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投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1:4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投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產業投資論文
綜上分析可知,對于生產和銷售純公共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必須由財政投資來發展。因為這些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公眾不可能且不應該通過生產交換來獲得,而只能通過政府安排支出來滿足。
對財政投資基礎設施最適領域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施時,不至于發生“擠出效應”,保證對基礎設施投資的不斷增長。實際上在1998年下半年,啟動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也發生了一些“擠出效應”,主要是財政政策擴張時,適當的投資領域界定不清,項目準備不充分,出現了搶項目的情況,擠出了一部分外資準備投資和地方政府自籌的項目。對于純粹的私人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原則上財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場提供。至于一些準公共產品的生產領域,根據我國的目前情況仍然要保證適度的財政投資。這些領域可以采取三種投資方式:一是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采取社會化的投資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財政可采取參股的形式投資。二是可以利用外資,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對基礎設施投資,對微利和投資回收期較長的項目,財政可通過貼息和風險擔保形式投資,以提高投資人的投資回報率和減少風險。三是在條件成熟時,鼓勵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公共基礎設施,財政可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財政對這些準公共產品的投資形式,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產業最佳資金來源和投資方式選擇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作為計劃資源配置的重要部門,承擔了大量的經濟建設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礎設施投資支出,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達30%以上,由于當時財政收入主要是來自稅收和國企的利潤上繳,沒有債務收入,因而基礎設施的投資直接反映在國家預算中的經濟支出項目上。
改革開放后,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家開始對國有企業實行放權讓利,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開始下降,1996年已下降到11.57%的最低點。另一個變化是國家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實現體制的轉軌,開始建立了國債制度。1981年開始發行國債,到1998年底內債余額已達7,100億元,預計2000年可達11,311億元。因此,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和形式也必然發生變化。一般地說,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應包括:財政資金、銀行的信貸資金、外資和向社會集資。就財政資金來說,可有預算內、預算外和國債資。下面,我們重點分析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最佳資金來源與形式。
對于生產和銷售純公共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必須采取財政預算內的直接支出形式,它的資金來源應主要是稅收和規費收入。這種資金來源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與純公共產品提供的性質是相吻合的。因為征稅雖然是可以精確計量的,但公共產品的享用是無法量化的。所以,納稅人的負擔與純公共物品的使用之間的關系缺乏精確的經濟依據,使得這類產品的生產成本只能通過國家稅收收入來彌補,免費向社會提供。對于大多數準公共物品的投資要采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財政投資的重點是為基礎設施提供基礎條件的部門,其最適的資金來源是國債資金。因為國債資金也是國家可支配的資金,毫無疑問應該投向那些私人無力承擔或不愿意承提的公共工程項目。但國債資金又與其他財政收入在性質上不同,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如果將它投到那些完全無法收回成本的純公共產品項目上,勢必造成國家未來償還債務的壓力,很可能使國債資金陷入借新還舊的不良循環之中,國債資金的這種投向即不符合還本付息的使用原則,也不能使其發揮調節經濟的作用。我國目前財政對國債的依存度較大,1997年當年的發行額占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0%以上,還本付息占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也達26.9%,因此必須考慮國債的投資收益。實際上1995年底,我國國債余額的3,300億中的80%是投在財政性的建設領域,主要是這些準公共產品的生產領域。1998年下半年,財政對四家商業銀行增發的1,000億特種國債也全部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由于我國目前國債余額還僅僅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今后,國債發行還有很大的潛力,因此,要很好的探索國債的最佳投資領域,建立合理的國債結構,既包括期限結構,又包括收益結構,安排好盈利、微利和無利項目的投資比例。建議國家可考慮建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國債基金,專門用于準公共產品生產領域的投資,這樣既保證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不斷增長,又使國債資金運行于良性循環之中。
財政投資項目協調論文
為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充分發揮重大建設項目對“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的拉動和支撐作用,確保重大項目建設任務和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及時解決重大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本文結合廣西柳州市重大項目建設實際存在問題,對重大協調管理制度進行探討。
重大項目協調管理機制管理的對象著重圍繞財政投資國有企業代建的項目進行。2004年7月公布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再一次把政府投資改革作為投資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決定》的第三部分以“完善政府投資體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為目的,針對政府投資管理的問題,通過合理界定投資范圍,健全投資項目決策機制,規范投資資金管理,簡化和規范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序,加強投資項目管理,引入市場機制等方面對政府投資加以規范。在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實施管理方面,第一次提出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通過招標等方式,選擇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單位負責建設實施,嚴格控制項目投資、質量和工期,竣工驗收后移交給使用單位。
積極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是當前各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總體來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建立起政府投資項目法人制和代建制,通過引進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公司,對政府投資項目從工期、質量和投資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專業化管理,切實消除過去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的種種弊病,建立起有效的政府投資項目的約束機制,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從而提高政府資金投資效益和建設工程質量。
柳州市實行代建制比中央推行代建制決定早一年多。在實施過程中,政府投資項目仍然存在工程質量缺陷、超投資以及項目決策隨意性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結合代建制管理辦法制定重大項目協調管理機制。財政投資重大項目協調管理機制,一是根據基本建設程序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對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及交付使用直至項目后評價全過程進行監督,健全投資項目決策機制,規范投資項目的工作程序,完善資金管理;二是根據精簡、統一和效能的原則,明確相關部門工作內容,解決部門之間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的狀況,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對代建工作實行合同化管理,將代建單位收入模式從按項目總投資比例提取逐漸轉變為從投資節約比例提取。
一、工作機構
由政府成立重大建設項目協調小組,由市長、發改委主任分別擔任正、副組長,成員由市監察局、審計局、發改委、土地儲備中心、規劃局、國土局、建委、財政局、經委、環保局、水利局、旅游局、招商局及各政府代建公司等單位分管領導組成。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發改委重點辦,并指定專人負責日常聯系工作。
財政性投資對策分析論文
在廈門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壯大經濟總量。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投資和消費的增長,仍然是我們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經濟手段之一。而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投資的體制、結構、效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已擺在我們的面前。應當承認,廈門自特區建設以來的20多年間,在投融資體制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特別是近年來在簡化項目審批程序、規范政府和投資主體行為、培訓投資中介機構、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力地促進了廈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1981年—2001年,廈門經濟年均增長18.5%,成為我國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2001年GDP為558.33億元,人均GDP已突破4萬元大關,位居全國各省市前列,已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廈門要實現今后8-10年內兩個發展階段的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打破舊的模式,實現投資體制上的創新,才能使經濟和社會保持高速度、高質量的發展態勢。目前財政性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到位的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大,政府隱性負債日益增多
近年來,在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影響下,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做強做大經濟規模,廈門市、區、鎮三級政府大搞開發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每個鎮以上的政府都在劃定的區域內搞工業小區或科技園區之類的開發建設。這樣的做法也確實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為招商引資創造了基本的硬件之一。但是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由于我市鄰近地區對投資者的爭奪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由此帶來結果是:互相壓低土地出讓價格以爭得投資者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惡性競爭的結果不僅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且給各級政府造成的負面效應之一就是:不僅開發土地的成本難以回收,而且還要虧大本,由此造成政府的隱性債務日益增多。以我市某區為例:該區三個工業小區一期用地規模(僅2001年)達1.328畝,折合88.54萬m[2]。按每m[2]開發成本約200元,土地出讓價約100元/m[2]計算,三個開發區土地開發成本將虧空8,854萬元,若加上銀行貸款利息等財務費用,則超虧1億元以上。若今后三年內維持這樣的開發速度,該區的土地開發的虧空額將達到3-5億元,接近該區目前一年的財政收入。這種巨大的滾動式的政府負債將發展成為經濟建設的隱憂,若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政府的信用危機也將日益凸顯。
其次,財政性投資面過大,基層投資資金不配套,造成投資效應減弱
幾年來,隨著廈門市財政扶持力度的不斷擴大,廣大農村特別是島外三個區的鄉鎮生產性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設施有了較大改觀,這在增強廈門農村經濟發展后勁,提高農民的收水平,改善農村教育條件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應看到,由于歷史遺留的欠賬多,為了照顧到各方各面的情緒和需要,每年安排農村專項經費時,往往把有限的資金鋪得過廣過寬,這種撒胡椒面式的老做法,造成投資效應減弱。以近三年來實施“同發展共富裕”工程為例,廈門市從1999年底至2002年3年內市財政安排2億元資金,絕大多數用于島外三個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薄弱村的經濟等方面,通過審計調查,也證實其成效是不錯的,但是由于點多面廣,加上配套資金不落實等原因,投資效益不盡人意。2000年第一批13個項目,投資總額達9,092萬元,涉及上百個村。如某鎮胡蘿卜產業化項目,總投資298萬元,除市財政補助100萬元落實外,其余198萬元至今沒著落。
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鄉鎮一級的建設項目往往在資金來源尚不落實的情況下,上級有關部門最常用的是發“紅頭文件”的行政命令,強制要求基層也要籌措配套資金,這種“三個一點”的習慣做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走形變樣,其最大的缺陷是資金渠道單一,老是躺在各級財政上做文章,而沒有想方設法去拓寬資金渠道,如社會上的閑散資金,目前讓外資、民間資本參與的做法還沒有在實踐中運用。
技術手段分析財政投資評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跟蹤評審的委托及評審范圍;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前評審;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中監控;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后評價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通過專業技術手段,進行定量分析和管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地質勘察和項目設計三個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是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第一階段、工程項目地質勘察資料是施工圖設計的基礎、設計階段對工程項目投資的影響起著決定性作用、施工階段,也是大量實際投資發生主要階段、評審中心通過現場監控,及時發現了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竣工驗收及竣工決算階段、施工結算評審過程中,常發現結算多報現象發生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跟蹤評審的委托及評審范圍,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前評審,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中監控,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的事后評價。財政投資評審工作,建立和完善財政投資評審,管理機制,實現財政投資項目的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評價,真正做到財政投資項目工程造價全過程跟蹤評審,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關鍵詞]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評價
一、跟蹤評審的委托及評審范圍
財政投資評審是財政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部門對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的工程概算、預算和竣工決(結)算進行評估與審查,以及對使用科技三項費、技改貼息、國土資源調查費等財政性資金項目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的行為。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由財政部門委托財政投資評審中心進行。是通過專業技術手段,進行定量分析和管理。
財政投資評審的范圍包括:(一)財政預算內各項建設資金安排的建設項目;(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設項目;(三)納入財政預算外專戶管理的預算外資金安排的建設項目;(四)政府性融資安排的建設項目;(五)其他財政性資金安排的項目支出;(六)對使用科技三項費、技改貼息、國土資源調查費等財政性資金項目的專項檢查。
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影響論文
1999年下半年面對日益顯現的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乏力、貨幣政策連續啟動無效狀況,中央果斷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政府投資擴張來確保經濟快速增長無疑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出口需求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大幅度增加,消費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預期看淡、體制變遷引起的支出預期增加等因素影響在當前很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同時財政投資擴張在保證需求總量擴張的情況下注重了結構調整,對緩解基礎產業的瓶頸約束和以后的經濟持續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經濟運行實踐表明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為實現政府確定經濟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財政投資擴張只帶動國有部門投資大幅增長,而民間投資沒有相應跟進。財政相對大規模投資擴張本想起著先導作用,帶動社會投資,但國有投資和民間投資異步前進局面的出現從另一方面說明財政政策的投資擴張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今年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目前重新認識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保證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有效地帶動社會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財政政策調節投資總量的作用過程
從理論上說,當總需求不足時,一般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運用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入手,通過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響消費、投資,擴大總需求,以達到供求平衡。可見,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調節是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實現的。收入方面對投資總量的調節主要是減稅和稅收優惠。通過減稅和稅收優惠可以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企業利潤,增強了他們的投資能力,擴大其投資需求,從而增加投資總量。支出方面對投資總量的影響首先表現為財政自身的投資支出,這項支出規模占總投資比重的大小決定了對投資總量的影響程度;其次財政投資的帶動效應,通過財政投資帶動其他投資主體的介入,進而引起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擴張來影響投資總量。可見,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作用過程如下:政投資支出增加財政支出帶動社會投資增加財政政策的運用投資總量的擴大減稅和稅收優惠社會投資能力增強,投資增加當然,確保財政政策能夠有效地影響投資總量需要滿足一系列的約束條件,一是啟用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投資要有充裕的財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內使用,不能指望長期通過無節制發債、大規模減稅、擴大赤字規模來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和國際經驗一再表明,持續較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是引發通貨膨脹和造成本幣幣值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二是在國家財力有限、財政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財政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效應不明顯,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當今各國財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給,財政直接投資的份額在全社會總投資的比重不可能占據主導地位,財政的直接投資關鍵在于帶動社會投資,進而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三是財政投資擴張要避免對其他社會投資主體投資的“擠出效應”。
二、積極財政政策在影響投資總量中存在的問題
從1998年下半年我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確保了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與此同時,財政投資擴張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受國家財力約束,財政投資支出在總投資的比重過低,對投資總量影響作用甚微。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困境日益加重,滿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設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幾年來,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在財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設支出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別為3.7%、3.9%、3.9%、4.0%?。1998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增發的1000億元國債用于基礎設施投資也只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3.5%。可見,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很低,即使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增發國債、增收節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資,但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不會很大。
財政投資評審制度研究論文
一、科學定位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投資評審,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宏觀財政
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投資主要是公共性的,它直接為市場提供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等外部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投資評審活動的性質和目的是為市場經濟服務,其制度、內容、方式方法也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作為公共性投資,其首要目的是服務于社會利益,而不是追求項目本身的市場贏利,其項目效益必須采用社會方式,而不是商業方式來評審。因此,公共投資效果的評價標準,就不能局限于項目本身的市場成本與收益,還必須包括項目所涉及的社會成本與所產生的社會收益。
明確服務對象,明確服務的切入點,是財政投資評審當前和今后生存與發展之本。
財政投資評審首先要為政府投資管理服務。從宏觀的角度上講,評審要站得高,要有長遠眼光和宏觀意識,當好政府的投資參謀和助手,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資金,提供投資信息和政策建議,減少和避免政府投資的失誤;從微觀的角度講,財政投資評審要為政府投資具體項目的監管服務,行使業主對政府投資項目職能,合理控制工程造價。
評審要為財政部門的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服務。要充分體現出評審機構的財政特色,即站在財政部門的角度,利用自己擁有的專業技術力量,通過科學、規范的評審措施算細賬、算實賬,為財政部門安排或調整項目支出預算提供專業技術依據,提高財政資金的有效性,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并為財政投資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政策建議。
評審要為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服務。財政支出項目內容十分廣泛,特別是建設性項目之間差異大、建設周期長、項目效益不確定性等因素,要求財政投資評審機構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優勢,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對財政支出的建設性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為政府合理安排財政性建設資金、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國財政投資評審論文
摘要:推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是深化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規范建筑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措施。《計價建筑規范》的實施,有利于建立由市場形成工程造價的機制,有利于促進政府轉變職能、業主控制投資、建筑業加強管理,有利于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合理確定工程造價,提高投資效益。
關鍵詞:控制量;指導價;競爭費;工程量清單
1概述
2003年7月1日,我國建設工程造價改革中出臺的國家標準———《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03)開始施行。它改變了以“量、價、費”定額為主的靜態工程造價管理方式,推出了“控制量、指導價、競爭費”的動態管理方式,規范工程量清單計價行為,調整建設工程出資人、發包人和承包人各種關系的依據。財政投資評審要積極適應這一變化,努力創新工程方式。
2工程量清單計價的特點
長期以來,工程預算定額是衡量我國建設工程造價的法定依據和基礎,是為完成單位建筑產品所需消耗的數量標準。定額計價法就是根據有關部門頒發的預算定額、費率、指標等,通過編制建設概算或施工圖預算來計算、確定建安工程造價,并以此作為國家財政控制基建投資和監督基本建設撥款的主要手段。傳統的定額計價是對建筑產品價格的國家定價,具有統一性、指令性和強制性,對于加強計劃管理,減少投資浪費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種量價合一的計價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定額不能體現個別成本,約束了企業的自主報價;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達到合理低價中標;竣工決算則是工程價款結算加簽證審核,往往造成“四算”分離,“三超”現象嚴重。近年來,投資多元化、多渠道的出現客觀上要求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狀況和市場供求來決定建筑產品價格,定額計價方式已不能適應建設市場的變化。因此,引入競爭機制,按照國家宏觀調控,企業自主報價,市場形成價格的原則,實行量價分離的工程量清單計價方式勢在必行。
我國財政投資體制論文
摘要:在市場經濟中,財政投融資具有動態的內涵界定和獨特的功能定位。目前我國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其他方面,存在著制度缺失、職能混亂、渠道狹窄、效益低下、結構失衡等諸多體制缺陷。本文介紹了目前我國財政投融資體制的現狀,分析了我國財政投融資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了改革設想。
關鍵詞:財政投融資體制
通常認為,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目標,通過國家信用方式把各種閑散資金,特別是民間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統一由財政部門掌握管理,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間接貸款方式,支持企業或事業單位發展生產和事業的一種資金活動。財政投融資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配置資源的重要實現途徑,在促進經濟有效增長、調整和改善經濟結構、強化宏觀調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功效。我國財政投融資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進入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發展。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和公共財政框架的逐步確立,原有財政投融資體制的問題日益突出,使得對其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大增強。
一、我國財政投融資的現狀和問題
(一)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范圍狹窄
我國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包括各項財政周轉金、預算執行中的間歇資金、專戶儲存的預算沉淀資金以及行政攤發的國家債券或金融債券,既缺乏市場性融資手段,又不能適應市場的進程,適時地吸收郵政儲蓄、社會保險基金和借助于一些社會財力,甚至一些應納入財政投融資范圍的資金也沒有到位。
環境保護投資發展財政政策論文
導致污染治理投資不足,除了與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外,更重要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重視不夠。這從政府預算科目設置體系中可窺見一斑。在當前反映政府活動范圍的財政預算的科目設置上,環境保護投資并非像基本建設支出、文教科衛支出等那樣作為一個獨立的支出科目,而是被寄托在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專項支出等科目之下,這種預算設置機制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很難對政府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情況進行監督,財政的環境保護投資數量得不到保證。表明環保投資在國家預算支出中是一個可增可減的量,其數額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環保費用占國家預算支出2%以上的比例。這樣的投資水平使得中央政府缺乏對環境保護的宏觀調控力度,一些綜合性的污染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二是民間環保投資的積極性沒有得以很好地調動。環境保護的正外部效應特點使得私人資本不愿積極主動地介入該領域,這時政府的作用就是要采取政策培育、引導、利用市場力量。然而我國現行的環境政策卻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失效。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由于其收費標準設定遠低于達到環境排放標準的邊際處理成本,許多企業寧愿交費也不愿投資于污染防治工作。政府盡管也對進行污染防治的企業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但這些優惠措施方式單一且多屬于事后鼓勵,不能從根本上激發企業進行環保投資的動力。此外,我國目前還沒發行環境債券和社會環境彩票,因而也就無法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通過給予購買者一定的利息減免來吸引社會閑散資金介入環保事業。
(二)環保投資使用效率低下
據統計,1991~1995年,中國污水處理能力年增長率為8%,但達標排放量的年增長率僅為1%。由此可見,我國有限的環保投資并未產生應有的效益。這一問題的產生,除了環保設備技術含量較低外,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一是環保資金使用過于分散且缺乏監督。目前我國環保投資的大部分都用于各個點源的污染治理方面,用于區域性綜合防治的投資很少,這種“撒糊椒粉”式的環保投資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大大削弱了環保投資效益。而這種資金使用分散的狀況又與資金來源分散有很大關系。作為污染治理資金主要來源的“三同時”環保投資主要來自各企業,又用于各企業,排污費也是以環境保護補助金的形式返還給企業使用。這樣的運作過程必然使得整個社會疏于綜合利用,造成資本和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由于環保資金的使用缺乏預算約束機制和有效的監督考評制度,許多企業把應該用于污染治理的資金擠占或挪用,或將治污資金的相當比例用在環保機構工作人員的人頭費及其它裝備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設施方面。二是現行環保投資的行為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嚴重滯后于社會整體的市場化進程。由于規模經濟、技術特征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環保投資帶有極強的社會福利色彩,屬于國家壟斷性行業,既不允許國內社會資金的有效介入,又缺乏一套嚴格規范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保障投資主體的合理權益。這種機制在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的同時,也使環境公用部門普遍出現低效率現象。
二、促進環保投資發展的財政政策取向
從促進環境保護投資發展的財政政策來看,其思路應是:國家財政除應直接承擔起市場不能或不愿介入的投資責任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種財政手段,推動環保投資的市場化改革,這是增加環境保護投入,提高環保投資效益的治本之道。具體舉措如下:
(一)增列環保支出預算科目,建立財政環保投資增長機制,確保財政對重大環境問題的調控力度
財政投資評審風險管理論文
一、財政投資評審管理模式分析
(一)控制預算
通過財政投資評審管理工作,能夠有效地控制好預算支出,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浪費現象,從而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最大程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功能。
(二)評審范圍越來越大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深入,財政評審工作作為完善政府管理行為的重要措施,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其工作也越來越細致。逐漸地由事后追蹤管理向事前轉移,從而不斷地拓寬其評審范圍,表現在市政道路建設、城市綠化以及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等多種類型的項目。隨著評審范圍的擴大,評審工作的難度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就需要不斷地提高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效率,提高財政投資工作的科學性。
(三)評審程序越來越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