題》的論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的瓷器起源于東漢或魏晉時期,而商代原始瓷器的發現,將中國瓷器起源的歷史至少提早了1500余年,引起國內、外文物考古學界和陶瓷學界的關注。安金槐先生于1978年發表的《對于我國瓷器起源問題的初步探討》,進一步闡述了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的觀點,他的這一觀點被1981年出版的《中國古陶瓷史》所采用,為中國陶瓷發展史的研究,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20世紀70年代中期,安金槐先生主持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發現一座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他結合文獻記載和前人考證,提出了該城址為夏代禹都陽城的觀點,但因其面積較小而引起爭論。近年,在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科研項目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這里發現一座同時期的大城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其北墻城壕長630米,向東延伸將王城崗古城址圍護其中,二者關系極為密切。并發現夯土基址和玉禮器等遺存,為夏代禹都陽城提供更重要的佐證。早在鄭州商城發掘獲得收獲,商文化研究有重要進展的時候,安金槐先生已開始考慮探索夏文化。文獻資料中有關夏的記載不多,為探索夏文化而開展的考古工作也是比較有限的。他就憑著這不多的文獻和原來有限的工作,以極大的學術勇氣和深邃的學術眼光,把探索夏文化的重點放到登封。王城崗古城址的發現,迎來了1977年國家文物局在登封召開的夏文化學術討論會,與會學者對王城崗古城的發現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使之成為探索夏文化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出版于1992年的《登封王城崗與陽城》考古報告,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鼓勵獎,就是學術界對他的學術成就的最好褒獎??梢哉f安金槐先生首先發現的鄭州商城,拉開了商代城址考古的序幕;那么登封王城崗第一座龍山古城的發現,同樣開創了龍山城址發現與研究的新局面。由城址研究商文化,到從城址尋找夏文化,這不能不說是找到了一條從考古學研究夏、商史的新路。

同時,安金槐先生在登封雙廟溝遺址的發掘中,最早發現了河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在淅川下王崗遺址的試掘中又在河南首次發現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與龍山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為豫西南考古學編年史的確立樹立了標尺。此外,他在河南兩周、秦漢以及魏晉、隋唐考古的發掘與研究中,都有重大建樹。

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背景下商業空間設計探索

摘要:當代社會,地域文化的不同已經成為吸引人們旅游的重要條件。游客不只是來觀賞自然景觀,更是為了見識和了解更多的人文特色,而青年旅館以其價格低廉的優勢,受到了背包客和青年旅行者的青睞,所以結合當地地域特色的青年旅館設計已成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備條件。

關鍵詞:地域文化;廬山;青年旅館

一、概論

1、研究背景和意義

廬山作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勝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節假日期間,去游玩的旅客數不勝數。眾所周知,廬山老別墅是廬山上一大看點之一,由于廬山獨有的特色,從而吸引來了很多國內外的游客,在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館是廬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為了更好的促進廬山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能體現廬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標識性商業空間,用來滿足國內外旅游人士對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對外宣傳廬山文化。所以,具有廬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館設計就產生了。

2、青年旅館的概述及發展現狀

查看全文

城市建設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論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遭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沖突,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從這些普遍問題出發,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闡述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尋找出解決問題的一些措施。

論文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規劃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家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里,曾經說過‘在生活條件加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里,為人保存與其相稱的文化環境,是大自然、先輩遺留的文明見證,這對人的平衡發展十分重要,為此應該使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并將當代成就、昔日價值和自然之美納入整體規劃加以考慮”。歷史文化遺產凝結了民族的智慧,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會生產發展的百科全書,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對我們現代城市的硬件和人們文化思想的軟件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目前看來,歷史文化遺產與城市建設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城市建設在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步上升,城市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有不少建設項目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使一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1.勘察不全面,造成建設施工時對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毀滅性破壞。事例有重慶市2004年開工的36條共計2000多km的高等級公路中,發生多起嚴重毀壞文物點的事件,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永遠地消失在推土機的重碾之下。

查看全文

新區規劃布局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闡述了在新區規劃中保護與延續城市歷史文化的意義,即傳承文脈和塑造特色,并結合實際案例提出宏觀布局上的三種規劃策略:強化與再造歷史城市空間格局,延續城市原有認知意象;用象形隱喻城市文化圖形的方式來塑造特色城市空間意象;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創造一個全新的具有原生文化生態傳承的城市空間。

論文關鍵詞:新區規劃城市文化歷史特色保護與延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各地城市規模的普遍擴大,新區占城市建成區的面積比重不斷上升甚至成為城市的主體。因此,新區逐漸取代舊城而成為一個城市主體風貌的體現。通常談到“城市文化保護與延續”,都局限在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以及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等,而往往忽視了新區建設中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延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現階段國內很多城市建設中都出現了傳統風貌特色消失、歷史文脈中斷的現象,并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

因此,如何在新區規劃中延續城市文脈、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無論是對歷史文化名城還是新興城市的新區開發,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以下就以浙江省近年來部分新城建設的規劃實踐為例,對在新區規劃中保護與延續城市歷史文化這一課題進行探索,希望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對策。

l新區規劃中城市文化保護與延續的意義

忽視城市文化特色的繼承,一味追求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方式正在使今天很多城市富有歷史意義的城市結構、城市意象和城市景觀消失和破壞,城市歷史文化在逐漸地被消磨殆盡,城市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出現了城市空間環境形象平淡、雷同等諸多問題。而在新區規劃中注重城市文化保護與延續,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手段,從更深層面上說,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體現,對城市的建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

查看全文

建筑設計的城市夜空間探索

論文關鍵詞:建筑理論少就是多解構主義

論文摘要:通過對建筑構圖理論的研究,我們試圖把這一概念應用在營造城市夜景設計中。

0引言

“城市是歷史的場所,人們記憶中的、歷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反映社會及文化習俗的‘集體的表現’。它們形成了一種‘建筑構成的場所’。"—A.羅西

城市夜景是“建筑構成的場所”的夜晚表現,場景轉換的不同點是由自然光照明變成了人工光照明,色彩由素色光(透明光源)變成了彩色光(各種色系加黑色)。因此,建筑藝術的構圖方式、建筑形式美的表現形式、色彩學原理同樣適用于營造城市夜景觀。

1用“少就是多”設計原則營造城市夜空間

查看全文

文物局先進事跡材料

“不踐前人舊行跡,獨驚斯世擅風流”兩句詩是北宋詩人張耒評述黃庭堅詩歌成就時所作。當我們縱觀河南博物院考古專家許順湛先生考古著述軌跡時,用這兩句詩評述許先生的理論體系時,再恰當不過了。許先生雖然已78歲的高齡,但仍著述不掇,思維敏捷,站在歷史考古的學術前沿,捕捉學術熱點,提出新的觀點,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他出版了《燦爛的鄭州商代文化》、《商代社會經濟基礎初探》、《鄧縣彩色畫像磚墓》(合著)、《河南出土空心磚拓片集》(合著)、《中國奴隸社會》、《中原遠古文化》、《黃河文明的曙光》、《許順湛考古論集》、《五帝時代研究》,其中以《中原遠古文化》、《黃河文明的曙光》和《五帝時代研究》最能反映其學術思想。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許先生根據我國史前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成果,針對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仰韶文化“母系說”的觀點,提出與眾不同的“父系說”新觀點,之后,立即引起學術界的爭論。這場學術辯論經歷20多年,直到1986年,在河南澠池縣召開的紀念仰韶文化發現6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父系說”才被人們所認同。許先生的仰韶文化“父系說”,揭開了探討中國文明起源的序幕。

仰韶文化“父系說”是許先生研究生涯的切入點,他務真求實,謙虛謹慎,順著歷史脈搏去探索文明起源的源頭,幾十年過去了,他付出的辛勤勞動終于結出碩果。

關于文明的標志,許先生在《黃河文明的曙光》中作了清晰地、與眾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五條標志:①農業生產社會化;②手工業生產專門化;③腦力勞動階層化;④部落酋邦化;⑤禮制規范化。許先生的五條標志與傳統的“三大件”(青銅、古城、文字)不同,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許先生認為,世界上任何文明中心的形成,盡管其內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不可或缺這五條,這就是人們稱之為的“文明起源新論”。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明是在東亞獨立發展起來的原生文明??脊艑W研究證實,中國的遠古文明起源,可上溯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下至夏商的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外來文化始終不占主要成份。因此,人們研究和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對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借鑒歷史之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正因為如此,十多年來,才迅速興起了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熱潮。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者以文字出現作為主要標志,認定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號為原始文字,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的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發現有宗教禮儀性質的建筑,如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有的學者依據龍山文化發現許多古城,認為中華文明誕生在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有的學者綜合文字、古城、青銅和禮儀性建筑,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36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此外,一些中外學者認為中華文明由商代二里崗文化開始。由此可見,由于立論依據不同,分歧極大,競使中華文明之開始相差兩三千年。因此,最近有的學者有意避開物質文化因素,把文明的標志視為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是否出現上,顯然,這條路似亦走不通。國家不是文明的同義詞。在原始社會,文明促使了國家的出現和發展,一旦國家出現之后,國家的職能又促使文明的發展。由于人們對“國家”的含意理解不同,仍使這個問題莫衷一是。因此,許先生的文明起源新論,為我們探討遠古文明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實質上,許先生的文明新論,不僅拋棄了十九世紀摩爾根等人的社會發展模式,而且,亦拋棄了文字、古城、青銅為文明起源的“三大件”的模式。這是許先生治遠古文化史的一個重要學術思想基礎。

關于中華文明起源標志的探討,必然引出關于國家起源形成理論的重大課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