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30 15:54:00
導語: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大步邁入智能時代,智能時代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發展方向。探究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探究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特點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訓體系
0前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角色和能力要求逐漸發生變化,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提升路徑探索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迫切需求。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文件指導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興國必先強師,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大力振興教師教育,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1]。《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在職教師培訓信息化管理[2]。《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指出:在教師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中設置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課程,培養教師實施智能教育能力[3]。《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深化信息技術助推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工智能、智慧學習環境等新技術與教師教育課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等,助推教師專業化發展[4]。不同教師所處的學校性質和學校發展方向不同,其專業發展的需求和提升路徑也會有所不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進行轉型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加快知識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5]。平頂山學院作為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設置專業,確立了“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科研強校、特色名校”的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給予高度關注,尤其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大力培養服務于地方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6]。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國家宏觀政策引導、學校性質和轉型發展要求,對平頂山學院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智能時代為背景,以平頂山學院為例,探究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可行性路徑,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初步了解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特點及面臨的困境,并圍繞相應問題提出解決途徑。
1.1研究對象
選取平頂山學院的教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有助于溝通交流,便于開展調查;另一方面,研究了解本校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和專業發展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1.2調查工具制作
1.2.1調查問卷的編制
基于前期查閱的相關文獻,結合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特點,設計《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和專業發展需求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息素養現狀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三個部分: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職稱、工作崗位、工齡、年齡、學歷、任教(從事)的學科等七個方面;信息素養現狀包括信息意識與態度、信息知識、信息應用能力、信息倫理道德四個維度;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包括個人參與培訓次數、培訓滿意度、專業發展意識、專業發展建議等維度。
1.2.2訪談提綱的設計
為保證研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采用個案訪談法作為問卷調查法的輔助。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圍繞問卷未能涉及的問題進行設計,主要涉及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惑,選擇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職稱的教師代表開展訪談。在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設計完畢后,請校內外的專家對其信度、效度及科學性進行研判,并結合專家建議進行修正。
1.2.3調查方案的實施
調查問卷利用問卷星平臺發布,通過本校教師的微信群隨機發放。同時,結合不同專業特點,選取教師代表展開訪談。
1.2.4調查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最終收集到調查問卷157份,有效問卷157份,采訪教師代表10位,涵蓋不同的專業、職稱、崗位和年齡等。最后,利用SPSS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同時利用文本分析法對收集的訪談文本進行歸納整理。
2研究數據統計與分析
2.1基本情況分析
2.1.1性別及職稱分布情況
在調查的157名教師中,男教師有40人(占比25.48%),女教師有117人(占比74.52%);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有64人(占比40.76%),具有初級職稱的教師有43人(占比27.39%),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有33人(占比21.02%),而未定級和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數量較少,分別為11人和6人(各占比7.01%和3.82%)。
2.1.2最高學歷分布情況
在調查的157名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人數最多,占比73.25%;具有本科學位的教師人數次之,占比14.01%;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最少,占比12.74%。
2.1.3工作崗位及工齡分布情況
在調查的157名教師中,管理崗位的教師有20人,占比12.74%;教輔崗位的教師有25人,占比15.92%;專業技術崗位的教師有112人,占比71.34%。可見,管理崗和教輔崗教師人數相差不大,專業技術崗的教師最多。在調查的157名教師中,10~19年工齡的教師人數最多,占比36.31%;5年以下工齡的教師人數次之,占比26.11%;5~9年工齡的教師占比23.57%;20~29年工齡的教師占比10.19%;30年以上工齡的教師人數最少,僅占比3.82%。
2.2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分析
2.2.1信息意識態度方面
在參與調查的157名教師中,54.14%的教師認為互聯網在自己所任教的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5.03%的教師認為互聯網在自己所任教的課程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僅有10.83%的教師認為互聯網在自己所任教的課程中作用一般或不重要。同時,63.69%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對開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認為信息技術對開展科研工作作用一般或作用不大的教師人數相對較少,僅有7.65%;68.15%的教師認為,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更有效地完成教學和管理任務;僅有8.28%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對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作用一般或作用不大。在是否同意“采用新興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在線公開課程(MOOC)等,有助于優化您的教學效在調查的果”的調查中,47.13%的教師表示“非常同意”;40.13%的教師表示“比較同意”;12.1%的教師表示“一般同意”;僅有0.64%的教師表示“不同意”。此外,僅有0.64%的教師不太喜歡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其他教師都表示喜歡在工作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2.2.2信息知識范圍方面
在參與調查的157名教師中,僅有14.01%的教師對計算機基礎知識“非常了解”;41.4%的教師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比較了解”;44.59%的教師對計算機基礎知識“不太了解”或“不了解”。51.6%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情況“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47.77%的教師“一般了解”;僅有0.64%的教師“不了解”。在“對教育信息化相關法律法規(如隱私權、知識產權、版權)等的了解情況”方面,僅有7.01%的教師“非常了解”;23.57%的教師“比較了解”;51.59%的教師“一般了解”;17.83%的教師則表示“不了解”。36.31%的教師表示熟知或比較熟知各種專業網站、網絡課程網站和數據庫等信息源;57.96%的教師表示一般熟知;5.74%的教師表示不熟知或非常不熟知。在“對與網絡信息相關的計算機病毒、信息犯罪等信息安全知識的了解情況”方面,僅有6.37%的教師表示“非常了解”;19.75%的教師表示“比較了解”;50.96%的教師表示“一般了解”;22.93%的教師表示“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
2.2.3信息應用能力方面
在參與調查的157名教師中,僅有9.55%的教師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Word、PPT和Excel等辦公軟件;54.14%的教師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Word、PPT和Excel等辦公軟件;33.12%的教師對Word、PPT和Excel等辦公軟件的掌握程度一般;3.18%的教師還不能熟練地掌握辦公軟件。在“能利用視音頻處理軟件自己制作微課”的程度調查中,36.31%的教師表示非常能夠或比較能夠利用視音頻軟件自己制作網課;14.65%的教師表示不能利用視音頻軟件自己制作微課。同時,65.61%的教師表示能及時從網絡中捕捉到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僅有3.82%的教師表示自己還不能及時從網絡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80.25%的教師表示能夠熟練使用常用的信息交流軟件(微信、QQ、釘釘和學習通等)開展工作。
2.2.4信息倫理道德方面
在參與調查的157名教師中,68.16%的教師表示“同意”或“比較同意”在教學中會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安全;僅有1.91%的教師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同時,85.99%的教師表示能鑒別信息的真偽,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并合理引用;57.96%的教師表示當他人發布虛假有害信息時,能及時揭發或制止。
2.3教師專業發展需求
在參與調查的157名教師中,71.97%的教師參加過學校舉辦的教育技術培訓次數為1~3次;僅有9.55%的教師表示尚未參加過類似的培訓。在“對我校所開展培訓形式的滿意程度”調查中,15.92%的教師表示“非常滿意”;47.77%的教師表示“比較滿意”;35.67%的教師表示“一般滿意”;僅有0.64%的教師表示“不滿意”。79.62%的教師表示教學培訓對個人的專業發展“非常有用”或“比較有用”。同時,76.43%的教師認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重點應放在課件等資源制作技巧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方面;71.34%的教師認為應該加強教學軟件操作技術培訓;78.98%的教師希望通過專業進修提升自身專業能力。60%以上的教師認為學校現有信息化條件存在硬件設備相對落后、培訓體系不完善、相關的激勵措施不夠完善等問題。
2.4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和訪談文本進行統計、整理和分析發現,智能時代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首先,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因素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開展的內在動力,是決定教師專業發展效果的關鍵因素。內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師個人教學觀念、教學知識儲備、信息知識獲取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業發展態度等個人因素。其次,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因素主要指教師所處外在環境,包括國家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教師所處學校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保障機制、評價與激勵機制等因素。外在因素是支持與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3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特點及困境
3.1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特點
3.1.1教師專業發展依托智能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技術的發展,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能時代,教師的專業發展將發生轉型,如何依托智能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將成為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話題。
3.1.2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將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進入智能時代,教學環境更加智能,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也實現了計算機化。同時,師生的角色也發生轉變。教學更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不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傳授者,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管理者、評價者,不僅注重學生創新性、協作性、自主性等能力的培養,而且注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資源更加豐富,碎片化學習成為智能時代學生學習的主要特點。因此,為了適應智能時代教與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提升信息素養,以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1.3校企合作與頂崗實踐將成為教師專業
發展的重要途徑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教學實踐,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注重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因此,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將更加注重與合作企業的融合發展,可以通過邀請企業員工到校交流或派遣本校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的方式,促進本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
3.2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困境
3.2.1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動
力缺乏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部分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的觀念不夠,容易滿足于已有的知識結構,缺乏提升自身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意愿,導致自身專業知識面較為狹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網絡資源獲取不熟練,教學方法傳統,師生互動缺乏。
3.2.2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創新不足
大部分地方應用本科高校的教師主要通過召開教研活動、聽評課和教學沙龍等方式促進教師交流,而教師交流大多局限于本校教師甚至是本專業教師之間,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創新性和實用性,活動效果甚微。
3.2.3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不完善
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雖然組織了大量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但是缺乏科學的管理體系,培訓內容不科學、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人員安排不規范、培訓機會不均、培訓效果缺乏考評等,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對于大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來說,阻礙其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不健全。有些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提升意愿,但由于缺乏資金支持、激勵政策和保障機制而導致意愿落空。
4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路徑
4.1完善機制以激發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熱情
教師的專業發展效果取決于教師的內在動力和學校的外在環境,但是內在動力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激勵政策或考評機制,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熱情和動力。
4.2創新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形式
智能時代,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具有新的特點,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集中力量,利用智能化手段和網絡技術創新教師專業發展形式。如通過網絡跨校教研、異地直播論壇、異步公開課學習、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進修等多種途徑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4.3完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進一步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科學規劃培訓內容、合理安排培訓時間、規范培訓人員職責、保證教師個人培訓機會均等、加強教師培訓效果考評,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條件。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能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程,需要通過優化基礎設施、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熱情、創新專業發展形式、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和豐富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等方式加以保障和推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A/OL].(2018-01-31)[2022-01-22].
[2]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A/OL].(2018-03-28)[2022-01-24].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A/OL].(2018-04-10)[2022-01-23].
[4]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A/OL].(2018-10-10)[2022-01-26].
[5]朱凱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3):88-89,94.
[6]朱凱歌.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非線性編輯》課程改革研究:以平頂山學院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18(1):68-70.
作者:朱凱歌 王偉鋒 楊好利
- 上一篇:碳排放交易的現狀和對策探討
- 下一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實訓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