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培訓動員講話4則
時間:2022-10-20 08:55:00
導語:新型農民培訓動員講話4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新農民建設新農村
同志們:
剛才,聽了幾位同志的發言,很受啟發。這幾位同志介紹的經驗都很好,值得借鑒和推廣。蔣美蘭同志的發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和農廣校事業的重視與支持;亓紅延同志的發言,反映了基層同志對教育培訓的需求,也反映了廣大農民對農廣校工作的認可;吉林省雙遼市和山東招遠市農廣校的做法和經驗也值得大家借鑒。
這些年來,農廣校的同志們,特別是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廣大教師,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我代表農業部、代表杜青林部長,對大家表示衷心感謝,對工作在農民教育培訓戰線的同志們,表示親切地慰問。下面,利用這個機會,我也作個發言,講三點意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標準,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五中全會專門強調,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農業部提出了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啟動“九大行動”。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內涵豐富,任務艱巨,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就要培養新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沒有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就缺乏根本支撐。只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持續推動建設新農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讓農民共享和使用農業科技成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才能提高農民務農和轉移就業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才能使農民崇尚科學,崇尚文明,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培養新型農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抓手。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素質。農村經濟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從長遠看,關鍵還是要靠科技進步。在科技的創新和發展中,勞動者是決定因素,只有把農民培養成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才能使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更好地實現“三增”目標。所以,我們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農民培養,就抓住了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三)培養新型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需要。說到底,“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我國農民基數大、素質相對偏低。據統計,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約了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制約了農村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制約了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不提高農民素質,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四)培養新型農民是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國務院近期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可以說,培養新型農民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農民教育培訓是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根本途徑。影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因素很多,我這里主要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發揮農業部門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首先,農業部門要進一步發揮好統籌、協調、組織和服務的功能,要千方百計爭取政策和資金,制定規劃,加強指導與評估,搭建好工作平臺。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業、各部門的現有資源,形成農民教育培訓合力。第三,要充分調動教育培訓機構的積極性,使隸屬于不同行業和部門的教育培訓機構廣泛參與。第四,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切實增強他們增收致富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長效機制。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遠程教育培訓手段的優勢,采用發放技術明白紙、播放光盤、科技直通車下鄉、開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開展普及性知識培訓;要采取手把手、面對面的現場培訓方式,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供條件保障。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體系、強化手段、穩定隊伍、調動農民自身積極性,建立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
(三)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效果,真正做到讓農民滿意。要引導教育培訓機構根據農民的需要,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效果。要以培訓內容農民是否需要、培訓方式農民是否接受、培訓結果農民是否滿意,來作為衡量農民教育培訓效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要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基本情況,準確把握農民需求,根據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在組織實施上,要進村辦班,利用集中講解、現場指導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方便農民學習,提高學習興趣,確保取得實效,努力做到真正讓農民滿意。
三、農廣校要充分發揮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總理在致中央農廣校成立25周年賀信中指出,農廣校“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職業教育、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基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重大使命”。成立25年來,農廣校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了大批農村實用人才,為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廣校要進一步按照“培養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緊緊圍繞實施“三大戰略”和“九大行動”,繼續發揮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要作用,培養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圍繞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積極開展培訓、咨詢、示范和推廣服務,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和新方法。結合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舉辦綠色證書培訓班,根據農民從事產業進行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具備從事農業技術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著力培養大批骨干農民。
(二)以培養適應城鎮化、工業化需要的產業工人為重點,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要發揮農廣校自身優勢,積極參與陽光工程,積極申請國家陽光工程培訓任務,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農民轉崗轉業技能,增強農民轉移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在培訓中,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規范培訓內容,保證培訓時間,加強實踐教學,努力提高培訓質量。
(三)以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積極參與“百萬中專生計劃”,培養具有中專學歷的實用人才,提高他們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產業發展為依托,圍繞產業設置專業,采取遠程教育和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培養村組干部、專業能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骨干、農村經紀人和遠程教育接收站點管理員等,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百萬中專生計劃”已被列入農業部2006年要辦的15件實事之一。各級農廣校要積極參與,主動承擔任務,認真抓好招生、教學和管理等各個環節,確保把實事辦實,把好事辦好。
此外,還要以滿足農民需求為導向,加強教育培訓媒體資源和手段建設,增強自身實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強調幾個方面的工作。培養新型農民,農廣校義不容辭,責任重大。要完成好這一歷史重任,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強能力建設,改善辦學條件。農廣校經過25年的發展,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農民遠程教育培訓體系,為農村培養了大量實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是農民教育培訓的一支寶貴力量。但目前總體來說,體系比較脆弱,基礎條件差,嚴重制約了體系功能的發揮。今后要下大力氣抓體系建設,從各方面爭取政策和資金,健全機構,明確職能,改善條件;加強分類指導,對組織渙散、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學校建議地方進行整改,鼓勵戰斗力強、基礎條件好的學校多承擔各種農民教育培訓項目。有為才有位,農廣校要在新農村建設中主動發揮作用,爭取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努力成為深受歡迎的農民教育培訓的中堅力量。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水平。從目前情況看,農廣校師資隊伍的能力和水平與承擔任務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培養既具有教育教學能力、又具有實踐技能和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特別要培養一支識大局、謀實事、講實干的各級校長隊伍。農廣校由于自身擁有的專職教師隊伍的力量有限,今后還要選聘農村各行各業的專家、基層科技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輔導學員學習和指導學員實踐的兼職教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三)創新培訓模式,工作落到實處。農廣校要發揮體系健全、了解農村、熟悉農業、貼近農民的優勢,發揮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技術推廣、信息傳播、政策宣傳的綜合功能,不斷拓寬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這次農廣校提出培訓教師、媒體資源和人才培養“三進村”,就是一個很好的農民培訓模式,貼近和方便農民,可以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優質的媒體資源和教育培訓服務,可以把培訓工作做實,讓農民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當前,特別要創新對在家務農人員的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使其能成為新型農民,努力解決“會農的不務農、務農的不會農”的問題;要重視農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將其列為重要培訓內容。
(四)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大眾媒體,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訓重要性和農廣校作用的宣傳,使全社會認識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關注和支持農廣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拉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要及時發現和樹立先進典型,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宣傳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激勵和鼓舞大家爭優創先,爭做貢獻。
同志們,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責任重大,事關新農村建設全局。希望大家繼續發揚艱苦創業、團結奮斗、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農廣精神”,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爭創佳績,不辱使命。
謝謝大家!
各位領導、同志們:為了探索農民科技培訓的新途徑,創建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技術服務的新機制,造就一大批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設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積極組織申報了中央三部委(農業部、財政部、團中央)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現已被確定為2005年度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縣之一。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有助于促進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切實組織實施好該項目,現就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明確目標任務,突出培訓重點。
按照“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輻射千家萬戶”的技術培訓思路,圍繞我市水稻、小麥生產,以骨干農民培訓為重點,構建提升廣大農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體系。在全市選擇2000名常年從事農業種植生產、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有一定的種植規模、能帶頭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在當地起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骨干農戶,組成40個教學班進行重點培訓。組織全市農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對骨干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和面對面、零距離的全程掛戶培訓,通過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懂經營、善管理、輻射能力強的骨干農民,簡單地說,就是動員市鎮兩級農技人員,結對掛戶2000名骨干農民,輻射帶動20000名一般農民,促進我市稻麥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構建市、鎮、村三級服務的長效機制。
培訓內容重點圍繞我市優質水稻、中弱筋小麥2個優勢主導產業,以3個優質水稻新品種、2個專用中筋、2個專用弱筋小麥新品種,針對作物生長周期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優質稻米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機插秧、麥套稻、水稻小苗拋栽,水稻條紋枯病防治技術,中弱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小麥精量播種技術,稻套麥等技術以及農業產業化,市場營銷,農業法律法規,創業等培訓。
二、狠抓措施,精心組織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
(一)建立組織體系,打牢項目實施基礎。
1、建立項目領導小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袁中飛擔任組長,市政府辦、農林局、財政局、團市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項目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管理等項工作。各鎮圍繞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中心,要成立相應的工作班子,分管農業的領導要親自抓,農業助理、農業農機服務中心主任要具體抓,并明確工作職責,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建立市鎮兩級培訓體系。
建立市級講師團。項目聘請揚州大學農學院院長王余龍教授為技術總監督;聘請揚州農科院院長馬談斌研究員任技術培訓監督。從市級農業技術人員中挑選34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勤奮敬業、業務精良的同志組成市級講師團。市級講師團負責對各鎮的師資培訓和骨干農民為主要對象的重點班培訓。講師團成員要因地制宜,根據作物生長進程結合生產上出現的問題認真備課,授課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小麥、水稻生長期間,對骨干農民進行5次現場指導和跟蹤服務。市級講師團的成員要常下鄉、常在鄉,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鄉進行技術培訓、指導。
建立鎮級講師團。各鎮要從農技人員中選擇具有一定技術水平、推廣實踐經驗的人員組成講師團,每鎮4-8人。鎮級講師團負責對各鎮的骨干農民進行現場指導,以及對一般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并進村入戶對骨干農民、一般農民進行巡回指導。鎮級講師團成員每人負責3-5個村,實行分片負責、包干到人。
成立教學班,明確班主任。為便于管理,集中統一培訓,我市將2000名骨干農民分成40個教學班,每班50人,從各鎮講師團成員中選擇具有較強工作責任心和較高的農業技術水平、熟悉農業推廣工作和了解農民需求的農技推廣人員擔任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好培訓,做好教務管理、學員管理、考試考核等項工作,及時發放培訓教材、明白紙,做好教學日志、考勤記錄。班主任同時兼任巡回技術指導員,每人承包4-5個村,聯系掛鉤40-50個骨干農戶,在生產關鍵時刻深入田頭巡回指導。
(二)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嚴格按序時進度實施。
1、合理確定項目實施區。根據省培訓方案和上級有關會議精神,我市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將全市13鎮、211個行政村列入實施區。鎮級項目實施率達到100%,村級項目實施率達到70%。確定仙女鎮、大橋鎮、宜陵鎮、吳橋鎮、浦頭鎮等5個鎮為中弱筋小麥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的項目實施區;確定小紀鎮、邵伯鎮、武堅鎮、樊川鎮、真武鎮、丁溝鎮、郭村鎮、丁伙鎮等8個鎮為優質水稻高效栽培技術為重點培訓的項目實施區。
2、科學安排培訓計劃。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結合農時季節、農村生產、生活特點安排培訓內容,保證培訓內容具有相對連續性和適應性、實用性。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優質水稻和中弱筋小麥培訓的時間,次數、地點和方式。
中弱筋小麥培訓項目實施鎮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集中培訓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內容是中弱筋小麥優良品種介紹、種子處理、群體質量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二次安排在11月,內容是中弱筋小麥無公害生產技術,苗期管理及化除技術,企業經營與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內容是中弱筋小麥拔節期管理,增磷補鉀技術;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內容是中弱筋小麥“兩防一噴”技術,農村政策法規;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內容是中弱筋小麥適期收獲和貯藏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巡回指導5次,指導內容是中弱筋小麥種子處理,麥田化除技術,苗期、返青期、拔節期、后期管理技術,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等。
優質水稻培訓項目實施鎮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集中培訓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內容是水稻優良品種介紹、種子處理、水稻生產標準化技術、育秧技術、輕型栽培技術(含麥套稻、直播稻、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內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蟲草防治技術、水稻高產群體質量栽培技術;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內容是水稻擱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內容是科學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蟲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內容是水稻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產品加工。巡回指導5次,指導內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擱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漿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水稻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各鎮要認真按項目集中培訓實施進度和方案安排好組織和實施工作,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幾個適合本鎮推廣應用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讓農民掌握2-3項實用新技術。組織好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做到通知不漏一個、培訓時不少一人,同時選擇好培訓地點,盡量減少農民出行的時間,方便農民就近參加培訓,同時兼顧培訓和輻射帶動作用,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培訓地點可以鎮農技學校為主,一般農民普及性教學班培訓地點可選擇在村農民學校、田間地頭。
(三)創新培訓形式,提高培訓效果
整個培訓工作采取“五個一”培訓模式,即為骨干農民發放一張專家咨詢卡、一本培訓記錄薄、一張明白紙、一本技術資料、一份專業技術生產光盤。在培訓方式上要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即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巡回指導相結合;室內與田間地頭相結合;請進來與派下去相結合;教師授課與現場示范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
1、編印培訓教材
市農干校要認真按照培訓內容組織有關業務技術骨干編制科普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培訓教材,結合本市實際,重點圍繞優質水稻和中弱筋小麥生產的各生育階段,從田間準備,播種期,生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階段的管理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不同栽培方式高產栽培技術,選擇2-3個優良品種,編寫技術手冊、明白紙、生產流程圖等培訓資料,印刷2萬份,發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冊。
2、建立農民科技書屋。
為進一步拓寬為農服務的廣度,挖掘為農服務的深度,結合項目實施,在全市13個鄉鎮選擇學習熱情高、能率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對周圍農戶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民家庭建立30個農民科技書屋,以便周圍農民查詢,及時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新信息。
3、實施創業培植工程。
以此次項目培訓為契機,推進農民培訓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骨干農民中選擇20名年齡較輕、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產業基礎、有一定創業欲望、自愿長期參加培訓的優秀學員,進行創業培植試點工作,到我市農干校進行集中培訓一個月,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培養出一批新型農場主、農民企業家。
4、采取多種培訓方式。
針對培訓對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訓內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辦法,全面開展培訓工作。一是多層次開展培訓。市以農廣校為主陣地,著重對市鎮兩級講師團成員,按計劃進行提高性培訓;鄉鎮以農技校為陣地,由市級講師團成員對骨干農民進行培訓;鎮級講師團對一般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二是多形式開展培訓。在“五個一”培訓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要求,采取集中辦班、專題講座、進村入戶、發放資料等多種培訓形式,做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相結合、項目培訓與送科技下鄉活動相結合,在各鎮建立試驗示范基地,作為現場培訓指導農民的試驗田,由單純指導農民變為帶著農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開展培訓。培訓過程中,除利用確定的掛戶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外,繼續開展農技110咨詢服務,24小時開通熱線電話,幫助農民解疑釋難,利用江都市電視臺《農民電視課堂》節目,介紹新品種、新技術,播放無公害栽培技術、病蟲草防治技術等,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提高培訓效果,擴大培訓的輻射面。
三、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對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管理
1、加強制度建設。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訂《講師團成員工作守則》、《班主任工作守則》、《項目實施先進個人評選辦法》、《優秀學員評選辦法》等管理規則。各鎮、各部門、講師團成員要嚴格遵守
2、建立培訓師資、學員(骨干農民)檔案。設立專門的檔案柜,并利用計算機進行檔案管理,由市農廣(干)校專人負責。鄉鎮一般農民普及班的檔案由各鄉鎮確定專人負責,并及時報市農廣(干)校匯集存檔。
3、建立講師團成員評價考核制度。通過對農民的訪談和由骨干農民填寫評價表等方式對培訓人員進行考核。通過評價和考核,聽取骨干農民及一般農民及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對培訓項目實施工作得力的先進單位、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將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從而確保2005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
4、建立學員考試、考核、發證制度。學員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理論和實踐課后,參加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規定的考試和考核。考試、考核合格的學員,經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由市人民政府頒發農業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統一印制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合格證書。
同志們,我們要以這個項目實施為契機,營造項目實施的濃烈氛圍,整合現有資源,組裝現代農業新技術,進一步加大農民培訓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我市農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偉副書記在全市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啟動儀式上的講話
--------------------------------------------------------------------------------
各位領導,同志們:
首先我代表招遠市政府對前來參加我市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啟動儀式的中央農廣校曾一春常務副校長、省農業廳莊文忠副廳長、省農廣校姜維良校長、煙臺市政府張廣波副市長、煙臺市農業局高延慶副局長、煙臺農廣校趙家福校長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對我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也希望各位領導對招遠市的工作給予指導和批評。
今天召開的全市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啟動儀式,是我市落實中共中央、省、市《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是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提高全市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剛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鎮政府對各自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做法做了介紹,他們的做法和經驗是我市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的一個縮影。尤其是夏甸鎮的經驗做法很值得推廣。下面就我市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的重要性。
(一)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新型農民,是這一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指出:“必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培育造就新型農民。”這充分說明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我們要通過這次會議,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來,把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把“三進村”行動做為培育新型農民的一項有力措施,狠抓落實。要象夏甸鎮政府那樣,早認識,早發動,統籌安排,抓組織、抓制度、抓落實,把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推動全鎮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發展生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致力于現代農業建設,是我市農業發展的目標,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來自科技進步和創新。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實際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及裝備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是用現代技術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在現代農業中,生產、加工、運銷各個環節,均采用先進科學技術,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在某些領域實現自動化。這一切都要求廣大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高水平的生產技能,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現在開展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服務行動就是為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三)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也是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需要。農民增收致富難,除了自然條件、市場價格、資金支持、信息匱乏等因素制約外,廣大農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較差,也是影響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因素。通過不間斷的農民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真正解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難的根本途徑。我市許多農村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村,大都是通過農業教育培訓使廣大農民掌握了農業新技術,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夏甸鎮臧家村原來是一個窮村,在村黨支部和村委的組織下,在市農廣校的幫助下,通過開展經常性教育培訓,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運用農業生產新技術,發展草莓和甜瓜生產,全村農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現已成為全鎮學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農業發展就是要通過農民教育培訓,讓農民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依靠科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目標和任務
我市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目標是:通過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培養一大批覺悟高、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經營的新型農民。按照《農業部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養具有中等專業生產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1000名,綠色證書學員1萬人,種養加生產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鄉村科技人員2000人,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2.5萬人。
今年的任務是:
(一)以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實施為重點,培養一批熱愛農業、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今年全市將培訓中等專業技術實用人才200人,每鎮20名。
(二)以培養骨干農民為重點,繼續實施農民綠色證書工程。今年全市將培訓綠色證書學員2000人,每個鎮(街道)要確保150人的培訓任務。
(三)以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堅力量為重點,大力開展青年農民教育培訓。今年全市選拔1000名優秀青年,由市農廣校統一組織進行系統培訓。
(四)以培植創業農民為重點,實施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今年將從綠色證書和新世紀青年農民教育培訓學員中,選拔500名優秀學員,通過政策引導、技術信息服務,經營理念的培訓和創業資金援助,將他們培植成為規模化或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農場主和農民企業家。
(五)以農民增收為重點,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訓轉移農民工5000人。各培訓單位要切實做好用工信息調查,提高培訓質量,做好農民工的安置和就業后服務工作,使他們出得來、留得住、富的快。
三、組織開展“三進村”行動,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
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的戰略決策和最近農業部做出的在全國百縣萬村開展以培訓教師進村、人才培養進村、媒體資源進村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我市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組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采取進村入戶方式方便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增收致富和自我發展能力。由市農業局牽頭,組織農廣校教師和農業科技人員組成培訓教師隊伍,圍繞我市主導產業,進村入戶開展教育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切實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建立培訓教師下鄉進村責任制,每個培訓教師負責聯系1-2個村,包幫3-5個農戶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結合農時季節和生產發展需要組織農業科技講座,播放技術光盤,發放農業科技資料。每年進村開展技術指導或服務要達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大篷車、廣播電視、多媒體、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點和農業科技光盤、錄音、電話等媒體資源進村,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農廣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富早班車》和中央電視臺7套《農廣天地》欄目科技節目的宣傳和播放,對適合我市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節目要制成光盤或錄像通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定期對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播放。配合招遠電視臺《金都農業》電視欄目做好農業科技宣傳,聯系村要建立一處農業科技書屋,使農業科技書屋成為豐富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農業局和農廣校要管好用好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和農業科技大篷車,使兩部車成為黨的政策的宣傳車、農業教育培訓車和農業技術服務車,保證直通車每周下鄉進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農村,貼近農民,貼近實際,開展人才培養進村活動。為方便農民學習,降低培訓費用,要盡量到村辦班,以村為單位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重點村每年舉辦各種培訓班要達4次以上,培訓農民300人次,培養綠色證書學員30人。圍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中專生計劃”的實施,每個重點村應培養中專以上學歷實用人才3-5人。
實施“三進村”行動,是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更加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實際,對于促進農村穩定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把“三進村”行動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采取得力措施,確保“三進村”活動取得實效。工作中要堅持高標準,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話二十字”要求,把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行動與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結合起來,同步推進,整體打造,全面發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發展綱要確定的目標和年初制定的培訓任務,落實好培訓內容和工作措施。農業局要制定好實施方案、培訓計劃、培訓內容、教師聯戶責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證“三進村”活動按著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各鎮(街道)政府要積極配合農業部門做好“三進村”活動的組織領導,人員安排和示范村、戶的選擇安排等。在資金,人力和培訓場地給予必要的支持,確保“三進村”活動取得實效。生產發展,生產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和“三進村”活動必須始終把握住這個重點,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關鍵技術和問題,進行培訓,開展服務,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讓農民真正看到“三進村”活動帶來的變化和實效。
同志們,前段市農業局和農廣校圍繞“三進村”行動方案,同夏甸鎮政府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討,已經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三進村”行動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會議結束后,各鎮(街道)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會議要求,以夏甸鎮的經驗做法為基礎,再創新,再發展,以更大的成績回報各級領導對招遠市工作的支持和關心。
在全市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為了探索農民科技培訓的新途徑,創建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技術服務的新機制,造就一大批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設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積極組織申報了中央三部委(農業部、財政部、團中央)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現已被確定為2005年度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縣之一。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有助于促進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切實組織實施好該項目,現就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明確目標任務,突出培訓重點。
按照“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輻射千家萬戶”的技術培訓思路,圍繞我市水稻、小麥生產,以骨干農民培訓為重點,構建提升廣大農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體系。在全市選擇2000名常年從事農業種植生產、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有一定的種植規模、能帶頭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在當地起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骨干農戶,組成40個教學班進行重點培訓。組織全市農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對骨干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和面對面、零距離的全程掛戶培訓,通過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懂經營、善管理、輻射能力強的骨干農民,簡單地說,就是動員市鎮兩級農技人員,結對掛戶2000名骨干農民,輻射帶動20000名一般農民,促進我市稻麥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構建市、鎮、村三級服務的長效機制。
培訓內容重點圍繞我市優質水稻、中弱筋小麥2個優勢主導產業,以3個優質水稻新品種、2個專用中筋、2個專用弱筋小麥新品種,針對作物生長周期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優質稻米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機插秧、麥套稻、水稻小苗拋栽,水稻條紋枯病防治技術,中弱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小麥精量播種技術,稻套麥等技術以及農業產業化,市場營銷,農業法律法規,創業等培訓。
二、狠抓措施,精心組織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
(一)建立組織體系,打牢項目實施基礎。
1、建立項目領導小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袁中飛擔任組長,市政府辦、農林局、財政局、團市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項目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管理等項工作。各鎮圍繞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中心,要成立相應的工作班子,分管農業的領導要親自抓,農業助理、農業農機服務中心主任要具體抓,并明確工作職責,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2、建立市鎮兩級培訓體系。
建立市級講師團。項目聘請揚州大學農學院院長王余龍教授為技術總監督;聘請揚州農科院院長馬談斌研究員任技術培訓監督。從市級農業技術人員中挑選34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勤奮敬業、業務精良的同志組成市級講師團。市級講師團負責對各鎮的師資培訓和骨干農民為主要對象的重點班培訓。講師團成員要因地制宜,根據作物生長進程結合生產上出現的問題認真備課,授課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小麥、水稻生長期間,對骨干農民進行5次現場指導和跟蹤服務。市級講師團的成員要常下鄉、常在鄉,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鄉進行技術培訓、指導。
建立鎮級講師團。各鎮要從農技人員中選擇具有一定技術水平、推廣實踐經驗的人員組成講師團,每鎮4-8人。鎮級講師團負責對各鎮的骨干農民進行現場指導,以及對一般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并進村入戶對骨干農民、一般農民進行巡回指導。鎮級講師團成員每人負責3-5個村,實行分片負責、包干到人。
成立教學班,明確班主任。為便于管理,集中統一培訓,我市將2000名骨干農民分成40個教學班,每班50人,從各鎮講師團成員中選擇具有較強工作責任心和較高的農業技術水平、熟悉農業推廣工作和了解農民需求的農技推廣人員擔任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好培訓,做好教務管理、學員管理、考試考核等項工作,及時發放培訓教材、明白紙,做好教學日志、考勤記錄。班主任同時兼任巡回技術指導員,每人承包4-5個村,聯系掛鉤40-50個骨干農戶,在生產關鍵時刻深入田頭巡回指導。
(二)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嚴格按序時進度實施。
1、合理確定項目實施區。根據省培訓方案和上級有關會議精神,我市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將全市13鎮、211個行政村列入實施區。鎮級項目實施率達到100%,村級項目實施率達到70%。確定仙女鎮、大橋鎮、宜陵鎮、吳橋鎮、浦頭鎮等5個鎮為中弱筋小麥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的項目實施區;確定小紀鎮、邵伯鎮、武堅鎮、樊川鎮、真武鎮、丁溝鎮、郭村鎮、丁伙鎮等8個鎮為優質水稻高效栽培技術為重點培訓的項目實施區。
2、科學安排培訓計劃。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結合農時季節、農村生產、生活特點安排培訓內容,保證培訓內容具有相對連續性和適應性、實用性。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優質水稻和中弱筋小麥培訓的時間,次數、地點和方式。
中弱筋小麥培訓項目實施鎮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集中培訓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內容是中弱筋小麥優良品種介紹、種子處理、群體質量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二次安排在11月,內容是中弱筋小麥無公害生產技術,苗期管理及化除技術,企業經營與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內容是中弱筋小麥拔節期管理,增磷補鉀技術;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內容是中弱筋小麥“兩防一噴”技術,農村政策法規;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內容是中弱筋小麥適期收獲和貯藏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巡回指導5次,指導內容是中弱筋小麥種子處理,麥田化除技術,苗期、返青期、拔節期、后期管理技術,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等。
優質水稻培訓項目實施鎮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集中培訓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內容是水稻優良品種介紹、種子處理、水稻生產標準化技術、育秧技術、輕型栽培技術(含麥套稻、直播稻、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內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蟲草防治技術、水稻高產群體質量栽培技術;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內容是水稻擱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內容是科學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蟲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內容是水稻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產品加工。巡回指導5次,指導內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擱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漿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水稻收獲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各鎮要認真按項目集中培訓實施進度和方案安排好組織和實施工作,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幾個適合本鎮推廣應用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讓農民掌握2-3項實用新技術。組織好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做到通知不漏一個、培訓時不少一人,同時選擇好培訓地點,盡量減少農民出行的時間,方便農民就近參加培訓,同時兼顧培訓和輻射帶動作用,骨干農民重點教學班培訓地點可以鎮農技學校為主,一般農民普及性教學班培訓地點可選擇在村農民學校、田間地頭。
(三)創新培訓形式,提高培訓效果
整個培訓工作采取“五個一”培訓模式,即為骨干農民發放一張專家咨詢卡、一本培訓記錄薄、一張明白紙、一本技術資料、一份專業技術生產光盤。在培訓方式上要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即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巡回指導相結合;室內與田間地頭相結合;請進來與派下去相結合;教師授課與現場示范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
1、編印培訓教材
市農干校要認真按照培訓內容組織有關業務技術骨干編制科普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培訓教材,結合本市實際,重點圍繞優質水稻和中弱筋小麥生產的各生育階段,從田間準備,播種期,生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階段的管理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不同栽培方式高產栽培技術,選擇2-3個優良品種,編寫技術手冊、明白紙、生產流程圖等培訓資料,印刷2萬份,發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冊。
2、建立農民科技書屋。
為進一步拓寬為農服務的廣度,挖掘為農服務的深度,結合項目實施,在全市13個鄉鎮選擇學習熱情高、能率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對周圍農戶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民家庭建立30個農民科技書屋,以便周圍農民查詢,及時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新信息。
3、實施創業培植工程。
以此次項目培訓為契機,推進農民培訓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骨干農民中選擇20名年齡較輕、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產業基礎、有一定創業欲望、自愿長期參加培訓的優秀學員,進行創業培植試點工作,到我市農干校進行集中培訓一個月,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培養出一批新型農場主、農民企業家。
4、采取多種培訓方式。
針對培訓對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訓內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辦法,全面開展培訓工作。一是多層次開展培訓。市以農廣校為主陣地,著重對市鎮兩級講師團成員,按計劃進行提高性培訓;鄉鎮以農技校為陣地,由市級講師團成員對骨干農民進行培訓;鎮級講師團對一般農民進行普及性培訓。二是多形式開展培訓。在“五個一”培訓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要求,采取集中辦班、專題講座、進村入戶、發放資料等多種培訓形式,做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相結合、項目培訓與送科技下鄉活動相結合,在各鎮建立試驗示范基地,作為現場培訓指導農民的試驗田,由單純指導農民變為帶著農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開展培訓。培訓過程中,除利用確定的掛戶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外,繼續開展農技110咨詢服務,24小時開通熱線電話,幫助農民解疑釋難,利用江都市電視臺《農民電視課堂》節目,介紹新品種、新技術,播放無公害栽培技術、病蟲草防治技術等,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提高培訓效果,擴大培訓的輻射面。
三、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對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管理
1、加強制度建設。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訂《講師團成員工作守則》、《班主任工作守則》、《項目實施先進個人評選辦法》、《優秀學員評選辦法》等管理規則。各鎮、各部門、講師團成員要嚴格遵守
2、建立培訓師資、學員(骨干農民)檔案。設立專門的檔案柜,并利用計算機進行檔案管理,由市農廣(干)校專人負責。鄉鎮一般農民普及班的檔案由各鄉鎮確定專人負責,并及時報市農廣(干)校匯集存檔。
3、建立講師團成員評價考核制度。通過對農民的訪談和由骨干農民填寫評價表等方式對培訓人員進行考核。通過評價和考核,聽取骨干農民及一般農民及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對培訓項目實施工作得力的先進單位、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將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從而確保2005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
4、建立學員考試、考核、發證制度。學員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理論和實踐課后,參加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規定的考試和考核。考試、考核合格的學員,經市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由市人民政府頒發農業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統一印制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合格證書。
同志們,我們要以這個項目實施為契機,營造項目實施的濃烈氛圍,整合現有資源,組裝現代農業新技術,進一步加大農民培訓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我市農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在全縣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鄉鎮計劃生育工作專題會議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