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現實矛盾,積極促進社會和諧

時間:2022-11-14 02:51:00

導語:正確認識現實矛盾,積極促進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確認識現實矛盾,積極促進社會和諧

正確認識現實矛盾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切實有效地處理當前存在的若干突出問題,著力化解一些不和諧因素。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當前,在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確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和矛盾,由此引發的議論也比較多。這些問題都涉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中,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妥善處理。為此,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對諸多現實矛盾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在這方面,經濟與社會問題的研究者、理論宣傳工作者及媒體工作者尤其應當以真正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態度,正確地提出并分析問題,從而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否則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而且會從消極方面影響社會和諧。

正確認識現實矛盾,首先是要實事求是地認識現狀。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視并正確處理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但對這種差距的實際狀況,包括群體、行業、地區、城鄉的實際收入差距及其趨勢,要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作出合乎實際的分析評估,正如不少經濟學家所做的那樣。相反,如果籠統地以“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詞語和其實對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數”、“國際警戒線”等等,在大眾傳媒上作聲調高亢的空泛議論,則是頗為不妥的,是對社會情緒的一種誤導。再如對與此有聯系的社會階層狀況的評價。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以及社會各個新階層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許多“專家學者”和“媒體寫作者”那里,已幾乎不提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種簡單化的兩分法來概括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的狀況,所謂“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窮人”與“富人”,并將二者對立起來,甚至以此作為對人劃線的善惡標準。應當嚴肅思考的問題在于:真實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動發展的狀況,有利于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種看法?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分析判斷,還是那種簡單化的兩極對立的看法?

正確認識現實矛盾,還必須實事求是地認識造成問題的原因。中國的改革很難,進入必須對舊體制的基礎和核心真正進行攻堅的階段以后,中國的改革尤其難。由于缺乏市場經濟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很難,當要素市場上積累、集中了幾乎一切深層次體制障礙時,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尤其難。當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都與這種困難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把問題歸咎于改革和市場化,進而懷疑、否定中國改革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戰略的那些議論會再次多起來,有些來自境內,有的來自境外,同聲相應。隨之而來的,是在意識形態上會再次引起一些復雜的情況。不是說改革不能批評,市場經濟不能批評,而是說有許多問題——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場、收入分配、企業改革以及醫療、教育等等方面——實際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義的改革受到阻滯以至不到位、不徹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不正確、不穩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來自舊傳統的非市場、反市場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和要求正確推行市場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顛倒過來,反而在一般結論上把改革與市場化指為各種問題、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標和基本戰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不僅挽救了中國經濟,使之走向空前的繁榮與發展,而且挽救了社會主義,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并實現了中國社會的劃時代的進步,這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根本事實。在改革處于最緊要的攻堅階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種種困難和障礙的時候,以一些很具有社會鼓動性的言詞來否定改革、籠統反對市場化,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危害?是在人民群眾中增強改革發展的信心和動力還是會瓦解它?是促進社會和諧還是會加劇社會對立?進一步說,果真把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批倒了,批掉了,中國還能不能有現代化?還會不會有社會主義?這些,都是要敬請人們三思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而深遠。當前,努力促進社會和諧,重在切實有效地針對具體問題,協調社會矛盾。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精神上來,一定要從中國改革發展的大局出發,保持戰略上的清醒與堅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觀察和處理現實的具體的問題,從而真正有助于增進社會的和諧和廣大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