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處級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

時間:2022-12-22 10:27:00

導語:財政局處級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局處級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

同志們:

按照培訓班的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學習討論當前財政經濟有關問題,重點就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經濟的影響、如何正確把握財政運行的一般規律、當前形勢下的財政政策措施等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希望通過學習討論,進一步增進我們對財政工作背景的了解和把握,進一步堅定我們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重大決策部署的信心和決心,全面推進財政改革發展,為完成“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做出貢獻。

一、金融危機與財政問題

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說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場金融危機,其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這場危機不僅使全球金融業遭受重創,而且已經嚴重波及到了實體經濟。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演變,將可能引發的是全球金融、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的重新調整,影響十分深遠。我想,作為一名財政工作者,全面認識危機產生的復雜背景,深入了解危機給財政工作帶來的巨大影響,對提高我們對全局工作的把握能力,增強財政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眾所周之,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的全稱是發生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危機。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是指面向信用記錄不好、償還能力較差或者負債較重的客戶提供的住房按揭貸款。這類貸款具有利息高、風險大的特點,很容易發生違約現象。但是,在美國利率不斷降低、房價持續走高以及舉債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次級住房貸款市場異常火爆。

進一步講,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催生,更與美國長期以來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密不可分。2000年前后,為應對高科技、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沖擊,遏制經濟衰退,美國采取了低利率、擴張性貨幣政策。從2001年到2003年,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利率水平由6.5%降至46年來的最低點1%。寬松的貨幣政策令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大幅攀升,顯著的財富效應更加激發了舉債消費的熱情,包括住房貸款在內的消費信貸市場迅速擴張,個人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0%以上。這一階段,美國形成了依賴信貸消費支撐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由于對未來房價的樂觀預期,房貸金融機構競相降低信用門檻,大量資信等級極低的貸款者涌入住房貸款市場,急劇放大了房地產泡沫。到2004年,為抑制通貨膨脹和金融泡沫,美國低利率、擴張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進入了一個長加息周期,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5.25%。連續加息導致房價迅速下跌,抵押貸款違約風險大量增加,成為引發次貸危機的導火線。2002年到2007年,美國個人債務積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同期個人儲蓄急劇下降直至出現負數。隨著利率的不斷提高,貸款購房者的還貸能力下降,還款違約現象大規模發生,金融機構壞賬增加直接帶來資金鏈斷裂,由此引發了次貸危機。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次貸放貸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增強資產流動性,將部分次貸包裝成為規模龐大的證券(即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在市場公開發售,用高收益、高回報吸引大量投資機構購買。次貸危機的爆發,不僅造成以次貸為基礎的次級債券大幅貶值,給全球次級債券投資者也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通過投資機構金融產品的傳遞,使這場危機的影響和危害成幾十倍的放大,其最終結果就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了債務危機,債務危機引發了流動性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性的信用危機。

(二)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不久,迅速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流動性短缺、股市大跌、出口下降等經濟現象。那么,次貸危機如何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進而波及全球實體經濟的呢?了解危機的機制性傳導過程,對于我們把握實質、應對沖擊十分重要。

第一、次貸危機如何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

一是金融衍生品的傳導。美國的次級債規模并不太大,投資機構的債券賬面損失只有幾千億美元。但是,由于歐美眾多金融機構過度投機各種新型金融衍生產品,急劇放大了系統性金融風險,把次貸危機擴散到全球金融系統。這當中,尤以高杠桿的信用違約掉期產品(CDS)的危害最大。有關資料顯示,在約1.5萬億美元美國次級債的基礎上,演變出了數十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次貸危機爆發后,迅速讓“虛擬”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失去了支撐基礎,給全球金融業帶來的損失達1萬多億美元,許多歐美金融機構陷入倒閉。

二是流動性緊縮的傳導。金融風暴重創了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針對次級債及衍生品的巨額損失,眾多的歐美銀行不得不大量計提壞賬準備以應對危機,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不但企業因為銀行“惜貸”得不到貸款支持,而且還導致全球信貸市場、利率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并由此形成了系統性金融危機。同時,為補充自身流動性風險,歐美金融機構大量從新興市場經濟體撤資,給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直接沖擊。

三是國際債務的傳導。東歐國家的金融機構漸漸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的重災區,特別是今年以來,東歐國家資本外逃加速與貨幣急劇貶值。金融危機向東歐傳導的根源是東歐國家債臺高筑。2008年東歐國家的外債與GDP的比率都超過了50%,其主要債權國是西歐。金融危機導致西歐銀行流動性緊縮,引起東歐國家外匯短缺和各國貨幣集體貶值,進而加重了東歐國家的償債負擔。一旦東歐出現債務危機,危機將循著傳導機制傳向債權國,這將使本已身處險境的西歐銀行系統面臨新一輪沖擊,從而陷入西歐銀行危機與東歐債務危機的惡性循環。當前金融危機向東歐的傳導與拉美債務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十分相似。

第二、金融危機如何蔓延至全球實體經濟?

一是消費需求萎縮。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導致的消費需求萎縮。金融危機導致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大幅下跌,居民財富縮水,舉債能力下降。同時,由于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和還貸壓力的增大,居民主動削減消費支出。對深受危機影響的銀行來講,也將減少消費信貸規模。消費支撐著美國70%以上的GDP,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萎縮必然造成美國經濟衰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經濟“患感冒”,全球其他經濟體也難獨善其身。

二是投資需求萎縮。不言而喻,消費需求的減少,必將降低企業投資信心,投資需求的減少又導致社會總需求的減少。從金融危機對投資需求的影響看,金融流動性緊縮導致信貸市場凍結和貸款利率提高,企業難以融資用于生產投資;危機造成企業現金流減少、資產凈值下降,企業融資困難,增加投資的能力大大削弱。總之,金融危機導致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交替下降,必然導致全球實體經濟下滑。

三是出口貿易萎縮。美國是最重要的產品進口市場,進口總量占世界貿易的15%左右。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將直接導致其進口需求萎縮,從而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尤其是那些外貿依存度高、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和地區,將較大規模地出現企業減產、虧損、倒閉等現實問題。同時,金融危機導致美元疲軟,不但影響了亞洲地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還將加劇各國間的出口競爭,引發匯率波動,影響地區匯率關系和金融市場穩定。

(三)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總體上講,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較大沖擊,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尚未發生動搖。

一是對金融體系影響有限。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直接持有美國次債資產只有約120億美元,占金融資產規模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業開放度有限,并實施了嚴格監管。2008年,我國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貸款余額、負債額度占全國金融機構的比重只有2%左右。更為關鍵的是,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仍然不能自由兌換,大大降低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程度,我國金融系統仍然十分健康。

二是對區域影響差異明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沿海外向型經濟地區帶來的影響最大、最直接,影響的周期也更長。以我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為例,外貿依存度超過了150%,在危機沖擊中首當其沖,受到較大影響。2008年,廣東GDP增速下降了4.4個百分點;進出口增幅大幅回落12.4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回落9.2個百分點,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增幅更是大幅回落4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下降了13.1個百分點。比較而言,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所受沖擊較小。2008年,我省外貿出口仍然實現了52.3%的增長。

三是對行業影響較為集中。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關系最為緊密,金融危機對房地產業的沖擊也最明顯。200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較上年下降了19.7%,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回落明顯。此外,鋼鐵、有色、化工、紡織、服裝、電子等主要出口行業受到的影響比較明顯。

從金融危機對我省經濟的影響看:盡管四川經濟的外貿依存度不高,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這種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主要表現為房地產業、工商企業和外商投資增速下滑,消費市場萎縮、資本市場低迷、產業承接困難、就業形勢嚴峻,等等。

(四)金融危機對財政的影響

經濟發展是財政增收的基礎。金融危機的影響最終將傳導到財政收支上來,給財政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由于我省面臨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財政形勢更為嚴峻。

一是財政收入增速和質量下滑。受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自去年10月以來,我省地方財政收入連續5個月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經濟下滑使財政收入增長的質量也有所下降。2008年,全省非稅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29.7%,比上年上升了3.6個百分點。個別地方主要依靠非稅收入來填補收入增長的空白。

二是財政支出壓力巨大。金融危機的影響還表現為因失業人員增加、居民收入下降等帶來的大量增支。今年,各級財政“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加快災后重建、確保止滑提速,需要大量增加投入,加大促進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實施民生工程,需要大量增加支出。

三是財政工作面臨新挑戰。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廣、周期長,給財政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首先,金融危機凸顯了財政減收增支矛盾,給財政的穩健運行帶來了壓力,也考驗著財政的管理調控能力;其次,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波動充滿變數,給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帶來了困難。比如,為擴大內需需要增加政府投資,但妥善處理擴大政府投資與控制政府債務風險的矛盾,對各級而言又將會是一場嚴峻的挑戰;第三,面對當前困難,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對財政的公共保障水平和經濟調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財政運行與規律把握

財政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以其特殊的職能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充分發揮財政調控職能,迫切需要我們對財政運行的一般規律予以把握,對一些關系重大、影響全局的問題作出思考,對財政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

(一)理性看待財政收入的增長變化。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由于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省財政步入快速增長期。2005-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9.7%,高于三十年來任何一個階段性區間增長水平;2008年,由于經濟形勢急轉向下,財政收入格局因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體現在不同產業、行業和稅種上,其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一是從三次產業稅收增長的變化看。2005年-2007年,全省來自三次產業的稅收分別占稅收總量的0.6%、52%和47.4%,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8%、46.6%、55.2%。由于經濟形勢變化,來自三次產業的收入結構因此發生相應變化。2008年,全省來自三次產業的稅收分別占稅收總量的0.6.%、47.9%和51.5%,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8.%、34.5%和63.7%。

二是從重點行業稅收增長的變化看。2005-2007年,來自制造業、水電氣生產供應業和建筑業的稅收占全省稅收總量的47.3%,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為40.2%;來自房地產稅收占全省稅收總量的13.1%,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達24.9%。由于經濟形勢變化,來自上述行業的收入結構同樣發生了顯著的結構變化。2008年,來自制造業、水電氣生產供應業和建筑業的稅收占稅收總量的比重下降為42.1%,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下降為24.5%;來自房地產業的稅收占稅收總量的比重與前三年基本持平,但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下降為3.9%,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3個、0.7個、47個百分點。

三是從四大主體稅種的增長變化看。2005-2007年,全省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四大主體稅種年均總體增幅達30.3%,對稅收增長的總體貢獻率為77.8%。四大稅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企業經濟效益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那么,面對今年的嚴峻形勢,稅種結構又如何呢?2008年,四大主體稅種總體增幅為10%,較前三年平均增幅回落20.3個百分點;對稅收增長的總體貢獻率下降為56%。回落速度快于全省稅收回落速度,也快于全國主體稅種回落速度。

財政收入的增長變化體現了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同時也反映出我省財政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對三次產業稅收增長變化的分析,反映出全省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現狀仍然十分突出;對重點行業稅收增長變化的分析,反映出近年我省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背后,存在著對少數行業超常規發展的過度依賴;對四大主體稅種增長變化的分析,反映出我省稅源結構不夠均衡、收入增長依賴少數稅種的問題。更進一步講,通過這些問題,引發了我們對全省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深入思考,引發了我們對經濟運行風險、財政安全穩健問題的深入思考。

(二)準確把握財政經濟的互動規律。

經濟增長帶來財政增收,財政通過產業政策支持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減緩使財政增收面臨困難,財政通過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維系經濟平穩運行。二者間的互動關系體現了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于經濟的基本原理。而且,在經濟運行周期的不同階段,財政經濟相互作用的方式、程度和結果又有所不同。準確把握這些規律,有利于我們相機決策、把握主動。

近十年來,國家為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交替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財政政策,對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1998年~2001年期間,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全省內需擴大,經濟增長提速,GDP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自然(下同)增長7.3%和1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相對于GDP的彈性系數從1998年的1.53提高到2001年的1.7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從1998年的5.51%增加到2001年的6.13%。財政與經濟實現同步增長,收入質量穩步提升。二是2002年到2004年期間,中央積極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減弱,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下降,但由于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房地產等部分行業投資增長,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雖然此間GDP和財政收入都保持了16.2%和20%的較高增幅,但由于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調整滯后等問題出現,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所下降。2002-2004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相對于GDP的彈性系數從2002年的1.36降低到2004年的1.09,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從2002年的6.18%降低到2004年的6.05%。三是2005年到2007期間,中央實施穩健財政政策,全省GDP仍然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相對于GDP的彈性系數從2005年的1.54猛增到2007年的1.85,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同時從6.5%猛增到8.1%,財政收入增長提速,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四是進入2008年以來,受汶川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省GDP和財政收入增幅雙雙回落。為防止經濟高位“硬著陸”,中央再次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2008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相對于GDP的彈性系數為1.04,較上年下降0.85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為8.1%,與上年基本持平。

通過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經濟運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財政、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十分顯著。第二,在經濟運行周期的不同階段,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變化揭示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即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整體質量和綜合效益呈動態變化趨勢。第三,把握財政經濟增長變化的一般規律,不僅有助于我們科學制定財政調控政策,同時也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財政收入的增長變化趨勢。

(三)積極維護財政自身的穩健運行。

財政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內涵。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汶川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我省經濟增速高位回落,災后恢復重建和擴大內需支出急劇增長,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巨大,財政穩健運行面臨特殊考驗。近年來,各級財政收支規模迅速擴大。2005-2007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0%,一般預算支出年均增長27.5%。支出規模急劇擴大的背后,有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支撐,更為重要的是來自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2005-2007,全省一般預算支出4000多億元中,超過50%的支出來自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資金的支持。我們認為,支出增長的基本動力來源于收入增長的強力支撐,同時收入快速增長也帶來了支出增長的強烈預期,由此形成的支出剛性給財政的穩健運行帶來了潛在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財政對中央財政的過度依賴和財政整體形勢的惡化,降低了地方財政應對風險的自主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視財政運行風險問題,切實加強財政中長期戰略分析,加快運行預警和穩定調節機制建設,不斷提升財政抵御風險的能力。

以上從財政收入增長變化、財政經濟互動規律、財政自身穩健運行三個角度,對我省近年來財政運行的基本狀況進行了分析描述。正是基于這種系統分析和準確把握,廳黨組于2008年年初提出未來五年全省財政工作“明確三大目標、完善四大體系、謀求五個突破”的總體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四川財政2008-2012年發展規劃》。一年多來,在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下,我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扭轉不利局面,最終圓滿完成2008年全年收入任務,在今年一季度實現財政收入“開門紅”,這不僅全面考驗了各級財政對當前財政經濟形勢的正確把握,同時也充分印證了廳黨組“三、四、五”工作思路的科學性。因此,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有這樣的思維、有這樣的方法,準確判斷形勢,善于把握規律,在具體工作中運用好這些成果,努力爭取工作的主動。

三、當前形勢與應對措施

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去年四季度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緊緊抓住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的重大機遇,堅定“止滑提速、爬坡上行”的信心和決心,全面推進“兩個加快”,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全省經濟逐步扭轉持續下滑的勢頭。一季度,全省經濟實現了“開門紅”的預定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15億元,增長10.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91.4億元,增長7.6%。我們分析,取得這樣的成績,災后重建的巨大投資拉動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也表明中央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一攬子政策已經初現成效。但是,現在就對經濟已經觸底回升下結論還為時太早,全省經濟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我們對當前財政經濟濟形的基本判斷應該是“出現了積極變化、但形勢依然嚴峻”。

(一)積極變化。

當前全省經濟的積極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投資保持強勁增長。在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項目建設的帶動下,全省投資出現少有的高速增長。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58.6億元,增長78.2%。其中,3月當月完成投資1168億元,創出我省單月投資的歷史新高。災后重建、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和500個省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222億元,占全省投資的56.6%,成為拉動投資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二是工業開始止滑回升。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5%,比去年12月份高6.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2.4百分點;全省1149戶大中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30.2%,比全省高12.7個百分點;在巨大的投資拉動下,鋼材、水泥、建筑機械、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行業保持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比今年前2個月提高0.3個百分點。

三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在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減征車輛購置稅等一系列財稅政策的刺激下,全省消費市場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2.3億元,增長18%,實際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出現增長,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9.4%;旅游業恢復發展勢頭良好,增長12.1%;出口增長29.9%,增速居全國前列。

四是災區正在加快恢復。重災區各項經濟指標明顯好轉,全省經濟止跌回升形成了有效支撐。一季度,6個重災市(州)投資高速增長,增速達97.4%,對全省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4%;部分停產、半停產企業逐步恢復生產,德陽、綿陽、廣元和阿壩四個市(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去年全年回升7.8、6.7、8.1和14.9個百分點。

當前全省財政的積極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財政收入止跌回升。一季度,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1.4億元,為年初預算的27.7%,同比增長7.6%。其中,3月當月增長35.1%,一舉扭轉了自去年10月以來連續五個月負增長的局面。與全國比較:我省收入增幅、收入進度分別比全國地方財政平均水平高4.6和3.2個百分點,其中3月當月收入增幅比全國高24.8個百分點。從省內地區看:一季度,負增長的市(州)已從1月末的13個減至3月份末的2個;15個非重災市(州)中,除甘孜州外的其余14個市均出現較快增長。其中,7個市增幅超過20%;6個重災市(州)中,除阿壩州外的其余5個市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的良好勢頭,綿陽、廣元兩市增幅達到14.4%和18.6%。

二是稅收收入明顯企穩。一季度,全省稅收收入完成210.6億元,同比增長8%。稅收收入增收額占財政收入增收額的75.2%,是我省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2.3%,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收入質量有所改善。從稅種看:主體稅種增幅回升,營業稅、增值稅合計增加7.75億元,同比增長7.1%。從行業看:制造業和采礦業稅收增長5.6%;建筑業稅收增長24%;金融保險業稅收增長12.5%;商業稅收增長15.7%;房地產稅收下降8.1%,但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四項稅收分別增長25.2%、14.5%、61.2%和385.7%,出現積極變化。

三是重點支出保障有力。一季度,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完成541.3億元,為預算的22%,增長43.3%,增幅創近十年新高,比上年同期提高1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教育、社保、就業、衛生等公共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下撥中央和省級災后恢復重建基金800多億元。總體上看,全省支出增長強勁,支出進度平穩,為災后重建、擴大內需和保障民生提供了堅實的財政保障。

(二)嚴峻形勢。

在看到積極變化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正確面對嚴峻形勢。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國內經濟走勢充滿變數,財政經濟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一是保持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難度較大。從民間投資看:主要問題是信心不強、動力不足。一季度,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增長只有21.5%和10.4%,遠低于全省投資增速;港澳臺企業投資出現負增長19.3%。從房地產投資看:主要問題是需求不旺、增長乏力。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僅增長0.2%,新開工商品房下降35.6%。從資金籌措看:主要問題是渠道有限、增量不多。一季度,全國新增貸款已達4.58萬億元,與去年全年相差無幾,后三季度新增貸款將十分有限,可能將影響我省投資的持續增長;與此同時,部分領域還存在投資過度、招商引資到位率下降等諸多問題。

二是工業發展形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當前,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趨勢仍在繼續。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額同比下降6.3%;企業虧損面達17.8%,比去年底擴大4.3個百分點。企業融資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企業生存壓力增大。工業產品價格回升乏力,一季度我省工業原材料、燃料、動力進價同比下跌2.2%,反映出工業發展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三是城鄉就業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截止4月初,全省還有71.9萬返鄉農民工沒有找到就業門路。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突出,到4月底,全省應屆大學畢業生簽約率僅為40%左右。災區群眾就業穩定性較差,重災市(州)還有20多萬人需要就業,部分群眾面臨再就業問題。

四是財政減收增支壓力更加明顯。一方面,財政減收因素影響較大。初步測算,今年因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全省將減收10億元左右;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中央和省減免13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全省將減收10億元左右;執行災后重建稅費優惠政策,全省將減收約16億元左右。另外,執行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促進西部大開發等稅收優惠政策還將減少地方收入10多億元。以上合計減收將達到47億元以上。另一方面,財政增支因素影響突出。初步測算,落實今年已經出臺的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村社干部補助提標、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增支政策,全省財政增支將超過百億元。

(三)應對措施。

隨著金融危機的持續演化,世界經濟將步入艱難的重構期,世界經濟力量對比和經濟重心也將被重新劃定。站在更大范圍和長遠角度看,如果我們應對得當,就能將挑戰變為發展的動力,將危機變為發展的機遇,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我省情況看,金融危機對“兩個加快”形成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災后重建的獨特優勢,不但為我們提供了改善民生、擴大內需的現實條件,而且為我們提供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對特殊形勢、特殊要求,有效地籌集資金、科學地制定政策并嚴格地執行好這些政策,不僅體現我們的勇氣和責任,更考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

一是提高財政的統籌調控能力。要通過深化管理改革、科學配置資源、增強調控能力,最大可能地統籌集中資金,增強對重點支出的保障能力;要把握政府投資的方向,保證政府投資安排用于民生發展、基礎瓶頸、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努力形成有效需求;要創新財政投融資手段,通過財政貼息政策、企業融資激勵、企業發展激勵等政策創新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子”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發展。

二是完善促進發展的政策體系。要以提高收入質量為目標,提倡綠色財政收入,建立行之有效的收入考核評價體系,使財政收入增長建立在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基礎之上,確保收入質量改善;要建立有效的體制機制,既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又弱化其與財政收入之間的聯系,從健全財政體制、設計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支持主體功能區布局等多方面著手,為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強化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由于財政支出特有的公共性和復雜性,使支出管理面臨特殊的困難。要把確保財政支出的合規和有效作為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對影響全局發展、事關群眾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發展項目、民生項目全面實施績效考評和跟蹤監督,從根本上改變只花錢、不問效的問題。要研究探索有效的績效評價方法,選擇適當的重點,建立有效的機制,不斷獲取財政運行的有用信息,為推進財政管理的精細化、支出決策的科學化和監督約束的指數化提供依據。

同志們,推進公共財政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長期的課題。需要財政部門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需要全體財政干部積極主動作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培訓班的學習,能夠引發大家的思考,激發大家的熱情,讓大家更多地參與到對當前財政經濟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中來,為深入推進我省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