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居民小區建設情況調查
時間:2022-04-22 05:11:00
導語:科技城居民小區建設情況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該縣數以千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鎮,特別是大中城市,其中大部分人長期與子女處于分離狀態,由此便產生了“留守子女”問題,由于這些“留守子女”長期缺少親情,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其狀況令人擔憂。
一、基本情況
該縣1—9年級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生42180人,留守子女14758人,占總數的35%,其中住校生10647人,占留守兒童少年總數的72.1%。這些留守子女主要由隔代親人或其它親戚代為教育管理。
二、問題與現狀
(一)生活中缺失親情,心理健康堪憂。由于經濟原因,民工回家次數很少,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的引導和關心,家長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父母對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質彌補,子女的親情缺失導致對家長的怨恨,與家長溝通障礙加深。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許多農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饑餓”而產生了厭世自閉、社會逆反、拜金主義等不良心理。
(二)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一些打工父母因自己文化少,在外出打工中體會到了因讀書少所受到的各種冷遇,發誓要讓子女出人頭地,不切實際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績好要什么給什么,但又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成績好,但表現差,有的成績差,表現也差。同時,90%的留守子女與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三)隔代監護不交心,監護職責淺層化。“留守子女”由隔代親人或其他親屬監管,由于體力、知識等原因,監護人大多局限于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無法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有的監護人對待孩子遷就放任;有的漠視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對待孩子粗暴,甚至謾罵、體罰。隔代監護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親情交流環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圍。
(四)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道德滑坡。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往往十分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偷盜等行為,有的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五)留守子女的人身安全常受到威脅。由于學校和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再加上這些少年兒童對危險缺乏識別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車禍、溺水、觸電、被拐賣等危險事故時有發生,留守子女的安全問題不得不讓我們擔憂。
三、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子女現象是城市化過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進一步流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留守子女的規模將會進一步膨脹。因此,監護人、打工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組織之間要緊密協作,共同努力,政府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留守子女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子女教育的問題。
(一)調整政策,妥善解決外地民工子女就學問題。鑒于父母在兒童成長中無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農村隔代監護和親戚監護的種種局限,政府應通過修改戶籍、借讀等方面的歧視政策,減免學校對民工子女征收的額外費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學校的創建門檻和收費標準等多種手段,擴大供民工選擇的教育資源,解決民工流動子女受教育問題,最終使子女能夠隨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實現最優的家庭教育模式,促進子女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要加強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子女的教育與管理。一是進一步推進寄宿制教育。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子女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子女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三)改變學校教育理念。學校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留守子女這部分特殊的群體,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子女自尊、自立,幫助他們做到知法、守法,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他們健康、和諧發展。
(四)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滿足子女親情需求。要通過大力宣傳使父母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的錯誤片面觀念,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即使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也應留下一位專門負責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以保持親子關系的存在與完整。當兩人都出去時則要改變與子女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最好做到每個星期至少聯系一次,不僅僅談學習,也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除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情感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五)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同時,基層黨政機關有大量富余人員,中小學校有大量退休教師??煽紤]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橋梁。
- 上一篇:縣化解鄉村債務的有益探索
- 下一篇:免征農業稅后農民群眾的思想變化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