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問題思考

時間:2022-10-24 05:48:00

導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問題思考

**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生態資源和勞務輸出型縣,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山區農業縣。近年來,**縣從實際出發,按照“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大膽探索,加大創新力度,夯實基層基礎,積極發揮和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為“生態旅游縣”發展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許多基層黨建工作得到省市的肯定,走在全市的前列。但面對市場經濟“四個多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考驗、新挑戰。本文從**的實際出發,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黨組織“兩弱一重”問題比較突出,對核心作用發揮提出了挑戰。一是自身調控能力弱化。村級集體經濟匱乏問題十分突出,年集體經濟收入萬元以下的“空殼村”的數量還相當多,導致農村黨組織在為群眾辦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群眾是最講究實惠的,只有誰能給群眾帶來實惠,群眾就信服誰,就聽誰的話。而由于農村自身經濟實力的薄弱,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用經濟手段不現實,用行政手段又行不通,導致農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不高,直接影響了農村黨組織的調控力和號召力。二是駕馭經濟能力弱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但是農村黨員隊伍總體素質偏低,觀念普遍陳舊,思想過于保守,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不強,甚至落后于普通的群眾。面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不少農村黨員想問題、做事情還習慣于計劃經濟的老一套,缺乏新知識、新技術、新思路,“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對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無從著手,茫然無措,導致不能很好地引領農村和農民積極投身市場經濟的主戰場,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據調查,我縣農民黨員中,家庭較為富裕、有一定幫帶能力的黨員約占農民黨員總數的20%左右,還有相當一部分黨員處于“溫飽”狀態,少數黨員屬于“扶貧”對象。三是村級財務負債嚴重。據2005年底統計,全縣33個鄉鎮,有30個鄉鎮是經濟欠發達鄉鎮。全縣384個行政村中集體經濟年固定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318個,占總數的82.8%,1萬元以上的66個,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村僅有1個。而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586萬元,當年支出1737萬元,負債金額達到1151萬元。

(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兩化一乏”問題比較突出,對整體素質提出了挑戰。一是“年齡老化”問題突出。由于優秀農村青年大量外出難以及時補充進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原有的黨員隊伍日趨老化。全縣建制村黨10646名,60歲以上黨員4076名,占黨員總數的38.3%。全縣384個農村黨支部中,60歲以上黨員占1/3的支部42個,占總支部11%,其中60歲以上黨員占1/2的支部11個,占總支部3%;1/3的支部31個,占8%。二是“能力弱化”問題突出。全縣384個行政村的10646名黨員,初中及以下黨員9212名,占黨員總數的86.5%,這足以說明農村黨員能力弱化問題十分嚴重。雖然這幾年,**縣加大力度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改善黨員結構,但一些行政村仍存在優秀青年黨員培養一批、走掉一批的現象,難在從根本上改變黨員隊伍能力弱化的問題。三是“源頭匱乏”問題突出。全縣37多萬人有近10萬多人外出務工經商,全縣行政村常住人口不到50人的行政村有20多個。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農村“能人”大量外出,留在農村的是“38·61·99”部隊,這給農村黨員發展、后備干部培養帶來了一定難度。況且一些支部書記用老眼光、老標準、老觀念去衡量人,對培養優秀青年入黨不放心,怕發展好苗子,搶了自己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優秀青年、致富能人入黨。

(三)行政村規模調整后“兩期一缺”問題比較突出,對開展新村工作提出了挑戰。從2003年開始,**縣針對行政村規模相對較小、農村人才難選拔、村級集體經濟難壯大、公益事業難興辦等問題,按照“規模并大,實力并強,班子并優”的工作思路,切實加大行政村調整合并力度,全縣行政村從原來的549個村調整為384個村,調整率為29.5%。通過撤并,精簡了村干部職數,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減輕了村級經濟負擔,提高村級黨組織整體功能。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后遺癥,主要表現為:一是村干部的“磨合期”。行政村規模調整后,選舉產生了新的村兩委班子,各位村干部之間的文化、年齡、性格等還不熟悉,他們在開展工作中還需要一個磨合、溝通和了解的過程。如果處理不好,直接影響到新村兩委班子的團結和新村工作的開展。二是干群思想的“波動期”。在農村干部層面存在的三種思想:“利益受損”思想。一些村干部就業門路不寬,缺乏發展經濟的本領,把謀取誤工報酬作為當干部的主要目的,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損害了自身的利益,于是極力反對新村的各項工作。“官位不保”思想。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村干部的職數大大減少,部分農村干部被“裁減”,出現富余農村干部,由于他們失去了“位子”、失去了“面子”,極力阻礙新村工作。“畏難求穩”思想。行政村規模調整后,行政村的規模擴大了,情況一時不能熟悉,管理服務工作面廣了,量也大了,難度更大了,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資金的來源、項目的落實等問題會無從著手,感到力不從心,難以開展新村工作。在農村群眾層面中的三種思想。面子上過不去。有的村民忽視行政村規模調整的好處,認為自己的村被別人“吃”了,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認為有失面子,心理上難以接受,特別是小村并大村,反對情緒非常激烈。心理上怨干部。認為行政村規模調整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無理埋怨村干部無能,不能與上級處理好關系,造成村被“吞并”,人為地造成村與村隔閡,造成不能很好地配合新村干部開展工作。觀念上難轉變。有些村民,對長久形成的宗族、血緣、地域等人文情結和村落文化難以割舍,不愿一下子放棄原有的管理背景甚至留傳至今的村名,對新村名一時還難以接受。三是新村資金項目緊缺。在行政撤并后,村級集體資產如何處置是村民最敏感、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行政村規模調整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行政村撤并后規模變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務面廣了,特別是中心村莊規劃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群眾關心的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又缺乏資金來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約束了新村兩委干部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原舊村資產清理難度較大,群眾對新村合并后新村資產來源在哪里和舊村的資產如何處理、債務如何償還十分關注。特別是富村并窮村,認為新村合并后,他們的資產也會被“合并”,對集體資產會不會被平分,而產生“吃虧”、“心里不平衡”思想。

(四)村級組織運轉“兩難一愁”問題比較突出,對調動農村干部積極性提出了挑戰。一是村級組織運轉難。稅改后,村級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經營收入、上級財政補助收入,對薄弱村來說,這些收入微乎其乎,每年上級下撥的每村5千元經費不足敷用,而且支出結構不合理。如黃寮鄉黃山村2006年征訂報刊10種類,金額達1464.9元;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事業挪用運轉經費現象比較突出,如以運轉經費補助村級自來水維修、機耕路維修、辦公場所維修費用等。據調查,全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村(以大峃鎮周村為例),日常村級組織運轉經費需支出2389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至20萬元以下的村(以珊溪鎮街頭村為例),日常村級組織運轉經費需支出15913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空殼”村(以黃坦鎮云峰村為例),需支出9800元。同時,村規模越大、人口越多,支出費用就越高。由于區位輻射功能較弱,縣財政比較困難,收入來源渠道比較窄,收入不穩定,而上級財政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支持力度有限,導致村級組織不能正常運轉,更談不上保證社會服務性、公益性事業支出。二是報酬待遇落實難。由于資金缺口,落實村干部報酬覆蓋面不廣、種類單一、標準偏低。2005年度**縣落實最低報酬保障制度的對象主要為村兩委正職干部,沒能落實村兩委其他干部和離任村干部的報酬補助問題,也沒能落實村干部綜合養老保險待遇。同時,村兩委主要干部平均報酬1200元左右,2000元以上的僅57人,與上級“村兩委主要干部誤工報酬不低于當地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精神相差較遠(**縣2005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184元)。如2006年,**縣計劃繼續給予現有768名村兩委主要干部落實最低報酬保障待遇,共需經費244.53萬元;計劃把補助范圍擴大到除村兩委正職干部以外的其他優秀村干部,預計需經費106.75萬元;計劃給予擔任過村級組織正職職務10年以上的離任村干部落實待遇政策,預計需經費100萬元;三項合計,共需經費451.28萬元,但由于縣鄉財政緊張,缺口大,難以實施。三是自我解決能力差。**縣是一個“老、少、邊窮”的欠發達山區縣,受地理位置、區域條件、經濟基礎以及建設生態縣的制約,通過自身努力解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難度很大,探索自行解決村干部誤工報酬和村級運轉經費的措施不多。

二、原因分析

一是時展和進步呈現了思想的多樣性,削弱了黨員干部思想感召力。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逐步推進,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對精神文化產品質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加快改革中實現全面繁榮和快速發展。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趨復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進一步增強,作為山區型和勞務輸出型的經濟欠發達縣,根本無力滿足和解決。

二是青壯年的大量外出,特別是黨員的外出,削弱了這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統計,全縣有近四分之一勞動力黨員外出流動,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外出流動黨員達到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如峃口鄉203名農村黨員外出93名,黃寮鄉103名農村黨員外出32名,百丈際富洋村60名黨員外出21名,二源鄉呈嶺村16名黨員外出10名,等等。黨員大量外出,極大影響了這些黨組織的正常活動。同時農村黨員整體狀況相比,外出流動黨員隊伍綜合素質相對較好,從而在家黨員相對弱化。從年齡看,2005名流動黨員中60歲以下的1759名,占總數的87.8%,比同年齡段農村黨員占總數比例的61.1%高出近27個百分點,并主要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從學歷看,流動黨員中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402人(其中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的12人),占總數20.1%,比全縣高中以上文化農村黨員所占比例的13.2%高出7個百分點。同時,由于青壯年黨員大量外出,村級干部隊伍面臨無人可選的尷尬局面。在2005年村級組織換屆中,盡管大膽提拔使用中青年干部,但全縣仍有60歲以上黨支部委員162名(占13.7%),其中黨支部書記32名(占8.4%)。

三是經濟總體薄弱,削弱了各項建設事業發展的前進動力。**縣是一個“老、少、邊、窮”的欠發達山區縣,受到地理位置、區域條件、經濟基礎以及建設生態縣的制約,難以發展工商業,造成經濟總量少。而山區最緊缺的是經濟支持,由于沒有“源頭活水”,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各項事業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但苦于總體經濟能力有限,只能望而興嘆,成了制約各項事業發展的“瓶頸”。同時,人才外流現象十分突出,也是制約各項事業發展的另一大主要因素。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一)要加強班子建設,提高發展能力,增強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調控力。

1、要加強班子建設,增強調控能力。農村基層黨組織處在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擔負著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實現黨在農村奮斗目標的重要職責,是黨做好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而村兩委班子建設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關鍵。要突出抓好黨支部班子的配備,特別要選準選好一個黨性強、作風正、有文化、能力強、群眾擁護的黨支部書記。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提拔使用農村干部,特別是黨支部書記。同時,要把服務的理念引入基層黨建工作,以良好的服務推進基層黨建各項工作的落實,促進農村難熱點問題的解決,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2、要打造“富民黨建”,全力推進發展。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基層組織工作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發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發展不動搖。所以,基層黨組織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在發展上下苦功夫、做文章,精選載體,找準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結合點,大力實施以“雙培雙帶”為主要內容的“黨員富民工程”,促進黨的建設與農村發展共同推進、共同提高。要采取教育培訓、結對扶持、政策傾斜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黨員發展的資金扶持和培訓力度,幫助農村黨員解決生產資金周轉困難,增強農村黨員的致富造血功能和“雙帶”能力。同時,要樹立培育一大批富民典型,注重發現和挖掘一批富民支部書記、“雙帶”好黨員、示范實踐基地等,運用好電視臺、黨報雜志、宣傳窗、電教片等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發揮他們的輻射示范效應,帶動農民群眾共同致富。

3、要關愛幫扶黨員,發揮先鋒作用。農村黨員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骨干力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結合“創業在**,黨員當先鋒”和“農民知識化培訓工程”,建立關愛黨員長效機制,在縣級和鄉鎮設立黨員關愛基金,開展以“服務黨員,關愛黨員”為主要內容,在學習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開展走訪慰問“五必訪”活動、談心交心“五必談”活動、幫扶助困“五個一”活動、資金項目落實黨員“五優先”的“四個五工程”,讓黨員真正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充分調動基層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二)要鞏固活動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綜合素質和壯大農村黨員隊伍。

1、要鞏固深化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回頭看”活動,按照“突出重點、求實管用”的原則,認真落實中央四個文件精神,建立健全關愛基金、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黨內民主參與、為民服務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建設,不斷鞏固深化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

2、要提高農村干部和黨員的整體素質。要實施“農村干部和黨員人才計劃”,制訂《2005-2008年**縣農村干部和黨員人才計劃》。針對新形勢下農村勞動力流動頻繁、干部隊伍不穩定和后繼乏人的問題,實施“有組織送出去,有計劃請回來,有措施留得住”的“農村干部和黨員人才培養計劃”,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一線擔任村干部,激勵一大批能力強、群眾公認的干部安心農村工作。要按照“大規模培訓干部”的要求,加大村兩委干部培訓力度,增強農村黨員干部發展經濟能力、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提高執政為民的本領。同時,不斷健全完善村級組織運行制度,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

3、要進一步抓好黨員發展教育管理工作。要總結黨員發展工作好經驗、好做法,建立和完善黨員發展通報、黨員發展“兩評一議”、跟蹤培養、公示、預審、過失責任追究、黃紅牌預警等制度,加大黨員發展力度和督查力度,規范黨員發展程序,改善黨員發展結構,并注重在生產、工作一線和青年、婦女、高知識群體中發展黨員,切實提高發展黨員的質量。要嚴格實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堅決處置一批紀律渙散、思想消極的不合格黨員,純潔黨的隊伍。要健全完善“鄉鎮流動黨員服務中心”、流動黨員支部(黨小組)等辦法,完善外出黨員聯系日、流動黨員聯系卡等措施,加強對外出黨員教育和管理,并積極培養和吸收務工經商優秀青年入黨,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三)要正視存在問題,做好思想引導,加快推進新村發展步伐。

1、要做好思想工作。采取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村級行政村規模調整的重要意義,教育各級干部站在全局的、戰略的高度,以積極的態度和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做好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教育村干部及廣大村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顧大局、識大體、作貢獻,充分發揮村干部和村民的主人翁作用,積極引導群眾理解、關心、支持和參與行政村規模調整這項重要工作。同時,以下派農村工作指導員活動為契機,切實發揮各指導員的作用,要求廣大指導員主動多深入到農村力所能及為廣大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真正體會到行政村撤并工作帶來的實效。

2、要清理村級財務。村務、財務問題是村民一直較為關心的問題,行政村調整后,要組成清產核資小組,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對原村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向全體村民公開資產和財務情況,保證原村集體資產的安全,避免流失、私分等現象,并在撤并中對原村積累資金實行暫時凍結。要對集體資產的合并,堅持自愿原則,實行老帳分開、新帳統一的方法,嚴格杜絕簡單平調、合并集體資產,并及時對原來各村財產財務進行及時接管。要定期做好村務公開工作,對村里重大事務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征求意見,并經常性邀請一些老干部、老黨員座談商討、通報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增強決策的透明化、民主化。并且通過村務公開,增強新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干部與群眾間的親和力,使他們更加支持新村的工作。

3、要多為民辦實事。加快發展,多辦實事,讓新村群眾得到實惠。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讓新村群眾得到實惠;也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眾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發展這個大局上來。因此,要在思想上必須明確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千方百計想辦法,多方籌集資金,辦幾件群眾呼聲最強烈、要求最迫切的實事,如水利設施、村道、辦公樓等,盡快讓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特別是涉及群眾戶口遷移、戶口登記,辦理居民戶口簿、身份證、出國公證、婚姻登記、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等,這就要求鄉鎮要和有關部門多聯系,爭取部門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同時要堅持“一切以方便群眾辦事”為根本出發點,講求速度、效率,及時辦理更改有關手續,以良好的服務、真心為民辦實事贏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

(四)要立足農村實際,健全幫扶機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和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

1、要健全聯動幫扶機制。在省市層面,主要發揮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等人才的優勢,積極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幫扶;在縣級層面,主要建立縣機關部門掛鄉包村制度,確定每個縣機關部門掛鉤一個鄉鎮、聯系幫扶一個重點村;在鄉鎮層面,主要探索建立下派一批鄉鎮干部到行政村擔任第一書記、村長助理等多元化幫扶機制,幫助行政村理清工作思路,制定發展目標,落實具體措施,根據各自職能,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提供服務。同時,縣有關部門加強了與省、市扶貧掛鉤單位和主管部門的聯絡,爭取更多的扶貧項目和資金。

2、要努力壯大村集體經濟。要積極教育和引導村干部克服“等、靠、要”思想,依托打造生態工業型、旅游型經濟,大力拓展財源,鼓勵他們立足本村資源優勢,通過興辦經濟實體、舊村改造、整理閑置宅基地、開發小水電等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強村級組織自身造血功能。要重點培育兔業、茶葉、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綠色大米、中藥材等七大特色農業產業,創造一批農業龍頭產業,開發一批農業基地,創建一批農業品牌,真正做大做強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充分利用山水資源,開設“農家游”、“農家樂”等項目,抓好生態旅游,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3、要加大村干部和村級運轉經費的投入。欠發達地區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主要以上級財政直補為主,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來激勵抓好農村工作。要將報酬保障對象擴大到村兩委全體干部,并按照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大致相當的標準逐步落實村兩委干部誤工報酬。要在建立村干部誤工報酬最低保障線的基礎上,積極落實村干部綜合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保障制度,努力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同時,要加大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投入,按照村規模大小、體經濟情況確定運轉經費,堅持向山區傾斜的原則,再根據基數和人口規模安排運轉經費,確保能夠順利地開展各項農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