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創新研究

時間:2022-09-02 11:57:20

導語: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創新研究

摘要:在體教融合發展的新契機中,推動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堅實戰略基礎。本文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多種深層次的矛盾,面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不足,體育專項經費短缺,體育業余訓練與文化學習矛盾的凸出和素質教育欠缺等現實困境。其中,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為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有助于推動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建設,有助于提升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及有助于擴大沿線校園少林武術的傳播。因此,鄭州市中小學應承繼“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找準體教融合培養體系,通過內部加大體育設施建設,外部加快引進校園體育賽事;內部建立緊密聯系實踐的綜合性體育課程,外部構建國際化體育課程體系;內部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外部深入全面實施體育素質教育;內部樹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理念,外部注重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等路徑,找到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聚合創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一帶一路;體育強國;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

新時代,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呈現出“小眼鏡”、“小胖墩”以及“小豆芽”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問題。2020年5月,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鄭州市教育系統緊隨召開了綜合工作會議,會議指出強化“底線思維”,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加快“美好教育”的建設。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以及“一帶一路”框架的出臺,都涵蓋了兼容并蓄的包容理念,促進了我國汲取國外優質教育的經驗,有助于實現合作共贏局面。

1、體教融合概念的學理闡述

1.1、體教融合的基本概念

體教融合適應于我國體育運動飛速發展的時期,其核心是體育回源,即文化回到了教育的最初狀態。體教融合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指的是體育和教育的完美融合。是社會主義新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青少年學校體育工作、推動全面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體質訓練,為現代化健康國家戰略服務培養發展和努力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提出的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1.2、體教融合的新理念

隨著當今社會教育的快速發展,體教融合的發展理念自然也隨之變化,對學校體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體教融合構建的新理念涵蓋了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和諧發展、體教融合協同健康育人模式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共治。在應試教育的重擔下,青少年學習壓力日益加重,使得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學校參與強化學生體育課學習和開展課外鍛煉,來做到全面系統地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和增強自身體質,為今后學校將如何促動青少年體質身心健康指明了方向;同時將推進陽光體育發展工程作為學校教育改革試驗區“育人”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推進途徑,注重系統進行全面頂層和統籌不均設計,把推進體育事業和發展教育各自的發展理念優勢變為雙方共同融合的綜合優勢,產生“1+1>2”的系統協調整合實施效果;以教育部門為核心的牽頭改革部門要樹立多元開放融合的理念,強化上級對相關地方教育的督促指導,積極整合完善各類體育資源要素配置,調動全社會參與。

2、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的發展現狀

2.1、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不足,課外體育活動內容陳舊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必修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它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貫徹落實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關于大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性文件。據調查,鄭州市中小學體運動育與人體健康系列課程開課率不足,小學和初中能夠開齊課程的比例是50.0%與49.4%,初三年級數學、語文周課時數超過教育部規定的27.2%;在體育課堂上能夠進行20min體能訓練為40%,21.3%的學生能進行10min體能練習。鄭州市中小學體育教育未能達到體育課程目標,以及未能實現激發興趣和強身健體的體育功能價值。

2.2、學校體育專項經費短缺,師資隊伍思想素質薄弱

體育活動開展的專項經費是由國家每年專門撥給學校指定體育用途的資金,體育場地器材也是作為體育工作專項經費之一,是開展體育實踐專項教學活動的基石。于是,國家教育部專門制定《中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標準,要求所有學校應建設體育場館并配齊體育器械。據調查結果顯示,鄭州市中小學體育場地中有11.6%的中小學場地器材存在體育軟硬件建設資源配置匱乏且滯后,在運動訓練場所條件設施、團隊力量配置管理和日常后勤管理保障等方面質量水平較低,其學生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大都尚處于低水平階段。

2.3、學校體育訓練與學習矛盾凸出,終身體育的思想受到制約

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針對體育特長生,而專門制定的體能訓練,是提高學校體育運動的一項重要措施。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是他的文化學習,所以這也使得家長和老師都只重視升學率,而忽視了學生們的體育鍛煉。據調查發現有些鄭州市中小學為取得優異的體育成績,對學生采用疲勞式訓練的方式,造成學生心理和生理飽受摧殘。一些學校還要求學生著重將時間和精力放在體育訓練上,導致訓練與學習時間不均衡,學生的文化教育受到嚴重牽制。這一切顯然嚴重阻礙了我國體教融合的科學發展,忽視了重視學生文化成績考查的內在重要性,影響了體育教育的長遠發展。

2.4、學校體育素質教育欠缺,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隨著社會壓力的提升,鄭州市中小學的學習工作增加,使得學生長期處于高壓學習節奏中,導致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極其缺失,學生逐漸出現運動能力下降以及肥胖疾病等現象。在體質的健康監測方面,雖然鄭州市中小學的學生部分體質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但青少年近視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呈現出嚴重的“低齡化”、“重度化”趨勢,不少比例的初中生還出現中考體育加試不及格的現象。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校缺乏體育器材,學生在進行身體活動時無法得到所對應的體育健身器材,使得學生身體機能大幅度下降;而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升,也使學生體力活動相對減少,并且與電子產品接觸過多,從而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在加強體育道德品質方面,學生在體育運動興趣、體質健康知識和體育道德品質修養等方面都還存在欠缺,學生在體育課上未能得到有效培養,這些都是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導致的。

3、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給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帶淚的新機遇

3.1、有助于推廣校園體育文化的氛圍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下,國家提出的對于文化教育的發展目標逐步轉向塑造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感染力等文化“軟實力”。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最大不同就是文化,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是興國強國之魂。體育文化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其獨特渾厚的文化特色會對學生造成深遠影響。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舞臺上,通過傳播校園體育文化,為我國創造有力的外交條件,這為鄭州市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寶貴機會,有助于提高鄭州市中小學對校園體育文化的認識與定位,進而促進其發展與傳承,從而進一步提升校園體育文化軟實力。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的機遇下,為鄭州市中小學向全世界展現自身體育文化軟實力提供了良好平臺,同時為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

3.2、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高等教育是為了培養高質量的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兩者都是學校培養人才的關鍵手段。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下,就亟需加大對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體育人才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共同討論文化創新內容,促進學校體育發展。因此,在戰略疊加的雙向促動下,可以進一步凸出學校體育在整體教學中的關鍵作用,有效改變學校固定思維,提升學校體育的教學品質,大力推行素質體育教育,驅動學生和教師的整體素質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由此,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下,以往未受到重視的體育教學得到了相應的改善,并且也更加重視對體育教學的培養,加深學生的體育意識,促使學校始終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學校體育發展奠定基礎。

3.3、有助于擴大沿線校園少林武術的傳播

少林武功是中國少林武術中最具藝術代表性特點和最富具宗教文化底蘊色彩的中國武功流派,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個珍貴的文化遺產。傳統武術文化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還蘊含著深厚的民族體育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魅力,其寓意極深,在青少年的發展方面具有很有力的教育功能。鄭州市作為少林武術的起源地,在我國各個區域的中小學都具有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的推動下,開創了國內舉辦國際性校園武術表演的創新模式,讓武術作為載體,推動更多維度層面的校園文化體育傳播交流。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的推動下,能夠使各國之間相互進行文化交流,促進了沿線國家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可,從而推動校園武術的快速傳播與發展。

4、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4.1、內部加大體育設施建設,外部加快引進校園體育賽事

體育設施是決定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質量的物質基礎,安全與科學的體育設施是保障學校努力培養擁有強健體魄的人才的必要條件。要加快鄭州市中小學體教融合的進程,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的戰略疊加的推動下,必須要充分意識到體育場地的設施建設的問題。首先,學校體育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體育場地設施必須保障體育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此基礎上,注重對體育場館的選擇與規劃,升級改善體育設施,合理地配置體育設施,追求場館的綜合使用性,提高場地設施的使用率;其次,發展學校體育應當遵循“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方針,增強學生的體質以及培養堅韌的意志。在教學計劃之余,學校體育應用設施的配置不僅要滿足學生的需求,還應不斷地探索與社會相接軌的體育教育模式,盡可能的共享體育場地資源,加強學生的體育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另外,相關部門審批時,學校應當追求“一館多用”原則,建造現代化綜合性體育場館,為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提供良好的鍛煉環境,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多功能作用。

4.2、內部建立綜合性體育課程,外部構建國際化體育課程體系

學校體育課堂是鄭州市中小學實現體教融合的重要戰場。在課程內部方面,首先,在設置體育教學課程時,應從多元化教學出發,結合創新思維,多方位豐富教學內容,以競技、游戲等的教學形式代替傳統的體育課堂,讓體育教育完美融入日常生活;其次,鄭州市中小學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互聯網開展體育教學,以增強體質為首要目標,以渲染校園文化為輔助,創辦更具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更加清晰使學生了解體育運動的具體過程,增強體育學習的氛圍;最后,鄭州市中小學應從長遠發展的眼界出發來制定現階段的計劃,建立由教師帶頭的體育教學模式,定期對學生進行體育抽測,充分調動全校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在體育教學課堂中,將東西方體育文化中的差異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掌握不同體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學習到涵括東西方體育文化優點的專業知識。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鄭州市中小學要實現學校體育的國際化演變,對現有的體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是刻不容緩的舉措,構建同時適合本國學生以及外來留學生的國際化體育課程。鄭州市中小學要堅持人才優先的戰略,結合本土辦學特色及整合體育學科資源的優勢,制訂國際化的體育人才培養計劃,為體教融合的發展夯實根基。

4.3、內部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外部深入實施體育素質教育

體育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是學校體育能否順利開展的基礎和關鍵,學校體育的質量與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息息相關。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鄭州市中小學在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要從3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學校應該制訂符合教師能力發展的方案,遵循學校體育發展要求對教師進行系統分化,堅持推行三位一體原則,為體育教師提供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完善體育教師制度,培養教師的科研創造能力;另外學校不僅要引進接受過國外先進體育教育的人才補充師資隊伍,還要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資力度,為本校體育教師提供外語培訓、在職培訓以及赴外教學交流的機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師隊伍。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開發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鄭州市中小學的體育素質教育中,學校要轉變思維模式,強化“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以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宗旨,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

4.4、內部樹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理念,外部注重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

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鄭州市中小學應當著眼于學校體育教育的長期發展,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來設計體育教學計劃,對以往只注重運動成績的體育教學進行改造,使體育課向全方位教學轉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指明了我國優秀文化對外傳播活動的方向,同時拓寬了文化傳播的途徑。校園文化是學校隱性課程,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不可忽視的影響。新形勢下,鄭州市中小學應加強合作與交流,使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學校教育舞臺走向國際,同時還應當積極的吸收和引進國外的優秀體育項目。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多元化發展、體育文化互融和體育項目共建,將鄭州市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升到新高度。

5、結論

隨著“一帶一路”的出臺,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斷深化,遵循合作發展的理念,借助區域合作平臺,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發展,促進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深度融合。在“一帶一路”和“體育強國”戰略疊加下,進一步刺激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發展,有助于推廣校園體育文化的氛圍,提高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國慶,劉宇佳.論新時代體教融合的內涵理念與實施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6).

[2]陽藝武,伍藝昭.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實審視與戰略取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

[3]安勇,李斌,駱穎,曹立志,李德才.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6(2).

[4]劉偉.我國教體結合模式的困境及破解方案[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

作者:安琳莎 李杰 常汶茜 崔天瑩 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