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的融入

時間:2022-09-13 09:03:48

導語: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的融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的融入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相關背景,然后分析了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融入的重要性,接著論述了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融入的路徑,最后論述了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融入的成效。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組織胚胎學”課程;實驗課教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先后有4.2萬余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他們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軀和醫者仁心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堡壘,使得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回顧這場無硝煙的戰役,讓人們敬佩的不僅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精湛的醫術,還有他們敬佑生命和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單純的技術治療只能治愈患者的疾病,而仁愛和信念鼓勵等醫學人文關懷不僅能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還能治療患者受創的心理。現代醫學把醫務人員的角色設定為“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可見,人文關懷在疾病治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抗疫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我國將長期面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挑戰和壓力。新的形勢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不僅要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業務水平,還要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能力。醫學生是未來國家衛生醫療事業的接班人,故對醫學生的教育不僅要重視醫學專業知識教育,也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1]。基于此,下面筆者對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的融入進行了探討。

一、相關背景

醫學詮釋了生命的起源和發展,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文特性。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S.E.盧里亞說過,醫學在本質上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2]。我國有學者指出,醫學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具體表現為面對生命充滿仁愛之心,面對患者能自發救助病人、關心病人,做到一切以病人為中心[3]。因此,將人文思想、人文關懷滲透至醫學活動之中才能彰顯醫學的精髓和靈魂。醫學人文教育是指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以提高醫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培養其醫學職業道德,使之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具備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的能力。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西方醫學道德典范《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國最早的醫學倫理道德《黃帝內經》,到我國現在使用的《醫學生誓詞》,在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進程中,“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始終是醫務工作者普遍信奉的職業倫理準則。因此,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醫學人文精神。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醫學院校應把醫學教育擺在關系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就醫學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性措施,明確提出“加快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4]。因此,在現代醫學教育中加強醫學人文素養,不僅是醫學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知,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開始重視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但部分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教育本質的理解較為片面,僅僅將人文教育定義為通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觀,而沒有將人文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得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未能真正實現融合統一[5-6]。由于臨床醫學課程更加接近臨床實際,因此已有一些研究探討如何將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專業課程教學過程[7-9],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知識結合不深,故鮮有學者探討人文教育在該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基于此,在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醫學教育中,如何把人文精神培養與醫學基礎課程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融入的重要性

“組織胚胎學”課程是研究人體微觀結構和胚胎生長發育的一門形態學學科,是醫學生最早接觸的醫學基礎課程之一。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人體的構造、探索生命的起源,讓學生學習人體組織結構的同時,積極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時,在“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可讓抽象的人文知識富有色彩和感染力,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另外,“組織胚胎學”課程是醫學生學好生理學、病理學、婦產科和兒科等多門學科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可為醫學生今后采用人文精神理念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奠定重要的知識基礎。此外,教師在教學時將戰“疫”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故事與課程理論知識相結合,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融入的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方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學生的醫學專業知識水平和醫學人文素質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高,從而實現全面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最主要的途徑,因此“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要與時俱進,即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從過去的“以醫學知識為導向”轉變為“以醫學知識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為導向”。“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三部分,而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本知識,將醫學人文精神內化于專業知識,進而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理論課教學

在理論課教學中,筆者所在課題組通過運用“三個結合”,即結合醫學史、結合臨床病例、結合戰“疫”英雄故事,將人文知識融入專業知識。其中,結合醫學史,可使學生了解醫學發展的過程,豐富人文底蘊;結合臨床病例資料和知識拓展內容,可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結合戰“疫”英雄故事,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由此可促進醫學生“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觸歷史、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社會,進而充分發揮專業課對醫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促進作用,加強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關懷精神教育,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第一,將醫學史教育融入教學。學習醫學史是每個醫學生踏入醫學大門的必經之路,將醫學史融入課堂教學可巧妙地實現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專業知識的融合。由于醫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醫學人文發展的進程,學科的進展和真理的發現都是前輩不斷攀登探索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知識點,向學生介紹醫學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融入醫學史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巧妙地把哲學和人文知識和醫學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發展。如表1所示,教師通過將醫學史與各章知識點相結合,可逐步引導學生形成醫學人文素養。第二,將臨床病例融入教學。醫學人文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醫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具備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的能力。課題組將臨床病例融入課堂教學,可初步引導學生形成臨床人文意識,進而逐步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組織胚胎學”課程以研究人體微細結構為主,課程實踐性強,理論知識點抽象、內容繁多。但新生常誤認為本門課程與臨床課程無關,對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加之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較差,學習興趣和自覺性也不高。為了加強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以后的臨床實踐打好基礎,課題組根據教學大綱,擬定了在各章可結合知識點導入的相關病例,如表2所示。教師在講解具體的病例時,除介紹與臨床癥狀和發病機制等相關的知識點之外,還會在病例的解讀和疾病的診斷上向學生強調臨床人文關懷意識。教師通過把“組織胚胎學”理論教學和臨床病例相結合,將抽象的形態學知識與相關疾病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對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還讓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通過案例早接觸臨床,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醫學人文精神。第三,將戰“疫”故事融入教學。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過程中,廣大醫務工作者崇高的仁愛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不斷地滌蕩著整個社會的心靈。從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組建救援醫療隊伍馳援湖北,全國各個行業的關注和愛心捐贈,到普通中國民眾的愛心奉獻,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關切,這些戰“疫”故事在人文關懷上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含義。在課程教學中,課題組可運用醫務工作者的戰“疫”事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引領,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講授“免疫系統”章節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人們英雄”陳薇院士及其團隊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事跡,號召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及時接種新冠疫苗,為疫情防控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講授“呼吸系統”章節時,筆者引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張伯禮、張定宇在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筆者提示學生,還有許許多多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上的普通醫務工作者,他們亦是抗擊疫情的中流砥柱,是真正醫學人文精神的踐行者。教師通過講述戰“疫”英雄故事,對學生進行精神洗禮,可讓他們認識到作為醫療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二)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實驗課教學

醫學實驗課是踐行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而第一次實驗課又是醫學人文教育融入的最佳時機。“組織胚胎學”實驗課教學中,學生用到的最主要的實驗工具是顯微鏡和標本切片,而以往有些學生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會出現不愛護顯微鏡,隨意擺放、丟棄,甚至損壞切片的行為。所以在第一次實驗課上,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組織學學科的發展簡史:1665年,虎克發明光學顯微鏡,隨著科學進步,光學顯微鏡制造技術不斷提高,之后伴隨著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與運用,免疫組織化學術、原位雜交術和組織工程等新技術不斷出現,刷新了人們對人體結構和組織細胞的形態和成分的認知,并借此告訴學生,學科內每一個技術的進步和認知的提高,都是先輩經歷了多次試驗、反復驗證而獲取的成果。通過對學科發展史的介紹,一方面,可激發醫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對先輩勇于探索科學精神的敬仰;另一方面,可提醒學生要做到愛護顯微鏡,并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和保養。教師還要著重講解石蠟標本的制作過程,并安排學生參與制作石蠟切片。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切片,一方面可以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還能體會到標本制作過程的煩瑣,從而更加珍惜和愛護切片標本,進而可有效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責任意識。通過參與切片制作,學生還能意識到原來實驗室使用的大部分標本切片取材于實驗動物。往年由于學生操作不當或保管不善,實驗室報廢的標本切片數量高達上百張。而且學生往往會忽略這些切片背后是大量為醫學研究獻身的實驗動物。因此在實驗課上,教師應帶領學生瞻仰對醫學研究做出奉獻的實驗動物遺體,開展實驗動物倫理教育,警示醫學生敬畏生命,心懷感恩,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三)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實踐教學

實踐操作是醫學人文教育滲透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在胚胎學部分的實踐教學中,課題組安排了參觀標本的實踐活動,教師會帶領學生在標本陳列室參觀不同月齡的胚胎標本和各種畸形胎兒標本,并向學生介紹這些胚胎標本及各種畸形胎兒標本的制作和保養方法,以及可能導致畸形的原因;同時告知學生其實胎兒標本曾經也是鮮活的生命,由此喚起學生對遺體的尊重和對畸形胚胎標本的同情之心,以及對生命的珍愛。另外,隨著產前檢查技術和產前診斷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畸形胚胎標本幾乎很難再獲取,因此這些標本都是無價之寶,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應珍惜愛護實驗標本,不得隨意觸摸標本。通過參觀實踐活動,教師將尊重生命的人文理念滲透到教學當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從而可將人文關懷銘記于心。此外,課題組可運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實施網絡實踐教學,以輔助理論課堂的實施。課前,教師可利用學習通發布課件、教學視頻等,并向學生推送學習任務,展示各章節課堂討論的病例及問題。課題組的授課對象是大一新生,他們知識體系還有所欠缺、尚未接觸臨床,因此其只有在課前通過網絡搜索疾病的相關內容,才能對案例討論的疾病有一些了解。學生在上網搜索的過程中,也逐漸培養了查找文獻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授課知識點,組織學生參與病例討論,并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病例學習過程中樹立臨床醫學人文關懷意識。課后,教師在學習通公布病例答案,要求學生及時進行鞏固和復習。在理論教學前后進行網絡實踐教學,體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式,可促進低年級教學中病例導入教學法的成功實施。

四、醫學人文教育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融入的成效

“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結束后,課題組針對6個臨床本科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班級共360名學生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46份(占96.1%)。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0.2%的學生認同醫學人文精神融入課程的教學模式,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此外,2021年,“組織胚胎學”課程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學改革在全校的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得優秀的成績,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五、結語課題組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教育契機,通過優化“組織胚胎學”課程設計,多措并舉地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教學。學生在整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高熱情,這一方面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各界包括學生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對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基礎課程的認可和支持。此次教學改革初步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促進了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在醫學理論課程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容,一方面可以使醫學教育更生動和豐富,使醫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更全面;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人文課程中素質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即通過創新教育教學內容,提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成效[10]。其次,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可此次教學改革。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證實,此次教學改革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組織胚胎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及實踐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查找文獻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醫學人文修養等,最終可促進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最后,促進了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醫學人文涉及面較廣,教師要講好醫學史,不僅要拓寬知識面,還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教學改革中的病例導入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掌握臨床的基礎知識,并根據課程知識點搜集病例、設計問題,以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同時還需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案例教學的實施,耗費的時間遠比傳統教學時間多,而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對此,課程授課教師應加強與臨床教師的交流和聯系,如與臨床醫生聯合教學,把臨床病理學整合到基礎形態學科中來,將基礎知識運用于臨床,這種有機整合的方式可逐步改變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脫節的現狀。

作者:李小京 單位: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