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2:43: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當代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當代文化論文

當代中國文化認同問題綜述論文

提要:當代中國有了對建構新的文化身份的訴求。當代中國,多元思想并生,對不同文化的不同的理解,其實體現了對歷史的自我想象,并寄予了不同的文化訴求。一方面,需要對各種思想兼容并包,維護歷史的多元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和批判當下所信奉的現代性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現實中每個個體的關懷與認同,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普遍認同的價值秩序和文化理想。

關鍵詞:文化身份;現代性;多元思想;微觀敘事

一、對建構新的文化身份的訴求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文化危機意識和文化認同問題如影相隨,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理解中國的文化認同問題,一定要放在“現代性”的語境中才會得到恰當的認識。余英時先生曾經說過:“民族文化的意識不能容忍‘西化’,但卻會為‘現代化’所激動”[①]。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書寫現代中國新的文化身份的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文化的改造,再到改革開放后對西方文明的大規模的引進和學習,“現代化”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希望,而文化認同問題帶給中國人的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焦慮和不自信。于是,對傳統的批判幾乎成了現代化過程中的主要旋律。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國力的逐漸強大,“中國模式”、“核心價值觀”、“文化軟實力”等隨之成為中國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國學熱等文化景觀。從文化身份的角度來看,這些表明,經歷了幾十年現代化觀念洗禮的中國文化,開始逐漸走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自主的身份意識已經開始覺醒,開始試圖尋找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在全球化的體系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文化認同在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再次成為一個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

查看全文

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誠信文化在治國方略中處于基礎地位。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講誠信才能促發展。誠信文化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關鍵詞】誠信文化/信用體系/德治與法治/治國方略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新安晚報》2002年11月18日。)

誠信文化正是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體,推進誠信文化必須要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誠信文化的建設不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從多方面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1.誠信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查看全文

文化觀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觀文化建設

【論文摘要】的社會主義文化觀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首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道德倫理建設,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現代中國的文化偉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十分關注中國的文化建設。他站在20世紀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面向世界,緊扣時代的脈搏,把握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文化建設實踐相結合,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文化思想。認為,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有機統一,應當反映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特點;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形勢的發展,應當出現文化建設的高潮;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現于世界。從這些基本觀點出發,他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文化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對于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積極而長遠的指導意義。

一、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運用唯物辯證法,依據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和主要斗爭任務,結合中國文化傳統與民族特色,獨具匠心地提出一系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理論,從而成為指導無產階級文化實踐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注意正確把握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關系,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探索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新的層次上對中西文化進行整合,并在新民主主義文化論的基礎上,對中國新文化再次提煉概括,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文化觀念。的新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開放性、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等特點。

(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特征

查看全文

文化價值論文:文化思想及當代價值概述

本文作者:胡劍工作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文化自信思想的產生原因

(一)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熏陶與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習是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育。他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普及讀物入手,接受起儒家傳統文化。雖然幼年的對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不甚喜歡,但是這些自幼爛熟于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得去的,成年后常會自然的使用。[3]6-7《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更是讓幼年的欲罷不能,這些小說的影響及于以后的革命和建設歲月。據統計,“選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馬列經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學經典論述。到一九六六年,的藏書已達幾萬冊,一些著名類書和叢書,如《永樂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等都收錄其中。[6]對中國史書讀得最多,四千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讀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讀過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過廣泛而又深刻地潛心閱讀大量中國史書、古典小說、詩詞曲賦、各家經典,不僅批判地汲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還造就了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更培養起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二)湖湘學派的經世學風與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對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宋明以來,重內圣之道的理學和重外王之術的實學,在湖南交織扎根。學子們歷代相傳,不斷闡發,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學、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為基本特征的湘學士風。[3]21這種學風對作為湖南人的影響甚巨。生長于斯,自然被這一濃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在長沙求學期間,就曾認真研習過開湖湘一代風氣之先的著名學者———王夫之的學問。近代以來,湖南學人大多關心世事,熱衷投身于政治活動及各種社會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羅澤南、譚嗣同、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這些湘籍學人或闡發啟蒙思想與維新思想,或整軍經武、馳騁疆場;或兼“傳教”與“辦事”。雖則有些湖湘學人的所為有違歷史潮流,但從總體而言,這些湖湘學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績極大地鼓舞了同樣身為湖南人的。早年對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與杰出貢獻非常景仰,對自己身為湖南人極為自豪,這種感情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西方列強的入侵與中國對西方文明的被動接受是文化自信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總體而言,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個被動的過程,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刺激下進行的。從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種入侵者的姿態進入中國,并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地沖擊。所以說,這一文化交流過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每個中國人心間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領域有所反應,這種親身經歷的苦難必然會造成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人對資本主義壓迫的反抗;必然會造成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會造成每一個關切國家、民族命運的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生活在國家受帝國主義欺凌的年代,國家的現狀對早年產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產生強烈的憤概。早年一方面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十八、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的代表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肆言》等,研讀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學習和研讀的目的是為了探求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國富民強。是以批判的眼光對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內心是不贊成西方文明的。這從一九二O年為發起文化書社而撰寫的文章中可見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幾年來風馳雨驟,成長得好,與成長得不好,還依然在未知之數?!盵7]這一方面說明已經把中國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馬克思主義上,另一方面說明對傳統西方文明表示否定。(四)西方文明日益顯示出的弊端從另一方面強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西方文明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對于封建社會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在一段時間內也成為中國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早期的發展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日益反動,先前鼓動人民進行反封建的信條漸漸變成欺騙人民的空洞口號。對西方社會政治上的反動認識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夜,就寫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別了,司徒雷登》、《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等,來揭露美帝國主義所謂“民主”與“自由”的虛偽面目?!懊绹灿小裰髡巍?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8]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拜金主義,資產階級的逐利本性無處不在?!百Y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聯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盵9]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倫理、道德秩序在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些與中國人重倫理、講道德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對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本性深惡痛絕。自二十世紀之后,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其腐朽性、虛偽性、侵略性更加暴露無遺。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財富的集中及與此相對應的人民群眾的貧困、資本主義社會間歇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放蕩腐朽、資產階級對國內人民的壓榨與對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瘋狂掠奪,這些成為帝國主義的主要特點?!斑@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盵10]這些不僅給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給全世界帶成了災難,而且增強了深受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五)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與目的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年即立志探求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大本大原。雖則早期理解的大本大原與后來的認識有差距,但是一生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和建設活動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根本問題,如何才能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這些問題一直是思考和希望解決的根本問題。認為,從改造中國之目的出發,中國問題之根本解決需要求得對中國問題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盵3]47在隨后的革命生涯中,愈發認識到研究中國國情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時期,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對于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還是研究得太少。嚴肅批評了一些共產黨員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的主觀主義的惡劣作風。認為,在中國從事革命和建設的同志不能言必稱希臘,而應該“不單是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5]801號召全黨同志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與東方革命”之的。這種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既是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動力,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決心和信心。

文化自信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盵11]166可見,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學習與掌握。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盵12]目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第一,要在國民教育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不斷取得發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成就,國民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也在增強。但從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觀之,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力度似仍應加大。現在的一些學生言必稱美國,對韓流、日流也是趨之如騖,對待自己的老祖宗,則對不住,忘卻了。長期以往,不僅傷及國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對國家的文化安全構成威脅。文化滲透固然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夠。在國民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研讀經典。第二,要創新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一些人對傳統文化有錯誤的認識和感知。他們見到傳統文化就如同見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學先生。這種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須除去。在新時期,必須要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傳承形式,通過各種富有時代性、新穎性、樂趣性的形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延安時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過貼春聯、唱民歌、挨家挨戶拜年、跳秧歌、寫墻報、畫壁畫、講民間故事等方式傳播先進文化,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些方式在現在仍然有很大的價值。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會中也應該積極利用網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傳播先進文化,并應該積極努力思考如何開辟一些新的傳播媒介去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13](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長處,以融貫中西的視野看待世界文明“‘文化自覺’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盵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對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熱愛與了解,也需要開闊的胸襟與世界的眼光。具體而言,第一,學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方面。文化自覺不是要求全面回歸我國傳統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而是要求我們在學習、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以一種開放豁達的心態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正是以這種曠達的心態學習、吸納中外文化中優秀的因子,成就其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胸懷。在世界各國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經濟上的閉關會導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鎖國將自絕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國文化上的互相借鑒、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穩定。第二,抵制與擯棄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間的沖突也不可避免。“在這個新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盵14]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以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將一些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東西做為普世價值在全世界推廣,任意貶斥其他國家優秀文化。這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也是西方中心主義心態的反映。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一現象。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多次對西方國家腐朽偽善的一面加以揭露。這些言語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我們應該堅決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襲,堅決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摒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發展民族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盵15]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經初顯成效。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數以百計,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當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滿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優秀的中國人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三)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指導思想,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在現階段,我們應該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第一,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最好的真理,但是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的面目就不會改變,各項事業就不能取得發展。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24],也要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形式、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表達、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使之成為融合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意蘊。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寶庫。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產。雖則有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已經在現實中無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內容卻可以在新時期得以重新闡釋,可以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應該大力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蘊,應該在今天豐富的改革、建設實踐中重新審視、發掘傳統思想文化寶庫,在新的時期賦予其新的闡發、新的意義與新的發展。

查看全文

當代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構成論文

論文關鍵詞:普適性價值;文化多樣性價值;戰略性價值;邊緣文化價值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混亂的價值認識是保護觀念不能得到統一的根本原因。以歷史與現代,西方與東方多維度探討當代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構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真實性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總體認識為核心,以代表我國文化多樣性的“中國傳統和現實社會對遺產價值內涵的發展”為兩極,形成當代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完整格局。

當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矛盾和問題比較多,最主要表現為“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保什么,如何?!钡膯栴}。不同的觀點實質上代表了看問題的不同角度,觀點的沖突反映出利益與價值觀的沖突。這些問題集中在中與西,傳統與現代兩個維度,彼此交織,產生出當前比較混亂的價值觀。嘗試以價值判斷的方法對當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現象進行發現并做出深入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人類生活中的“多元化”,理解做出價值選擇的重要性,從而確立起應對遺產保護多元化現實的健全心態,以更加科學嚴謹、寬容、求實的態度對待遺產保護中的困惑與矛盾。

長期以來,理論界從價值論層面探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結構并不普及,談及歷史遺產的價值,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它的藝術美學價值,科學教育價值等客觀性本體價值,基本回避了從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以及社會、經濟等外部環境對遺產價值取向的影響角度探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因此,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體系還缺乏一個完整的建構,在需要自覺運用價值判斷以決策保護行為,平衡方法措施的“度”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或接受遺產價值的概念。這成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缺憾。

在2002年《世界文化報告》中與會者普遍談到,“在遺產保護領域的項目計劃中,運用以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方法正在不斷地贏得支持。”以價值評價為基礎的保護觀正是支持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和方法不斷發展的基礎。所以從剖析人類對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理解人手,探討保護觀念的發展與變化,對于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變得十分必要。

1保持我國傳統遺產價值認識中的文化多樣性特點

查看全文

唐朝宮廷音樂文化與當代音樂教育論文

一、唐朝宮廷音樂文化的內涵

當時有一種被稱作“燕樂大曲”的音樂形式非常風靡,它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于一體,進行連續的表演,融匯了各族各部音樂歌舞的精華,氣勢磅礴,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5]。唐朝涌現出的音樂家更是不勝枚舉,玄宗李隆基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他不僅有很高的音樂天賦,擅長作曲和演奏,創作了很多優美的作品,而且練習也非??炭?。當時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還有龜茲人白明達、西域人裴神符、段善本和李管兒師徒等。此外,在唐朝甚至出現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對音樂人才有嚴格的培養制度,其中官辦的有教坊司、梨園院和太常寺等,用來訓練、培養樂工,傳習、管理宮廷音樂。太常寺經常對樂工進行考核,在坐部不合格的就轉去立部,在立部也不合格的就送去學雅樂。當時的樂工數以萬計,分工精細,技藝高超。唐代還出現了相關的音樂理論,如八十四調和燕樂二十八調等??梢?,當時的唐代宮廷音樂已經形成了系統的體系,對后世影響巨大。

二、唐朝宮廷音樂文化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影響

唐代宮廷音樂文化發展空前繁榮,其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走出誤區,相互尊重

對于民族音樂,我們曾經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對古典音樂說是廟堂的、士大夫的一概不要!對民間音樂說是落后的、農民的一概不要!對說唱音樂,說這根本不屬于‘音樂’!對戲曲音樂,若說是小市民的一概不要!若說京劇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概不要!由于‘一概不要’,導致我們對民族遺產產生了質疑態度,埋怨我們的祖先‘不爭氣’,沒有產生莫扎特、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從而導致我們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傳承,這直接造成我們音樂教育的名存實亡?!焙翢o疑問,這種認識誤區要不得,否則會導致我們忽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唐玄宗的親力親為對當下音樂教育有著深刻的意義。唐玄宗在位期間,力倡胡樂和法曲。他將“胡風”與宮廷音樂有機融合,創造出了諸如《揚州》《伊州》《甘州》之類的音樂??梢?,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國民族音樂的本質,尊重民族音樂的精神與精髓。民族音樂之所在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尊重民族音樂,尊重各民族的智慧與思想。唐代宮廷音樂的海納百川告訴我們,對待民族音樂要秉持“有容乃大、去偽存真”的態度。同時,在現代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多引入各種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除了我國的民族音樂,還有西洋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等,讓學生接觸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的音樂,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采用中立、客觀的態度看待音樂,掌握其精髓,用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查看全文

舞蹈發展論文:主流文化背景下當代舞蹈創作發展

本文作者:肖向榮

一、啟蒙時期——以表現主義為發端的人生之舞

翻開《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史》第一編第一章標題醒目,在社會急劇變革中發展的中國舞蹈。[2]在這一章節中,隆重介紹兩位舞蹈先驅:吳曉邦與戴愛蓮,同時把他們歸結為“新舞蹈”的奠基人。與鄧肯喊出的“芭蕾一點也不美”而引發的現代舞的那一場運動不同,新舞蹈藝術并不是為了反對封建舞蹈,或是中國傳統的戲曲舞蹈。新舞蹈誕生于當時30年代以魯迅為旗手的左翼文化運動之下,她所反對是當時受美國歌舞片影響的,為追求票房價值的“麗珠滿目,媚態萬千,玉趾勾魂,嬌聲攝魄”[3]的資本主義舞蹈,當然這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與當時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時隔一個世紀的今天,兩位先生如果打開電視機,應該看到都是這一類的節目,不知是何感想,這是后話。

(一)從表現主義出發,尋找人生之舞無論是《饑火》《傀儡》《小丑》以及《義勇軍進行曲》,吳曉邦先生的創作意識一直鮮明地體現出巨大愛國熱情,他的視野始終關注當時的社會矛盾,用舞蹈藝術向著全社會吶喊,完成他為人生而舞蹈的精神追求。不能否定的是,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日本舞蹈藝術家石井漠,年輕的吳曉邦正是被《群鬼》這個作品而擊中自己的內心,作品以各種鬼的形象與行為揭示現實矛盾,雖然沒有看過這樣的舞蹈,但是腦海中卻出現蒙克的畫作《吶喊》。作為表現主義的發端人物蒙克在1893年完成他一系列作品《吶喊》《接吻》《思春期》,[4]在創作中觸及生命本質與內涵,人物的不安與焦慮體現表現主義的特征??梢源竽懙夭孪搿娥嚮稹分惺莨侨绮竦酿嚸裥蜗?,有可能是石井漠《群鬼》的某個記憶的碎片,而《群鬼》是否是《吶喊》在美學上的殊途同歸,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表現主義的主要特征強調反傳統,不滿于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這些都恰恰應和吳先生當時的生存環境以及社會現狀,在創作風格以及審美上也是突出表現事物的實質,例如《饑火》;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直白描繪而是揭示人的靈魂,例如《丑表功》。在整體混亂的時代中,作者厭惡城市的喧鬧與墮落,主題的選擇常常是隱喻的傷感或是對人性的贊揚。尤其是《義勇軍進行曲》可以看出吳先生的充盈的愛國主義激情,來自于他內心的主觀愿望的抽象表達,而不是粗略的形象描繪。因此情感的主觀表達而高于對事物表象的臨摹,成為吳曉邦先生為人生而舞的“精神性”計劃,在那個時代中,這個計劃真正的解決了社會矛盾,滿足社會需求,如果說吳先生的創作激情來源于巨大的愛國主義激情的洪流中,而來自歐美表現主義的創作美學則是創作法則的波濤暗涌。

(二)從情感出發,尋找民族之魂與本土成長的吳曉邦老師不同,戴愛蓮先生出生在西印度群島,亞熱帶氣候使得她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動。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戴先生比鄧肯的境遇好很多,從啟蒙就是純正的芭蕾舞教育,而且都是名師名校,例如安東•道林的學校,蘭伯特學校。有了堅實的身體能動性與規范性的她,也是在表現主義舞蹈大師瑪麗•魏格曼的一場舞蹈中投向現代舞懷抱。也許是亞熱帶氣候的緣故,戴先生不拘泥于古典芭蕾以及表現主義舞蹈的各自規律,而是大膽的將靈動的芭蕾技術與表現主義的內省式的情感表達融合在一起,成為她日后從事表演和編創的風格基礎,尤其是在大型歌舞《和平鴿》的創作中尤為突出。在劇中和平鴿為芭蕾的身體美學,而在情感表達與矛盾沖突時有介入大量的現代舞元素。戴先生的創作風格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她對于民族元素的敏感,或許與她的出生地不同,中國民族舞蹈整理收集以及運用,戴先生是獨具匠心的。如果說吳先生更多是在精神上題材上原創性整體開創新舞蹈的先河,那么將芭蕾舞與現代舞融合再在加上民族元素的這種創作模式,則整整影響到今天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主流藝術家們還在運用戴氏的“三合一”編舞法,只是整合的程度更高,而動作原創性則遠遠不如前輩。因此在建國之后,吳曉邦先生的那些具有鮮明時代表現主義美學特征的“丑惡”形象,逐漸被淡化,而戴先生的這種創作模式不帶有具體精神指向,而受到主流文化的廣泛接受。

二、發展階段——以現實主義為綱的上升之舞

查看全文

建筑期刊學術論文研究

摘要:期刊論文是反映建筑理論研究的一個獨特窗口,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間由陜西省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論文,統計分析論文的文獻數量、核心作者群、關注熱點、研究趨勢等特點,從而多維度地呈現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狀況。

關鍵詞:建筑期刊;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落后省份,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省,建筑行業、建筑文化、建筑理論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先進的技術與思想的不斷傳入,與西部地域特色的沖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論工作者不斷思考陜西省建筑的正確發展道路。進入新千年,陜西省的建筑創作與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也給陜西省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在此多重機遇時刻,統計分析其學術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脈絡[1]。文章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方法,梳理陜西省自改革開放后建筑理論研究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可以對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現狀了解得更加全面,為今后的發展及研究提供借鑒[2]。

2研究對象的確定

2.1文獻作者的確定文章所說的文獻作者即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包括陜西省各大設計機構以實踐為主的執業建筑師、陜西省高校建筑學科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及學生、相關政府機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建筑團體等。文章對論文的收集以研究機構為單位,這些研究機構包括(1)高校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設計院類: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3)政府機關單位:西安市規劃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確定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學主流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對主流建筑期刊的選擇,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學術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學術界所認定的學術期刊,結合核心期刊的評定原則及老八校所認定的A類建筑期刊;二是考慮時間上的代表性,即所選期刊盡量能涵蓋所研究的時間段,期刊發文載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顧陜西省省情,考慮陜西省創辦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終文章選定《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新建筑》《華中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創作》《城市環境設計》《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合計共11種建筑期刊,其中有些雜志幾經改名,其不同命名階段也在統計項期刊中,統計結果則算在現在的期刊名稱中[3,4]。文章對學術論文的收集以論文作者的機構為單位,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這些研究機構在1978—2018年期間所發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與建筑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機構經歷幾次改名,單位名稱也存在不規范情況,甚至有些作者沒有附加單位機構,在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對其進行查漏補缺。

查看全文

大學生旅游消費營銷對策研究論文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勢頭最快的產業,旅游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調查顯示,2007年1-11月,中國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數為近四千萬人次,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37%。其中接待外國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門同胞722831人次,接待臺灣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國人人數為23938139人。其中,入境舉行會議或商務活動的為6434616人,入境觀光旅游的為12049859人,探親訪友的為72866人,入境的服務員工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數為3257940人。預計到2010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將達到1226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0%左右,相當于GDP的7%。很顯然,旅游業將會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文化旅游產業有了蓬勃的發展,據世界旅游組織調查報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參加文化旅游的國際旅游者每年有兩億四千多萬。文化旅游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氛圍而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它以多樣的形式、深刻的內涵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變化性、可持續性和季節性不明顯等特點和優點而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關注,可以說文化旅游己經成為當前世界旅游的一種潮流和趨勢,并將成為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旅游發展的亮點和主流。深層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為個性化、知識化時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續發展前景的一項旅游產品,可以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支柱。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消費群體也在不斷的擴大中。傳統的旅游項目是針對一些城市白領以及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退休人員。這群人的特點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壓力,他們需要一種方式來釋放自己,而且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支付旅游費用。傳統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組團出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類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漸出現。針對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制定不同的消費計劃,已經成為各個旅行社提高業績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這一類群體在未來的十年內存在一個很大的旅游消費市場。他們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傳統模式的。研究大學生旅游消費營銷策略是進一步發展我國旅游業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與發展的關鍵。相對比上班族來說,大學生的空余時間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說大學生存在旅游時間的可能性。傳統的旅游消費群體又的僅是在假期或者是黃金周出游,除去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點都處在不飽和的狀態,而大學生這一消費群體恰好來填補這一不足。避開旅游高峰出游已經慢慢的成為大學生旅游新觀念。所以,開發大學生旅游市場,制定大學生旅游營銷策略,不僅可以給旅游產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緩解目前旅游業出現的假期爆滿,平時無人的現狀。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研究的基本內容:

查看全文

陶瓷茶具設計研究

[內容摘要]為明晰當代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的整體現狀,本文立足于相關專著、書籍、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等文獻資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70年間(1949—2019)有關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的文獻進行了相應分期分類的整理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綜述與簡評,為該領域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述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各類與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相關的研究文獻眾多。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基準,以1949—2019為時間區段,以“茶具”為主題詞檢索,共發現2688篇文獻,其中博士學位論文19篇;添加“景德鎮陶瓷”作為并含檢索詞,共檢索出122篇文獻,其中博士學位論文4篇。而以其所從屬的日用瓷范疇展開檢索,共發現1405篇文獻,包含博士學位論文4篇,多涉及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問題?;诖?,本文將結合已出版的89本專著、編著、編輯類書籍文獻,從分期與分類兩個方面對70年間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述評,以期為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一、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簡況

當代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時期,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結束(1949—1977)。該階段是景德鎮陶瓷產業的恢復期,以茶具設計為核心的主題性研究較少,多散布于史料整理、方志撰寫與日用瓷生產工藝技術梳理歸納類研究中,且在發現、總結其難點與成果的同時涉及傳統陶瓷茶具的生產制作問題,而后由于社會環境背景等諸多外界因素致使該階段研究停滯。第二階段為奠基時期,自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肇始期至20世紀末(1978—2000)。景德鎮陶瓷產業隨社會趨勢進入重啟階段,日用瓷研究領域側重于技術性問題的突破與相關產品質量標準的構建,為其設計實踐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客觀技術條件。同時學界針對陶瓷史論的研究在該階段漸成體系,使豐富的史料案例資料得以呈現,其中對代表性案例的闡釋方式與思路,即工藝美術史研究范式成為后期陶瓷茶具設計研究范式的基礎模板。第三階段為發展時期,自21世紀初至今。該階段陶瓷產業在工藝技術層面已形成完備基礎,原始產業體制隨市場經濟的改革也將其設計研究推向新的階段。具體表現為文獻數量的增加,相關專著、案例匯編、刊物發表已達數百篇;原本專注于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研究也與茶文化、飲食文化演進研究出現廣泛介入融合的態勢,多元的設計實踐研究拓展了其領域研究的維度,在擴充了研究視角的同時也豐富了陶瓷藝術設計學科研究的內容。

二、景德鎮陶瓷茶具設計研究分類概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