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作風建設活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1 04:23:00

導語:衛生作風建設活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作風建設活動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市地處**中部,現轄利通區、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開發區5個縣(市、區),總面積2.0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0.8萬,其中回族人口65.6萬,占總人口的50.2%,是名副其實的回族之鄉。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811所(個),其中:公立綜合醫院6所、中醫醫院4所、婦幼保健院(所)5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所、衛生監督所5所、中心血站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9所、鄉鎮衛生院40所、村衛生室548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5個,民營醫院18所、個體醫療診所(社會辦醫)155所;共開設床位3464張,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數2.66張;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245人,其中執業醫師1751人,執業助理醫師1451人,注冊護士1383人,鄉村醫生779人。

二、存在問題:

1、當前社會上對醫療衛生服務反映的突出問題。

當前社會上對醫療衛生服務反映的突出問題也是群眾“不放心、不滿意”的問題。

調查顯示,“收費不透明問題”和“服務不到位問題”是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產生“不放心、不滿意”的最主要原因。有的醫院的收費標準和藥價公示制度、住院費用一日清單等制度堅持的不夠好,開特殊藥、做特殊檢查沒有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協商。醫務人員的“開單提成、搭車開藥”的現象時有發生。

其次,部分服務環節薄弱,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未如人意。目前,不少醫療機構都在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進服務方式,努力為病人提供安全、舒適的就醫環境和服務。但是,群眾對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及服務質量仍有意見。部分醫務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夠強,對病人或敷衍搪塞;或缺乏同情,態度冷漠,言語生硬;

2、醫療衛生行業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首先,風險高、壓力大的職業特點引發了醫務人員的畏難情緒。調研中了解到,面對醫療這個風險高責任重的職業,醫務人員普遍感到壓力很大。醫生每日面對病人,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診斷和處理,及時向病人家屬交待有關事項,若有欠缺或差錯,便有可能受指責,甚至遭打罵、上告。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醫務人員曾經因工作壓力過大,產生畏難情緒,有過轉行的念頭。新出臺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要求在醫療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更使醫務人員感到困惑。大部分醫務人員認為,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會導致醫生為自我保護而在醫療上變得保守。

其次,對醫院長期實行差額管理,大部分醫院僅能維持人員及日常業務開支,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基礎設施及大型設備購置上,普遍有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引不來人才,醫療隊伍后繼乏人,已直接影響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原因分析:

1、醫療體制欠明晰,導致醫療機構主體責任的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而,醫療體制改革卻大大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機構的體制與投入機制不相適應。醫院難以實現“科學合理的經營”,成了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合格”的經營主體。目前,我國的公立醫院定位為帶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提供價格合理的優質醫療服務為宗旨。作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應保證其資金供給。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除了基本建設和特大型設備外,日常經費撥款還不到在編人員工資額的50%。

醫院是當前我國藥品消費的主要渠道,必然成為藥品生產和供應商推銷產品的目標。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一切商業行為的終極目標。盡管我市嚴格執行藥品“三統一”政策,但高價格、高利潤可以說是目前醫藥兩家的共同需要,因此,市場上高價藥品越來越多,即使不是新藥,也要想法子換包裝,把價提上去,醫院也樂于使用;而平價藥利潤少,如今便是無廠家生產,也少有醫院愿意使用。其結果必然是醫藥費用支出居高不下,群眾不滿情緒日漲。

2、傳統的醫德教育方式未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新形勢的要求。

醫德教育是醫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和塑造醫務人員高尚情操、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徑。多年來,醫德醫風這個話題一直在講,活動也搞得不少,但醫療衛生行業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并沒有一路走強,近年甚至成了群眾投訴意見最大的行業之一。“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有被“白衣狼”侵害的危險。

在多種經濟體制并存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的利益訴求呈現多樣性。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成為人們一種合理的要求,講求經濟效益成了管理者追求的一項重要指標。一部分醫務人員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出現重經濟輕醫德的傾向。行政主管部門雖然也相當重視醫德醫風教育,但教育手段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仍然沿用說教式的教育方法,或采取“一票否決”等形式主義管理方式,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設,使本屬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變成突擊性的運動化形式,時抓時停,結果不但收效不大,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或不如實上報情況的現象。

四、建議:

1、加快改革步伐,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醫療衛生體制。

民意調查顯示,老年人群及低收入人群擔心在醫改中把醫院推向市場后將會顯著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反對意見頗多;其他人群則表示醫院應該走向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種需求呈現多樣化,一方面高收入階層“綠色健康消費”需求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弱勢群體”仍徘徊在尋求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上。這為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分類經營管理提供了必需的社會條件。醫療衛生機構為社會提供多層次的健康保障服務,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我國推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環境下,醫療衛生體制應當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需要,作出相應的改革。近年我市實行醫保制度的改革、醫療單位分類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為全面推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醫療衛生機構的性質定位,以及與之配套的相關制度設計,以確立醫療單位在市場經濟中的“科學合理的經營”地位。醫療衛生部門是以保障廣大人民健康為宗旨的社會公共服務行業。國家對于公共衛生的監控、疾病預防及基本醫療服務應當承擔主體責任,列入政府工作規劃及公共財政支出計劃,提供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經常性資金保障,使其成為真正的非營利性公益事業單位,集中精力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以外的其他醫療衛生服務部門及項目,應改行市場化經營,允許國家、集體、民營或外資多種投資主體,在符合醫療衛生機構準入條件的前提下,以獨資或合資形式經營,競爭發展。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在資質認證、服務范圍、質量標準、價格和稅收管理等方面制定相應的規則并實施有效的監管。

2、加大對基層以及鄉村醫療機構的扶持力度。

建立城市新型衛生服務體系,是適應我市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民對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醫療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已注意到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并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要全面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除了增加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改革創新的新思維,重組整合現有的資源,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政府主管部門要按國務院的要求,結合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規劃和相關的標準,全市統一標準和要求,分步分鄉達標完成,力爭在三五年內構建起可靠的公共衛生保障網絡。

此外,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相關規定簡化雙向轉診手續,合理分流病人,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市整體醫療資源效益,有效地降低醫療成本。同時,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準入制度,并運用競爭上崗、實績考察、末位淘汰等形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務水準,增進群眾對社鄉衛生服務站的信任度。

3、理順藥品流通渠道,糾正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

政府要下大決心從機制上切斷藥品購銷中不正之風的源頭。要降低虛高的藥價,必須對藥品流通環節進行宏觀控制,并從藥品生產審批的源頭抓起,由衛生、藥監、物價等部門共同實施。重點加強對新特藥品和外來藥品進入市場的管理。一要加大藥品定價的透明度,規定合理的利潤空間,嚴禁抬高藥價;二要規范藥品的流通渠道,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三要擴大藥品公開招標范圍,嚴厲懲處經銷商聯手抬高藥品標價的行為;四要禁止醫療行政機構、醫院非相關部門的公職人員與藥廠、經銷商、醫藥代表的聯系,對因違規而獲得利益者應給予嚴厲處罰。此外,要積極實行藥品單獨核算制度,對公立醫療機構內部的藥品進貨、庫存、銷售、利潤等情況實行計算機聯網管理,加強外部監督。

4、改進思想教育方式,不斷提升醫德醫風。

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醫務人員良好的醫德內在素質是在長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醫療活動中修養積累而來的。當前,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風尚既繼承了傳統醫德,又受到市場經濟環境的強烈影響。各人的醫德基礎水平不同,職業道德行為有異,更增加醫德醫風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解決醫療衛生行風問題,要改變教育管理模式,要從建立具可操作性、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入手,把醫德醫風建設真正作為日常工作內容長抓不懈。一要強化學校教育,把醫德教育列入教育大綱,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醫德修養的基本原則、規范和方法;二要嚴格崗前培訓,強化醫德繼續教育,結合臨床正反兩方面實例,細化對醫德行為規范條文的理解;三要強化醫德考核手段,制定公平、公開的獎懲辦法,把醫德醫風表現同個人考核、晉級、薪金等緊密結合起來,提高醫務人員醫德修養的自覺性,逐步使其成為一種自我修養行為。

調研中發現,年齡大、資歷深的醫務人員被病人刁難的機率較少,而年齡和資歷較淺的則反之,這是醫德形象和信譽的一種反映。醫德形象具有公開性、示范性和社會性。社會主義醫德,講究的是要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制度是促進醫德醫風建設的重要保證,我市應把對醫療系統的行風檢查作為一項社會制度堅持下來,通過具有公信力的行風檢查,加強社會對醫療衛生系統的監督。

同時,要及時發現、宣傳醫療衛生界的新風尚和好人好事,表彰要形成制度。建議2-3年搞一次評議表彰活動,讓全社會廣大群眾都來參與評議,以弘揚醫療衛生界的主旋律,讓群眾了解醫務人員,增加對醫務人員的理解和信任。此外,建議由政府搭臺,社會多方籌集資金,建立扶持衛生事業發展的專項獎勵經費。5、完善醫療法規,營造良好的醫療服務輿論環境。

鑒于醫療工作的特殊性、風險性及其醫療單位的公益性等因素,應考慮將醫療事故、醫療糾紛與普通民事糾紛的損害賠償加以區別,結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我市的實際情況,從刑事、民事、行政法規的統一角度制定處理醫療糾紛的地方法規。這是改善醫患關系的有效措施。

健全醫療事故鑒定的監督機制,并加大透明度和公開性。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醫療界、法律界等有關人士參加,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直接領導的合議委員會,增加醫療事故鑒定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消除患方對鑒定結論的懷疑,減低處理醫療糾紛的難度。

加大醫療衛生政策、醫療保險制度以及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要增加群眾對醫療衛生政策、制度的認知,提高對疾病醫治的知識,指導患者理性地認識、接受治病的方式、方法和效果,增進醫患之間的互信程度,化解因誤解而產生的醫療糾紛。傳媒與醫療機構要建立互信合作關系。傳媒要積極正面報道醫療服務情況,弘揚醫衛界救死扶傷的主流精神,營造醫患互信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在對醫療事故或糾紛進行報道時,應從維護雙方合法權益、促進新型醫患關系的建立和有利事業發展的角度,實事求是。

從這次調研中深深體會到,市委和市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發展我市的醫療衛生事業,我市醫療衛生系統廣大干部、醫護人員、職工一直以來忠于醫療衛生事業,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深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廣大醫護人員的拼搏奉獻下,通過深化改革、銳意創新,我市醫療衛生系統的行業作風必將大大提升,我市的醫療衛生事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