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波動貨幣因素分析

時間:2022-03-19 09:32:00

導語:糧食價格波動貨幣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價格波動貨幣因素分析

20*年世界糧食價格波動可謂驚心動魄,史所罕見。以四大糧食品種小麥、玉米、稻谷、大豆的CBOT價格為例。CBOT小麥指數年初以842.5點開盤,3月13日上漲到全年最高點1293.7點,上漲54%,隨后一路下跌至最低481.8點,下跌63%。CBOT玉米指數年初以469.0點開盤,6月27日上漲到全年最高點791.7點,半年多時間上漲69%,然后一路暴跌至311.6,下跌60%。大豆價格波動更加劇烈,用“過山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CBOT大豆指數以1223.7點開盤,先是上漲27%至1549.2點(2月29日),然后下跌30%至1091.1點(4月1日),再次上漲50%至1641.1(7月3日),然后一路暴跌62%至782.8點(12月5日)。CBOT糙米價格1-4月上漲63%,隨后下跌42%。

面對糧食價格罕見的劇烈波動,我們自然會追問背后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什么因素導致了糧價短期內的劇烈波動?

一、供求變化難以解釋價格的劇烈波動

供需法則告訴我們,商品供求的變化會導致價格變化。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趨于上漲;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趨于下跌。如果僅從供求角度考慮,糧食價格短期內的劇烈波動意味著短期內的供求出現了劇烈的波動。20*年上半年,在國際糧價上漲最為猛烈的時候,“糧食危機”論甚囂塵上,也就是說市場將糧價的劇烈上漲歸咎于糧食的供不應求。那么現在糧價的大幅下跌,是不是意味著供求關系逆轉、“糧食危機”不復存在了呢?糧食供求一年之中真的發生了劇烈的波動嗎?

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美國農業部每月均會權威性的世界糧食供求形勢報告,我們來看看它在上下半年對世界糧食供求形勢的估計有何變化。我們選取上半年6月份和下半年12月份的報告,小麥、大米、玉米三大糧食品種12月份的預測值和6月份相比,小麥的結轉庫存提高了11.5%,庫消比提高2個百分點,大米的結轉庫存減少0.9%,庫消比下降0.3個百分點,玉米的結轉庫存提高了19.8%,庫消比提高2.6個百分點。除大米供求繼續趨緊外,小麥、玉米的供求關系開始緩和,但是并不顯著。大米庫消比仍維持在警戒線水平,玉米庫消比遠離警戒線之下,小麥庫消比稍顯正常,但是仍然比較脆弱。由此可見,全球糧食供求形勢上下半年雖然有變化,但是沒有呈現出劇烈的變化。如果上半年認為存在“糧食危機”,那么根據以上數據,“糧食危機”目前仍沒有消退。實際上,聯合國糧農組織不久前的一份報告依然認為,“糧食危機在許多貧窮國家并未結束。而糧食價格走低、金融危機惡化、以及信貸緊縮將可能造成糧食種植面積下降,救助資金減少,因此明年饑餓人口可能繼續增加。”(央視國際12月10日新聞)。實際上前后數據表明,全年大米供需不但沒有緩和反而趨緊,如果僅從供求的角度出發,大米價格下半年不但不可能暴跌,反而應該繼續上漲,然而大米價格仍然從最高峰回落了40%以上。因此僅以供求的變化不足以解釋全年糧價的劇烈波動。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糧價波動的美元因素分析

我們知道,“供求關系的變化一定導致價格的變化”的供需法則是假設度量價格的貨幣價值不變。在金屬貨幣及“金本位”時代,這種假設基本符合實際。但是自從進入信用貨幣時代,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是不斷變化的,從而也就有了所謂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這樣一來,即使商品的供求沒有發生變化,僅僅因為貨幣價值的波動就會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美元在當今世界充當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國際貿易50%以上以美元結算,美元可以稱之為“世界貨幣”。由于國際商品價格基本以美元報價,因此美元本身的波動足以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并且由于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糧食的國際貿易以美元結算的比例更高,因此國際糧食價格受美元波動的影響會更大。比較美元指數和玉米、小麥、大豆指數的變化,我們會發現二者之間的走勢高度相關。我們以小麥為例來進行比較。

本輪小麥的上漲周期始于20*年4月,終于20*年3月,持續約6年時間,小麥的上漲周期完全對應著美元的貶值周期,本輪美元的貶值亦始于20*年初,終于20*年3月,與小麥的上漲周期高度重合。目前小麥價格經歷了大幅下跌,而同期美元則經歷了大幅反彈。美麥指數目前已經跌回兩年前的水平,而美元指數亦反彈到兩年前的水平,二者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將考察時間放寬,我們發現,小麥價格自1996年3月到20*年3月,經歷了一個完整的下跌-上漲周期。1996年3月-20*年4月,小麥經歷了持續6年的大熊市,然后便迎來了同樣長達6年的牛市。我們同樣吃驚地發現,在1996年3月-20*年4月,小麥價格持續6年的低迷期,對應著美元指數不斷走高的升值周期。

小麥價格和美元指數之間這種高度的相關性,顯然不是一種簡單的巧合。它直觀地向我們揭示了小麥價格波動和貨幣價值的波動之間非同尋常的密切關系,這種非同尋常的密切關系不但體現在小麥身上,也同樣體現在玉米、大米等農產品身上。種種跡象表明,貨幣因素是導致國際糧價波動的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在分析糧食價格的長期走勢時,僅僅關注糧食自身的供求關系是不夠的,在長期內我們更應關注美元的變化趨勢,美元是超越供求關系決定糧食價格長期趨勢的關鍵性力量。

三、國內糧價波動分析

前面探討了國際糧價波動的貨幣因素,那么我們現在探討一下國內糧價波動的貨幣因素。在此之前,我們首先探討一下國內糧價和國際糧價之間的關系,一般人似乎有這樣的一個認識錯覺,即中國的糧價受國際影響很少,有自己獨立的運行趨勢。理由便是中國糧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進出口貿易占國內消費的比例很少,并且中國糧價長期受到政府調控。但是現實告訴我們,國內糧價的基本運行趨勢還是和國際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國內主要糧食品種和國際市場一樣,都是上半年上漲下半年下跌,國際上小麥、玉米、大豆期貨價格分別在3月、6月、7月見頂,國內相應品種的期貨價格亦在同月見頂。也就是說,國內糧食價格漲跌步調基本上和國際上保持了一致,唯一的差別是波動的幅度比國際上要小而已。

我們看一下小麥價格的國內外對比圖。國內小麥是所有糧食品種之中供給最為充裕同時也是政府調控能力最強的品種,但是國內外小麥價格走勢仍然保持了較好的一致性。下圖是20*年的國內外小麥期價對比圖,上半部分是國內的強麥,下面是美麥。

由圖可見,國內外小麥都是在3月份前后見到年內最高點,6月份都經歷了一波反彈,全年整體上呈震蕩下行趨勢。

實際上,在更大的時間跨度,國內糧食價格基本走勢也是和國外保持一致的。國內糧價也是在1995年至20*年經歷一波大熊市之后,迎來一輪長達6年的持續上漲時期。很多人誤認為,此輪糧價上漲始于2003年底,實際上糧價在20*年甚至更早的時間已經見底,然后處于緩慢爬升階段,只不過2003年底上漲突然加速,令人印象深刻而已。

一個疑問就是,有如此嚴密的“防火墻”,為什么國內糧價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答案是貨幣因素加全球因素。雖然糧食通過自給自足,不和國際市場發生關系,避免了直接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但是中國經濟的整體卻是深深融于世界之中,中國雖然不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出口糧食,但是中國卻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鐵礦、銅礦、鉀肥、天然膠等資源,這些資源基本上都以美元結算。美元價值的波動導致資源價格的波動,而進口資源價格的波動最終影響到國內糧食價格。舉個例子,中國的鉀肥60%依賴進口,國際鉀肥價格因美元貶值而上漲,將導致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提升,從而最終導致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美元對國內糧食糧食價格的影響是通過間接渠道實現的。因此除非完全閉關鎖國,一國的商品價格總會或多或少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其次,一國糧價同樣會受到該國貨幣因素的影響。實際上,我們認為糧價是最好的反映通貨膨脹的指標。當糧價上漲時,我們首先應該警覺:是不是出現通脹了(即貨幣貶值)?其次才應該考慮是不是供給出了問題。1995年糧價暴漲是供給出現問題了嗎?不是,當年糧食增產4.8%,并且之前幾年糧食生產也是很穩定的。當年糧價暴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幣的對內貶值,不值錢了。當年不但是糧食,幾乎所有的重要原料物資價格都大幅上漲,顯然是代表價格的貨幣貶值造成的。此次持續到20*年上半年的通脹,是基于同樣的原因。糧食連年增產,然而價格在不斷上漲,伴隨糧食價格上漲的是全社會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這是典型的通脹現象。如果僅是糧價上漲,而其他商品沒有出現普遍性的價格上漲,并不能稱之為通脹。但是歷次糧食價格上漲表明,當糧食價格上漲時,往往伴隨著其他商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由此可見,糧價上漲具有很強貨幣因素。糧價上漲往往是貨幣貶值的信號。

四、結語

既然糧食價格的漲跌和貨幣具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那么在預測未來的糧食價格走勢時,就要高度關注貨幣的因素。

我們知道下半年國際糧價的大幅回落與美元的突然走強不無關系。考察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的走勢,有人發現美元基本上是以6-7年為一個上漲或下跌周期。1995年初到2001年底,美元經歷了持續近7年的上漲,而20*年初到20*年中,本輪美元貶值亦持續6年多。按此推算,此次美元的走強有可能是美元結束貶值周期進入升值周期的信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持續7、8年之久的國際糧食牛市也許真得暫告一段落了。由于國內糧價整體走勢和國際的一致性,那么國內糧價欲重拾升勢,恐怕也困難重重。

當然,現在各國為應對經濟危機,均大規模降低利率,通過發行國債甚至直接印刷鈔票來釋放流動性挽救經濟,過多的貨幣充斥于經濟之中,有可能引發新的一輪通脹。因此糧價的未來走勢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