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現狀及增收潛力的考察匯報材料
時間:2022-05-27 05:38:00
導語:農民收入現狀及增收潛力的考察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是我們當前面臨的艱巨任務。為此,省經濟研究院組織力量調研了我省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山區的22戶農村家庭,召開了3次調研縣有關部門和鄉鎮領導參加的座談會,訪問了省農調隊,收集并分析了省內外專家的有關觀點和結論?,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
調研的農戶人均純收入6700元,不同因素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的影響是有較大差異的。
一是自然地理環境及區位條件的影響。調研的山區農戶,人均純收入高達7100元,高于丘陵地區的6600元,更高于平原地區的5500元。原因在于,山區耕地少,無地可耕,不得不外出謀生,由此,導致從事非農生產的勞動力較多,如調研的涇縣農戶家庭從事非農生產的勞動力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53.7%。由于非農收入較高,使得山區農戶的人均純收入也較高。
二是村莊類型的影響。調研村莊有農業主導型、觀光旅游型、城郊型、工礦型四種,其中農業主導型村莊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4900元,城郊型的7200元,觀光旅游型的8200元,工礦型的9300元。農業主導型的村莊人均純收入明顯偏低,而觀光旅游型、工礦型村莊的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較高。
三是耕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影響。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在10畝以下的,每個勞動力每年獲得的純收入不到1萬元;而在10畝至20畝之間的,則在1.5萬元左右;在20畝以上的,才有可能獲得2萬元的收入。一般來說,每畝地的純收入不到1000元,以生產糧食為主的只有400-500元,而生產高效經濟作物的可高達2000元??傮w來看,人均耕地面積越多,結構調整越好的,來自于農業生產經營的收入就越多。
四是家庭人口結構及人口素質的影響。調研發現,家庭青壯年多的,擁有一技之長勞動者多的,收入明顯偏高。如固鎮楊廟鄉田湖村一孟姓農戶,全家6口人,爺爺、奶奶,2個兒子、1個兒媳,1個孫子。2個兒子和1個兒媳,擁有高中以上學歷,均在外打工,年純收入5萬元;2個被稱為種田能手的爺爺、奶奶,年齡剛過50歲,身強力壯,在家耕作30多畝地,兼打點零工,年純收入4萬多元。這樣,全家年純收入9萬多元,人均純收入1萬多元。
五是近幾年出臺的惠農政策的影響。糧食、抗旱、農機、家電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對增加農民收入整體是有利的,但有些政策的作用正在弱化。第一,有關糧補是直接補到承包戶手中,而不是補到農業生產者手中,糧補政策對農業生產者的激勵非常有限。第二,抗旱補貼標準較低,激勵作用有限。去年冬天,地區每畝地抗旱補貼10-20元,澆灌后的小麥每畝至多增收100元;而一個外出務工農民為此來回奔波抗旱,包括雇機費、路費、損失的務工費等,遠遠超過實施抗旱所獲得的收益,得不償失,農民也就不愿意回家抗旱,只能“靠天收”。
二、主要增收渠道和增收潛力分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農民增收渠道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
一是勞務工資性收入,成為當前農民收入來源的主渠道,也是未來增收的最大潛力所在。在調查的22個農戶家庭中,總的純收入63.1萬元,其中勞務工資性收入34.1萬元,占54.1%,成為農民收入的第一渠道。另據了解,多數農戶對勞務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潛力抱有很大的希望。
二是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是當前農民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但增收潛力十分有限。農業經營性收入,仍是當前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調研農戶農業經營性收入18.7萬元,占29.6%。其中,來源于糧食生產的為4.98萬元,占總收入的7.9%;來源于非糧生產的為13.7萬元,占總收入的21.7%。以花生、棉花、煙葉、瓜果、苗木花卉等為主的特色經濟增收效果十分顯著,而以小麥、水稻、黃豆、油菜等為主的大宗農作物生產增收效果較差。未來一個時期,必須穩定糧食生產,這是不容置疑的,不可能也不允許以犧牲糧食生產為代價,過多地發展特色經濟。鑒于這種考慮,我們認為農業生產經營增收潛力有限。
三是農村服務業收入,是當前農戶家庭收入的第三大來源,更是農戶家庭增收的重要潛力所在。調研農戶來自開超市、開飯店、辦旅游、跑運輸等服務業的收入為6.9萬元,占總收入的10.9%。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地區大量的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將涌現,這為農村服務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四是家庭工業收入,是農戶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傳統手工藝品、凈菜食品、輕紡玩具、機械零配件等家庭工業領域增長前景樂觀。本次調研的農戶家庭工業純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9%,比重不大,但發展前景較好。如涇縣有不少農戶家庭傳承手工藝技術,加工生產宣畫紙,制作宣筆、筆筒以及其它旅游小商品等,市場需求良好;還有一些地區圍繞給大企業或為市場配套,發揮家庭生產的優勢,加工機械零配件、輕紡玩具、凈菜食品等,前景也比較樂觀。
五是家庭財產性收入,不確定性最大,如措施得當,有可能迅速成為增收的主渠道。對于大多數農戶家庭來說,主要財產有農地(耕地和林地)、宅基地、房屋。目前,多數家庭是將農地無償地讓親戚代耕、代種,農地流轉收益極少,耕地和林地的資產價格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宅基地,面積較大,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宅基地換住宅、換保障”等做法,在城郊因拆遷、征地補償標準高及相關政策支持,效果明顯。如涇縣縣城在實施拆遷時,除了“一還一”外,還另外增加每平方米800-1000元的補償,多數家庭因此不僅會得到一套自住房,還能置換擁有一套門面房。這套門面房,將成為這些農戶家庭未來穩定增收的重要來源。
三、高、中、低收入戶收入來源及其增收潛力的差別
按人均純收入高低,我們將調研農戶人均純收入8000元及以上、8000元至4000元之間、4000元以下的,分別劃分為高、中、低收入三種類型家庭,他們的收入來源渠道差異較大。
一是高收入戶家庭來自非農生產收入的比重高達86.6%。調研的5戶高收入家庭,人均純收入高達1.38萬元。其中,勞務工資性收入占68.6%,服務業經營收入占18.0%,農業生產收入僅占13.4%。
二是中等收入戶家庭來自非農生產收入的比重達73%。調研的12戶中等收入家庭,人均純收入5160元。其中,勞務工資性收入占58.3%,服務業經營收入占10.2%,家庭工業收入占4.5%,農業生產收入占24.1%,其它為各種補貼等。
三是低收入戶家庭來自非農生產收入的比重不到50%。調研的5戶低收入家庭,人均純收入1980元。其中,勞務工資性收入占42.8%,農業生產收入占30%,其它為各種補貼等。
可見,高、中、低收入來源的主要區別在于:勞務工資性收入和服務業經營收入的差別。凡是勞務工資性收入、服務業收入占比較大和從事非農生產勞動力較多的農戶家庭,收入也較高,如涇縣昌橋鄉一謝姓村民家庭,家庭人口4人,2個孩子在外打工,去年底上交給父母3.6萬元,另外父親在當地打零工還掙1萬元,這樣,勞務工資性年收入即達4.6萬元,成為該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四、部分農戶家庭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
從調研情況來看,中高收入農戶家庭增收辦法多,增收潛力大,而貧困家庭增收辦法少。造成貧困家庭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不能干,干不動”,年老體弱病號者,最可憐。長豐縣崗集鎮一鄭性農戶,4口人,爺爺72歲,兒子去年因肝炎去世,媳婦患有癔病,每年僅醫藥費就在2000元以上。孫子、孫女還在上學,在未來3-5年里,這一狀況將很難改變。涇縣昌橋村一姓張農家,3口人,丈夫長年坐骨神經疼痛,妻子患有心臟病,女兒在上大學,加之山區土地稀少,只能打點零工,全家年純收入不足3000元,主要靠救濟生活,非常艱難。
二是“走不開、離不了”,留守照顧子女老人者,最著急。長豐縣水湖鎮一楊姓農戶,家庭人口6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一雙兒女,都需要照顧。夫妻兩人,包括代耕親戚的田地在內,共耕作10多畝地,主要耕種小麥、水稻和少量花生,家庭年純收入僅在5000元左右,在當地算是貧困戶了。問到今后怎么辦時,夫妻倆也非常著急,說家里有4個人需要照顧,雖然很想和別的村民一樣外出務工,但實在走不出去。
三是“不會干、干不了”,知識技能短缺者,最無奈。目前,農村增收主要靠務工,發展高效農業,或從事服務業。務工需要有一技之長,否則純體力性的、簡單的勞動,收入很低,且不穩定;發展高效農業,更要有豐富的農技技能;從事服務業,雖然不需要太多的專門技術,但也要有良好的與人溝通能力、市場信息搜索能力等。我們在固鎮就遇到這樣一個家庭,家庭人口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只能幫助料理一些家務;夫妻兩人都有點木訥,別人會“瓜套棉”、增加收入,而他們卻認為太麻煩、不會弄;兩個男孩,在外打工,也因為缺乏技能,別人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而他們每個人只能掙1000多元。全家年純收入也就2.5萬元,人均4100元,在當地算是收入偏低的農戶了。
四是“耕地少,產出少”,傳統農業慣性思維不變者,最可悲。固鎮縣田湖村一農戶家庭,家庭人口3人,夫妻倆,加上一個在上小學的兒子。妻子只接送小孩上學,洗洗衣服,做點飯,丈夫就在家伺弄6-7畝農田,以耕種小麥為主,家庭年純收入不到4000元,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在調研時,建議他外出打工,他說不愿意離開家,做農田習慣了。這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慣性思維的結果,沒能及時地轉到非農生產經營方面,仍停留在小農經濟年代。
五、對策建議
總體看,未來幾年農戶增收潛力較大,必須進一步創新增收思路: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的前提下,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強化政策引導,進一步探索增收新渠道,加快由大宗農產品生產向特色農產品生產、由一產向二三產經營、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
一是必須促進土地流轉,讓職業化農戶從農業規模生產經營中獲得較高的收入。從長期的發展趨勢看,現有的廣大農戶大致將向兩個方向轉化:一種轉向職業化的農戶,但人均勞動力必須擁有20畝左右的土地,才能保證務農收入與在外從事非農生產的收入大體相當。另外一種將轉向非農農戶,即居住在農村、但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這些農戶家庭的承包地也必須轉讓給職業農戶家庭,才能確保自己能夠集中精力專職于非農生產。因此,無論是對職業化的農戶而言,還是對非農農戶而言,都需要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二是必須解決好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盡可能挖掘勞務工資性收入的潛力。勞務工資性收入是當前的最大收入渠道,未來幾年增長潛力可觀。目前,留守在農村,沒有能夠外出打工的,多數都是因為要照顧父母、子女的,而這部分家庭恰恰又是收入較低的農戶。因此,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諸如加快建設老人看護中心或幸福院、農村幼兒園、農村寄宿制學校等,將有利于解決這部分農戶的后顧之憂。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外出打工,這是提高部分低收入戶收入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三是必須推進農村社會化分工,將農村服務業培育為新的收入增長點。未來一個時期,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必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是,農村地區,特別是集鎮和中心村,更多地將向社區化方向發展。農村社區將成為廣大在外務工者回鄉探親、節假日居住和留守農民的生活樂園,更是農村社會化分工、專業化服務最為明顯的場所。另外,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村購買能力也將持續提高,由此,農村服務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農村服務業前景廣闊。目前,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將農村服務業培育為部分農戶增收的主要渠道。
四是必須采取帶有牽動性的辦法,讓農戶家庭財產市場化,培育成為農戶家庭大幅度增加收入的新渠道。制約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農戶家庭財產流轉和增值的因素非常復雜,但最關鍵的還是耕地、林地、宅基地的真實價值沒有體現出來。為此,必須盡快探索建立農地、宅基地的流轉市場,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發現農地、宅基地的真實價值。建議盡快在地區選擇3-5個具有一般代表性的鄉鎮,分別建設農地、宅基地交易中心,率先進行試點,摸索經驗。
五是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加對困難戶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農村地區的困難戶,多數都是因病、因小孩上學致窮的。因學致窮的,一般都是短暫的,一俟孩子長大,學成一門技能,往往會較快改變家庭貧困現狀。但是,因病致窮的,特別是因一些慢性病和大病致窮的家庭,長期無辦法增加收入,而且還要承擔看病、吃藥的沉重負擔,如果救濟力度不夠的話,這些家庭生活就會非常困難,對生活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絕望。對于這類家庭,要建立特殊救濟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生活無著落、疾病無藥醫的家庭能夠有信心、較體面地生活。
六是必須增強培訓的針對性、直接性、定向性,全面增強農民全方位的就業能力。調研中,多數農戶認識到,加強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對于改變觀念、增加各類收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過,他們也反映,惠及到農村地區的不少培訓,有的缺乏針對性,沒有很好地與用工企業相結合,導致學了白學;有的將扶持資金補給培訓學校,變成學校的收入,或者至多普惠到學校的每個學生,而最迫切需要支持的貧困戶孩子得到的扶持卻很少。因此,建議改進培訓支持辦法,著力提高培訓效果,更多地加強對貧困戶的定向培訓。
- 上一篇:關于強化電網規劃改建工作的通告
- 下一篇: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調研報告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