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黨執政得失綜論
時間:2022-03-10 02:41:00
導語:現代政黨執政得失綜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世界政黨政治的實踐看,執政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有一些共性的東西。雖然各國政黨的執政模式不同,它們的性質、信仰、綱領、執政理念和社會基礎千差萬別,但在執政能力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共同規律。總書記曾經說過,對世界上其他政黨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們不能照抄照搬。但對于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要研究和借鑒。
新的一年,我們約請中央編譯局等單位有關專家,在《世界》欄目陸續刊登討論國外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文章,以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更好地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的規律。
21世紀到來以后,中國共產黨越來越重視黨的建設的戰略性思考,注重從政黨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角度研究黨的建設和發展,先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課題。為了探索執政規律,我黨又提出了研究世界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任務。
理論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對世界政黨執政科學的探索,來為我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服務。
世界政黨失去政權的教訓
20世紀末期,世界政壇出現了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失去政權,其中包括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日本自民黨的執政地位雖然失而復得,但其政治格局已是今非昔比了。如果我們把視角再寬泛一些就會看到,美國的、英國的保守黨、德國的基民盟-社民盟也經受了一次失去執政地位的痛苦。
從政黨執政規律的角度來看,在美國、英國、德國等一些多黨制國家,其政黨輪替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所謂“鐘擺效應”,一次失去政權并不意味著永遠失去執政的機會。對其他政黨而言,其上臺與下臺,對社會影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分析各國政黨失去政權的教訓,對于探索政黨執政的規律和加強政黨建設都是很有必要的。綜觀世界主要政黨,之所以會失去政權,其主要教訓是:
(一)缺乏經常化的黨群聯系機制。在政黨的所有特性中,其代表性是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政黨都聲稱代表人民的利益,都力求得到人民最廣泛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西方多黨制國家,由于民眾對政黨的支持比例會直接影響到下一次選舉,決定該黨是否能夠獲得執政地位或者能否繼續執政,因此,西方多黨制下的政黨經常通過各種民意調查來關注自己受到民眾支持的比例,注重與民眾的制度化聯系。相比而言,像蘇共這樣幾十年來長期執政的政黨,其執政行為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大,傳統上往往在強調不能脫離群眾的同時,反對黨群關系上的“尾巴主義”。同時由于選舉制度上的不健全,群眾在短期內對執政黨的約束機制很難及時地表現出來,其黨群聯系機制也沒能完全建立起來。長期對群眾的疏離,導致了人民群眾甚至普通黨員對黨的冷漠情緒,削弱了政黨的執政基礎,這是一些老黨失去政權的重要原因。
(二)不能及時推進政黨建設的革新。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始于19世紀上半葉,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里,世界政黨經歷了從純粹的議會黨派向群眾政黨、從群眾政黨到現在的所謂大眾政黨的轉型。社會主義政黨可以看作是19世紀中葉政黨群眾化的產物之一,主要的社會主義政黨在二戰后和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在轉型過程中,各種類型的政黨都注重加強政黨自身的建設,對自身的理念、目標和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以適應政治環境的變化。總的來說,政黨建設都傾向于擴大意識形態的包容性、政黨目標的實用性和組織系統的開放性。然而,長期執政可能導致這樣一種現象:在執政黨傳統的意識形態、組織體制等各方面都會附著相應的既得利益者,這些既得利益者反過來強化傳統黨建模式,使得一些傳統的東西變得僵化,使得改革難以進行。這樣往往把黨的建設中一些本來可以一點一點解決的問題積累起來,最后形成一種“欲改不能”的局勢。
對比蘇共與中共上個世紀改革的歷史,不難看出蘇共黨的建設在這方面的失誤。
(三)政黨改革路徑選擇的失誤。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政黨改變自己的執政體制,重新安排黨群關系,對自身的理念、目標和組織結構進行變革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具體到某一個政黨來說,每一個重大的改革舉措卻直接關乎該黨的生死存亡。因此,政黨發展或者改革的路徑選擇是政黨研究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西方專門有一種研究制度變遷的學問,叫做制度經濟學,其最基本的理論是:制度變遷要充分考慮改革的預期成本和預期效益,要衡量比較成本和比較收益,要遵循制度變遷的邊際效用最大化的原則。比如說,一個政黨要批評其前任領導人,須知道這樣做一方面會利于確立新任領導班子的革新形象,另一方面也會損害民眾對黨的歷史的評價。因此就需要衡量,哪方面的效果會大一些,總體上對黨有利還是有害?在可以推動政黨發展的多種選擇中,一般會選擇那種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路徑,也就是邊際效用最大化的路徑。
目前學術界認同的觀點是,蘇共之所以迅速地垮臺,與其激進的改革策略有很大的關系,蘇共對黨的歷史和傳統組織結構的嚴厲的批判和迅速地拋棄,超出了蘇共黨員和蘇聯人民的承受能力,違背了改革的漸進原則。
世界政黨執政的成功經驗
(一)法理型的執政體制和執政方式。如何處理黨政關系是執政體制和執政方式的重要內容,因為執政體制和執政方式實際上就是黨執掌政權、主導公共權力部門的模式。
西方政黨執掌政權的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黨、政分開。政黨既不直接領導政府,本身也不具有政府職能。政黨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組織選舉,參與社區活動,聯系公眾和社會組織,以影響公眾的政策選擇,達到爭取選民、取得政權并鞏固執政地位的目的。其控制公共權力的手段主要通過組織控制、政治約束和政策協調等方法來實現。
這種執政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政府的組織和活動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政黨只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政府運作的游戲規則來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政黨以及政黨的領導人相對于法律的自主性和隨意性大大減弱,有利于政治運行的穩定和政治更替與發展的有序。
(二)制度化的黨群聯系。民眾的支持是一切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而各國執政黨都十分重視加強黨與民眾的聯系。在西方國家,選民的支持構成了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政黨為了贏得大選,必須加強與民眾的聯系。
西方政黨重視與選民的互動和溝通,許多政黨專門設立了從事民眾工作的地方組織,黨的領導人如有的議會的議員設有專門接待民眾來訪的機構,以保持政黨與民眾之間經常化、制度化的聯系。同時,他們還注意與群眾團體、利益集團的互動,有些西方政黨吸收群眾團體和利益集團為團體黨員。例如,英國工黨的大部分黨員都來自作為團體會員的工會。
西方政黨與民眾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平等關系多于一方對另一方的領導和服從的關系。這樣有利于政黨真實地了解和反映民意。
(三)政黨對傳媒的合理利用。當前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媒體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處理好同新聞媒體的關系已成為各國執政黨的重要課題。西方國家標榜新聞自由,其媒體具有相當的獨立性,新聞媒體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西方政黨處理與媒體關系的主要做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占有新聞媒體,宣傳黨的理念、形象和政策主張,重視更新宣傳觀念和宣傳方法,改進宣傳機制,樹立良好的政黨形象。二是通過經濟和政治手段間接控制和影響媒體。由于不能直接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干預媒體,于是他們十分重視對媒體的公關,化解媒體對執政黨的消極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導向。
(四)政黨建設的現代化。盡管各國政黨的性質、信仰、綱領、執政理念、社會基礎千差萬別,但它們在政黨建設方面仍存在共同規律。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民主化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一些執政黨順應時展的潮流,加大自身建設力度,推進政黨現代化建設。
一是加強理論創新,擴大執政理念的包容性。理論綱領是政黨的行動指針,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能否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理論綱領,事關執政黨的前途和命運。當前,一些西方政黨在制定新綱領時,通常要舉辦很多辯論會、研討會、座談會、網上論壇等,發動全體黨員積極參與。德國社會目前進行的新綱領大討論已持續數年之久,還邀請黨外人士和國外政要參加,這就使得綱領革新成為全黨思想觀念更新的自然進程。
在社會分化組合加快和文化發展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政黨在思想理論綱領革新方面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其政策主張更具有全民性、時代感。在西方,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深刻變化,政黨原有的階級界限和社會基礎也隨之改變。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許多執政黨為了適應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以及政治選擇多樣化的需要,那些能跟上潮流并具有較大感召力的口號,往往被各類政黨共同使用。
二是發展黨內民主,加強組織動員能力。西方政黨主要的活動是參加競選,大多數西方政黨對黨員的管理,都著眼于吸收熱心于政治并真正認同本黨的積極分子,而對于入黨條件和黨員的組織活動等不作嚴格的要求。這些政黨一般按照民主原則運行,黨的組織生活完全采用開放形式。
為了遏制政黨高層的寡頭化傾向和政黨的官僚化傾向,增強政黨對民眾的吸引力和對其他政黨的競爭能力,西方政黨越來越多地采取以下措施發展黨內民主:擴大基層組織的權利,提高上級組織的服務意識;進一步加強直接民主;為了吸引青年選民,引進“項目黨員制”(項目黨員是指只參加黨的某些項目活動的成員);開放建黨,設置更多的論壇和對話平臺,讓社會精英有更多、更快捷的渠道參與黨內工作。
西方政黨認為,投票選舉黨的領導人既是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形式,也是增進政黨自身的凝聚力、選拔更為合格和更具權威的領導人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西方政黨主要采取了不斷加大黨內直接選舉力度的方法。
三是注重建立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決策機制。決策是否科學,能否得到廣泛認同和擁護,直接關系政黨執政業績的好壞。
西方政黨為了推進政黨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首先是合理利用“外腦”,增強社會科學家在政黨的政策研究中的作用。國外執政黨一般都有專門的政策研究機構,為黨的領袖和黨組織提供決策草案。西方許多政黨傾向于選擇黨外的思想庫、咨詢機構、研究所及專門委員會作為決策的參謀助手。美國共和黨極為重視傳統基金會、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政策建議,這兩家機構素有共和黨“影子內閣”之稱。其次是擴大黨員在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參與,增強決策的權威性和黨員對決策的認同感。例如法國社會黨2002年選舉受挫后,在黨內就組織了約5000場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討論會,深刻反思其選舉失敗的原因。
- 上一篇:“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五大挑戰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有深刻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