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計劃
時間:2022-04-04 09:52:00
導語: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9年全市衛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以及衛生部關于衛生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揚奧運會的寶貴遺產,緊緊圍繞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延長市民健康壽命、確保全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目標,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加強醫療機構管理,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確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醫療衛生安全為重點,抓好各項工作,努力開創首都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一)全力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
2009年首都衛生系統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廣大干部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和落實《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實施方案》,首都衛生系統要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作為衛生事業發展的新契機,抓住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給首都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按照中央和衛生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動力,全力推進衛生工作。推動衛生事業發展,既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題中之意,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在2009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積極推進、全面實施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建立健全*市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認真貫徹落實2009年1月份衛生部等六部委印發的《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意見》和召開的全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組織制定和實施本市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方案,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統一平臺,實現藥品六組歸一、同城同價,改善本市藥品市場環境,提高藥品企業市場集中度,保障藥品質量安全,為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奠定基礎,確保國家基本藥物和符合本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基層必備藥品在醫療機構的配備和使用率。
2、制定和完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醫療服務要素準入制度,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研究制定并適時*市區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屬地化管理。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首都醫療市場。開展對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關于推進專科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意見》。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實施統一的醫療機構準入規定,統一的監管政策,統一的醫療機構運營評價體系和醫療機構質量考核標準體系;統一的醫療保障政策。加強醫療機構準入和校驗管理,建立醫療機構退出機制等清理整頓醫療機構的長效機制,凈化首都醫療市場。從便民、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和效率角度出發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建設,促進急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體效率的發揮。制定并實施《*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臨床新技術、專項技術準入的標準和程序,建立醫療技術準入評估專家庫和登記備案制度。制定并試行《*市醫院和醫師手術分級標準和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不同級別醫院和不同職稱醫師分級手術標準,規范醫療機構和醫師執業行為。根據綜合醫院科室設置標準,在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完善兒科建設,滿足兒童就診需要。制定標準,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和精神心理科。
3、完善醫院管理和評價機制。繼續開展對醫院管理的考核評價和專項巡查工作,在醫院管理年的基礎上建立完善醫療質量控制和改進體系,加強質控中心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建立急診、重癥監護質控中心。強化落實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核心制度,研究完善科學、客觀的醫療護理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醫學影像專業工作規范,積極探索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問題,全面推進二級以上醫院部分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推行醫療機構成本核算體系和制度,研究公立醫院的價格體系改革和財政補貼機制改革,建立補貼預算經常化機制。進一步加強門、急診服務工作,研究設計符合醫院管理要求和群眾就診需求的標準服務流程,促進就診區域的合理布局。研究推廣門診層級就診工作經驗,提高醫療服務運轉效率,進一步推廣復診預約和掛號預約工作,方便患者就醫,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評估管理體系,研究建立公立醫院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科學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研究探討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院長任職資格、崗位職責、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教育培訓、激勵約束和問責獎懲機制。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和運行管理體制。
4、加快發展基層衛生服務。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衛服務機構運行機制,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出項目與標準的指導性意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指導意見。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營項目成本測算研究,開展收支兩條線政策效果評估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薪酬增長與激勵機制研究。探索首診服務新模式。加強慢性病社區管理,從適宜技術入手,強化培訓,提高慢病有效管理率。規范健康檔案的管理,制定*市社區健康檔案管理和使用辦法,開展對健康檔案工作效果的評價。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崗位練兵,探索建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學習訓練的長效機制。創建*市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站)。制定和完善示范中心和站標準,在全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站)創建活動,在全市創建60家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和30家社區衛生服務示范站。加大社區衛生服務宣傳和績效考核力度。完善市級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基層醫療機構和上層醫院的協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衛生體系裝備管理制度,實施基本裝備安全運行規范。強化鎮村兩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實現農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70%的問題在鄉鎮得到解決。加強鄉村醫生服務績效考核與管理,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落實考核制度,確保為群眾提供適宜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補助資金的效率。開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成效區縣巡展活動,做好初級衛生保健終末期評估準備。建立農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完成政府投入的農民免費健康體檢和體質綜合評估工作,完善農村居民健康檔案,開展慢病防治和健康干預措施。落實財政對參合人員補助增長機制,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籌資和補償水平。參合人員在鄉鎮衛生院門診及住院就醫補償比例普遍達到住院50%、門診30%的階段工作目標,住院補償封頂線達到18萬元,進一步減輕農村居民醫藥費負擔。規范新農合稽查制度,加強基金監管,督促指導新農合各定點醫療機構規范服務與管理,建立新農合考核評價制度。開展醫師多地點執業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有關制度,促進醫療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鼓勵有資質的人員在社區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研究制定適宜于*地區的基本醫療服務包。
(二)實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09—2018年)》,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工作
1、實施《健康*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09—2018年)》。為進一步改善全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全面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質,把*建設成為擁有一流“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務”的國際化大都市,市政府提出用健康促進的策略應對慢性病的挑戰,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動員市民參與健康行動、政府提供健康保障等措施延長全市居民健康壽命。由市衛生局牽頭并商有關部門已完成《健康*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09—2018年)的起草工作,目前規劃已上報市政府。經市政府會議討論通過后將實施。按照規劃要求,2009年將啟動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控煙、健身、保護牙齒、保護視力、知己健康、惡性腫瘤防治、母嬰健康等九大行動。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市性健康評價體系和區域衛生狀況評價體系,從2010年起,每年一次“*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和區域分報告”。
2、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的慢病發病和死亡報告系統,開展健康、疾病管理和患病風險評估,并依照慢病管理的要求進行隨訪和干預。繼續在18區縣試點社區進行慢病及其行為危險因素的綜合干預和慢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干預效果評價,推行高血壓、糖尿病等管理規范。在社區、學校、機關、企業、鄉鎮啟動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壓等慢病管理和初級保健工作。按照自愿原則,對本市40歲至60歲的婦女進行乳腺癌免費篩查,對25歲至65歲的婦女進行子宮頸癌免費篩查。免費為新生兒進行先天性疾病篩查、為0—6歲兒童進行健康體檢。穩步推進健康促進學校工作。繼續開展7—9歲兒童免費窩溝封閉防齲工作。組織落實好*市政府關于免費為中小學生進行健康體檢的政策。繼續加強全市婦幼、兒童、老年、精神疾病防治體系建設。啟動建設*健康教育中心工作。
3、進一步抓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精神衛生等工作。加強傳染病監測與預警。繼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之后,在全市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開展發熱、腹瀉、皮疹、黃疸、結膜紅腫五種癥狀監測和報告制度。建立*地區疾病預防預警分析報告體系,編制年度、季度疾病預防趨勢報告,適時預警信息和建立國內外和我市傳染病疫情動態制度。開展立克次體病流行狀況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調查工作。以流感樣病例和病原學監測為重點,加強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流感樣病例監測點覆蓋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繼續落實好為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中小學生流感疫苗免費接種工作。加強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強化腸道門診監測與癥狀監測。在全市醫療機構中,開展《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和《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的培訓和推廣。開展手足口病病原學研究,對EV71感染及時預警。加強艾滋病防控工作,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切實抓好結核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行“肺結核病人家庭成員督導管理制度”,開展“*市結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全市結防系統聯網,加強對網絡報告肺結核病人追蹤核實。加強免疫預防工作。全面落實擴大免疫規劃實施方案,加強免疫預防規范化門診建設,規范冷鏈配置,2009年全市免疫預防門診要全部達到規范標準。加強流動兒童預防接種工作,提高接種率,消滅免疫空白。繼續做好完善免疫接種信息化系統建設,實現與國家對接。建立疫苗接種異常反應處置、調查診斷與應急體系,制定*市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實施細則。做好乙肝疫苗初中學生納入計劃免疫接種工作。深入貫徹《*市精神衛生條例》,推進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啟動*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落實對精神疾病患者訪視服務管理工作。向貧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費藥物,不斷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首都社會和諧穩定。
4、進一步加強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以首都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衛生保障、政府監管職能調整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為中心,強化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采供血等衛生執法監督工作。加強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和改革。加快區縣衛生監督機構辦公用房建設。研究制定區縣衛生監督機構派出機構建設標準,盡快完善衛生監督體系網底建設。根據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職責劃轉到市衛生局的新形勢,進一步調整、理順衛生監督機構職責。鞏固和提升餐飲衛生水平。強化餐飲業食品衛生等級評定的管理工作,組織開展全市范圍的餐飲業衛生等級區縣互查和現場升降級活動。制定*市連鎖餐飲企業衛生管理辦法,打造*市“全A連鎖餐飲企業”。開展打擊餐飲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等活動,查找并消除餐飲業食品安全隱患。加強對學生營養餐、工地食堂等食物中毒高風險環節的管理,嚴防食物中毒的發生。在社會送餐企業等重點餐飲單位推行HACCP管理體系,鼓勵其通過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的認證。加強飲水衛生的監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質衛生監督、監測體系。對市政自來水廠、自備水源、二次供水、農村水廠等供水設施設立50個24小時動態監測點,形成自動監測網,并按季節對監測點的水質進行監測。制定相關衛生管理規范,加強對全市現存的1000多個污染隱患大的制售飲用水站的管理。切實解決部分供水單位無證供水問題。進一步加強醫療執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市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積分管理社會公示制度,定期向社會公示醫療機構積分情況,逐步形成醫療行業信譽參考體系。鞏固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成果。繼續加強對采供血機構的監督。加強職業衛生監督。嚴肅查處嚴重危害勞動者健康的違法行為。加強公共場所量化分級工作。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工作。年底前對轄區內100%的游泳場所、50%的住宿場所、50%的沐浴場所實施量化分級管理。
5、進一步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繼續鞏固強化全市居民滅蟑工作,完善全市家庭病媒生物密度監測體系,降低重點地區病媒生物密度。做好《*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規定》修改的調研和征求意見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各項規定,繼續鞏固和推進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工作。深化東城區、西城區全國健康城區建設試點工作,繼續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區和國家衛生鎮工作。深化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創建100個健康社區、100個健康促進示范村和40個愛國衛生紅旗單位。繼續開展*市衛生村創建活動,完成10萬座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和農村改水項目,開展1000場農村健康知識講座。
(三)全面貫徹落實《關于促進首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1、推進中醫藥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革。實施政府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與中醫特色指標考核掛鉤制度。制定允許公立醫院名中醫師到社區、農村多地點執業的管理辦法及實施方案;開展在藥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療的試點工作;推進城區二級中醫院向專科專病醫院轉型,打造首都中醫藥專科專病品牌醫院。
2、加強社區、農村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啟動全市中醫類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回歸扎根”工程。全面開展社區中醫類全科醫師培訓工作,開展社區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擴大社區“中醫治未病”試點單位,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三進工程。
3、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啟動“首都名醫研修院”建設,辦好“名醫大講堂”,開展全市中醫藥從業人員中醫“四部經典”網絡學習教育,舉辦西醫學習中醫高級研修班,研究制定師承教育與學位掛鉤管理辦法。
4、大力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契機,舉辦首屆中醫藥文化展,啟動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教材試點工作,推動中醫養生“一操兩法”進校園、進社區。啟動燕京學派研究與建設項目,加快我市中醫藥搶救性師承工作及民間驗方收集與整理工程,積極推進中醫藥世界非物質遺產申報工作。
5、積極推動中醫藥對外交流。啟動“世界中醫藥*論壇”,組織好首屆“多倫多—*中醫藥展覽會暨學術研討會”,打造首都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對外交流品牌。
(四)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為首都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1、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為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以區域醫療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農村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區域醫療中心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開展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加強對我市七個山區、半山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定向培養醫學生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并實施《關于為*農村山區、半山區定向培養衛生人才的實施意見》,逐步建立農村衛生人才補充的有效機制。深化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在全科醫師骨干、社區護士骨干和防保人員骨干培訓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康復、口腔、B超、放射等專業的骨干人員脫產培訓。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師資隊伍和培訓基地建設。通過試點探索建立大醫院對社區衛生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2、全面推進專科醫師培訓工作,提高臨床醫師的醫療水平。進一步擴大普通專科醫師培訓覆蓋面。2009年*市三級醫院及各區縣所屬二級醫院的所有本科及其以上學歷的臨床專業畢業生都要參加普通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全面實行規范化培訓制度。將專科醫師培訓納入醫師定期考核和職務聘任體系,探索建立我市專科醫師培訓與醫師定期考核和職務聘任掛鉤的機制。探索開展亞專科培訓工作。
3、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的規范管理和指導。加強醫務人員和醫院管理者傳染病防治培訓工作,將傳染病防治培訓納入繼續教育必修項目。醫務人員每年參加各類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0學時,并與職稱晉升掛鉤。對各醫療單位醫務人員和醫院管理者傳染病防治培訓工作進行評估。以災害醫學培訓為重點,繼續加強急診急救人才的培養。加強衛生職業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整合優質醫學教育資源,積極爭取成立*市高等衛生職業學校。
4、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科研工作和隊伍建設。積極鼓勵和組織開展醫藥衛生科技創新工作,加強高層次醫學科研、臨床醫療、衛生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定衛生人才中長期規劃。組織開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示范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研究工作。圍繞我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高發趨勢及傳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的研究。結合首都醫療工作實際,研究制定重點專科規劃,*市醫學重點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建立重點學科評價和動態管理工作機制,開展醫學重點學科的評估工作。加強心腦血管、傳染、老年、精神、腫瘤、婦產、兒童等八類重點學科及原有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引進與培養。以重點學科為依托,帶動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與發展,加強科技成果和適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傳染病實驗室網絡的建設。
(五)認真做好機構改革工作,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衛生行政管理體制
2009年市衛生局將按照市委統一要求形成新的工作體制,承擔管理藥品監督管理工作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的任務。衛生系統的干部職工要用發展的眼光、辨證的思維,從全局的高度,正確認識這次機構改革,堅決擁護,堅決執行,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和部署。要支持藥品監督部門保證相對獨立地依法履行職責。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落實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職責的劃轉,按照《食品安全法》和“三定”方案的要求履職盡責。同時,積極研究按照市委要求從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出發在衛生機構框架內組建*市醫院管理機構,承擔代表國有資產出資人負責市屬醫療機構的管理工作,履行出資人職責、指導推進市屬醫療機構改革和促進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醫院治理結構;完善內部激勵和約束制度,維護國有資產出資人的權益等工作。
- 上一篇:衛生局工作報告(市)
- 下一篇:土地承包經營權法律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