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力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35:00
導語:科技創新能力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評價指標體系,國內外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在國際上,世界經濟論壇(WEF)與瑞士洛桑國際發展管理學院,關于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R&D、科技人員、科技管理、科學環境和知識產權競爭力水平等五個部分。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小組提出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的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等五個方面。《浙江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關于科技進步評價水平指標由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和科技活動環境三個方面,以及人力投入、財力投入、直接產出、產業化能力、經濟環境和物質基礎等六個部分構成。比較上述各種評價體系,盡管在具體評價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名稱有所不同,但是指標內容卻基本趨同。因此,本課題組直接借用《浙江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的指標體系來研究分析溫州的科技創新能力。
一、溫州科技創新能力基本情況
(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創新意識逐漸增強,促進了民營企業向科技型企業的轉變
近20年來,科技投入從少到多。**年,全市科技投入經費僅有約100多萬元。至**末期,科技投入發生質的變化,**年全社會科技投入11.4億元,其中,R&D經費8.6億元,科技活動經費、R&D經費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結束了長期徘徊在0.4%左右的局面,分別提高到1.38%和1.04%。到**年全社會投入科技經費約15億元左右,比**年增長了近150倍,年均遞增32%。
持續增長的科技投入,不僅表明全社會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而且也促進了溫州民營企業的迅速成長。一批原來作坊式的小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正逐步成長成為像正泰電器集團、德力西電器集團那樣,名列全國工商聯500強前茅的民營骨干企業。到**年,全市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級139家、市級209家;有145家企業獲得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稱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達64.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例達到13.23%。
(二)科技合作力度持續加大,引進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合作、技術交流日趨頻繁。**年,網上技術市場技術難題3850項,提供研發經費約10.12億元,有713項技術難題簽訂合同,成交金額6.98億元。國家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吸引了全國12所大院名校入駐,參與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攻關9項,項目經費1.3億元,轉化成果23項,經費791萬元。全國185所大學、105所科研院所,近千位專家、學者以及高級技術管理人員參加了溫州(國際)科技交易會。達成技術合作項目617項,金額3.366億元。
技術引進帶動了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技術改造投入規模逐年加大。**年全市技術改造投資為26.07億元,是**年的2.42倍,**—**年,技改投入年均增長達24.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與固定資產凈值之比分別為6.28%、6.49%、7.96%、7.57%、9.27%,呈穩步增長趨勢。事實證明,科技合作為企業引進了大批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通過消化、創新使全市的技術裝備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工藝更新、產品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提升了我市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增強了產品國際競爭力。
(三)人力資本積累快速加強,公眾科學文化素養逐步提高
**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溫州跨世紀人才發展五年計劃》,明確提出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的目標定位;出臺了《溫州市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關于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政策措施;積極搭建人才工作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招才引智活動;進一步加大人才開發的力度,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職稱外延延伸評審工作,積極創建留學生創業園。幾年來,通過人才政策的改革創新、人才市場的培育、人才培養、開發、引進力度的加大,溫州的人才隊伍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民營企業成為人才成長、吸引人才和集聚人才的重要陣地。
據統計,截止**年底,全市擁有各類人才超過49.5萬人,比**年增長了364%,每萬人口中人才資源數從**年的190人增加到**年的663.4人;人才資源占從業人員比例從**年的5.77%提高到**年11.0%。
**年,全市共引進各類人才9356人,其中,戶籍引進人才916人,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引進1744人,柔性引進人才共6696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48人、碩士400人,本科2965人,大專以下5941人,高級職稱493人。
(四)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成效,創新成果和質量上了新臺階
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的區域創新體系。至**年底,全市擁有縣及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11個。建立了皮革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制筆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和眼鏡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其中的皮革行業技術中心已被批準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印刷包裝、自動化設備、泵閥、眼鏡、紫菜和兔業成立了首批6個市級行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智能電子電器、服裝和灘涂貝類養殖等3個行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已經通過專家評估,另有印刷包裝、自動化設備、泵閥、鞋業和灘涂貝類養殖行業等5個機構已經被列為省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批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市級認定的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有20個,省級認定的企業研發中心有29個,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19個;引進共建了一批創新載體,與全國各地大院名校共建28個企業研發中心、15個行業研發中心、17個中試基地和27個其它類創新載體,同時,我市首個引進的企業化運作的研究機構――華中科技大學溫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已經正式掛牌運行。全市還有600多家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的民辦科研機構。經認定的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3個(永嘉特種泵閥、樂清智能電器、瑞安自動化設備)。**年溫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器和永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器建成投入使用。省級甌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和省級龍灣灘涂養殖高科技園區(科技興海示范區·龍灣)通過認定。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增強了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的數量、質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年,全市專利申請量423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350件;專利授權量296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67件。全市共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1件,市級科技進步獎79件。近年獲省級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03項。其中,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30個,受助總金額3480萬元。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800多項,其中國家級100來項。獲省級火炬項目100來項,其中國家級50來項。
二、溫州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及其原因
(一)差距
1.科技進步綜合實力與經濟地位不相稱。科技進步綜合實力評價是指某市科技綜合實力占全省各市之和的份額。**年,溫州科技綜合實力評價在全省居第4位,前三位依次為杭州、寧波、紹興。**年,溫州科技進步綜合實力曾超過紹興,為紹興的1.14倍,但這幾年紹興進步很快。臺州的科技進步綜合實力雖不如我市,但差距在縮小,此次排第5位。
2.科技進步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科技進步水平是科技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所達到的相對強度,消除了各地區規模及經濟實力的差距,具有橫向可比性。從**年到**年,溫州科技進步水平綜合評價得分與杭州、寧波、紹興、臺州的差距一年比一年拉大。**年,溫州科技進步水平綜合評價在省內排第9位,與上年持平,處于第五層次的末位,僅高于衢州、麗水,前三位分別是杭州、寧波和紹興。
3.科技進步提升速度越來越慢。科技進步變化情況以科技綜合力變化情況、科技進步水平變化情況為主,適當考慮科技綜合實力、科技進步水平的原有基礎加權綜合而成。**年,溫州市相對于**年的科技進步變化情況綜合評價排全省末位,比上年退4位,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嘉興、湖州和杭州。
(二)原因
1.全社會的科技創新意識不到位
一是政府推動科技進步的意識不到位。不少領導人認為科技進步是企業自己的事,不需要政府去做什么,缺乏主觀能動性。二是全社會重“商”輕“科”現象嚴重。如行業協會、商會對批建“城”、“都”非常熱衷,而對行業的研發、檢測、信息的服務體系建設不感興趣。中小企業對現有產品的市場開發、市場培育十分重視,而對技術開發、人才培育卻不舍得大投入。
2.人才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引進高素質人才難度大
人才資源總量不足。由于歷史上國家在溫州的科技教育投入很少,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量少,規模小,因此科技人才積累不多。**年我市人才資源數為49.5萬,排全省第3位,每萬人口擁有人才資源數為663人,排第6位,前三位為杭州、寧波和紹興,分別達到1003、943和940人,差距較大。而且,根據調查,72.5%的企業其人才占從業人員比例在15%以下,缺乏持續創新和發展能力。
人才結構不合理也制約了人才隊伍整體功能的發揮。一是研發性人才嚴重缺乏。根據全市首次R&D資源清查數據,全市R&D折合全時人員僅1491人,僅占全省總量28604人的5.2%,位居全省各市的第7名。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13726人,僅占全省總量的9%,居全省各市第5名。二是企業高層次人才不足。七成以上企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才與職工總數比不足10%,并且,相當一部分高層次的企業技術人員脫離了技術崗位,轉向企業管理或忙于輔助性工作。三是高級技師奇缺。全市高級技工人才不到一成,且大多集中于餐飲、美容美發等行業,制造行業沒有一個高級技師。
輸入打工者多,引進科技人才少。溫州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夠發達,未能形成像輕工行業那樣的產業集群,同時也缺少技術研發中心等吸引高新技術人才創業的有效載體,英雄無用武之地,使來溫州的高層次人才的自我提升和工作退路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對于自身發展、提升期望值較高的高層次人才來說,溫州難以成為他們科研、創業的首選之地。
3.科技投入總量偏少,強度不夠
全市科技投入總量從**年開始一直排在全省的第5位。**年,我市全社會科技投入總額為21.1億元,在全省排第5位,排前三位的是杭州、寧波和紹興,其增長速度都在33%以上,其中紹興達到了45.2%。科技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51%,排第7位,杭州、紹興和湖州分別達到3.46%、2.57%和1.96%。科技投入總量和科技活動的強度與我市的GDP排全省第3的地位明顯不相稱。
R&D投入水平偏低。R&D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是衡量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年,全市R&D活動經費支出19.58億元,排全省第4位,前三位杭州、寧波、紹興分別為81億、33.34億和29.9億,第5、第6位的臺州、嘉興與我們相差不大,總額都在18億元以上。R&D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4%,排全省第6位,前三位分別是杭州、紹興和嘉興。R&D投入水平偏低已經成為我市科技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4.主流產業產品層次低,缺乏新興科技型產業培育平臺
高技術產業比重小,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從我市的產業結構來看,除中高壓電器、汽車零部件、泵閥等少量產業屬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外,如服裝、制鞋、打火機、傳統制革、眼鏡、家用鎖具、小五金、紐扣、低壓電器等大多數產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是在低檔產品層面已經沒有什么技術發展空間的產業,甚至生產設備改造升級的需求也很少。因此在這些產業中,根本無法儲備和積累科技資源,科技環境氛圍惡劣,在技術進步上難以蓄勢待發,進入高檔產品層面。甚至為了降低管理成本,企業不斷裂解,資金分散、規模經營受阻,從而影響了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產業的進程。**年我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為23.76億元,列杭州、寧波、臺州、紹興之后;比上年只增長7.57%,增幅排倒數第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只有4.44%,列第八位。
新興產業培育缺乏力度。一是政府沒有強有力的產業導向,在產業規劃中缺乏主動,過度突出產業的保護,致使在園區建設中出現大量的低水平重復,使經濟發展長期走規模擴張型的道路,園區準入一直以產值和利稅總量為標準,沒有把科技水平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二是高新技術園區規劃、建設長期得不到落實,致使省級溫州高新技術園區因規劃區功能改變未能重新落實而無法驗收,同時還有兩個園區被撤銷(炬光園和永強市級高新技術園區)。而寧波市通過實施“一號工程”,全市共有高新技術園區8家,總規劃面積35.47平方公里,建成區達16.16平方公里。8家園區建設投入資金139.1億元,其中**年投入43.5億元,政府對園區建設投入資金47.5億元,其中**年投入3.2億元。**年實現科工貿總收入489.1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69.0億元。使高新技術園區成為寧波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三是對高技術產業扶持缺乏力度。在省內各地都建立了高技術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市一直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致使高新技術企業少,檔次低,規模小,如寧波有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38家,紹興有66家,臺州有15家,而我市僅12家。
三、提升溫州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措施
(一)加大宣傳和服務,提升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
建設實力溫州,關鍵要靠科技創新;實現工業“12345”工程目標,關鍵也在于科技創新。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的意識,把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真正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抓緊抓實,加大科技基礎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切實規劃好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的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和工作重點。政府要出面協調,做好服務工作,幫助企業、行業組織獲取國際、國內產業政策、技術信息,做好產業技術預警。進一步強化科技宣傳,要在全社會形成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大幅度提高全社會科技投入
溫州經濟要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科技必須超前發展,必須提高溫州的科技創新能力。因此必須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今后十年,R&D經費至少要保證25%的年增長速度。
要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時,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要積極引導、鼓勵和發展風險投資,實現科技投入機制市場化。
(三)進一步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1.繼續鼓勵和支持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采取經濟和行政的手段,要求所有大中型企業都必須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2.對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建立技術開發機構的中小企業,要采取措施使其與有關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或技術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使合作關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協作、聯合,建立自己的技術依托。
3.要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市級以上行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探索建立中心的運行和管理機制,用超前于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的戰略眼光規劃中心的發展。
(四)大力扶持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努力構建開放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1.建設溫州科技城,積極搭建科研開發、產業培育、人才集聚平臺。溫州科技城指的是在城市中心區域規劃一定面積的土地,主要用于人才集聚、科研開發、產業培育建設,爭取5年內成為我市科技創業的五大中心,即大院名校集聚中心、科技研發中心、新興產業培育中心、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市委、市政府應該把科技城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我市推進科教興市戰略的特大工程來抓,設立常設機構,具體抓好科技城的運作和建設,爭取**年啟動,2010年初步建成。并在總部經濟區規劃中,劃出1500畝土地作為溫州科技城建設用地。
2.抓好孵化器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孵化器是為中小企業集中提供研發、生產、經營、辦公等場所,以及提供通訊、信息等虛擬共享空間的創新服務平臺。要根據我市區域產業,在城市中心區合理布局各類孵化器,避免重復建設。鼓勵民營資本創辦孵化器,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孵化器和綜合孵化器,完善配套服務,強化孵化功能。有條件的縣(市、區)要集中力量辦好一個孵化器。**年,市政府立項建設溫州科技城標志性建筑——溫州科技創業大廈,使其成為我市國家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新興產業培育和科技人員創業服務的中心,同時也為引進的實體型科研機構提供過渡科研、辦公場所。
3.加大引進共建力度,創建一批實體型科研機構。鼓勵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與國內外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創造條件,將一些與我市產業關聯度大的科研機構整體遷進溫州,即人才建制式、技術捆綁式、科研設施配套式遷進。重點創建好電器工程、車輛船舶工程、泵閥工程、皮革工程等四大產業研究院,同時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入駐科技城,建設省級、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4.完善區域科技創新資金使用辦法,提高工作效率。修訂市政府于**年設立的“溫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溫政發〔**〕80號)管理使用辦法,將企業研究開發中心建設、行業建設創新服務中心建設、重點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孵化器建設及種子、創業資金、專利試點企業建設以及發明專利申請等科技創新領域的補助資金列入使用范圍,使創新資金項目的立項、撥款制度化,避免不必要的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市政府每年至少要拿出1億元用于上述科技創新工作。
(五)加大力度扶持高技術產業發展
1.盡快落實溫州高新技術園區規劃,加速園區建設。目前,全省唯有溫州高新技術園區未能通過省級驗收。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要當機立斷著手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規劃問題,使高新技術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平臺。
2.切實抓好各工業園區的企業準入。產業升級改造勢在必行,勞動密集型和重污染企業隨著區位生產成本的提高必然大量轉移。因此,在新園區開發建設的時候必須要提高科技準入“門檻”,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要優先入園。老園區要認真規劃,積極抓好“騰籠換鳥”工作,要讓地于高新技術企業。
3.積極做好科技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引進高科技企業來培育我市的主導產業,帶動產業提升,進一步擴大技術的研究開發空間。
4.大力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到2008年全市市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家,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
5.建立高新技術發展專項資金。建議市財政每年拿出5000—10000萬元設立專項引導、鼓勵資金。主要用于:一是對獲得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企業予以重獎。二是對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予以補助,額度為年新增稅收的一部分。三是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實施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