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3:1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城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纖維乙醇研究領域,針對生產成本高的問題,研究人員選育高產復合系纖維素酶[9],并嘗試進行固定化技術以提高酶的利用率[10]。王振斌[11]等嘗試通過使用超聲波來對固定化纖維素酶進行預處理,在酶解溫度58.73℃,CMC-Na緩沖液pH3.0、超聲時間16.88min、超聲頻率22.33kHz、超聲功率26.77W的條件下,固定化纖維素酶活性與未加超聲波預處理相比較提高了9.75%。上述研究,提高了發酵速度和設備利用率,使乙醇得率得到較大的提升,這些都推動了酒精行業的不斷進步。
2在環保行業中的應用
2.1廢氣處理方面
活性炭填料床反應器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能力。趙康[24]等建立了海藻酸鈣凝膠固定化活性污泥反應器處理丙酮廢氣的數學模型。由引入顆粒調整系數的概念以解決模型假設與真實情況的差異。在流量為1100mL/min、反應器進口丙酮質量濃度為3051mg/m3時,測定4個采樣口和出氣口的丙酮濃度,對反應器模型參數進行了校正,得到微生物最大比生長速率為4.17×10-5mg/mg·s,丙酮半飽和常數為76900mg/m3,氧氣半飽和常數為273mg/m3,顆粒調整系數為195,丙酮分配系數為0.0024。曹桂萍[25]等考察了在固定床生化反應器中使用海藻酸鈉包埋法制備固定化細胞對廢氣SO2的去除能力,結果發現,當細胞量為0.3g時,海藻酸鈉質量濃度為3%,氯化鈣質量濃度為4%,固定時間為14h時,在無噴淋液體、氣體停留時間為5s,入口濃度低于7mg/L時固定化細胞對廢氣SO2的凈化效率達90%,最大生化去除量為240mg/L·h。徐健全[26]使用固定化混合菌進行油煙廢氣降解的研究,結果發現,當油煙入口濃度小于400mg/m3,氣體流速小于0.6m3/h時,降解效率可達90%以上。以上研究結果從不同方面佐證了固定化技術在去除或降解廢氣中的應用效果。
2.2廢水處理方面
固定化技術因其抗逆性、抗毒性強、對環境適應性強、系統內微生物或酶的濃度和純度高、反應迅速、固液分離容易,以及可以減少反應器堵塞等特點,使其在廢水處理方面應用廣泛[27]。周珊[28]等研究發現,使用竹炭固定化假單胞菌在處理高濃度苯酚時具有效率更高和處理量大的優勢。竹炭固定化假單胞菌對苯酚的降解效率在pH5~8范圍內,以200mL水樣中固定化假單胞菌添加量為20g時最高。李二平[29]等研究發現,利用聚乙烯醇-硫酸銨包埋法對硫酸鹽還原菌污泥進行固定,采用上流式厭氧反應器對含鋅廢水進行處理,結果表明,Zn2+去除率達98%以上,出水Zn2+達到國標要求。于光[30]等研究發現,固定化溶藻菌對藻細胞和藻毒素的48h溶解率和降解率分別達到了85.68%和60.16%。司偉磊[31]等研究發現,固定葸醌的聚氨酯泡沫經10次循環使用后,偶氮染料的生物脫色速率仍保持在90%以上。李正魁[32]等研究發現,輻射聚合固定化反硝化菌對污水中硝酸鹽去除率可達到78%。其他研究人員開展了固定化微生物對苯胺、甲醇、二氯酚、總氮等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結果。這些研究為固定化技術在廢水治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在生物制氫方面的應用
固定化制氫微生物主要有發酵制氫和光合作用制氫兩大類。在發酵制氫微生物方面,羅歡和黃兵研究發現,使用海藻酸鈉固定微生物進行發酵制氫,其最大累積產氫量為496mL,平均比產氫速率為15.8mL/h·g。在光合作用微生物方面,陳明等研究發現固定化技術能夠提高產氫率,并且以海藻酸鈉作為載體時的效果最好。同時,在對乙酸、丙酸、丁酸等底物的轉化率進行考察時發現,乙酸的最大氫轉化率最高,達到65.3%。廖強等研究發現,光合細菌代謝底物為產氫提供還原力氫。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大和進口流量的增大,固定化光合細菌光生物制氫填充床在產氫速率和底物降解速率呈遞增趨勢。劉雙江等用海藻酸鈉固定sphaeroidesH菌株進行豆制品廢水產氫實驗,氫含量在60%以上,廢水COD去除率達41.0%~60.3%。研究還表明,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平均產氫速率和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均高于低濃度有機廢水,但H2含量較低。朱核光利用瓊脂固定R.sphaeroides進行豆腐廢水產氫實驗,50h連續產氫,最大產氫速率達2.1L/h·m2,TOC去除率達到41%。Yokoi等人對產氣腸桿菌HO-39菌株采用多孔玻璃為載體對菌體進行固定時,產氫率提高到850mL/L·h(HRT=lh),較非固定化細胞的產氫率提高7倍。這些研究成果開辟了生物制氫的新路徑,為生物制氫新工藝的開發提供了參考依據。
4在生物柴油方面的應用
酶法生產生物柴油具有反應條件溫和、醇用量小、產物易分離及無污染物排放等優點,尤其是對原料要求低,有望降低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因此,酶法生產生物柴油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固定化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酶法生產生物柴油的研究。吳茜茜等的試驗結果表明,在20mL正己烷、加酶量7.5g(12U/g)、脂肪酸10g、酸醇摩爾比為l∶1.2、含水率4%條件下,分3次加入甲醇,40℃反應8h,反應體系酯化率達到了82%。在王學偉的試驗中,其同樣以正已烷、固定化的脂肪酶、脂肪酸(大豆油)、甲醇為反應物,最終得到脂肪酸甲酯的質量分數高達91.87%。高靜等的研究表明,自制的固定化假絲酵母脂肪酶99~125可以較好地合成生物柴油。在最佳實驗條件下,反應體系采用石油醚(60~90℃)為溶劑,底物有機溶劑與油的摩爾比為1∶4,反應體系加入油質量的10%的水,采用2次流加甲醇,反應6h,油醇摩爾比1∶3,反應轉化率最高可達92%,酶使用7批后,其反應轉化率仍然能夠達到70%。張媛媛等研究了固定化南極假絲酵母脂肪酶(Candldaantarcticalipasc)的新方法,在固定化酶同時加入聚合物PEG(polyethyleneglycol)進行非共價修飾,可顯著提高固定化酶的轉酯活力。PEG修飾的固定化酶轉酯比活是未經PEG修飾的固定化酶的4.1倍,轉酯酶活回收率為604.8%。高靜等研究發現,使用木糖對脂肪酶進行保護,其變性溫度為144.3℃,比未保護的酶提高了83.8℃。魏作君等將溶膠-凝膠法制備的固定化離子液體進一步應用于脂肪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正己酸乙酯產率均在90.0%以上。王珊等用活性炭固定產脂肪酶的發酵性絲孢酵母細胞,結果發現,在100mL發酵培養基中(250mL搖瓶)添加1.0g活性炭、于160r/min吸附培養48h,可吸附較多發酵性絲孢酵母細胞。將固定化細胞于4℃保存30d固定化細胞的脂肪酶活力無明顯下降。用固定化細胞催化大豆油轉酯化反應,連續催化5批后酯化率仍超過50%。但是篩選高活性脂肪酶、對介質耐受性好的脂肪酶,以及提高脂肪酶的使用壽命和轉化率仍然是長期的研究課題。筆者有理由相信,隨著脂肪酶法合成生物柴油技術的發展與產業化進程的推進,脂肪酶法制備生物柴油將會以其高效、安全、節能、環保、低成本等優點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5結論與展望
雖然固定化技術在諸多領域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在特定行業中,距離其大規模應用還有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
5.1酒精行業
首先,載體材料或固定化所用的試劑有時會對細胞產生比較大的生理毒性,進而影響目標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其次,固定化技術使細胞密度過高,導致營養和代謝產物的傳質效果較差,影響細胞整體活性,進而影響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最后,載體固定化細胞的大規模制備過程復雜,容易引起雜菌污染。而且固定化載體材料的使用和不斷消耗也帶來了附加成本,使其在酒精行業的推廣受到一定限制。在酒精行業,新型、低成本、無毒害或低毒害載體與固定化試劑的篩選與研究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同時,大規模固定化細胞制備過程及固定化細胞連續酒精發酵過程中的染菌控制也值得重視。
5.2環保與制氫行業
廢水、廢氣中的成分都比較復雜,單一的菌株無法完全降解,因此研究人員需進一步篩選高效率的、通用的菌種,使一種微生物能夠降解多種污染物或者是幾種微生物能夠聯合降解不同的污染物;另外,研究人員需開發出適應于工業化復雜體系的具有高強度、高傳質性能、低成本特點的載體、適應于工業化的高效固定化反應器。
5.3生物柴油領域
篇2
【關鍵詞】絞股藍;化學成分;皂苷;多糖
Abstract:Withmo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Gynostemmapentaphyllum,peoplehavelearnedmoreaboutchemicalingredientsinit.Inthispaper,somenewachievementsinchemicalingredientresearchwereintroduced,whichisfavorabletofurtherresearchofchemicalingredientsofGynostemmapentaphyllu.
Keywords:Gynostemmapentaphyllu;Chemicalingredients;Saponin;Polysaccharide
絞股藍G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葉膽,為葫蘆科絞股藍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資源豐富。絞股藍中含有皂苷、多糖、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種化學成分。絞股藍能夠有效地保護心、腦、血管和肝臟,降低血脂、降膽固醇、降轉氨酶、調節免疫和抗誘變,而且在抗衰老、抗疲勞、抗輻射和消除自由基的同時,還能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抗潰瘍、抑制膽結石形成和調節內分泌活動[1~3]。因此,研究絞股藍中的化學成分,有利于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絞股藍,明確絞股藍中的藥理活性成分。本文主要介紹了絞股藍皂苷和多糖等成分的研究進展,為絞股藍的開發提供參考。
1絞股藍皂苷成分的研究現狀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絞股藍中分離得到了人參二醇和2α-羥基人參二醇,首次揭示了絞股藍中含有達瑪烷(dammarane)型皂苷類成分。隨后,人們對絞股藍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發現的絞股藍皂苷(Gyp)總共達136種,其中有絞股藍皂苷(Gyp)Ⅲ、Ⅳ、Ⅷ、Ⅻ與人參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還分離得到了人參皂苷Rd3,K,其余為人參皂苷的類似物。由于絞股藍的產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錚[4]等曾經對1990年以前發現的84種皂苷成分進行過綜述性報道,但由于絞股藍皂苷具有較好的藥理療效,因此,對絞股藍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熱點。1990年后,又有52種絞股藍皂苷被相繼報道。根據苷元結構相近的程度,本文將這52種皂苷分為11類。
第1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C54H92O222-glc-glc-CH2OH6-glc-rha-H19[10]C54H90O222-glc-glc-CHO6-glc-rha-H20[10]C47H78O172-ara-glc-CHO-glc-H
第4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232421[11]C41H70O132-xyl-glcH(S)22[11,12]C42H72O142-glc-glcH(S)23[11,12]C41H70O132-xyl-glcH(R)24[11,12]C41H70O142-xyl-glcOH(R)(S)25[13]C41H70O142-glc-xyl-OH(S)(S)
第5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23(S)26[9]C46H78O18-glc-xyl6|2xyl-OH27[9]C47H78O19-glc-glc6|2xyl-OH28[9]C41H70O142-xyl-glc-OH29[9]C41H70O142-glc-xyl-OH30[9]C42H70O142-xyl-xyl-OAc31[9]2-glc-xyl-OAc32[9]C48H80O19-glc-xyl6|2xyl-OAc
第6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1933[14]C49H82O18MeCO-glc-xyl2|6|3rha-CH334[14]C46H76O17-ara-xyl2|3rha-CHO
第7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192135[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OH36[14]C47H78O17-glc-xyl2|3rha-CH3-OH37[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OH38[14]C48H78O17-ara-xyl2|3rha-CHO-OEt39[14]C49H82O17-glc-xyl2|3rha-CH3-OEt40[15]C47H78O16-lyx-glc3|2rha-CH3-OH
第8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121920(S)21252641[5]C53H90O222-ara-glc-H-CH3-rha-H-OH-glc42[9]C52H86O23-ara-xyl2|3rha-H-CHO-H-O-glc-OOH-H43[13]C46H76O18-ara-xyl2|3rha-H-CHO-H-OH-OOH-H44[9]C53H90O242-glc-glc-OH-CH3-xyl-glc-H-OOH-H45[13]C53H90O21-glc-xyl2|3rha-H-CH3-H-O-xyl-OCH3-H
第9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2α3β121920(S)212446[5]C52H88O22-H2-ara-glc-H-CH3-H-O-glc-rha47[9]C52H86O22-H-ara-xyl2|3rha-H-CHO-H-O-glc-H48[16]C36H62O10-OH-H-OH-CH3-glc-H-H
第10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序號分子式C-位3β1949[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50[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
第11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第12類絞股藍皂苷結構通式及特點:
glc=β-D-吡喃葡萄搪基,xyl=β-D-吡喃木糖基,rha=α-L-吡喃鼠李糖基,ara=α-L-吡喃阿拉伯糖基,lyx=β-D-來蘇糖基,Ac代表乙酰基,Me代表甲基,鍵上的數字代表鍵合的位置
隨著人們對絞股藍皂苷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絞股藍皂苷的不斷發現,且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差別。第1類、第4類、第5類、第6類、第7類、第10類和第11類在二十位碳上成環,但是在其成環的類型上又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第11類所成的環為含氧的雙環。第1類、第4類、第6類、第7類和第10類所成的環為五元環,而其中的第1類、第4類和第7類為含氧的五元環,第6類和第10類為不含氧的五元環,而且即使在含氧的五元環中氧所在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第5類為含氧的六元環。此外,碳碳雙鍵的有無和位置也有很大的區別,第4類、第5類、第6類和第11類不含碳碳雙鍵,其他的幾類都含有碳碳雙鍵,第1類、第2類、第3類、第7類和第12類的碳碳雙鍵在24和25位碳上,第8類的碳碳雙鍵在23和24位碳上,第9類和第10類的碳碳雙鍵在25和26位碳上。
2絞股藍多糖的研究現狀
多糖也是絞股藍中含量比較多的化學成分,在研究皂苷的同時,對多糖的研究也逐漸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王昭晶等[18]對堿提絞股藍水溶性多糖進行了研究,并得到一種粗多糖AGM。經葡聚糖凝膠(G-100)柱層析檢測其糖分布情況,表明AGM可能由兩種多糖組成,其中一種含有結合蛋白質。而且經高效液相色譜確定了AGM的單糖組成為:鼠李糖∶木糖/巖藻糖(其中至少含有木糖或者巖藻糖中的一種)∶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2.43∶1.00∶3.02∶2.59∶3.46。宋淑亮(《絞股藍多糖的分離純化及其藥理活性研究》,2006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對絞股藍多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共分離出了3種絞股藍多糖GPS-2,GPS-3和GPS-4,并對其中的兩種GPS-2,GPS-3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確定了GPS-2的分子量為10700Dal,GPS-3的分子量為9100Dal。GPS-2成分中含有鼠李糖和木糖,GPS-3成分中含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
3其它化學成分的研究現狀
絞股藍中除了含有皂苷和多糖外,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萜類、有機酸、生物堿、多糖、蛋白質等以及鋅、銅、鐵、錳、硒等微量元素,但是,在最近幾年里對這幾方面的研究都比較少,對黃酮化合物的研究也只是對其含量的測定和精制上[19,20],目前,除了20世紀80年代報道過的商陸素、蘆丁、商陸苷及丙二酸等十多種黃酮類物質外,未見有新的化學成分的報道。
4結束語
研究絞股藍中的化學成分,將有利于進一步明確絞股藍的藥理活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絞股藍中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特別是在絞股藍皂苷的成分研究中,發現了多種新絞股藍皂苷,這些發現將有助于進一步對絞股藍的開發和利用。此外,對絞股藍中多糖的研究也引起了國內一些學者重視,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近幾年對絞股藍中黃酮化合物成分的研究未見報道。由此可見,對絞股藍多糖和黃酮類化合物成分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張瑞哲,張常勝,于慧敏.絞股藍藥理及臨床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2000,13(5):295.
[2]任穎,王秋玉,吳澤民,等.絞股藍皂甙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1,14(5):988.
[3]侯慧麗,傅童生.絞股藍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6,27(Z1):59.
[4]覃章錚,趙蕾,畢世榮,等.絞股藍的皂苷成分及資源[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2,4(1):83.
[5]SoniaP,CosimoP.New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5,58(4):512.
篇3
[關鍵詞]古建筑 現狀 歷史文化 價值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249-01
引言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了的詩,其實,建筑比詩更華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還滲透著由歷史積淀而來的人文情懷。任何建筑,反映的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建筑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水平。還折射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與審美情趣,立體的反映出時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古代帝王與宮殿的恢宏精致凸顯了皇權的威嚴與倫理的咄咄逼人;陵墓與壇廟的莊嚴肅穆昭示著古人對“慎終追遠”的重視;疊山理水的山莊、園林,把山、水、石、樹融匯一體,又是中國文化追求適意自然與詩意自然的表現;中國古代建筑不張揚的個性,而以建筑群體的和諧為至境,也是中國文化追求有序、和諧的絕佳體現。
1 我國古建筑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古建筑大部分采用木、磚瓦和土為主要建筑材料,盡管可以就地取材,但是很容易損壞,特別是木結構的建筑,其具有易燃、易腐蝕的特點,使得古建筑一旦受到火災及長時間的腐蝕,就會整體倒塌,所以木結構的古建筑很難完整的保存下來。于公元782年建造的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是目前保存下來最為久遠的地上建筑,但是此建筑規模很小,而且不能代表唐代建筑技術的最高水平。我國木結構的歷史相當悠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木結構構件,但是大部分比較輝煌的木結構建筑比如秦朝的阿房宮、唐朝的大明宮等均剩下了一些難以辨認的土臺。特別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期間,我國的古建筑被大量的毀壞,比如山西境內的純陽宮、三清殿、關帝廟、大佛寺,山東的寺廟、古塔等均被毀壞。而且在期間,在戰爭期間保留下來的古建筑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又被毀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古建筑對于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國開始對一些毀壞的古建筑進行修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我國有名的園林城市蘇州在得知常州將對荷花池地區的老街區進行改造后,及時的購得幾處古建筑,并進行編號繪圖,然后再蘇州進行異地復建,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以看出,我國的古建筑正在從被視為破舊而拆除,到被視為新的資源而加以利用開發,實現了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利用,這為我們保護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我國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國的古建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五千年來形成的建筑形式、建筑裝飾等都是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豐富的營養元素,為當今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的規劃建設、城市環境綠化等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借鑒的源泉。我國的古建筑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的載體,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需要我們用科學和發展的視角對其進行繼承和保護。在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迅速的時代,要研究并充分利用我國古建筑的文化,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以為建設中國特殊的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服務。我國的古建筑總結起來主要體現了如下幾種文化:
2.1我國的古建筑一般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比如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且盡能用豐富的風格和外形表達一種不強求、不攀比的一種地域性建筑歷史文化。比如在黃河中游的黃土地帶,由于土層厚,土質松軟,且雨量比較豐富,曾經遍布森林,這使得古代人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得以定居下來,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為構架,以黃土為墻壁,屋頂鋪有草泥;而在中國的南方,房屋的建筑材料除了土木外,多采用竹子和蘆葦;而我國的山區則廣泛運用石材,以條石筑壁,片石敷頂。我國古代這種因地制宜的這種建筑歷史文化,對當代的價值就是借鑒古代的這種思想,實現豐富多彩的城市風格。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保護自然環境外,更主要的是根據當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據當地的建筑審美和生活習俗進行建筑的建造工作,避免出現在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現象。
2.2我國的古建筑歷史文化中講求秩序,這與我國幾千年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其是當時社會秩序的一種體現。而在當代這個經濟和社會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我們借鑒中國古建筑這種秩序的特征的關鍵是構建科學有序的城市空間。對于當代社會來說,主要的是一個城市要有一個合理的建設規模、適當的城市密度及嚴格的城市管理制度。也只有在這種科學的秩序的約束下,城市各項生活才能有序的進行,比如,在城市的功能區劃定下來后,我們必須服從;區域的容積率確定了,我們就應該按照這個容積率去進行建設活動,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和諧社會和宜居環境提供必要的保證。
2.3中國的古建筑的結構形式和空間布置都是以人性化為準則,一切為了方便生活,一切從方便生活出發。我國古建筑的這種歷史文化價值,對當代的城市化建設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經濟和人居,這兩個基本功能之中,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而在一個城市中要體現這種歷史文化價值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上,用滿足和服務人民的生活需要作為基本思想,力求創造和諧的居住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活環境,在進行各項建設的過程中,要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和需求,嚴禁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人居環境。另外,在城市規劃功能的定位上,必須充分考慮人居功能的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但是在城市的功能空間的劃分中,人居功能是第一位的,因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
2.4我國大部分古建筑都可以用簡樸這個詞來形容,這不僅是中國建筑歷史文化的一個部分,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反映。中國古建筑的這種文化,對我們當代仍有很大的價值。比如,在城市建設中,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廣場、大馬路;在城市的綠化上,追求一些名花名木,有的甚至將千年大樹從外地移植過來;在建筑的形式上,追求外立面的標新立異,但是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在運營和維護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違背我國幾千年來的簡樸的建筑歷史文化,也不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嚴格審核,規范到我們政府倡導的節約低碳的生活上來。
3 如何能更好的繼承好古建筑歷史文化
我國古建筑歷史文化的特點及對我們當代社會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前面已經進行了介紹,下面簡要介紹更好的繼承古建筑的歷史文化的兩點措施:
3.1對保存到現在的古建筑進行必要的保護,要在保護中進行修繕,這個修繕不是縫縫補補的概念也不是推倒了重來,是保證古建筑的原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古建筑本身,還應切實保護好古建筑周圍的那種歷史文化氛圍。
3.2不能濫用仿古措施,對于新建的工程,除了為配合古建筑及一些個別環境的情況下,需要建造仿古建筑外,應禁止出現克隆古建筑的現象,違背了我國古建筑的歷史文化,也與我國政府倡導的因地制宜和簡樸的建筑形式不相適應。
4 結束語
中國的古建筑不僅有外觀的瑰麗華美,更具深深地文化內涵。無論是小橋流水的庭院,還是巍巍高聳的殿堂,無論是斑駁陸離的雕飾,還是長河落日的雄關,都能于其中品味到歷史的滄桑,與古人進行精神的溝通。更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環境下的一種文化沉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陶世安等.《走進中國古建筑》[M].機械工業出版社
篇4
關鍵詞:慶州;古城保護;城市開發
中圖分類號:G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6-0149-02
一、序論
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蘊含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量信息。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己成為所有歷史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一方面要發展經濟,進行城市建設,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使二者不相沖突,協調發展,這本身就是很難做到的。因此目前國家重視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確保文化古城建設有序合理的發展。
韓國雖然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半島國家,但是卻擁有9處世界文化遺產,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很好地加以保護和傳承。值得一提的是韓國一些歷史文化古城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并且利用歷史文化遺跡和傳統文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們的成功保護和開發利用策略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學習。
本文主要以韓國歷史古城慶州為例,深入研究韓國古城保護與發展的實踐經驗,探討他們的發展策略,從中可以找到解決我國古城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矛盾和難題的辦法,為我國主要的古城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慶州古城保護及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慶州位于韓國東南部慶尚北道,屬于韓國中等城市,慶州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其中有約一千年的時間(公元前57年至935年)是作為新羅王朝的首都,遍布著新羅時代的文化遺址。慶州是朝鮮半島歷史文化和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具韓國國土研究院調查資料顯示,慶州具有指定的國家級、道級文化遺產297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12個文化都市之一,被譽為 “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慶州的佛國寺、石窟庵、歷史遺址群被指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慶州作為國際性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其主要特色。慶州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不僅對國內游客,也對海外游客尤其是歐美國家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都有很多外國人前去參觀游玩,進行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好的保護了慶州的歷史文化資源。慶州的文物古跡和空間格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時也發揮了對市民的貢獻,旅游產業的可觀收入也為繼續進行文物的管理和修葺提供了資金。進入了良性循環狀態。
慶州在古城發展上,首先確保歷史文化資源的永存,慶州是新羅長達992 年的千年古都,擁有最具韓國特點的自然景觀以及新羅時代的遺址, 因此在開發中突出其“天然博物館”的特色。同時韓國政府花費巨資修復了慶州的許多古跡,并將連同慶州及其郊區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區全部劃為歷史保護區。為保護古跡和人文環境,慶州不準建造高樓大廈,農村和城鎮居民住房多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平房或2-3層的樓房,與整個慶州的文化古跡相相得益彰。因此慶州地區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風貌。同時有形與無形資源開發相結合,民間新羅節慶習俗、傳統花郎武藝、傳統民俗娃娃和韓紙的制作等,很好地展示了慶州的文化旅游特色。
慶州大力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并沒有影響慶州經濟發展。慶州大力發展有特色的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通過召開慶州世界文化博覽會、新羅文化節及韓國美酒及糕點宴會等代表韓國的慶典和國際性活動發展成為國際性文化藝術城市。吸引了很多國內外游客,成為國際性歷史文化名城。
三、慶州古城歷史遺跡保護與發展規劃實踐特點分析
(一)國家的法律支持和慶州市政府的主導
韓國國家于2005年制定了《古城保護特別法》,將古城保護上升到法律高度,從文化遺址的個別保護上升到歷史文化大環境的保護。慶州古城保護與發展得益于此法律。為慶州的規劃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慶州市城市基本規劃成五個區域,歷史遺跡保護區、歷史景觀保護區、開發促進區、新城區、普門觀光區,具有不同的城市功能。
慶州制定了具體針對慶州文物古跡保護的相關法規和條例,有“文物保護法”、“都市計劃法”、“建筑法”等。比如規定保護區范圍,木柱、石柱建筑,從建筑物外檐在地面投影起20-100米內為保護區,王陵、古墓等封土下端起10-100米內為保護區等。還規定了市區內建筑物高度,慶州舊市區內的建筑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間。另一方面,通過條例加強對韓國傳統住宅區的保護和管理。為了傳承韓國傳統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幾個歷史遺跡區周邊建造歷史文化美觀區,即區內各種建筑要按照古時的民宅式樣建造。規定建筑物的圍墻、大門、屋頂樣式、色彩、材料等。這些規定都細致入微的起到對古城建設的指導作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慶州市的發展也同樣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主導。在慶州制定了綜合發展規劃以后,韓國國家各個部門及慶州市市政府、慶州文化管理委員會、慶州主要公司等共同參與工程的推進,一個部門只負責一個任務,避免平行部門的混合管理,行政管理體制比較完善。同時慶州市古城保護和發展采取政府主導型經濟運營機制,一半以上的資金都是由政府部門投入,極大的提高了古城開發的運作能力。
(二)妥善解決開發與保護之間產生的矛盾問題
慶州在進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候,始終做到開發和保護并舉。將舊城街區大部分地區都劃到特別保護區和歷史文化環境區內,強化了對舊街區的保護力度。從個別物的個別保護轉向對文物系統的整體保護,舊城區原有遺跡的修復和保護與新城區建設同步進行。慶州禁止對大陵園內古墳的挖掘和開發,禁止在舊城區建設高層建筑,禁止興建有污染的企業。而現代化高層建筑大多在市外20-30公里的地方。
慶州發展避開歷史遺跡豐富的舊城區,遵循新羅王京地區遺留輪廓,營造與地區景觀相配合的中、低密度的居住空間。周邊的綠地、河流、文化遺跡成為一個整體,在保護文化古跡的同時,也給居民創造了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慶州新區的開發成功聯合了周邊主要城市,如大邱、蔚山、浦項等,發展成為綜合新都市。
(三)維護居民利益,引導居民自發進行古城保護
由于韓國是土地私有制,在慶州進行古城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古城很多土地都屬于當地居民私有財產,由于剛開始缺乏政府主導,居民亂建房屋,開發混亂。后來在舊城遺址復原和改造過程中,慶州政府注重對居民拆遷的安撫工作,制定明確細致的補償方案。花巨資分次集中購買居民土地,并在新區進行房屋的加倍補償措施,很居民利益得到了保護。
另外鼓勵居民根據條例規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傳統韓屋能夠顯示出傳統建筑美感,并有利于保護周邊地區景觀時,政府則提供一些資金支持。對獨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萬韓元(約合250美元),對房屋屋頂的維修每平米提供5萬韓元(50美元)以下的資金。這樣使得居民在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體會到了古城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和質量的提高,因此自發的加強對古城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并積極支持政府的規劃建設。
(四)開展各種節慶活動和博覽會,大力進行外宣活動
慶州政府在古城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對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政府為主導對當地的旅游活動進行宣傳。由政府牽頭,利用韓國觀光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對慶州的古城旅游商品進行企劃,包裝,然后通過媒體進行報道,通過網絡進行宣傳。并以文化觀光慶典為導線,進行海外市場開發活動。慶州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慶典活動,分布于各個季節和時間,慶典有政府支援和當地居民的參與,各個部門聯合對慶典進行策劃和旅游商品的開發、銷售。并且制作慶州市市政府和慶州文化旅游網站,設有英語、日語、中國語多國語言網頁,內容詳盡,設計新穎。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四、給我國古城保護與開發的啟示
(一)利用先進理念進行古城建設設計長遠規劃
城市規劃對于古城的發展至關重要,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能夠減少很多開發過程中對于古城文化資源的破壞,緩解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各級政府要對相關城市進行全方位的調研與分析,制定符合該城市特點的規劃,并帶頭執行。不僅要有短期規劃還要有長遠規劃,同時確保換屆不換規劃,保證規劃持續進行。合理規劃好古城與新城的關系,用新城發展帶動舊城的保護和改造,用新城發展彌補舊城空間和功能上的不足,起到互補作用,形成統一體。
每個古城按照自身發展階段和特點,對于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古城環境、格局等進行不同層次的保護和維護,對老城區要堅持保護、保存和修整結合的方針,對新城要堅持科學合理規劃、現代管理模式運營的方針。
(二)加強政府主導和資金的投入
要重視發揮文物部門在古城保護中的作用,多部門進行協作。要加大古城歷史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與整治資金投入,同時積極探索多元投資渠道,開拓有特色的新型產業,探索建立古城保護的補償機制。同時加強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開發文化旅游資源來擴充文物古跡保護經費,從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專項文化保護資金,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也實現了文物資源的長久保護。另外政府要出面進行文化產業資源招商引資,吸引港澳臺和海外資金的注入。
(三)調動市民保護積極性與參與性
我國很多古城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和傳播還主要是政府推動,地方和民間都是配角,積極性還沒有被激發出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廣大民眾應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以主人翁的姿態來面對古城的保護和傳承。古城舉辦的各種旅游節和文化慶典活動,應以民眾為主體,讓民眾找到節日文化主人的感覺,進而投身到古城歷史文明對外傳播的隊伍中去。政府應打造廣大民眾對于所在城市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使廣大民眾自發地調動起積極性,投身到古城保護和建設行列中去。
(四)開發各種旅游產品、加強外宣
針對古城自身歷史資源特色,開發各種旅游產品、策劃各種慶典活動,政府組織專門的人員進行這些產品和活動的包裝、廣告策劃,拓寬傳播途徑,有效利用網絡、電視等傳播媒體積極向國內外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古城的發展中。
參考文獻:
[1]慶尚北道.慶北圈觀光開發計劃[R].2002.
[2]韓國觀光資源部.慶州傳統文化中心城市的觀光發展構想[R].2009.
[3]王景慧、阮儀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4]劉漢州.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保護與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篇5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模式方法
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協調保護與建設發展,以確定保護原則、內容和重點,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保護措施為主要內容的城市規劃的專項規劃設計。以國內外先進的保護實踐經驗為借鑒,探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模式與方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現實意義
1.1 歷史名城保護是城市文化價值的顯化
人們認識到保存人類文明進程中多種文化的完整連續的重要性,歷史環境保護的范圍也從文物建筑單體擴展到與人們當前生活休憩相關的區域,以至整個城市。由于歷史城市的魅力與價值是任何相似之物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當代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歷史環境保護逐漸凸現其文化價值。
1.2 歷史名城保護是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文化生態”是指一座城市的人文文化形態。城市歷史環境也是反映城市的多元性、異質性和復雜性的重要物質成分。從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生態學原理看,沒有城市歷史環境的存在,城市的穩定性也無從談起。因此,歷史名城保護是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
1.3 歷史名城保護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歷史城市蘊含有真實的歷史遺存和寶貴的精神資源。而這些歷史遺存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留給后代的將是斷裂的歷史,永遠的遺憾。可持續發展長遠全面的效益觀,促使人們重視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把寶貴的歷史文化信息延續下去,使之在后代中得到持續的利用。
1.4 歷史名城“特色”是歷史城市的精髓
城市特色維持與城市歷史保護息息相關,城市特色創造離不開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的延續與時代文化的創造是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過傳統風貌特色的發掘與現代城市個性創造相結合,才能達到城市特色與歷史文化保護的完美統一。
2 國外歷史名城保護實踐的借鑒
國外發達國家既將城市文化遺產看作是一種“文化資源”,更有甚者看作是“文化資本”,充分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進而采取一種政府、市場、民間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護。
2.1 海德堡:區域的保護方法
為保護古城的環境和特色,要從城市所處的更大區域范圍進行分析研究,統一規劃布局。海德堡是位于法蘭克福南部的一座古城,它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規劃及古城保護規劃,全區域性地對老城進行保護。從而減緩海德堡的現代城市有障古城功能的擴展,保證了老城與自然的良好協調關系,保證了老城的規模及城市基本形態的保護。這實際是一種通過建設新城以保護舊城的方法。[1]
2.2 巴黎:城市整體的保護
巴黎制定了全城性的保護規劃,保證舊城范圍內不作高密度、大體量、大規模的開發,從總體上保護舊城;規定規劃地塊的外部邊界及景觀不得改變,這樣就保護了整個城市的城市格局及景觀形象;通過法律對巴黎全城進行限高規劃,使巴黎的空間尺度及城市天際線均可保持傳統的形象。[1]
2.3 威瑪:片區保護
對于那些歷史遺跡豐富的古城,劃出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跡豐富的街區進行重點保護,對維護古城的風貌、格局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威瑪是一座千年歷史的旅游古城。為保護這座歷史名城,在全城劃出的重點保護區充分體現著威瑪的歷史及城市建設特色。
2.4 漢堡:主要城市特色保護
對于城市別有特色的內容加以特別重點保護,使城市特色更為突出。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是一個現代化的大港口。在其市中心區古城保護中,特別強調對圣米歇爾大教堂等五個大教堂尖塔所形成的城市天際線的保護,對新建建筑體量的控制成為其古城保護工作的重點。
3 我國歷史名城保護實踐的借鑒
點,主要指國家乃省市各級政府確定的多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多數是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筑,“點”是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的基本構成單元。
面,主要指古建筑周圍的環境。對“面”的保護,核心是與“點”協調,有的采取保持原貌的協調,有的采取控制高度和建筑形式的協調,有的可以對“面”改造創新并保持協調。
線,是指城市的運動系統、園林水系、傳統商業街、文化街及多種景觀走廊。
體,是指城市整體格局的保護。保護名城原有的道路格局、城市空間布局、天際輪廓和體型尺度,都是“體” 的保護重要內容。
貌,是指各名城所特有的風貌。城市的“貌”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表現為獨特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以及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俗 [2]。
4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踐模式
一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盡量保護基礎的傳統風貌,同時在舊城外開辟新城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這樣既滿足了現代建設的需要,又緩解了舊城中人口過密、居住條件差、通擁擠等的矛盾。洛陽總體規劃采用了“保護舊城,另辟新區”的做法。 [3]這種保護模式適用于舊城面積不很大,歷史文化遺棄較多的城市。
另一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跡,并對舊城進行改造和建設,同時向舊城四周輻射,進行新的城市建設。西安市在城市規劃中,以現存的明城為中心,向四郊均衡發展。在規劃中突出了保護明城的完整格局,這種保護模式適用于舊城面積較大,文物古跡多而分散的名城。
5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筑保護更新模式
在實踐的探索中,我國歷史名城的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模式通常分為保存、保護、整飭、暫留、更新五種方法[4]。
保存,即保持原樣,以求如實反映歷史遺存。“保存”是以修舊如故為原則,針對各級文物保護建筑特性來確定的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措施,”。
保護,就是保護建筑的原有風貌,并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完整性的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保護”是針對建筑質量和建筑風貌都較好的歷史建筑。
整飭,即根據歷史街區的風貌特征和要求,對建筑的立面和形體上不符合歷史風貌的部分進行強制性的整改,通過整改恢復建筑的原有風貌或者減小它們與歷史街區環境的沖突。[4]
暫留,即暫時維持現狀,待以后條件成熟時拆除、改建。這是指對一些應該拆除的不協調的建筑,由于種種原因一時無法進行拆除或改建。
更新,針對影響傳統風貌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對象主要針對功能不符、對周邊環境風貌有較大沖突和視覺障礙、有條件拆除的建構筑物。
6 結語
城市保護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態度或行為方式。歷史名城保護規劃應充分總結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采用適當的保護與更新模式與方法,將保護方式從單一、僵硬的文物古跡保存,過渡到全面、靈活的歷史環境保護和綜合、謹慎的文化資源再利用,進而維持城市歷史的延續性、歷時性,防止城市文脈的斷裂,使城市歷史文化得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顧曉偉. 歷史性城市的景觀控制研究――暨蘇州古城景觀控制的分析和評述. 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9
[2]鄧剛. 城市環境中的新舊對話. 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4
篇6
論文摘要:中國對于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可以說剛剛起步,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理念和手段。本文通過介紹什么是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意義、現狀和面臨的問題,以及保護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關于保護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們對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關注。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眾多承載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傳統、歷史的古城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華夏大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文化體驗的追求日趨流行,“歷史文化城鎮”開始為人們所熟悉。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含義
所謂歷史文化城鎮,就是許許多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體構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街道景觀。例如,帶門樓的宅第,樹木繁茂的廟宇,高聳的城郭、寶塔,以及文明開化以后所產生的西洋建筑、橋梁、濠河……等的姿態。[1]每個建筑物和構筑物,都有其深遠的由來和歷史,如果能夠為來訪者提供詳細了解的資料,則必然會給人們很大教育;如果能將它們組成一定形體,創造出我們四周的“環境景觀”,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異地的人,擴大生活范圍,彌補生活體驗的不足。我們親生感受到,在我們生活的國土上,可以創造出多么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來。
但是文化城鎮并不只是給外來者賞心悅目。文化城鎮猶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這里反映著人們的實際體驗,這是無法代替和置換的,他們將視它為自己的故土故鄉。
所以,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就是在保存歷史文化城鎮物質遺產的同時,如民居、街道、橋梁,保護城鎮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性環境。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意義
早在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17次全會制定的“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保護的國際建議”的前言中說:“在生活條件迅速變化的社會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輩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密切接觸,才是適合于人類生活的環境,對這種環境的保護,是人類生活均衡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個地區的社會中,充分發揮文化及自然遺產的積極作用,同時把具有歷史價值和自然景觀的現代東西都包括在統一的綜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適的。”
科教文組織的第19次全會,提出了“歷史性地區的保全及其在現代的作用”的國際建議,其中有:“所謂歷史性地區,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歷史的客觀存在。為適應多樣性的社會生活必須有相應的多樣性生活背景,據此,提高歷史性地區的價值,將對人們的新生活產生重要意義”。[2]
可見,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對我們了解歷史,傳承傳統文化,豐富現代生活,促進社會多樣性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保護歷史文化城鎮是人類生活均衡發展的一種需要,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古城鎮的保護處于一個越來越重視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就有關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規定,歷史文化城鎮自然也在保護之列。而在2007年7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該條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過單獨制定法規對歷史文化城鎮保護進行規范,國家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各級地方政府也有相應歷史文化城鎮保護法規的出臺。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2006年開始施行的《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中國社會正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投放到這個我們過去不曾注意的焦點上。
但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現狀令人堪憂。最主要是對歷史文化城鎮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對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礙。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面臨的問題
當前,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追逐經濟利益與保護當地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現代人對傳統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歷史文化城鎮鎮潛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資源,發展旅游業,推動地方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開發,使得歷史文化城鎮不斷商業化。許多地方只是關注眼前的經濟利益,忽視了古城鎮本身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更忽略了對歷史文化城鎮的持久保護。歷史文化城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已經日趨嚴重,并直接影響著古城鎮的“生存”。因為,于歷史文化城鎮而言,其巨大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城鎮建筑,布局結構的合理和藝術,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歷史,文化氛圍,民族風俗習慣,。商業化的開發使得歷史文化城鎮離它的價值越來越遠。
以云南麗江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與雅典、羅馬、威尼斯等偉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責過度商業化、原住民流失,聯合國派出檢查組,麗江面臨亮“黃牌”之憂。十年僅是歷史的一瞬,然而這十年麗江的變化幾乎超過了過去800年的總和。如今,涌入麗江的不是蒙古戰車和鐵騎,而是源源不斷的游客和老板,他們帶來麗江的不是馬刀與盔甲,而是快速增長的旅游收入和巨額資本。
雕梁畫棟、小橋流水的古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搖搖欲墜,詩人、專家、學者們感嘆:在酒吧街的燈紅酒綠中,在小販的叫賣聲中,古樸一點點褪去,麗江古城正變成一具沒有內容的空殼。
07年6月,在新西蘭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麗江古城、故宮、長城、圓明園、布達拉宮和云南三江并流6項中國世界遺產被要求在大會上就管理上出現的問題作解釋。
麗江古城能申遺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頭巷尾間的納西市井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美妙結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區域都商鋪客棧林立,原住民紛紛將房院騰出給外來商人獲取一年十幾萬的租金,并用這筆錢在新城購置洋房,他們搬走家當的同時還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官員認為古城本就是為商業而建,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甚至有人認為即使聯合國真亮“黃牌”也無妨,因為麗江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知名度。這樣出自官方的想法給古鎮的保護,尤其是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造成了很大阻礙和不利影響。[3]
當地居民是保護事業的動力
由麗江古鎮一例,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歷史文化城鎮的物質遺產,基本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是,非物質性的歷史性環境,仍在遭受著肆意破壞。可以說,這是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核心問題和難點。一旦人們意識到歷史性環境保護的重要,并著手進行保護,實際上也就解決了古城鎮物質遺產保護的問題。因為歷史性環境保護較之物質遺產保護,程度更深,也是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本質。
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都與我們相似。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就開始致力于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尤其是歷史性環境的保護,并且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對我們極具借鑒價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我認為激發當地居民保護的意識和積極性,才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在日本,歷史環境的保護也如同公害處理,自然環境保護一樣,首先是由當地居民中產生。各地方政府著手采取相應對策,公布具體條例,等到這種條例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國家才作為最高行政管理,著手進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鎮文物保護法的修訂也經過了這樣一個順序而進行。以“日本全國歷史文化風土保護聯盟”為中心,由各地居民發動的保護運動,其偉大功績就在于促進各自治體頒布有關條例,并將其吸收到文物保護法內作為修訂的內容之一。
可見,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歷史環境保護的基礎和動力。而日本民眾對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的關注,歸根結底源于他們“環境觀”的變化。日本曾經爆發過嚴重的公害問題,世無旁例的水俁病和四日市氣喘病,使得公害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們敏銳地感到了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問題,發現了自然環境破壞劇烈。要求保護自然的群眾運動在全國各地興起,群眾環境觀不斷發展擴大。
最終,人們把歷史環境的破壞看作為現代環境問題的主要課題。認識到歷史環境是當地居民精神團結的象征,其消滅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后果。換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們生命、健康的犯罪行為,而歷史環境的破壞,恰是對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戰。一旦失去歷史環境給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對于曾經以此為自豪的當地人來說,簡直不可容忍。這樣一來,人們在重視環境的物質方面的因素之外,也開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價值。[4]
日本的這種“居民——地方政府——國家”的保護模式被事實證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調動我們國人的保護意識,樹立“環境觀”,這是緊接著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參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聞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報上,動員了該社所有通訊員,以“必須保存,復原的歷史性文化城鎮”為題,列舉了全日本169處城鎮加以介紹。接著又以“充滿歷史氣息的文化城鎮”為題,公布了全日本200多處城鎮的所在地圖及概況一覽表。而財團法人環境研究所在它編輯的雜志中,出版了“環境文化”特輯,將與歷史文化城鎮的有關資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兩次的朝日新聞報載為基礎,加上和全國各地方政府討論的結果,收錄和確認了400余處歷史文化城鎮。這些城鎮都是當地居民認為應該保護,由他們進行申報,并最終由國家登記注冊的。
日本的歷史文化城鎮保護始于上世紀60、70年代,主要的宣傳工具就是報刊雜志。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絡、書籍、電視等各種媒介都可以成為我們宣傳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的手段。并且我們可以把主動權交給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發現、確定、保護歷史文化城鎮。這樣更能調動居民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主動性。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與居住環境的改善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固然非常重要,但決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鎮的保護,猛一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其實并非如此。新的東西,是真正新的東西,而不是為新而新、虛有其表的拙劣設計的冒牌貨,就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言,它必然是和舊有的優秀傳統相調和的。文化城鎮的保護,必須與熱愛保護地區文物的人們生活和環境的改善、提高結合在一起,這是文化城鎮保護的基本理論。
在西歐社會中,保存、創造“理所當然的東西,存在于理所當然的場所中”的思想,使得歷史文化城鎮保存的相當完美,當地居民以此為豪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正是以居住環境的適宜性思想為指導,由當地人用雙手親自創造出來的。[5]
在我國,也有比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鎮紹興,在舊城改造中將改建和保護相結合,讓居民繼續居住在歷史建筑中,作為延伸歷史文脈的手段,這就是紹興保護古城的高明之處。
老城區以保護、旅游、居住為主,陸續遷出工廠、企業,保證原始街區的完整性;對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變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許他們改造內部結構,以更適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裝飾,與城市風貌相協調;新建居民樓多用灰墻黑瓦,體現江南民居風格。對這些歷史街區,紹興的做法是除了外觀的修繕,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電網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氣入戶等。修繕后的街區,既讓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歷史文化城鎮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遠,房內的設施老舊,與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鎮的居民生活條件差。居民為了改善條件,移居城市的情況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麗江,沒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鎮,不過是喪失了靈魂的空殼城鎮。所以,只有切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城鎮保護。“紹興模式”[6]確實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保護事業費用的負擔和經費的籌措
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事業的特色在于其多樣性。從地區的歷史、現在的功能、經濟的基礎等不同角度來看,有各種各樣的保護形態,在同一個歷史文化城鎮保護事業中,各種事業的保護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護、自然景觀的保護、公共事業便民設施的整頓等。這種事業的多樣性就決定了不應該采取統一的經費負擔。經費負擔、籌措的方式,應該根據各地區不同保護事業的實際情況,決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護與修繕,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費用,那么國家財政的負擔就可能過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擔自家的保護、修繕費用,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金。但在一些極度貧困的古城鎮,就可以由國家承擔民居保護的全部費用。
對于公共設施的保護,則可以政府出資為主,鼓勵民間組織、企業、個人出資為輔。而地方博物館、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頓費用,可以通過征收入場費的方式負擔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足。
關于經費的籌措,在日本,歷史文化城鎮保護事業的經費來源,是以補助費、貸款和公共事業為中心的。公共事業不是直接的財源,但是在編制預算措施時,從補充完善保護事業的觀點加以考慮是有益的。貸款是有償的資金,但在資金數量和使用對象上可有靈活性。
篇7
邢臺市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在通過對古城遺址的保護過程中與周邊保護范圍有機結合起來,將鹿城崗古城址賦予新的游憩、運動、健身功能,在保護遺址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傳統意味的城市公園。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址、古城遺址保護、城市公園
Abstract: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suffering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s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the ancient city ruins protection, City Park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是歲月的化石。它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脈絡,記錄著一個地區的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值得人們保護和傳承。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的:“老建筑對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沒有他們,街道和地區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
2、背景
鹿城崗遺址是西周古城遺跡,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西北20公里處的西沙窩村,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護,古城遺址破壞嚴重,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遺址和合理的發掘利用,將該古城遺址規劃成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所專家實地考查后認為:“該遺址為古城遺址無疑。城墻內夯層、夯窩十分清晰。城墻已遭破壞,但西、南兩面仍高于地面約6米,遠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墻夯土非常純凈。根據城墻規模、城墻基、夯土層、夯窩以及出土陶片、瓦當等判斷,此城墻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是在西周。
早在199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鹿城崗南側發現、發掘出“南小汪西周邢國遺址”,當時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玉器以及河北省第一片西周甲骨文;1993年在鹿城崗北面輪胎廠附近發掘出“邢侯墓地”。一系列的記載和考古發現預示著鹿城崗遺址與邢國的都城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發現不僅對邢臺歷史、對河北省乃至全國的歷史研究都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價值。
3、遺址的保護及開發利用
3.1遺址保護
3.1.1古城遺址現狀
據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調查,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形,南垣約805m;西垣約617m;北垣約591m;東垣約850m。其中南垣、北垣基本呈平直的東西走向,東垣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西垣較曲折,約呈東南――西北走向,現存西城垣中部偏西有一豁口。西城垣南段外側取土剝落的立面可見清晰的夯層,厚約7-8cm,最厚的達10-12cm,城墻系夯筑而成夯面為圓夯,局部取土坑穴暴露有夯窩,夯窩較密,直徑約6-8cm。城墻基寬20m左右,地面城垣墻體完整處高達6m。
城址內出土遺物主要出于城垣坍塌堆積中,有陶器、銅器和石器三類。陶器有板瓦、筒瓦,銅器為小件青銅器,石器為斧。鹿城崗古城址西南部有一自然崗阜(俗稱鹿城崗)地勢最高,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巖。北部及東部地勢低洼且較平坦,多為農耕地,廣植棗樹、小麥、棉花等作物。數條田間道路南北向穿城址而過,城址內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巖。
3.1.2、古城遺址保護原則
(1)修舊如舊,維護鹿城崗古城址的原生性原則
文物最寶貴的特性就是其原生性,文物保護就是要盡可能保護文物從誕生起的整個存在過程直到采取保護措施為止所獲得的全部信息,即它的歷史的、文化的、科學的、情感的等等多方面的價值,不僅要保護文物本身,還要保護文物周圍必要的空間環境。
(2)整體保護原則
需強調整體保護大于個體保護,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歷史地段。
(3)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將鹿城崗古城址賦予新的游憩、運動、健身功能,在保護遺址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傳統意味的城市公園。
3.1.3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
為了整體地保護歷史文化遺址的形態及文化內涵,根據古城遺址的現狀及發展,確立了“核心保護區、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的總體保護框架。
(1)核心區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以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核心區。核心區范圍線向內36m為古城墻保護范圍。
(2)保護區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向外0-200m范圍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保護區,占地規模67.10 hm2。
(3)建設控制地帶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向外200m-500m范圍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建設控制地帶,實際規劃中結合城市路網進行了局部調整,占地約133.72 hm2。
3.1.4展示規劃
(1)在已經發掘解剖的地段采用不銹鋼、有機玻璃等現代材料固定已經解剖的剖面,展示古城墻的原始風貌。
(2)核心區內部保存現狀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現狀小路完善核心區內部的游覽路線,種植小喬木,增加古城址的綠化率,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增設管理用房、售貨亭和公廁,改造利用現狀采石坑,創造優美宜人的景觀。
(3)保護區內部,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0-100m范圍內規劃綠地、休閑廣場、運動場地、水上樂園、建設步道、停車場等;100-200m范圍內規劃民俗風情園,展示邢臺地方的風俗民情。
3.1.5保護措施
(1)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
(2)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準。
(3)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
(4)一切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應當經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
(5)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文物保護的意識,鼓勵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3.2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
3.2.1、規劃理念
以“走近文化綠園,感念古城遺韻”為公園設計理念,在加強公園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與滄桑感的同時,注重園林綠化景觀的親和性,既是“遺址的”又是“公園的”,即利用古城遺址這一珍貴歷史文物資源而規劃設計,將遺址保護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歷史的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城市文脈的延續性,又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體現新時代的景觀設計思路。
3.2.2、規劃構思
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在保護范圍內以古城址保護為主,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現狀地形地貌、現狀道路等條件滿足功能要求,協調保護范圍內不同用地的關系,結合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優化整體環境,將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為集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與休閑、運動、健身、娛樂功能相結合的綜合性公園。
3.2.3規劃布局
根據文物保護要求,按照功能分為古城遺址核心區、休閑健身區、體育運動區、水上娛樂區及停車場五個功能區。
(1)、古城遺址核心區
古城遺址核心區內部根據現狀的道路及規劃道路確定四個出入口,各設一個出入口廣場遺址公園保護區內主要是結合現狀地形地貌,對古城墻遺存加以保護,對現有的采石坑及道路加以修復整理。在不破壞歷史遺存的同時合理安排服務用房、園林管理用房及公廁。
在利用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填補,以豐富景觀植物的種類。在植物配置時以保護文物和生態造景為原則,以營造多種形態各異,色彩豐富的小森林、樹叢、疏林灌草叢、林蔭帶等植物景觀。從而獲得穩定、多樣的植物群落景觀。選植鄉土樹種,常綠樹和落葉樹相結合,與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分隔豎向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
(2)、休閑健身區
在休閑健身區相對平緩林蔭地帶配置生態健身設施,有棋盤廣場、太極廣場、街舞廣場、演藝臺、健身步道、兒童娛樂等配套設施,結合道路、休閑場地及遺址公園出入口設置小型停車場。做到節約環境資源,體育休閑美化的有機結合,將審美與實用、觀賞與休閑、運動與娛樂進行融合,為市民提供體育休閑場地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一處空氣新鮮的天然氧吧。
喬灌草合理配植綠地的生態綠量遠大于大草坪的綠量,規劃中極少采用草坪,盡可能利用品種較多的植物進行植物配景。大喬木的種植也能產生很好的綠廊效果。列植銀杏、楊樹,夏天可以遮蔭,冬天落葉可以使人們充分享受陽光。點植合歡、饅頭柳等,以豐富植物景觀。灌木樹種考慮到植物的季相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景觀效果。上層喬木以落葉樹種為主,形成上層界面空間,以保證夏季的濃蔭和冬季的充足陽光。中層灌木以常綠樹種為主,結合配置觀花、觀葉、觀果及芳香樹種。下層采用耐蔭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綴花草地。
(3)、體育運動區
該區域重點提出運動、健康的主題,主要由網球場地、門球場地、羽毛球場地、籃球場地及足球場地組成。
(4)、水上娛樂區
規劃設置休閑沙灘、表演舞臺、音樂噴泉、組合滑道、大喇叭、兒童戲水區等。
(5)、停車場
設置在水上娛樂區與體育運動區之間,設有小型車和大型車輛的停車位。在休閑健身區還設有多處小型停車場。
停車場采用嵌草磚等透水性材料鋪裝,綠化以落葉喬木為主,并做到喬、灌、草相結合。為合理利用空間,停車場所種植樹木選擇規格大、分枝點高、成蔭快的國槐、白蠟等樹種。
4、結語
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通過對遺址的保護及遺址公園的建設,既保護了歷史文化的遺存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遺址的保護“不只是為了過去而過去,也是為了現在而尊重過去。” 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弘揚了古文明,也對民眾展示了歷史文化脈絡。
參考文獻:
1、《邢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2、李海燕,權東計國內外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 2007(09)
篇8
關鍵詞:西安城墻;遺址公園;生態學
1 前 言
景觀生態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以來,逐步融合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長,將景觀與區域資源、環境經營、管理結合,形成既突出綜合整體性和宏觀區域性,又有特色景觀和生態過程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理論主要是利用生態學基本規律,將人工與自然結合,實現景觀的動態生長和能量循環。依據生態學理論,景觀規劃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證景觀生態的完整性,多樣性和連續性,形成“斑塊——廊道——基質”完善的生態格局,實現生態景觀的連續化和完整化。
在景觀生態學中,斑塊是指不同于周圍背景的、相對均質的非線性區域,在旅游區,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種消費場所,如景點、宿營地、旅館等。從景觀資源上講,指自然景觀或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廊道是兩邊與基質有顯著區別的狹帶狀土地,也可以說是帶狀斑塊。主要起的作用是景觀連接和景觀分隔以及生物的遷移(通道)、過濾(阻隔)、棲息地等,主要包括:條形廊道,帶狀廊道和河流廊道。基質是斑塊鑲嵌內的背景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區域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社會特征。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是為保護明城墻遺址主體而建立的公園,其主要最本質的目的是遺址的保護,同時為市民提供一個娛樂休閑的場所,然而在西安城市不斷發展的今天,其這種功能定位逐漸不能滿足城市和居民的需求。論文從城墻遺址公園的現狀研究入手,找出其問題所在,根據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構建出城墻遺址公園設計策略。
2 城墻遺址公園現狀及存在問題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主要指的是環繞城墻,主要包括:明代城墻、護城河、環城林帶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公園(如圖1),總面積1224ha。主要分為四個區域:東段結合團結水庫改造,主要以水景、花卉區為主;南段以大興路改造為契機,將建仿古民居群,中間是連片綠地;西段以直城門遺址展示為中心,在環城區域建設一些漢代景觀;北段主要是綠地廣場。環城公園以古城墻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本文主要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及現狀調研三種方式對城墻遺址公園的東南段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公園主要存在的問題。
2.1 訪 談
對象:甲;年齡:71;性別:男;時間:2013,10,23,9:48am
我:老爺爺,在鍛煉呀? 甲:額
我:你家離著遠不遠? 甲:不遠,跑到這里就十來分鐘
我:你們天都來呀? 甲:恩,差不多每天來2次
我:你一天都來這呆多長時間呀? 甲:呵呵,這個不確定,差不多2,3個鐘頭吧
我:你認為這個公園咋樣? 甲:可以呀,已經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了,就是這些器材有些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像靠近我們那邊就少
我:你認為公園還應該增加點什么呢? 甲:增加點器材
我:那老爺爺謝謝啊,我走了,你鍛煉吧 甲:額
2.2 城墻遺址公園現狀研究
通過對城墻遺址公園的現狀調研,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問卷調研。
對城墻公園調研共發放300份問卷,有效問卷289份,通過對問卷整理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游客社會人口特征
遺址公園的旅游人群以21~40歲的群體為主,約占41%(如圖2),主要來著周邊,其中居住在500以外的游客最多,約占43%(如圖3),游客數量周末明顯增長。日常周邊居民居多,以鍛煉為主;周末較遠的居民較多,以觀景游玩為主。人們在園內主要進行健身、交談、休息、跑步、打牌等活動,中老年人自發組織進行秦腔、豫劇等傳統戲曲的演奏及彈唱。
(2)游客對公園的建議
在對公園的滿意程度調研中,認為公園現有設施已經足夠的游客約占13%(如表1)。同時大部分游客也反映出:公園設施欠缺,需增加且應形成體系。吸引游客來公園的主要原因是公園的環境宜人、景觀優美,南段健身設施較多,適合人們鍛煉身體。
2.3 主要存在的問題
2.3.1 規 劃
遺址公園規劃存在一系列問題:城墻遺址公園基于西安明城墻文化設計的,然而整個公園中城墻文化主題不夠鮮明,缺乏對城墻文化的深層挖掘,沒有文化氛圍;特色不明顯,與一般性的公園差別較小;遺址公園不同分區的識別度差,公園東南段可分為廣場區、健身區、休閑區以及園林綠化區,但每個分區缺乏差異性;遺址公園的重要節點設置在城市主要道路旁邊,造成交通不便和人們使用的不安全,有些區域的交通缺乏標志指示,路面崎嶇不平;缺乏公共服務設施如商店,安全設施不到位造成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不便。
2.3.2 環 境
遺址公園的環境較差:附近的污水隨便向護城河排放,造成護城河臟物亂漂,氣味難聞而且無人治理;河道全部被渠化(如圖4),而且離河岸太高,沒有任何親水空間;公園內的鍛煉設施分布過于集中,造成部分居民的使用不便,缺少居民的林下鍛煉場所。
2.3.3 管 理
遺址公園管理不合理,遺址公園不同的區段分屬不同的行政單位管理,造成各行政單位各自為政,缺少統一協調。
3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設計原則
3.1 原則之一: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對于遺產,主要有三種改造方式:保護,重建,改建。保護方式主要包括:完全保護,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目前主要采用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方式,最主要的途徑是建立遺址公園,使遺產能夠傳承,避免靜態的保護。
西安城墻遺址同樣是通過建立城墻遺址公園,一方面保護古代的城墻,另一方面為周圍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閑,鍛煉的場所。然而當今遺址的保護方法很多仍然只停留在物質實體的層面,缺乏對城墻腳下的居民生活氛圍的保護欲營造,使城墻文化沒有自身的歸屬感。因此城墻文化不僅包括遺留下來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實體空間,還包括當地的自然面貌,民風民俗,社會生活等。從而真正實現西安城墻遺址的保護與傳承。
3.2 原則之二:規劃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規劃不僅是一項技術手段,也是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政策,其必然體現出管理的屬性,對于遺址的保護,規劃與管理同樣重要。建立西安城墻遺址公園是城墻遺址傳承的手段,而管理則是傳承的保障。如果只重視規劃,而無管理,則規劃必然是空中樓閣。因此如果希望實現規劃的目標,必須將規劃與管理結合,對于西安城墻遺址公園應該是將管理與規劃相結合,分區規劃,統一管理,形成統一的有序的整體。
3.3 原則之三:生態性原則
在當今生態性規劃設計越來越被人們接受,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西安城墻遺址公園生態性,不僅表現為景觀的生態性,更應該包括文化的生態性,即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古代遺址與當代利用融合,構建出生態性的遺址公園。論文參考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的構建手段,主要從構建廊道、斑塊、基質三個方面入手。廊道一般呈現為線性通道,主要結合西安城墻遺址公園的文化、生態、休閑生活等方面構建復合型廊道;斑塊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調控點和關鍵點,主要結合公園的不同場所空間進行設置,形成以城墻遺址為基礎,城墻文化為主題,具有復合功能的生態性公園的基質。
4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設計策略
4.1 構建復合型廊道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作為遺址性質的公園,其應體現出多樣的功能屬性。通過構建復合型生態性廊道,將公園的不同功能屬性整合于公園廊道之中,主要包括休閑廊道、文化廊道、生態廊道。
4.1.1 建立休閑廊道
西安城墻,長達13912m,呈線性空間,將公園的游玩、娛樂、健身等空間均質的融合于廊道之中,形成休閑廊道空間。這樣便于城墻腳下的居民就近選擇休閑空間,有效的減少交通空間,緩解交通問題。休閑廊道上設置不同休閑空間,同時結合其他廊道空間設計,其寬度不應小于7m。
4.1.2 建立文化廊道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古代軍事構筑物,構成嚴密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這些體現城墻軍事文化。利用這些遺址要素,確定文化主題,結合文化設施,融合城墻文化展示,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西安古城墻文化廊道。文化廊道有機結合其他廊道空間,其寬度不應小于7m。
4.1.3 建立生態廊道
古代護城河作為城市的防御,如今其防御功能逐漸消失,其渠化的堤岸和護坡,不僅需要定期的維護加固,還阻隔生物群落間的交流。公園設計時將水岸做成生態駁岸,結合景觀節點.拓寬部分水面,采用“編籠裝石”的護岸技術,打破,生硬的混凝土駁岸,并沿河分層種植水生植物,使護城河沿線形成生態廊道。生態廊道有機結合其他廊道空間進行設計,其寬度不應小于7m。
4.2 構建生態型斑塊
斑塊作為不同于周圍背景的、相對均質的非線性區域。構建生態型的斑塊,主要是通過設計廣場、公園節點、特色建筑以及綠化區實現人與自然,現代與傳統間的交流,人與自然能量的閉合循環。對于廣場應該注重廣場的主題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廣場的周邊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根據城墻腳下土著民的生活特點,行為特征營造出地域性的廣場空間。公園節點的設計注重節點的主題與聯系;每個節點的主要表現形式如以雕塑為設計元素,還是以建筑為主要形象,以及以現存遺址的保護形式等。對于綠化斑塊要特別注意植物的配置,應該盡可能的利用本地的鄉土植物,避免大量使用外來植物,一方面可以減少造價,另一方面體現本地的特色。
在遺址公園生態型斑塊設計時,應該注意不同斑塊的屬性與形式,不同的斑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根據不同斑塊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設計手法和構建方法。
4.3 構建特色型基質
構建特色型基質指的主要是通過廊道、斑塊的建設,構建出區別于其他的特色區域,對于構建西安城墻遺址公園特色基質,除了構建復合型廊道和生態型斑塊,還需要從城墻腳下居民生活、社區風貌等人文環境方面入手。居民生活是特色形成的基因,需要傳承與延續,西安城墻遺址公園需要營造良好人文環境以培育和傳承特色人文基因,構建出特色基質。
5 管理與教育
規劃與管理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過程,規劃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規劃管理的好壞。因此規劃目標的實現,需要加強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為規劃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機制設置的同時需要對人們進行教育,加大保護遺產,愛護環境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愛護遺產保護環境的認識。將規劃,管理,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遺產保護保障系統。只有這樣,規劃的理念與目標才能得到實現。
6 結 語
西安城墻遺址公園的設立對城墻遺址的保護有很好的作用,同時為城市市民提供了一個便利的鍛煉休閑的場所。論文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遺址公園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從廊道、斑塊、基質三個方面提出遺址公園設計策略的建議,以期望真正實現遺址公園建設的目標,將城墻文化真正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東段)國際競賽獲獎方案介紹[J].中國園林,2003(19):11.
[2]李海燕,權東計.國內外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J].西北工業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3]李海燕.大遺址價值評價體系與保護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
[4]鄭育林.遺址公園:大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的有效結合川[J].中國文化遺產,2009(4):35.
[5]魏科.皇城根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J].城市規劃,2003,27(09).
篇9
[關鍵詞]地球物理探測 技術 古遺址 綜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TD3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0-0326-01
前言:我國歷史悠久,歷經數個朝代,遺留下來的舊址非常多。對這些古遺址進行研究,可以讓我們洞悉歷史脈絡,了解朝代的更替,也能學習到先人的智慧。然而,我們只有掌握比較可靠的探測技術并適當地應用,才能盡可能準確地得到我們需要的資料。地球物理技術是現今考古研究中主要運用的方法,其根據考古目標的物性差異,即根據建筑類型、材料、大小,埋葬地的物性特征,地表因素等的不同分為很多種不同的方法,本研究重點介紹磁法勘探、高密度電法、探地雷達等幾種方式。
1.不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
1.1 磁法勘探的方式
磁法勘探是以有關的地質學、地磁學、巖礦石的磁性理論和數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地球磁場以及各種磁性目標體所引起的磁異常的空間分布特征和變化規律,從而達到考古勘探的目的。田野考古勘探中應用磁法進行勘探的前提是考古目標具有異于周圍的磁異常特征,含鐵磁性礦物的文物遺存或文化遺址的磁異常要高于周圍的介質。考古勘探中的磁異常特征還與熱剩磁、壓力剩磁、化學剩磁、天然剩磁、沉積剩磁、黏滯剩磁等因素有關。尤其在對古城墻遺址探測時,熱剩磁和壓力剩磁兩個因素會起較大作用。古代的磚瓦制作過程中,都曾經經過高溫烘燒,甚至經過多次高溫-冷卻-再高溫的循環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熱運動和地球磁場的共同作用,這類材料中的磁性物質的磁疇體積、分布狀態和排列方向都發生了變化,從而獲得了相應的熱剩余磁性。而壓力剩磁的產生是由于夯土等建筑在營造時受到機械力作用時產生內應力,其矯頑力與內應力成正比,微細的巖土顆粒按當時地磁場方向呈定向排列,矯頑力越大,往往剩余磁化強度也越強。此外,夯土城墻在營造時會帶入一些當時的植物,經過一定的歷史時期,會造成趨磁細菌的富集,但是這種生物原因產生的磁性大小尚有待研究。
1.2 高密度電法的方式
高密度電法的基本工作原理與常規電阻率法大體相同,是以地下介質的電性差異為基礎的一種電探方法。根據在施加電場作用下地層傳導電流的分布規律,推斷地下具有不同電阻率的地質體的賦存情況。野外測量時一次性布設全部電極,利用程序控制自動實現電極轉換和測量,從而獲得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極距的視電阻率值。根據實測的視電阻率剖面進行計算、分析,便可獲得地層中的電阻率分布情況。影響電阻率特性的因素較多,如含水率、飽和度、孔隙率、礦物成分、介質顆粒的結構等。同一巖土材料在不同條件下的電阻率數值比其他物理量有更大的變化范圍,這使得基于電阻率特性的電法探測手段比其他物理量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對被測材料有更強的識別能力,更具有優越性。但應用這種方法時,地面起伏不能太大,因為如果地面起伏太大,會使得電極的水平位置發生較大的偏差,一個電極的位置變化后,會給后續電極的位置帶來一定的影響,為數據的解釋帶來不便。
1.3 探地雷達的方式
探地雷達利用高頻電磁波,以寬帶脈沖形式,由地面通過發射天線定向送入地下,經存在電性差異的地下地層或目標體反射返回地面,被接收天線所接收。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其路徑、電磁場強度與波形將隨所通過介質的介電性質及幾何形態而變化。通過對時域波形的處理和分析,可確定地下界面或考古目標體的結構及空間位置。不同介質由于其介電常數差異,形成電性界面,這是電磁波在地下傳播過程中發生反射的條件。
2.各種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實例
2.1 良諸古城
良諸古城被認為是良諸文明的“都城”,它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古城墻大多在地表表土以下,由黃土堆筑而成,近底部鋪墊一層石頭。由于遺址區內土壤含水量較多,采用一般電磁法技術進行探測,效果較差。城墻底部有石頭層,并且城墻土和周圍土含水量不同,故可根據其電性差異,對目標體進行探測。因此,我們的探測就采用高密度電法,通過對地下半空間傳導電流分布規律進行研究,獲得地下介質的電阻率。與傳統電阻率法相比,這種方法的成本低、效率高、測點密度高、信息豐富,更適于在良諸遺址區應用。通過二維視電阻率剖面、三維視電阻率平面圖以及反演結果的綜合分析,可較好地探測古城墻。
2.2 漢安陵陵邑
漢惠帝安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封土為夯土筑成。陵邑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城墻,至今仍存殘墻斷垣,但西墻保存較差,僅在城西北角殘留一段。此次探測目標主要是陵邑西城墻,位于農田內,地表無存。當時城墻上方鋪有瓦當,隨著城墻倒塌,瓦當多殘留在城墻原址,這些漢代瓦當有著較強的熱剩余磁性。磁法測量是考古調查中最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調查過程中此方法有效,應盡量采取。比如,在研究中,使用G858艷光泵磁力儀對目標區進行探測,可快速地確定城墻位置。
2.3 南詔古城
南詔古城文化遺址位于云南省西南邊陲的騰沖縣,縣城西北約三千米,為南詔大理時期延續到元代騰沖城遺址。由于年代久遠,許多城墻已深埋地下,現地表已無存。由于此地區火山巖發育,不適宜做磁法勘探,且城墻電性差異較小,但是城墻用黃褐色土夯筑,夯層清晰,用探地雷達進行探測,在不同的時間深度上會出現多組連續的反射同相軸。探地雷達三維屬性技術可較好地應用于考古領域,尤其是在探測夯筑的城墻時,其振幅信息相對豐富。探地雷達雖不適宜于考古面積性測量,但由于其高分辨率,所以在小區域內對考古目標體進行詳查時,效果較好。
2.4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北約12公里處,是唐代設立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當地群眾俗稱“破城子”或“唐朝城”。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長方形,城分內外兩重,內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東北。北庭古城大約在明朝毀于戰火,城墻土就地取材,地表部分城墻殘高約7米,寬約5米,夯跡清晰。某研究中,探測區域位于外城城墻遺址,地表無殘留,探測目的就是確定地下埋存狀況。這個區域無人為干擾,且地表相對平坦,易于做物探工作,但由于目標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目標和周圍土物性差異較小,因此采用探地雷達和磁法進行綜合探測。
結論:
本研究介紹了三種不同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即磁法勘探、高密度電法和探地雷達,對其原理、特點以及適用的注意事項等都做了相應的闡述,再根據良諸古城、漢安陵陵邑、南詔古城和北庭故城城墻等具體實例,對這幾種方法的具體應該怎樣應用,怎么才能更好應用做出了一定的分析,這些研究也能為我們日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研究做出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旅游經濟 文化動態保護 文化主體保護
世界上存在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文化凝聚著一個民族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并貫穿社會發展和演化始終。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我國有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以及得天獨厚的旅游傳統,古人就有“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說。因此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旅游業得到長足發展,一躍成為世界旅游大國。旅游業的興旺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促進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同時旅游業的發展給文化保護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正確認識文化保護與旅游持續健康發展道路上出現的問題,對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保護是動態的保護,而非靜態的維護
文化是一個旅游區域的名片,是當地旅游資源的生命,是旅游地區存在的隱形支柱。但文化并不是一座取之不盡、挖之不盡的寶庫。它需要保護者與時俱進對之進行動態的、有生命力的發展。而我國的文化保護現階段大都停留在靜態的維護之上。以紅樓文化的窗口――北京大觀園為例,即可觀照我國在文化保護上的缺陷與落后。大觀園是蜚聲中外的女兒國,但游覽者在此卻感受不到鮮活的文化,紅樓文化在此就如園內的布偶、塑像一般死氣沉沉,鮮有生命力。客觀的說大觀園“硬件維護”-環境設施還是好的,但它配套的“文化軟件”卻遠遠地落后于時代。不能滿足現今時代人們對文化高檔次的需求。在各個“女兒的閨房”不僅缺少大屏幕的電視展示《紅樓夢》電視劇中生動的場景。還缺少各種設備先進的展廳來專項展示紅樓文化中服裝、首飾、家居、書法、詩詞、、品茗、美食等文化內容,更遑論給游覽者提供充滿情趣的文化體驗與互動了。試想游覽者在文化圣地得到的不是對文化的深入了解與體驗,而只是觀禮與“走”景,文化的魅力何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能得到人們的認可與關注,弘揚與傳承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長此以往,旅游區域的魅力何在?對比國外的“迪斯尼文化”的成功(它只是一個娛樂品牌,2005年在世界100強品牌中排名卻高居第7位)。我們的文化雖博大精深,但我們缺少高科技的與時俱進的文化保護設施和先進理念。旅游區域應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不斷的引入能夠令人深入文化情境之中高科技的設施,給游覽者提供難忘的文化體驗。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此外旅游區域還應引入高檔次的文化品牌經營以代替廉價的小商品售貨點,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從旅游開發建設的角度看,還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多視角去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具有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如此才能使文化深入人心,從而弘揚文化、保護文化,達到動態保護文化的目的。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注重文化主體保護是旅游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道路的關鍵
旅游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對文化客體的保護是有目共睹的。如納西古城、周莊的民居、開平的碉樓等文化景觀的開發修繕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旅游大潮也直接造成對當地文化主體的沖擊。這集中體現在對當地民生狀態的改變上。由于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游者對相對處于文化弱勢地區的接待地居民會起一種示范效應,使當地文化產生蛻變,如摩梭文化已經出現了漢化現象,許多摩梭人不穿民族服裝,不講民族語言,飲食、節日甚至風俗習慣都有很大改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不似從前那么穩定。再如麗江納西族文化舉世聞名,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當地旅游的開發,古城繁榮了,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卻被逐漸沖淡、漢化甚至被扭曲變形。尤其是古城街巷大大小小的店鋪或客棧,被外地生意人租賃經營毫無納西民族特色的外來商品,古城居民祥和恬靜的傳統生活方式受沖擊,大量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內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主體的轉移和失落,麗江古城就會逐漸失掉文化優勢。無形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再生資源,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將使我國許多世界文化遺產都將名不副實,旅游經濟也就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保護文化主體勢在必行,這不能僅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更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有明確地保護文化主體意識,制定保護措施并將保護措施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另一方面理解旅游對民生的負面影響,合理與當地居民進行利益分享。這方面國外積累了很多的的先進經驗可以借鑒。如西班牙一些古城有文化遺產的地方,政府出資改善民居的條件,20世紀90年代,所有民居當地政府已經免費給所有民居裝了電纜電視,以保證建筑外部的完整。 相比之下我國南部民居,因為保護需要政府強令不許使用空調,致使原住居民大量遷出。居民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分享卻需忍受旅游帶來的滋擾與不便,無疑對文化主體的保護是極端不利的。
總之,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弄清文化保護與旅游經濟發展關系,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對于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游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