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2:28: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理學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學科論文

研究生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

摘要:在分析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歷程及新形勢對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新要求的基礎上,筆者指出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存在培養體系不健全、地理學思維和能力培養不到位、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等問題。提出面向“十四五”新任務,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應完善培養體系,提升學科培養能力;面向新任務,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培養;面向社會應用,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專業思維;創新能力;地理學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來,我國學位制度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研究生規模從小到大,研究生質量由弱到強。1978年研究生招生數量僅有10708人,到2019年研究生招收91.7萬人,增加了大約85倍。[1]隨著《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仍將繼續擴大?!秾W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更加突出培養模式轉變,更加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更加突出結構調整優化,更加突出調動各方資源參與研究生教育的積極性,更加突出對外開放,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2]近幾十年,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不斷涌現,新的地理學思想、方法、認識、觀點、發現層出不窮。[3]地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新時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實施發揮著重大作用,從而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經發展做出更大貢獻。[4]面向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針對新時期發展特點和任務,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解決制約研究生培養的桎梏,加強地理學研究生專業素質、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僅對優化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結構與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5]而且有助于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

一、中國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歷程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起步較晚,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才逐漸興起。1921年,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者竺可楨在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開辦了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涵蓋地質、地理和氣象三個專業,開始培養地理人才。此后,胡煥庸、黃國璋、張其昀等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學理學院創辦了地理學系,其后又陸續創辦了西北聯合大學、西安師范學院、浙江大學等學校地理系。特別是張其昀首次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并首創了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制。此后,中國地理研究所——中國第一個專業地理研究機構于1940年在重慶創辦。這些院系專業、研究機構的開辦培養了地理學專業人才,但培養的地理學研究生數量極少,從1935年到1949年全國僅授予碩士學位200多人,沒有授予過博士學位。[6]新中國成立以后,地理學發展較快。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調整,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于1952年起先后設立自然地理學專業及自然地理學的有關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工作者。自1979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地理學及其分支專業碩士點、博士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的設立,加快了地理學各類研究人才的培養。[7]1981年11月26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包括地理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8所,碩士授予單位22所。根據中國學信網專業目錄顯示,截至2019年地理學碩士培養單位共90所,地理學博士培養單位32所,基本上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同時為了加強地理學研究生的交流,2005年成立的中國地理學會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地研聯)和2006年創辦的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為廣大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自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地理學開始從地理學院系名稱、專業名稱兩個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即“地理系大改名”“地理專業大合并”。[8]2000年,國家將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地理學、環境地學、地貌學、氣候學、古地理學、地圖學等地理學二級學科專業分類調整為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地圖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二級學科,并將其中一些專業劃分到其他學科。這些改變和調整使得地理學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轉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學的發展和研究生的培養。

二、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要求

查看全文

我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論文

對歷史地理學科性質的討論,自20世紀30年代即已開始,“”以前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①,至80年代初歷史地理學界對本學科的性質、任務和學科屬性等基本理論問題已經取得共識。不過學術討論一直延續到現在。大致說來,以往因學科剛剛確立而主要著重于對該學科的整體性討論,1990年以來則側重于各個分支學科的探索,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場景。

譚其驤1983年就已經指出:歷史地理作為一門學科雖已存在幾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地區歷史地理研究還基本沒有開展起來,因此這門學科無論在縱的方面還是橫的方面都還有很多空白無法填補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歷史地理學理論建設滯后,不僅湮沒消蝕了學科固有的理論光芒,還使學科屬性與歸依問題出現新的模糊認識,并且因學科今后發展的主導方向不明朗而影響到學科整體的順利發展。有鑒于此,朱士光倡議充分發揮歷史地理學科特點,注意吸取有關學科理論原理,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進一步抓好人地關系研究,應將研究對象時間下限延至當今,同時將研究內容擴大到包括對當前環境變遷動態的評估及對今后環境變遷趨勢的預測等方面③。下面分四個方面作一初步總結。

一、地理學的觀點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及其規律,這個地理環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所以歷史地理學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據的資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歷史學科的屬性。所以有人說歷史地理學“它是在兩個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學科”④。

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著重說明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是從以往不同時代的地理中發展演變而來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現象都植根在過去的地理中,且有它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存在,因此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景觀的形成和特點⑤。

譚其驤、史念海兩位對侯仁之闡述的觀點均表示贊同。譚其驤承認:“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并不屬于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地理”,“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⑦。史念海則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于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⑧;曾明確地表示:“中國歷史地理學應該是屬于地理學的范疇,但也可以作為歷史學的輔助學科”⑨。他在別的論文中,系統而又概括地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悠久的淵源及其發展過程,充分肯定了歷史地理工作者對國家建設所做出的成績,鼓勵大家繼續發揚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這門學科不斷發展和壯大⑩。韓光輝回顧了中國、歐美、俄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全過程,得出全世界歷史地理學發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歷史地理和現代歷史地理學三個階段的結論(11),與侯仁之的觀點殊途同歸。

查看全文

教師晉級述職述廉小結

一、教師晉級述職演講格式

(一)基本情況;

(二)申報理由:1師德與政治思想;2工作業績(教學成果、主持及參與的教研課題、輔導學生獲獎情況、所獲市級以上的榮譽、教研方面所獲榮譽、近年的市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報告、近年參與的培訓、近年發表的論文、參與編寫的教材及專著、學科帶頭人及青年教師的培養;3教書育人;

(三)晉升以后的工作設想

二、教師晉級述職演講范文

一、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摘要:論文基于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對高中地理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加強的教學內容與新思路進行了分析,強調了在教學模式轉型過程中應克服的困難,并給出了作者針對性的建議,以希望能夠為新課程地理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重點;難點

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的地理教學更加重視學科的特點,尊重學生“學”與教師“教”觀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教材不同與老教材,要求學生對知識面的拓展更加寬,對知識的理解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死記硬背,而是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加深。隨著課程的新一輪改革,基于高中學生在該時期一些性格與學習上的特征,地理教學的工作思路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在這其中,也體現了地理學科在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更新。轉變思路,適應社會,基于教材并結合學生的特征進行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改革的重點方向。

1.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

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今后學生深造包括進入社會以后對自然常識的認識與積累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對于地理在我國高中課堂的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往往都是依靠死記硬背。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沒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新的課程改革,強調了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學習的時候重點以理解知識點為基礎,不斷延伸。對于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對地理學科教學方式的變化,我認為重點應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內容:1)提高學生主觀學習的能動性。傳統地理教學由于知識點在教材中比較碎,使得學生不太注重對教材的解讀與知識點的串接。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的過程由于承擔了本作為學生該進行的工作,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上略為被動。地理知識與我們所處的周圍環境非常密切,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也是很容易去理解的。新課程對教材的改革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拓展,與實際的應用更加密切,這就需要學生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用實際經驗來解決自己學習當中的困難,而不是被動得去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高中地理教學有別于傳統基礎學科如數學、語文等。由于地理與實際環境聯系緊密。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熟悉知識點,對知識點掌握的要求要比之前更加嚴格。信息技術如此發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動畫影視、圖片、圖表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3)提高動手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要求他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周圍的環境與人進行“交流”。當然這樣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但是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逐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如高中地理中有部分的實驗,這些實驗對于知識點的加強很重要,在學校課堂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要多讓學生參與實驗,對實驗的結果展開探討,分析實驗過程的操作行為。4)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人進步的先決條件,也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地理常識對于學生了解祖國、增強文化修養都有重要作用。對于知識的掌握學生應該有自己的觀點,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現在的孩子思維比較靈活,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也多,因此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發散式教學。能和老師對一個知識點持不同意見,說明學生在知識點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觀點,也說明學生是在認真的想問題,對與錯是另外一回事,畢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創新對于學科的改革、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都不是壞事。

2.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需克服的問題

查看全文

地理水文學研究管理論文

1關于地理水文學

地理水文學(GeographicalHydrology)與水文地理學(Hydro-geography)均屬水文研究的地理學方向,與直接服務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學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對象是一致的。50年代受原蘇聯學術界的影響,促進了我國區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學的主題。俄語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與英語中的Hydrography涵義相同。后者于16世紀在歐洲用于水道(河、海)測量制圖的描述[1,2],在中譯書刊中有人譯為“水象學”。水利工程專業人員把水文地理作為水利的自然條件來看待,例如,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實際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這里看不出對于水文與水資源本身規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學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現象。為此,我們強調水文學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來的實踐表明,水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工農業生產與人民的生活,廣泛涉及生態與環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學已突破了單純的水背景研究。實際上,從1978年以后,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的歷屆全國水文學術大會上都強調人與水關系的研究[4-6]。

適應水問題研究發展的需要,并與工程水文學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地理水文學更可拓寬水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內涵,有利于學科研究發揮自己的特色;促進水文研究與地理科學其它分支科學的橫向結合,如氣候學、地貌學、土壤地理學等,尤其是與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結合,形成新的邊緣學科領域和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通過水與資源、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的廣泛聯系,有利于綜合性研究優勢的發揮,改變水文地理研究的傳統方法與手段,增加計算技術、遙感遙測與信息系統方法的應用,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學的提出是一種發展,而不是對水文地理學的否定。兩者既屬于地理科學也屬于水文科學。為了簡化敘述,它們的關系可以用圖1來表示:

圖1地理水文學與水文地理學示意

Fig.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hydrologyandhydrogeography

查看全文

高校地理教學改革探索

一、高校地理教學改革需求

1.社會發展的需求。資源、環境、人口問題是目前制約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問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解決方法,而這些問題與地理學科息息相關,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劇增。深入了解我國地理特征、資源分布、氣候結構等能夠有利于國家在農業發展、人口健康、資源整合等方面做出重要的決策和改革措施,促進國家產業優化和調整,提高國家競爭力并為世界環保做出貢獻。在國際上,地理學家已經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了許多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社會發展趨勢和影響、全球氣候研究、地貌分析、資源開采等。未來中國地理學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在地球表層系統變化規律、區域開拓耦合技術路線、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地理學家的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作為人才輸送的場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和區域性地理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未來地理學家和提高社會公眾地理知識的重任,提高高校地理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之一,使其符合社會發展人才培養的需要。

2.我國地理學科發展的需求。傳統的地理學受到分解學術思想的影響,其綜合性方法論無法得到有效體現,大部分以分解的形式組合存在,相比世界水平比較落后。隨著應用生態學和系統論觀念的普及,我國開始對地理學重新定義,研究的重點也轉為綜合發展和要害分析方面。這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地理學范疇,傳統的地理學以靜態描述來記錄一個區域的景物,而新地理學又注重于人類活動在該區域內產生的影響,二者各有優缺點。新舊地理學的發展融合就要求高校地理課程教學需要與之相適應,取長補短。一方面,延續傳統地理學對地貌特征、人文景觀的記載和描述;另一方面,要對人類活動、社會發展等對環境資源的影響加以預測和分析。高校地理教學改革應該將新舊地理學所側重的問題加以融會貫通,堅持自然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原則,使得地理學科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3.高校教學改革的需求。在過去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師一直被當作教學的主要管理者和監督者,需要全面負責整個教學過程,這種灌輸式的觀念顯然已經違背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需要將學生的知識獲取從被動轉為主動,并且新時代下的學習強調各學科的關聯性、實踐性以及自主、創新的高級學習過程。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掌握如何學習的能力往往比單純地知識獲取更為重要,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并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校地理教學存在的不足

1.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地理學與氣候氣象、地質地貌、土壤情況、生物分布等學科聯系緊密,目前教材中的內容缺乏對這些學科內容的覆蓋,使得地理學科內容完整性降低,并且教材內容有些過于簡單或冗余,無法全面地講述地理學相關知識,高校地理的綜合性特點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這不僅無法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地理課程體系結構,還不利于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教材中缺乏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高校地理教材目前主要還是分析地理特征、形成機制、分布規律等,對于與地理學相關的環保、資源、可持續發展等現實問題卻鮮有涉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存在脫節。

查看全文

媒介地理耕耘學管理論文

[摘要]媒介地理學是以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具有自主和獨立條件的新興學科。媒介地理學關注和重視特定地域產生的特定媒介形態,及其相同媒介形態中呈現出的不同地理樣本,認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的不同傳播特點,以及不同區域受眾對媒介內容會有不同的地理“看”法。面對復雜的媒介地理現象和問題,媒介地理學需要建立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和有梯度的、有層次的分析框架,同時要重視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分析研究。這樣才能分別為媒介地理學、媒介學、地理學,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新興學科;媒介地理學;傳播生態學;傳播人種學;地方媒介

Abstract:geographyofmediaisanew-risingsubjectwithindependentconditionandstudiesthemutualrelationandregulationofhuman,mediaandgeography.Geographyofmediafocusedonthespecificmediastatusproducedinspecificregion,differentgeographicsampleappearedinsamemediastatus,consideringandunderstandingdifferentcommunicationcharacteristicofhumanbeingslivingindifferentgeographicenvironmentanddifferentgeographyviewpointfromreceiversindifferentregiontomediacontent.Facingcomplexmediageographicphenomenaandissues,geographyofmedianeedtobuildupacross-subject,comprehensiveandleveledanalysisframe.Thesubjectalsoshouldfocusontheanalysisresearchoftheoryandpractice.Afterall,thesubjectcouldcontributetogeographyofmedia,mediaandgeography;furthermore,makecontributiontoconstructaharmonysociety.

KeyWords:New-risingSubject,GeographyofMedia,EcologyofCommunication,EthnologyofCommunication,LocalMedia

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都既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既是最新知識的強力切入,也是傳統學科的分化整合。媒介地理學(GeographyofMedia,又譯傳媒地理學)是從媒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邊緣地帶劃分出來的一塊小小的學術領地,也是傳播學、媒介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攪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論大廈。它既秉承了媒介學、地理學這兩門學科的優良傳統和遺傳基因,又吸收許多相關學科的活性因子和知識營養。

著名哲學家康德寫道:“如果想要把一種知識建立成為科學,那就必須首先能夠準確地規定出沒有任何一種別的科學與之有共同之處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點;否則各種科學之間的界線就分不清楚,各種科學的任何一種就不能徹底地按其性質來對待了。”[1]的確,就像一個國家只有在確定了一定的地域之后才開始存在那樣,媒介地理學也只有在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和領域之后,才可以從本質上將自己同其它科學區分開來,并進而建設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查看全文

高一地理研究性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從紙的誕生到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哪一項發明創造不都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通過研究性的學習,通過創造性的思維而得到的呢?而中國的教育現狀是家長普遍“望子成龍”,而衡量子女能否成“龍”的唯一標準是能否考上大學。于是,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以應付將來的高考。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鑒于此,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通過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改變原來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換言之,即幫助學生自覺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的定義: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可從感興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方法,培養適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包括:①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⑤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與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查看全文

中學地理教師教學工作匯報

一、教師晉級述職報告格式

(一)基本情況;

(二)申報理由:1、師德與政治思想;2、工作業績(教學成績、主持及參與的教研課題、輔導學生獲獎情況、所獲市級以上的榮譽、教研方面所獲榮譽、近年的市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報告、近年參與的培訓、近年發表的論文、參與編寫的教材及專著、學科帶頭人及青年教師的培養;3、教書育人;

(三)晉升以后的工作設想

二、教師晉級述職報告范文

一、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陳述彭科技哲學綜述

地學是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一門科學,其眾多理論都是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建立并完成的。恩格斯說:“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受哲學的支配。”通過探討自然科學家的思維特點,能夠更容易地了解其科學理論的出發點及基本內容;通過分析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可以學習優秀的學術思想。陳述彭同志是我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是中國遙感地學的開拓者,從事地學研究近七十年,享有“中國遙感地學之父”的美譽,同時他也是一位在哲學上富有理論修養的科學家。他在地學研究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新理論、新方法,在國內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理論和方法的建立與陳述彭先生的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眾多學術論文中都帶有深刻的歷史和現代地學思維特性,提出的很多方法也都蘊含著方法論精神,這成為他戰略性的引領和拓展遙感地學這一新興學科的重要思想基礎。

一、生平簡介

陳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后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他還曾擔任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學學部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數據地理模型委員會委員,國際空間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委員,IGBP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科技顧問,國家遙感中心顧問以及中巴資源衛星應用分系統總設計師等。陳述彭創辦了《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和《遙感信息》等刊物并長期擔任主編,著有《地學的探索》六卷、《石堅文存》三卷,聯合撰寫《遙感地學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地球信息科學》、《遙感信息機理研究》、《地學信息圖譜》等專著,主編《遙感大詞典》及《地球系統科學》等大型工具書,主持設計編輯和印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自然地圖集》、《中國陸地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大型圖集,發表中、英、俄文論文300多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獎,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國際歐亞科學院一級勛章,美國地理學會0.Miller金質獎章等獎項。

二、陳述彭的地學思想

1.陳述彭地學思想的啟蒙

陳述彭從小興趣廣泛,5歲起跟著父親學習識字。在長沙高級中學時刊登的《南岳游記》受到校長的贊賞,成為了引導陳述彭走上地學的第一個無聲信號。1927年陳述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竺可楨先生大力倡導著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推崇科學、民主的求實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師們講授地球演化的歷史、自然演化的過程、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嚴格的野外基本訓練和系統的地學基礎知識令陳述彭大開眼界。浙大的學術空氣異常濃郁:涂長望教授的大氣物理、氣象觀測,葉良輔教授的歷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鍔教授的地形發育旋回和經濟地理區位理論,譚其驤教授的沿革地理,張其昀教授的地緣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現出了地球科學的大千世界,這些積累為他后來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維打下了初步基礎,這里也成為樹立陳述彭地學科學大有可為這一堅定信念的發源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