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區戰略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40:00

導語:科技強區戰略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強區戰略調研報告

一、當前我區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區先后取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和省科技進步先進區的榮譽稱號,近年來,通過著力營造科技氛圍,提升科技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隊伍,努力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全區科技進步各項指標都有了明顯提高,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一)著力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經濟強區”成效明顯。

順應現代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趨勢,堅持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經濟強區”不動搖,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注重扶優扶強,注重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技術競爭力的培育,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3家,實現工業產值占全區的82.4%,其中金田銅業實現銷售超50億元,銅加工量再次排名全國第一。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11.3億元,增長43.9%,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2億元,增長45.9%。甬微集團成為我區首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區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家。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激發了科技的支撐力度和企業家對科技研發的自主追求,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政府積極引導企業由規模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通過技術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以高科技產品搶占市場,進而企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科技基礎、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年,我區每萬人口中人才資源數為1069人,全區已建企業研發中心9家,各類民辦研究所20余家,組織實施了一批對推動區域產業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省、市計劃項目和火炬、星火項目。到**年全區已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區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達到8.9億元,利稅1.46億元,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30多家,三年內累計完成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5項,市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3項。

(三)科技投入逐漸加大,科技產出增加

近年來財政科技投入不斷加大,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日益增加,**年科技活動經費達到14522.6萬元,財政科技投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逐年遞增。**-**年企業科技研發經費累計投入3億元,開發新產品152項。如下圖所示為近三年江北區部分規模以

上企業政府科技投入及相關利潤與稅收績效對比圖,圖例顯示有目標地對企業科技創新進行資助,引導企業科技投入,可有效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科技已成為江北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但根據**年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我區科技綜合實力、科技進步水平以及變化情況綜合評價的位次分別僅列全省的中游,與先進縣(市、區)相比,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對照創建科技強市的指標要求,更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科技資源相對短缺,有效供給明顯不足。

江北區的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高層次的研發人才和高級別的技工人才,導致人才有效供給不足,科研機構規模小,分布零散,規模以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僅為7.36%,低于科技強市要求的10%,而科研機構的規模普遍較小,平均每個科研機構的人員數僅有9.64人,遠遠小于科技強區25人的目標要求,表示科技資源的研究力量尚比較薄弱,導致企業擁有核心技術較少,數據表明,原創性的技術研發投入不足,高技術附加值產品(產業)利潤較少,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還亟待加強。

2.科技創新意識有待提高。

總體上看,我區經濟科技已有較大發展,但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有形資產、輕無形資產投入的情況,分析企業技術開發經費的支出,用于購買技術經費支出占1%,引進設備(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占92%,原創性的R&D經費占7%,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03%,低于科技強市1.5%的要求。引導企業積極開展自主研發的首要前提是具有較正確的科技意識。

3.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科技增效顯示度不足。

受高層次人力資源缺乏、現有知識儲備薄弱和傳統產業為主要產業支柱且發展勢頭尚好的影響,漠視了對相關科技產業和產品發展前沿的跟蹤和研究,高技術的發展和新產業的導入存在嚴重欠缺。江北區的主要產業是單一的銅加工工冶煉及制造業(**年金田銅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6.8%),而2003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僅為3.31%,**年為3.51%,與科技強區的12%要求尚有較大的距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北區的產業結構及經濟增長方式不盡合理,經濟結構模式與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改善與提高。

4.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能有待加強。

區科技局是政府綜合協調科技管理的部門,應涉及統籌當地科技經濟發展戰略,制定貫徹落實各項科技方針政策,編制科技發展規劃,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諸方面的任務,既要當好區委、區政府的科技參謀,更要協調好各部門科技與經濟的互動發展關系,在推動區域科技工作發展的同時,提高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使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但目前科技管理部門存在著人員編制緊,工作內容繁雜,主要職能較多地集中在相關項目的審批與管理,與政府各部門的工作交叉多,但缺乏緊密聯系;科技工作需要在街道(鎮)等政府的支撐,但關聯度相對薄弱,科技局的相關工作職能在街道(鎮)缺乏相應的職能部門與人員的支撐;只能疲于應付各類事務性的工作(如項目的審批與立項管理、企業項目調研、爭取上級項目等)。事實上,科技局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前沿來思考問題,當好科技創新的領導者,避免在區委區政府的重大決策過程中被邊緣化的傾向。目前迫切需要強化科技管理部門的力量,在區、街道(鎮)二級政府設置相應的科技管理機構(或人員),將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真正地轉移到生產的第一線,面向三農、面向基層,有針對性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有目的地提升區域科技進步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普及科學技術,增強人民群眾的科技素質。科技管理工作應由側重于具體的科技項目管理向科技宏觀規劃、政策機制等方面的目標管理演變,引導科技工作的行為從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并逐步轉變為社會行為,滲透到縣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5.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加強

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科技進步工作,出臺了鼓勵技術創新的相關政策措施。但長期以來,較多的仍是以傳統工業化的指標體系來引導、考核現代化進程,政績考核的核心是GDP,產業和政策導向過分側重于短期經濟指標,科技發展所產生的有效政策激勵機制相對缺乏,各種政策相互分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以科技強區的創建工作為契機,以創建促創新,開創全區科技工作新局面,真正發揮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在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顯得尤其重要。

二、江北區創建科技強區主要指標評價

(一)**-**年度的主要科技經濟狀況

根據科技強區建設指標體系的內容要求,以**-**年度數據為研究對象剖析目前我區科技進步現狀,規劃下一步發展的工作方案。

表1.**-**年江北區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年度2003年度**年度

總人口(萬人)22.922.923.01

其中非農業人口(萬人)14.1914.1514.19

面積(平方公里)208208208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28.335.4747.09

財政總收入(億元)5.948.239.44

地方財政收入(億元)34.055.519

財政科技支出(億元)0.11380.17660.1877

財政支出增長(億元)1.321.071.47

工業增加值(億元)13.6417.1125.49

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10.0112.8517.12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萬元)613856638947

表2.江北區科技強區建設的主要指標情況

三級指標單位標準值**年2003年**年

人才資源數萬人2.50.7721.0152.46

每萬人人才資源數人/萬人500624804.761069

轄區內科研機構數家202445

規模以上企業設立研究開發機構的比例%109.712.3537.36

科研機構平均擁有科技人員數人253842.759.64

科技固定資產原值億元2.52.510.9190.94

人均科技固定資產原值元/人5001096401406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億元1.50.53720.911.29

科技活動經費占GDP比例%2.01.92.582.74

R&D經費支出億元1.00.19050.7360.95

R&D經費占GDP比例%1.20.672.092.02

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3.52.243.032.58

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的比例%203322.268-5.4

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1.51.191.21.03

企業R&D經費占全社會R&D經費的比例%759797.498

工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757778.666.73

省級以上信息化試點、示范企業家120

每萬人口互聯網用戶數戶/萬人6006807003772

三年內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數項6111

三年內每萬人經省級以上鑒定的科技成果數項/萬人29/22.90.5230.64

三年內專利授權數指數項500462.5342586

三年內每萬人專利授權指數項/萬人1020.214.925.45

科技中介機構數家8510

技術成果交易成交合同數項12082106

技術流動經費占GDP比重%0.50.140.3650.41

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數家105611

三年內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立項數項10237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124.53.313.51

有機、綠色農產品、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家(只)15444

通過ISO認定的企業相當于規模以上企業的比例%40657474

科技型中小企業家數家20182020

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10355

人均GDP千元/人2512.427.92236.7

(二)有關指標的評價分析

1.人才資源指標:人才的總量指標偏低,這與我區的人員總量有關,23.01萬人的總量在全省范圍內,屬于較少的規模,因此每萬人人才資源數較高。

2.轄區內科技機構數:該指標2003年的指標數據較弱,因該年度統計數據中未包含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中心,**年的經濟普查后該指標數據已有了較大改觀。但要看到:目前的研發機構普遍較小,平均每個研發機構僅有9.64人,反映出區域經濟尚處于粗放型模式,原創性的技術發明對經濟的影響力不大,存在著自主研發力量不強,重視度不足的問題。

3.科技裝備水平:該指標與區屬科技機構關聯度較大,按目前的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數據,我區目前的指標值與標準值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統計數據的來源中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究機構固定資產原值統計應作為主要統計源,應加強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力度,同時繼續從源頭上加大對全社會科研機構的引進和培育力度。

4.科技活動經費:我區的經濟發展模式表明二產業是區內的主導產業,三產正日益增長成為江北區的主要經濟支柱。隨著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二產及三產商務活動中的科技含量與相關因素的影響日益顯現,由此而帶來的科技活動對經濟活動的推動作用將會逐漸增強。區政府應加大在工業企業生產設備現代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引導性科技投入,推動企業自主研發。

5.R&D經費:R&D經費是國際通用的反映科技創新強度的重要指標。江北區的R&D經費較少(仍以財政科技投入為R&D的主要經費來源),表明主要采取技術引進與技術外包的方式獲取技術源,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很低。應結合江北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有目的地支持引導一些工業企業進行原創性研究,特別是工業園中的工業企業及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新產品研制與開發。

6.財政科技投入:財政科技投入的重點應是區內企業技術升級的關鍵性技術研究,應有重點地開展一些與特色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共性關鍵技術進行技術攻關。同時,通過對企業研發經費的引導性資助帶動社會性研發科技投入的增加。明確財政科技投向,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3.5%。

7.企業科技投入:企業是科技進步的主體,也是科技投入的主體。目前R&D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投入,企業科技研發的目的性不明確,迫切性與必要性認識不足,需要積極加以引導,該指標包括:一是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評價門檻為1.0%。);二是企業R&D經費占全社會R&D的比例。

8.信息化程度:與省內其它縣市區相比,信息化程度相對發達的江北區具有較大的優勢。應對照創強的指標要求,積極開展信息化工作。同時,加大對有關信息企業的支持與統計力度。

9.科技成果與獎勵:科技成果與獎勵是科技活動產出的一個主要表現。受制于工業企業的規模及產業發展特征,江北區屬科研機構及企事業中缺乏以第一獲獎人獲得的省科學技術獎,應鼓勵區內的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合作,共同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和省科學技術獎。同時,對各類科技成果鑒定給予一定的政策及經濟性支持。

10.專利:目前的人均專利指數達到了科技強區的要求,專利指數總量也達到了指標要求,但仍需認識到與發達縣市區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應繼續加大知識產權的工作力度,對專利申報給予必要的支持與鼓勵,并積極關注授權專利的實施情況。

11.技術市場:該部分包含了三個指標,即科技中介機構數、技術成果交易合同數和技術流動經費。其中科技中介機構的界定是省級以上區域創新服務中心、孵化器和技術服務收入超過20萬元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數。目前還不理想,應結合網上技術市場的有效開展,加強技術市場方面的工作力度。

12.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數隨著這幾年對該項工作的持續培育已有較大的改善,**年已達到了11家。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立項仍是影響科技強區建設的一個瓶頸問題,應加大區內企業的產業升級及新產品研發,積極引導企業申報火炬計劃項目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13.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經科技部門認定的農業、工業和技術服務業中的經科技部門認定的科技型(民營科技)企業。為了能較好地搞好這項工作,建議結合已經出臺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定辦法》等政策性文件,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定工作,并積極推薦較成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市級及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

(三)定性指標的基本判斷

科技強縣(市、區)創建指標體系中針對科技領導與管理設置了5個定性指標,要充分注意發揮我區的特色優勢,對照科技強區的創建指標要求,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關注:

1.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執行情況。199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行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并將這項工作列入《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成為我省推進科技進步的一項法定重要工作。其意義十分重大,效果十分明顯。要結合科技強區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重點明確,績效顯著地工作為突破點,將創建科技強區與爭創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先進單位有機地結合起來。爭取在三年內至少有一次評為省級先進單位。

2.科技行政部門機構建設與履行職能情況。開展創建浙江省科技強縣(市、區)活動中始終把完善和加強各級科技管理組織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把手親自抓第一生產力,確實保證科學技術工作在黨政工作中的優先地位,成立以區長為組長的區科技領導小組,配備科技副鄉(鎮)長,具體抓好科技領導工作。區科技局作為科技主管部門在機構改革中應根據科技發展需要增加行政和事業編制,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專利、情報、檔案等職能管理部門工作。并組織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制定長遠科技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對科技管理部門和科技人員的激勵辦法,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科技工作的開展。建議區委區政府進一步完善機構設置和科技工作網絡,進一步增強科技管理人員的編制和職能建設。

3.科技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地方制定推進科技進步的主要政策。科技強區建設中十分關注圍繞科技強省戰略,重點針對生態省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體制改革和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等政策的落實情況,我區的科技政策制定及執行情況反映該項工作得到了相當地重視,應進一步加以完善,增加相應的執行力度。

4.科普工作情況。我區十分重視科普工作,每年的科普工作都開展得豐富多彩,將科普宣傳工作延伸到了街道,重視科普場館建設。科普經費足額到位,人均科普經費達到了1.17元,占全省第5位,且十分注重使用績效,取得明顯的科普宣傳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應繼續關注科普工作的開展,構建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

5.本地區科技工作的特色和突出成效。緊緊圍繞區的中心工作展開科技工作,加強在科技政策與管理、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等方面的獨創性工作,突出工作成效,加強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工作力度。在江北區在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中的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應用,加大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與高技術企業建設,有效地引導效益農業與生態農業協調發展等方面將我區的科技工作“特色做特”。

三、科技強區創建工作意見

(一)下階段需進一步加強的主要工作

針對江北區的科技強區創建工作,建議下階段的主要工作有:

1.領導重視,各部門通力合作,通過創建科技強區工作,將科技工作融入到全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

科技強區建設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摸清區內的科技進步情況底細,這就需要各職能部門的密切合作,特別是科技部門與統計部門的密切合作,盡可能地將區內的科技資源納入統計口徑中。

2.加強政策引導力度,將科技強區建設工作引向深入。

通過政策引導,加大工作力度,鼓勵并引導企業及相關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到科技強區建設工作中來,如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在很多地方均未能得到實施,科技部門應出臺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鼓勵政策給予一定的補償,激發高技術企業的申報與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有的放矢,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下一步應深入對江北區的科技強區創建工作進行細化分析研究,對下階段有望改善的指標內容,有針對性地重點加強某方面的工作,并落實到相關部門。如企業科研機構建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與建設指導,以及科技成果與獎勵的鼓勵措施,高技術產業發展,綠色農產品基地及農業龍頭企業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的工作。

(二)特色做特,將科技工作引向深入

為有效地作好江北區的科技工作,并將科技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重點認識,加強工作:

1.要持續加強科技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①科技為提升現有工業經濟結構和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支撐

建立和完善創新機制,提高企業科技創新和自主開發能力,改變對引進技術的過度依賴;勢必要求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并向傳統產業滲透、融合和更替,增強產業和經濟的綜合競爭力。目前我區科技儲備不足和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現有的科技供給難以滿足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工業經濟發展將面臨著“科技瓶頸”的制約。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推動產業技術升級,適應消費變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工業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高,是科技必須關注的內容。

②通過技術改造增強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

突出培育銅業、通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塑料制品等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狠抓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增強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

③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

要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經濟強區”,必須依托工業經濟對科技提出的新需求,加快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以緩解和突破“科技瓶頸”的制約。圍繞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一方面要著力培育具有重大突破性和帶動作用的先導性、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和運用高新技術和產品智能化與數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綠色制造、虛擬制造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發展成為現代制造業。

2.加強科技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作用

①為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基本任務,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時代,安全生產對科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需求

②通過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經濟粗放增長的方式尚未有效轉變,特別是部分資源高消耗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使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此,要堅持增產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在加大資源開發,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大力開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科技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3.促進和健全科技創業的支持服務體系建設

①加強企業孵化器的建設,提升孵化器的服務能力。

優化環境,完善設施,建設好科技孵化器。科技創業中心是培育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為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提供各方面必要條件,使企業有一個良好的創業和發展環境。要加強管理,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規范服務流程,推進孵化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國際化和網絡化,增強融資服務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科技創業的成功率,促進江北區高技術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

②培育科技中介機構,規范中介服務,完善服務功能。

完善技術創新中介服務機構。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技術咨詢、專家評審、可行性研究、人才測評、風險投資項目管理、科技評估、專利等服務。應當創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機構生存的環境,培育科技中介市場,扶持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

4.切實落實相關科技政策,加強政府服務職能

①進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規,加強對政策法規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加大科技行政執法力度,形成科技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加強對技術市場的監管,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查處各類專利案件。通過幾年的努力,形成職能轉換到位、技術市場監管有力、各方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的宏觀調控體系和運行機制。

②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深化科技計劃體制改革

以完善環境、轉變機制為重點,提高政府科技部門運用規劃、政策、法規等手段有效指導、動員各類創新組織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度供給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導與有效動員全社會創新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全社會科技活動的宏觀指導和有效引導,形成各級政府上下聯動、系統集成、整體推進科技進步的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