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民族政策優化論文

時間:2022-04-24 11:2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民族政策優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民族政策優化論文

摘要民族政策是推進我國民族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促進民族發展方面能夠發揮中介作用、調控作用、促進作用和規范作用。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面臨政策實踐環境的諸多變化,我國的民族政策應遵循服務于各民族發展、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不斷實現優化與創新。

關鍵詞民族政策;科學發展觀;優化;創新

科學發展的實質是創新發展,促進民族發展離不開民族政策的推動,在民族發展問題上踐行科學發展觀,離不開民族政策的優化與創新。

一、民族政策的實質與作用

民族政策是執政黨民族治理理念的具體化,是政府為了處理民族問題、改善民族關系而制定和實施的法規、準則以及措施的總和。

法規和準則作為一種規范,規約和導引國家、各級政府、社會團體、普通民眾在對待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應持怎樣的態度、該如何去做,并通過褒揚與懲戒達到維護道義和秩序的目的。措施是貫徹執行和維護法規、準則的具體手段,一是國家的積極干預,即國家根據法規和準則,主動采取行動,保護和支持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為維護法規、準則的嚴肅性,對違反法規和準則的行為予以懲處。我國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以“積極干預”為主,國家主動介入到各種與少數民族相關的社會事務中,比如身份認定、社區發展、國家直接投入和管理的經濟開發項目以及國家主導的文化活動等。1

民族政策通過具體運行可以發揮出中介作用、調控作用、促進作用和規范作用。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論與民族工作實踐的中介。民族政策是執政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政治主張向具體民族工作轉化的中間環節,民族政策以法律、法規、準則等形式將執政黨和國家的民族治理理念制度化,并進一步通過規范和指導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成員的行動,外化為政府作為或公民行為,發揮民族理論指導民族工作實踐的作用。通過理論—政策—實踐的循環鏈條,民族理論會在實踐中得以檢驗。另一方面,民族工作實踐過程出現的問題又會通過民族政策的評估反饋給政策的制定者,并進而督促執政者對民族理論進行思考,對民族政策進行修正和優化。

民族政策對民族關系具有調控作用。國家憑借合法性權威,依靠政治動員力量和社會資源運用,能夠實現對政治單元內部各民族關系的調整,通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以調處和化解民族社會內部以及民族之間的各種矛盾,促進民族內部結構的優化和民族之間關系的順暢和諧,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

民族政策可以推動民族發展。我國的民族政策以對少數民族的優待和傾斜為特點,能夠以外部助推的方式,促進少數民族加快發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不少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各民族之間的差距較為明顯,發展滯后的民族社會通過自身努力難以實現常態發展,與此同時,原有的民族發展差距還會不斷加大,為此,為了實現發展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快速發展,就要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民族政策,“催化”和助推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

規范國家和民族的關系。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一方面規約著國家對民族的責任與承諾,影響著國家對民族的政治態度、地位承認和權利賦予;一方面規約著民族對國家的義務和忠誠,影響著各民族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政治信任和政治參與。2

我國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的利益。新中國成立以前,歷代封建王權以強力維護帝王的權威和國家的統一,其主要措施是實現不同民族統治者之間的聯合,但在社會內部卻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民族歧視、剝削與壓迫。新中國的成立則以各民族無產者的聯合為基礎,以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以民族區域為制度安排,結構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很快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黨的地位后,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主導,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多民族國家構建,以民族平等、團結為總原則,在意識形態和具體工作中糾正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錯誤,在民族識別的基礎上,保障和擴大各民族的政治參與,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民族政策體系,從政治、經濟、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確立和發展制定規范。舊社會遺留的民族隔閡逐步被民族團結彌合,民族歧視被民族團結化解,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不斷增加,各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境況大為改觀。盡管其間經歷了“”的沖擊以及一些環節的曲折和失誤,但民族團結進步在今天依然是主流。“歷史已經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比較好的處理民族問題,贏得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中國的具體情況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民族政策,這些政策確定了行為規范,消釋了種種矛盾,贏得了人心。”3

二、當前我國的民族政策實踐環境

民族政策實踐環境是指既定民族政策貫徹執行環節所處的環境。我國當前的民族政策實踐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構成。自然環境由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生物環境等要素組成,社會環境由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要素構成。從不同的研究視角還可以將民族政策實踐環境分為宏觀環境(整個國家的民族教育政策環境)和微觀環境(如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環境)。

由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生物環境組成的自然環境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區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一項民族政策的執行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靈活執行,避免一刀切。這也決定了國家政策要么給出宏觀指導意見,由民族自治地方配之以具體方案;要么具體針對某一區域的特點,將政策微觀化、細致化。同時,由于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民族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生態成本,在進行政策評估時,要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一并考慮。十七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為現階段的民族政策實踐環境增加了關心生態的新內容。

由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要素構成的社會環境具有時代性、綜合性、主題性的特點。社會環境的時代性表現在21世紀的民族政策執行既要面對全球化的潮流,又要保持民族性的特點,共性與個性同時關照;社會環境的綜合性是指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期,既要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又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要重視民族文化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現階段我國民族政策的實踐環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綜合性特點;社會環境的主題性是指在現階段民族政策面臨解決一些必要的主題,比如民族地區的生態環保問題、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問題、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問題、民族扶貧問題、西藏和新疆等邊疆地區穩定發展的問題等等。

政策實踐環境的變化要求民族政策隨之而動。一方面要階段性的評估、終結一些失效的、與現行環境脫節的政策。有關學者的研究統計表明,從1949年到2004年,財政優惠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50%、稅收優惠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62.5%、人口生育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75%、文化教育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92.31%、就業職業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100%、農業發展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70%、工業發展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57%、民族貿易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20%、扶貧優惠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92.31%、扶貧開發計劃執行的穩定程度為50%、扶貧專項基金執行的穩定程度為80%、對口聯合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75%、外貿邊貿政策執行的穩定程度為71.43%。4另一方面,要根據新的實踐環境要求及其衍生的發展任務的需要,制定和實施新的民族政策。新世紀以來,根據新的環境和發展任務,國家先后出臺了《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宏觀政策規劃;在2001年至2010年具體制定實施“西部地區民族自治地方企業可以定期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對西部地區實行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生態林、草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在10年內免征農業特產稅”、“對西部地區實施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特殊政策”、“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政策”等十多項微觀政策。

把握現階段我國民族政策實踐環境的特點,明晰我國當前民族政策的目標和任務,是深入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三、影響民族政策效應的因素分析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治理的指導思想和舉措,對其效應的評價可能來自于執政黨對預先政策目標設定完成情況的評估,還可能來自于政策受益群體的滿意度反饋,還可能來自于綜合的社會評價,包括一項政策對于其他民族的連鎖影響。但從根本上,有兩點會對民族政策效應的評價產生影響,那就是道義和公正。

道義是一種原則,這一原則會影響到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即公眾對民族政策內容和目的的認可和支持程度。符合道義是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的出發點。只有更多不同民族的民眾認為國家的某一民族政策是合理的、符合道義的,這項政策才會得到支持和認可,否則,將因缺乏道義支持而失去效應,甚至產生負面效應。

公正是國家政策和政府行為必須恪守的價值基礎。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政策不僅要體現公平原則,而且要自始至終地貫徹公平原則。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人們只有在體現了公平的社會規則和社會關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協作勞動、分工生產,積極創造社會財富,越高程度的社會公平就能夠創造越高程度的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5,民族政策應遵循社會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的原則。我國各民族發展不均衡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以“不公平”的傾斜性支持政策形式,朝著公平的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目標努力。但這種“不公平”不能超出公平閾6的范圍,否則,將導致逆向性歧視。

此外,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礎也是影響民族政策效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民族問題及其誘因復雜多變,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礎和效果評價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甚至是天壤之別,必須進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與民族問題之間關系的把握。如果拋開政治、文化等因素,一般來講,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過大會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但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其間的關系并不一定成立,甚至相反。

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分立主張在實現經濟富裕后反而愈演愈烈。在特殊的情況下,貧窮不僅會成為民族分立的理由,富裕也可以成為民族分立的借口,而且這種情況已不是特例,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比利時的佛拉芒人以及意大利北部“帕達尼亞”的獨立,都有這方面的原因。7此外,西方的后物質主義思潮的興起也啟示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在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或基本滿足以后,其注意力很有可能轉向對非物質生活以外的訴求,包括信仰、文化甚至是民族主義情結。

此外,民族優待政策也可能誘發新的民族問題產生。在一些國家中,政府為減少民族沖突實施一些優待政策。其理論支持是:民族沖突是民族間經濟差距的產物。實施優待政策的政府認為:這是一個成本較低的應付民族沖突的策略。為了絕大多數民族群體最終能夠平等的競爭,至少在短時期內有必要實行傾斜的優待政策;來源于客觀經濟差距的民族沖突可以通過針對這些差距的政策的實行而消除。但引出的一個后果是使另一些在優待政策之外的民族心理失衡,導致民族之間、民族群體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一些國家的事例表明,政府在施行民族優待政策的同時往往要承擔經濟和政治代價。研究者認為,如果嚴格地實行優待政策,有可能引起兩方面的負面效果,一方面引發不被優待民族群體受歧視的憤怒,增加民族沖突;另一方面優待政策增加了落后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競爭無能感,增加他們需要特殊照顧的負罪感,還會增加他們由于實際競爭失敗產生的對競爭的恐懼。8

可見,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以準確把握政策環境為基礎,還要考慮到政策的綜合效果。一個民族區域如果傳統社會特征濃厚,在信仰等方面存在顯著的民族特殊性,又存在政治精英的狹隘民族主義動員,甚至是民族分裂主義的煽動,經濟落后則有可能成為反動精英進行政治動員的借口,但經濟發展也可能會成為地區民族主義激升的基礎。為此,針對不同的民族問題,民族政策要進行“多處方”的綜合,共同致力于民族問題的解決。

四、科學發展觀對民族政策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現階段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對民族工作開展同樣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全方位地關注各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增強各民族的發展能力,幫助各民族改善生活,給予各民族更多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加快消除各民族的貧困,即努力消除各民族的知識貧困、權利貧困、人力貧困和收入貧困等。9民族政策是推動民族工作進步、促進各民族發展的重要手段,民政政策實踐過程就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

(一)民族政策以維護和實現各族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

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為根本,但它強調的不是某個人的利益和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決定了以人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中國人民,利益指的是全體人民的利益,發展指的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講,是以中國56個民族人民的利益為本,是以中國56個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為本。民族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目的是維護、保障和實現各族人民的利益,一項具體的民族政策既要使作為政策客體的民族受益,也不能損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二)更好地體現照顧

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中更重要的是要強調在政府的決策、政府的行政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哪類人。在我國,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等綜合原因,形成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基于發展不平衡而產生的民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影響到和諧社會構建大局。為此,以人為本應體現出明確的指向性,那就是加大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特別關注那些亟待加快發展的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民族之間發展的差異性、差距度決定了以人為本要具有“民族特色”和針對性,要突出強調通過民族政策激活民族發展的內部活力,讓受益的民族獲得自身永續性的發展能力,而不是一時的“福利”。

(三)更好地體現公平

社會主義民主意味著公平,意味著權利和利益的共享和共有,意味著同等地位的同等待遇。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向橫向拓展,民族成員之間跨傳統居住區域的多向流動增加,各民族內部結構性變化和民族社會分層流動加快,民族成員內部貧富兩極分化明顯,民族成員之間之地位與待遇的比較就表現得更為直接。這種局面致使相同社會分層上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為享受不同的政策,產生不同的感受,進而會影響到民族關系。因為我們的民族政策可以高度概括為是“族體共享”的政策。民族政策整體運行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時代變化,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之間的聯動性作用加強,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滲透到社會各層面、各領域,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本關懷,要體現對各民族弱勢群體的同樣關照。

五、民族政策的優化與創新

科學發展觀反思了過去發展的挫折與教訓,汲取了人類關于發展的最新理念,其內涵集發展應體現的人性倫理關懷、發展的理路與范式選擇、對發展的本質認識于一體,對民族政策的內容優化、實踐過程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將理想目標微觀化、具體化,進一步發揮民族政策的規范作用

在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初期,為了聚合民心,提高各民族成員對未來發展的預期,提出和確立民族關系和民族發展的理想目標是必要的。平等、團結、自治、發展的原則及目標設定和舊社會民族關系惡化的狀況相比,無疑激發了各族人民對未來多民族國家的向往,并積極投身于多民族國家建設。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是一種價值理想,是一種宏觀原則,也是一種發展目標,將其從抽象的信念轉化為各民族群眾身體力行的自覺需要一個過程,將其從口號、辭令層面切實內化為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一種包容、尊重、理解、善待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而以人文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并不單單是要求國家和政府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其更為深刻的內涵在于人人以人為本。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來自于政府權威,而實現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卻在民間。

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來源于社會公眾,民族政策的執行并不只是國家和政府的任務,民族工作也不只是某個或某些部門的工作。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工作因而是整個社會的工作,做好民族工作人人有責。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民族政策實踐,要在繼續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行人、財、物支持的基礎上,也要注重通過微觀化、具體化的政策滲透,進一步發揮民族政策作為規范的作用,規范政府、社團、公民在民族交往中采取正確的態度和得體的言行。民族政策既要通過看得見的一面體現出來,也要通過看不見的一面體現出來。

民族政策是政府行為,也是公眾行為。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已經固定化的認為民族政策是政府行為,其結果是社會公眾的責任淡了。民族糾紛、沖突的出現后,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解決,普通民眾怕、躲、靠、看,不主動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這說明,民族政策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在社會基層發揮得比較薄弱。

民族政策貫徹實施需要創新,民族政策要通過微觀化、具體化、基層化、社會化來實施。如果各民族群眾在日常交往中,都能彼此尊重對方、包容對方、克制自己的行為、矯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真正人人以人為本,那么社會和諧的基礎才會建立起來。

(二)民族政策過程中體現民族關懷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是以維護和發展各族人民的利益為目標的,民族政策是益民的社會工程,不只是簡單的政府行政工作和任務。貫徹執行好一項民族政策的“催化劑”是民族關懷。所謂民族關懷就是要在具體的政策實踐過程中,相關人員帶著感情去工作,誠心誠意的帶著對受益民族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去工作。這是政府公共責任感在民族政策執行上對公職人員的要求,是政府人員倫理自主性的體現。

高效應的民族政策實踐過程離不開民族關懷因素,民族關懷應充分體現在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和政策監控等各個環節。

民族政策制定是整個政策過程的起始階段和首要環節。在這個階段要進行充分地調查研究,匯集各方面民族發展的政策意向和信息,廣泛爭取各方面的意見,進行科學論證,進行政策實施預測,形成政策提案,經過合法化的過程,成為正式的準備付諸執行的民族政策。在這個階段,為了確保形成的政策符合民意,應把民族政策的制定置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中,吸納廣泛的公眾參與,通過民意調查、信息公開和新聞媒體介入、舉行聽證會等途徑、方式了解各方反應,了解受益民族群眾和利益相關民族群眾的真實想法,以確保政策目標真正為民族群眾所急、為民族群眾所想。

民族政策執行是構成政策過程的中介環節,是將政策既定目標轉化為現實的唯一途徑。因此,這個環節相當重要。這個環節本身又包括政策宣傳、政策分解、物質和組織準備、試點和全面鋪開等環節。體現民族關懷以尊重民族群眾的知情權為前提,通過必要的宣傳讓民族群眾了解政策的內容和目的,讓民族群眾覺得民族政策與其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支持政策,積極參與政策執行。體現民族關懷也體現在充分發揮民族自治地方的作用上,通過民族自治地方對民族自治權的充分運用,發揮出政策效益。在這個環節,應該充分發揚民主,避免主觀作風和單一的行政行為模式化,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服務于當地各族人民。一些對口援建項目采取的“交鑰匙”工程的做法,往往忽視了必要的民族關懷。為了各族群眾、相信各族群眾、依靠各族群眾正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

民族政策評估是判斷政策效果的重要環節,政策評估將為政策的繼續、調整還是終結提供依據,有利于促進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其運行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民族政策的評估可采用專家評估、民意收集、綜合評估等方式,要以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為評估重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意從經濟指標、環境指標、生態指標、民意指標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民族政策監控貫穿于整個政策過程的始末,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通過這個環節來監控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和終結,有助于確保政策是否得到貫徹實施,以求達到預期的效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是要挖掘民族政策的監控源,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政府機關、各級司法機關、各級黨委、派、廣大人民群眾和人民團體的作用,尤其應注意吸收受益群體的代表參與政策監控工作。

(三)從群體受益向地區受益和個體受益轉化

目前,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族體共享”的政策。10這一傳統來自于新中國建立初期。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計劃經濟時代,除了滿族、回族以外,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集中分布在傳統的居住區域內,民族社會環境相對封閉、穩定,同一民族社會內部社會分層情況不突出,因此,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實現民族政策“族體共享”是合理的。

時至今日,我國民族政策的整體運行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向橫向拓展,民族成員間跨傳統居住區域的多向流動增加,民族散居化趨勢更為明顯,也就是說,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計劃經濟時代的民族居住區域相對固定,民族社會環境相對封閉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二是在各個民族社會內部,社會分層現象比較普遍,民族成員內部貧富兩極分化明顯,群體性的民族經濟社會差距被個體化的民族經濟社會差距替代;民族成員之間之地位與待遇的比較更為直接,這種局面致使相同社會分層上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為享受不同的政策,產生不同的感受,三是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滲透到社會各層面、各領域,同時,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公平、公正、平等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社會價值追求,獲得同樣的發展機會,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公眾的維權意識、民主參與意識都不斷地叩問“為什么在生育、入學、就業、提干、福利等方面不實行各民族的完全平等”?

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本關懷,要體現對各民族弱勢群體的同樣關照。國家和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社會整體的扶貧工作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工作,這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由此可見,如果再簡單地實施“族體共享”的做法,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違背社會公正的原則。民族政策的實施越來越應該微觀化、細致化,不能再簡單地“一刀切”。比如某些省在招收民族預科班學生時,招生政策原則上規定錄取分數線可降低80分,結果吸引了大批城市少數民族學生報考,按照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滿計劃數的錄取方法,實際錄取分數線只降低了幾分到十幾分,結果是:被錄取的學生成績好,但又不愿意多上一年的預科班,而這些省內欠發達地市需要照顧的少數民族學生卻沒有真正享受到政策優惠,城市內與享受這一政策的少數民族學生同等家庭環境和同等教育條件的漢族學生認為這對他們不公平。11這一政策的實施由于沒有以照顧差距為基礎,簡單的以族體受益為標準,因而其結果是“該照顧的沒有受到照顧”,“不該照顧的卻受到了照顧”。

科學發展觀要求民族政策實踐應通過不斷創新來實現以人為本,既要體現民族照顧,又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在受益對象界定方面可采取兩種思路:一是將民族照顧與地區照顧結合起來,即對于一些發展水平相近、自然環境相似、經濟發展困難相同的民族和地區,實施同樣或相近的政策,做到民族發展和地區整體發展同步考慮。二是由群體受益轉向個體受益,基于民族群體的優惠政策向基于個人需求的扶助政策過渡,最后轉變為基于公民權利的政府扶助,即誰需要幫助,政府就扶助誰。12

總之,隨著時代演進,我國民族政策的實踐環境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各種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出現,而要有效地解決這些新問題、應對這些新情況,就要以人文本,不斷創新。

注釋:

1關凱.族群政治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275.

2青覺.民族政策:國家行為的政治規范J.中國民族報,2007-02-02.

3吳仕民.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問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4.

4溫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政策穩定性評估J.開發研究,2004(4):23.

5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8.

6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根據社會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于1963年前后提出了公平理論。其中公平差別閾(EDTequitydifferencethreshold)理論強調條件不相等的公平感,認為在人們心理承受的范圍內,存在分配差別是允許的.根據個人工齡,職位,資歷,勞動投入量等因素決定不同的人的收入存在的差別。條件不相同的人之間的收入差別過大(稱為懸殊差別)或差別過小(稱為無差別)時,都會造成人們的不公平感。只有適宜的差別分配才能產生公平感。所以,公平差別閾的概念是:剛剛能使兩個條件不相等的人產生公平感時的適宜差別分配的比值。將這一理論借用到民族政策的影響上來,如果民族政策對某一民族的照顧過于優惠,超過了其他民族的心理承受限度就會對政策的合理性產生質疑。

7潘志平.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08.

8靳薇.世界各國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J,科學社會主義,2008(2):94.

9嚴慶.淺談民族發展政策對科學發展觀的回應J.貴州民族研究,2005(3):18.

10熊坤,新嚴慶.科學發展觀與民族政策的時代特色J.滿族研究,2007(2):2.

11嚴慶.現階段民族教育政策實踐環境淺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49.

12馬戎.反思民族研究:理論與實踐(上)N.中國民族報,200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