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

時間:2022-01-08 05:00:57

導語:研究生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

摘要:在分析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歷程及新形勢對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新要求的基礎上,筆者指出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存在培養體系不健全、地理學思維和能力培養不到位、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等問題。提出面向“十四五”新任務,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應完善培養體系,提升學科培養能力;面向新任務,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培養;面向社會應用,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專業思維創新能力;地理學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來,我國學位制度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研究生規模從小到大,研究生質量由弱到強。1978年研究生招生數量僅有10708人,到2019年研究生招收91.7萬人,增加了大約85倍。[1]隨著《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仍將繼續擴大。《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更加突出培養模式轉變,更加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更加突出結構調整優化,更加突出調動各方資源參與研究生教育的積極性,更加突出對外開放,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2]近幾十年,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不斷涌現,新的地理學思想、方法、認識、觀點、發現層出不窮。[3]地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新時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實施發揮著重大作用,從而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經發展做出更大貢獻。[4]面向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針對新時期發展特點和任務,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解決制約研究生培養的桎梏,加強地理學研究生專業素質、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僅對優化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結構與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5]而且有助于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

一、中國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歷程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起步較晚,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才逐漸興起。1921年,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者竺可楨在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開辦了第一個大學地理系,涵蓋地質、地理和氣象三個專業,開始培養地理人才。此后,胡煥庸、黃國璋、張其昀等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學理學院創辦了地理學系,其后又陸續創辦了西北聯合大學、西安師范學院、浙江大學等學校地理系。特別是張其昀首次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并首創了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制。此后,中國地理研究所——中國第一個專業地理研究機構于1940年在重慶創辦。這些院系專業、研究機構的開辦培養了地理學專業人才,但培養的地理學研究生數量極少,從1935年到1949年全國僅授予碩士學位200多人,沒有授予過博士學位。[6]新中國成立以后,地理學發展較快。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調整,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于1952年起先后設立自然地理學專業及自然地理學的有關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工作者。自1979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地理學及其分支專業碩士點、博士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的設立,加快了地理學各類研究人才的培養。[7]1981年11月26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包括地理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8所,碩士授予單位22所。根據中國學信網專業目錄顯示,截至2019年地理學碩士培養單位共90所,地理學博士培養單位32所,基本上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同時為了加強地理學研究生的交流,2005年成立的中國地理學會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地研聯)和2006年創辦的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為廣大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自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地理學開始從地理學院系名稱、專業名稱兩個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即“地理系大改名”“地理專業大合并”。[8]2000年,國家將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地理學、環境地學、地貌學、氣候學、古地理學、地圖學等地理學二級學科專業分類調整為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地圖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二級學科,并將其中一些專業劃分到其他學科。這些改變和調整使得地理學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轉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學的發展和研究生的培養。

二、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要求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一直以來,中國區域差異主要是沿海與內陸、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但近年來這種差距有所變化。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城市群發展等戰略的實施,中西部正逐漸縮小與東部沿海的差距,反而是之前很少提到的南北方差距逐漸擴大。2016-2019年間,中國南方省份GDP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0.17%、61.03%、64.30%和64.56%,[9]不斷拉大與北方的差距。中國區域呈現新的不平衡,區域協調發展仍然是中國要解決的重大矛盾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戰略的實施,意味著區域協調發展在經濟社會改革中依然占據十分突出的地位。區域性、綜合性正是地理學所具有的學科特征,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既有綜合思維又能因地制宜的地理學人才來進行規劃、實施。因此,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以此重大戰略實施為契機,結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實際需求,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制定新的培養目標,培養研究生區域規劃、產業布局、交通規劃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更高層次的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作用。(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2019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0.60%。雖然我國城鎮化進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有40%左右的農業人口未納入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的質量也有待提升。片面追求高城市化的發展戰略導致大量資源被投入到城市發展建設中,制約了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由此帶來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0,11]基于此,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宜居城市等政策措施,地理學界則在此基礎上提出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論和實踐貢獻。面對新的形勢,需要轉變培養方式和目標,著重培養土地管理、鄉村地理、城市地理等面向新任務的綜合地理學研究生,使其能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減少城鄉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使城鄉邁向更高質量的協調發展。(三)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些年來,國家將生態環境領域作為重點,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和關注度。在此基礎上,又將主體功能區規劃、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和生態安全保障等列入“十三五”規劃,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需要有對應學科、專業人才的支持,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工作基礎決定了有義務也有能力承擔這項重任。[12]如何更好地編制各等級主體功能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各要素的矛盾,成為地理學發展新的契機,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更要抓住機會,針對國家的實際需要,完善培養體系,夯實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服務于國家發展的需要。

三、現行地理學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理學研究生培養體系不健全。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由高校和政府共同參與,政府指導,高校實施,但培養機制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教師和研究生則常常被忽視,其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13]而政府與高校這兩大主體之間也沒有很好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政府管控較多,高校自主性不足。如何協調研究生、導師、培養單位、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使其發揮系統效用,這是地理學研究生培養面臨的重大難題,也是研究生培養面臨的重大難題。除了培養機制阻礙培養提升地理學研究生能力以外,培養體系也存在諸多障礙。許多地理院系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較為老舊,缺少學科前沿性內容,忽略學科間的交叉性,忽視研究生個體的差異。在培養過程中仍然推行“本科式”教學,僅僅通過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碩士研究生很難通過學習知識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較難提高。[14]此外,由于導師數量的欠缺和質量的參差不齊,往往導致有的老師無生可帶,有的老師則學生扎堆;有的老師課題、論文較多,有的則干坐冷板凳;有的老師勤于指導學生,有的老師直接“放養”,在這種導師制下,難以達到培養綜合性地理學人才的目的。除此以外,地理學產學研體系未還未建成,研究成果轉化效率較低。(二)地理學思維和能力培養不到位。地理學作為交叉性學科,地理學思維的核心在于它的空間思維、綜合思維和人地關系思想,但是在研究生培養階段,忽視對這些專業思維方法更深層次的教育,特別是忽視了地理學哲學思維的教育,鮮有人去引導學生去思考研究到底應該“Speakingtruthforpower”,還是“Speakingtruthtopower”。[12]另外,在地理學研究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當前,由于多種原因,這些內容很少進入研究生的視野,導師和教育機構也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來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都無益于研究生培養能力的提升。高校差異也是地理學研究生培養不到位的重要因素。許多高校地理學科資源較為欠缺,能夠提供給研究生學習發展的平臺和機會極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和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三)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縱觀地理學的學科體系,地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需要到實地去,深入到自然—人文的綜合體中去,去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培養上既需要有理論教學,也需要有實踐訓練。但往往在培養過程中只重視課堂的教學,而忽視了課外實踐的重要性。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是地理學應用性的體現,集合了區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組合特征,可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因此編制區域規劃也成了培養研究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經。但是到了實際運用中,課堂上所學的地域分異理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梯度推移發展理論等早已拋之腦后,一些出自研究生之手的規劃脫離實際,完全不考慮區域實際,所得到的規劃結果往往就真的成為了“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就導致研究生培養出現問題,一方面在地理實踐上,即一出校門連最基本的地貌判別、調查訪談都不會;另一方面研究生的論文上,特別是碩士研究生身上,論文往往脫離實際,缺乏理論依據和現實深度,純粹為了發論文而作論文。

四、地理學研究生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實現路徑

(一)完善培養體系,提升學科培養能力。1.改革培養機制,發揮系統效用。針對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應當理順研究生、導師、培養單位、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把促進地理學研究生成才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研究生為主體,以導師為主導,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進行個性化培養,充分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研究生要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緊跟地理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前沿。完善導師責任制,探討新的導師招生、培養和獎勵機制,將導師的權利與責任充分結合,增強管理環節的聯動性,激發導師的積極性、自主性。培養單位要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制定出適合本學科專業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細則,既要服務好學生和導師,又要落實好區域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政策要求。管理部門要完善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擴大培養單位的辦學自主權,支持學位授予單位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主設置地理學二級學科,以地理學前沿問題、“十四五”規劃和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自主設置新興、交叉學科。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地理學財政資金保障水平,推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研究生培養單位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2]只有充分協調好四者之間的關系,消除培養體制障礙,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才能保障地理學研究生培養高效有序地進行。2.優化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融。由于每一位研究生都具有不同的知識構架,不同的地理學二級學科具有不同的理論、方法、思維、技術等,且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堅持學科交叉的理念,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的選擇不同的選修課程,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14]因此,在制定課程體系時,可以地理學基礎理論方法和相關二級學科為主制定更加靈活的專業學位課程,培養研究生科學研究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工作的專業技術水平,并能熟練運用專業理論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并與其他院系和研究院所合作辦學,與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氣象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統計學等專業學科聯合設置專業選修課程,促進地理學學科融合。此外,還需改革授課方式和考核辦法,構建研究生課程學習支持體系,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探索在線開放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易公開課、慕課等網絡平臺的優質資源,豐富課程培養形式。結合學校及區域特色,如寧波大學主要以海洋經濟、海岸帶資源開發保護、海岸帶遙感觀測等海洋作為研究特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5]通過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地理學研究生具備創新能力、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及獨立擔負專門技術與管理工作的能力。3.增強師資力量,提升師資水平。結構合理的導師團隊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地理學研究生培養應具有一批素質高、能力強、學位高、產學研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為此地理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要堅持人才引進、合作培養、內部幫帶等多頭并舉的方式。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地理人才,可以與國外大學、中科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簽訂人才培養計劃,為人才隊伍提供保障。聘請相關行業的專家、老師進行聯合培養,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也可建立導師團隊,以“多帶一”模式加強研究生的綜合培養,提高研究生整體的創新能力。武漢大學在培養方式上就鼓勵與校內外專家合作進行聯合指導,鼓勵雙導師制,并積極搭建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平臺,努力推動聯合培養、課程互認、海外實習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15]同時還應建立以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導師評價制度,對導師從教學、行政和科研等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導師考核、續聘、加薪和晉升的依據,對指導學生取得重大成果的研究生導師給予獎勵。[16,17]4.拓展培養平臺,加強合作交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在夯實研究生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軟硬件結合,拓展培養平臺,加強合作交流。加大研究生學術科研平臺建設力度,積極申請各級實驗室、教學中心,為地理學研究生學習、科研、實習和學術交流提供了多樣化平臺,促進研究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提高。加大國內外地理院系之間的聯系,構建校內外學術交流平臺,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并積極探索“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戰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地理學會及各分支學會、全國地研聯等的作用,積極主辦研究生論壇,擴大研究生交流展示的機會。5.完善獎懲制度,實行科研導向。保障學生基本生活、激勵學生潛心科研、勇于創新,需要完善獎助體系,對研究生取得的成果進行獎勵,并以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助學金、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等獎勵支持碩士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完善研究生退出機制,對于不合適或者達不到要求的研究生采取延期畢業、休學、退學等措施,獎懲結合,提升研究生整體質量。研究生立項、參加相關競賽是提升碩士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對積累相關實踐經驗、提高碩士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具有積極意義。實施科研導向,以導師科研項目、創新項目立項為依托,鼓勵研究生從中選取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有效提高碩士研究生科研意識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二)面向新需求,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培養。1.地理學專業思維的培養。人地關系、環境變化、全球化、發展、空間、時間、區域和地方、尺度、系統、景觀、風險等是地理學關鍵概念,這些概念相互聯系,不斷深化,大大改變了地理學認識世界的方式。[18]吳傳鈞指出地理學的研究核心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19]是人與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動態結構。對這些傳統的把握,可以進而揭示地理學及其分支的內涵。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例,其是以地域分異理論為基礎,自然與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社會與環境復合系統的綜合功能區劃,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綜合實踐。[20]缺乏地理學的核心思維,則難以將這些要素實現整體效用。如果地理學專業碩士生能良好掌握經濟地理學中的區位法則、空間分異、空間結構、地方綜合、空間聯系與相互作用、尺度關聯與相互依賴、空間綜合管理等思維方法,能充分理解不同地方的社會經濟差異與影響因素,無論在研究階段還是從業階段,都能從多維度為城市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培養地理學專業思維,既要在教材、教學上下功夫,又要以重大項目為案例依托,引導學生探究其背后的理論思維,將具有區域性、綜合性、交叉性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貫徹到實踐教學之中。2.理論研究能力提升培養。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地理學也不例外。中心地理論、工業區位論、自然地理分異理論等是地理學的基礎理論,也是地理學入門的必修課。地理學界深深扎根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這一豐厚土壤,致力于開展面向世界的自主創新理論建構的研究,也為研究生培養奠定豐富的素材資源。提升研究生理論研究能力,一方面,培養單位和導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培養方向,為研究生制定合理的讀書清單,例如《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地理傳統》《地理學思想史》《人文地理學詞典》《重新發現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典論文選集》等綜合理論著作和分支學科著作,輔以在地理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夯實地理學研究生的理論基礎。[21]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地理學新任務,以科研項目為導向,鍛煉研究生理論分析的能力,并輔之以論文寫作和項目課題參與形式進行深入培養。3.技術方法能力提升培養。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帶來了對地理空間新的觀察手段,能夠透過人群的時空行為模式研究地理環境,更好地探尋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作用過程和交互機理。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定位決定了其研究方法論多元化的特點,其技術方法的創新必然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相關學科方法的融合,包括與數學及計量經濟學的融合創新,與空間分析及空間計量的融合創新,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的融合創新等。[12]因此,研究生培養要以此為契機,結合“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到的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實際需求,結合“互聯網+”、位置信息服務數據等新型數據來源,與其他學科相互合作建立新型的研究基地、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等,為研究生技術方法革新提供堅實基礎。(三)面向社會應用,提升應用能力培養。1.野外考察能力提升培養。地理要素空間格局背后的過程、機理等帶有本土社會文化制度因素的烙印,難以通過技術工具獲取,[12]這就要求地理學者走出課堂,走進實地,從自然和社會中汲取營養,因此需要培養地理學研究生實地考察的能力。在教學上,加強對綜合地理學的分支課程,以及地理學野外調查、野外實習課程的建設,以培養研究生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和規范的地理調查及研究方法。在實踐上,可以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建立地理學人文—自然野外考察路線和基地,圍繞綜合實習課程建設,加強各專業綜合,多角度認識地理學不同要素特征,促進專業認知、觀測、分析、總結等實訓環節的落實,強化學生動手操作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引領學生通過地理探索尋求出科學問題的答案,不斷拓展野外實習深度,提高學生實地考察能力。[22]2.社會調研能力提升培養。野外實地考察更多地是培養地理學研究生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對于人文地理學來說,除了野外考察能力以外,社會實地調研的能力同樣必不可少。要想獲得第一手數據,就要到社會中去,到人地矛盾綜合體中去。對個人、群體的調查訪問,既可以作為認識社會和自然現象的重要參考依據,也是獲得有關資料及圖件的重要途徑。當前階段,地理學學科交叉融合趨勢越發明顯,社會轉向尤其顯著。為了深入小尺度的研究,以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地理學者常常利用問卷、訪談等社會學方法進行調查。社會實地調研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選題、問卷和訪談設計、調研技巧、結果分析、報告撰寫等方面。因此,可以利用導師的科研項目和課題,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和地理學學科前沿問題,確定規模合適、操作性較好、有實際意義的題目。在操作過程中,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導師指導為輔,培養學生的調研訪談技巧和處理各種突發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SPSS、Nvivo等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的能力。3.規劃實踐能力提升培養。“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到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規劃、空間規劃,如何實施好這些規劃,既是地理學的責任,也是義務。這也為地理學研究生提升規劃實踐能力提供了現實的契機和動力。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起來,可以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以具體規劃項目為例進行課程教學,然后利用導師或者院系的相關規劃項目,讓學生參與規劃的每一個環節,以此提升專業能力。如東華理工大學以“一面特性、二個平臺、三段課堂、四項內容、五種資源”為主體構建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資源體系,提升了學生土地利用規劃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質的土地規劃人才。[23]

五、結語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持續推進,地理學研究生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方式需要結合社會經濟轉型變化,實現新的調整。學科發展與區域資源環境保護、城鎮與經濟建設都需要人才,[24]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理學學科建設提上日程,這對增強地理學學科地位和培養地理學人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要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能力。針對新問題、新任務,強調探討新型人地關系和多尺度決策的地理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升地理學研究生學科培養、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能力,為探索轉型升級、順應區域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構建空間新格局、提升綜合競爭力等提供理論、方法、技術和人才支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培養過程中還面臨地理學專業思維教育不完善、創新能力培養不到位、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等諸多困境,要面向“十四五”新任務,實現地理學研究生能力培養的提升,就需要社會、管理部門、培養單位、導師、研究生和地理學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加林 童晨 單位:寧波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