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建設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25 09:55:00

導語:現代農業建設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建設實施意見

一、背景與意義

現代農業是一種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現代工業技術及其裝備、現代管理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為基礎,產供銷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高效率與高效益的新型農業形態。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中央對“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做出了具體部署,為我們今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確立了目標,對我市實現“爭五沖百”目標,加快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及不利因素

(一)有利條件

1、優越的區位優勢。*市是遼東重鎮,是通經丹東、朝鮮的咽喉之地,公路、鐵路、空運、海運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的良好基礎。

2、突出的產業優勢。草莓、西甜瓜、中藥材、食用菌、樹莓、短梗五加、煙草、生豬、絨山羊等都是我市的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而且部分產業在丹東地區乃至全省都居主導地位。

3、雄厚的科技優勢。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00余個,有科技人員近10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占45%,大專以上學歷者占64%,為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丹東農科院,省蠶科所也坐落于我市,極大的提高了我市新品種的研究開發水平,促進了科技成果的進一步轉化和應用。

4、完善的基礎設施優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加強,中低產田面積在逐步減少,高產穩產田逐漸增加,完成農網結余、后續工程和戶戶通工程建設,實現了農村電費同網同價,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支撐作用逐步增強,農村電信、交通等設施逐步完善,新型能源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

(二)不利因素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后。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雨養農業、靠天吃飯局面仍未徹底改觀。

二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比較嚴重,由于沒有必要的工作經費保障,大部分基層推廣機構重經營輕推廣,農業科技隊伍不夠穩定,不能有效的開展科技服務。

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企業規模還很小,帶動能力弱,精、深加工產品少,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都有待于提高,同時企業與基地與農戶產業鏈條聯接不緊。全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僅有28個,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帶動力不強,應有的作用沒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四是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不合理。目前我市農業生產的比重中,種植業約占生產總值的60%左右,而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比重約占生產總值的40%左右,畜牧業和林業的產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產業結構仍顯不合理。

五是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目前全市每年初中畢業生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在700人左右,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全市農村勞動力有專業技術職稱占總數的1.5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約占農村勞動力的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只占農業人口的4.7%,受過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的人數只占農業人口的1.6%,農民文化科學技術素質普遍不高,還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三、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百里經濟長廊規劃和“爭五沖百”工作思路的具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深化農村改革,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生產手段、現代管理方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創農產品名優品牌,形成獨具特色、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根本轉變,全面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四、現代農業建設目標與任務

(一)總目標

1、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糧食總產穩定在20萬噸。

2、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由目前的57%提高到60%,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5%以上。

3、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市農產品綜合加工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面積由目前的69.8萬畝提高到81萬畝。

4、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全市機整地面積由目前的46萬畝提高到50萬畝,機械播種面積由目前的5萬畝提高到10萬畝。

5、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全市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由目前的60%提高到65%,高中以上由目前的4.7%提高到6%。

6、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數由目前的3萬戶提高到4.5萬戶,比重由目前的27.3%提高到40%。

7、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要由目前的5285元力爭提高到8037元。

8、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建設水平。土壤肥力要達到中等偏上水平;村村通有線電視要由目前的80%提高到100%,有線電視入戶率要由目前的50%提高到65%;村村通油路要由目前的75%提高到100%。

(二)主要任務

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一村一品”建設。要不斷調整品種種植結構,全面推進良種化,加速優良新品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提高農產品品質,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要達到95%。要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擴大優質糧和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生產,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反季節無公害蔬菜、花卉、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及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占種植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要充分發揮我市農業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努力搞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一是繼續實施烤煙發展扶持政策,鞏固做好7萬畝基本煙田保護項目,確保煙葉生產面積持續穩定增加,煙葉質量、市場競爭力、規避自然風險、煙農和財政收入得到顯著提升。重點依托遼東煙草發展有限公司,著力抓好大堡、劉家河、石城、東湯等9個烤煙基地建設,使這幾大區域的烤煙生產面積和商品量達到全市總數的85%以上,上等煙比例居全省領先地位。全市烤煙生產面積恢復到3萬畝,實現產值4500萬元。二是在適度增加蔬菜生產面積的基礎上,著重在增加良種,提高蔬菜生產水平,增加經濟效益上下功夫,依托丹東玉華和君澳食品有限公司,抓好藍旗、草河等草莓生產基地建設;結合遼東特色產業項目建設,抓好草河、石城、四門子等8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滑子蘑、白靈菇、香菇等出口創匯食用菌品種,到十一五期末年生產量達到2000萬盤,實現產值1億元以上。依托丹東農科院的技術優勢,加快陶李、大興、邊門、白旗等短梗五加生產基地建設,到2010年生產面積力爭達到2萬畝。三是穩步增加水果生產面積,努力提高水果生產技術水平,逐步改善果樹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小漿果生產。抓好晨星公司和四臺子科技示范基地的藍莓種苗生產,每年以增加千畝的速度遞增,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藍莓生產面積達到3000畝以上。著重抓好草河保衛、鳳山大梨樹和大隈三個樹莓生產基地建設,十一五期末力爭生產面積穩定在6000畝,同時抓好寒富蘋果大面積推廣工作,總面積達到1萬畝。四是發展優勢中藥材生產,重點抓好大梨樹、白旗、寶山、弟兄山和賽馬等地的五味子生產,使全市五味子生產面積穩定在2萬畝。著力抓好以邊門和雞冠山為主的細辛生產基地,以大興和東湯為主的龍膽草基地建設。五是加快高產高效柞蠶場建設,打造生態友好型蠶業,積極推進中刈樹型養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增加蠶場植被,提高蠶場的可更新性,實現柞樹管理生態園林化,形成柞蠶生產的合理布局,建立高產高效的柞蠶生產基地。通過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注重發展新、奇、精、美、特產業,建設一批專業化、上規模、上檔次、有優勢的生產基地,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特色農業,要積極重視開發城郊型農業和生產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觀光農業,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力爭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達到一村一品標準的專業村要占40%。

2、加快畜牧業和林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農業生產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環節,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畜牧業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將畜牧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單一投入向多元化投入轉變,做強做大五大產業鏈:一是以丹東耘墾肉禽屠宰加工廠和遼豐禽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積極發展肉雞飼養經濟人隊伍,把我市肉雞產業做大做強;二是以丹東雙增集團生豬屠宰加工廠為龍頭,以協會為紐帶,加快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把生豬朝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三是以草河區蛋雞養殖基地為中心,以養雞協會和經濟人為紐帶,穩步提升蛋雞飼養;四是以屹龍肉牛屠宰加工廠為基礎,力促君澳食品肉牛屠宰加工項目實施,開展肉牛系列產品加工,拓寬肉牛生產市場,挖掘產業發展潛力,使肉牛產業發展更加穩定;五是以天寶羊絨加工廠為先導,加快絨山羊品種改良速度,提高產肉量和山羊絨的品質,增加經濟效益。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效益為目標,適度發展鹿、貂、兔等特種養殖業,著力抓好標準化畜牧業小區建設,建立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區建設力度,切實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促進畜牧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強整體競爭能力。要以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全面開展以采伐限額分配制度改革為主的配套改革工作,引導農民組建家庭合作式林場,發展林地經濟。進一步完善林業公共服務中心功能,健全森林資產評估流轉機構,積極開展以林抵押貸款業務。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資金采取直補到戶的辦法,讓老百姓享受到生態效益帶來的實惠。通過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引導農民像經營耕地一樣,發展我市林地經濟。一是發展以板栗、紅松、核桃果材林培育為主的產業;二是發展以落葉松為主的商品用材林產業;三是發展以人參、細辛、五味子等林地中藥材為主的產業;四是發展以銀杏、紅松、杜鵑等珍稀名貴和鄉土樹種及花卉為主的種苗產業;五是發展以林蛙及野生動物等為主的養殖產業;六是發展以木材、森林食品、中藥材為主的加工產業;七是發展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觀光苗圃為主的旅游業;八是發展以刺龍芽、刺五加、大葉芹等山野菜及香菇、木耳、滑子蘑等食用菌為主的森林采育業。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對我市境內高速公路兩側的公益林蠶場和商品林蠶場全面進行封育,使高速公路兩側真正成為綠色景觀帶。繼續加強天然林保護工作。完成退耕還林工程任務10000畝。高質量完成30個村的村屯綠化工作。加快以板栗低產樹改造和紅松果材林建設為主的經濟林建設步伐,完成板栗改造4.2萬畝。加強低產低效林的改造。使廣大林農耕山有責、務林有利、致富有山,可以充分利用農民剩余勞動時間和使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就業于林業,在建設和經營林業中受益,帶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3、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重點在水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禽畜、經濟林等行業培育一批科技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產品質量優、拉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以農戶為主體,以基地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經濟效益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實行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種養加工相結合,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圍繞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抓好品牌的宣傳、整合、提升、開拓工作,著力創建一批品牌產品,形成品牌優勢,促進農業向效益型、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充分把握國家和省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基地、市場、農戶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帶動廣大農民持續增收。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企業+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規范和完善農業訂單,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與農民的利益共贏。同時,優先給予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積極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承租農民土地,發展自有生產基地,實現規模化的一體化生產和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引導基地農民以土地、資金等參股,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組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的農企利益聯結體。要重點抓好生產規模大,市場前景好,對農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的扶持和培育,著重在土地使用、信貸融資、稅費征收、法律保障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35家,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帶動農戶8萬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要達到5家,丹東市級龍頭企業達到15家,全面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4、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對承擔公益性職能,實行全額撥款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單位,要保證人員經費和履行公益性職能所必需的業務經費。要圍繞農業產業升級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運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手段、現代管理方法改造傳統產業,不斷提高農業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普及率、轉化率、科技進步貢獻率。重點推廣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土壤改良生物技術、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推廣、動物疫病綜合治理技術等。要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把培育新型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力量源泉。要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職教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加大對農民的培訓,要通過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陽光工程培訓”及“一村一品”產業帶頭人培訓等工作,重點傳授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及電腦應用知識,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遵紀守法的現代農業經營者。深入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把抓科技項目與抓農村科普結合起來,為農民提供新技術,新產品。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積極開展勞務定向,訂單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崗位技能和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積極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文化和民主法制教育。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一是抓好以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應急防汛工程建設、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小型灌區改造等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解決全市1.5萬人和1.2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問題。二是切實提高耕地質量,要合理引導農村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到2010年,高產穩產田達到50萬畝。要進一步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農機保有量要達到8700臺,農機總動力要達到60萬千瓦,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壤深松、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等農機化技術。三是加快農業設施化進程,以淡水網箱養殖、保護地栽培以及畜牧業標準化小區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業設施化面積,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到2010年設施農業面積要達到15萬畝。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和農村沼氣池等以生態能源生態環境為重點的農村生態工程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良性發展。五是是抓好以鄉村公路、農村電網、農村通信為重點的農村公益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我市農村現代化。

五、主要措施

1、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是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抓好土地承包的續包工作,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二是推動土地經營體制創新,引導和鼓勵農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把分散的土地經營權、使用權有償、合理、有序地向農業專業戶、農業民營企業流轉,實行規模經營。三是積極做好林權制度改革收尾工作,開展以采伐限額分配制度改革為主的配套改革工作。健全森林資產評估流轉機構,最大限度地盤活林業資源。四是搞好清理化解鄉村債務工作,從農民群眾和鄉村干部最關心、利益關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農債務入手,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等債務。五是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項目安排、注冊登記、資金投放稅收管理、銀行信貸、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和采取支持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各類農民專業協會、行業協會,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其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

2、不斷增加投入,制定激勵政策,完善農業投融資體制。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建立“三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每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支出比例不低于20%,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價格調節基金主要用于加強“菜籃子”建設。在落實好原有新農村建設制定的39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出臺新的產業扶持政策。在扶持溫室大棚建設上,對集中連片發展標準溫室大棚50棟以上,每新建一座標準溫室大棚,政府予以協調貸款3萬元,并給予財政貼息扶持,一貼三年。同時,政府幫助協調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問題。對新建集中連片新品種、新興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百畝以上,畝效益達到2000元以上,符合*農業發展方向的,每畝給予200元補貼。鼓勵企業和經濟組織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生產,對取得有機食品證書、綠色食品證書的,市政府分別給予5000元和2000元的補助。對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關系,實行訂單農業生產,帶動農戶達到2000戶,使每個農戶年增加收入5000元,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帶動基地3000畝,獎勵企業3萬元。鼓勵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對帶動農戶達到500戶,每個農戶年增加收入5000元,獎勵專業合作組織1萬元,同時,優先給予爭取國家級專業合作組織扶持政策。加快“一村一品”建設,對被評為我市“一村一品”專業村的給予1萬元的獎勵。積極扶持畜牧小區建設,對每建一個市級(地級市)標準的畜牧小區,市政府要為每個小區補貼5萬元資金。規模養殖環評費按收費標準中下限執行,各涉農審批事宜要在7個工作日內辦結。每年要從生態公益林三項作業植被恢復費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于造林苗木補助費:落葉松每畝25元,板栗每畝50元,紅松、荒山每畝70元,冠下林每畝40元,蠶場改建每畝70元。對發展戶用沼氣池的農戶,在國債補貼1200元/座的基礎上,市政府每座再補貼300元,主要用于農戶改廚、改廁、改圈,促進村容整潔。要逐步建立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導向,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銀行信貸投入為支撐,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方式。

3、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工作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積極做好組建縣級農產品質檢站的基礎工作,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起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相關方面的生產操作規程體系,使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都有相應標準可依;三是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從抓好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入手,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四是要加強畜產品安全生產質控體系建設,強化動物疫病、產地環境、畜牧業投入品監管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執行情況的監控,實行畜產品、獸藥、飼料、種畜禽質量安全可溯制度。認真落實《遼寧省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辦法》,建立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產品認證和品牌標識制度,通過對其生產基地、屠宰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全面認證管理,實現對主要畜產品安全的全程監控。不斷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取向的改革,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流通市場的政策、法制環境,健全市場秩序。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和服務機制,使之與國內外市場接軌。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要求,重點抓好*市翰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中心市場、東街市場等糧食、畜牧水產、蔬菜、水果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繼續完善大梨樹中藥材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籌建柞蠶繭批發市場,不斷拓寬我市農產品流通領域,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

4、加快農村各項事業發展。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資金,整和教育資源,加大對職教中心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職教中心在培育新型農民中的主體作用。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村級文化室和農家書屋,不斷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積極實施“2131”農村電影工程,豐富廣大農民的業余生活。繼續加強“新農合”工作,大力改善和加強農村衛生體系建設,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成果。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入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在農村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綜合治理,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權力、履行義務。要進一步完善村集體經濟財務公開制度,村民“一事一議”制度,扎扎實實地抓好民主政治建設。要積極塑造社會主義文明新風,通過廣泛開展評比“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科技示范戶、等塑造新風貌的主題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提高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

5、切實加強對現代農業建設的領導。要高度重視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持現代農業建設。要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新形勢,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進一步研究和制定現代農業建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積極性,探索建立目標考核體系,把現代農業建設工作成效作為檢驗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作為考核使用各級干部的重要依據。為了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強對現代農業工作組織協調,在農村經濟局設立現代農業辦公室,具體負責現代農業政策調研、項目實施、工作推進、檢查指導、目標考核等日常工作。各鄉鎮(區)也要設立現代農業建設專門機構,切實做好本級的發展規劃和組織實施方案,落實責任,認真研究和解決現代農業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實施意見落到實處,抓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