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馬、毛、鄧繼承發展關系
時間:2022-06-14 09:02: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馬、毛、鄧繼承發展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正當全黨,全國和全軍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認真學習,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時候,經濟學院黨總支將及時摘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習心得,號召全院黨
員同志認真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把學習研究科學發展觀引向深入.
本期目錄
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及其重大意義.......................................................................2
樹立科學發展觀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6
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價值目標..........................................................21
2
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及其重大意義
冷溶
最近,由組織編寫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一書出版了.結合對這本書的學習,談幾點體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同志強調指出: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好當前和今后的工作,"關鍵是要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頭腦,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真正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各項具體工作中".
做好理論武裝全黨的工作,首先要加強理論學習和研究.科學發展觀是怎樣提出來的它與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思想是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正確理解它提出的重大意義搞清楚這些基本問題,對于正確,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做好武裝全黨,統一思想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學發展觀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
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發展的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它與我們黨關于發展問題的思想是一脈
相承的.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類社
會基本矛盾的學說,人民群眾的觀點,批判資本主義畸形發展的觀點,人與人,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觀點等,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
問題思想的全部理論基礎,是科學發展觀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和來源.列寧領導俄
國進行了7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的思想,幾乎
涉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所有重大問題.這些思想盡管是初步的,但對于后人思考和
探索社會主義發展問題具有重要啟示.同志借鑒蘇聯發展經驗和教訓,提
出,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
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認為,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個主要教訓,
3
就是沒有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所以,他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這些重要觀
點,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是科學發展觀重要的理論來源.
應該強調,科學發展觀更主要的,是直接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
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發展的思想.它們之間一脈相承,繼承發展的關系,明顯
地表現在理論思路,基本概念,豐富內涵和語言表述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
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領導現代化建設第一步戰略目標,即實現溫飽階段的實踐中形成的發展思想.在這一階段,我們黨提出并牢固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戰略布局.
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建國以來20多年的經驗教訓,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全黨全國上下對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具有這樣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國發展成功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由于鄧小平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鮮明和堅定態度,我們黨才真正牢固樹立起了這個認識.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鄧小平同志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并沒有忽視全面發展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理論命題,就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他說,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針.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上,許多全面發展的思想和戰略,最早都是由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比如,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他提出沿海和內地發展"兩個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別強調,要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避免兩極分化,縮小地區間的差別,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他說,"分配問題大得很","要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資源,堅持
開發與節約并重的方針.他高度重視保護環境問題,認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經濟4
建設一樣,"都很重要".他是我們黨最早認識到要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領導人之一,主張"限制人口增長應該立法".他是我國全民義務植樹的倡導者,并每年堅持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鄧小平文選》只收入了兩個題詞,一個是關于教育要"三個面向"的,一個是關于植樹造林的,都是關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在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經常使用"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這樣的概念,比如"持續"在《鄧小平年譜》中就出現過17次.
應該承認,當時我們講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經濟.這樣講,主要是基于我們黨剛剛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又處于解決溫飽階段,突出矛盾是首先解決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問題.現在,有些同志講科學發展觀講得不全面,不客觀,認為是從過去的"以物為本"轉到"以人為本",是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為全面發展.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黨從來是講以人為本的,只不過沒有用這個概念而已.鄧小平同志歷來強調,要以人民群眾是否高興,滿意,擁護,贊成,作為衡量改革成功的標準,要求把發展的成果落實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去.那種認為"現在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全面發展"的說法更不妥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落后的問題,在相當長歷史時期,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直到今天,我們講科學發展觀,第一條講的還是這個.現在有人講,鄧小平同志講的"小康社會"就是指人均800美元.這也是不對的,是沒有好好讀他的著作.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有一篇是1983年他視察江蘇時的講話.他講了"小康社會"六方面特征,包括保障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精神面貌社會治安等.這就是全面發展的概念.我們必須全面理解鄧小平同志關于發展的思想.
第二階段,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即總體上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階段形成的發展思想.這一階段,我們黨開始強調并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形成一系列關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點,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學習同志的講話,明顯感到,他講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全面發展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強調實現全面發展.
5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吸取了80年代在實際工作中一度出現的"一手硬,一手軟"的教訓,更加強調全面發展.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這樣一個重要概念.他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綱領,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發展了鄧小平同志"兩手抓"的思想.他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充分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想.比如,他強調,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十二個重大關系.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走既有較快速度又有較好素質的發展路子.發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要進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他提出"兩個轉變"的思想,即:經濟體制上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式轉變為集約式增長.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這一時期,黨中央還做出一系列關于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如1994年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等.
總之,在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黨越來越認識到并強調了全面發展問題;認識到,在這一發展階段實現的小康,其特點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即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應該說,科學發展觀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和概念,在這個時期已經提出來了.同志關于發展的思想,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做了充分理論準備.
第三階段,是十六大以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
段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在全面總結改革開
放以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發展思想.這一階段,我們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
的階段性特征,針對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已成為全局性突出問題的情況,及時,創
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
題逐漸顯露出來,主要表現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突出,即"五個統籌"所涉及的各
個方面.
6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在90年代已經開始認識到.2003年初"非典"的發生,
使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有了緊迫感.
"非典"主要暴露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事業發展落后,即經濟發展和社
會公共事業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這在衛生事業落后這個最薄弱環節上突出表現出
來.另一個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因為衛生事業落后突出反映在農村,"非典"控制
的難度也主要在農村.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同志在總結抗擊"非典"工作的
講話中說得很清楚,他提出要進一步研究并切實抓好的九方面工作中,第一個就
是"要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工作";第二個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城
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
"五個統籌"所涉及的五個方面的問題,最早認識到并提出解決措施的,是人
與自然的矛盾,在1994年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然后是解決區域經濟發展
的不平衡問題,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1年11月我國加入WTO以后,
我們對國內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矛盾的認識也加深了;"非典"的發生,又使
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城鄉發展的矛盾有了切身體會.這樣,就對各方面
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都有了認識.所以,對全面發展的認識,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是隨著實踐發展,一個一個逐漸深化的.現在,發展不平衡已經不是個別領域的
現象,而是成為影響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因此,也就需要從戰略全局高度來思考
和解決.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飛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這一飛躍的標志,是"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
"非典"剛發生時,同志在廣東視察,講了這樣一段話,"要堅持全面
的發展觀,通過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創新優勢."其中的新話,是一個
"觀"字,這個"觀"字很重要.所謂"觀",就是對事物總的看法和根本認識.提出
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這說明,此時同志已開始從全局戰略高度思考發展
問題.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明確使用了"科
學發展觀"概念.隨后,十六屆三中全會,同志對這一概念做了闡述,增
加了"以人為本"的提法,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
展觀"的完整表述.以后,他在200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4年3月全
國人口與資源環境工作會議等一系列講話中,對科學發展觀做了系統全面的闡
7
發.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全面體現并進
一步闡發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就這樣逐漸成熟地提了出
來.
通過上述回顧,可以清晰看出,我們黨的發展思想,正如《讀本》所說,是
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每一階段的認識,是與當時在實踐中面對的問題相聯系
的.科學發展觀既繼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據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在發展不平衡問題已成為全局性突出問題的背景下,進行理論創新的成果,
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二,科學發展觀第一次形成了我們黨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實現了在
發展問題上的認識飛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從以上看,每一代馬克思主義者,都提出了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內容十分
豐富,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對
我們黨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系統概括,使我們
對發展問題形成了總的認識和看法.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重要概念,馬克思主義
經典作家,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和同志都有過論述,但提出"科學發展觀"
這個總概念,提出"以人為本"和"五個統籌",并把它們與"全面","協調"和"可持
續"發展聯系起來,形成系統的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體系,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
史上還是第一次.《讀本》指出,科學發展觀"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
義發展的系統理論".
這一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這一理論的總范疇和總概念.它揭示了這一理論的本
質規律.有了這樣一個總范疇和總概念,才可能把一些零散的認識系統化,形成
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這個概念的提出意義十分重大,是我們黨對發展問
題認識飛躍的標志,也是這一理論形成的標志.第二,"以人為本"是這一理論的核心.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地提出"以人為
本",并把它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發展的目的問題.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明確了發展與"人"的關系,強調發展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而不是"物".二是這里的"人",是指最廣
8
大人民群眾,而不是少數人,強調"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是科學發展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強調人民群眾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斷發展的,進一步把人民群眾現階段的需求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和目標統一起來.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理論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闡釋,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理念在發展問題上的要求.
第三,"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這一理論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涉及有關發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們對發展的要求從整體上有了一個全面,系統,
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這三個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同志做了完整闡釋.他說,"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
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這三個概念與"以人為本"相聯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體系的全部內涵和基本要求.
第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機統一,是這一理論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怎樣做到又快又好發展,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這個問題一直集中體現在經濟建設同其他各方面建設的關系上.鄧小平同志和同志對此都有論述.科學發展觀提出后,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更加清楚,明確了.同志指出:"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為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
物質基礎".同時,"只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經濟發展更加持續,快速,健康,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五個統籌"的思想統一起來,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
第五,科學發展觀從哲學高度升華了我們黨的發展思想.它是我們黨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但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發展問題上的運用和反映,也從發展觀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闡發,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我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發展實踐的過程,
9
也是我們自覺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
科學發展觀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的理論創新中,處于核心位置,是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經濟建設上,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過程中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在政治建設上,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礎上的發展觀.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決策要通過民主的程序來實現,發展要在法制的軌道上進行,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只有這樣才是科學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
科學發展觀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先進文化的最新成果,對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領域的建設具有指導意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在社會建設上,科學發展觀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實現社會和諧首先要做到科學發展.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社會和諧的角度促發展,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方面反映和檢驗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效.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它的產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三,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重大意義:從發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搞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重大意義,需要從各方面加以闡發.這里,著重從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過程中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非典"的啟示,但還有更為深刻的必然原因.它是與黨中央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相聯系提出來的.同志在江西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
10
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志在提出和闡述這個重大概念時,聯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這不是偶然的.一點,從隨后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關系上看得更加清楚.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思想,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被正式寫入黨的文件和會議公報中的.那么,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十四大以后,我們開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總結這十幾年的實踐經驗,可以得出兩方面結論:
第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是好的,既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發揮了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整個社會充滿了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速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發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這一點,如果和世界上同樣搞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同的發展中大國相比較,看得更加清楚.就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當初普遍懷疑這條道路能否成功,預言很快會失敗,出現動亂的聲音,現在大大減少了.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是能夠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我們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
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堅持這一改革方向,決不能懷疑和動搖.第二,也要看到,我們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這里既有市場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的問題,也有市場經濟固有缺陷帶來的問題等.
關于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深刻分析.他們指出,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以及資本積累規律等,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是配置資源和提供激勵的有效方式,效率高,有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明顯缺陷,即帶有盲目性,無序性等,如不加以限制,會導致發展的不平衡,產生兩極分化,破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們對市場經濟兩方面的情況逐步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就反映了這樣一種認識.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次全會文件起草時,在黨中央集中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在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理論精華.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為今后如何搞市場經濟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正11
確的方針.
(二)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的發展觀.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充分發揮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實際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發揮市場優勢,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現在,世界上搞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幾乎都面臨著相同問題,但都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出路.那么,我們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這個特殊本領就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市場經濟的缺陷,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定認識,想了一些辦法.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資本主義自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回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遵循了相同規律.在發展初期,運用自由市場經濟煥發出了巨大的生產能力,獲得了經濟高速發展.但很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來,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國內資源枯竭,市場飽和,環境污染,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能是發動戰爭,對外掠奪資源,強占市場,轉嫁國內社會矛盾,從而給人類社會和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打起來的.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些辦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控制市場經濟的宏觀和微觀的經濟理論,使它們的市場調控能力有所加強.但是,這并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已經解決了市場經濟的缺陷.二戰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爆發像過去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沒有發動新的世界大戰,一個重要原因,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掠奪世界的方式和途徑有所變化,主要是通過先發優勢,通過它們掌握的金融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等生產要素,在世界上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來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成了列寧所說的巨大"食利國"集團.它們現在主要不是通過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方式(必要時也發動局部戰爭),而主要是通過這種"游戲規則"來攫取財富,把國內矛盾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身矛盾.其結果,是造成南北差距越拉越大.資本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它們所能做的,就是把這些矛盾轉嫁到全世界,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矛盾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怎樣發展起來,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
12
所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始終是一個充滿痛苦,戰爭,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不能解決市場經濟的缺陷的問題,不在于它們是否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使它們即使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克服.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社會主義,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關于這一點,鄧小平,和同志都有明確論述.鄧小平同志在晚年說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發人深省,很需要闡發的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里就在四個堅持."同志和同志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更有許多深刻的思想.同志在《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書中多次談到這個問題.他說:
"我們強調充分看到市場的優點,并不是說市場是全面的,萬能的,市場也有其自身的明顯弱點和局限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發揮計劃調節的優勢來彌補和抑制市場調節的這些不足和消極作用,把宏觀經濟的平衡搞好,以保證整個經濟的全面發展.在那些市場調節力所不及的若干環節中,也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配置資源.同時,還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收入再分配的調節,防止兩極分化."他一再強調,要"善于把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同市場機制結合起來","要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克服市場缺陷.
同志在關于科學發展觀的講話中,更加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市場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覺運用市場機制的能力,不斷增強駕馭市場的本領,做到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有效克服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現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在某些領域和方面發展得還不夠充分,成熟,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同時,市場經濟的一些缺陷也顯露出來.對市場經濟的缺陷,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讀本》指出,要"注重克服市場的缺陷和不足,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而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中國市場經濟能否成功的關鍵.13
鑒于市場經濟固有缺陷的特點,我們黨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正好可以對付它們.比如,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沒有私利,也不允許形成大的利益集團而為其所左右;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優越性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等.所以,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醫治市場經濟固有缺陷的"一劑良藥".十幾年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清楚告訴我們:越是搞市場經濟,越要加強宏觀調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強調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越要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維
護黨中央的權威,做到集中統一.
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加以努力,特別是要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微觀經濟學理論,并拿出一整套具體的措施辦法來解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好我們特有的政治優勢.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觀,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政治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首先應該從這樣的政治高度上來深入學習理解科學發展觀.(三)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搞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導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我們從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更為長遠的歷史過程看,則還有更為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認識到,人類社會的歷史盡管是由有意識的人來推動的,但也是一個客觀的,有規律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相當成熟的基礎上,才能為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所代替.社會主義政治革命的成功,并不能一下子改變生產力落后的事實,不能超越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實踐證明,我們可以跨越社會主義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峽谷",但不可能跨
越生產力發展的"卡夫丁峽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道理,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吸取了前蘇聯搞社會主義的嚴重教訓,更主要是經過自己幾十年曲折艱辛的探索,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才終于認識到的.鄧小平同志曾說:蘇聯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現在也吹不起牛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們也沒有14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思考".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結論,就是回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來,按照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經濟,搞市場經濟.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后來蘇聯解體的嚴重教訓,使黨中央終于在1992年下了這個決心,并且統一了全黨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經歷了兩個階段的探索.第一階段,從1917年列寧在俄國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條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從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開始,探索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第一階段的后十幾年,鄧小平同志已經開始了新嘗試,可以看作是一個有意識向第二階段過渡,并最終開辟了一條新道路的至關重要,意義重大的時期.
這兩個階段的探索,都是馬克思不曾講過的,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嘗試.第一階段的探索,曾經創造過許多輝煌,但教訓也是深刻的.現在,我們正在經歷著第二階段的探索.在這一階段,"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已經深化為"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從執政黨建設的角度入手,進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學發展觀則是從發展的角度入手,進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因此,科學發展觀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道路上,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后產生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發展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現在,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上的探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能否克服它們,關系到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更關系到這條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終取得成功.現在,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決的根本辦法,使我們在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向前邁了一大步.當初,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看到資本主義畸形發展的弊端,
為人類社會指出一條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道路.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中國的實際,按照馬克思主義指出的方向和原則,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鄧小平同志的事5
業,在這一開創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條道路上的繼續.它的提出,使我們進一步的成功探索有了更加堅強有力的保證.
同志指出: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句話,不僅是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這樣的時間意義上說的,也應該理解為,由于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這樣的新認識上說的.我們應該站在這樣的高度上來理解這句話,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更加堅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覺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馬克思主義指引的正確方向,健康發展.16
樹立科學發展觀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李君如
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過程中堅持科學發展觀,關鍵在于能不能以創新的精神解決好改革和發展中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我們要努力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重視,最關心,最能獲得實惠的問題,以保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的改革正處在攻堅的階段,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面對著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進一步體會到,要按照中央要求的那樣自覺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改革和發展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我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因為實踐有這樣的需要.自從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在如何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系問題上,在如何正確對待科學發展觀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原則的關系問題上,在如何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系問題上,以及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如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特別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問題上,經常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模糊認識或錯誤觀點.這種情況,值得警惕,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這些認識或觀點都涉及到如何正確地處理樹立科學
發展觀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系這一極其重要的原則問題.那么,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基本路線是什么關系呢
我們都知道,科學發展觀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論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的時候提出來的.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決定》指出,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17
經驗,全面落實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決定》提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則"即五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重溫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有意義的,因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科學發展觀與黨的基本路線的關系問題上,第一,科學發展觀是在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來的;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根據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提出來的;第三,提出科學發展觀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基本路線.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候,就必須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而不能損害或違背黨的基本路線.我們把樹立科學發展觀提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樣的高度來理解,才能更加全面,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高度來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我們都知道,鄧小平同志為我們黨所作出的一個杰出貢獻,就是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條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目標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在兩個基本點支持,保障和推動下的經濟建設,必須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結合,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志在論述這條基本路線的要義時,明確地指出過:"黨的基
本路線是一個中心,不是兩個中心;是兩個基本點,不是一個基本點";還多次強調"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多次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多次強調"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還多次強調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與協調,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些重要思想,深刻地指出了黨的基本路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18
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發展的路線.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強調了我們在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時候,在指導發展的時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因此,聯系黨的基本路線來理解科學發展觀,一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始終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我們解決公平問題也好,解決教育和衛生等社會建設問題也好,都必須建立在經濟高效率發展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二要始終把發展同兩個基本點和三大目標有機地統一起
來,堅持科學發展,也就是要在四項基本原則的保障下和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即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決定了我們在發展中,不能動搖乃至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能懷疑乃至否定四項基本原則.這些重大原則,都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其次,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高度來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夠幫助我們在各種
復雜情況下更加自覺地樹立科學發展觀.我們都知道,鄧小平同志是在深刻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是在深刻揭示我國社會的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為我們黨制定這條基本路的.這說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根據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反映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觀.我們講要自覺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自覺地堅持科學發展觀,這種"自覺"就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科學認識基礎上的自覺.再次,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高度來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堅定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對于黨的基本路線,同志曾經以非常鮮明的態度強調:"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他強調"堅定不移,毫不動搖",針對的是有些人對黨的基本路線或"左"或右搖擺的情況;他強調"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針對的是有些人片面地如"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地對待黨的基本路線的情況.今天,我們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候,面臨著類似的情況.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排除來自"左"的障礙和來自右的干擾,才能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19
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能否制定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黨的基本路線,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能否以科學的發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同樣也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我們曾經制定過"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基本路線,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極大的曲折;我們在制定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以后,又發生過有人試圖從"左"面或右面偏離黨的正確路線而使黨的建設面臨重大困難的情況.今天,我們如果不能堅持科學發展觀,就難以應對21世紀的中國在進一步發展中將要遇到
和已經遇到的種種復雜矛盾的挑戰,甚至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因此,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過程中自覺地堅定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五個統籌",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和現實
的意義.
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過程中堅持科學發展觀,關鍵在于能不能以創新的精
神解決好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黨中央指出,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
它不僅意味著我們面臨著新的任務,而且意味著我們要解決好歷史和時代提出的
種種問題和挑戰.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既有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形成的深層次
問題,也有今天遇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問題,包括國有企業改制中的問題,"三農"問題,財政和金融問題;有的是社會領域的問題,包括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沒有能夠很好解決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問題,也包括教育和衛生體制改革問題;還有的是政治體制改革領域的問題,包括建設符合中國實際的政治文明,也包括建設服務型政府和實行善治問題,等等.由于經濟,社會,政治領域各不相同,改革和發展的具體方式和目標也肯定會有所不同,必須進行分類研究,分類指導,分類推進.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從我們面對的各方面實際出發,形成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改革攻堅和可持續發展思路,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
實際上,我們只有解決好了改革和發展中的那些重大問題,才能真正統一大家的思想,自覺地堅持科學發展觀.因此,面對這樣那樣的不同意見,最根本的,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與此同時,我們的精力和才干不應放在那些無謂的爭論上,而應該整合科研資源,組織科研力量,扎扎實實地研究那些事關改革開放大局,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
20
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發揚理論創新精神,推進實踐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我們黨一再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現在我們在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不少問題,都只有按照創新的精神去努力,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途徑.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鼓勵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爭取獲得突破性的進展.與此同時,要努力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重視,最關心,最能獲得實惠的問題,以保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樣,科學發展觀就可以落到實處,黨的基本路線就可以得到有效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夠全面地積極地健康地向前推進.
21
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價值目標
劉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又是一種
凝聚社會力量的價值目標,是歷史運動與價值目標的統一.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
展,大大深化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價值目標的認識.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發展是貫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紅線和主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
業,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的問題,特別是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主題和核心,就是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繼承了我黨在發展問題上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總結我國二
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站在時代高度總結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大大深化了對發展地位,內涵和本質要求的認識.圍繞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等問題,科學發展觀都賦予"發展"以更加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它把發展看成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建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主張要從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區,各個方面的聯系,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的聯系中把握和推進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順應世界潮流和時展趨勢的明智選擇,是科學發展觀合乎邏輯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取得輝煌成就的大好形勢下,在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在機制體制不斷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在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日益增強,社會訴求日益增多,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碰撞日益劇烈,各種矛盾
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在于:(1)22
是充滿發展和創造活力的社會,即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質財富相對豐裕;(2)是促進公平和正義的社會,即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整合;(3)是有序,安定的社會,即通過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使不同的利益群體和個人各得其所,和睦相處;(4)是民主法治的社會,即社會成員的民主權力制度化,法律化,社會成員之間和睦相處;(5)是誠信友愛的社會,即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6)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從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必然過程,也是創新理論合目的性合規律性的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確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勇于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
二,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義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認為,社會發展是指以社會為主體的發展.它包括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社會關系的變革,社會形態的演變,社會物質生活,政
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社會各基本要素的遞進,成長,變革和完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總結歷史教訓,正視當代現實,立足中國本土,順應歷史趨勢,
借鑒全球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在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階段,本質,目標和發展規律進行深刻闡述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提出當代中國必須采用和實行的科學發展觀.這種發展觀集中體現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的"五個統籌",做到"五個堅持"上.這些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全新詮釋,蘊含著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的發展內涵,表明了我黨對中國特色的認識已經從一般的經濟,技術的層面上升到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的高度,進入到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系統的全面進步的境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和本質內容的精辟概括.因為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五個統籌","五個堅持"中所蘊涵的全面,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深刻內涵,就是和諧發展.發展的直接而外在的表現是經23
濟增長,財富積累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其深層次的內涵則體現在社會的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質量,財富分配,人權保障等諸多方面.經濟增長固然是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客觀標志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發展.
社會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環境協調推進的社會發展過程,即表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明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多維文明協調發展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整合過程.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追求作為反映經濟增長指標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更應倡導反映總體社會發展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標體系.人類發展指標體系注重生活質量,人均壽命和文化教育等各種人文因素,充分考慮和顧及了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就此而言,發展應該是社會諸因素的綜合和全面協調的以及可持續的發展.當代中國的小康社會建設,是
治,經濟,文化和人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設,所推進的現代化是整體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在新的歷史階段的運用,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戰略上的本質要求.
三,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社會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統籌發展"作為統領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和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把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這一社會主義原則進一步具體化.堅持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演化為一種和諧發展過程,就是要通過社會有機體自身的改革和完善,不斷促進社會成員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并使這種人的主體性的不斷提升融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展之中.
把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這其中有著許多必然的理論邏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社會發展目標上的一致性與契合性,這個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就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社會價值目標的新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社會歷史24
發展過程,又是一種凝聚社會力量的價值目標,是歷史運動與價值目標的統一.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大大深化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價值目標的認識.
這一社會價值目標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是體現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人的各種能力和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多樣性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的社會關系日益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是黨的最高綱領要實現的目標.構建和諧社會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諧意味著社會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各個方面文明的全面發展和內在的協調一致.這就把黨的最高綱領的價值追求與現階段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對于增強人們的共產主義信念,腳踏實地地做好各項改革與發展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大大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認識.從社會主義的性質來說,社會主義建設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相輔相成兩個方面要求: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另一方面,必須始終堅持滿足人民群眾需要這一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民族整體素質,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三是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義基礎和價值觀念的時代內涵.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要有自己的道義基礎和價值觀念.這是一個社會激發全民斗志,凝聚民族精神,動員社會力量的理想和旗幟."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基本目標,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且使各個方面互相配合,相互促進.
- 上一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
- 下一篇:醫院廉政建設演講稿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