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情報學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24 02:2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情報學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情報學的研究論文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情報學的發展觀,就是關于情報學發展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它不僅涉及情報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問題,而且還關系到情報學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命運問題。近幾年來,情報學的學科發展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筆者利用維普全文數據庫,對1989年到2003年有關情報學學科發展方面的文章進行了檢索和統計,共檢出文獻172篇,情報學學科發展論文隨年代變化。

自1989年至2000年,我國有關情報學發展的論文數量不多,但從2001年開始,數量有了較大增長,2002年達到最高峰。筆者在全面參考國內外關于情報學的學科發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概念,擬對我國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進行初步探討。

1、情報學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了科技文獻數量的飛速增長,內容交叉綜合,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文獻載體和出版形式呈現多樣化,新陳代謝加快,出現所謂的“信息爆炸”的現象。另一方面,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收集、加工、組織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強大的武器。在這種背景下,情報學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正式誕生。1945年,美國學者萬尼瓦爾·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著名論文“AsWeMayThink”,被認為是情報學出現的標志。情報學作為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的科學,已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學科貢獻。梁戰平先生系統地總結了我國情報學及情報工作的“七項貢獻”1。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進程明顯加快,社會經濟形態逐漸由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轉型。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情報學的學科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人們對信息需求的增強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使情報學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自身基礎理論研究長期無重大突破的局面,也使情報學的發展面臨著空前壓力。20世紀80年代,在圖書情報學最為發達的美國,至少有15所被美國圖書館協會(ALA)認證的圖書情報學院被迫關閉。在我國,經歷了“情報”改“信息”的風波后,學科專業名稱也經歷了圖書情報學→情報學→信息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多次轉變。學科名稱的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情報學研究思想的混亂。由于沒有闡明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情報學的基本研究領域和學科地位問題沒有獲得解決2。相關學科的擴展和蠶食,研究資源的相對缺乏,科學研究市場化導向的日趨強烈,都使情報學的學科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3,引起了“信息科學將取代情報學”、“情報學是否存在”等激烈爭論4,甚至出現了“不知自己學科是干什么的”的情報學“迷失”現象5。

針對情報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情報學的發展途徑、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創造性觀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觀。不同發展觀在促進情報學研究深化的同時,也存在如下缺點:大多是針對情報學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而提出的發展觀,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忽略用戶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發展的可持續性;理論提出后缺乏后續深入系統的研究,無實際指導價值等。面向21世紀的情報學,迫切需要一種具有全局意義、能夠統領整個情報學的發展觀來推動整個學科的第二次革命。

2、國內外情報學發展觀簡介

2.1國外情報學的發展觀

國外情報學的發展觀主要體現在國外一些有代表性的情報學理論體系之中,具體包括:

2.1.1布魯克斯的知識觀布魯克斯(B.C.Brooks)是現代情報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情報學的基礎》。他從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出發,認為情報學是關于客觀知識的分析、組織、傳遞和利用的科學,并預言“情報學將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就像物理學是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一樣”。他建立了用以表達知識與情報關系的著名方程式,創造性地提出了“認識地圖”、“知識地圖”等概念。布魯克斯的情報學發展觀立足于對客觀知識進行分析、組織和利用,重視情報學的定量研究,提出“等級位次排序”和“對數透視規律”作為情報學定量化的途徑。布魯克斯的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哲學傾向,體現了英國唯理論派的學術傳統,對未來情報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性6。

2.1.2米哈依諾夫的科學交流觀米哈依諾夫(А.И.Михайлов)是情報學科學交流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是《情報學基礎》和《科學交流與情報學》。他將情報學研究范圍局限于科學情報,理論基礎是科學交流。米哈依諾夫注重于情報學的社會關系研究,認為情報學屬于社會科學,情報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科學交流的理論。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米哈依諾夫的理論逐漸顯示出不適應性,但其嚴謹的邏輯理論體系仍對世界情報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3薩瑞塞維克的通信觀薩瑞塞維克(T.Saracevic)是通信觀的提出者,代表作是《情報科學導論》。他在借鑒信息論、控制論的基礎上,認為情報學是專門研究人類通信現象和通信系統特性的科學。他將情報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認為情報學分為理論情報學和應用情報學兩大分支。前者研究情報特征、利用、評價等問題,后者研究知識交流的技術問題。薩瑞塞維克的通信觀反映了當時美國情報學界注重研究應用性問題的傳統。

2.1.4約維茨的決策觀美國情報學家約維茨(M.C.Yovits)從決策論的角度研究了一系列情報理論問題,如情報效率、情報價值和情報量的測度等。他認為情報是“對于決策具有價值的數據資料”,情報學研究對象是“一般化的情報系統”。決策觀的主要內容是對決策過程的情報要素進行分析,包括學習、選擇、預期價值、不確定性、效能的系統化和定量化7。約維茨的決策觀以廣義信息系統為依托,從廣義角度分析情報流、情報量,力圖使情報學成為一門精密學科。

2.1.5貝爾金等人的認知觀貝爾金(N.J.Belkin)是情報學認知觀的主要倡導者,其著名理論為“知識非常態狀態”理論,即ASK理論。認知觀是情報學在吸收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形成的。1977年,德梅(M.Demey)首次提出了情報學的認知觀概念。1981年,美國情報學家格里菲斯(B.C.Griffith)認為,“情報處理過程研究要想取得實質性進展,情報科學就必須采用或建立一門應用認知科學8。布魯克斯、薩瑞塞維克、英格沃森、德爾文、約蘭德都從不同角度對情報學的認知觀作出了貢獻。情報學認知觀的基本目的是促進所需要的情報在情報生產者和用戶之間傳播。

2.1.6德本斯的系統觀德本斯(A.Ddbons)在其代表作《情報科學:一種綜合觀》中主張從情報系統的結構的認識來理解情報學,情報學的研究范疇是情報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情報系統是知識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德本斯的系統觀對于情報系統的分析和設計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并且為情報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集成框架。

2.1.7哥夫曼理論哥夫曼從傳播角度研究情報現象,探討傳播過程動態規律,將知識傳播與傳染病傳播看作相似現象,從而提出了社會傳播傳染病學理論,形成了情報學的“傳播觀”。

2.2國內情報學的發展觀

2.2.1大情報觀大情報觀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情報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報的局限,與社會、經濟、管理等情報有機結合,面向經濟,面向社會,改善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陳大輝認為,大情報學的建立將使情報學、圖書館學、目錄學、檔案和出版發行學作為其分支應用學科獲得廣闊的發展前景9。文獻10在分析大科學思維和大科學建構的基礎上,認為“大情報學”是現代情報學的未來形態。馬費成則認為大情報學觀實質上是變相擴大情報學研究對象,不利于情報學學科建設11。大情報觀突破了早期科技情報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嚴怡民認為,大情報觀實際上是一種工作觀念,即把情報學的實踐對象限定在情報工作的范圍內,情報學理論被認為僅僅是情報工作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抽象,因此難以擔當建立一般情報學的重任7。大情報觀實際上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沒有給情報學帶來實質性的發展,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情報學的發展問題。

2.2.2信息管理觀情報學和信息管理的關系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爭論。一般認為,信息管理在研究廣度上超過了情報學,而在研究深度上則遜于情報學。何佳訊等從管理學角度分析了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的淵源和聯系,強調從情報學到信息管理是“自然升級”12。同時也指出,從情報學到信息管理造成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擴大,模糊了自身的學科定位和方向。李剛等認為,以“信息管理”這門交叉學科來統帥情報學、圖書館學等學科,給人以“兒子管老子之感”13。岳劍波從信息管理鏈(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智能)出發,認為情報學是信息科學群中面向信息交流與管理的信息管理學一個子學科,情報學關心的是信息管理學的高層次問題——知識管理與智能管理2。吳慰慈在其《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前沿探尋》中指出,信息管理科學的發展將為情報學提供新的生長點和新的研究方法,促進情報學的加速發展;對信息管理的研究不能取代對情報學的研究,情報學將利用信息管理科學理論拓展研究領域14。

2.2.3知識觀近年來,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化趨勢日益明顯,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來玲認為,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化具體表現在從文獻單元向知識單元、從情報組織到知識組織、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的轉化15。李后卿對圖書情報學中的知識論進行了研究,認為將知識論的某一方面作為情報學的理論基礎尚處于探討階段16。李國秋將知識管理看作是情報學研究領域的回歸和變革17。肖勇認為情報學將成為研究知識與知識活動,包括知識的激活、擴散、轉移、組織、增值、吸收、利用等規律性的學科18。王知津等指出,由于情報本質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識”,那么知識的激活與活化當屬情報學的研究重點,對知識的有效組織、管理和利用成為情報學的核心研究內容,知識化成為情報學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9。關于知識的研究成為新世紀情報學的研究熱點,印證了布魯克斯早年提出的“情報學的任務是探索和組織客觀知識”的預言。

2.2.4整合觀吳慰慈認為,信息技術革命促進了情報學科體系的成長、發展、變革和轉型,而且在信息管理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整合作用。“情報學應該積極參與到信息管理學科群的整合過程中去”,“有助于圖書情報學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14。梁戰平認為情報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和編輯出版學,正朝著共同的研究對象、環境、目標發展,機構取向、學科取向、認識取向都趨向一體化20。文獻13等認為情報學要融合經濟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等諸多學科,走科際整合的道路,大力融合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方法發展自己。整合觀是在充分認識到情報學的綜合性、交叉性和高度滲透性特征而提出的一種發展觀。

2.2.5其他發展觀趙海軍提出以系統科學理論來指導情報學的研究,提出了情報學發展的系統觀21。姬鵬宏將情報學的發展和學科定位為智能信息學,認為情報學的核心問題是探索激活信息的自身規律,而運用智能對信息進行激活是重要手段,提出了情報學的“智能信息觀”22。趙建功提出的情報學“全息觀”認為,將“全部情報學理論融合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從而“大大改觀情報理論建設落后于實踐的現狀”23。

3、情報學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特征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認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樹立情報學科學發展觀,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情報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應有的學科貢獻。筆者認為,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3.1戰略性

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屬于一種戰略性發展觀。戰略性發展觀是指關于情報學學科發展的長遠性和全局性的謀劃,是對情報學當前與長遠、現實與未來的統籌兼顧,是對情報學未來發展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規定和謀劃。情報學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性特征要求情報學面對信息技術革命的挑戰,不斷調整和改變自身的發展策略,以長遠的戰略目標來規劃當前的行動方案。

3.2可持續性

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可持續性發展觀。20世紀80年代,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間的發展矛盾,聯合國規劃署于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已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使人類社會發展具有一種長久維持過程的狀態,即可持續性。情報學的可持續發展觀是指在保持情報學與社會、環境、經濟、技術、資源、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前提下,能夠沿著自身歷史發展軌道長期持續地發展。李國秋認為,由于情報學既具備堅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和嚴格的學科架構,又具有開放的學科研究傳統,因此情報學完全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17。

3.3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情報學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即以情報用戶的情報需求和滿足作為情報研究和情報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我國早期情報學的研究主要以文獻為中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信息和情報成為情報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并出現了“技術至上”的傾向。實踐證明,以文獻、信息、情報或技術為研究對象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情報學的核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知識及其相關內容成為情報學的研究熱點。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從文獻轉移到信息再而轉向知識,充分體現了情報學學科發展“以人為本”思想的逐步樹立,是人類認識發展的理性回歸和情報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情報學要加大對情報用戶的結構層次、信息需求、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信息系統、信息服務和信息產品都要以信息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開發,實現用戶與情報、技術、社會的協調發展。

3.4符合國情

情報學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情報學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均要符合我國特定的國情環境。朱光亞曾指出:“情報學研究不僅要從理論上探討和闡述,更重要的還應密切聯系情報科學發展現狀和我國的實際。”我國情報學研究歷來有學習國外的傳統,但各國國情差別巨大,要求我們對其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對待。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是次要的原因。近年來我國情報學發展遭遇了一些挫折,外因使情報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些不利于情報學發展的巨大變化;內因,也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情報學沒有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加強自身學科建設,沒有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學科發展戰略。美國學者哈利·M·克比里奇曾建議成立“發展情報學”,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根據本國國情創立有別于西方國家情報體系的情報學24。印度的阮岡納贊沒有一味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據本國國情,巧妙地吸引消化和改造了印度圖書館學情報學,成為“工業化西方國家以外取得獨創性理論第一人”8。總之,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有益的東西是必要的,盲目照搬他人只會成為“阻礙學科發展的絆索”25。

4、對情報學發展的幾點認識

4.1當前情報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情報學面臨的主要問題,許多學者都進行過歸納總結26,3。筆者認為,目前情報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至今沒有形成貫穿其全領域的、自成體系的、嚴密的基本理論。其客觀原因在于情報學通常以社會層面的信息作為研究對象,而社會科學工作者處于研究對象之中,容易失去客觀性而陷入主觀片面的境地。主觀原因則在于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套用觀察物質現象的思維定勢去觀察情報現象,用物質運動規律去解釋情報運動過程的規律。

2)研究對象模糊,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能主導情報學研究與發展的核心研究領域。我國早期情報學主要集中于科技情報、文獻情報的研究,隨后又出現了情報經濟熱和情報技術熱,近年來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又逐漸擴充到整個信息科學領域。研究對象的泛化,使情報學的學科屬性和學科地位更加模糊。

3)缺乏完備的研究方法。通常認為,屬于情報學的專門研究方法只有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引文分析法,事實上這兩種方法的研究對象都針對文獻的外部特征而非實質內容。沒有建立完備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報學的學科地位。

4)情報理論與情報實踐脫節。我國情報學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聯系不夠緊密,客觀上也影響了情報學的發展。情報學研究中存在的“里熱外冷”現象,就是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的反映。

5)教師知識結構亟需更新。我國情報學教育研究力量參差不齊,且相當一部分教師都是從原來圖書館學或其他學科轉化而來。情報學的跨學科性,特別是與其聯系緊密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跟不上學科發展需要,這也是造成目前情報學教育處于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4.2情報學的發展途徑

對于情報學的發展途徑及模式,許多學者也進行過有益探索。筆者認為,一門學科能否自立于學科之林,主要看其對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對社會實踐所起的作用。在問題研究深度方面,情報學首先要加速形成嚴密完善的理論體系,必須實現從現象描述或經驗體會,上升到提煉理論規律。當務之急是需要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根基的學者,通過富有創見的理性研究,將大量感性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深度,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通過對相關學科成果的消化吸收來豐富情報學理論內涵,培育學科理論內核以保持情報學的獨立性。在情報學的核心研究領域方面,要集中力量在情報理論、情報存儲、情報檢索、情報技術、情報分析方面實現學科重大突破。在實踐方面,要加強與相關學科融合,大力發展學科情報學,為學科專業服務;加強與政府或行業的溝通,為其提供專業化信息服務;通過各種形式改善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情報學專業教育水平。課程體系改革要把握好“量”和“度”的關系,吸收相關學科成果時要注意保持本學科特色和優勢。

4.3情報學的發展方向

情報學會走向何方?面對情報學近年來遭遇的種種挑戰,大多數學者都對情報學未來表現出較大的樂觀性。嚴怡民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走向21世紀的情報學有著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27賴茂生指出,“情報學的前途系于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這一對歷史車輪上,努力為促進社會信息化和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做貢獻,情報學的前途就不可限量。”28筆者認為,情報學的發展是一個分化和綜合交替前進的運動過程,社會的需要是情報學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情報學的發展過程是由所處時代的特征、社會需要、科技進步和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共同決定的。既然情報是“激活了的,活化的知識”,情報學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激活信息或知識的科學。情報學由文獻層次向信息層次、知識層次進化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加深對網絡環境下情報用戶和情報服務的研究和認識,形成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理論取向,只有多在“激活與活化知識”上做文章,情報學才有真正的出路。

5、結論

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人類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無意用科學發展觀全盤否定其他發展觀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們只是倡導用更加“科學”的精神對待情報學的學科發展規律,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情報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逐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情報學理論體系,實現學科的良性發展,使其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學科之林,為促進人類信息和知識的開發利用作出較大的學科貢獻,這是情報學科學發展觀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國情報學學科發展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梁戰平.情報學和情報工作的歷史性貢獻.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4):341~342

2岳劍波.情報學的學科地位問題.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1):5~38

3賴茂生,張莉揚.情報學的學科發展與教育問題.情報學報,2003(2):3~9

4栗莉.21世紀情報學的學科定位.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3):169~171

5張濱生.迷失了自我的圖書情報學教育.圖書館建設,2004(2):98~99

6戴維民.20世紀圖書館學情報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7嚴怡民等著.現代情報學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8孟廣均,徐引篪.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9陳大輝.關于建立大情報學的思考.中國圖書館學報,1992(1):70~74

10陳文勇,邱景昌.大科學思維與現代情報學的發展問題.大學圖書館學報,1992(5):4~6

11馬費成.情報學的進展與深化.情報學報,1996(5):337~343

12何佳訊,樓天陽.論信息管理:情報學特色和管理學視野.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15~30

13李剛,倪波.作為科際整合的圖書情報學.情報科學,2004(1):110~114

14吳慰慈,張久珍.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前沿探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15來玲.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化.情報資料工作,2003(1):21~23

16李后卿,柳曉春.圖書情報理論基礎中知識論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82~84

17李國秋.擴展型的學科滲透和融合:關于情報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情報學報,2003(12):756~760

18肖勇.論基于知識的情報學發展.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124~126

19王知津,李德升.情報學的知識化趨勢.見:情報學進展(第三卷).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

20梁戰平.情報學的新發展.情報學報,2001(2):130~135

21趙海軍.情報學研究的系統觀.圖書情報工作,1996(5):10~13

22姬鵬宏.智能信息學:情報學的發展與定位.情報理論與實踐,2002(6):404~407

23趙建功.全息情報學淺論.情報理論與實踐,1993(5):11~14

24哈利·M·克比里奇.發展情報學.圖書與情報,1992(4):71~73

25王萬宗.情報學及其發展前景.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5):3~4

26靳娟娟.情報學學科建設研究歷程的回顧與展望.圖書情報工作,2003(10):31~36

27嚴怡民.情報學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學報,1994(1):6~12

28賴茂生.情報學的發展觀.圖書情報知識,20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