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21 08:30:38
導語: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專題的形式開展思政課教學是一項重大的教學改革,基于專題教學鮮明的問題意識、模塊化內容、針對性方法等特點優勢,應在教學過程中凸顯立德樹人、正本清源、筑牢信念、鮮明旗幟的目標導向,圍繞專題教學內容,增強高校學生民族意識、團結意識、擔當意識,全面落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這一歷史重任。
1.1立德樹人,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是需要教化的,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人格,即立德樹人。但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傳授性、后天習得性[2]的特點,因而個體需在后天實踐中逐漸形成道德認知,通過培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持久穩定的道德行為。專題教學作為思政課授課的創新方式,自身就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屬性和目標。就其屬性而言,思政課本質在于“育”,這種“育”主要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即通過專題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增強育人實效,使教育對象具有較高的思政素養、道德素養、政治素養等。思政課專題教學目標是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這一屬性不容置喙。就其目標而言,思政課專題教學重在答疑釋惑,因此要做好價值引領。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人民具有眾志成城、意志團結的特點,如何將這些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講清、講明、講好,回答學生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這是思政課專題教學的重要目標。專題教學應把立足點和著眼點放置在問題上,教師集體備課時將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予以分類分析,授課過程中采用問題鏈式教學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學生答疑釋惑,引發情感共鳴和理論認同,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使學生堅定政治立場,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及責任擔當意識。通過專題教學凝練問題,回答難題,解疑釋惑,充分發揮思政課育人功能,即立德樹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價值規范(立德),讓學生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樹人)。
1.2正本清源,講實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
我國每一段革命、改革與建設歷史都是生動鮮活的思政課教材。2021年4月20日,《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將“四史”教育設為思政課的重要內容,要求高校思政課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把黨史講真、講透、講實。特別是運用專題教學優勢,把百年黨史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而轉化為學生受用的素質教育內容。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是由5門課程構成的統一體,課程教學在不同學期,其教學內容又交叉匯集,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專題教學在集體備課時必須充分聚焦各門課程的重難點問題,以“融合—分散—再融合”的邏輯對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重新組合為較為集中的教學內容。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專題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應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出發點,分析各個時期黨的領導下的國際形勢、國內環境等,凸顯黨的領導能力,特別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形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使課程教學具有說服力。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題教學則側重于從時間維度講清歷史,使學生厘清黨史脈絡,明確黨在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及確立路線的歷史原因,客觀看待歷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思政課專題教學就是要講實百年黨史中的具體人物,使學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講清百年黨史中的具體事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講好百年黨史中的中國精神與民族精神,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其民族認同感。在思想引導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從而使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把百年黨史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生動教材,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
1.3筑牢信念,講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思政課專題教學是固本培元的工程,培養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時代新人,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專題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闡釋現實問題。(1)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學理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課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鮮明特點,專題教學在專題設計和講授過程中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名言、建設觀點、思想理論,確保思政課授課內容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用理論凝聚人心,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說服教育對象。(2)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專題教學從形式上改變了傳統按教材章節系統講授的教學方式,以理服人仍是思政課專題教學的核心宗旨,目的是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越辯越明。專題教學要用學生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講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學生明晰理論背后的邏輯,用正確道理構建真理與現實的溝通橋梁,并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論,在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鮮活生命力的同時,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1.4鮮明旗幟,講好中國故事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思想體系,要與時俱進推進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中華大地從不缺鮮活的、生動的好故事,關鍵在于如何闡釋。思政課是黨與國家意志體現和表達的載體,開展專題教學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出發,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載體作用,培養一代又一代堅持黨的領導,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之才。因此,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我國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與國情,社會主義教育必須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個屬于自己的道路需要發揮思政課的“喉舌”作用,闡釋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問題。就課程建設微觀層面而言,專題教學應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發展事業,制定專題設計指南。同時,專題教學也應把握國際形勢,看清、辨清當前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彰顯我國影響力,并加強專題策劃,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善設、準設、精設專題,主動設置體現黨治國理政方略、中國主流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優勢的專題,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思政課專題教學向學生講好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闡釋中國道路,筑牢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發揮專題教學在高校課程體系和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聚力作用。
2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實然現狀與問題
自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通知下發后,專題教學逐漸成為思政課改革建設的創新路徑,當前專題教學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我們也應看到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實然現狀,在專題設計、講授方式、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正視問題方能加強改進,這不僅關乎高校課程體系和思政教育工作建設,更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2.1思政課專題設計缺乏科學性
思政課是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課程,開展專題化教學必須使專題教學內容因時而動、因勢而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是思政課專題教學的重要遵循,也對如何“專題化”提出了具體要求。計劃指出,高校開展專題教學要凝練教學內容,強化問題意識,構建重點突出、貼近實際的教學體系。然而,當前思政課專題教學雖有序推進,但教學內容設計卻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1)專題設置繁雜重復。專題教學采用“教育者專長”的方式組織教學,以期發揮教師特長,達到深耕細作的教學效果。但部分教師往往從自己研究方向出發,在專題設計時只涉及自己熟悉的領域和問題,甚至設計專題的脫離實際。(2)專題設計問題意識不強。專題教學應緊跟時代發展,緊貼學生實際,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與難題。在當前的專題教學中,部分專題設計較為陳舊俗套,未能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專題。當前“00后”大學生已成為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對象,他們知識面廣,具有較強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專題設計必須向學生講清楚涉及內容的來源和原因,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3]。思政課是兼具學理性和思想性的課程體系,必須增強教師專題設置的能力與水平,強化理論闡釋力和解釋力。
2.2專題化教學方法有待創新
毛澤東曾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4]。教學方法是否適當、科學,直接決定了思政課教學效果。當前思政課專題教學雖從形式上確定了“專題化”,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仍缺乏創新性,主要表現為學術話語生澀難懂,專題教學應具備問題意識,從社會實際出發尋找可以解釋現實問題的邏輯依據和有力事實,但專題教學未能創新話語傳播方式,教師將深奧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平易樸實、生動形象話語的能力不足。這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聚焦問題,因此可通過問題鏈式教學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并予以理論闡釋。此外,專題教學未緊跟網絡發展速度,雖積極利用了“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客戶端),但其融合度不高,思政課互聯網傳播效能未能得到及時發揮。個別教師對互聯網傳播規律及媒體運行規律認識不足,思想引導專業化水平不高。這便導致思政課專題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阻礙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提升。應積極探索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創新路徑,發揮專題教學在聚焦問題和凝練問題方面的效能。
2.3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尚待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支持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殷切希望與育人要求。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這支育人隊伍,其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思政課教學改革自然離不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專業教師隊伍,特別是要發揮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實施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意味著思政課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和轉型,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但部分思政課教師出現了一些“過敏”反應,特別是在教學對象出現變化后,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對課堂的主導作用。當前,思政課教學對象主要是“0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不僅是網絡上活躍的用戶,更是網絡“駕馭者”,集中表現為“網生代”是“不被傳播”的一代,他們會主動利用網絡尋找自身所需信息,學習方式也從被動受教轉變為主動獲取,這就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思政課教學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按圖索驥”式方法開展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學習新知識、新理論的需求,甚至教師還未授課學生就已經了解了課程內容,出現了對思政課無感的現象。這就直接導致思政課的“三進”工作滯頓,“進教材”“進課堂”較容易,“進頭腦”較困難。思政課教師是給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是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種子”的人,這種思想引領既是對思政課教師主體地位的認同,更是對教師思想引領作用發揮的激勵。專題教學只有發揮教師“教”的主動性、“引”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的交互性,才能打造出學生喜聞樂見、充滿興趣的思政課,發揮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功能。
3提升高校專題教學實效的現實路徑
專題教學是思政課改革的創新舉措,也是建設的應有之意。針對專題教學實然現狀,應積極探索提升專題教學實效的現實路徑,使處于“應然”與“實然”狀態中的專題教學盡快解決實然問題,實現應然目標,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發揮作用。
3.1強化理論闡釋,推進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素質內容轉化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黨的創新理論的鮮明特點是與時俱進,關鍵是如何將科學化、系統化的思想理論內化于學生頭腦,外化于學生行動。這一關鍵就是要讓思政課發揮作用,發揮其理論說服力。(1)要從學理層面把專題內容講清、講深、講透,不僅要理論知識面面俱到,更要注重內容扎實,切忌泛泛而談。專題教學應充分發揮凝練問題、聚焦理論的優勢特點,對學生提出的現實問題予以理論闡釋。當前對思政課專題教學無感問題的原因并不是學生不努力,而是未能對學生拋出的問題給予有效回應,闡釋力度不足,因而不能使學生形成理論認同。(2)要從話語方式層面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動起來。專題教學雖通過集體備課形成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但專題教學效果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生動鮮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話語,使用充滿“煙火氣”的話語,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將深刻的思想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的話語,推動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和素質內容轉化,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繼而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打造集高度、深度、溫度、挑戰度四位一體的“金課”。
3.2立足現實問題,提升思政課專題設置能力
專題設置是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優勢,同時也是課程設計的重難點。當前思政課專題設計存在量大不精、內容交雜等普遍問題,教師專題設置能力有待加強。提升專題設置能力必須立足現實問題,也就是要根據國內外形勢、創新理論、熱點問題、教育對象特點等諸多影響因素設計專題內容。(1)根據現實問題善設專題。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設置體現中國主流價值觀念的專題內容,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使學生充分理解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民族力量、團結力量。(2)根據教育對象準設專題。以學生為中心設置專題內容,著眼學生思想困惑,契合學生現實訴求,提升學生價值認同感,凸顯專題設計的以人為本。(3)根據教學大綱精設專題。專題設計不在于體量而在于質量,專題教學要以教學大綱為本,在統籌現實問題和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選取精準化、科學化的專題內容,不僅能闡釋教材規定內容,而且能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政治素養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3.3回應學生需求,加強專題教學價值引領
思政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思政課教學對象也是具體的人,主要為“00后”大學生。WEB2.0時代(第二代互聯網)下的“00后”大學生思維方式、自我意識、心理狀況等產生了變化,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個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化價值追求,更注重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實現,這就對專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專題教學應以問題為導向,回應學生現實訴求,做到句句有回應且回答理直氣壯、擲地有聲。作為青年大學生主體,“00后”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作為“網絡原住民”,“0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范圍更廣,效率更高,其思想意識也更易受影響。流行于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00后”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思政課專題教學必須對每個專題的內容仔細審量,把黨的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和方法變為“00后”大學生答疑解惑的具體方法,用“00后”大學生聽得懂并愿意聽的方式講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科學的形式和方法發揮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準確把握“00后”大學生個性特點和思想規律,回應學生現實困惑,才能滿足“00后”大學生情感需要、理論需要和實踐需要,引導其抵制諸多錯誤思潮的滲透,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意識”及“四個自信”,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正是專題教學的優勢所在。
3.4利用網絡優勢,創新專題教學方式方法
現代科技推動了互聯網迅速發展,也為專題教學帶來了優勢。專題教學雖采用“專題化”方式凝練內容、組織教學,但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應跟緊時代步伐,利用互聯網交互性、敏捷性、便利性等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一方面運用具象化的專題教學內容,用實例吸引學生注意力,結合馬克思主義、黨的創新理論,使其形成理論認同。同時與時俱進運用網絡最新素材,杜絕抽象空洞的灌輸和說教。另一方面要打造專題教學平臺,科學使用“三微一端”,發揮新媒體在傳播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素材中的作用,構建多元、立體的專題教學體系,增強理論、思想傳播的及時性、趣味性、時效性,強化互聯網在提升思政課專題教學效果中的渠道功能,使專題化和網絡化成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驅動力,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2]戴洪暉.論道德教育的三大特征[J].湖湘論壇,2014(3):12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李晶瑩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 上一篇:喉癌術后居家護理管理策略
- 下一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