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社會服務調研匯報

時間:2022-07-03 06:10:01

導語:殘疾人社會服務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殘疾人社會服務調研匯報

2012年4月,市殘聯組成多個調研組對全市殘疾人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由我帶領的調研組到市北區和膠南市就殘疾人服務社會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過程中,我們察看了相關服務機構,召開了由殘疾人代表、殘工委成員單位代表、特殊教育機構代表、福利企業代表和基層殘疾人工作者代表等多個層面的座談會,傾聽了大家對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建議,走訪慰問了殘疾人貧困家庭,實地了解了殘疾人生活和工作情況。

調研中,大家發現,在改革開放30年成果滋養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過各級殘聯的不懈努力,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已初具雛形,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維權、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服務全面拓展,殘疾人得到了社會服務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廣大殘疾人能夠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發展成果,對當前的生活比較滿意。但是,調研中也發現了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中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一、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1.對建立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工作重視不夠,認識不清

建立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事關殘聯和殘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各級殘聯仍未做好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思想準備,思想認識不清,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視不夠,未把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擺上殘聯和殘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沒有對服務體系建設進行深入調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學合理的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指導意見。二是認識不清,尤其是對服務體系的概念、內容、體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認識,對服務體系的認識普遍停留在當前殘疾人工作上和給予殘疾人物質幫助上。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不僅僅包括物質性服務,還包括精神性服務和環境性服務;不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務,還包括發展性服務和享受性服務;不僅包括公益性服務,還包括義務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在這方面的認識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對構建服務體系的方式方法探討不夠。構建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不僅是殘聯要辦的事,而且是全社會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級殘聯雖然認識到這是一項社會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會化道路,明顯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明顯落后

市北區屬于城市核心區域,社會服務體系雖然不完善、不系統,但殘疾人仍可以享受到大量的社會化服務。如醫療康復、文體活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安養托管、無障礙等。但是膠南市的農村地區的廣大殘疾人能夠得到的社會服務,卻少得可憐。社區康復、文化體育、勞動就業、教育培訓、心理支持、安養托管、無障礙設施等非常少,其社會服務大多集中在生活救助和社會救濟方面。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十分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不完善,資源整合不夠

一是內容不足。當前殘疾人能得到的服務大多局限于殘聯開展的各項業務工作中。凡是殘聯業務開展得好的,殘疾人得到的服務就好,如殘疾人康復、教育等。凡殘聯工作開展得不好或沒有開展的,殘疾人得到的服務就不夠,如農村無障礙設施建設、殘疾人安養托養、交通旅行等。二是各個服務項目結合不夠,配合不足,未能形成綜合性的服務網絡。如在特殊教育機構中就讀的殘疾人學生得不到科學系統的康復服務,而康復機構中殘疾人也得不到系統的教育,康教不能合一。三是各類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形不成社會服務合力。市北區每2000-5000人就有一個社區醫療站,為居民開展醫療服務,但是這些醫療機構大多未開展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為殘疾人提供的服務也不夠。四是有些服務項目僅僅停留在表面,未能實實在在地為殘疾人服務。比如為社區康復站配備的康復器材,有的是健身器材起不到康復作用,既浪費了資源,又占用了殘疾人急需康復器材的購置資金。同時,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殘疾人較少到康復站進行康復。又如,勞動部門的一卡通就業服務系統的利用率也不高。對殘疾人的培訓針對性也不強。

4.殘疾人服務人才匱乏

由于為殘疾人服務的要求較高,專業性強,準入門檻較高,從事殘疾人服務的人員較少、不能滿足殘疾人服務工作的需求。比如鎮街和社區殘疾人專職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待遇不夠,專業化服務能力較弱。又如社區康復人才不足,缺少對殘疾人康復的指導,尤其是殘疾人在使用康復器械時沒有得到科學指導,造成殘疾人不會使用健身器材,造成社區康復站配備的康復器材使用率低,人機不能合一。

5.殘聯組織內部的體制機制不適應服務體系建設要求

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社會工作,必須走社會化道路,堅持“政府主導,殘聯引導,社會主辦”的方針。但是,目前各級殘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殘聯主辦”上。這樣將遠遠不能滿足殘疾人需求,造成社會服務資源不足。同時,殘聯內部結構起不到有效引導、整合社會服務資源開展為殘疾人服務上來。殘聯開展的工作也起不到政策扶持、資金扶持、輿論引導、行業管理等作用。

6.殘疾人社會服務政策不足,資金不夠

目前,全市在殘疾人服務方面的政策法規不夠,體系不健全,缺乏對全市統一的指導和引導。同時,資金投入不夠,起不到政府主導的作用。政策法規也起不到有效動員社會資金投入的作用。

二、對進一步加強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轉變殘聯職能,完善體制機制

要加強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我們認為,應該將原來的“政府主導,殘聯協調,社會參與”轉變為“政府主導,殘聯引導,社會主辦”的方針。殘聯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職能也應該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場“革命”。

1.社會人才(如社會志愿者隊伍)參與社會服務體系的管理和引導;

2.社會資金參與社會服務體系的引導和指導(社會資金如何投放才能達到既為殘疾人服務又為自身創造實現雙贏);

3.社會服務方面的行業管理和規范;

4.社會服務的保障與服務政策的制定與落實;

5.社會服務中,殘疾人合法權益的維護。

殘聯組織要在政策法規制定、項目管理、技術指導、經費資助和殘疾人服務評估、監督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羅湖區殘聯輔助器具服務將項目管理、直接服務和評估督導3項職能分開,由殘聯制定政策、實施項目管理和經費資助,由康復中心或康復指導中心實施評估、轉介,技術指導、隨訪和督導,由社會服務機構或民間機構提供直接服務。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監督,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要探討成立“殘疾人服務行業協會”,將殘疾人服務業的評估、轉介、技術指導和督導職能從殘聯機關中剝離開來,交由第三方機構來承擔,從體制和機制上理順關系,研究制定殘疾人服務領域的行業標準,完善行業管理政策,加強支持引導和監督管理。

(二)加強隊伍建設,推進機關建設

要把高績效殘聯機關建設作為加強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進一步抓實抓好。高績效就是又好又快。好與快是一對矛盾。在一個人能力一定的情況下,“好”了就要犧牲“快”,“快”了就要犧牲“好”。所以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工作,一定要在提高工作人員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強對各級各類人員培訓。不僅僅要加強對各級殘聯理事長的培訓,還需加強對普通工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基層殘疾人工作者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人員的政治素質、理論修養、工作技能、知識水平和服務能力。二是要加強激勵和鞭策機制。要一手抓激勵,一手抓鞭策。尤其是領導干部不能興表揚不興批評。通過大家開誠布公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工作,達到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互相提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加強機關文化建設。機關要形成一種什么樣的理念?這是我們欠缺的。殘聯成立20年來,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優秀的、向上的理念。我們缺乏的是總結與提煉。把這些好的東西提煉出來,結合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加工、提煉、提高,形成殘聯的工作理念,并真正體現到每個工作人員的行動中去。用這種理念指導、提升、鼓舞每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圍,以良好環境激勵更大干勁。四是要加強感情培養。要形成領導關愛下屬,下屬支持領導的工作氛圍,積極奉獻,忘我工作。五是要開展文化活動,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六是形成科學合理的工作流程,實現工作的程序化、規范化和高效化。

(三)加強理論指導,科學制定規劃

要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要成立由康復醫學、社會醫學、公共衛生管理、統計學、社區康復學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制定殘疾人服務指標體系。要認真調查殘疾人需求,根據殘疾人需要,發展殘疾人急需、受益面廣、效益好的服務項目,如重度殘疾人托養服務、精神和智力殘疾人生活照料服務、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與養護等。要處理好“納新”和“創新”的關系。既要充分借鑒、吸引國外和港澳臺及先進地區殘疾人服務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又要大膽探索和嘗試,加強制度創新。各個服務領域都要創新理念,積極探索更好的制度安排,形成長效發展機制,使殘疾人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便利的公共服務。

要把殘疾人服務網絡放在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背景下規劃發展。將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服務事業的總體規劃,克服殘聯“單打獨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衛生、教育、勞動社保、婦聯、公安和殘聯等政府資源,充分吸收民間團體、殘疾人自治組織和境外民間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融合技術指導、咨詢評估、醫療康復、康復訓練、中途宿舍、家屬資源、輔助器具、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心理輔導等殘疾人服務資源,建立健全以市級為龍頭、區級為骨干、街道級為基地、社區為依托、殘疾人家庭為陣地的服務網絡,全面促進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和殘疾人專業服務機構有機結合,使殘疾人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網點得到適合其需要的服務。

要正確處理公共服務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的關系。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的優勢、資源共享,同時著力做好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將其納入城市公益性建設項目規劃,建立健全了市、區、街道、社區專業機構,改善條件、完善功能、規范管理,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四)完善服務系統,實現服務覆蓋

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是系統工程,要在服務對象、服務年齡、服務內容和服務流程等4個方面實現殘疾人服務的全覆蓋。

服務對象全員覆蓋。將輕中重度殘疾人全部納入服務體系中,確保每個殘疾人都得到社會服務。

服務年齡全部覆蓋。從以學齡期、青少年為主,轉到囊括殘疾發生、學齡前階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齡階段。

服務內容全面覆蓋。包括醫療康復、心理咨詢、生活照料、教育就業、社會環境、文化體育、社會保障、扶貧開發、無障礙環境改造、權益維護等全面服務內容。

服務流程全程覆蓋。從殘疾預防、殘疾的發生到恢復期康復、后續康復、心理干預,再到殘疾等級鑒定、教育、就業、社會生活等過程,貫穿所有服務流程。

(五)加強人力配置,突破人才瓶頸

要盡量避免“增機構、增編制、增設施”或政府直接包攬服務的傳統方式,創新專業人才培育機制,借鑒香港、深圳等地的成熟經驗開展專業化隊伍建設,通過“民間運作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向社會組織舉辦的人才服務機構購買社會工作師、康復治療師、特教教師和居家服務護理人員等社會服務人才。讓這些專業人員在服務第一線,以專業服務方式針對個案和群體開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知識普及、康復護理、外展服務、社會救助和家庭服務等社會工作,實施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特殊教育等服務,迅速成為殘疾人服務工作的生力軍,為加快面向殘疾人服務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專業人才培育機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面向農村地區,提升服務水平

要著力加強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加強農村殘疾人工作。75%的殘疾人生活在農村,貧困殘疾人占農村殘疾人總數的20%以上。農村是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戰場,也是難點和薄弱環節所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這是繼中央7號文件以后,中央對農村殘疾人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為推進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和實踐空間。我們要順應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局,大力促進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事業的發展,當前尤其要研究解決好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扶貧開發、農村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康復和殘疾預防等重點問題。

(七)發揮殘疾人作用,加強自我服務

遵循國際上現代殘疾人觀的一般原則,在開展服務中堅持在平等基礎上讓殘疾人充分參與到服務活動中,發揮潛能,從“救助客體”轉為“權益主體”。加強殘疾人及其家庭與服務機構、殘疾人與親友、殘疾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借助殘疾人專門協會、研究會等親友組織,切實幫助殘疾人及家庭解決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