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與實踐價值

時間:2022-12-06 03:46: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與實踐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與實踐價值

要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價值與實踐價值

1、科學發展觀基于唯物史觀與

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發展是對社會變化的一種指向清晰的描述,是一種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的進步過程,是人類實踐的一種結果。發展觀則是對這種變化、進步過程的基本認識,是對實踐結果的一種評價尺度,要回答人們如何認識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就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發展觀是歷史觀的一種延伸。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哲學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觀所指出的,從某種意義上理解,正是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決定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就是物質生產資料、物質的生產力。同時,又不能僅僅把經濟、物質、生產力歸結為社會發展的惟一因素,要講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制約作用。即既講歷史決定論,又講歷史辯證法。

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揭示了人與環境相統一的現實基礎。他強調,能夠“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的,是“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卷,234頁)這體現著對客觀規律與人的主體性的雙重尊重。恩格斯則更為明確地指出:“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律,因而兩者在其結果中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這個事實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本能的和無條件的前提。”

這種“同一些規律”,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與全面生產理論,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基礎和理論基礎。

2、科學發展觀更進一步體現

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從理論到實踐上一系列重要的進步與變化,標志著發展的著眼點從強國富民到以人為本,從比較注重物質增長到追求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這更進一步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理論。

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與滿足能力的提高,人們認識到,人不能夠被淹沒在自然、物質與社會中,人本身的主體性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必須關注的中心問題。因而,以人為本的提出,不僅僅是確立發展的主體與目標,更重要的是借此從理念與實踐上把我們的所有努力統一進來,完成物質與精神的統一。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科學發展觀符合世界潮流與

人民群眾的發展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是基于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而且是在把握時代主題、世界潮流的基礎上做出的。在吸納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同時,又增加了更深刻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理論認識,已不僅限于發展理論,從而體現了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也體現了強烈的指導力。

從單純地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到把發展與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革連結起來;從提出可持續的發展觀,到探索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學者以及各方面的人們在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怎樣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上獲得了一系列寶貴的認識與成果。一些有遠見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科學家等等看到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著作。從《寂靜的春天》到《只有一個地球》,從《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到《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從《新發展觀》到《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一系列文獻中提出的思想引起整個世界的深刻思考。在政治家中是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首先使用這個概念。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認同,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可以說,這樣的思想成果與實踐成果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啟發、豐富了我們對于發展問題的認識;這樣的成果也是全人類的共識與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是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近代史證明,無視世界發展潮流,必然會落伍。

這樣的發展認識更符合人民群眾的內在發展要求與利益訴求。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與成果擁有者。從整體上說,他們長遠與眼前的利益需求都匯集到科學發展觀所昭示的發展模式與理念。

4、科學發展觀是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

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黨的執政理念發展和進步的水平。

回顧歷史,過去,我們黨執政理念所體現的執政能力主要是硬力量,主要為發現力、組織力、控制力。

所謂發現力,即發現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各階層力量,發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道路,發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與時代的要求等等,從而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宗旨與目標,確立自己的思想基礎與組織基礎,從而真正成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所謂組織力,即通過動員、組織等等,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黨的理想、信念、宗旨與目標,通過支部建在連上、農村包圍城市等創造性措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把人民群眾聚集在自己的旗幟下,體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與支持能力,從而能夠把革命和建設事業持續推向前進。

所謂控制力,是通過組織、紀律,通過一整套措施體系,體現出對自己的組織與社會的強大控制力。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新執政理念的提出,標志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已經升華。這些新執政理念包括以更寬廣的眼光看世界的新國際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權力觀,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發展觀,基于新發展觀的新政績觀,基于把人才資源視為第一資源的新人才觀,等等。這一系列新的執政理念,本身就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產物。因此,在原有基礎上,執政力更體現出擁有新的特點、新的構成,即主要是軟力量,執政力中加入了感召力、凝聚力、領導力等更具有時代感的組成部分。

通過更加務實地判斷歷史階段,并提出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與目標,通過對人民群眾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兼顧,通過對人民群眾多元需求滿足能力的不斷增強,作為執政黨,其感召力、凝聚力與領導力越來越強,從而使各階層群眾、海內外同胞、社會主義建設者與一切愛國人士更加聚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共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

而新執政理念的形成與完善,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會為國內外更多的人們所接受,從而形成更大范圍人們共同的理念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