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會計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2:11: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等會計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
摘要: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不可偏頗,更不可或缺。首先,要重新認識會計學科的屬性,即學術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學科;其次,對現有會計教育資源進行職能劃分,重新界定其各自的目標;最后,在明晰各層次會計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分別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和不斷提高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以科研方法、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學術性;以技術和實際操作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職業性。
關鍵詞:會計學科;學術性;職業性;會計教育目標
一、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特征
中文的“學術”在《辭海》中被解釋為“較為專門有系統的學問。”[1]而英文“academic”則被定義為“關于非職業或應用化方面的知識,如人文學科或純數學”。可見,“學術性”是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中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增進人類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高深學術研究,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學術工作的能力。一個學科的學術性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屬于非應用性質的知識;第二,與職業不直接相關;第三,側重于原理性、歷史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具有全面、系統、真理性等“理論”特征。“職業性”是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實際工作的能力,強調專業的應用性、技術性,推動了知識向生產力轉化,一般情況下,它以從事某一職業必需的專門技術為存在前提。而一般意義上的專門技術則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則是指高等教育以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知識創新為中心,通過會計理論知識傳播與會計研究方法的傳承,培養學生從事有關會計理論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擔著會計理論知識創造和知識生產的社會責任。具體表現為會計學科教學內容的專門化水平和反映會計學科學術前沿的程度、學生從事學科研究的能力等等,強調的是會計學科的學術水平。會計學科的職業性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專業應用性、技術性、從事具體會計工作的能力,推動會計知識向生產力轉化,它以從事會計職業必需的專門技術為存在前提。會計學科的職業性幾乎具有顯而易見的內涵并得到普遍認同。而一般意義上的專門技術則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在這一點上,會計專業技術與電工技術、焊接技術、木工技術、激光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等是毫無二致的。會計產生、發展的過程也同時伴隨著職業化及其不斷完善的過程。從會計歷史進程來看,也是先有會計的職業化,繼而才使會計學科得到社會承認,至于會計學科取得“科學”的性質則是更晚的事情。
二、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孤立化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學科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何處理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已然成為制約會計學科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無論從理論上講,或是在會計學科發展的理想層面上看,會計的學術性和職業性在會計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應當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離開了職業性,會計學科將失去其生命力甚至不復存在,因為會計之產生和發展原本就源于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專門管理的需要;而沒有會計的學術性,會計學科就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更談不上它在科學殿堂的地位和未來的進一步發展。2012年陳晶晶在《教育與職業》第26期中撰文分析了職業性和學術性的博弈關系,解釋了美國職業性教育的改革背景,深刻闡述了職業性和學術性綜合統一平衡發展的教育改革有效策略,提出了職業性與學術性同等重要的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保障措施。然而反觀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學科發展的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現行會計教育的職業導向性不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遭遇專業技術技能不濟和競爭力不足的尷尬;另一方面,會計學科的學術性明顯淡化,這將使會計學科的發展缺乏后勁繼而還會影響會計學科的“科學性”。JoelS.Demski,在《AccountingHorizons》2007年第7期上以“會計是一門學術性學科嗎?”為題,通過對“學術性”的詞義考證和他歸納出的會計現狀的10個主要方面得出了一個基本結論:現在的會計不是一門學術性學科,會計已經變成了一種不斷收縮的孤立的職業化的事業,對學術幾乎沒有什么貢獻。但是我們認為,會計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一門學術性學科,這也是它對學術界的一種責任。因此,要促進會計學科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發展關系問題。
高校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摘要:對照《工商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會計學專業)》和《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估方案》中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指標,選取廣東省8所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的問題,為此提出了改善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的近期目標和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的中長期目標,以期為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專業評估;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1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面臨的挑戰
財政部《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加大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知識結構優化、實踐經驗豐富、創新能力突出、職業道德高尚的高層次會計人才”。大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任務主要由地方本科高校的會計學專業來承擔。師資隊伍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應認真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要求,查找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從而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2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的相關要求
近年來,教育部把專業評估作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抓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評估工作。通過評估指標為專業建設工作提供一些評判依據,促進專業建設的健康發展。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的相關評估標準主要有《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會計學專業)》和各省本科高校專業評估方案。
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路徑探索
摘要:“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會計高等教育改革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時代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現實困境,從會計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考核評估機制四個方面,提出我國高校會計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為推進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路徑
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長期推行以供給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老師傳授學生會計學知識,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會計應用問題為導向。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營商環境巨變,會計信息管理業務的綜合診斷和管理決策作用日益增強,傳統會計學本科教育嚴重滯后于實踐的發展,忽視會計人才職業需求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人才市場對會計學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構“互聯網+”時代會計教育模式,以使我國會計高等教育適應現代社會人才需求,培養具有數據挖掘能力、分析能力、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1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是人才培養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供需錯配。美國會計委員會(1986)指出,由于會計職能擴張,會計從業人員需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從職業內容開始。管理會計師協會(1999)指出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具備計算機能力、網絡應用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會計改革要使學生能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美國會計高等教育路徑委員會(2012)提出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著手教學模式、職場信息等方面進行改革。Andre和Smith(2014)、IMA(2016)指出,由于商業環境的復雜化趨勢,會計職業人才要求具備多元化技能,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當對現有會計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職業需要的軟實力。Ahmed(2016)認為會計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應包含交流技能、信息技能、研究技能和合作技能,以培養畢業學生適應職業角色的轉變。國內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時代的需求,來探討會計高等教育改革。苑澤明等(2018)研究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面臨機遇和挑戰,基于當前我國會計職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供需錯配”,從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創新、考核機制識別四個方面,提出會計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路徑。劉國城和董必榮(2017)提出“互聯網+”時代,理念創新、目標優化與模式變革的會計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路。張寶賢和唐建榮(2017)認為會計高等教育改革應把握大數據時代脈搏,提出會計高等教育頂層設計的變革措施。欒甫貴(2013)提出會計高等教育應當從原理和解惑方面進行改進,培養學生適應復雜業務能力。可見,當前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忽略了“互聯網+”帶來的深遠影響,缺乏對“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系統探索。因此,會計學術界需要對會計高等教育改革進行研究,以形成適應互聯網新技術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理論需求。
2“互聯網+”時代會計高等教育的現實困境
高校以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實踐論文
摘要: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新生力量,在高等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獨立學院《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入手分析,并結合在教學工作中的自身體會,提出一些相關性的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獨立學院;基礎會計;教學改革
獨立學院作為一種全新的辦學模式,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教育階段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對高等教育辦學機制進行了大膽探索,在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和高等辦學規模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基礎會計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科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對會計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的認識和學習,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準備,是專業學習過程尤為關鍵的環節。
因此,應將《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特點與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特點及專業設置相結合,體現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提高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體現辦學特色,提高獨立學院的社會公信度。
一、《基礎會計學》課程在獨立學院的教學現狀
院校會計專業建設深究
摘要:針對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結合江蘇科技大學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在闡述會計學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提出了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并探討了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方案。
關鍵詞:會計學;特色專業;專業建設
0引言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而會計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是決定會計人才素質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責無旁貸地承擔此項重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會計學專業大多由財經院校或綜合性大學創辦,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國絕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設置了會計學專業。由于我國大多數財經院校的本科會計學專業以會計理論見長,因此工科院校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成了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1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意義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培育符合高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擺在每一所大學面前的迫切任務,而建設本科特色專業則成為各個高校在大眾化時期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專業是指高等學校在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過程中,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特點。高校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和競爭性等特性與企業的經營十分類似,從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專業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學上的“差異化經營戰略”。借鑒企業差異化戰略理論,特色專業應是專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僅與眾不同,而且還要優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該專業的相同方面[1]。據教育部2007年統計,會計學專業位居我國開設數量最多的十大專業第六位。
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措施
摘要:通過長久的實踐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經變成了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支柱,在高等教育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篇文章對現在的高職教育有關會計學方面的教學改革高度反思,從多個方面對高職會計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探討。目的是全面提高高職會計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人才培養;高職教育;會計學;教學改革
在現代的教育領域,高等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職教育逐漸成為國家教育大廈的重要階梯,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國家的綜合實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改革變得刻不容緩。要實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教育模式不能與時代脫軌,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創新型人才。只有教育的方法合理,教育培養模式才會步入正軌,才會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基礎,實現教育強國的夢想。
一、社會環境對會計人才供需情況
對于當今企業的經濟管理來講,不論事業單位或者是民營企業,企業本身都會有相應的經濟管理者對每天的經濟往來和日常支出進行監督管理。經濟管理者就是所謂的會計人員,他們通過對公司資金的核算,固有財產的評估對企業的財產加以管理和維護。以這種方式間接地參與企業的經營之中,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轉。然而,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內沒有足夠的資金,經濟管理也相對簡單。普通的經濟學畢業生就成為了他們的首要選擇。但是,對于一般的大型企業而言,大多數時不會招聘高職會計人員。應屆畢業沒有過多的工作經驗,綜合能力不突出,都可以成為其被拒絕的理由。這些大型企業需要的是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商業老手,與之相比的地產開發商、計算機領域和電子商務同樣需要這樣的高端人才。所以,出現高端會計人才短缺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社會現象,這樣的就業發展趨勢更加迫使高等職業學校對會計教育進行優化改革的決心。從而,培養出一大批的高端會計人才。
二、高等職業院校會計教育的弊端
會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會計課程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中的核心課程,經管類專業中的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應區別于會計專業的相關教學。隨著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會計課程的教學應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所需,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以湖南科技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對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進行探討與研究,旨在培養高層次的旅游管理人才。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會計課程實踐;經管類專業
根據教育部對高等教育作出的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理論基本知識,更注重學以致用,培養應用所學技術技能實踐操作的能力。為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中普遍開設了會計學作為核心課程。在高校經管類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會計的思維方式,理解并學會使用會計信息,運用會計知識解決未來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并不是為了培養從事具體會計實務工作的會計專業人才。因此,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都應區別于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然而,目前在湖南科技學院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與會計專業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因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湖南科技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會計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從旅游管理專業的角度出發,針對專業特色設置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環節,提高經管類專業會計課程實踐教學效果。
一、旅游管理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
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會計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會計學在旅游管理學科領域的重要性受到廣泛認可,湖南科技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把會計學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然而,會計學課程的專業性較強,對邏輯性要求較高,在旅游管理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中采用與會計專業一樣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出現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吃力等諸多問題,學生不能明確掌握與專業實際需要相應的會計基礎知識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適應將來從事旅游行業相關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首要任務是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和需求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明確在課程開設的目的。湖南科技學院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會計基本理論,了解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理解并學會獲取會計信息,樹立會計思維方式,運用會計課程知識進行財務分析,應用會計信息幫助旅游組織進行決策。
二、旅游管理專業會計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調整
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本研究提出會計學專業應該建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觀點,提供了加快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改革,強化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等方法,希望為建立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有所借鑒。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技能型人才;課程;校外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0前言
會計學專業進行自身建設需要從人才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方面入手。新時期技能型人才要成為社會和時代的寵兒,會計學專業應該主動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角度出發,建立起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通過教學改革、實踐過程創新等重點環節的突破,構建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新體系和新模式。
1加快會計學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改革
1.1創新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方式
涉農會計培養模式的思考
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同質化,沒有體現農字特色各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會計人才的培養類型和培養方向,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教育具有很強的行業針對性和發展特殊性,與一般高等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絕大多數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沒有具體涉及“涉農”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及方法,而是籠統的歸納為“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這種“寬”而“泛”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使得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的同質化傾向嚴重,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風格和特色,無法培養出為“三農”服務的專門人才,也無法適應會計人才市場差異化需求。(二)課程設置套路化,涉農會計教材缺乏一直以來,重核算、輕管理,重理論、輕技能是多數高等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通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地方農業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會計專業課程的建設,其會計課程的設置與財經院校、綜合性院校區別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主要課程集中在宏微觀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基礎會計學、中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等。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以及涉農企業管理等農業與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更缺乏農業會計、農村財務管理等體現涉農會計特色的課程。與忽視涉農會計課程相對應的,是涉農會計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開設涉農會計課程,因此市場上很難看到適合農業院校培養涉農會計人才的專業教材。這無形中忽視了農業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特殊要求。(三)教學方式單一化,脫離涉農企業實際需求在教學方式上,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普遍采用單一的“填鴨式”灌輸型教學,導致學生只學不思,在課堂上處于被動記憶的地位,缺乏主動的獨立思考和課堂討論的機會。同時,由于缺少貼近實際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生動的教學案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決策能力得不到激發和鍛煉。加之目前農業院校所選用的會計類教材中多以工業企業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為案例,使學生缺乏對涉農企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認識和實際研究。這種脫離實踐的純理論教學導致學生不能勝任實際的涉農會計工作。(四)涉農會計師資力量薄弱,實訓基地缺乏首先,農業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數量較少,專業基礎不扎實。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的第一專業為經濟管理、統計學等而非會計學。這導致了教師會計專業知識水平不扎實,不能很好的將會計學與農業經濟方面的知識相融合,直接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令人滿意。其次,教師缺乏會計工作經驗,尤其是農業會計的實踐經驗。很多教師在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職,沒有在農業企業或農業經濟部門從事會計實務方面的經驗,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紙上談兵,不能與企業經濟活動的實務緊密結合。再次,農業會計實訓基地缺乏。目前的涉農51會計課程僅僅局限于理論教學,而沒有相應的農業會計實訓基地,究其原因是農業院校的會計專業的實踐基地多為會計師事務所或工商企業,與涉農上市公司、農經管理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系還不很緊密,這不僅造成了教師不了解農業會計實際,也造成了涉農會計課程缺乏實訓基地。
構建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一)明確涉農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應當依據院校類型、級別、市場需求、政策目標等分類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會計人才培養要以農為本,面向大農業,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要培養具備會計學和農業經濟管理知識,能滿足農業系統和涉農企業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4]由于學習會計的學生層次較多,因此培養目標應細分。針對主修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生、輔修會計學專業的農業類專業學生、非農專業學生,分別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對主修會計學的學生,重點培養應用型、創新型會計人才,兼顧涉農方向;對輔修會計學的雙學位涉農專業學生培養為既懂會計又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等。(二)創新涉農會計理論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是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途徑。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涉農會計人才,必須創新理論教學體系,包括課程類別體系、知識結構體系,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理論教學體系。1.課程設置細化,開展農業特色課程根據知識分類開設規范課程,減少課程隨意設置而帶來的知識重疊。在會計通用知識的平臺上對課程設置進行細化,增設選修課程,并開發一些涉農會計課程。構建以“通識課平臺→學科基礎必修和選修課平臺→專業必修和選修課平臺→專業方向模塊課→實踐教學模塊”為基本框架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涉農會計人才的必修課中增設《農業會計》、《農業統計學》、《農業企業財務管理》等涉農會計課程。[5]在選修課中開設《農業概論》、《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學》、《農產品運銷學》等課程。在實踐教學模塊課程中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實習》、《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實習》的內容。2.知識結構重組,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越來越注重“強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有側重、創特色”的人才培養理論,因此知識結構的重組、整合尤為重要。將會計、農林牧副漁產業生產管理知識、物流、管理學、計算機技術、稅收、法律、外語等各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證各課程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同時將理論和實踐模塊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構建涉農會計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三)完善涉農會計的實踐教學環節農業會計涉及種植、養殖及其農產品加工等內容,僅靠校內模擬會計實習遠遠不夠,因此要讓學生深入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實習,培養學生對農業會計的感性認識,通過親臨生產現場參觀和考察農業生產過(流)程,熟悉農業會計核算管理過程。[6]同時,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要加快與涉農企業等的聯合培養,與地方農委、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共建教科研基地,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農科教、產學研創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升農業會計教學質量,實現涉農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四)推進涉農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改革1.更新教學觀念。樹立農業院校為“三農”服務的辦學理念,將培養涉農會計人才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點。以學生為中心,變教學為導學。在加強會計專業基礎教育的同時,不斷強化通識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國、服務三農、適應社會的通識教育平臺。培養一批“行業企業留得住,生產活動用得上,產業升級離不開”的農業創新人才。2.拓寬培養渠道。高等農業院校應充分利用社會、學校的人才資源,立足當地農業特色經濟,變單一的授課式教學方式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養模式。如通過主辦學術前沿講座、高層次引進人才學術講座、組織開發學科交叉課程等形式,逐漸將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教育內容。[8]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學校定期舉辦“神農大講堂”,邀請農業政府部門人員、涉農企業負責人、知名教授等為本科生開講座;利用暑期“三下鄉”讓同學們深入農村各地;利用專業實習讓學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三資委托中心去做調研等,均收到較好的效果。3.融入案例教學。在課堂上多引入農業企業生產核算案例,特別是本地涉農企業的會計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學,[9]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實際案例中的問題。尤其要加強本地案例的開發,把本省的農業上市公司作為課堂教學的鮮活案例。4.鼓勵“雙創”實訓。高等農業院校應響應國家號召,培養農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在開拓實踐教學基地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將會計專業知識與“農”字緊密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并對自主創業的涉農會計人才給予支持和幫助。(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可組織年輕的會計老師到涉農企事業單位鍛煉半年到一年,了解農業生產管理流程,積累農業會計的實際經驗,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避免紙上談兵。還可以邀請擁有豐富涉農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經驗的基層會計人員及高層管理者開設專題講座、擔任實習指導老師等,傳遞市場對涉農會計人才的要求,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增長見識。(六)引導學生正確擇業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應引導學生擺正就業心態,樹立“學農、愛農、務農”的觀念和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目標。鼓勵學生向涉農會計方向傾斜,到農村,到基層,到地方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發揮自身農業背景的優勢,成為服務“三農”的會計專門人才。還可以通過對涉農會計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分析其就業質量及制約發展的因素,了解就業單位對學生的評價,不斷改進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作者:衛欣怡孟楓平工作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成本會計學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人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即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要有成本管理能力,因此,許多高等院校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都將成本會計學作為核心課程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可以根據成本核算和工作任務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安排,整合教學,學習和實踐,并得到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成本會計學;教學應用
一、課程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會計、財務管理專業都會開設《成本會計學》,而且是作為核心課程進行開設。《成本會計學》課程主要介紹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產品成本計算的各種方法,產品成本信息的報告和分析。同時,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本課程是一門偏向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因而在課時安排中除了有48課時的理論講授課程外,還有16課時的實驗室上機操作課程,以培養學生運用成本會計基本原理來對企業產品進行成本計算、編制和分析企業產品成本報表的能力。通過本課程,學生可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在學生參與生產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環境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成本會計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成本會計學》課程涉及內容較多,且計算量也比較大,學生普遍反映對于課程主體和結構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對課程中所涉及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各個環節的方法掌握不夠扎實,難以將學習到的課程理論與企業實際聯系在一起,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必須突出成本會計的實踐性,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案例相結合,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成本會計學》的教學內容,以提高《成本會計學》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課程建設標準與定位。1.職業定位。《成本會計學》課程的職業定位是———成本會計崗位的具體工作過程。2.課程標準定位。《成本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是以案例作為出發點,所有企業案例的選擇以及提出的任務都應體現這一教學目標。因此,設計案例之前,首先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高等院校開設的課程除了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增強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二)課程改革理念。“任務驅動式教學”是將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將所要講授的理論知識點,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在案例中提出一個或多個任務,在任務得到推動下,學生可以通過個人探究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任務。通過搜集真實企業案例,使理論課程盡可能的貼近實際工作,同時企業案例還要全面覆蓋重要知識點。在進行設計任務時,需將企業案例與所學理論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可以有直觀認識。因此,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用于實踐性較強的《成本會計學》課程,其目的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課程改革具體設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成本會計學》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目前制造業企業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選擇不同的企業案例,精心設計案例,靈活設置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逐步完成任務。如圖1,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和“學”的教學設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1.案例設計。結合我國制造業企業目前的真實情況,將所設計的案例與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融合。案例設計的重點包括兩部分:一是企業的選擇,被選擇企業的生產工藝過程特點和生產組織特點要適宜教學內容講授的成本核算方法,被選擇企業的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特點不能過于復雜,背景過于復雜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點掌握;二是任務的設置,在進行設計任務時要注重任務的可行性、操作性、趣味性,任務設計不能過于復雜,也不能過于簡單,任務設計是完成教學目的的關鍵,因此,教師在課前不僅要掌握教材內容,還要研究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更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再制定相應的任務。2.提出任務,細化任務,知識鋪墊、梳理與引導。教師首先需對任務進行簡單分析,介紹該任務的目的,結合之前已講授過的教材內容,找到整體的解決思路,如果該任務成本核算過程較復雜,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共同解決該任務;其次細化任務,將任務分成若干小任務,暗示這些小任務的核算步驟,分析每一小任務所需要涉及的知識點,最終引導學生嘗試解決任務。3.任務解析與總結。在任務完成以后,讓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的形式展示具體的成本核算步驟,以及核算結果,其目的是讓教師可以很直觀的發現學生對所講授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任務中知識點的掌握以及讓學生培養成就感。教師在進行任務總結時,應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多運用鼓勵性的語言,以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勢頭。最終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的平時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