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發展對策
時間:2022-09-27 08:56:31
導語:古城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施以城市建成區空間資源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動,既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砝碼,又是建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推進文旅融合深入發展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開封作為中西部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盡管人文資源厚重、歷史文脈延續,但城市建設“欠賬”嚴重、人居環境質量不高。城市更新行動的實施,使開封獲得了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的大量政策紅利。同時,也給統籌產業園區、城市街區、景區景點建設,培育居民和游客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帶來重要歷史機遇。
關鍵詞:城市更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文旅融合;開封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主要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相對于“公共文化空間”而言的。后者主要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的公共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15類場所,其經費來源一般為財政撥款,按公益事業單位進行管理。該法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列舉了公共文化空間中舉辦文化活動的主要類別,有書報閱讀、戲曲表演、普法教育、藝術普及、科學普及、互聯網上網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為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應在城市更新、社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預留文化和旅游空間;要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創新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鼓勵在城市更新中發展文化旅游休閑街區,盤活文化遺產資源。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分館。
二、開封市文旅融合發展概況與宋都古城保護修繕規劃定位
開封市具有依托文化文物資源培育特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人文品位的顯著“先天”優勢,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是開封長期堅持的城市發展目標。開封現有1個5A景區、10個4A景區,主要分布在宋都古城保護范圍內。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以文化旅游為核心業態,以保護利用宋都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由原文化部在2011年2月命名,是中部省份首家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突出文化定位,2016年8月31日經國務院批復設立,承擔打造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區和文創產業對外開放先行區,促進國際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開封雙龍巷、書店街、馬道街被河南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21年11月5日,開封市宋都皇城省級旅游度假區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面積約17.4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城墻圍合范圍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內人口密度大,老舊小區、棚戶區占古城居住區四分之三以上,城市更新任務異常繁重。2019年10月10日,河南省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專題審議通過《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對宋都古城保護修繕規劃的戰略定位作出明確界定:《開封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圍繞宋都古城建設,深入推進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高質量做好中部片區建設大文章,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部署以古城內“四廂二十坊”為重點,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工程,著力打造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城市更新示范區。
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與宋都古城城市更新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開封市文化和旅游發展正處于結構調整期和矛盾凸顯期。現實城市形象與歷史上文明高峰的輝煌地位仍存在極大落差;在形成鮮明文化特色和產業競爭優勢方面,也和國內其他著名古都、文化旅游名城,特別是同為宋都的杭州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在城市更新領域,截至2021年底,開封全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投資超過28億,累計爭取上級資金21.34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95個,1076.21萬平米,惠及131381多戶,但以明清城墻圍合范圍為核心的老城區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道路狹窄、交通擁堵、公共開放空間缺乏問題并未明顯改觀。既不利于宋都古城風貌的保護,難以匹配八朝古都、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地位,也不能適應建設黃河運河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都城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方位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迫切需求。作為著名古都城市,開封最輝煌的建都時期是在北宋存續的167年間(公元960年—1127年),其后至上世紀50年代,也始終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世紀60年代,著名城市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特別引用《清明上河圖》作為未來城市生機活力的注解。[1]2005年,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夫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以1000多年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開封”為例,強調不懈奮斗、科技活力及正確的經濟政策在持續繁榮中發揮關鍵性作用。[2]另外,開封與城市更新還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北宋東京城不但是漢學界“中世紀城市革命論”“唐宋變革論”最理想的研究對象,也是中國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為街市制、由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的最初發生地。當下的開封公共財力薄弱,城市更新補短板任務繁重,難以支撐起在景觀建設、形象宣傳、高科技提升等方面進行大手筆的持續投入。聚焦國家全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重要機遇,充分發揮開封文化底蘊厚重、城市文化形象鮮明的特色資源優勢,未來開封應該以申報全國文化賦能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為契機,以打造居民與游客共建共享的宋都古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為切入點,將彰顯包容開放文雅的宋風宋韻與保護改造提升古都格局尺度、城市特色風貌深度融合,促進激發城市文化創造創新活力,彰顯中華文明包容開放人文魅力,加快推動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取得實際成效。
四、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引領宋都古城
中國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古都城市數量過百,大多數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城市建設基礎較為薄弱,城市更新任務十分繁重,又都要面對文化和旅游業提檔升級、克服門票經濟依賴、增強文化和旅游產品的互動性和體驗性、體現人文關懷等突出問題。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理念引入開封宋都古城的城市更新中,作為創建全國文化賦能城市更新試點城市重要抓手,有助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活態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人文關懷、建筑風格等“基因”,打造獨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體驗,探索以長期運營收入平衡改造投入的可持續更新模式;也有利于依托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與公共文化設施,構建融入生產生活的歷史文化展示線路、廊道和網絡,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日用而不覺中接受文化熏陶,感知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結合古籍文獻合理規劃城市文化地標
為符合公眾從古籍、文獻中獲得的對古都名城歷史風貌的合理想象,對那些有助于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化地標必須予以特別關注,在保護、維修、恢復、重建方面進行重點支持。比如,可以在宋都古城規劃范圍內擇地重建開封鐘樓。開封鐘樓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被拆除,所得建筑材料全部搬運到大相國寺用于修建藏經樓。開封鼓樓在1976年被拆除,2012年至2013年又作為開封市重點旅游項目被重建。在古城內選取與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而且位置較高的某處興建鐘樓,有助于塑造開封作為宋都古城的鮮明文化形象,培育文化旅游、文化體驗的良好生境。鐘樓啟用后,每天早上八點鳴鐘一次,每次八下;當重要節日、紀念日、哀悼日或慶典活動時則會在中午、下午的適當時間增加次數。
(二)利用旅游景區舉辦系列人文交流活動
近年來,以充分體現公共資源建設的國有景區公益屬性為導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持續推進重點國有景區降低門票價格,帶動了各類旅游景區逐步向更加注重社會屬性、生態屬性轉變,成為舉辦公益性、主題性人文交流活動的良好載體空間。如:為了深入挖掘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總結發現宋代城市革命對現代城市更新的啟示警示,可以考慮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宏觀經濟研究院與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住建部下屬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觀察者網、澎湃新聞網、共識網等新媒體平臺,每年在開封龍亭公園或清明上河園舉辦“清明·中國城市更新與文化治理高端論壇”。論壇以“推動國家文化發展,提高文化治理水平”為主旨,為非官方、非營利、定期舉辦的公共文化發展論壇,除專家學者外,每年還邀請三至五位國內外古都城市的代表參與。通過名家對話、主題演講、專題講座等形式,以古今中外的文化治理案例為討論話題,面向公眾傳播有關城市治理、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建設的知識。
(三)在居住社區補短板中重視線下文化消費場所建設
居住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以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為重點的居住社區補短板是城市更新行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按照住建部頒發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應積極統籌存量房屋和土地資源,對居住社區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在開封這樣的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雖然擁有開放包容、商業繁盛、人文薈萃、對外交流頻繁的輝煌歷史,但現實中居民的文化消費支出水平、文化消費品質卻往往未達到較高標準。未來,要落細落實社區服務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減免營業用房租金等措施,探索引入連鎖書店、院線、文創空間、教育培訓機構等社會資本參與營造社區良好文化生態,提升人文城市建設品質。推動在居民社區、旅游景區發展集文化服務和便民服務為一體的“書店+便利店”,支持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在歷史文化街區設立便民服務節點。
(四)加強對革命文物與黨史文獻檔案的活化利用
把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實效全面融入城市更新的探索實踐,用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引領樹立正確政績觀,有助于防止城市工作中的簡單化、亂作為、不作為,對發揮城市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完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具有深遠意義。要鼓勵、支持利用具備條件的老建筑設立黨群活動中心、閱覽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社區文化建設需要,定期開展致敬革命先烈、學習先進模范、紅色家風傳承、全民國防教育、紅色經典電影展映等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構建社區與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合作的長效機制,在社區內開展常態化革命文物資源普查,面向社區居民持續征集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有關的文獻檔案、圖片影像、實物和口述歷史資料,及時進行建檔分級,在不同社區間進行巡回展覽。開封博物館舊館位于開封市鼓樓區州橋街道迎賓路26號,1988年9月落成開放,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000余平方米,現大部分展陳空間長期閑置。可以依托開封博物館舊館現有展陳設施,啟動建設河南革命博物館,打造河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文化建設、旅游提質融合發展的示范高地。
作者:劉濤 王小雨 單位:河南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 河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
- 上一篇:企業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措施
- 下一篇:信息技術在汽車維修人才培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