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5篇
時間:2022-08-22 04:21:00
導語: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認真學習了“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它主要圍繞“十二五”規劃的三個主題、三個關鍵詞、8大民生大事,以及“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等問題。現談談我作為教師的學習體會。教師直接為社會服務,是培養人才的人才,因而對教師的素質,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應有較高的要求。
一、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
教師必須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教學過程中能自覺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因為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向,只能靠教師來掌握。所以,必須要求教師有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要忠誠于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
要有事業心。有事業心才有動力,不論碰到什么困難,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師德問題我也應該努力做到最好。教師工作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必須有“誨人不倦”的精神,起“為人師表”的榜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
三、要熱愛學生
教師對學生要充滿友愛的情感,要全面關心學生,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要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沒有愛心是不可能做到的。這點我要在實際教學中努力做得更好。
四、對自己所教的專業或學科,要精益求精
教師必須精通自己所教的專業或學科,結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專業本學科的新成果,了解其發展趨勢。認真備課,精益求精。我應該努力學習英語專業知識,多擴充自己的知識,拓寬知識領域,為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做準備。
五、要團結協作
在學校里,不論是培養人才或科學研究,都要靠許多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師團結協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在教學方面,互相通氣,避免重復疏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視的。在科學研究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往往需要多種學科協作,僅靠個人的力量,許多課題是很難完成的。必須組織許多校內教師,甚至校外專家,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還應繼續學習、領會精神,并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
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二)
“十一五”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強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極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極端重要性。
下一個五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的關鍵五年。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對推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就必定能夠書寫我國發展史上又一個五年的嶄新篇章。大會的宗旨,旨在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的發展,這也是來幾年我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五中全會對我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具有決策性的意義,“十二五”更是關鍵的一程。只有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然而,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在“十二五”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任務,要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擴大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十二五”深切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在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包括產業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分配合理、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內的經濟發展總體方式的歷史轉型。
學習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決心努力學習,緊跟形勢,認真個貫徹落實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地發揮一個基層黨員的帶頭作用,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為貫徹和落實“十二五”規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三)
“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在經歷了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之后,逐步走入一個調整和轉型階段。“十二五”規劃充分考慮了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規劃制定中,“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為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言,“十二五”規劃將不僅僅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而且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十二五”時期的全球經濟
“十二五”時期世界將進入“后危機時代”,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其表現為世界經濟在結構變動過程中的逐步復蘇。在這個階段,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世界經濟的重心和主題也隨之發生改變。具體而言,“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及其主題的變化表現為以下五個層面。
第一,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相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超出了實體經濟承受范圍,是產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社會信用的擴張,虛擬經濟的規模迅速擴大,甚至超過了實體經濟。以美國為例,2007年其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30倍。這種情況下,虛擬經濟發展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泡沫化”極為嚴重,成為導致本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由此,“后危機時代”,通過金融體系“去杠桿化”擠壓經濟中的“虛擬泡沫”,使整體經濟發展重心回歸實體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將“重塑”經濟平衡狀態。全球經濟失衡被認為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失衡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危機后必將難以為繼,世界經濟結構將出現一次大的調整。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支點在于各國經濟結構的轉變,體現為各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此,各國經濟結構轉變帶來的世界經濟重新平衡將成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將“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人類應對經濟危機并最終擺脫危機“后遺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外戰爭和國內革命,另一種是新技術革命。其中,實施新技術革命的社會交易成本較低,是最為積極和有效的“去危機”手段。1857年,以生產過剩危機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美、英及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的企業在此次危機中紛紛破產。但是,之后十年內,以電氣化為核心的產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注入了增長動力,使這些國家迅速擺脫危機,走上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蕭條”之后,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產業革命的發生,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經濟危機往往伴隨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而本輪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必將“催生”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
第四,全球經濟發展亮點將“凸顯”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跡象趨于明顯,以發展“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綠色增長”模式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標準模式”,各國只有在這個基本模式框架中尋找符合本國的發展路徑,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經濟體系,促使本國經濟良性發展。“低碳技術”可能成為“后危機時代”新技術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術”推動下,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創造“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新增長動力,尋求經濟的“綠色增長”,將是“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遵從的主題。
第五,全球經濟合作主題將“鎖定”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各國經濟迅速下滑,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由此,各國開始強調地區合作的地域開放性和領域協調性,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有加快的跡象。例如,歐盟通過地中海聯盟擴大了區域合作的邊界,東非共同體、東南非共同市場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決定加強合作,西半球國家決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體等。與此同時,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也是此次危機中區域一體化的亮點。由此,“后危機時代”,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迎來新的高潮。
“十二五”規劃的全球戰略
從本質上來說,“十二五”規劃是我國的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針對“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發生的新變化和新調整,“十二五”規劃中比較系統的“蘊含”了中國政府的“全球戰略”。
第一,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內外結構調整。“十二五”規劃將通過推進城鎮化進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等多重措施,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同時,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最終,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國從“外供型”經濟轉向“內供型”經濟。
第二,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十二五”規劃將通過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等措施,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促進出口結構的轉型,加快在全球價值鏈上的攀升和升級,力爭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辦公室”和“世界總部”。
第三,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參與全球科技革命進程。“十二五”規劃將通過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和將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等措施,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力爭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共同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同時,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
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四)
“十二五”是蒸湘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轉型期、快速跨越期。“十二五”規劃編制的過程是認識不斷深化提升的過程,是從更深層面理解中央和省市委決策精神、準確把握當前發展階段特征的過程。科學編制好“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蒸湘區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至關重要。
體現前瞻性
一要做到科學定位。在新的起點上謀劃“十二五”時期的發展,必須在認真分析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基礎上,深刻認識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中央、省、市“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走向,正確判斷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分析,轉方式、調結構、抗通脹是上級各層面的主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是蒸湘區的主攻方向,要將現代化的城市經濟業態定位為蒸湘區的主要標志。二要勇于跨越發展。“十二五”時期,根據衡陽市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以及蒸湘區在全市更加突出的中心城區地位來看,商貿中心將更加鞏固,現代服務業將更加成熟,鋼管配套產業將更加強勁,稅源財源將更加豐富。要以跳起來摘桃子的魄力,在制定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上更加積極,在規劃重大產業布局上有大手筆。三要突出持續穩健。把握好三個方面要求:一是更加體現以人為本。城市規劃要在滿足城市生產、服務、消費、就業功能的同時,在商業網點設置、交通網絡設置、公輔設施設置等細節上更加考慮群眾的實際需求;二是充分彰顯城市特色。充分考慮和依托雨母山、蒸水河、南華大學等文化、生態、環境資源稟賦,把新城建設與城中村、老城區改造結合,更加重視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的宜居功能;三是倡導和實踐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理念和做法。逐步地、適當地推廣新技術、新能源,形成良好的政策導向,鼓勵業主采取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措施,引導經濟社會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突出可行性
“十二五”規劃既是宏偉藍圖,更是實踐手冊,規劃編制最終要落實到項目上來,力爭使總體規劃起到提綱挈領、統攬全局、指導發展的作用,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要突出在產業基礎好、配套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社會效益廣等四個方面篩選、引進、培植項目,注重引進新興戰略產業和重大民生項目,要以重大項目的不斷落戶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跨越發展。
要緊盯上層爭項目。準確把握中央、省、市的發展方向和投資走向,積極與國家、省、市規劃對接,爭取更多、更大的項目和資金向蒸湘區傾斜,有效推進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要對接外地引項目。根據湘南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有利政策和地緣優勢,大力引進沿海產業梯度向內地轉移,做大做強“蒸湘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逐步集聚發展、形成規模。
要把握特色建項目。衡陽“世界一流鋼管制造加工基地”這一工業巨艦坐落蒸湘區,衡陽“國家現代服務業試點城市”這一金字招牌也以落戶,而蒸湘區正處于衡陽的中心城區和商貿中心。要圍繞這“一工一商”大力推進新興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增強二三產業的競爭力和帶動力。
注重系統性
在規劃的科目設置上,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緊緊抓住產業發展規劃這個重點,做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系內各項規劃間的銜接,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規劃與城市規劃體系的密切銜接,做好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區的密切銜接,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健康有序推進。在實施方式上,要以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共同推進。以法律途徑提升規劃的權威性,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召開聽證會,充分征求社會和廣大群眾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共同參與;加強行政約束,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落實保障規劃實施的相關配套措施。對一些目標應制定相應的實施步驟和考核機制,一旦規劃目標無法實現,要有相應的調整和補救措施。
反映包容性
要牢固樹立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統籌各社會群體、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充分反映“十二五”時期的包容性增長要求。社會資源不能失衡。發展成果要輻射到社會各個群體,把更多的資源向民生方面傾斜,特別是要更多的關心困難群眾、弱勢群體,使他們在社會保障、經濟收入方面,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產業結構不能偏廢。在加強重大經濟項目建設的同時,要堅持抓大不放小。充分發揮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非主導經濟實體在完善產業結構體系中的補充作用,構建合理完備的生產性服務業鏈條;充分發揮小門店、小市場、小作坊在服務市民、全民創業的平臺作用,形成功能完善、覆蓋廣泛的生活性服務業網絡。社會事業不能遺漏。在編制“十二五”規劃中,要特別重視社會事業發展,要將民生方面的規劃作為“十二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來體現。
新時期十二五規劃感悟(五)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拉開了未來5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的序幕。
《建議》在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后,深刻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為此,《建議》明確提出了“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并從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城鄉居民收入、社會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發展的主要目標。毫無疑問,《建議》的主題、主線和目標,是未來5年我們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涉及國土資源領域,《建議》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項項具體任務,更指明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未來5年的工作重點。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十二五”期間將繼續肩負重任。
《建議》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就要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必須堅持積極參與國家宏觀調控工作。《建議》提出,要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國土空間高效利用”這一新提法,為我國本輪國土規劃的編制指出了新的目標與方向。我們要科學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規劃、能源和礦產資源規劃、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等各專項國土資源規劃,以及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堅持海陸統籌,增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各相關規劃間的有效銜接和協調,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國土空間的高效利用。譬如,我們要像《建議》中指出的那樣,通過加強土地政策調節,科學合理安排用地,實施有保有控的差別化供地政策,制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土地政策,做好房地產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建議》提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領域涌現出了眾多順民心、為民意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項目”,大大凸顯了國土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堅持以保障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加快城鄉土地一體化進程,為實現《建議》提出的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任務而奮斗。《建議》強調要嚴格保護耕地,這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我們要積極主動做好服務,推進耕地保護政府領導干部離任審計,擴大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試點,優化城鄉用地布局和結構,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推進農業現代化,還必須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促進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農業與農村。
《建議》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就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議》將“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作為一節單獨提出,強調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鼓勵海水淡化,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要認真落實節約優先戰略。節約能否出實效,關鍵在于落實,落實就是戰斗力。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要全面實行土地、礦產、海洋資源利用總量控制,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此,我們要解決好包括能源資源在內的礦產資源供給和管理的深層次矛盾,在保障資源供給的同時,認真做好資源戰略儲備工作;在加強新能源勘查開發的同時,向資源綜合利用和節約集約利用要效益,促進資源開發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級;堅持土地供需雙向調節,實行有保有控的差別化供地政策;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用途管制,健全資源節約使用標準,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
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無疑是重中之重。從“十一五”到“十二五”,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有增無減。“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系統有力應對了汶川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但要建設“兩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我們還要從“應對”走向“主動出擊”,增強服務保障。為了落實《建議》提出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好“十二五”地災防治規劃事不宜遲,構建地災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刻不容緩,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容有誤。地質環境管理工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任務更加艱巨。
《建議》提出,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一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改革與開放的方針,推進了土地管理與利用制度的改革,推進了地礦管理與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初步建立起地質找礦新機制,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實施與國際互利共贏的礦產資源開發戰略,一系列聯系國土資源管理實際的“頂層設計”,解決了國土資源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學習《建議》,我們要繼續結合實際,把握好中央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務,在理解中央精神的同時,注重研究體制、機制性障礙等根本性的問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解決好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問題,從而在“十二五”期間更好地發揮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積極保障促進作用。
《建議》提出,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土資源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的“一張圖”監管平臺,充分發揮了在土地和礦產領域的實時監督作用;科技進步,大大推進了土地整治和礦產綜合利用水平;新的找礦理論和方法,推動了深部找礦工作的開展;國內天然氣水合物樣品的捕獲,開創了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前景。“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支撐,為土地、礦產、地質、海洋、測繪等各項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飛向新的高峰。
我國正發生著經濟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我國國土資源事業正處于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土資源事業大有可為。面對已經繪就的“十二五”規劃藍圖,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國土資源保障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為全面實現“十二五”各項任務,努力奮斗!
- 上一篇:入黨思想報告材料
- 下一篇:醫院兒科醫師個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